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情绪(点评视角训练营3590)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情绪(点评视角训练营3590),第1张

(1)掌握“以问代答”这种极其实用的心理咨询技术,以确保在交流中变被动为主动;复习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技术之“释义、中断、情感反射和引导”。(2)为什么说害怕是基本情绪,而恐惧是复合情绪?(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李克富

(一)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B Arnold)在20 世纪50 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appraisal- excitation theory)。这个理论认为:

阿诺德认为,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她提出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

这就是“评定—兴奋”学说。

(二)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

20 世纪60 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 Schachter)和辛格(J 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三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第三,相应的环境因素。

为了检验这个假定,他们进行了实验研究。把自愿当被试的若干大学生分成三组,给他们注射同一种药物,并告诉被试注射的是一种维生素,目的是研究这种维生素对视觉可能发生的作用。但实际上注射的是肾上腺素,一种对情绪具有广泛影响的激素,因此三组被试都处于一种典型的生理激活状态。

然后,主试向三组被试说明注射后可能产生的反应,并做了不同的解释:

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后将会出现心悸、手颤抖、脸发烧等现象(这是注射肾上腺素的反应);

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身上会发抖、手脚有点发麻,没有别的反应;

对第三组被试不做任何说明。

接着把注射药物后的三组被试分成两组,让其分别进入预先设计好的两种实验环境里休息:一种是惹人发笑的愉快环境(让人做滑稽表演);另一种是惹人发怒的情境(强迫被试回答繁琐问题,并强词夺理横加指责)。

根据主试的观察和被试的自我报告结果,第二组和第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显示出愉快情绪,在愤怒情境中显示出愤怒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则没有愉快或愤怒的表现和体验。

如果情绪体验是由内部刺激引起的生理激活状态决定的,那么三组被试注射的都是肾上腺素,引起的生理状态应该相同,情绪表现和体验也应该相同;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那么不论哪组被试,进入愉快环境中就应表现出愉快情绪,进入愤怒环境中就应表现出愤怒情绪。

实验证明,人对生理反应的认知和了解决定了最后的情绪经验。这个结论并不否定生理变化和环境因素对情绪产生的作用。

事实上,情绪状态是由认知过程(期望)、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中整合的结果。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外界信息;生理因素通过内部器官、骨骼肌的活动,向大脑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对当前情境的评估,来自这三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

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

第一个亚系统: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第二个亚系统: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对将来的期望;第三个亚系统: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相联系。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通过认知比较器把当前的现实刺激与存储在记忆中的过去经验进行比较,当知觉分析与认知加工间出现不匹配时,认知比较器就产生信息,动员一系列的生化和神经机制,释放化学物质,改变脑的神经激活状态,使身体适应当前情境的要求,这时情绪就被唤醒了。沙赫特和辛格理论(Schachter- Singer theory)又可称为认知—生理结合说。

(三)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

拉扎勒斯(Lazarus,1970)是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cogntive appraisal theory)的代表。他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刺激的反应。也就是说,情绪活动必须有认知活动的指导,只有这样,人才能了解环境中刺激事件的意义,选择适当的、有价值的动作组合,即动作反应。按照拉扎勒斯的观点,情绪是个体对环境事件知觉到有害或有益的反应。因此,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地评价刺激事件与自身的关系。具体来讲,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和再评价。

初评价(primary appraisal)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只要人处在清醒的状态下,这种评价随时随地都会发生,这是人的生存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拉扎勒斯(1993)列出了15 种情绪及其“核心相关主题”。

次评价(secondary appraisal)是指人对自己的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包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等。当人们要对刺激事件做出行为反应时,必须根据主观条件和客观社会规范来考虑行为的后果,从而选择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如,当人们受到侵犯或伤害时,是采取攻击行为还是防御行为,这取决于人们对刺激事件的判断。在这种评价过程中,经验起着重要的作用。

再评价(reappraisal)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性行为。如果再评价结果表明行为是无效的或不适宜的,人们就会调整自己对刺激事件的次评,甚至初评,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一)情绪的分类

情绪可以分为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其中基本情绪又可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1.基本情绪与复合情绪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可分为基本情绪(basic emotion)和复合情绪(complex emotion)。

基本情绪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在发生上有着共同的原型或模式,它们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具有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和外部表现,并有不同的适应功能。

复合情绪则是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也就是说,复合情绪是由两种以上的基本情绪组合而形成的情绪复合体。

普拉切克(Plutchik,2003)根据自己的研究提出了 恐惧、惊讶、悲伤、厌恶、愤怒、期待、快乐和信任8 种基本情绪。 每一种基本情绪都可以根据强度上的变化而细分,例如,强度高的愤怒是狂怒,强度很低的愤怒可能是生气。

2.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基本情绪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情绪(position emotion);另一类是消极情绪(negative emotion)。积极情绪是与接近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而消极情绪是与回避行为相伴随产生的情绪。

(1)积极情绪。有人认为积极情绪是当事情进展得顺利时的那种好的感受。另一些人认为,积极情绪就是因意外得到奖赏或在目标实现过程中取得进步时产生的感受。还有人认为,积极情绪是与某种需要的满足相联系,通常伴随愉悦的主观体验,并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孟昭兰,1989)。积极情绪包括快乐(joy)、兴趣(interest)、满足(contentment)和爱(love)等。一般认为,积极情绪有三个重要的适应功能,即支持应对、缓解压力、恢复被压力消耗的资源。弗瑞迪克森(Fredrickson,1998)认为,积极情绪能拓宽注意范围、提高行动效能,有助于机体获得身体、智力和社会资源。积极情绪还能明显影响到思维过程,促进高效率地思考和解决问题,也就是说,积极情绪对认知有组织功能。积极情绪还对人的社会行为有积极作用,如改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等。(2)消极情绪。消极情绪是指生活事件对人的心理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如痛苦、悲伤、愤怒、恐惧等。适度的消极情绪有时是有益的。如在适度的焦虑情绪下,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张力增加,思考能力亢进,反应速度加快,因而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学习效果。相反,过于强烈和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则对人的健康和社会适应有害。它能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如推理、辨别,使人的认识范围缩小,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行动的意义及后果,自制力降低;引起正常行为的瓦解,并使工作和学习效率降低。如果消极情绪长期存在,而个人的心理适应力又差,不能及时疏导、缓解,还会引起相应的心理疾病。

害怕(恐)也属于与生俱来的四种基本情绪之一,有其独立的神经生理机制、内部体验、外部表现和不同的适应功能,而恐惧则是一种和现实不相符的害怕,是一种复合情绪。

(1)释义。所谓“释义”,也称为“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主要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详见本教材第二章心理咨询技能部分。 在控制会谈和转换话题时,释义的操作方法是,重复求助者话语的主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使求助者感到很自然,会感到心理咨询师的问题提得合理。

(2)中断。所谓中断就是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当求助者因情绪激动或思维混乱而喋喋不休时,不能够硬行迫使他停止会谈,这时,可以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或者建议他换一个地方再继续谈等等。如果时间有限,也可以建议暂时停止会谈,下次再来。

(3)情感反射。即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这里必须注意的是,在初次会谈时尽量不使用这种方法,因为这往往会引起求助者的情绪紊乱,一时难以控制。因此,这种方法在治疗中也是慎用的。

(4)引导。即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引导不是直接建议转换话题,而是由原来的话题引申出新话题。 比如,当心理咨询师想要了解求助者的一般社交关系,而她本人却喋喋不休地埋怨自己的丈夫时,可以把夫妻关系引申为人际关系的一种,一方面表示对她的同情,另一方面把她的思想引向更远的地方;随后在提出同事关系和朋友关系的问题,进而使她谈谈她的朋友们对她的态度,这样引导比直接发问要自然一些。

操作性条件反射 (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性条件反射形成的关键条件是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一个具体行为发生后,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导致这个具体行为在将来被加强的过程。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具体行为之后,刺激结果增加→ 具体行为增强 (给予行为者想要的东西)

负强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具体行为之后,刺激结果移除 →具体行为增强 (去除行为者不想要的东西)

惩罚(punishment):若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伴随着一个有害或负面的影响,那么此行为发生的频率将随之降低。

惩罚也有两种,一种是正惩罚,一种是负惩罚。

正惩罚(Positive Pubishment)——呈现消极刺激物,减少行为发生。

负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移除积极刺激物,减少行为发生。

简介

反射弧

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条件反射中的同源代码

在生理学之父——俄国伟大的巴甫洛夫教授用以研究消化腺的神经机制所建立的经典条件反射方法中,条件刺激经多次强化后,何以也能单独诱发和非条件刺激相同的条件反射反应呢?

答案就是:条件刺激(铃声)和非条件刺激(食物)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但都浸染了,建立了相同的代码、编码——强烈的想吃的情感。

条件刺激经与非条件刺激共同刺激实验狗的多次、强化重复训练后,条件刺激(铃声)和非条件刺激(食物)一样建立了相同的情感反应,相同的情感反应称之为同源代码。

不同的意识具有相同的情感编码,不同的信号条件反射地引起相同的情感反应,不同的意识伴有相同的情感。

而想吃的情感就能条件反射地控制大脑整体这个能量系统黑箱相应性质的能量释放,作用于和消化腺的分泌有关的大脑皮层表现为唾液等消化液的分泌。

人难道不也正是这样,当一盘色香味俱全的佳肴放在眼前,而你又正好饥肠辘辘 ,恨不得马上就吃 ,你不就条件反射地发生垂涎欲滴了吗?而你如果不想吃(身体不好或是精神不痛快)没有吃的欲望,也即没有想吃的情感,你会发生垂涎欲滴的行为反应吗?当然不会!

因为相应条件刺激,也即相应条件意识 ,必须经相应情感的中介,介导才能得到相应的表达,完成相关的条件反射行为输出反应,这是一个多么简单、清晰 、而又完美有力的条件反射弧呀!

感觉(意识)——情感反应——行为输出,

只因有了情感的介导。

对于一些本能的情感来说 ,相应的情感包含着先天控制模式 。 譬如条件刺激引起了相应的情感反应,产生强烈的想吃的情感,而想吃的情感就能以先天的控制模式控制大脑整体这个能量系统黑箱,释放相应性质能量特定作用于和一系列消化腺分泌有关的大脑皮层经神经传导把相应性质能量作用出去,完成消化腺分泌这一行为反应。

相应性质的能量中的性质指的是大小和方向的不同以及释放频率的不同, 而方向指的就是作用于特定的大脑皮层(单位)。

实反射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113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