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八年级上册教案

《观潮》八年级上册教案,第1张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 准确认读文中生词、把握结构安排及各种修辞手法。

 2 学习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过程与方法

 布置预习,辅导。

 问答法、讨论法、诵读法。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1感受大自然的壮美。

 2从民俗风情感受传统文化美的一面。

  教学重点

 1 生词及文言常用词汇。

 2 结构安排、语言组织、白描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1 对钱塘潮形成直观整体的印象。

 2 感受自然之美和传统文化美。

  课时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传看相关资料,要求学生讲诉自己心目中的钱塘潮。

 讨论,描述。

 2 要求学生了解时代背景和当时的风俗,导入课文

 二、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翻译。

 1 指导学生朗读。

 (1)放录音带,示读。

 (2)自由朗读。

 (3)抽取一名学生范读,并加以指正。

 (4)学生齐读。

 2 指导翻译。

 (1)学生参照注释以及工具书自行翻译。

 (2)由学生举出难以理解的语句,讨论,教师小结。

 (3)抽取部分学生翻译重点语句。

 (4)抽取部分学生翻译段落,一学生翻译全文。

 (5)齐读课文。

 三、梳理文章结构。

 1 学生思考文章的行文思路及结构安排。

 2 讨论并抽取几名学生回答。

 3 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深入学习。

 1 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印象。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本文所用的一些修辞手法、艺术技巧及有关的民风民俗。

 2 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上节课的掌握情况。

 二、品味修辞。

 1 速读一遍文章,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修辞方面的内容。

 2 逐段分析讲解修辞的运用,及其对文章内容的表达作用。

 三、民风民俗的延伸

 1 讲述一些民风民俗的知识。

 2 讲述的过程中一起翻译文中的段落。

 四、指导完成课后练习题。

 1 学生自主完成。

 2 讨论交流。

 3 教师小结。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2

 一、导入

 农历八月中旬是钱塘江潮最壮观的时候,古往今来吸引了不少的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是怎样的景观。

 二、引入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熟悉课文内容,注意以下问题:

 ⑴ 找出文中的的生字新词,通过查工具书的方法掌握这些字的读音和意义。

 ⑵ 用笔画出你在查阅了工具书后还不能理解的字、词和不懂的语句。

 2、结合课文中的解释,协助学生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⑴ 解决学生自学中的难字、生词和较难的语句。

 ⑵ 强调以下文字的理解:

 方:刚刚,开始。 既而:一会儿。 出:来到。 倏尔:一会儿。

 皆:都。 略无:毫无;略,大概,大致。 夸能:夸耀才干。

 3、请大家齐声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研读课文,掌握课文脉络

 1、请学生示范朗读文章,其他学生考虑:

 ⑴ 写钱塘江潮的语句有哪些?(集中在第一段)

 ⑵ 出具体写潮水的语句,读一读。

 ⑶ 说说自身读后对钱塘江潮的认识。

 2、默读课文其他段落,引导学生拓宽对“潮”的界定:

 ⑴ 课文其他段落是写什么的?

 明确:

 ① 水军在潮里演习;

 ② 吴中健儿溯迎弄潮;

 ③ 江边喧闹的看客。

 ⑵ 也可用带“潮”的词概括形容这三段文字的内容:人潮

 四、两相比较,体味观潮以外的内容

 1、我们分别请同学来读写水潮和写人潮的语句,你来品味这两潮各自的魅力。找出文中写这两种潮特点的词语,用见简洁的语言概括两中潮的特点。

 ⑴ 水潮:

 (伟)

 远 近

 色 声 形

 小 大

 ⑵ 人潮:

 (奇)

 数百、四起、山崩、无迹 宏大

 数百、溯迎、鲸波万仞、百变、略不沾湿 能

 溢目、塞途、百物、倍穹、不容闲 荣

 2、人因所赏景之美愈多,景因所到人之多而更美。

 请大家带着对文章的理解,再一次来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钱塘江潮美景。

 五、课外延伸

 请赏析文中杨诚斋(杨万里)的诗句: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六、结束语

 我们国家的文学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美丽可爱、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起阅读的航船,向着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3

  目的:

 提高农村中学生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加深对《观潮》这篇文章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

  重点:

 掌握并理解文章内容。难点:怎样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应用于实际的写作之中。

  教学时间:

 1课时

  过程:

  一、导言(插入主题幻灯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大致读懂、理解了这篇文章。为了加深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今天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来直观感受一下钱塘潮,并对这篇文章重新梳理一下,加深印象,巩固所学知识。

 首先,同学们先来直观感受一下钱塘潮的雄伟壮观

 (插入7张)

 (插入动感短片感受钱塘潮雄伟气势)

 (一)插图(钱塘潮的形成 解释2张)

 (二)钱塘地势图直观介绍

 (三)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①提问 雷霆 杨诚斋 艨艟 倏尔 僦赁 一舸无迹

 鲸波万仞 罗绮 如履平地 善泅 (点拨)

 ② 重点词义(问——→答)

 (四)回忆文意,逐句释义回味(4张)

 (五)总结课文内容

 (1)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2)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3)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4)写观潮的人数之多

  二、发展与体验

 (一)找原文填空

 (1)艨艟数百,分列两岸

 (2)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3)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4)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二)悟

 钱塘潮为何如此雄伟壮观?

  三、作业练习

 1、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字词

 席地( ) 文身( )

 是 ( ) 虽 ( ) 标枪( )

 2、解释下列词语:

 既望:农历十六

 略:一点点

 逝:去,往

 方:当……时

 文:画着文彩

 溯迎:逆流迎着潮水。

 3、倏尔:突然 6、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 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 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教 材 分 析概述:

  重点: 难点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

  教具 :投影仪

  教学法: 设计朗读法、引导法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1. 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2. 认读。

 (1) 读准字音。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 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 ________________ 倏尔黄烟四起 _____________

 方其远出海门 ________________

 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 ) 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

  3. 研读。

 (1) 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

 (2) 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

  4. 赏读。

 (1)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

 写涨潮,由远而近,顺势而下,挽狂澜于笔端。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尽了大海的威仪和气派。对潮水从形、色、声、势四个角度进行描绘,如:“仅如银线”写其形;“玉城雪岭”状其色;“大声如雷霆”描其声;“际天而来”“震撼激射”“吞天沃日”绘其势。

 (2) 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屡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写"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亮点探究。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点拨:用渲染的手法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点拨: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潮来之状,演兵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作者由远而近写“潮来之状”,“演兵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3)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方法,请各找出一个例句, 说说它的作用。

 点拨:“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机雄豪。”是渲染钱塘江大潮的“伟观”,增强了艺术效果。烘托又称“衬托”,“映衬”,如“饮食百物皆倍穹于常时”是烘托观潮人极多和观潮盛况。“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是对比,突出了吴中健儿弄潮表演技艺超凡。

 (4)试从课文中找出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点拨:“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动词“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的连用,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的人特别多。

  6.背读。

 [课堂练习]

 1、 读,背。

 2、课后习题。

 [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涨潮 (状) 情

 水战 (威) 景

 弄潮 (技) 交

 观潮 (盛) 融

《观潮》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5

  内容预览:

 《观潮》

  第一课时:

 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

  二教学目标:

 1 小组合作,探究课文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到来时的情景,体会其雄伟壮观。

 2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3 体会作者留心观察,抓住事物特点有顺序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重点 :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句子;学会按序背诵课文。(文字序领与画面结合法)

  四.教学难点 :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五.教学方法 :目标教学法 感悟发现法 引导发现法

  六.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读书发现--质疑问难--组内合作--组外协作)、感悟发现法

  七.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钱塘大潮录象

  八.教学流程:

 (一).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 谈话,板题。

 2. 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 导入3、4自然段。

 4. 出示学习目标。(目标教学法)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感悟发现法)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c引导发现大潮雄伟壮观(想象和实践表演);d感情朗读。(引导发现法)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 师生共同评价

 (七)、结束语

 (八)、板书

 观潮

 闷雷滚动出白线

 潮头怒吼贯江面

 山崩地裂城墙现

 钱塘奇观天下传

#教案# 导语《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语言细腻生动,捕捉的画面视野开阔,气势雄浑。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作者正是围绕这一点,按照潮来前、潮来时和潮头过后的顺序,抓住大潮声、形由远及近的变化,介绍了钱塘江大潮气势磅礴的景象,使人读后不禁发出“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的感叹。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课文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看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篇二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 1

 教学目标

 1.认识“盐、屹”等12个生字,会写“潮、据”等15个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钱塘潮来时的神奇壮观,能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

 教学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怎样既生动又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雄奇景象的。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拼读12个会认字,书写15个会写字,理解“笼罩、人声鼎沸、水天相接、横贯”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

 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课件出示2)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观潮)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课件出示3)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盐、屹、昂、顿、鼎、沸、贯、浩、崩、震、霎、余”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4)

 字音难点:“崩”在本课读(bēnɡ),避免读成(pēnɡ),“震”“霎”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2)书写“潮、据、堤、阔、笼、罩、盼、滚、顿、逐、渐、犹、崩、震、余”(课件出示5)

 字形难点:“堤”的偏旁是提土旁,“震”的上半部不要错写成“雨”。“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3)理解词义。(课件出示6、7、8)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课件出示9)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课件出示10)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四、合作交流,反馈检查。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继续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意思,体会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与壮观,指导背诵。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品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1.出示词语:(课件出示13)

 横贯江面、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漫天卷地

 霎时屹立、昂首东望、人声鼎沸

 教师:这些词语是描写钱塘江大潮来临场面的成语,让我们根据它们想象一下画面吧!

 2.播放课件中潮来时的声音(课件出示14)

 教师:听!这是什么声音?你听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那么潮来之前又是什么景象呢?(板书:潮来前:风平浪静人山人海)

 (学习第2自然段段,体会:平静、人山人海)

 2.深入学习课文3、4自然段,感受钱塘江大潮。

 (1)教师:潮来时的壮观景象,课文中也有描写,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2)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内容: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课件出示15)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教师:怎么沸腾的,能表演一下吗?

 学生表演:跳着叫着,挥手喊着:潮来了,潮来了

 教师:刚才的场面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人声鼎沸,人们说话的声音就好像开了锅的水一样。(课件出示16)

 教师总结:潮来时的声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从课文中找出来吧!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声音: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课件出示17)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指出位置)。

 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课件出示18)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重点体会:横贯江面、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水墙,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

 指导朗读:带着激动的感情读。

 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面对这么壮观的潮水,你还有什么样的心情?吃惊、惊喜

 体会两丈多高的水墙,引入范仲淹的诗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课件出示19)

 ③比较句子(课件出示20)

 ɑ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B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飞奔而来。

 C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小组讨论:体会潮来时声音之大,形态之壮观。)

 (板书:形状: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

 指导朗读:多精彩的语句呀!我们来比赛,看谁把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要读出潮水越来越有气势的样子。

 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引入文字资料:钱塘江大潮来临时,另外一位作家这样写到:(课件出示21)

 潮头已经带着雷鸣般的声响铺天盖地的来到眼前,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浪拍着云,云吞着浪,云和浪绞成一团,水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万头雪狮踏江怒吼,乱蹦乱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为水烟细沫,付之流水,波涛连天,好象要和九天银河相汇,大浪淘沙,好象要淘尽人间的污染,潮水腾跃,好象要居高临下,俯瞰风云变幻的世界。

 (自己读,并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5)播放视频。(课件出示22)(快看,钱塘江大潮来了!)

 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假如你是一个游人,你会怎样赞叹?

 教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想:成千上万的游人来到钱塘江观潮,这观潮的人山人海当中有老人,有小孩,有中国人,有外国人,有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有国家元首,有胆大的人,有胆小的人,有走遍世界的旅游者,也有很少到外面的乡下老奶奶,他们看到了这伟大的钱江潮,会发出怎样的赞叹?(教师随机采访学生)

 (6)教师:是啊,不论是谁,当看到了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后,无不发出赞叹。请你把自己的感受送入课文之中再来读一读。

 (7)同学们,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潮来时的情景的呢?(板书:顺序:远—近)

 3.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

 (学习第5自然段: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板书:潮来后:漫天卷地风号浪吼恢复平静)

 小结: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天下奇观)

 4.指导背诵。

 ①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惦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课件出示23)

 ②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课件出示24)

 ③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④画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⑤现在我们一边看视频,一边有感情地背诵课文的第3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课件出示25)(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内化语言,拓展延伸。

 教师:同学们,这么壮观的景象,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就让我们再来完整地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吧!请大家看完之后做一次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介绍给更多的人。(课件出示26)(放视频)

 1.教师:你觉得作为导游应该怎样介绍呢?

 2.出示小组活动建议:

 (1)可以选择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中的任意一部分进行介绍。

 (2)介绍时可以用课文中的语言,也可以加入自己的一些感受或运用资料中的知识,可以一个人介绍,也可以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进行介绍。

 (3)介绍的语言要符合导游的身份。

 3.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4.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熟悉的景点按照顺序来介绍。

 小结:听了你们的刚才介绍,相信一定会有更多的人前往观潮。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继续关注钱塘江大潮,同时也可以关注更多的天下奇观。

篇三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1课《观潮》教案 2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的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一)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四、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五、教学方法:变序式。

 六、课时安排:三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

 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观潮》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设计(一)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初步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自然之壮美。

 教学时数2课时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反映钱塘扛大潮的文章和。

 2、课件。(图文并茂、声乐结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直奔“潮”,整体感知

 1、释题知“观潮”。同学们,我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这儿的“潮”,就是指钱塘江大潮。“观 潮”,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吧

 2、人文理“观潮”。

 a、导人。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觉它!

 b读文。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

 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

 ◆“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二、品味“奇”,感觉奇观

 你认为“天下奇观”奇在哪里呢

 1、边默读课文边用“ ”划出最能感受到大潮的“奇特”的语句。读一读,说一说体会。(小组交流、汇报)

 2、重点品读“潮来时”的“奇”:壮观、奇特。

 a、点拨:句l:“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句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

 ◆感悟形象:此时此刻,你心中最想说的话是什么眼看潮水来了,带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适时引导学生联系“闷雷滚动、一条白线”的情景谈感悟。(奇:声音、形4k)

 b精读第4自然段,立体赏“奇观”。

 ◆范读,朗读感受:这时,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高学生咬文嚼字品评“奇”。

 潮水的长。你懂“横贯”的意思吗用自己的话告诉大家,好吗

 潮头的高。想象一下“白浪形成白色城墙”这样的场面。

 潮水的气势猛、声音响。“齐头并进、浩浩荡荡”,你能想象得出那是一种怎样的场面吗再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那时的潮水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气势呢

 ◆这三句话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由远及近,点拨“移”字的精妙)

 ◆欣赏课件:同学们都谈得挺不错的,那么钱塘江大潮真正到来的这一刻是不是与大家刚才想的一样呢那就请大家一起凝神观赏这惊心动魄、壮丽奇特的一刻吧!+品读回味:欣赏了潮水来临之际的壮观,令我们不得不佩服作者的遣词造句之功夫,我想大家会读得更好了,是吗

 ◆对话追问:如果你站在大潮面前,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启发学生与课文、作者、大自然对话)

 ◆美读升华:你能把自己对钱塘扛大潮的理解和感悟读出来吗

 ◆配乐朗读:“潮来时”的三、四自然段。(语速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顿挫有力)更奇的还在后头!请往下读。

 3、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a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b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c“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4、品读“潮来前”的“奇”。

 a过渡:的确,钱塘江大潮还未出现时,江面是很平静的。当然,平时的钱塘江就挺美的,也能看到大潮。只不过,在“观潮日”这一天,我们所看到的大潮更令人神往与期待,于是在江潮来之前,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翘首相盼。

 b引读:带着这种心情读好句子。(舒缓而又神秘、盼望的语气)

  四、深悟“奇”,回归整体

 激情;刚才我们仿佛追随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赏了一次大潮,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它的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使我们深深折服!真不愧为“天下奇观”,名不虚传!让我们再次投入地捧起书读好课文,回味“观潮”中的这美、这壮、这奇吧!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文,理清层次

 1、回忆;上节课我们品味了那“天下奇观”所带给我们壮观的景象、奇特的感受,相信大家还历历在目!还记得一开始大家读了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后,你们发现这里都是在写什么一、二、五自然段又各写了什么

 分小组读段落。

 2、点拨时间词,尝试分段。(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分段)

  二、积累,课外拓展

 1、寻找比喻句,感悟用法之妙。

 (共有5处,相机点拔比喻句的样式。如:好像、犹如、形成)

 2、自主积累:自选感兴趣、欣赏的精彩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再次回放全文的课件,图文并茂)

 3、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4、练习课堂作业。

 5、课外拓展:(任选一题)

 a、上网搜索、电子阅览、图书馆查找:我国其他“天下奇观”的景点的资料和,相互交流。

 b合作研究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可以以研究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

 c在时而奔腾咆哮、时而温婉低语的音乐声中,指导学生:

 ◆仿写描写景物具体的一个片断。

 ◆ 抒写自己的情感的一段话。

三、布置作业

 1、抄第一课的词语组三词

 2、《黄冈》第一课

 3、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

 1 观潮

 潮来前 风平浪静 笼罩薄雾

 钱塘江大潮 潮来时(远) 闷雷滚动 越来越大 山崩地裂 (声)

 (天下奇观) (近) 一条白线 一堵水墙 白浪翻滚 (形)

 潮来后 风号浪吼 恢复平静

课后反思

 《观潮》一课,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沛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教学时,我让学生围绕“哪些句子最让你心动,说说体会,并把体会到的读出来”这一问题,全班交流。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沛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大家各抒已见。如读到“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时,有同学说那情形像发生了海啸,有同学说像发生了地震,感受到地在震动,有的同学感受到大潮涌动的速度。这一环节的设计,充沛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老师搭设的学习舞台上发挥、表演。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观潮》教案设计(二)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钱塘潮的神奇壮观,教学难点是体会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想象课文描绘的大潮景象。

三、教学准备

 词卡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 板书课题,比较“观”字

 1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第一课,谁来说说课题(板书:观潮)

 2题目中,出现了一个“观”字,课文中,还出现了一个“观”字,翻开书,小声读一读,找一找。(板书:天下奇观)

 3比较:“观潮”的“观”字和“天下奇观”的“观”字的意思一样吗在理解了“观”字意思的基础上,再去理解“天下奇观”。

 4小结: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是不一样的,读书的时候,要一边读,一边想,这样才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彩。

  二、初读课文,朗读正确

 1小声地读一读课文,把课文朗读正确。

 2指名读,纠正学生朗读中的错误读音。

 (薄雾闷雷涨注意学生在朗读加点字时的字音。)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声地再读一读课文,读完了课文,请你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A、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日

 B、盐官镇——最好的地方

 C、观潮人——最多

 D、响声——最大

 E、浪潮——最壮观

 F、人的情绪——最高涨

 2你能把这六方面的内容连在一起吗可以说一句话,可以说两句话……也可以是一段话,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3通过你们的学习,已经把课文读成了几句话,由厚读薄了。能不能把这篇课文读得更薄一些,把整篇课文读成一句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4指导朗读:(1)要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历史悠久;(2)突出它是天底下美丽而罕见的景象。

 5能不能把这句话再读厚通读这篇课文,找一找哪些语句表现出了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预设:学生很容易地从第三、第四、第五自然段中找出直接描写大潮十分壮观的语句。在学生找出后,教学进行小结:这就是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景象。板书:潮来时,潮过后。再启发: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板书:潮来前。)

 6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四、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 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抓住重点,感受大潮到来时和过去以后的澎湃之美

 1翻开书,用心地读一读课文,读后来谈谈你的感受。

 (预设:这篇课文所表现出的一是大潮的朦胧之美;二是大潮的澎湃之美。但教学实际学生只能感受到大潮的汹涌澎湃之美。)

 2自读课文,找出三、四自然段中描写精彩的句子。

 A、哪部分内容最让你感受到大潮最雄伟、最壮观

 B、你来读一读三、四自然段,把你认为描写得精彩的句子用括号标注出来,再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一些。

 3指名朗读学生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

 指导朗读:

 A、什么样的响声呢隆隆的响声,把这种声势读出来。

 这响声响亮吗(不响亮。)为什么——好像闷雷滚动。哪个字突出了响声不响亮

 B、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说这话的人会是怎样一番心情读出人们内心中的惊喜。

 C、看到白线后,人群又沸腾了,人群怎样沸腾咱们演一演,怎么样

 提示:人们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隆隆响声,看到了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了。人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沸腾了,刚才的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语形容,那就是——人声鼎沸。

 一个人读,显然读不出人声鼎沸的感觉,得大家一起读。

 E、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就越……,读出你内心中的激动。

 F、多么壮观啊!读出大潮这澎湃之美来。

 G、谁来读,让大地颤动起来。

 4听读段落,感悟作者的表达顺序。

 A、我们把精彩的段落打乱了顺序去朗读,实际上作者在描写大潮时是有顺序的。你听我来读一读,仔细听,看看缺少了哪些词语

 B、你知道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吗

 (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描写潮水的变化。)

 5自读三、四自然段,感受“变化”。

 A、作者在描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时,之所以把它描写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时因为作者突出抓住了它的“变化”,作者都突出了它的哪些变化呢

 (1)潮声(越来越大):隆隆——越来越响——如同山崩地裂

 (2)潮头(越来越高):白线——水墙——白色战马

 (3)潮势(越来越猛):逐渐拉长、变粗——翻滚——浩浩荡荡

 B、作者把潮声、潮头、潮势三方面内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写,让我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啊!

 6当大潮奔腾西去后,作者仍旧描绘出了它的变化两丈来高,大约是6、7米,相当于三层楼那么高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

  三、对话文字,感受大潮到来前的朦胧之美

 1大潮到来之前,钱塘江是怎样一番景象读一读,描写大潮到来前钱塘江景色的句子。

 2品味“横卧”。

 A、这两句话中哪个词语用得好好在哪

 B、看看“卧”字,左边一个“臣”,又边一个“卜”,表示“人”。“臣”像什么呢(上下排列着两只眼睛。)人的眼睛是左右排列的,那么什么时候人的眼睛才是上下排列的(趴或是躺。)“卧”是什么意思

 C、作者说,钱塘江横卧在眼前,就是想突出什么呢(一动不动,没有动静。)与后面哪个词语是呼应的(平静。)

 3作者在潮来前还抓住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它们什么特点

 A、理解“屹立”,来了解“古塔、中山亭、观潮台”的特点:高耸,稳固

 B、小山:若隐若现

 4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是多么的高耸,多么的稳固,它们屹立在宽阔的钱塘江江边,远处还有几座小山。你觉得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朦胧、美丽、和谐、壮观……)

 5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四、抒发情感,总结全文

 作者在观潮之前,就评价到: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成为天下奇观。而现在,我们是亲临其境,耳闻其声,眼见其景,感受到了朦胧与澎湃,你不由得要发自内心地说上一句:钱塘江大潮,……

  五、作业

 A、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B、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抓住有关描写潮水的词句,通过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想象画面,从而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读懂三、四自然段,即引导学生抓住潮来时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从而深切体会到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观潮》这篇课文,还学习了生字新词,那我们就比比谁的记忆力,好吗

 出示课件:复习重点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平静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白浪翻滚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风号浪吼

 这四组词语,都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这四组词语分别描写了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潮水的样子和声音。)

 2师生问读。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师问:是啊,江潮还没有来,江面什么样生读描写江面的句子。

 师问:江边又是怎样的景色生读描写江边的句子。

 师问:海塘大堤上又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描写海塘大堤上的句子。

 人们等啊,盼啊!那么,如果你就是这人群中的一员,你会等着什么、盼着什么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二)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

 1引导默读,总体感受潮来之时的景象。

 现在请你认真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2指名读文。把感受通过读抒发出来,并适时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在表达上的特点。(比喻句的运用)

 3品读文本,深入体会潮的声音和形态之奇。

 引导学生边读边谈谈自己想象到的。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学生们很容易抓到第一句,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的朗读,引起大家的发散思考。具体操作是:我刚才听到你在读这句话中,特别突出了“好像闷雷滚动”,你能说说此时听着这滚滚而来的声音,你仿佛想到了什么吗

 预设生成:

 此时,孩子们可能会结合生活实际,说道:平时我听到过大雨来临之前,那由远而近的滚滚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倾盆大雨即将来临,那么此时听到潮水发出的隆隆的声音,虽然比较沉闷,但持续不断,我想潮水的来势也一定很猛、很大。

 小结:是啊,就像他刚才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的那样,未见其形,但闻其声,虽然潮水还距离我们很远,但却能听到它滚动不止的声音。

 再请几个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一句。

 是不是真像你们所说的这潮水来势汹涌呢过了一会儿,潮水又有什么变化呢

 (2)“过了一会儿……”

 学生会紧接着抓住“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一句来加以体会。引导学生抓住“很快移来”“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这几个词语,加以具体的想象和描绘(潮水前进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且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不只能看到潮水的头,还能看到整个江面都是飞奔而来的潮水,这就是“横贯江面”。)

 通过朗读再现这壮观的景象。

 出示课件:大潮由远及近的视频画面。

 齐声朗读这句话。

 到浪头越来越近的时候,大潮又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3)“再近些……”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这一句话比较好理解,可以提示学生们借助数学常识“两丈相当于6米多”来深刻感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是多么的壮观啊!

 引导学生描述眼前所出现的画面:“我们眼中只见汹涌的潮水形成无数的巨浪翻滚着,一浪高过一浪,一浪盖过一浪。”有的说:“我好像看到巨浪相互交错、撞击,形成一堵高大的水墙,而看不到那条白线了。”还有的说:“江边的、远处一切景物都已被这如同水墙一般的、不断翻滚、奔涌的潮水挡住了,看不到了。”

 (4)“越来越近……”

 出示课件:通过句子的对比,体会词语的精妙作用。

 ①浪潮越来越近,犹如白色战马奔来。

 ②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奔来。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学生们在①和②的比较中,可发现:前文提到了潮水横贯江面,此时潮水掀起的无数巨浪就像千万匹战马一样,马不停蹄地向前奔涌,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所以作者用上了“千万匹”这个词语。在②和③的比较中,可发现“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写出了潮水铺天盖地般、如万马奔腾般地奔涌的具体样子,其场面浩大、宏伟、壮观。趁着学生们交流的,请三个同学依次读出这句话,要求一个比一个读得更有气势。其他人闭眼欣赏,以强化这些关键词语的作用。这样对形象直观的词句比较和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引导学生继续抓住潮水的特点来体会:这磅礴的气势仅从形态可以看出来吗,你还从哪些词句体会到这大潮势不可挡自然而然,孩子们会抓住“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想象当时大潮咆哮、怒吼着,似乎吞没了整个江边上的一切声响,耳朵也都要被震聋了。这无比巨大的声响更能衬托场面的壮观。

 指导朗读:带着此时的感受完整地读出第四自然段的最后一句。

 4有感情朗读,领略大潮的变化奇观。

 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来时的景象,使我们仿佛和作者一起站在钱塘江畔,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大,看到的潮水越来越近,浪头也越来越高。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5师生合作读二至四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顺序。

 (1)学生读描写大潮的语句,其他的由老师读。

 (2)读后你们发现什么了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

 6出示课件:观看完整的大潮变化的视频。

 (1)看了视频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啊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

 (2)请你再来读读二至四自然段中最能够表达你现在心情的句子,一会儿读给同学们听。

 (3)让我们把三、四自然段背诵下来。

 7略读“潮过后”部分,感受大潮气势犹在。

 最后一个自然段其实重点词句也不少,但通俗易懂。而且学到这儿,我们都知道还要注意教学时间和重难点的分配,引导学生读中关注“还在、依旧、才”这三个词语,体会到大潮气势犹在。

 (三)梳理整篇文章的顺序,回归整体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

 2做小导游,把钱塘江大潮的景观讲述给家长听。

 

篇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初步感知形象美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二、初读感知大意,扫清障碍

 1、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师点拨,考查,

 [教师导学]

 1、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研读理解构思,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

 A、《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B、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C、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D.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探究学习]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最后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势的壮观,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领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四、师提问题,生思考,升华情感

 1、针对学生提的问题,老师提出学生没有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交流

 [问题]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浙江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之后,又花大量的笔墨来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术,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

 这样的描写,使雄伟之上更添雄伟,壮观之上更添壮观;使自然美与人文美相互融合,相互映衬,给读者极其美妙的感受,在身临其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作者如此着意刻画出人是自然的精灵,人是自然的主宰,自然风景因有了人的活动而更加精彩美丽,表现了人敢于和自然搏斗的大无畏精神。

 [问题]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同学争论)

 [明确]今人用摩托车与大潮赛跑,在大潮中架船张帆,还有更多的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冒险活动,你能从中举例吗?(生争先恐后的说,象长江漂流、飞跃壶口瀑布以及今年的10月15日的神舟5号飞天都能表明现在的我们更是具有挑战性。)从中激起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更使我们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说明]这一环节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目标上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感悟自然之美的同时别忘了人是万物的主宰者,宇宙的精灵,我们要有饱满的和昂扬的斗志,勇于拼搏。这无疑是人格美的一大体现。

 [板书设计]观潮

 周密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

 一切景语皆情语

 [总评]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观潮》课文教案示例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下面和我一起来学习有关《观潮》的说课稿吧?

《观潮》说课稿范文一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范文二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后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观潮》语文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观潮》语文说课稿1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2、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3、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观潮》语文说课稿2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观潮》。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围绕“自然奇观”这一专题展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钱塘江以其奇特壮观的大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文教学目标设定为: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等词语。通过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练习背诵第3、4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的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

 3、在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的基础上,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3、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课文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课文的重点段中,按空间、时间的顺序进行了形象的描写,而这些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很难体会出来,就需要教师的引导,所以我把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并有序练习背诵定为本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生生活在内陆城市,许多孩子没有到过海边,更无从目睹这样雄伟壮观的大潮景观。对于没有见过的事物,又没有类似经历可以借鉴,不仅给理解课文带来障碍,也给展开想象造成困难。课文文质兼美,意在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想象奇观,深入品读重点的词句,并能熟练运用,因此,我把感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定为本课难点。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基本掌握了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所以可以从理解文章入手,在引领学生进行基本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三、教学方法: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我确定本课的教学思路是:紧扣一个“读”字,抓住课文重点词句,调动学生参与解读文本,增添了学生的兴趣。力求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理解,体会文本的情感,

 四、教学程序:

 在课堂教学中,我构想通过:识字学词,品读感悟,回归整体这三个环节来组织教学。

 (一)识字学词,整体感知

 此环节重点掌握多音字“闷、薄、涨、颤、号”的字音“横贯”的“贯”字的书写笔顺及“观潮”“奇观”中“观”字的不同意思,做到扎实有效的学词。同时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路,课文是按照潮来时、潮来中、潮来后的时间顺序描写的,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潮来时 潮来中 潮来后

 (二)品读感悟、体会奇观

 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是全文的精髓,是学生了解大潮雄伟、壮观并学习作者按观潮顺序记叙景物写法的重点段落,是整节课教学的重点,我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凸现对重点的处理。

 1、读中积累,指导背诵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我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课文的三、四两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背诵之前,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背诵这两个自然段,有什么好的方法?通过上面的大量读中感知,学生会找到可以按照时间、大潮的由远及近(空间)、前后联系等来记忆。

 此时,教师再出示插图及表示时间顺序和空间变化的词语,辅助学生背诵,以达到积累的目的。

 2、理清顺序,领悟写法

 其实,在学生交流背诵方法的时候,也就明确了三、四自然段的写作顺序,那就是——由远及近。

 对于描写观潮人表现得句子,在课上不作重点处理,只是让学生找一找段中描写观潮人的语句,看看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通过对重点词语“人声鼎沸”的体会,感受到加入了对观潮人的描写,更能衬托出真是天下奇观,所以,才引得成千上万的人来观看。也与第二自然段的人们的表现相照应。

 三、回归整体,感悟写法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效果:这节课通过充分读,学生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读中展示;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读中感悟,议中深入”学生不仅读懂得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河山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观潮》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内容

 《观潮》是语文出版社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字词积累和言语理解能力的基础上来进行学习的。本单元的课文以写景为主,本课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以生动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新课改对教学目标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三个维度: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能正确书写"鼎、罩"等7个生字,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若隐若现、昂首东望等词语;

 能用"逐渐"、"恢复"等词造句,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以读促悟、多种阅读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本科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潮来之时"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所以我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描写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抓住重点词句,按课文的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

 我对教学重难点的分析是基于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的分析,那么接下来我来说一说学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字词有了一定的积累,但对于正确书写汉字还有待加强,学生理解一些语句深层涵义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理解,这些都将成为我教学过程中的考虑因素。

 三、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因为本课是篇写景记叙文,篇幅不长,但"天下奇观"的景象极为少见,因此,我将借助多媒体,采用"创设情境法"、"图文结合法"等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入境界,进角色,动真心,吐真情来体会钱塘江潮来时宏伟的气势,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力量,从而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

 四、学法分析

 学生将采用"情景探究法"、"讨论法"及"朗读体会法",通过对影像的观看,感受和学习课文中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五、说教学过程

 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第一环节:激趣导入

 首先我采用设问的形式问学生们,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听说过或者见过钱塘江大潮吗?

 然后,放录像让学生们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之后,请几个学生分别谈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因为很多同学都没有亲身感受过这一奇观,在这里我运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气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利于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和课文。)

 第二环节:新授环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找出不理解的字词,采用查字典等自学方式解决。

 然后我找同学来大声朗读课文,并采用同桌对读的、抽读生字卡的方式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能借助字典和生活积累,理解字词的意思,培养学生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新课标极力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为尊重学生的个性,我特别提醒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我让学生带着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这一问题来默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默读的时候要提高默读的速度,不要用手或笔指着读。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指导学生默读的方法。课文脉络清楚,学生在初读基础上能很快理清脉络,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3、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为了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并让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再观看一遍录像。这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们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体会到观潮人的感受。

 4、细读,品味感悟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重点部分,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部分,我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

 1、潮来前,江面的景色什么样?(江面平静)

 2、潮来时,江面的景色什么样?在讲潮来时这部分时,让他们用笔画出描写潮来时的景象和声音的词语和句子,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去理解。

 (设计意图:不动笔墨不读书,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大潮过后,江面的景象是什么样的?这些都说明了什么?把自己的理解在小组内进行讨论。

 (设计意图:学生在读书时联系生活经历,体会感悟,深入理解,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我之所以设计如上三个问题,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时间顺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第四环节: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观潮》语文说课稿4

 说课是授课教师在独立备课基础上系统地谈自己教学设想及理论依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一种教研形式,以下是我整理的语文观潮说课稿,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说教材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要求:多诵读,读出感情,读中进入情境,在读中浮现画面,根据课文特点,继续练习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对于课文中的的重点词句,多读多想,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这篇课文是第六单元的略读课文,描写了大自然的奇观钱塘江大潮,作者通过手中的生花妙笔,描写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气势,不需要亲眼所见,读着这些清新激昂的文字。一股豪迈之情油然而生,让人不禁赞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祖国语言文字的独特表现力。

 作者先用一句话总起: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接着写了潮来之前在江边的等待,通过对江边、江上景色的描述,表现了观潮人盼潮来时的望眼欲穿和翘首期盼。接着用细腻的笔法表现了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色。通过看潮势,听潮声,眼观其排山倒海的巨浪,耳听其震耳欲聋的呼声,胸中激情回荡,最后是潮头过后的余波,尽管潮头已去,但仍感力不减。

 经历过与钱塘江大潮的亲密接触,我们惊呼:好一个天下奇观,好一篇写景美文。

 说教法

 阅读教学,读占鳌头。以读为生线,是我在这节课中准备采用策略。如果讲授这篇课文,我会采用五读法,这是我经过实践和提炼得出的一种阅读教学方法。

 五读法操作规程及其解读:

 1、默读,了解大意。齐读课题之后,你能围绕课题提出哪些疑问。带头这些疑问来默读课文,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培养生动学习的能力。

 2、寻读,发掘内涵。学生对哪些内容印象深刻,最喜欢哪些段落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实现与文本的对话,提倡有个性化的读书新体验。

 3、朗读,读出特色,分层推进指导朗读,先指导学生把字音读准,再练习读熟练,读出感情,加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课文中不同的内容采取适当的形式,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指各读,分组读,赛读,配乐读,男女生交替读,全班齐到等形式都可以尝试。

 4、诵读,当堂积累。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的积累,尢其是小学生在现有认知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多读多背优秀课文,背诵重要段落,培养语感,在抑扬顿挫,形式多样的诵读训练中培养他对语言文字的热爱。

 5、默读,回归整体。与课文激情对话后,静下心来梳理一下文章的脉络,留给他们品味的时间和空间,做到动静相宜,张弛有度。

 说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老师很喜欢旅游,也很喜欢听你们说旅途中的所见所闻,你能把自己到过哪些地方,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景点跟老师说说吗?学生各抒己见,点燃他们的激情。

 一、揭题导入。

 齐读课题(指导读出雄壮的气势),面对课题,你想了解些什么?

 二、初步感知,大潮之奇。

 1、头疑问默读。

 2、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懂。

 三、深入须司,大潮之奇。

 1、课文哪些段落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找出来读一读(估计绝大数同学选择要求背诵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2、有针对性,分层推进指导朗读。

 多种形式相结合,读准字音,读出感情。

 3、当堂背诵积累。

 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感受书声朗朗,接受人文熏陶。

 四、心潮澎湃,倾情对话。

 默读课文一遍后静下心来思考:你想对钱塘江大潮说些什么?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写诗赞美,当堂朗诵,夸一夸我们的钱塘江大潮,快板,顺口溜等,或者用一个词语表达心里的感受。在经历过祖国语言文字的洗礼后,想必他们是有话可说,情真意切。

 五、语言积累,妙词佳句。

 摘录优美词语和句子,打下扎实的语文功底。

 六、课外拓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1、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工整地抄写在《心语录》

 2、用上你学过的妙词佳句,用上你掌握的写景妙法,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点写下来,一定要表现出特点。

《观潮》语文说课稿5

 [说教材]

 《观潮》一课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读者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是一篇进行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培养留心周围事物习惯的好教材。

 [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但他们的生活经验毕竟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景象,仅凭想象难以深刻感受,需教师提供直观的图象帮助理解。

 [说目标]

 依据大纲的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强烈的情感。

 2、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提高学生品味词句的能力。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是理解“潮来之时”的记叙。

 教学难点是体会钱塘江大潮的雄壮的磅礴的气势。

 [说教学]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运用电教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1、导入:在我国,有许多奇特的自然景观,钱塘江大潮就是其中一处,有谁知道钱塘江大潮?见过吗?

 2、放录像,直接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和壮观。

 3、请学生谈观看钱塘江大潮后的感受。

 运用电教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课文脉络非常清楚,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很快理清文章的顺序,在此基础上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组织教学。

 三、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四、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因此,我设计如下环节:

 1、读。学生自由读潮来时这一部分,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读,在阅读教学中以读为本,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

 2、悟。读中感悟,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在读书时联系已有生活经历,体会感悟,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3、议。即教师给学生足够多的时间讨论交流,让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见解,允许有不同意见,并鼓励创新,围绕“哪些景象最吸引你,说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79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