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激动的时候会流泪?

为什么激动的时候会流泪?,第1张

在眼球外上方有泪腺,分泌出来的液体就是泪。泪水是以血为原料,由泪腺加工而成。泪水从泪腺中排出后,进入位于结膜内的泪囊。然后再排入泪管。泪水中99%为水,尚含有盐06%,能溶解细菌的溶菌酶,少量蛋白,免疫球蛋白A等。在正常情况下,泪水的分泌物量一般为足够湿润结膜与角膜表面,防止干燥为宜。如泪腺产生的泪水过多,超过泪道正常排出量,跑出眼眶,流到面颊,就叫流泪。泪水除湿润角膜和结膜防止干燥外,尚有消毒和杀菌作用。

眼泪水流到嘴里,人会感到咸味。眼泪水为什么是咸的呢?

  科学家用微量分析的方法发现,在人们的泪水中,99%是水分,1%是固体,而这固体一半以上是盐,怪不得它有咸味呢!原来,在眼球的外上方有一个小手指头大小的腺体,叫泪腺,泪腺用血做原料,经过加工后就制造出了眼泪。而我们知道,在人体的血液、体液和组织液里都含有盐分,用血做的眼泪里有盐分就不奇怪了。盐在血中占0.9%,在泪水中占0.6%。泪水中不仅含有盐,还含有能够溶解细菌的酶,对眼睛有杀菌和轻微消毒的作用。另外,黑眼珠表面经常涂了薄薄的一层眼泪,能润湿角膜,使它不至于因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而干燥混浊。

失散多年的亲人相见时会流下激动的泪水。这种反射的类型属于条件反射。这是通过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形成的人类所特有的条件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就如同多次吃过梅子的人,当他看到梅子的时候,也会流口水。这就是他在曾经吃过梅子流口水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是条件反射。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当年曹操的士兵都没有吃过梅子,也从没有人告诉他们梅子是酸的,那将是什么样的一种结局。

论述

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生活过程中通过一定条件,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反射,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调节方式,人和动物共有的生理活动。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是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相结合。

任何无关刺激与非条件刺激相结合,都可以形成条件反射,一般认为必须有大脑皮质参加才能实现。传统观点认为,条件反射的建立,是由于在条件刺激的皮质代表区和非条件刺激的皮质代表区之间多次的同时兴奋,发生了机能上的“暂时联系”。

条件刺激在皮质引起的兴奋,可以通过暂时联系到达非条件反射的皮质代表区,于是引起本来不能引起的反应,暂时联系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条件反射建立之后,如果反复使用条件刺激而得不到非条件刺激的强化,条件反射就会消退。在条件反射形成的初期,条件反射还出现泛化与分化的现象、这是大脑皮质实现复杂的分析综合机能的基础。

情绪的不平衡性与两极性的差异如下:

不平衡是指人生有喜、怒、悲、哀、乐等多种心里,因此会反射到不同时段人的情绪上。谁都不能持守一种情绪生下去,因此情绪的不平衡性显而易见。

两极性,是指人的任何一种情感体验,都有一种与它性质相反的情感体验相对应。如欢乐--悲哀、爱--恨、紧张--轻松、强--弱、肯定--否定等。在每一对性质相反的情感体验内,成为两极端的情感品质,就叫情感的两极性。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以及相应的行为反应,一般认为,情绪是以个体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情绪的维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极性,即存在两种对立的状态。

情绪的动力性有增力和减力两极。一般地讲,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是增力的,可提高人的活动能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是减力的,会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

情绪的激动性有激动与平静两极。激动是一种强烈的、外显的情绪状态,如激怒、狂喜、极度恐惧等,它是由一些重要的事件引起的,如突如其来的地震会引起人们极度的恐惧。平静是指一种平稳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的工作条件。

在内伶仃岛上,一只小短尾猴将头依偎在它的好朋友鸽子身上,显得如此幸福和满足。动物也有情感,相信现在没有几个人再对此持否定态度。但是,人类真的了解动物吗?动物情感的生理机制到底是什么呢?与人类一样,它们战栗,是因为恐惧;它们嘶吼,是因为愤怒;它们互相歌唱,是因为被对方所吸引。情绪是动物机体感觉的总和,情绪的改变从而引起机体变化。科学已经证明,动物情绪反应的基础结构与人类极其相似。既然人类能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动物为什么不能呢?所以有人认为,人与许多动物间的情感差异只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我国古代先哲曾说:“禽兽之智有自然与人童者,其齐欲摄生,亦不假智于人也。牝牡相偶,母子相亲,避平依险,违寒就温,居则有群,行则有列,小者居内,壮者居外,饮则相携,食则鸣群。太古之时,则与人同处,与人并行。帝王之时,始惊骇散乱矣,逮于未世,隐伏逃窜,以避患害。” 可见,若干年前,我们的先祖就承认了动物的聪明伶俐。但是,几十年来,很多心理学家一直不赞成动物情感。他们认为,动物显示出来情感,只是由其体内激素触发的,同时他们还用冷冷的充满技术性的语言说这是由于“外界刺激的条件反射”。不过,随着神经生物学和行为观察学的发展,这种观点正在发生着变化。高等动物情感的产生是一种综合很多感知器官和神经中枢的高级感知行为,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情感产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涉及整个大脑皮层以及各神经传导系统(上至大脑白质,下至丘脑各核团甚至脊髓等)。但是相同的外界刺激,不同的高等动物个体,产生的情感种类以及强度也是千差万别。打个比方,我们把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情感看作是各种素材做成的佳肴,那么个人的情感风格就是做出这些佳肴的大师傅,素材(外界刺激)相同,佳肴(情感)未必相同。基于情感风格,我们才能理解情感的产生。情感风格的形成与整个高级神经系统有关,但主要基于前额皮层、前扣带皮层和杏仁核三处。普遍认为,左右前额皮层的基线激活不均衡是产生不同情感风格的因素之一。由于这种发育上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的产生是由遗传—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外界传入的刺激在个体上会产生不同强度的情绪。杏仁核主要与痛觉,前扣带皮层主要与焦虑等情绪的产生有关。巴甫洛夫曾经指出,情绪和情感都是人在进行各种活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些主观的体验,这些主观体验是脑的产物。动物通过大脑对外界刺激产生某种否定或肯定的选择倾向性,称为情感反射,可分为无条件情感反射和条件情感反射两大类。无条件情感反射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一种情感反射。它非常简单的,毋须附加任何条件。例如,当老鼠看见猫时,天生就会感到恐惧,因而撒腿就跑。条件情感反射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随条件而变化的情感反射。情感反射活动可以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含激素调节)来共同完成,并以神经调节为主导。其中,体液调节适用于长期性、规律性情感,神经调节适用于短期性、随机性情感。各种体液和内分泌腺素从相应的分泌器官分泌出来后,对特定的植物性神经产生作用,并转化为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相应区域的兴奋灶,接通与边缘系统及网状结构的固定神经联系,使大脑产生特定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射行为。某些动物的脑已高度发达,甚至有些已接近人类。这些动物已能形成与情感过程密切联系的条件反射,它们的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情感过程的基础)已高度发展,不但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的萌芽,有一定想象力,还有言语的潜能。既然情感萌芽所应有的生理、心理基础动物已基本具备,那么动物能产生情感也是毋庸质疑的。

由于受到了外部的某些刺激,大脑忽然变得非常的活跃起来,热血澎湃。激动有因为遇到突然的事情令自己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是忽然间实现了自己一直以来盼望的事情,激动的情绪就来了,人会高兴的忘形的,这是一种情况;另外一种情况是,人遇到了意外的不好的事情或者遇到自己心里不能接受的事情的时候,心情非常的悲愤,这种情况会让人失去理智或者会破口大骂也或者会大打出手,情绪会失控。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0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