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引体现出来作者怎样的心态?

秋风引体现出来作者怎样的心态?,第1张

秋风

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秋风引,歌曲名称,在《乐府诗集》中属琴曲歌词。

刘禹锡初到朗州,心情也是很不愉快的,毕竟经历了大起大落,这种心理的治愈是需要时间的。当他在朗州迎来第一个秋天的时候,心里难免会产生悲秋的感情。当秋风吹起时,无疑触动了诗人的情感,他写下了名作《秋风引》。

起句“何处秋风至”,扣题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秋风突然吹来,第一次给诗人留下了突出印象。设问句在这里的作用是造成突兀之势,它并不要求回答,事实上诗中也没有做出回答。

次句“萧萧送雁群”,紧承上句,诗人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方面写风声和随风而过的雁群。这样就将无形的风写得有声有色。

最后句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之情与思归之心。这两句的意思是因为想家,所以睡觉很不踏实,一大早就醒了,又听到院子里的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他清晰地感到是应当返乡与亲人团聚的时候了,而自已却孤零零的一个人待在外地。

与其说是诗人想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还不如说是自己渴望再次回到长安。回到那个能施展自己才华和抱负的地方,这应该是此时此刻诗人的最大心声吧。

《天净沙秋思 》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通过对秋天黄昏时景物描写,表现了异乡游子的羁旅之情,也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凄凉之感。

《秋思》

唐代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表达作客他乡的自己创作背景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怀念。

《望洞庭》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以及展现了自己丰富的内在精神世界。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难望王师又一年。表达了作者一腔忧国优民的爱国思想。

《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表达了作者一种匡时济世之大志而又无门可报,欲罢而又不能的矛盾情怀,同时或隐或现地流露出忧国伤时和身世悲凉之叹,抒发自己抱负,境遇和不平的思想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表达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秋月》宋程颢

清溪流过碧山头,空水澄鲜一色秋。

隔断红尘三十里,白云红叶两悠悠。诗人借助于秋月下的小溪描写了超脱尘世闲适自在的情趣,流露了追求光明磊落的思想情怀。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抒发了一种思念亲人,怀想故园的感情。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寞之感表达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重要提示仅供参考!

古诗词中“风”的意象解析作者:刘 芳

  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古诗词是一颗耀眼的明珠,而意境则是古诗词的生命。意境也叫意象,什么是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体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表现在诗词中就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意象是诗词艺术的精灵,在我国古典诗词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比如“月”、“水”、“花”等。展开浩如烟海的文卷,有关“风”的诗词也比比皆是,更不乏名篇佳作:或抒发相思和离别之情,或感伤身世和流离之苦,或倾诉旷达潇洒之胸襟,或是借以抒发对大千世界的赞颂。

  

  一、以风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比如:清代纳兰性德《长相思》中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这冬日的风伴着雪搅碎了思乡人的心。元代刘秉忠《江上寄别》中的“好风到枕客愁破,残月入帘归梦醒”,夜风袭来,孤客梦醒,再也无法梦回家园,这是何等凄苦之情。却用“好风”来说,与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汉代刘彻《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落兮雁南归”。唐代刘禹锡《秋风引》中的“秋风入庭树,孤客最先闻”。都写到了秋风,风吹过,花飘落,雁南飞,在这番境地里不会有他种情绪,只有思乡的情。满天的秋风带来满目的萧条又引出满心的相思。

  

  二、以风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愁苦的情怀。

  

  “风潇潇,雨潇潇,便作陈抟也睡不着”;“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等等,这许多的诗句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悠悠而来的风吹出满腹的萧瑟孤寂,读来无限凄凉,真是“风飘万点正愁人”。

  

  三、以风展现豪气。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豪气冲天的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塞外无垠的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又是悲壮的风。在这些意境中愁苦、凄清已经全然消失了。风不再是柔婉、哀思的意象,而是幻化作一只无形的大手拨动着人世间豪迈旷达的琴弦,让人不由得激情澎湃,豪情万丈。这样的风是气势,是力量,是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精神的载体。

  

  四、以风彰显生命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夜放花千树”;“风吹柳花店满香”,风把阴霾一扫而光,带给人们的是生机盎然,是舒展身心的动力,所以此时的春风“更比路人忙”,把春日的生命力撒播开来。“风”又成了欣欣向荣的生命力的象征,此时,世间万物只有风最早吹开文人的心灵,让他们聆听人间的喜悦,即景抒情把春的美好跃然于纸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风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由于作者心境不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表现出的意蕴也往往不尽相同,体现出其意蕴的丰富性。不同的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词人的不同情怀。内心的思想情感与风互为辉映,又将诗词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

  古诗词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厚重文化,它展示了民族语言的绰约风姿。只有“走进”古诗词,揣摩其中鲜明的意象,才能深刻地体味、领略语言文字的意韵,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内心情感。所以,要理解古诗词必须用心去读、去品味、去体验、去发掘。这样,才能对古诗词有全新的认知,才能有新鲜的发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50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