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长相可以,可以发点自拍,也可以发文案视频。情感视频。
1、受众面一般来说想要抖音视频上热门或者是爆,那么视频的受众面广不广是很重要的,因为受众面越广,那么喜欢的用户就多,而抖音正是根据用户喜爱来判定和推荐的,所以受众面广的视频爆几率越高。
2、共鸣点如果说我们在抖音发布的视频可以让很多用户产生共鸣,从而让更多用户点赞、关注或者是参与更多操作,那么抖音系统自动判定该视频是非常优质的,因此会给予视频推荐,从而提高视频爆的机会。3、时效性所谓的时效性比较符合蹭热点的操作,现如今每个热点所包含的流量都是巨大的,但又都会过时,是具有时效性的,因此我们如果能在热点讨论度最高的时候,发布相关的作品,那么自然是会容易爆。
4、实用性很多时候大家刷抖音,除了娱乐开心以外,还有可能是在找什么,因此我们发布的视频如果能够满足这部分人的需求,那么想爆也是容易的一件事情。
5、趣味性目前抖音平台比较受欢迎的,比较容易爆的一类视频就是具有趣味性的,比如搞笑、反转、脑洞大开等等,由于能够在第一时间吸引用户,因此爆的几率还是很大的。
季播型电视节目是一种特殊的节目形式,需要通过积极的受众研究,主动培育受众的收视行为。在新媒体环境下,季播型电视节目在播出时间、渠道、内容等方面更加多元和复杂,受众的收视行为也随之发生改变,由此引出电视节目制播方应该思考的几个问题,即受众观看的时间、地点及内容。本文将围绕这三个问题,对季播型电视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特征进行探析,并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
关于“季播”,行业内有两种思维:“应季”和“映季”。两种思维的不同之处在于:“应季”是“被动应对”,适应季节、节庆或事件等特殊题材的规律性策划和播出;而“映季”则是“积极按规划引导”,培养特定目标受众的收视习惯,从而将电视台的“播出季”培育为观众的“收视季”和电视市场的“交易季”[1]。“映季”思维是季播的真正内涵,也是本文探讨季播型电视节目的出发点,即如何通过积极的受众研究,主动培育受众的收视行为。
结合当下的新媒体环境,季播型电视节目在播出时间、渠道、内容等方面更加多元和复杂,随之而来的受众收视时间、收视地点,内容喜好也更加多元和复杂。在“映季”思维下,受众研究应该更有针对性。正如“季播”概念的来源——美国商业电视网的观点:如何针对观众偏好和市场竞争而采取差异化策略,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向特定的目标观众传递合适的节目内容,是最受关注的话题[2]。本文将对季播型电视节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特征和相应对策进行探讨和思考。
一、把握时机:受众什么时候想看
在新媒体观看环境下,传统电视台节目、网络自制节目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受众更加多元地选择收看时间和收看渠道,也更加明显地被网络中的各种言论所影响,引起观众群对某一节目的涌入和流失。季播型电视节目由于在播出时间上具有统一性、持续性、间歇性等特征,尤其需要紧紧抓住受众。通过研究受众对播出时间的期待,让受众对“本季”和“下一季”之间产生强烈的关联,在“季”与“季”之间的“间歇期”最大限度地保持热情,增加观众的“涌入”,减少观众的“流失”。
新媒体受众的观看时间非常多元,研究受众对播出时间的期待,不是局限在电视台对电视节目的编排方面。本文探讨的播出“时间”,主要是指季播节目的播出“时机”。在“应季”思维中,季播节目被认为是规律性和固定性的,但在“映季”思维中,“季”与“季”之间的间隔期没有整齐划一的标准,一年、半年或者一个季度这取决于受众对节目的期待度,期待的重点内容,期待的发展方向等,需要积极引导受众的收视期待,形成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密切关联,根据受众的喜好来决定播出“时机”。
“时机”如何选择首先,从受众角度看,受众对于自己喜爱的季播节目,在第一季即将落幕的时候,并不会被动等候下一季的到来,而是会在“季”与“季”之间的间隔期通过网络表达诸多观点。不论在视频点播的评论页面,还是社交媒体的转发分享,都可以通过大数据调研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其次,从节目制作方的角度看,通过大数据方法研究季播节目每一季播出的收视情况、评论情况、社交媒体转发分享等情况,可以了解主要受众的收视时间聚集特征,比如,看某个季播节目的观众是否也是其他某个节目的主要受众群,在“时机”的选择上是否有意形成一定的竞争关系或实施蓝海战略进行回避;再比如,季播节目中的嘉宾如果发生特别受到关注的事情,是否应该抓住这个“时机”,开辟一个“附属”节目,成为“季”与“季”之间的纽带等等。积极了解受众观点,积极反馈和互动,积极运作和筹备,下一季节目就会在最合适的“时机”登场。
二、发掘空间:受众在哪里看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台的季播节目除了在电视媒体首播,更多的长尾效应体现在网络媒体的点播,更有诸多视频网站开发自制网络季播节目,因此,视频网站点播和APP客户端观看已经成为主流方式。对季播型节目而言,受众的媒体接触渠道还需要更加细化的研究,比如:受众主要在哪个网站或客户端点播什么原因促使受众的聚集和分散如何吸引受众进入某一渠道观看等等。
如何细化呢如前文所述,“季”与“季”之间由于有一定的时间关联,受众会在网络新媒体中留下诸多观点和言论,通过大数据方法进行语义分析,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例如,受众主要集中在哪些网站和哪些社交媒体他们在社交媒体中的关系图谱怎样他们关注和被关注的对象群体有哪些他们的网络接触有哪些喜好是网络游戏、时尚APP,还是旅游APP等……通过细化分析,可以更好地发掘受众的潜在需求空间。举例来说,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具有弹幕聊天功能,这让电视观看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成为情感宣泄、娱乐调侃、观点争锋的阵地。从话语方式来看,其受众群以80后尤其是90后年轻人居多。值得研究的是,这些受众在其他渠道上或许不会如此聚集地选择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科教型、知识型、文化型节目,然而在哔哩哔哩弹幕视频网站上,他们却“群体性”地喜爱和追捧这类节目。
在新媒体技术的更新中,内容呈现的广度和深度在发生巨大变化,随之,受众的接受心理、接受目的、接受渠道都在发生剧烈变化,群体认同感、参与代入感、价值认同感等正在影响受众的渠道选择。受众在哪里看首先,需要拓宽思维,发掘节目的受众空间;同时,在受众群所在的网络平台、社交平台精准地进行互动、评价、预告、推广和播出,从而精准定位受众。
三、内容为王:受众想看什么
在新媒体收视环境下,季播型电视节目的受众在时间期待和渠道空间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引发收视内容的新变化。受众想看什么
首先,看话题。如前文所述,受众所在的网络新媒体成为特定群体的聚集地,他们在视频网站、APP、社交媒体上留下的话语会迅速发酵并扩散到群体中的个体,形成广泛而集中的讨论。讨论的内容主要是什么当然是话题,尤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节目才产生的特定话题。什么话题能够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呢这取决于对受众需求的把控。前文有所论述,用大数据研究方法了解受众对收视时间的期待和对收视渠道的选择,从而发现,情感诉求是话题的源泉。这里说的情感不是故意的煽情,而是价值认同、参与感、代入感等情感的凝聚,从而产生长久的情感共鸣。话题的产生有多种可能,节目方可以根据受众需求有意“制造”话题,围绕受众情感的表达来设计合适的内容创意,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也可以对那些意想不到的、突然引起广泛关注的话题进行深入引导,延长舆论的生命期。
第二,看创新。电视节目同质化现象亟待改变,在题材选择、节目环节、创新创意等方面都要创新。以“季播”概念的来源国——美国季播电视剧的生产为例,电视剧制作公司的创意和提纲获得电视网认可后,制作一集样片提交给电视网,电视网组织观众或专业的节目分析师对样片进行评定,坚持创新创意,避免雷同。确定制作后,制作公司着手拍摄,为电视剧成立专门的制作班底,经纪人代理公司为制作公司挑选演员。同时,电视网提前公布下一演季节目表,接收最新创意[3]。在季播电视节目的制播过程中,不仅要在形式上体现“边拍边播”的方法,更要在内涵上体现“更新”和“创新”。新媒体受众接触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时所表达的态度和观点,可以创新性地结合节目环节进行展示,让“话题”层出不穷。同时,由于季播节目的时间关联性,在同一季的“集”与“集”之间,不同季的“季”与“季”之间,可以开辟片头、花絮、片尾、编后、采访等环节,把“新鲜”和“惊喜”的内容融合到节目中。
第三,看娱乐,也看文化。目前,我国的季播型电视节目主要是综艺文娱类节目,既有娱乐,也有文化,即大众娱乐文化。在我国,主流文化是基础,精英文化是愿景。中国电视媒体的首要价值取向是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的传播,大众娱乐文化必须建立在主流文化主导的基础之上。在新媒体环境下,大众娱乐文化正在进行网络化变革,体现在:以年轻群体为代表的网络娱乐文化;以中老年为代表的知性娱乐文化;以广泛受众群为来源的生活娱乐文化。其中,年轻人作为新媒体使用的主要受众群,网络用语、创新思维、媒体接触行为、文化价值观念等被引入到电视节目中,体现了娱乐文化年轻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应该更多地注入主流文化价值的血液,把传统文化的精髓继承和流传下来,像《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优秀的节目那样,使传统文化枝繁叶茂,让年轻人感动,让中老年人感慨,大家都去观看、谈论、学习和研究,让电视节目的文化功能更加强大,这也是对精英文化的探索和思考。
四、结语
季播型电视节目不以传播者为中心,而是以受众为中心,这是电视节目价值取向的应有之意。在新媒体环境下,运用大数据等研究方法,了解受众特征和受众需求,从而进行相应的对策思考,是提高季播型电视节目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季播型电视节目”作为一种类型进行大体思考,将来在对具体节目进行个体研究时,还需结合节目的背景、类型、定位等差异,展开更加细化的分析和研究。
由郭涛、梅婷主演的《父母爱情》,时隔很多年依旧受众多观众喜爱,然而,是什么神奇的父母之爱让我们观众如此难忘?
1、 这是纯粹的感情。无论哪个时代的电视剧,最重要的是爱情剧是银幕主旋律,而爱情剧中最重要的是“虐剧”。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各个时代爱情剧的主流,因为它是最容易收获观众愤怒和眼泪的方式。而这部电视剧《父母爱情》却不走寻常路恰恰相反。看《父母爱情》的观众大部分时间都在微笑。它不会让我们的情绪波动太大,它就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慢慢地滑过我们的心,只有当眼泪湿了,你才会突然发现自己在哭。即使是《父母爱情》里出现矛盾,也不会产生大的愤怒。看《父母的爱》时,几乎没有生气的时刻。
2、除了情感的简单,《父母爱情》的情感表达手法也平淡到极致,我们不会看到太多的曝光,也不会看到让人看不舒服的场景,这是一种高质量的产品。出品方近十几年来基本上承包了屏幕上所有的电视产品。实现了从收视率到口碑,再到人气的完全垄断。在他们创作的这一排经典国剧中,《父母爱情》是他们的代表作。正是因为《父母爱情》的大火,这家拍了30多年电视剧的**公司被更多人所熟知,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国产剧的高质量制作模式,才没有烂片。
3、高超的演技。固执、努力、热情、甜美的江德福,除了郭涛来演这个角色,我认为没有第二种选择。同样,从资本家到接地气的女人,安杰这个角色,除了梅婷也没有合适的其他选择。有人说这是第一印象,但我觉得其实是演技的力量。郭涛、梅婷出演过太多有实力的电视剧,严肃、沉浸式的表演态度并不新鲜,而是一如既往。
以下是设计更具吸引力的短视频的一些建议:
1 视觉效果:尽量使用鲜明的颜色和美观的图形、动画,提升视觉效果。同时,注意视频的画质和清晰度,保证画面的稳定,避免让受众产生视觉疲劳。
2 节奏感:短视频的播放时间较短,因此需要注意节奏,控制时间,尽快进入主题内容。通过节奏感来保持受众的注意力,增强视频的吸引力。
3 故事性:短视频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故事情节或者凝练的主题内涵,能够引起受众的共鸣,产生情感共鸣,并且能够提供有趣有料的信息。
4 互动性:在短视频中融入互动元素,例如添加弹幕或者一些互动点,可以提高受众的参与感,增加用户的粘性。
5 语言表达:短视频需要用简单、生动、易于理解的语言内容,让受众能够快速、深入理解所传达的信息。
6 音效配乐:适当添加好听的音效和配乐,能够提升视频的品质和氛围,加深情感共鸣。
总之,要设计更具吸引力的短视频需要注重画面、节奏、故事性、互动性、语言表达和音效等因素的综合考虑,结合产品和品牌特点,通过不断优化和实践,提高短视频的吸引力、影响力和营销效果。
摘要: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短视频成为文字、照片后的第三次大众表达革命,重构着受众的自我表达、生活方式、个性展示,全面侵入其生活。同时其自身带有的碎片化、同质化、过渡娱乐化等特点也将受众变成“单向度的人”,使其在虚拟的空间中窄化认知,趋从单一,并渐失批判与否定思维。本文将以单向度的人作为理论基础,分析短视频受众如何被固化认知,由此带来的影响,并反思未来受众如何提升“短视频素养”。
关键词:短视频 短视频 受众 单向度的人
截至2020年3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较2018年底增长125亿,占网民整体的856%。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借助技术优势,占据风口,同时其“生活化、实时化、社交化、互动化”等特点改变了受众接受信息、传递情感、社交互动的方式。 然而, 短视频平台所具有的娱乐化、碎片化的文化氛围使得精英文化的话语权逐渐被瓦解,娱乐性和非理性信息增多,受众的批判意识逐渐消解,认知固化的“拟态环境”使受众逐步成为“单向度的人”。因此,分析导致短视频受众的单向化趋势的原因,借以提出如何提高短视频受众媒介素养,在当下短视频火爆潮流中有一定的意义。
一、 短视频受众 “单向度”的 表现
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提出了“单向度人”的概念,他认为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通过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满足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而成功压制了社会中的反对意见和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和超越性的向度,从而使人们变为单向度的人。单向度人丧失了批判和否定的能力,科学技术成为新的社会控制形式。
短视频具有碎片化、互动性、丰富性、嵌入性的特征。这些特点意味着它易于表达,容易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迎合受众习惯。相比文字而言,短视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表意语言。麦克卢汉曾指出电子媒介重现再部落化,在延伸了人更多感官的基础上,也是对理性思考的冲击。短视频的受众在沉溺于“刷时间”的快感的同时,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也被逐渐技术“单向化”。
(一)沉溺茧房,趋同群体认知
信息茧房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提出,他认为,在信息爆炸的环境之下,受众往往会选择符合自己兴趣和认知的信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把自己包裹在如同茧房一样的信息环境之下,其视野不断窄化,认知更加极端。短视频借助精准的算法推荐,根据受众兴趣所形成的数据图像,不断加重同质化信息内容量,看似丰富的时间,被无意的视频切割,碎片化拼贴起受众的茧房。另一方面,娱乐至上、快感为先的选择主导了受众的趋向性,沉溺其中的受众在使用短视频时不断强化这种虚拟体验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算法塑造了同质化环境,受众也在这种环境中逐渐的“单向化”,在窄化的信息中隔离多元。
(二)模仿潮流,催化同质环境
短视频火爆的明显表现便是模仿行为的层出不穷。网络的连接性,使得不同平台间的壁垒不复存在,跨越时空的连接起来的事件,往往借助关系纽带,实现多级传播。同时追逐热点和流量作为短视频生产的重要手段,变现的目的性与优质作品的稀缺性,使得模仿成为最为便捷的手段。阿多诺曾将大众文化比作文化工业,认为其都有的模式化、规模化生产消解了文化的价值意义。短视频中的模仿行为同样如此,大量同样冗余信息被生产的,整个空间缺乏更为个性和批判性的活动,受众也在自娱自乐的模仿中走向“单向度”,丧失个性化。
(三)虚幻参与,降低批判意识
短视频所营造的拟态环境充盈着社会变动的侧面,但是这种相隔千里的虚幻感,误导受众,让其将虚拟与现实混淆,降低其社会参与感。受众作为“看客”的角色,仅以点赞、关注、评论的形式了解事件,流动性强的信息,快节奏的更新周期,“休眠”后的信息,能够被再次唤起的难度大。如果没有长期的跟踪,仅靠短视频难以支撑事件的由始至终,而受众也已经习惯了这种丰盈的信息裹挟感,并且满足与拟态环境所塑造的理想化社会,不再去思考和批判信息的对错,正误。单一依靠短视频输送信息,依靠其了解外部世界,单向度的构建自己的“客观环境”。
]二、 短视频受众“单向度”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短视频的开放性、互动性、民主性和双向性等特征使其形成了“意见表达的自由市场”,看似随时都有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出现,但是在这种被营造的虚幻空间中,泛滥的信息包裹着的参与者,其理性判断的能力和多元批判的思维不断被侵蚀,由此导致的“公共意见表达空间”与“窄化认知显现空间”的对立矛盾愈发明显。
(一)信息爆炸扰乱受众判断
短视频受众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海洋中的处理速度难以达到接收速度,大量的冗余视频干扰着人们对有效信息的抓取和判断,难免会疲于对信息做出审慎的思考,对既定的事实不假思索地接受,反而被禁锢在信息中,恰恰印证了马尔库塞所说的“科学技术作为意识形态剥夺了人的否定性和批判理性,使人丧失了自由选择需求的能力”,信息爆炸在某种程度上使人们丧失了批判性和否定性,带来的是思想的枯竭。高考期间以“贫穷孩子考入北大跪谢父母”为噱头的假视频传播极广,借助情绪鼓动,受众成为被消费的数字劳工,侵蚀掉信任价值的同时,也对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大的不良影响。
(二)个性化推荐带来的认知固化
短视频借助兴趣指向利用个性化推荐技术把个人熟知的、认可的、自我选择的内容一点点织成“茧”将个人裹挟,把个体封闭在熟悉的领域和信息中,造成个体思想和认知的封闭和僵化。短视频的自动过滤机制,在算法隐蔽的背后,不断固化受众视野。以话题为边界分野,人们受到自身所处社交圈意见和态度的影响常常会固守在符合自身偏好和认知的圈子中,各个圈子之间很难进行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加强了群体的分化,各群体间相互隔绝甚至对立,禁锢了不同思想和观念之间的创新、突破和交流。
(三)虚拟现实带来的虚幻满足
马尔库塞曾问道:“人们当真能对作为新闻与娱乐的工具与作为灌输与操纵力量的大众传媒作出区分吗?在短视频营造的虚拟空间中,前台表演的参与感与后台展示的猎奇感将受众置于想象的共同体中,技术理性异化了人的感觉,虚拟和现实的界限被打破,甚至人们对虚拟的想象延伸到现实中,对现实产生影响。网络背后的力量通过网络技术达成了新的社会控制形式,人们沉浸于技术带来的满足中而不自知,对技术控制的批判性和否定性抛却脑后,进而走向单向度。
三、 短视频受众“单向度”应对策略
短视频的急速发展,有着内外因等多重因素,产生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我们应该看到,短视频在改变受众行为习惯,重塑社会生活的同时,既有积极意义,也有负面影响。发挥好短视频的正效应,降低负面影响需要各个主体共同发力。
国家层面,短视频政策应该围绕高质量发展,紧扣行业“提质增效”的主题,从技术应用、内容生产、内容管理等不同层面进行管理,如《关于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未成年人节目管理规定》《网络生态治理规定》等。在他律层面做好把关。
生产方面,创作者素养要加强。短视频平台是多元主体参与的复杂空间,包括政府、企业、MCN机构、专业内容生产者、普通网民等,这导致了短视频内容生态的多元复杂。
分发层面,增强平台社会责任感,用主流引领算法。一方面,进一步优化智能技术,用主流价值引领算法;另一方面,注重意见领袖的价值引导作用,在其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下有效发挥其价值引导作用。
受众层面,受众作为短视频发展的直接推动者,其倾向性作为风向标直接影响内容选择,因此受众应该提升自身的媒介素养,增强自主选择力、辨别力,跳出固化茧房,摆脱单向轨道,走向更加多元化的世界。
四、结语
短视频发展至今不仅在微观层面成为受众消磨时间的娱乐方式,更在宏观层面改着着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算法、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技术将短视频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进行改造,受众的使用与满足得到更加全面的实现,但是这种虚拟的建构,也在侵蚀着受众的认知,在固化的信息茧房中逐渐丧失批判思维,走向单向度。因此,在未来,多主体应该共同助力短视频发展,在更加多元的语境下,发挥短视频的积极效应。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