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有感情的朗诵

怎样有感情的朗诵,第1张

第一,要有一定的语言基本功,比如三大要素"重音,停顿,语调",这三点至关重要,虽然只有六个字而已,但是有很多种用法,很灵活的,分长短,高低,轻重等多种对比关系还有气息,这是个永恒的话题,不多说了,反正气息好的人读东西很有层次感,能给人很宽的遐想空间,气息有些人需要练,有些人先天就是气息好,不大练也不错

第二,就是关于塑造和表现的问题,这才是核心首先你要读懂文字,不但是要明白它的字面意,还要清楚他究竟想表达什么内在的意思,至少你要明白它的感情激调是什么,是悲还是喜是沉默还是兴奋嗯,这个就是一个大感觉,如果这个成功了,你就对了一半以上了!大感觉可以了,你就可以进一步挖掘深度的意境,同一篇文章有时候是可以有不同表现的,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等等总之要多揣摩文章的深意,如果经常这样把握,读多了以后有些文章你一看就能知道个差不离儿,

一、一字一顿法

就是在要强调的字词前后作短暂停顿,使所发出的声音迸出,铿锵有力通常用来表现坚定的态度、强烈的情感比如:

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乌鸦喝水》)

这里的“一个一个”要一字一顿地作重音处理,强调乌鸦的动作和方法,使听众听完以后感受到乌鸦完成一系列动作时的聚精会神和谨慎小心只有这样读者才能被乌鸦急切的心情和专注的神态所感染

“可是,手术台是医生的阵地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手术台就是阵地》)

第一个“阵地”和“自己的阵地”要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明白求恩在十分紧急而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果断的决定,这样读起来更能表现出白求恩对工作认真负责,把自己也看作是一个八路军战士也只有这样才能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拖长音节法

即把要强调的字词的读音拉长,调值读得夸张些,借增加音节的长度来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常用来表达较深沉的感情或耐人寻味的语意比如:

啊!峰顶那么高,在云彩上面哩!(《爬天都峰》)

朗读时,读到“这么”二字之间采用拉长音节的方法,念到“么”时,又好似后面的气不足,有助于表达作者当时看到天都峰高和陡的程度,以及要爬上天都峰的困难,若只是一般地加大音量重读就不能表达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以及作者担心爬不上天都峰顶了

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狼和小羊》)

朗读时适当拖长“算”、“坏”、“去年”等词的读音,可以生动地再现狼居高临下,以强凌弱、蛮不讲理的丑恶嘴脸

朗读,"就是把书面上写的语言变为口头上的语言,把无声语音化为有声语言----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活语言。"

它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理解文章语言内容学习手段之一。通过朗读鉴赏与品味独特的作品风貌,语言的魅力与思想情感。体会思维的感染力,情境的内心感受。因此,朗读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见字读音的述程。必须注意"表情达意",必须要读得"活"。

这就要求,首先必须做到多读,多体验,其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在用普通话正确读准字音,不错字,不丢字,不加字的基础上,经过练习,能读得通畅,不读破句,不重复读,并按标点做作适当的停顿。

然后,才能"有感情",根椐课文内容读出不同语气,用场景语言,体验感情。用不同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地去表达语言文字内在的情感变化与心理互动。

多听,多练习,多朗读,多品味,多感受。

熟读,还是熟读。然后,才提高朗读能力,理解技巧。

当然,朗读,不是朗颂。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朗读课文,不管以何种朗读方式,他们总会把课文从头到尾一个一个字地念出来,而且声音也会特别的响亮,有时甚至会把整篇课文犹如歌唱一样唱完。低年级小朋友既有感情又能流利地把一篇课文朗读完,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朗读是一门艺术,既讲究方法又讲究技巧。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起到鼓舞人、熏陶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作用。我们学校的生源主流来自县城附近的农村,学前教育普遍较差,加上地方方言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普遍不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特别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学生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朗读兴趣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一)、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朗读,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指导、点评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一旦成为一件学生很喜欢的学习活动,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朗读的热爱,朗读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范读、自由朗读、领读或分组朗读,交叉朗读,个别朗读,开火车朗读,角分色朗读,男女轮流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的范读最能感染和熏陶学生。只有教师那充满激情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和最自然流露出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同时,老师的范读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如何朗读好课文,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同时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特别像《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群岛》和《掌声》等这类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喜爱之情,以及赞美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丽。而对《掌声》这一课,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到小英前后变化的内在原因。为了突破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必须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真正乐趣。

二、要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朗读能力的高低,与朗读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紧密相关,只有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朗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他们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模仿和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例如朗读《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及其美丽繁华和历经百年沧桑,抖落掉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从而理解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从作者对香港美丽繁华的描述中,体会到作者对香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就会收到更好的朗读效果。

三、要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

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如重音的处理、节奏的把握、语速的变化,句中,句末及段落之间的停顿等等。例如读到《掌声》中的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房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默默的、慢吞吞、终于、不再忧郁、甚至),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英前后的思想变化是什么原因小英从原来的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房这些话,才能体现出小英思想前后变化的原因。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这是两篇十分抒情的课文,朗读时应根据作者感情的层层深入确定关键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调,读出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美丽。读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群岛的热爱之情。再者,重点段落必须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缤纷色彩,丰收景象和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这是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与文本对话时,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课文所描绘秋天的雨和秋天热闹非凡的丰收景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拟人句,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秋天缤纷色彩的美丽和丰收热闹的景象,读出作者当时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要流露出真情

朗读作为一项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既要讲究朗读方法,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分析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和去感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全课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富饶的西沙群岛》、《秋天的雨》、《花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歌、散文、故事、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花钟》一课,着力讴歌了花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花的一片热爱之情。朗读时,既要读出花的外在美之美,又要读出花的内在之美。只有当自己倾注了真情实感,才能达到美读课文的境界。又如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在读的基础上注意语音的停顿,语速缓急,语气的变化,读出春、夏、秋、冬各现情感的变化,从而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依据教学内容,抓住重难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学习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要弄清楚诗歌的题材:即边塞、军事、闺怨、咏史、思乡、怀人等等,不同的题材其感情基调不同,相同题材不同内容基调也会不同。比如,同为边塞诗歌,有的豪壮,抒发战争的激烈场面,有的悲壮,抒发将士壮志难酬,有家不能归,有的则控诉战争的残酷。

其次,看诗歌的意境,所谓意境,是作者通过一系列物体写出来的一种感觉,比如说“枯藤老树昏鸦”中,枯藤、老树、昏鸦就是意象,而构造出来的那种凄惨的感觉就是意象。根据意境去朗读。对于把握情感也是很好的方法。

第三,就是知人论事。即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生平。这一点尤为重要,写作背景就是诗歌的创作原由,知道写作原由,当然对理解诗歌的情感极有帮助。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其背景是李白遭流放途中被赦,心情非常激动:轻舟已过万重山,作者欢快之情由此可见。

第四,朗读的方法也是需要掌握的,依据诗歌的外在形式掌握朗读基本的节奏。绝句与律诗,五言与七言的节奏分别是两次停顿和三次停顿,当然可根据不同的语义段可有不同停顿方法。朗读时的发声方法对朗读效果也会有影响。我与大家分享两个个小技巧:就是朗读时把诗歌想像成画面;为了更好表达感情,可对着镜子,把镜中的自己当作倾诉对象,这样会更好,。

一、技巧:朗诵技巧无非就是注意把握稿件内容、确定情感基调。看下图:

1、轻重格式(该重点强调的重读,不需要强调的轻读)

2、停连(一句话和另一句话在一起,表达同一个意思时,需要这两句连起来读,中间声音可以略微停的感觉,但气息不能停)

3、情景再现(朗诵者要将自己融进作品,想象自己是作品中的角色,并将作品中描写的情景想象在自

(还有一些小的技巧,就不多赘述了)

二、如何让朗诵更能打动人:

1、深入了解作品内容,准确确定情感基调(比如:沉痛、哀伤、激昂、喜庆、柔情……等等)。

情感基调这部分最重要。

2、调动你身体所有能调动的部位,比如,眼睛要与观众交流,情到深处眯眼、闭眼、瞪大眼睛等等眼神辅助。

3、根据情感需要,尽情地调动身体的各部位,也就是表演动作(这些动作必须是情感所需调动出来的)

4、声音以及语言的变化,如果你的声音柔和,就选择舒缓细腻的文字;如果你的声音浑厚有力,那就选择有张力的文字。(声音特色还有很多种)

5、语言要有变化,一首诗当中有那么几句是重点强调,但其余内容也得抑扬顿挫,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需要在朗诵前先了解诗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以及他的故事,还有作者的创作风格等等。

一个优秀的朗诵作品需要兼顾的层面很多,如果只是单纯在台上朗诵,做到以上几点,并游刃有余就不错了。如果是朗诵艺术表演,要求就非常高了。

此外,平日多读童话、寓言、诗歌、散文等体裁的作品,这几类作品非常容易调动我们情感,激发我们的情绪。

尤其是童话,因为,童话里一般会出现几个人物角色,这就需要我们调动几个角色的情绪,分别去演绎几个人物角色的特点与内心活动。

最后,平时多注意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及环境,观察一草一木,用心去感受一片叶子落下来时的韵律……

这样才能培养你细腻的情感,才有利于拿到朗诵作品时,抓住作品中的情感基调。

好了,很多细节方面就不多了。多看、多听、多想、多问,最后多张口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18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