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写的是什么

观潮写的是什么,第1张

观潮》一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课文描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时,既写了大潮的声音,又写了大潮的样子。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2—5自然段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记叙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次过程,具体描绘了钱塘江大潮奇异壮观的景象。

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这一段先交代观潮的时间、地点。接着描绘了江面的景象及远处的小山、近处的建筑,从而写出了潮来前的平静。之所以写潮来前的平静,是为了给潮来时的景象作铺垫,使人读到“潮来时”的景象时自然与先前的“平静”形成强烈对比,从而感受到大潮的壮观。在这部分的描写中“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这句话是不可忽视的,正是由于钱塘江入海口地势的特点,才有了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形成。最后写钱塘江大堤上等待观潮的人极多和人们盼望看到大潮的心情。“早已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足以看出人们的心情,也正说明这“天下奇观”对人们有着多么大的吸引力。

第3、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潮来时的奇异景观。这是文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部分。第3自然段先写从远处传来的“好像闷雷在滚动”的隆隆的响声,但“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什么变化”,声音像闷雷说明还很远,江面还没有变化却听到声音,可以想象大潮来势之大。接着再写随着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水天相接”说明是在远处,之所以看到大潮像“一条白线”,是因为水天相接的东边江面宽阔,潮头不高的缘故。

第4自然段具体形象地描绘大潮越来越近时的壮观景象。先写“白线”很快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大潮越来越近,水势逐渐加大的过程。接着写“再近些”时,“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从颜色和高度这两个角度写出了大潮的气势,这是由于东宽西窄的地形,使得白浪翻滚的潮水形成六米多高的城墙。最后写“越来越近”时,大潮更加惊天动地、气吞山河,“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第5自然段写潮头过后的江面的景象与变化。一是写“霎时,潮头奔腾西去”说明大潮过去时急且快,可是余波未尽,“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个词写出了余波之大。二是写江面恢复平静以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显然,这时的平静与潮来前的平静完全不同。这两点描写从另一角度进一步说明钱塘江大潮确实是天下奇观

 《观潮》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风平浪静到奔腾咆哮再到又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下面和我一起来学习有关《观潮》的说课稿吧?

《观潮》说课稿范文一

 一、说教材

 《观潮》是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是《注意积累写作材料》,它既是第二单元《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继续,又是第四单元《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延续,同时还为完成第五单元《抓住事物的特点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篇讲读课文,按顺序抓特点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中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四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大纲明确要求:“能抓住重点词、句、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是怎样观察事物,用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观潮》这一课的特点,应达到以下4个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并运用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4给课文分段,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3、4自然段。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

 教学难点:1理解重点词、句、段。2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具:录相带、投影片。

 二、说教法

 运用电教手段,采用情境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教育离不开爱,教学情为先。我充分应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到一个钱塘江大潮来临时雄伟壮美的景象中,使编者情、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融为一体,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认识是有意识心理活动和无意识心理活动的统一,是理智活动和情感活动的统一。我抓住学生和教师感情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的心理特点,采用情境教学法,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还能启迪思维,发展想象,对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等方面有独到的作用。

 三、说学法

 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要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从过去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必须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教学效益,把课堂这一个广阔的舞台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素质,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学生采用:看、听、读、品的方法学习。

 我说的是《观潮》一课的第二课时。

 四、说教程

 1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观潮》一文,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学生答后教师板书,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思路即观潮的顺序,为学习下文奠定基础。)

 2齐读第一段,投影出示:

 a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b这里是观潮的好地方。

 请大家读后说说“观”字各是什么意思。

 (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抓住中心词“天下奇观”理解钱塘江大潮是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教给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当小老师,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然后同桌互说。

 (学生通过读理解课文内容,因为每一节课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实际上是教师导、学生演“戏”的演出效果如何的体现。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学生通过读书,理解了潮来前江面的平静,体会到“人山人海”观潮的热闹场面和人们期盼的心情。

 4那么,潮来时究竟是怎样的景象呢今天让我们随着录像细细观赏一番,不过要边看边听边想: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时此刻你又想到了什么看完后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

 教师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钱塘江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学生看得如梦似醉,这就是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同时围绕单元重点训练这一个面,巧设三个点即三个小问题,由点到面,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强化课堂教学的语言文字训练,注意训练的坡度、难度。看完后,学生情绪激昂,兴致勃勃展开讨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的说听到潮来时的声音从小变大;有的说先看见一条细白线,然后又看到白浪翻滚,还有的说我真想大喊一声“太美啦”,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眼睛看得细、耳朵听得真、讨论得热火朝天。播放录相把握时机,将视觉手段和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动态形象的思维能力,学生见其形、闻其声。这样做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艺术水平,落实了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抓住了本节教学重点,为突破教学难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5教师趁热打铁,抓住机遇巧引导:

 阅读3、4自然段,思考:a作者观察顺序是怎样的你是怎样知道的b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写c用“”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同桌可以讨论。

 学生通过读、划、议,明白以“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白色城墙”、“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这些词语中,抓住潮来时的形状特点。在观看录相之后,再回到文中细品评,学生陶醉在有声有色有形的情景中,潮水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的景象中,领略到大自然的美好,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美的熏陶,落实了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课堂上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落实了“三为主”的教学原则。

 6引导学生美读3、4段。

 让学生自己在读中学,学中读,如“横贯江面、山崩地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浩浩荡荡”读得顿挫有力,语气由缓到急,语调由平静到高昂,读出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通过教师导读,学生试读、领读、自由朗读、齐读、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7再次观看潮来时的录象,深化理解,加深感受,看后说一说自己的感想。

 把情境教学法和看、听、读、品的学习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机揉合在一起,把课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景观和文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教学艺术的境界,真是“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

 8学习第五自然段,读读,想想,潮过后是怎样的情形

 学生通过自己学习,明白潮过之后江面才恢复平静,江水涨了两丈来高。这从水量之大讲江潮的壮观,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9师生共同总结全文。

 把你这节课所学到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从写作、词句、思想等方面来考虑)。

 学生想好后,自告奋勇说给大家听。在总结全文时,教师有意识从思想、知识、能力方面引导学生,变教师“一言堂”小结为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小结”。这种形式独特新颖,能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总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

 总之,在《观潮》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应用了电化教学的先进手段,发挥了课堂教学“三为主”的调控作用,围绕“注意积累写作材料”的重点,训练项目,教师注重导方法、导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又渗透了思想教育,圆满完成了教学任务。当前,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转向“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信息革命的浪潮正加速着教育技术化的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加强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培养跨世纪的人才而努力奋斗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谢谢大家。

《观潮》说课稿范文二

 一、说教材

 《观潮》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组第一课。这组课文是围绕“自然奇观”的专题来写,《观潮》是这组课文的第一课,起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本文通过作者对潮的生动描写,让我们看到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更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魅力,体会大自然那种魔术般的神奇。

 二、说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五、说教法

 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六、说学法

 在新课标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七、说教学过程

 (一)运用多媒体,直观感受,激发情感和兴趣。

 运用多媒体,让学生直接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磅礴雄壮的气势,学生的激情马上被调动起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利于学生理解词句。

 (二)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

 中年级的课文篇幅比较长,如果让学生按照教师揭示的教学目标及学前指导进行课前预习,这样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让学生在课前养成预习的学习习惯。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教学时我抓住文章重点,围绕“观”(观奇观)这个中心词,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思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

 首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观潮的,作者抓住了什么来体现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然后,让学生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潮水雄伟、壮观的词句。最后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所看到的和听到的景物。

 (四)创设情境,体会观潮人的感受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的体会到观潮人的急切、激动的心情。因此,我设计这么几个问题:如果你就是观察人中的一员,想到就要见到大潮了,你心情如何你会怎么做观潮的人群又是怎么做的呢

 (五)通过“读、悟、议、赏、再读”,重点体会潮来时壮观景象。

 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这一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是难点。学习这一部分时,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读,体会,并发动学生相互评议、补充,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六)结束

 学完全文后,我再次让学生自由读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并给予时间让学生展示,这样既巩固了学生的感受,又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

 (七)作业设计

 让学生把自己观赏到的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及感受讲给家长听,既锻炼学生运用词汇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观潮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钱塘江大潮的景象,体现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钱塘江大潮,人称“天下奇观”。《观潮》一文按照时间的顺序,给我们进行了精彩描述。特别是“潮来时”这个部分,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这一奇景,让我们闻其声,观其形,身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奇”就奇在它的浪潮实在是太高。“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多高”,那可是两层楼那么高啊!试想,两层楼那么高的浪潮铺天盖地涌过来,那场面是何等的壮观啊! 

钱塘江大潮,“奇”就奇在它的气势实在是太大。“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几十匹、几百匹战马飞奔的场面就已经够大了。注意,这里可是“千万匹”,并且是“白色”的“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想想看,那气势是何等的磅礴啊!

作者不仅描写了潮声、潮色、潮形、潮势,而且对观潮的人们也进行了描述,一个“人声鼎沸”,加上一个“沸腾”,就形象地写出了观潮人惊叹、兴奋之情,从侧面衬托出大潮之“奇”。

1、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观潮》一文作者按照 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这篇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挚感情。

2、《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的经典作品,节选自《武林旧事》第三卷。本文通过描写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以及观潮的盛况,将自然美、人情美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描绘出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扩展资料

《观潮》全文翻译:

钱塘江的大潮,是天下雄伟的景象。从农历(八月)十六日到十八日是最盛。当潮远远地从浙江入海口涌起的时候,几乎只有一条银白色的线粗细;不久,潮水渐渐近了,就像玉城雪岭一般的潮水连天涌来,声音大得像雷霆万钧,震撼天地,激扬喷薄,吞没天空,冲荡太阳,来势极其雄伟豪壮。

每 忽然**的烟雾四面腾空而起,人和物彼此一点儿也看不见了,水爆的轰鸣声,声音如同山塌了一样。烟雾消散,水面又恢复了平静,却连一条船的踪迹也没有了,只剩下被火烧毁的“敌船”,随着波浪流走了。

几百个善于游泳的吴中健儿,都披头散发,浑身画着花纹,手里拿着用丝绸缝制的十面大彩旗,争相奋力迎潮而上,在万仞高的惊涛骇浪中沉浮,翻腾着身子变换着各种姿态,而旗尾却一点也不被水沾湿,凭借这种来显示他们的技能。

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首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几倍。而租用看棚的人,中间即使是一席之地的空地也不容有。

本文作者通过描述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吴中健儿高超的游泳技术和观潮的盛况,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同时表达了作者对世界第一大涌潮——钱江涌潮的雄奇壮美的赞美之情,更从作者的赞美之情中表现出了一种宽广的胸襟。

写作思路:将潮水来时和潮水去时的景象详细地描述出来,比如海浪从地平线上滚滚而来。它们打在礁石上,溅起了雪白的浪花,浪花像碎玉似的乱溅开来。一个巨浪奔腾着蹦向大堤,可这次又失败了。海浪只好认输。

正文:

海浪从地平线上滚滚而来。它们打在礁石上,溅起了雪白的浪花,浪花像碎玉似的乱溅开来。那溅起的水花,远远望去像一朵朵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在海水里;它们冲向岸滩,冲刷着金色的沙滩,冲去了一天人们留下的足迹。

海浪一浪接一浪,一浪高过一浪。它们好像在赛跑,一个浪头冲过礁石奔向终点——沙滩,另一个浪头也紧跟着冲了过来。它们又好像在和礁石博斗,疯狂地发起猛攻,猛烈地拍打着礁石,礁石满不在乎,傲慢地站在那里。

海浪好像在跳高,它们一个接着一个地蹦向大堤,可怎么也蹦不上去。渐渐的,一个浪比一个浪蹦得低,好像是在策划着突然袭击。果然,一个巨浪奔腾着蹦向大堤,可这次又失败了。海浪只好认输。

啊!大自然!你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艺术家啊!你把地球描绘得这么威武、雄壮!但是你抵挡不住人们的智慧,任凭人们控制你,约束你,战胜你!

《观潮》解释

《观潮》是四年级语文上册部编教材第一单元第一课。本文记叙了一次观潮的盛况。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细腻的笔触,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写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表达了对钱塘江大潮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课文第3-4自然段,作者从声音、样子两个方面重点描述了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闷雷滚动”,描写了江潮的声音。接着从“一条白线”,到“拉长变粗”,到“两丈多高的水墙”,描写了江潮的样子。最后,同时描写了浪潮的样子和声音——浪潮如千万匹战马飞奔,声音如山崩地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11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