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情感障碍怎么回事?

双向情感障碍怎么回事?,第1张

双向情感障碍,也称为躁郁症或双相障碍,是一种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情绪波动的极端剧烈,涵盖了两种极端情绪状态:躁狂和抑郁。

躁狂状态:躁狂期是双向情感障碍的一种极端状态,患者可能会表现出异常兴奋、多动、情绪高涨、思维迅速、自信过度、冲动行为等。他们可能经历睡眠减少、多任务处理、冲动购物、过度社交等行为。

抑郁状态:抑郁期是双向情感障碍的另一种极端状态,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的沮丧、无助、自责、焦虑和绝望。他们可能经历睡眠问题、食欲改变、注意力集中困难、自我负面评价等。

双向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往往是周期性的,患者会经历躁狂期和抑郁期的交替。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还存在过渡期,即情绪状态的切换过程。

双向情感障碍的具体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认为遗传因素、生物化学因素和环境因素都可能对其发病起到一定作用。

诊断和治疗双向情感障碍需要专业的心理评估和医生的诊断。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如药物调节情绪稳定剂和认知行为疗法等。患者也可以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建立稳定的日常规律和寻求支持网络来管理疾病。及早诊断和积极治疗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如果您认为自己可能有双向情感障碍,建议咨询专业的医生或心理健康专家以获取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建议。

不会的,要积极才能对抗病情。

双相情感障碍(BD)又名双相障碍,是一类既有躁狂发作或者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典型特征)的常见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可见于任何年龄。

躁狂发作时,患者有情感高涨、言语活动增多、精力充沛等表现;抑郁发作时,患者常表现出情绪低落、愉快感丧失、言语活动减少、疲劳迟钝等症状。

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其复杂性体现在情绪低落或者高涨反复、交替、不规则呈现的同时,伴有注意力分散、轻率、夸大、思维奔逸、高反应性、睡眠减少和言语增多等紊乱症状。还常见焦虑、强迫、物质滥用,也可出现幻觉、妄想或紧张症状等精神病症状。

流行病学

2011年,WHO发起心理健康调查计划,包括我国深圳在内的美洲、亚洲和欧洲的11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这项调查,结果显示全球双相情感障碍的终身患病率为24%(双相情感障碍I型、II型和未特定型终生患病率依次为06%、04%、14%)。

年龄

双相情感障碍主要发生于成人早期,调查资料显示,双相情感障碍I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18岁,双相情感障碍II型的平均发病年龄为25岁。

性别

双相情感障碍I型男女患病率几乎均等,而快速循环、双相情感障碍II型则以女性常见。

男性患者多以躁狂发作的形式发病,而女性首次发作大多表现为抑郁发作,或者病程中更多表现出抑郁发作或混合发作,发病时间更易在更年期和产后,可能与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

以上内容参考-双相障碍

15

虽然双相情感障碍对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词,但事实上,双相情感障碍的发病率高达2%,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自杀的风险是普通人群的100倍。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患有双相情感障碍,比如著名的画家梵高、毕加索,著名的作曲家舒曼、诗人拜伦、丘吉尔等等。那么,双向情感障碍是怎么回事?是不是抑郁症?怎么治疗呢?今天,小编就和大家来聊一聊双相情感障碍!

一、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病?

双相情感障碍,俗称躁郁症,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是躁狂和抑郁症状集于一身的结合体。但是双相障碍是非常复杂的一种疾病,远不能用一句话来概括,甚至在临床上也非常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A、双相情感障碍有何表现?

双相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双相I型障碍和双相II型障碍。

双相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必须符合躁狂发作的特征,在躁狂发作前后可以有轻躁狂或抑郁发作。

双相I型障碍的症状表现

在至少1周的时间内,几乎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有明显异常的、持续性的情绪高涨,睡眠减少、精力旺盛,热衷于各种活动。还有可能出现自尊心膨胀,思维飘忽不定,花钱大手大脚,严重时可能会有伤害自己或别人的行为。

双相I型障碍的症状表现

双相II型障碍的诊断标准为存在轻躁狂和重性抑郁发作两种症状。注意区别II与I型的差别在于躁狂症状较轻,而且有严重的抑郁症状。重性抑郁发作的表现为在持续的2周时间内,几乎每天都心情低落,对任何活动都没有兴趣,也无法产生愉悦感,体重突然减轻或增加,睡眠出现问题,注意力不集中,自我评价过低,反复出现自杀的念头等。

小编提醒大家,如果重性抑郁发作前后出现轻躁狂症状,便可诊断为双相II型,但如果轻躁狂症状转变为躁狂,就是双相I型障碍。如果从未出现过轻躁狂或躁狂症状,就可能只是单纯的抑郁症。

二.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不仅大众对双相障碍的理解比较模糊,临床上,双相障碍被误诊为抑郁症的几率也特别高。国外曾有一项指出,有30%-40%表现为抑郁的病人,经过5-10年的回访发现其实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

为什么双相情感障碍很容易被误诊为抑郁症?

双相障碍易被误诊为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患者首次发病时都表现为抑郁,表现为躁狂或轻躁狂的患者极少。而且在首次发病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患者可能都处于抑郁状态。而当他们真的出现躁狂或轻躁狂症状时,患者或家人反而会觉得情绪变好了,以为是症状出现了好转,患者自身也会感觉精力旺盛,思维敏捷,所以一般不会选择在这个阶段就诊。这种情况下,医生比较难了解到患者有躁狂发作的信息,因此容易误诊。

三、双向情感障碍,怎么治疗?

相比抑郁症,双向情感障碍更为复杂,治疗更棘手,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而言,一生中可能长期处于极端情绪的剧烈波动中,正因如此,疾病带来的情绪反复、身心俱疲和社会压力等,都使自杀的阴霾始终笼罩在患者上空。

双相障碍常常是伴随一生的,不过,庆幸的是,我们现在有很多治疗方法可以控制病情。通过药物治疗或物理治疗调节生理的异常,再辅之以心理治疗,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完全能够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而且由于其思维比较活跃,往往能有不凡的成就。

01

从穷养到富养、宠养,孩子竟养废了?

中国的家长们,可以说是为养孩子操碎了心。

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里,父母们大多还是相信“温室里的花朵是长不大的”,所以那些70、80后们,基本还都是吃过苦、受过累的。

如今,当年这些受过苦的70、80后,也早已成了父母。

一方面是物质条件大有改善,另一方面或许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再吃一遍自己小时候那样的苦 ,很多父母们对孩子的吃喝玩乐等物质需求开始有求必应,有些家长甚至片面追求“什么都要给孩子最好的”。

时代变迁中,中国家长们养育子女方式, 也从穷养变成了富养,甚至是宠养了

但一路富养、宠养下来,我们的一代青少年素质怎么样了?

结果很惨痛,相关数据显示, 国内青少年肥胖率约达1/5,抑郁率已近1/4,近视率超过1/2,这是多么可怕的数据

养废一个孩子很简单,就是要啥给啥 !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的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生导师、国内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却明确反对家长们对孩子的这种养育方式。

集一家宠爱于一身,孩子竟然养废了?很多父母可能百思不得其解。

02

李玫瑾:养废孩子很简单,就是要啥给啥!

李玫瑾教授认为,“ 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

虽然富养、宠养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有积极的一面,比如有人缘、朋友多、和人打交道没问题,但在这些拿钱砸出来的人缘背后,更多的却是问题,甚至是人格缺陷。

李玫瑾教授在其相关公开访谈和最新著述中,指出了宠养孩子的几点坏处。

1、吃不得苦

李玫瑾教授指出, 宠养的孩子,第一个人格障碍就是吃不得苦

物质上被宠养的孩子,从小被亲人包围并充分呵护,衣食无忧,想要什么就有什么,想什么时候要就什么时候要,即使是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要求,也会被满足 。

既然自己什么都不用做就能要什么有什么,这样的孩子又何必自己辛苦动手?结果就被养成了生活自理能力极低,对体力之苦的忍受力极弱,独立应对困难的能力也更弱。

这样的孩子, 大多上学后开始不爱学习、逃避学习,不是因为不聪明,也不是因为家境贫寒,原因是学习很枯燥和辛苦;到了初中,就开始混日子或逃学,直至辍学了

宠养的孩子,一旦学业无成进入 社会 后,有的便游手好闲混 社会 ,有的即使想打工却又吃不了苦,最终不是在路边拿着碗,就是在“号子里”排着队拿着碗,成了被 社会 淘汰的“废柴”。

2、说不得

李玫瑾教授直言:凡是宠养的孩子几乎都有一个毛病,就是不能说,你一说他就跟你急。

情感 上被宠养的孩子,从小就被百依百顺,基本上说什么家人都顺着他,慢慢养成了任性、唯我独尊、不能被批评、不能被指责的性格。

进入 社会 后,宠养的孩子自然而然会将他在早年家庭养育中形成的个人心理风格带到 社会 中, 将各种 社会 情境视为家庭背景,将 社会 上的“他人”视为“理所应当顺从自己的家人” ,一切还以为都是“我说了算”、“我才是对的”,一如既往的唯我独尊、无敬无畏、无规无矩,甚至无法无天。

而这种说不得、劝不得的性格,从上学时被老师批评开始,就开始出现问题了。

无论是最初接受不了、情绪崩溃或者死不悔改、无理取闹的两种极端反应,都将会逐步加深其心理压力甚至 健康 问题,还有可能最终会走上歧路。

3、以自我为中心

李玫瑾教授认为,在无原则地放纵抚养方式下,很容易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决定观念,行为习惯决定性格。

当自私成为心理风格,人格缺陷便已形成 。

一个自私自利的人,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只有自己的想法、需求、利益,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利益, 只会从失去朋友开始,到失去信任、失去支持、失去爱、失去资源甚至失去更多 。

这样的人格缺陷的人,又如何能走上正道呢?

4、没有是非观

“孩子出问题,关键在家长 。”李玫瑾教授认为, 情感 上的宠溺抚养恰恰是没有是非观念的抚养

比如, 很多孩子在小时候,第一次在别人家或别人手里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者零食 ,都会下意识地想拿过来,如果父母在这个时候予以默认、肯定的反应,孩子就会形成另一种观念:别人的东西是可以随便拿的。

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未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不言自明。

所以, 没有是非的爱,其实不是爱,是对孩子的毒害

03

李玫瑾: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吃苦

那么,家长们应该怎么办呢?

与其宠养出一个“吃不了苦,说不得,自私自利,没有是非观”的孩子,李玫瑾教授认为:其实“ 真正的富养,就是让孩子吃苦 ”。

吃苦,包括两种,一种是体力之苦,另一种是精神之苦。

1、让孩子受体力之苦

据国民心理 健康 发展报告数据, 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 ,抑郁随着年级升高而升高,1成多高中生重度抑郁。 小学阶段的抑郁检出率为一成左右 ,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约为19-33%, 初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约为3成 ,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76%-86%。 高中阶段的抑郁检出率接近4成 ,其中重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09%-125%。

为什么条件好了, 孩子什么不用愁了,心理 健康 却越来越有问题了?

而李玫瑾教授通过大量观察发现: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不劳动、不运动,一坐就是一整天;而 大量的建筑工人、种地农民等体力劳动者得抑郁症的概率,却明显低于脑力劳动者和家中的“宅男宅女”

今天的孩子,早已不用每天早上要打扫卫生、自己做早饭,放学还要打猪草、放牛、砍柴;今天的孩子,可能只会在交劳动作业时洗个碗、扫个地装个样子; 今天的孩子,上学路上有车辆接送,放学回家就是作业或者看电视,中考、高考之前又是拼命地学习,哪里有时间去体会真正的体力之苦呢?

李美静教授建议,无论是为了孩子一生能够承受生活的体力之苦,还是在让他遭遇心理痛苦刺激时能够坚强不脆弱,以及预防抑郁, 都要高度重视孩子早年家庭教育中必须经历的吃苦耐劳的训练 ,比如跑步和游泳训练。

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和自信的来源,让孩子经历体力之苦,他会终生受益。

2、精神之苦:耐挫之心越早历练越好

现在的孩子, 在家里被宠坏了,被捧着护着,受不了批评、指责、训斥, 社会 中也时常有被父母斥骂、被老师训斥后,孩子跳楼自杀的不幸事件曝出 ,问题出在哪里?

李玫瑾教授认为,对孩子的爱不单单表现在呵护上,还要表现在心智磨炼上。

很多父母不明白,人的躯体抗压性差别并不大,抗压性差别最大的是人的内心,而内心的强大不是天天捧着、夸奖就能夸出来的。

孩子小时候犯了错说不得、骂不得、打不得,但是, 出了父母为自己撑起的这个家门,就没有人会像你的父母一般继续宠着你 ,在学校里犯了错会被同学嘲笑,会被老师批评甚至训斥,走上 社会 也会被更多人议论,在职场上更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不顺心,被领导训斥、责骂、甚至工作失误被辞退,这些“玻璃心”怎么办,只能砰然而碎了吗?

所以,李玫瑾教授认为, 从小在家庭内正常的严厉批评甚至训斥,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孩子打心理上的疫苗 ,正是对孩子耐挫力的培养和磨炼。

当然,要让父母狠下心来磨炼孩子,有时候比宠孩子更难,这需要父母的勇气和胆量。

人生不可能万事顺遂,谁都无法预测人的一生会遭遇到何种挫折和苦难,那些真正智慧的家长,有长远眼光的家长, 在 情感 抚养到位的基础上,舍得让孩子从身体上吃苦,心理上耐苦 ,有意培养其坚强的性格,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更深更远的爱,才是真正的富养孩子。

写在最后

李玫瑾教授表示: 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而是要教他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在李玫瑾教授看来,性格确实比能力更能决定命运,但性格的形成又来自于家庭中父母的陪伴和对孩子的教养。

为了不养废孩子,就要让孩子从小多吃苦

在李玫瑾看来,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 : 养育孩子这件事,并不是有钱就能解决好的;与其给孩子挣钱,不如亲自陪伴孩子;与其给孩子存钱,不如教孩子如何为人处世 。

当下的教育双减和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正是契机。

希望家长们能明白:是继续“养而不教”、“教而不当”地把孩子养废了,还是早一点纠偏,让孩子多吃点苦,给孩子多一点心理抚养?

—— END ——

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在某一领域中会表现出他天才的一面,因为他不是常人,有些时候常人并不能到达。所以这种说话是从某种角度而言“双相情感障碍的人是天才”。但并不是所有双相情感障碍的人都可以成为天才,都是相对的。所以您也别钻牛角尖

如何应对双相情感障碍?无论您感到多么沮丧或失控,重要的是要记住,在双相情感障碍方面,您并非无能为力。除了您从医生或治疗师那里得到的治疗之外,您还可以为自己做很多事情来减轻症状并保持正常状态。与双相情感障碍一起生活需要一些调整。

如何应对双相情感障碍?自从孩子出现问题如沉迷手机、厌学以来,很多家长都认识了不少专有名词,比如焦虑、抑郁,再比如,双向情感障碍。可是,家长你真的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吗?双向情感障碍有哪些症状表现呢?

1、失去了自我价值认同的能力,犹如丢了灵魂的行尸走肉,持续地情绪低落,心灵空虚。

2、很容易对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或者稍有不如意就大发脾气(易激惹),出现巨大反应,在严重的易激惹情况下可能出现冲动行为。

双向情感障碍是比焦虑、抑郁更为严重的情况,目前的研究认为,双相情感障碍是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病理性、社会性、环境等因素都有可能。

1、家长属于过度批判型。很多的双向情感障碍患者从小就被自己的父母否定。不管做什么都是挑剔,父母永远是对的,你不出去找朋友玩他就会说你怎么不出去,当你出去了,他又会很多个电话打过来。回来还会说,你就知道玩。当一个人在成长中总是被否定,很难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自我,就是说孩子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最后孩子在心中就会形成一个我怎么都是错。

2、非遗传性的先天因素。有一部分人可能没有家族史,但是依然会有这个病发生,往往追溯到母亲怀孕的时候,可能有过母婴期的病毒感染

双向情感障碍是以抑郁发作与躁狂或轻躁狂发作交替出现,或躁狂抑郁混合发作为特征的一类情感精神障碍。不仅对患者自己的学习、生活影响重大,对周围人、甚至是社会都可能带去伤害。

1、哮喘:据有关资料统计,终身患有哮喘的人群较普通人群患躁狂郁症的危险多出5倍。相应地,躁狂抑郁症人群的哮喘患病率也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2、严重影响生活。双向情感障碍会导致患者的学习和生活不能如常进行,患者往往会毫无预兆的发作,大哭大闹或者做出危险的行为。精神状态非常差,不足以支持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只能在家让人形成看护,避免危险情况的发生。

被诊断为患上双向情感障碍的人也许是在受极端情绪波动的摆布,但并不是无力回天了。药物、理疗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可以帮助他们享受充实高效的生活,尤其是加上他们亲近的人的支持时候。

1、通过运动等方式调整孩子的情绪,并懂得抓住情绪开心的时机去学习,这有利于打破学习障碍的恶性循环,形成新的良性循环。

2、学会修身养性,接纳自己。修养身心方法是可以清除负面情绪,敞开内心,找回生命的本真,接纳自己,接纳社会,获得轻松和快乐,从身体的层面来说,静心更可以修复身体机能及植物神经,它所能带来的功效甚至是一些药物无法达到的。对于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治疗来说,修养身心是必不可缺的方式。

3、问问你该怎么帮助他,或者提议做点你们可以一起做的事情,甚至像是出门呼吸点新鲜空气这样简单的事情。当他不再苦恼,跟他谈谈,下次做点什么有用的,并预备些方法。

双向情感障碍的界定是很严格的,家长们不要动不动就觉得孩子精神有问题,这是不严谨的,这种标签对孩子影响很重大。孩子情绪出现问题,是要从多方面分析,是需要家长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师生关系处理、居家环境等全方位帮助孩子系统进行调整的。

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既有抑郁发作、又有躁狂发作的疾病。躁狂相的特征是兴奋、激动、乐观、情感高涨;抑郁相恰是另一极端,是悲观、呆滞、情感低落、思维迟缓、运动抑制。

二者可交替循环发病,一个阶段化悲为喜,一个阶段又转喜为忧。如果你坐过过山车,体验过加速、坠落和抛升,你就会明白,这种情绪上的过山车式体验便是躁郁症。

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有:

1、自我感觉良好。

在心境高涨的背景上,会自我感觉出奇的良好,认为自己才思敏捷,一目十行等等,并且过高评价自己的才智、地位、自命不凡,可出现夸大观念。

2、心境变化起伏大。

患者异于普通抑郁症患者的狂躁心境体验,在发作期常表现得轻松、愉快,甚至洋洋自得,喜形于色,但是有时候患者的情绪变动十分大,总是因为一点小事就暴跳如雷,同时也会出现短暂的心情不佳。

3、思维联想的异象扩展。

患者会表现得思维飘逸,并且出现联想过程明显加快,概念接踵而至,说话声大量多,滔滔不绝,同时又伴有注意力分散,话题常随境转移,会出现观念飘忽,音联意联现象。

4、精神运动性兴奋。

狂躁型抑郁症患者不似一般抑郁症患者离群索居,他们往往兴趣广、喜热闹、交往多,愿意主动与人亲近,爱管闲事,打抱不平,但是做事总是缺乏深思熟虑,往往兴之所致任性而为。

我就是一个双相情感障碍的人,其实这个结果并不是从医生那里得来的,我一直对心理学感兴趣,也可能是我自己的情绪不是很深,所以我一直没有去看医生,双相情感障碍是最符合我的心理疾病,要说它影响我的生活了吗?其实我觉得是影响了的,我是什么时候发现自己不正常的,我也忘记了,还记得有一年过年,家里人很多,吵吵嚷嚷的,我有一个东西找不到了,我到处找,但是没有人理我,那种乱糟糟的氛围再加上找不到东西的焦躁让我一下子就爆发了,我摔了东西,那一瞬间我就知道我失控了,我急忙解释,说是失手打碎了东西,好在没有人注意到我。

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也就是躁郁症,这种人有一个特点,他们的心理问题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反复无常的,抑郁症的人几乎不会有快乐的时候,但是躁郁症却有,躁郁症会有躁狂期,在这个时期内,他们认为自己是最快乐的人,认为自己能做很多事,工作效率提高,甚至认为自己快要自愈了,正是这种错觉,所以让躁郁症的人拒绝治疗,因为他们往往认为“自己问题不大”。

躁郁症究竟应不应该离开身边的人

这种心理问题的人就是天堂和地狱之间穿梭的勇敢灵魂,他们的情绪会起伏特别大,我认为最可怕的时候就是从躁狂期到抑郁期,那是最难度过的,因为这样的性格,躁郁症往往很容易伤害到人,但是我认为他们依旧有爱的资格。

史铁生曾经说过一句话:“不断表达死亡的人往往并不想死亡,而是还在渴望爱。”心理问题源于爱,所以我们应该用爱去治愈这些人,这些勇敢生存于世间的灵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05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