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稳定的孩子更容易优异吗?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认知自己的情绪?
1情绪稳定的孩子更容易优异。相关研究表明,开朗乐观、积极面对生活的孩子的父母,大多情绪稳定,家庭和睦。而对于那些性格内向,自尊心不强,面对消极生活的孩子,父母总是情绪不稳定,在生活中大吵大闹,让孩子在家里没有归属感。所以,父母情绪稳定的家庭,更能培养出积极乐观,面对困难有韧性,有韧性的孩子。学会管理情绪不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好处,还有助于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情绪和情绪管理能力在一个人的生活和发展中占据的地位甚至比智商还要重要!
2同理心是通向孩子心灵的桥梁。家长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情绪行为,还要深刻理解孩子情绪产生的原因,这是换位思考的前提。认识和理解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理性看待情绪问题,帮助孩子自己转化情绪,是共情最关键的步骤。很多家长会下意识地对孩子说“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爱发脾气的孩子没人会喜欢”,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变得更加情绪化。家长需要学会接受和理解。孩子只有感受到父母的爱,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3让孩子认清自己的情绪。我们要教会孩子认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兴奋、失望、骄傲、孤独、期待等。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词汇。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同情孩子。其实共情的作用之一就是帮助孩子体会到自己当时的具体感受。需要提醒的是,有时候孩子生气的时候,会对这种情绪上的认同产生反感,根本不会听。我们可以先让他冷静下来,等孩子冷静下来了,再和他聊聊他刚才的感受。孩子只有认识到更多的情绪,才能清晰的表达出来,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是处理情绪的开始。会表达,他会沟通,会想办法。有时候,只要表达出来,情绪就迎刃而解了。
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知到行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情感认同的重要性,通过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等方式,促使社会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推广实际上是一个认同过程,由理论认同到实践认同再到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过程,实践认同是反馈教育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情感认同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社会成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与传播者,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尤其是情感认同极具现实意义。
内化于心: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作为意识的一种基本形式,情感是主体本身的客观心理活动,是人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其内在机制由内在感触、情境评价与反应选择构成。情感认同体现为主体本身情感上的心理应激响应能力,建立合理行动的前提便是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属于道德层面的教育,而道德行为的发生则取决于道德认知和情感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具有社会规范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与社会创造功能。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情感认同是一种肯定、满意的态度,道德情感认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的认同。二是情感认同会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促进作用。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方面存在可实现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满足较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体现的是人民生活幸福以及国家伟大复兴的物质保障,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民主”则体现了社会成员的精神渴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它的包容性、现实性与超越性是其吸引力所在。
外化于行:强化群体积极情感体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强化群体的积极情感体验需要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仪式、实践活动等的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
优化情感认同环境。积极健康的情感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与道德修养,提升社会成员的价值自觉与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在价值思想转变为价值自觉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其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异性与复杂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经济建设。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具体变现为排斥外在观念的拒绝认同、被动接受的表层认同、随波逐流的盲目认同以及从被动灌输转为主动接受的迟滞认同。因此,需要根据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特点,结合社会成员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帮助社会成员解决自身问题,使社会成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榜样具有功能性价值,优秀的事迹与人物展现了道德的美好,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对美好情感体验的向往。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引导,将价值引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榜样具有示范性价值,能够在精神上感染其他社会成员,能够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从而增强情感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民众文化素质,需要优化大众媒体环境与文化环境,充分调动情感认同载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社会成员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促进仪式、实践活动等的社会互动。仪式可以带来情感共鸣,是某种社会关系与秩序的体现,而实践活动是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社会调查、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活动,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创新实践形式与内容,通过主观感知的增强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激发,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其次,要以归属感承载情感认同,通过增强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要将体验式教育融入文化建设,以亲切感凝聚情感认同,拓宽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途径。最后,要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教育、管理、服务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将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有机统一。
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首先,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公益广告、文学作品、宣传画等触发社会成员的责任感、敬畏感,激发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其次,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合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等载体的作用,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认同环境,帮助社会成员增强价值认同、提高思想认识。再次,要注重平衡各方需要,既关注经济发展,也注重民生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想群众所想,使物质利益驱动与情感激励相结合。
知行合一:强化情感认同,实现由“知”到“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的精神追求,而情感认同则是情感秩序与价值秩序的平衡点。情感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方面比理论灌输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重视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由认知认同向行为认同过渡的关键环节,强化情感认同能够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积极、正面的力量拓展到生活与工作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大众进行正确的选择,凝聚中国力量,维护国家稳定。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性,使社会成员形成自尊、自强的意识,将国家、社会以及他人联系起来,在个人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认识情感认同重要性的基础上,以实践认同为落脚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与感召力,通过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等方式,使社会大众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没有权威性、缺少情感共鸣的家长,难以引导孩子正确成长。我认同这句话。
一、家长应该具有权威性有心理学家认为,家长的养育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专制养育。属于这种分类的家长,以严格而闻名,他们往往要求孩子绝对服从,遵守规则,不问任何问题。第二种是宽容养育。这类家长,不会强加规则,他们认为,孩子应该自我调节。第三种是权威育儿。具有权威性的家长,会制定规则,如果孩子不遵守规则,他们会得到惩罚。同时,他们也会尊重和倾听孩子,鼓励孩子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例如,有一个小男孩,从杂货店偷糖果。如果家长比较专制,当这个小男孩回到家时,家长可能会对他大吼大叫,打他一巴掌,命令他待在房间里,不许吃晚饭。而如果是具有权威性的家长,他们可能会让小男孩,归还糖果并向店主道歉。同时,他们可能会和孩子谈论,为什么偷窃是错误的,并支持并鼓励孩子,不要再从事这种行为。因此,家长的权威性,并不等同于专制。如果家长具有权威性,这将有利于孩子,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以及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
二、家长应该具有情感共鸣的能力此外,家长也应该具有情感共鸣的能力。情感共鸣意味着,家长能够理解孩子的情绪。具有情感共鸣能力的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会愿意倾听孩子的想法,这有利于减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也会拥有更快乐的性格。如果家长不具有权威性,可能就会变得专制,或者过于宽容。而如果家长缺少情感共鸣的能力,也难以引导孩子正确成长。
传统文化需要情感认同如何对待,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其实我们需要分几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对待传统文化,我们保持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 传统文化中的内容其实并不是完全正确的,我们也是从古人的经验教训中吸取了优秀的部分来完善现在的文化。我们需要维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不断结合时代的新内容,发展现在的当代文化。
学习笔记
教师是园丁,铺路石,路标,摆渡人,教书匠,老师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是教师,我拒绝》欲扬先抑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新时代中学教师的使命与担当,新时代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师德为先,学生为本,能力为重,终身学习。
好老师,要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讨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重大贡献。
有理想信念,老师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积极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并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积极传播者,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让一代又代人生人都成为实现我们民族梦想的正能量。
有道德情操,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好老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有扎实的学识,好老师,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好老师还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事,生活预置的智慧,能够在各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
有仁爱之心 ,教师要时刻铭记秋收玉润的使命担当,人体甘当人梯,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在严爱相济的前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同学生的距离,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
老师应该把自己的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用欣赏增强学生的信心,用信任树立学生的自尊,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个学生都享受成功的喜悦,有爱才有责任,好老师应该懂得选择当老师就选择了责任,要尽到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责任,并把这种责任体现到平凡,普通,细微的教学管理之中。
兴国必先强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的历史使命,肩负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时代责任,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 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
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
坚定的政治信念,高尚的师德师风,高尚的道德情操,广博的知识素养,灵动的教学智慧。
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在以下三个方面存在差异:
1 含义:思想认同涉及思维认知的认同,是观念的一致性,而情感认同则涉及情绪的认同,是对感受的认同。
2 相互影响:情感认同并不一定导致思想认同,而思想认同通常会带来情感认同。情感认同可能只是感同身受,而不一定涉及观念的统一;而思想认同一般会伴随着情感的认同,但并非绝对。
3 层次深度:思想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要求,而情感认同相对较浅。这意味着思想的认同在重要性上可能超越情感认同,但二者并非互相排斥,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同时存在。
总结来说,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在含义、相互影响和层次深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