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什么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

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什么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第1张

要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理论性:

强化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素养,提高他们对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理解。

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和学术探索,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将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

加强教师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促进教师们对思政课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和讨论。

亲和力: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开展讨论、小组活动、案例分析等互动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和思考。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使思政课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结合,增加学生对思政课的实践体验和情感认同

针对性:

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背景,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背景、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安排和课程设计。

引导学生关注当前社会和国家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使思政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热点密切相关。

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辅导,帮助他们理解和应用思政课的理论知识。

通过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可以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参与度,增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也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学科素养,以更好地引导和影响学生的思想发展。

情感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知到行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情感认同的重要性,通过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等方式,促使社会成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情感认同 中图分类号D647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推广实际上是一个认同过程,由理论认同到实践认同再到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过程,实践认同是反馈教育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而情感认同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过程。社会成员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与传播者,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对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研究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尤其是情感认同极具现实意义。

内化于心: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作为意识的一种基本形式,情感是主体本身的客观心理活动,是人与周围世界建立联系的桥梁,其内在机制由内在感触、情境评价与反应选择构成。情感认同体现为主体本身情感上的心理应激响应能力,建立合理行动的前提便是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属于道德层面的教育,而道德行为的发生则取决于道德认知和情感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具有社会规范功能、社会控制功能与社会创造功能。情感是品德形成的动力,情感认同是一种肯定、满意的态度,道德情感认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具备三个特征,一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体的认同。二是情感认同会产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促进作用。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满足社会成员需求方面存在可实现性。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人在满足较低层次的物质需要后,会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富强”体现的是人民生活幸福以及国家伟大复兴的物质保障,满足了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民主”则体现了社会成员的精神渴望。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它的包容性、现实性与超越性是其吸引力所在。

外化于行:强化群体积极情感体验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强化群体的积极情感体验需要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仪式、实践活动等的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

优化情感认同环境。积极健康的情感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的价值选择与道德修养,提升社会成员的价值自觉与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在价值思想转变为价值自觉的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其可以根据环境的变异性与复杂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经济建设。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与差异性,具体变现为排斥外在观念的拒绝认同、被动接受的表层认同、随波逐流的盲目认同以及从被动灌输转为主动接受的迟滞认同。因此,需要根据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特点,结合社会成员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征,以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帮助社会成员解决自身问题,使社会成员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发挥榜样引领作用。榜样具有功能性价值,优秀的事迹与人物展现了道德的美好,能够激发社会成员对美好情感体验的向往。因此,要有针对性地对社会成员进行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引导,将价值引领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增强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同时,榜样具有示范性价值,能够在精神上感染其他社会成员,能够在思想上引起共鸣,从而增强情感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民众文化素质,需要优化大众媒体环境与文化环境,充分调动情感认同载体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使社会成员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促进仪式、实践活动等的社会互动。仪式可以带来情感共鸣,是某种社会关系与秩序的体现,而实践活动是社会互动的重要方式,通过社会调查、爱国主义教育等实践活动,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首先,要创新实践形式与内容,通过主观感知的增强以及社会责任感的激发,增强积极情绪体验。其次,要以归属感承载情感认同,通过增强社会成员的参与意识,使其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要将体验式教育融入文化建设,以亲切感凝聚情感认同,拓宽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途径。最后,要将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教育、管理、服务社会成员的过程中将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有机统一。

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首先,要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公益广告、文学作品、宣传画等触发社会成员的责任感、敬畏感,激发社会成员的情感认同。其次,要注重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合理发挥网络、电视、报刊等载体的作用,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认同环境,帮助社会成员增强价值认同、提高思想认识。再次,要注重平衡各方需要,既关注经济发展,也注重民生建设与文化软实力的提高,想群众所想,使物质利益驱动与情感激励相结合。

知行合一:强化情感认同,实现由“知”到“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承载着国家的精神追求,而情感认同则是情感秩序与价值秩序的平衡点。情感认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弘扬方面比理论灌输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必须重视情感认同。情感认同是由认知认同向行为认同过渡的关键环节,强化情感认同能够使社会成员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积极、正面的力量拓展到生活与工作中,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促使大众进行正确的选择,凝聚中国力量,维护国家稳定。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还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性,使社会成员形成自尊、自强的意识,将国家、社会以及他人联系起来,在个人知识构建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因此,我们要在充分认识情感认同重要性的基础上,以实践认同为落脚点,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说服力与感召力,通过优化情感认同环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促进社会互动、合理运用情感认同载体等方式,使社会大众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在人际交往中,情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和自己的情感表达都能够有效地传递和接受情感信息,促进交流和理解。但是,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和应用场景。

情感反应是自己的感受,情感表达是传达给他人的信息

情感反应是指个体对外界刺激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生理反应,例如喜、怒、哀、乐等情绪。它是一种内在体验,反映了个体对环境变化的反应。而情感表达则是指个体通过语言、文字、身体语言等方式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信息。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在情感表达过程中,个体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表达方式,以确保情感信息被准确地传达给他人。

情感反应是自然的反应,情感表达需要技巧

情感反应是人类天然的情感反应模式,它不需要任何的技巧和训练,只需要面对外界的刺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产生反应。但是,情感表达需要个体具备一定的沟通和表达技巧,以便将情感信息准确地传达给他人。在情感表达过程中,个体需要考虑到对方的语言、文化背景等特点,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便取得更好的交流效果。

情感反应是真实的表达,情感表达是选择的表达

情感反应是个体内在情感状态的真实体现,它反映了个体对环境刺激的自然反应。而情感表达则是个体有意识地选择表达某种情感信息,通过选择适当的方式和语言,将自己的情感信息传递给他人。在情感表达过程中,个体需要对自己的情感进行选择和调节,以便使情感表达更加准确、自然和有效。

情感反应与情感表达的融合

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人际交往中,它们经常会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情感交流过程。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的良好融合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和理解,增强个体的情感认同,促进人际关系的稳定和发展。

结语

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是人类情感交流和理解的重要环节,它们相辅相成、彼此依存。正确认识情感反应和情感表达的区别和联系,积极地培养情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对于加强人际交往、提高情感认知和调节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书记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大学作为育人机构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应成为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淬炼器,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科学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渐进过程

从个体的价值接受规律出发,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主要历经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和行为认同四个阶段。

认知认同,主要是让大学生完整、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实现认知认同不仅要让大学生知晓认同“三个倡导”的具体内容,更要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渊源、现实基础、三个层面及每个层面内部的关联性、优秀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联系等。

情感认同,是指大学生在深刻认知的基础上,对核心价值观产生的满意、喜爱以及肯定的态度。实现情感认同关键是加强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文化育人、典型感化和师者风范的作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从内心去接受、信任、喜欢它。

理性认同,是指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加工,并在推理、判断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选择。实现理性认同关键是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价值判断与选择能力,促使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经常对照、审视自我,不断改变、调整自己的言行。

行为认同,就是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行为认同要引导、激励大学生把核心价值观作为日常的行为准则,并不断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积极投身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沿着认知认同——情感认同——理性认同——行为认同递进式发展,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内在情感到外在实践反复进行的过程。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催化剂,理性认同是关键环节,行为认同是归宿。认知认同可促进形成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和理性认同会互相强化,进而通过行为认同得以体现。

深入剖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

在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中,教育环境、大学生、教师、教育方式等多种要素相互融合、相互作用,呈现如下特征。

教育环境复杂性与个体价值认同的渐进的张力,促使价值认同难以立竿见影。当前,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西方思想文化强势渗透,加上互联网的强烈冲击,一定程度弱化或消解了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个体看,价值认同并非一个单维、线性的流程式结构,而是通过一定的传播路径达至个体的价值传递,再经优化反馈的循环过程。若是过于急躁,采用信息轰炸的方式强势宣传,并不一定能取得实效。

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供给方式与大学生的接受需求不对接,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在社会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相关信息主要通过电视广播推送各种专题片、宣传片等送达给受众;大学生主要通过课堂、网络接收等方式来学习。与此同时,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供给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高校对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视不够;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未把核心价值观相关知识讲清楚、案例说透彻,与学生互动不够等。

现有教育理念路径与大学生主体性凸显的矛盾交织,教育“起点”与“末端”难以呼应。部分高校通过理论说教、规范灌输、行为约束等方式实现外源性塑造价值认同,而不是向大学生赋权赋能,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反思、自我调适,逐步内生性建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意识形态的“顶层”话语与青年的“终端”话语形成较大势差;学生接受反馈机制、教育效果评价机制和衡量指标未建立等。

探索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路径

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加强认知认同。教师要深入发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巧妙设计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要充实视频、和故事等资源到教学中,通过经验分享会、价值观讨论会、案例点评会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要提高新媒体运用能力,多运用学生喜爱的网言网语、案例数据、故事分享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阐释,将大道理变成微话语、小故事。

加强情境与环境营造,提升情感认同。依托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等组织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民族传统、校史校情等涵养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活动。通过校园网站、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将典型人物、典型事件等深度发掘宣传,组织创作体现核心价值观的动漫、动画、微**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凡人善举、典型报道、文化作品中,构建从课堂、宿舍到校园各个角落,从教师、管理者至学生,从人文景观到规章制度都能感受到核心价值观存在的强大场域。

开展问题导向教育教学,提高理性认同。教学中结合时政热点话题进行剖析、讨论,锻炼大学生明辨是非、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将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利益诉求,帮助解决社交、学业、心理健康等问题。通过“青年接待日”、网络信箱等方式,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推进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在解决利益矛盾和民主参与中增进理性认同。

拓宽实践育人途径,强化行为认同。要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触摸国家、社会、团队等概念,体悟爱国、友善、奉献、责任等价值准则、道德品质,逐步养成行为习惯;以身边的榜样引领大学生学习,并建立激励机制,将核心价值观践行情况与学生入党考核、评奖评优、推荐就业等挂钩,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内化于心,更外化于行。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62985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6
下一篇2023-07-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