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寄予了怎样的情感与愿望

清明节寄予了怎样的情感与愿望,第1张

清明节到了,这是一个蕴含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节日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生活的愿望出发,为每一个节日都创造了许许多多丰富而又动人的习俗,这些诗意般的节日习俗,使我们民族一代代的心灵获得了安慰与幸福。同样的,清明节寄托了百姓大众的特殊感情,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祝福。

值得关注的是,从2008年开始,清明、端午、中秋与春节获得同样的国家法定假日待遇,如何借重传统节日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成了社会普遍议论的热点。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农耕发达的古代中国,人们在这一天举行扫墓、踏青、荡秋千、放风筝等多种风俗活动。只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今清明节已被局限为扫墓祭祖日,给祖坟添土、烧纸、或立碑、做场,煞是热闹。更有甚者,随着生活的改善与收入的增加,国人扫墓祭祖之风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添土、烧纸,到现在的为阴曹地府发行“阴币”;从纸人、纸马、纸轿到眼下琳琅满目的纸造轿车、别墅、二奶;从以家族为主的族群祭祀到眼下一些地方政府热衷、动辄成千上万人参与、灯火辉煌、鼓乐喧天的大典公祭……

当然,许多地方的官员争相主办 “公祭”活动,旨在借名人或胜地之效应扩大招商引资,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造势。但那种比拼祭奠之排场、墓地之豪华,令人深思!

我们国家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三十年。三十而立,在经济实力迅速提升的同时,对传统文化的观念也正在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传统节日成为国家的法定假日即是标志之一,多少人为此额手称庆。透过这小小一步的背后,人们看到的是政府支持的那种文化传承的自觉张扬,许多地方乐于通过各种适应时代和民生需求的配套主题文化活动,提升传统民俗的文化内涵与节日价值,这是一种可贵的有意义的探索。

社会在进步,清明节理应伴着社会的和谐与进步赋予更为丰富的内容,并且首先体现的是自然与人文的和谐。所谓的人文精神,一是思念故人,二是维护新生。清明时节,天气转暖,万物萌动,花红柳绿,百鸟齐鸣,人们怀着欣喜之情,迎接一个新生长季节的到来,在包含了扫墓祭祖、踏青春游等节庆活动在内,品味自然,欣赏春天,呈现出人与自然的亲近与和谐,这是其一。

其二,在传统大家庭生活模式已经逐步解体的当代社会,家庭成员团聚的机会越来越少,清明祭扫活动既能体现对家庭的尊崇,又能表达对祖先的感恩,还显现了对老人的怀念、对血脉亲情的认同,无疑地,这必然会促进个人与家庭的和谐,进而带动社会的和谐。

还有,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乃人之常情。借助清明节,人们在追思先人、感恩父母、增进亲情、享受生活的同时,启迪大家冷静地对待死亡,将其视之为人生必不可免的归宿,具有一个面对生死达观的良好心态。

而更为重要的,是清明节的教育功能。孔子有言:“慎终追远,明德归厚。”清明扫墓祭祖,回忆祖辈的辛苦,缅怀先人的功德,开展诸如“中华经典诵读”“中华赞诗词歌赋征集”一类的活动旨在让今人懂得道德敦厚与感恩先辈的道理,认识其所寓意的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从而多一份社会的责任,留一点可贵的精神品德,使个人、家庭乃至民族的优秀文化得以传承。

清明是春天的节日。在明媚的春光里,我们尽可以踏青野游,去感受大自然的静谧与清新,演习“仲春之月男女相会”的烂漫与欢乐;可以去戴柳、插柳、歌唱、跳舞、打秋千,体会各种贴近大地的胸襟与亲情,领略春的气息与温馨;或者植树种草,打造绿的世界,为大自然的幽雅环境添油加力,让春天的节日变得绚丽而多彩

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有时春光明媚,花红柳绿,有时却细雨纷纷,绵绵不绝。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

原文: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扩展资料:

1、创作背景

杜牧在池州清明节外出时不见阳光,遭遇细雨纷纷。 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 诗人融景伤怀至极,而又要冒雨赶路,雨湿衣衫、春寒料峭。诗人希冀借酒消愁。

于是,他便向人问路。 “牧童遥指”把读者带入了一个与前面哀愁悲惨迥异的焕然一新的境界,小牧童热心甜润的声音,远处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韵致。

诗的前两句创造了一幅凄迷感伤的艺术画面,后两句则创造了一幅鲜明生动的画面,前抑后扬,对比交错,相映成趣。

2、鉴赏

这首小诗,一个难字也没有,一个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语言,写得自如之极,毫无经营造作之痕。音节十分和谐圆满,景象非常清新、生动,而又境界优美、兴味隐跃。诗由篇法讲也很自然,是顺序的写法。

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转”,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而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

在艺术上,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谓高潮顶点,却又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兴尽,而是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杜牧的诗《清明》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怀念逝世亲人的的思想感情

诗的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点明诗人所置身的时间、气象等自然条件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却不见阳光,只是“天街小雨润如酥”,细雨纷纷

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由写客观转入状摹主观,着重写诗人的感情世界他看见路上行人吊念逝去亲人,伤心欲绝,悲思愁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898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