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课本下的伟大的悲剧!!急!!!!!!!!

初一课本下的伟大的悲剧!!急!!!!!!!!,第1张

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了纪念人类历史上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名科学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1911年10月,他们在新西兰的埃文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在当年12月至第二年的1月左右征服南极点。可是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消息说,挪威人阿蒙森率领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于是,斯科特一行于11月1日匆忙出发,“去争取国家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失败,并非在于两者的计划周密与否,而在于前者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则凭推理设想来制订计划。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惟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了20条膘肥体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去南极点的往返路程。而斯科特则主要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和少量的爱斯基摩狗,结果,狗跑掉了,矮种马冻死,使这支队伍过早地接受了严峻的挑战——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只能靠人拉雪橇前进。这样前进的速度就大打折扣,遭受灭顶之灾也就成为必然了。但作者茨威格却对这些科学问题忽略不计,而是饱含感情地用文学的笔法,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读来令人感奋。

这篇传记是作者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书信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像而写成的。因原作篇幅过长,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前面写斯科特一行的探险准备和出发去南极的部分,而主要保留了他们从南极绝望而归以至悲壮覆灭的部分。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全文的主旨、斯科特的精神、精彩的语句,大多集中在这一部分。

学习这篇课文,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理清故事情节。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把握了以上“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对课文的内容也就基本了解了。

2.关注令人难忘的细节。比如,历尽艰险到达极点,等待他们的却是占领者阿蒙森留下的国旗和信件,并要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为他完成的业绩作证,而斯科特居然接受了这项任务!再如,负责科学研究的威尔逊博士,在离死神只有寸步之遥的时候,仍坚持科学观察,并拖着16公斤的珍贵岩石样品!又如,不幸的奥茨先是要求给他十片吗啡,以图尽快结束自己,其他队员坚决拒绝了他的要求;第二天,他独自走向了帐篷外的茫茫风雪。而最后斯科特海军上校极其冷静地将日记记录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直到他的手指完全冻僵,笔从手中滑下来为止。这样的情节,相信会感动所有的人!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作者所描绘的五个探险者,是英国的英雄,也是全人类的英雄,让所有人仰慕。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作者是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来写这一场悲剧的,对英雄的赞叹溢于言表,有时作者直接站出来议论:

在阴森森的一片寂寞之中,始终只有这么几个人在行走,他们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些直截了当的议论,是作者行文时实在无法压制自己感情的表现,使人想起报告文学的表达手法。

二、问题研究

1.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这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两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作为一位伟大的作家,茨威格想到的绝不主要是事业的成功者,而是许多历史事件背后给人精神上的震撼和启迪。按照这个价值标准,茨威格当然认为给斯科特作传会更有意义,会给人长久的思考。

2.斯科特和他的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品质?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

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斯科特一行在与阿蒙森的竞争中失败了,但他们勇于承认失败,并愿意“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如果将此事置于一个爱耍赖、不守信用的人面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坚毅,执著,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在删节部分,对斯科特的这一性格特点有充分的交代:

从照片上看,他的脸同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脸部没有表情,仿佛肌肉被内在的力量凝住了似的。青灰色的眼睛,闭得紧紧的嘴巴。面容上没有任何浪漫主义的线条和一丝轻松愉快的色彩,只看到他的意志和考虑世界实际的思想。

他出征到过印度,征服过许多星罗棋布的岛屿,他随同殖民者到过非洲,参加过无数次世界性的战役。但不论到哪里,他都是一副同样冷冰冰的、矜持的面孔,带着同样刚强的毅力和集体意识。

课文中,写他们想到自己所进行的探险是人类的不朽事业时,就有了超人的力量。事实上,没有对探险的执著、超人的力量和勇气,是不可能从事这项事业的。而当他们在归途中与死亡抗争,一个个倒毙时,没有一个孬种,都是响当当的汉子,活得明白,死得悲壮。

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探险需要团结协作精神,在关键的时刻为了保护同伴,有时要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一点斯科特和他的队员都做到了。

无私的爱。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息,考虑的不是一己之利,心中惦记的始终是别人:朋友、同伴、妻小,还有他的祖国和人民。他最后的遗书不是为死后的沽名钓誉,而完全是爱的真情流露;信写得如此镇静,丝毫不像一个行将离世的人!斯科特是怀着一种热烈的爱而没有丝毫的恨离开了那个冰冷的世界。

3.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何在?

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向同学复述这个故事,并说说其中的哪些细节最让你激动难忘。

设题意图有二,一是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练习口语表达;二是抓住课文精华,反复咀嚼,品味其中含义。

解题思路:可分小组,让同学相互复述故事,再各自推举一人到讲台前复述。不一定推举最活跃的、口才最好的同学,而是推举最需要锻炼的同学上台复述。课文中哪些是最令人激动难忘的细节,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答案,要让他们自己去找,并说出理由。

二、联系上下文,体味下列语句的含义,讨论括号里的问题。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作者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

(国旗怎么会“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里表现出斯科特内心什么样的复杂感情?)

3.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完成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为他人业绩作证的任务?他不接受不行吗?)

4.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联系上下文看,“内心中的海市蜃楼”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5.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这话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关注课文中那些意味深长的语句,引导学生阅读一篇课文时要能抓住关键语句。

参考答案:

1.在这里,作者站在斯科特的角度,表达了角逐失败后的一种极度沮丧、悲哀的心情。但事实上作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理由是,作者为斯科特这个失败者作传,本身就说明作者不同意“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的观点。

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的是斯科特和伙伴的心情。此时,在痛苦万分的斯科特眼中,风中飘扬的挪威国旗就是他的对手,胜利者阿蒙森似乎站在那里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真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3.英国人普遍讲求绅士风度,主张诚实、守信,坦然面对成功和失败。这种文化传统熏陶下的斯科特,不能不接受这项为他人的业绩作证的任务。正因为他的这一行为,其人格才显得无比的高尚,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4.联系上下文看,“心中的海市蜃楼”是指斯科特在离开世界前心中回忆的美好的往事和他对遥远祖国、亲人和朋友的怀想,它们与现实的严酷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海市蜃楼是美好的,却是根本无法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悲剧效果,给人心灵的冲击。

5.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斯科特崇高的赞誉,意思是斯科特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他的肉体倒下了,但是他的心灵经受了考验,变得无比的崇高。有价值的、美的毁灭当然是伟大的悲剧。这话在全文中可作为主旨句,起点题的作用。

三斯科特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在寒风凛冽的南极帐篷里,给英国公众写下了一封绝命书。下面摘录的是这封信的一部分。阅读后结合课文内容(有条件的,可以在课外查找有关斯科特的其他资料),写一篇阅读笔记。

(短文略)

设题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探险家斯科特的崇高献身精神,加强课外语文活动,练习片段写作。

处理建议:有条件的,尽量让学生接触一些课外资料,或者教师发给一些阅读材料;没有条件的,可就在阅读课文和练习中所附材料基础上,写一点阅读笔记。

教学建议

一、教师不要先入为主,而要让学生先读课文,说出自己阅读的第一感觉。教师再通过深入讲解,来提升学生的第一感觉,上升为一种理性的思考。

二、可抓住典型事件和人物,让学生有感情地复述故事。

三、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的重要片段。这是一篇贯注了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佳作,可以有选择地朗读一些重要段落,在朗读中深入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这些段落包括第2、6、7、9、10、11、12、13、14段等。

四、有条件的可播放一些关于南极恶劣天气的或人类南极探险的录像资料,让学生进入预设的情境。

五、斯科特和他的伙伴的精神令人感动,他们的优秀品质值得学生学习。教学时可重点突出他们的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用来教育学生,作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但这种教育应该是感染、引导,从课文中自然引出来的,而不要进行空洞的说教、灌输。

六、加强字词句的积累。本课生词较多,“读一读,写一写”中那些词,要把它们放在具体语境中来理解、掌握。因为茨威格是个文学大家,很有思想,许多句子的深刻含义,学生可能不太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一定的讲解。

有关资料

一、作者介绍(黄文华)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出身于维也纳一个富裕的犹太工厂主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1904年后任《新自由报》编辑。后去西欧、北非、印度、美洲等地游历。在法国结识魏尔哈伦、罗曼·罗兰、罗丹等人,受到他们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从事外国文学(主要是诗歌)的翻译工作。战争爆发后,发表了反战剧本《耶雷米亚》(1917),在瑞士与罗曼·罗兰等人一起从事反战活动,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1928年应邀赴苏联,与高尔基结识。1938年流亡英国,并加入英国国籍。1941年到达巴西。1942年2月23日与妻子一起在里约热内卢附近的佩特罗波利斯自杀。

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和《往日的花环》(1906)深受法国印象主义和霍夫曼斯塔尔、里尔克等人的影响。他的主要成就在传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有《三位大师》(1920),为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传;《罗曼·罗兰》(1921);《同精灵的斗争》(1925),为德国作家荷尔德林、克莱斯和尼采作传;《三个描摹自己生活的诗人》(1928),为托尔斯泰、斯汤达和卡萨诺瓦作传;《约瑟夫·福煦》(1929);《精神疗法》(1931),为催眠术发明者梅斯默尔、“基督科学”的创始人玛丽·贝克艾迪、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作传;《玛丽亚·斯图亚特》(1935)和《鹿特丹人埃拉斯穆斯的成败》(1935)。他的传记不拘泥于史实,着重表现人物性格。

他的主要中短篇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恐惧》(1925)、《感觉的混乱》(1927)、《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1927)、《象棋的故事》(1941)。惟一的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描写一个瘫痪少女的恋爱和自杀悲剧。茨威格的中短篇小说大多描写孤独的人的奇特遭遇。他笔下的人物常被某种神秘的命运和不可名状的力量所捉弄,最终毁于某种热情。《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个不相识的女人的来信》,运用细腻的心理分析手法,刻画中产阶级妇女的思想感情。茨威格的戏剧作品有诗剧《耶雷米亚》(1917)、悲剧《伏勒波尼》(1927)和歌剧《沉默的女人》(1935)等。

茨威格去世后,他的遗作《昨日的世界》(1942)和《巴尔扎克》(1946)先后出版。前者为长篇回忆录,记录了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奥地利和欧洲的生活风貌,后者是历时十余年而未完成的传记作品。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

二、关于斯科特临死前的书信(茨威格)

那些书信写得非常感人。死亡在即,信中却没有丝毫悲哀绝望的情意,仿佛信中也渗透着那没有生命的天空下清澈的空气。那些信是写给他认识的人的,也是说给全人类听的;那些信是写给那个时代的,但说的话却是千古永垂的。

他给自己的妻子写信。他提醒她要照看好他的最宝贵的遗产——儿子,他关照她最主要的是不要让儿子懒散。他在完成世界历史上最崇高的业绩之一的最后竟作了这样的自白:“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他仍然为自己的这次决定感到光荣而不是感到遗憾。“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他怀着最诚挚的友情给那几个同他自己一起罹难的伙伴们的妻子和母亲写信,为他们的英勇精神作证。尽管他自己即将死去,他却以坚强的、超人的感情——因为他觉得这样死去是值得纪念的,这样的时刻是伟大的——去安慰那几个伙伴的遗属。

他给他的朋友写信。他谈到自己时非常谦逊,但谈到整个民族时却充满无比的自豪,他说,在这样的时刻,他为自己是这个民族的儿子——一个称得上儿子的人而感到欢欣鼓舞。他写道:“我不知道,我算不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者。但是我们的结局将证明,我们民族还没有丧失那种勇敢精神和忍耐力量。”他在临死时还对朋友作了友好的表白,这是他在一生中由于男性的倔强而没有说出口的话。他在给他的最好的朋友的信中写道:“在我一生中,我还从未遇到过一个像您这样令我钦佩和爱戴的人,可是我却从未向您表示过,您的友谊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因为您有许多可以给我,而我却没有什么可以给您。”

他最后的也是最精彩的一封信是写给他的祖国的。他认为有必要说明,在这场争取英国荣誉的搏斗中他虽然失败了,但却无个人的过错。他一一列举了使他遭到失败的种种意外事件,同时用那种死者特有的无比悲怆的声音,恳切地呼吁所有的英国人不要抛弃他的遗属。他最后想到的仍然不是他的命运。他写的最后一句话讲的不是关于自己的死,而是关于活着的他人:“看在上帝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以下便是几页空白的信纸。

(摘自《夺取南极的斗争》,舒善昌译)

三、天上有星光(赵延)

斯蒂芬·茨威格因小说而名扬四海,我却热爱他写的传记。我们的心灵正日复一日地被沙尘包裹起来,变得坚硬结实,变得世俗功利,反省自心的空闲与心境是越来越少了。我怀着崇敬的目光看着茨威格,看他如何把人心最本原的东西捧出来托到高处,令它璀璨放光。原来人竟可以坚强如斯、无畏如斯、慷慨如斯、高贵如斯。中国的南禅有“明心见性,直指人心”之说,茨威格的传记也可称是直指人心了,当然,南禅是讲求不立文字的。

一向以来,我们的记忆中便只容得下成功者,有人说,历史便是为他们而写的,纵然偶尔有几个特例,如项羽、李自成,也是因为他们曾经威风八面风光无限过。中国有句古语叫“成者为王败者寇”,说的就是我们这种劣根性。其实在今天,莫说是失败者,就算在某方面名噪一时,百年后就湮没无闻,从人们的脑海中退缩到某类专业书籍中去了,这并非危言耸听。其实这也怪不得大家,这个社会是现实的,我们必须直面生活,脑袋里要装的东西实在太多了,能记住成功者已实属不易,哪有空暇去关心失败者?我便是如此,虽然我也知道,那些失败者也是应该有他们的位置的,然而奈何,这世间本就是不公平的。可毕竟,还是有人和我们不一样的,比如茨威格。

这篇传记名为《夺取南极的斗争》。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比斯科特队早了近五个星期到达极点,并顺利班师,斯科特等五人却永眠在茫茫冰雪之中。茨威格并未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而把目光投向了斯科特。这篇文章与其他11篇分别记述拿破仑、列宁、托尔斯泰、歌德、韩德尔等人的传记共同收录在一本集子里,这本集子叫《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书页一张张翻过去,斯科特的形象渐渐在眼前丰满起来,这位英国皇家海军的上校与成千上万的英国人一样,冷峻、刚毅、不苟言笑,正如茨威格所说,没有任何特殊的迹象能暗示出他是一位英雄。他没有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没有周公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潇洒,亦没有毛泽东“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豪情,然而和这些名垂青史的人一样的是,他有一个梦想。人人都曾有自己的梦想,只不过大多数人在通晓了所谓的“世故”之后,在估算了自己的能力(而非潜力)之后,乖乖地退缩了,于是我们的一生就化作一朵浮云几缕青烟,不知散向哪儿去了,看一看天空吧,群星闪耀。智者说,英雄与凡夫的区别,只在于“要”和“想要”之间,斯科特要、并且一定要征服南极,他要第一个站在地球最南端的脊梁上宣讲这无上的光荣,这将不仅是他自己,并且是他的祖国乃至全人类的骄傲。他义无反顾地行动起来了,他开始组织一支探险队,然而资金缺乏,但这难不倒他,他献出了自己的财产,还借了债,因为他自信有成功的把握。他年轻的妻子替他生了一个儿子,可是他毫不犹豫,像赫克托耳似的离开了自己的安德洛玛刻,不久朋友和伙伴们也找到了,世间再也没有什么能动摇他的意志,他向着心目中的圣地进发了。

……

1月18日,斯科特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还是有不寻常的东西的,那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里面有一封信留给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却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我们该怎样称呼这一行为呢?典型的英国绅士风度?把这轻佻地与给女士拉车门之类的行为等同起来吗?亦或有饱经世故之士会把这称为愚蠢。不是吗?只要他把阿蒙森的痕迹抹去,再动些手脚,那么谁先踏足极点这个问题就将变成一宗悬疑了,为达目的需不择手段,更何况这是一生的梦想。无论如何我们被那高尚的心灵深深感动了,这就是人性之光。也许斯科特明白,自己所付出的艰辛代价,阿蒙森也同样付出了,那面飘扬的挪威国旗背后,也凝聚了阿蒙森和他的伙伴们数年的心血、一生的梦想,这是他们应得的荣耀,贬低他们,同样也贬低了自己。

……

看看斯科特在给妻子的绝笔书中都写了些什么吧:“你是知道的,我不得不强迫自己有所追求——因为我总是喜欢懒散。”看哪,这就是完成了世界历史上最崇高业绩之一的人的最后自白,言语谦卑得如同我们平时轻易所说出的。然后他写道:“关于这次远征的一切,我能告诉你什么呢?它比舒舒服服地坐在家里不知要好多少!”

11月12日,英雄们的尸体被找到了,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他们的底片和**胶卷被带了回来,事迹传遍世界,看来徒劳的事竟再次结出果实。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四、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正名

新华网2001年9月14日电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层管理署的一位科学家日前推出一本新书。这本新书提出的观点是,近90年前英国人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进行的南极探险活动之所以失败,罪魁祸首并不是斯科特决策的失误,而是变幻无常的寒冷天气。

以前的评论总是说,是斯科特的决策失误导致他和他的4位队友用雪橇拉着设备,在南极探险的路上跋涉了1 450公里之后,最终走上黄泉路。但是在本月新书《最寒冷的三月》中,作者苏珊·所罗门说,1911~1912年的冬天,长达几周最低温度为-37°C的天气要比往常的天气寒冷得多,正是这严寒的天气打乱了斯科特经过周密研究的探险计划。

身为大气研究化学家的所罗门分析了寒冷天气对斯科特一行人的设备所产生的影响,并检查了她从世界各地找到的书籍和日记对当时的天气状况的记载。所罗门本人1999年因发现南极洲上空臭氧层减少的原因而获得美国“全国科学奖章”。她在首次前往南极洲进行臭氧层研究之前,就开始阅读斯科特和他的队友写下的日记。

所罗门把这些信息与南极洲自动气象站过去17年内所收集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其中一些数据收集的地点距斯科特的探险路线仅几公里。自动气象站显示的数据表明,这些年里,只有1988年的气温下降到了和斯科特前往南极探险时一样低的温度,而且持续的时间一样长。所罗门对斯科特一行采取的正确决策和失误之处进行了客观分析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她认为,“这并不是在为他(斯科特)贴金”。

所罗门说,斯科特一行在研究了规模较小的探险活动和历史记录的基础上,估计到了南极洲的天气会十分糟糕。

他们因此计划在雪橇上使用帆来增速,以便能够“一路飞奔回家”。所罗门称,这个计划很不错。在斯科特南极之行的几周前,由罗阿尔·阿蒙森率领的挪威探险队已登上南极大陆,他们用的是狗拉雪橇;而斯科特一行使用的是马拉和人拉的雪橇,结果马在严寒中陷入了泥沼。斯科特一行人在抵达南极后,才意识到他们为此行要付出的代价。

在返程中,斯科特和他的两名队友在距大本营只有275公里的地方倒下了,而另外两名队友也在此前“先行一步”了。

然而,《纽约时报》登载的有关所罗门研究结果的文章引发了读者的来信,该报后来发表了其中几封。信中指出,阿蒙森和他的队友面临的是同样寒冷的天气,他们成功的原因只不过是准备更加充分,因而成为登上南极大陆的第一人。

太空飞行1318个小时,全部飞行累计达7000小时。现年64岁的美国前女宇航员玛莎·埃文斯(Marsha Ivins)在其钟爱一生的航天事业中,留下了骄人纪录。2014年年底,在退休近4年之后,埃文斯为美国《连线》杂志撰文,讲述了她在太空生活的独特体验与心路历程。她说,要是再回太空,自己的心还是会扑通扑通。

远离母星时受到的情感冲击,你永远无法想象。只有在茫茫太空回望地球时,你才会意识到,你已不在地球。这一刻,太震撼了!让人感觉不真实!这种感觉有点像是“托托,我们不在堪萨斯州了!”(译者注:童话《绿野仙踪》里龙卷风把小女孩桃乐丝、小狗托托和房子吹到了奥兹国,桃乐丝说:“托托,我有种感觉,我们再也不会在堪萨斯州了!”)

但是当我为NASA执行过5次任务、在太空度过整整55天之后,我体会到,太空生活不仅仅是一系列令人震撼的瞬间,它混合着超然的魔力与深深的平凡之感。太空生活也会有拥挤、吵闹,常常让人不舒服。至少我们现在的太空旅行,不如想象中的令人心驰神往。但不可否认的是,那儿的风景真是无与伦比!

每个人都在想象,当你坐上发射台时什么感觉?要知道,上面是700万磅重的火箭燃料。你应该是又紧张又害怕。事实上,爬进航天飞机后的两个小时里,你根本就是无事可做。很多宇航员就是打个盹。火箭发射前,系统需要进行几千项检查,你却像一麻袋土豆一样被绑在座位上。中间几次你需要醒来,大喊“收到”或“明白”。但是升空这件事——从发射台到进入轨道需要8分30秒,在到达17 500英里/小时的轨道速度之前的每一秒,你都在加速,就是这样的旅程。

事实证明,真的开始沿着轨道转动时,零重力的状态还是有很多好处。失去了重力,体液流向你的头部。这可是绝好的面部整容机会。你的胃会变得扁平。你感到自己变长了,因为确实长了一两英寸。(我暗想,“噢,太酷了,我变高了”,当然,其他人也长高了。)

不过,零重力也有一些不好的地方。体液流向头部时,你会有强烈的头痛感。在太空的最初几天,身体需要补偿和流失大概一公升的体液——基本上通过小便可以减缓头痛。许多人会恶心呕吐。想感觉好一点,就要失去“上下”的概念,说服你的视觉系统,“上”就是头部的方向,“下”就是脚的位置。能做到这一点,然后无论到哪里只要头部向前,你就能习惯零重力。多次经历飞行后,会更快习惯零重力——因为你的身体仍保留着太空的记忆。但最终让你的胃安顿下来恢复食欲,可能还需要几天的时间。

每次飞行我都吃得不多。当然在地球上时,我的胃口就不大。经历过失重、体液的流动,在太空吃东西味道也变了。我曾经带过美味的巧克力,但在太空吃起来就像嚼蜡,这太让人失望了。当然,来太空并不是为了精美的菜肴。无论是在飞船内还是在国际空间站,你都没办法做饭。太空食物都是已经做好的,要么是冷冻干燥、真空包装,你得加水放烤箱里加热;要么是热稳定食品,就像军队的即食食品。飞船上没有冰箱,食物也没办法保鲜。因此,任务开始前几天,我们会先把新鲜的食物吃掉,比如苹果、桔子和柚子等水果。

在太空中最奇特的经历之一,也正是地球上最简单的事:睡觉。在飞船上,把睡袋绑在墙上、天花板上或地板上都随你的便,接着钻进去。这跟宿营很相似。睡袋上有袖口,你将手臂穿过袖口把睡袋拉上。你拉紧围绕身体的魔术贴扎带,直到感觉自己紧紧贴着睡袋。然后用另一根魔术贴扎带把脑袋绑在枕头上——枕头是一块泡沫——好放松你的脖子。如果你没有把手臂放在睡袋内,它们会漂浮在你面前。有时候你早上醒来,看到眼前有一只手臂在漂动,你大吃一惊:“嚯!这是什么?”最后发现它竟然是你的手臂。

大多数时候,我睡在飞船中间的气阀里。不进行舱外活动的时候,没人在那儿工作,所以它就像我的私人卧室。有啥缺点吗?这里也是飞船中最冷的部位,温度大概有20度。为了保暖,我把手臂放在睡袋内,还穿了四层衣服;有时候我用烤箱加热好一包食物,把它扔到睡袋里,它就成了热水瓶。我飞行的最后两个晚上,睡在飞船的飞行甲板上,把睡袋固定在飞行甲板头顶的窗户下面。在这个位置,透过窗户,地球可以尽收眼底,所以当我醒来,整个世界呈现在我眼前——那一刻,只为我一个人。

太空飞行中最令我惊奇的是,整个过程其实可以很放松。新来的宇航员会担心如何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他们有时候会为完成一项任务花上数小时甚至几天的功夫。尽管在轨道上一天会日落16次,但他们很难停下来欣赏日落。在航空飞机上,宇航员通常很忙碌——要做实验、日常维护、舱外活动、机械操作等。工作真的是非常辛苦、紧张、令人提心吊胆——如果你搞砸了,你是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搞砸。但同时你也会感到非常放松。当你在地球旅行时,几乎不可能与世隔绝。任何人,只要想联系你,他们都能做到。不过到了太空,真的没人能够得着你。当然你会和地面保持联系,收发邮件,但日常的琐事都和你关系不大——账单都付了吗?狗喂了吗?我觉得,一切日常琐事在离开地球后都停止了。我完全从地球解放出来了。但是要返回地球时,地球上的一切担心也重新回归。我落地的一瞬间,大脑就开始盘算接下来的计划。

在太空中我从未生病,回家之后也并不愉快。返回地球时,你的内耳感受到一点点重力,就会变得尤其敏感,因为这个使你在地球保持平衡的器官经过长时间的太空旅行,已经很久没有工作了。失去了平衡感的你,需要重新学习如何在重力下移动。这会儿我要是扭头,准会摔倒。几周没锻炼的肌肉也得重新运作起来,帮助你进行日常的活动,比如走路、站立、拿东西。让双腿恢复正常,可能还是要花几天甚至几周时间。

太空生活是艰苦的,也令人激动,它让人害怕,它无法描述。是的,回去的话我的心还是会扑通扑通。

玛莎·埃文斯简介

1951年4月15日出生于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于宾夕法尼亚州Nether Providence高中毕业,1973年获得科罗拉多大学航空航天工程专业的理学士学位,之后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约翰逊航天中心担任工程师,从事轨道航具显示器和控制系统及人机工程学研究工作。

埃文斯拥有多引擎航线运输飞行员执照(湾流-1型等级),以及单引擎空、陆、海、滑翔和商用机飞行执照,还持有飞机、仪表和滑翔机飞行教官执照。她在民航机和NASA航天飞机的累计飞行时间超过7000个小时。

1984年,埃文斯被选拔为宇航员候选人,成为任务专家。从1990年到2001年,埃文斯曾5次执行任务飞赴太空,在太空飞行时间超过1318个小时。2010年12月31日,埃文斯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正式退役。

(编译:陈晓雪;via Wired)

T哥最近超HIGH,作为一个准漫威迷,《美国队长3:内战》(下文简称《美队3》)在全球强势回归,看到美队那英俊的脸庞,T哥就超鸡冻!!!

但作为一个直男,T哥决定不和巴基抢美队,所以就一直注意美队旁边的“黑寡妇”和“绯红女巫”,简直美CRY。。。请容许T哥犯一次花痴。。。

T哥秉承着“独乐不如众乐”的观念,加之咱们的友谊坚如磐石,所以,就在导演那里挖到一些细节,想安利给大家!

这个细节有没有很眼熟呢?没错,这就是《蚁人》的第二个彩蛋,美队和猎鹰”营救"巴基,失忆的巴基出人意料的说出美队的童年,好基友终于重新相认。

导演告诉T哥,“傻”巴基把手夹在机器里以及美队救他的剧情不会在**中很早上演,因为,这里是美队的主场,不是《复仇者联盟25》!!!

T哥看到巴基的手臂被夹在机器里面,英俊的脸庞伤痕累累很心塞,这让美队怎么认真的搞基,导演太坏了!

导演表示,巴基虽然恢复了点记忆,但他不是个“完整”的人,介于巴基和“冬兵”之间,巴基的存在也成为《美队3》的重要线索。

你们是不是对这位横空出世的老头不太熟悉,甚至对其手握政权说一不二的气势表示怀疑认为他是上天赋予的自信心?

接下来,T哥装X科普模式开启。。。

作为漫威宇宙的重要一环,罗斯将军顺利的从“绿巨人”那里来到这里,他一生致力于逮捕浩克,但屡屡受挫,为了能够获胜,最终成为"红巨人“,与浩克展开殊死搏斗。而罗斯将军的出现,也代表着绿巨人与漫威宇宙接轨!

当然,他也是支持推行协议的恶人,美队的粉丝可以来打他了(T哥干不过钢铁侠,但可以打老头,虽然这样好像有点不妥。。。)

这就是**的线索——《斯科维亚协议》,看这双手大家应该知道是谁吧,导演也说这是剧情中的重要情节,毕竟女人们的归属是很重要的!!!

T哥很赞同呀,她可是大美女“绯红女巫”呦,在T哥心中,她的颜值仅次于“寡姐”!

T哥周围的少女都被这张脸迷的神魂颠倒,还好T哥坚持住了,我要当直男!

导演表示,由于纽约大战、索科维亚危机和华盛顿事件的影响(导演忽视了《雷神2》中被破坏的伦敦,伦敦人民已哭倒在厕所。。。),这个世界已无法忍受超级英雄的“无秩序”状态,所以,就有了美队愁苦的表情。

T哥曾说过,不和巴基抢美队,但导演们坏坏的,想借法案的注册考验俩人的感情。

EXCUSE ME他俩的感情能说考验就考验么?这可是宇宙第一CP好吗!!!

至于SO COOL的钢铁侠,T哥表示好纠结。。。

他的存在让**剧情更加曲折,导演也是想通过他态度的转变来推动剧情的发展,最后呈现的效果非常好,只是两阵营的撕X,还是让人很心碎,说好的天长地久都扔哪去了!

T哥一直很佩服导演,毕竟才华是可遇不可求的。

而他俩在创作的过程中,也想出了一个稍微病态的梗,加入一些历史元素,导致美队和钢铁侠的关系更加复杂。

T哥最不能忍受的是,导演强化“猎鹰”和美队的关系,他们要打造漫威宇宙最重要的三角关系!!!

X的智障,T哥不要猎鹰,要看到宇宙第一CP在一起~

T哥悄悄地告诉大家,导演说这是在拍摄过程中最有张力的一场戏,克里斯·埃文斯(美队的饰演者)将美队的情感表现的淋漓尽致!!!

虽然这是一群男人的戏,但T哥要告诉你,永远不要忽视“黑寡妇”和“绯红女巫”的存在,毕竟,这么漂亮的妹子不好找啊!!!

那些还没看过**的人,T哥吐血推荐,而那些已经看过的人,也可以学T哥多刷几遍!!!

最后,T哥非常严肃、认真、负责的告诉你们,《美队3》好看的超乎想象!

分享转发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哟!

关注剧透社订阅号(Jutou321)

剧透,让你更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8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