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4岁看看历史书,十三四岁是吸取知识最快的时候,也是思维的培养期,个人觉得应该多看看能培养孩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书籍,因为现在社会充斥着各种偏离正确观念的东西同时也要考虑个人的喜好。
1《梅毅说中华英雄史》(全10册)适合年龄:13-16岁内容介绍:《梅毅说中华英雄史》是梅毅历时十年完成的通俗历史读物。全系列始起秦汉,下迄辛亥革命,是一部全景式广角化展现中华英雄史的著作。梅毅十年写史,高擎英雄大旗,“继承太史公开创的历史文学余绪和评判史实的精神,效法历史演义家的结构布局和善于演绎的流风,倾心于散文、小说家捕捉细节、铺叙感受的技巧,试图熔于一炉”。
推荐理由:它以历史的逻辑和历史的纵轴、横轴构建传奇化的个人经历,以历史真实为基础,增添合理想象,兼文兼史,钩沉历史的精彩瞬间,浓墨重彩地记录英雄,体现出那些英雄们平凡中自然而然的感人情怀,挖掘出埋藏于历史深处的复杂而伟大的人性。
阅读感受: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著名的英雄故事,如《关公战秦琼》、《赵氏孤儿》、《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等。这些故事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勇气。这些英雄的形象,不仅让人们敬仰,更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效仿的楷模。
在这些英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如孝顺、忠诚、勇气、正义等等。这些价值观念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寄托,更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世界历史读本》(全5册)适合年龄:13-16岁内容介绍:《世界历史读本》是英国著名历史学者伊丽莎白·奥尼尔创作的世界历史通俗读本。这套书精彩生动地讲述了人类从诞生至20世纪的全过程及对世界格局有着重大影响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故事性极强,叙事亲切有趣,语言简洁流畅,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是入门者轻松了解世界历史的好选择。
推荐理由:全书将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4部分。上古部分,编者梳理了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等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古部分,勾勒了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美洲、非洲的文明演进,叙述了阿拉伯、蒙古和奥斯曼三大帝国的兴衰;近代部分,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确立、向全球的扩张及其影响;现代部分,则概述了20世纪世界格局的重大演变。
阅读感想:这本书是爸爸推荐给我的。这本书用大量的篇幅对空间中的世界、时间中的世界以及生命的起源作了描述,我感觉自己头脑中的世界从平面的漫画变成了三维的动画,多么神奇。威尔斯先生在讲述历史时,仿佛是一个大朋友,将很多事情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让人觉得亲切而入迷。
不过我也发现这本书有个小遗憾,就是很多历史事件都是点到为止,缺乏详细完整的交代,只能让刚学历史的人对世界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比如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描述就很简单,战争进程基本没有涉及,这对一个着迷于战争史的人比如我来说,是有些不满足的。不过我很快在序言中发现作者还有另外一部书《世界史纲》,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遗憾。
《三国志》适合年龄:13-16岁内容简介:时间定格到公元208年,意图统一中原的曹操,携带他的精锐来到这个兵家必争之地。孙刘联军摩拳擦掌地准备这场一触即发的战争。那是一个令人遥想渴望的年代。如果三国大幕即将拉开,那么谁才是三国风云的忠实记录者呢?这个人已经从历史中走来,他就是陈寿。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戛然而止。这时陈寿已过中年,他的史书整理和收集工作也接近了尾声,手头的资料有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等。于是,他开始了最后的撰写工作。一部史学伟作悄悄诞生。这是一部记录详尽的史书,他沿用《战国策》的国别体例,分别记载了魏蜀吴三国的历史。
阅读感想:阅读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好奇心的驱使,我打开了《三国志》的白话本,我发现周瑜与诸葛亮是与小说区别最大的两个人,特别是周瑜这个角色。
历史上人的诸葛亮没有气过周瑜,周瑜也不会被气死,因为周瑜气量很大,书里写他“性度恢廓”,周围的人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刘备说他“气量颇大”,蒋干说他“雅量高致”,而且他是个很英俊漂亮的人,是当时大家都公认的,大家都喊他“周郎”。
苏东坡就用“羽扇纶巾来形容他,苏东坡的时候可还没有《三国演义》这本书,他的评价应该更真实。周瑜的艺术修养也很高,喝醉酒都能听出乐队演奏失误,他打仗也打得很漂亮,是孙刘联军的总指挥。火烧赤壁其实都是周瑜跟黄盖的主意,与诸葛亮没有什么关系,更没有“草船借箭“借东风“赔了夫人又折兵这样的事情。看了陈寿笔下的周瑜,倒是觉得脑海中浮现的形象跟电视剧里诸葛亮更相似。
1、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文学书籍读多了, 至少写点东西不会太难,文学领域的一些名人不会太陌生吧。
2、增强自己对自然的感知,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细腻的情感,比如面对同一个景点,看文学书籍多的人可以生发出更多的感触,能够更加深刻的领略风景之美。
3、锻造比较丰富的情感,即使不一定会表露出来,他们具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同理心,更能够体悟别人的感受。
文学类书籍推荐:
法国(12部)
拉伯雷《巨人传》蒙田《随笔集》狄德罗《宿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
司汤达《红与黑》巴尔扎克《高老头》福楼拜《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
普鲁斯特《追忆似水年华》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加缪《局外人》
策兰(罗马尼亚/法国)《诗集》尤瑟娜尔《哈德里安回忆录》
德国(5部)
歌德《浮士德》德布林《柏林亚历山大广场》格拉斯《铁皮鼓》
托马斯曼《布登布洛克一家》《魔山》
奥地利(4部)
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卡夫卡:《故事全集》《审判》《城堡》
一本书两张思维导图,看着这本书就想走进去细细品读,记录下来一些想记录的东西,给自己带来启发,给朋友一些触动,给老公做个分享,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多一些耐心,多一些自我的调整和成长,善良、科学、有技巧的去对待我们的孩子,让她们自由成长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分享是很好的输出方式,只是简单给老公做个分享,他边听边点头,大概是因为书亦或是转述他人观点更容易被接受。
尹建莉还有一本书《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大家应该熟悉,书中“有心无痕”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
前言 生命中最美的馈赠
什么是我们能送给孩子、可保障他们一生幸福健康的最可靠的礼物呢?从教育的角度来说,这几样东西最重要。
阅读,不仅可以塑造孩子的智力,还可以塑造他的心理品质。
自由,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因为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
良好表率,你和孩子相处时是什么面貌,是最直接有效的教材,你能教给孩子的,全写在这里面了。
教育家杜威说过:“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
关于读书经历的不同阶段:
第一遍,认可作者观点,羡慕。
第二遍,领悟故事背后的教育原理,对于如何做,心中有数。
第三遍,发现许多不同的故事背后运用的原理其实是相同和相通的,有了融会贯通的能力。
具体要根据阅读基础的不同因人而异。
一、保卫纯真童年
换个角度去想,破坏就是创造,而想象力是不用培养的,不限制本身就是培养。在培养孩子想象力方面,“少就是多”是一条黄金法则。因为只有在一个自由的灵魂中,才能产生真正的思考,才能产生想象力和创造力。
规矩,在儿童的教育中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教育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给孩子一面涂鸦墙,“纵容”下,孩子可能会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关于竞争,“儿时不竞争,长大才胜出”
童年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年龄段,有自己独特的任务,就是由“小动物”向“人”进化的历程,即“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童年的任务不是向外延申,而是向内积累。一个人内在力量强大,才能很好的把控自己,未来才有可能处理好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在人生事物中获得主动权,这才是培养竞争力的正常顺序和逻辑。
早早把孩子推向竞争的洪流,除了消弱孩子内在的力量还有以下的损害。
破坏孩子的合作能力。英国教育家尼尔说过,“所有的奖品、分数和考试都会妨碍正常性格的发展。”社会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竞争是挫折的重要来源之一,痛苦和挫折常常引起敌意。
教育家杜威提出,学校的首要职责应该是为儿童提供一个简化的环境,以排除社会环境中丑陋现象对儿童的影响。当下的现实却是,学校经常花样翻新的制造着各种评比,并不考虑这些评比设计的合理性。例如有一所小学,分早中晚三次对孩子们进行评比,评比等级分为五级,从“最可爱的人”到“最不可爱的人”。想想看一个孩子,很有可能从早上的“最不可爱的人”变成晚上的“最可爱的人”,并且经常在各个级别间来来回回的变。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评价却一会儿把他抬到天上,一会儿把他贬到地下,这样的评价中孩子的内心能不乱吗?他的道德能不被损坏吗?有的孩子学会了表演,有的自我认知被搞乱,有的变得满不在乎……如果孩子在童年时代没有机会发展诚实、友善和宽容,成年后,如何能要求他具有合作的品行?没有合作能力的人,竞争力又有几何呢?
……
不要抱怨大环境,先解决小环境的问题,小环境好了,大环境自然就好了。解除竞争压力,制度当然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要靠意识来解决。成人自己要反思竞争的尺度和意义,成人淡了,孩子才能淡定。
“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
在孩子和同伴的相处中保持“三不原则”:不生气,不介入,不怕吃亏。
看似消极,意义却非常积极,它的主要功能是避免了成人破坏性的参与,而且它内含一种信念:儿童有能力解决自己相关问题。
这一点在我家得到了充分的验证,两个孩子时常因为一些事争执,这时候爱人总是十分生气,不仅抱怨还会参与打断,结果弄的鸡飞狗跳,哭喊不断,问题也没有解决。我和爱人沟通后,尝试不管不问,让她们用自己的方式协调解决,反而一会儿就没事了,两个孩子不仅和好如初,还会快乐的一起玩,一起做事情,气氛很快变得友好。
弗洛姆说过:“在一切爱的关系中,自由最重要。”
二、净化观念
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是伤害。
成长不需要惩罚,只需要鼓励。
尊重孩子自然法则,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法则。
专注力,是伪问题,越培养越涣散,最好的方式是“不打扰”
改造孩子是愚蠢的行为。
家长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和与众不同,戒断专横和严厉。纵容的方式更理想。
三、回归自然
启蒙教育分为智力启蒙和情感启蒙。智力启蒙的第一要诀是语言输入,注重背诵和阅读,幼儿诗歌背诵可以早一点,从孩子几个月就可以。情感启蒙的要诀是多和孩子接触。隔代抚养实际上是隔开了生命联结。爱就是在一起。
对于寄宿制,大学前不建议寄宿,高中阶段根据孩子具体情况决定,最好不寄宿。
选择幼儿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
培养儿童规则意识要注意三点:
第一,体验中一定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思考而不是以“讲”来说明和灌输。
第二,通过“角色代入”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听话”的好处。
第三,在向孩子灌输规则意识时,切忌吓唬的方式。
四、赢在细节
关注语言背后的潜台词教育不是一件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因为大脑具有对信息进行处理和加工的能力,儿童之所以对潜台词比成人更敏感,在于他的意识尚未受到世俗社会的侵染处理和加工系统还没有被过分扰乱,所以能敏锐地捕捉到成人更敏感话语中的弦外之音。所以,如果家长总是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话,不考虑孩子加工出来的信息是什么,这反映的其实是成年人在孩子面前的不成熟。
举个例子“好孩子都是自己吃饭,不用别人喂,让爸爸妈妈看看你是不是好孩子!”——事实上你经常让爸爸妈妈喂饭,所以你不是好孩子。
五、完善家长自身
没脾气才会有教育
脾气的本质是恨意,恨意和思考力成反比,恨意越深,思考力越浅。
脾气差的来源,要么是童年时身边有爱发脾气的人,要么是内心有委屈感。蒙台梭利说:“每一种性格缺陷都是童年的不幸造成的”
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中总是喜欢发脾气,习惯于把每次发脾气归咎于孩子不听话,或者孩子某种行为太不像话,认为自己发脾气是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教育孩子。事实上,脾气不但没有教育功能,却是反教育的。脾气越大,教育效果越差,坏脾气不仅像一把乱挥的锤子,破坏了当下的一时一事,甚至造成不必要的人生悲剧;更像弥散的有毒气体,形成深远而广泛的损害。
坏脾气造成的后果是什么,我们大约可以这样描述:轻度后果,孩子逆反、消沉、多疑;中度后果,孩子成年后脾气暴躁,爱抱怨或抬杠,为人苛刻;重度后果,严重抑郁症,性变态,神经病人格。家长发三分脾气,会对孩子形成七分损害。说坏脾气是教育的死敌、人生的陷阱,并不为过。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不使惹尘埃。”—自勉境界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超脱境界
境界的提升不可能轻松地一步登天,需要一点点修行。当我们能对一人一事给出豁达和宽容时,已不知不觉中开始对世界抱有无怨的情怀。没有脾气的胸腔,才能装满教育正能量。
母爱,是个逐渐分离的过程。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
做一个“不讲道理”的父母,因为唠叨是小刀,对孩子来说是伤害。做的有道理比说得有道理重要得多。
《你的孩子》纪伯伦
你的孩子不属于你
他们是生命的渴望
是生命自己的儿女
经由你生 与你相伴
却有自己独立的轨迹
给他们爱而不是你的意志
孩子有自己的见地
给他一个栖身的家
不要把他的精神关闭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日世界
你无从闯入 梦中寻访也将被拒
让自己变得像个孩子
不要让孩子成为你的复制
昨天已经过去
生命向前奔通
无法回头 川流不息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幸福而谦卑地弯身吧
把羽箭般的孩子射向远方
送往无际的未来
爱——是孩子的飞翔
是你强健沉稳的姿态
推荐这本书,今天只读了这一本书,绘制了两张导图,写了读书笔记,收获却是异常多,最重要的学会自我反思,做个好脾气的妈妈。
就像我读书写笔记,开始孩子没反应,随着坚持时间的推移,孩子开始好奇,经常在我写东西的时候过来看,还会问写好了可不可以给她们看看。我也经常发现孩子会坐在那里读一本书,是我刻意放在沙发上面的希望她们看到的书,心中窃喜。不需要说,但需要做到。有时候管不住自己,做的不够好,今后继续努力。
篇一:读《爱的教育》有感
我在这几天又把《爱的教育》上的《贫民》这篇文章看了一遍,文章上说的是一个小男孩——埃瑞克放学回家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女人向埃瑞克乞讨,埃瑞克身上有钱,但埃瑞克只看了看就走开了。父亲知道了这件事,就对埃瑞克说:乞讨的人是弱者没有生存能力他们需要帮助,下次遇到这样的人不要视而不见,你对他们一点点的好,他们就会真诚地说一些祝福的话,你听了会很高兴的。
读完后我很感动,是呀,在你给予别人帮助的同时,你同样也获得了更大的财富——精神上的满足感!有一次我在大街上看见一个乞讨的老人,穿的破破烂烂的,走路摇摇晃晃的很可怜,我就跑过去给了他一元钱。他说:“谢谢你,小朋友”。我听了心里很高兴,这真是——施人玫瑰,手留余香啊!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篇二:读《爱的教育》有感
这个暑假,我把《爱的教育》这本书读了好几遍。我看了好多故事,有父亲给儿子写信的,有小主人公恩利科写同学之间、学校、校长、车祸,冬天等其他故事。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父亲给儿子写的信中的一句话,那就是:那是劳动的双手,你不能说劳动人的衣服脏。
让我最感动的`是《少年英雄》这篇很感人的故事,故事里一个小男孩为了保家卫国弱小的治安,而牺牲了。这个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幼小的心灵,这让我有了目标,有了前进的希望。车有了目标可以前进,人有了目标,为什么不能努力去实现呢?所以,我希望长大后可以像伦巴底小哨兵一样保卫祖国,可以把祖国建设的更强大!
最后,我要对小朋友们说多看这本书,会让我们有爱心、有信心、有目标、有决心,能让我们受到教育的书。
篇三:读《爱的教育》有感
今天我读了阿米琪斯写的《爱的教育》里嫉妒这篇文章,文章反映了同学之间的一些小矛盾。
有一天上午,老师这次以祖国为题材的作文写得最好的是德罗西,而沃提尼以为自己得了第一名,卷子发下来以后,沃提尼因为嫉妒把德罗西的卷子撕了,老师是如何教导沃提尼的。
读到这,我不经意想起我和同学发生的事情,那是一个双休日,我很认真地写了一篇文章,想让老师表扬我,结果老师没有表扬我,却表扬了她,后来我很生气,课间的时候,我在她的语文书上写“你是猪”三个字,可是她并没有给老师说,而是在我的书上写上“别让嫉妒的蛇钻进你的身子”。
同学们请记住“别让嫉妒的蛇钻进你的身子。”
篇四:读《爱的教育》有感
近期,我读了一本名为《爱的教育》的书,这本书是由意大利的亚米契斯创作的启蒙教育书。在书中,亚米契斯讲一个叫克莱谛的孩子,书中还以日记、书信、故事,三大类型出现。每一篇都告诉我们不同的道理,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篇名为《万里寻母记》的文章,此篇以故事类型出现,讲了一个意大利热那亚少年马尔可不顾艰辛,走过茫茫大海、美洲五座城市,认识了伦巴底老人、绅士、同乡、绰号‘头脑’的商人……历经种种艰辛,终于在萨拉第洛河畔找到母亲。由此可见马尔可对母亲的爱有多么深厚,同时也告诉人们要孝敬自己的母亲。
在爱的教育中有许许多多感人的事,不知大家想不想看呢?
篇五:读《爱的教育》有感
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之一,在我看过的书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爱的教育》,《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只要讲述了主人公安利柯在一个学期中所记的日记。我在这本书中学到了同学之间最真挚的友谊,兄弟之间的关怀,子女与父母之间伟大的爱,师生之间的爱。我们要懂得珍惜,要学会去相信别人。
在《爱的教育》中天真无邪的心灵,处处为人着想的品格,知错就改的行为习惯,无一不冲击着我的心灵,洗涤着我的思想。这本书中没有过多的语言修饰,就是那种简简单单的文字就把亲子之情,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表达的近乎完美。当你真正喜欢一样东西的时候,所以语言和文字都变得无不足道。
篇六:读《爱的教育》有感
我终于读完了《爱的教育》这本书,它把我深深地打动了,我不禁想起这样一句话:“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是啊!全世界的每一个人都离不开爱,比如父母对我们的爱,亲朋好友之间的爱,老师对同学的爱……,书中虽然没有说什么豪言壮语和英雄事迹,但是书中所蕴含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处处扣人心弦、感人肺腑。
爱每天都陪在我们身边,书中的每一篇小故事讲的都是爱。《临危不惧》中的费鲁乔讲的就是对奶奶的爱,两个强盗闯进了家,他不顾一切地向强盗扑去,最后强盗把费鲁乔的胸口刺穿了,他临危不惧的事迹将永远传颂下去。
篇七:读《爱的教育》有感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这一本书,在这一本书中我认识到了很多的朋友:比如说,主人公安利柯和他最要好的一个朋友,他是心地善良的卡隆。这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医院的天使”。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叫齐启禄的小男孩,由于他的父亲到法国做工,前天回意大利。在那不勒斯市下船后突然生病,因此住进了医院。一面写信给他妻子,告诉她自己已经回 国,及因生病入院的事。
《爱的教育》这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主人公安利柯在三年级这一年中所经历的事,观察和感受到的一切,其间穿插了他的父亲和母亲,还有姐姐给他的话。
我喜欢这一本书。
爱满天下
—《爱的教育》读后感
教育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小孩子带来自信、快乐。用充满爱的心情去教育每一个人,要保证人人享有他们为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尽可能牢牢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需要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像方面的自由。亚米契斯曾说过:教育是“爱的教育”。 高中的时候读过意大利作者艾得蒙多•德•亚米契斯于1886年写的一部儿童小说—《爱的教育》。整部小说以一个小学生的眼光审视着身边的美与丑、善与恶,完全在用爱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它融入在并不华丽的辞藻中,体现了老师之爱、学生之爱、父母之爱、儿女之爱„„小说用平凡的人物,平实的语言,平凡的事迹感动着我。在和孩子有关的故事中,歌颂了儿童所流入出的纯真感情,同时小说也表露了从家庭、学校到整个社会,都在营造一种良好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塑造着儿童爱祖国、爱人民的感情。这部处处洋溢着爱的小说所蕴含并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情感力量,真的很伟大。它在感动我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爱的一些思考。我发现我们的生命中不能缺少爱,爱让我们彼此有了联系,它已经融入到我的生命中,让我在生命的道路上不孤单。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阅历不同,但是我能从《爱的教育》中,体会到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类似的情感,可我们对此的态度行为可能不同。爱是教育的永恒的主题。韩军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在线中的朱永新教授高举的爱的旗帜的新教育实验;李镇西的“走进心灵”的教育,似乎无不凝聚着爱的核心。 在《爱的教育》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是讲铁匠的儿子,主人公是一个正在上学的小孩子,他勤奋学习、积极向上,而且非常爱自己的父亲。父亲每次喝醉酒总要打他或者撕毁他的心爱之物,可是他从不抱怨,也不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父亲。这应该就是儿女之爱吧。主人公可能想用自己的爱来唤醒父亲,不管最后结局会如何,我坚信爱可以感化一切。因此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夏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一次没有尽头的旅行,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知道"爱"是没有限制的,小到同学之间的友好交谈,老师对学生的鼓励,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甚至萍水相逢的人们的一个微笑„„大到捐献骨髓,器官,帮助希望工程„„ 虽然如同空气般的爱有时会被"污染","稀释",甚至"消失",所以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通俗易懂的语句中所流入出的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了作者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其实也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我国所有实行义务教育的学校,每个星期一都会组织学生和老师参加升国旗,唱国歌的仪式。这虽是一个很普通的举动,但它可以培养师生的爱国情操。教师节、父亲节、母亲节„„都是用爱编织的节日,用爱去教育每一个人。 生命犹如海洋,在海岸边停了许多爱的小舟。如果在你迷茫时,错过了一叶小舟,不用担心,还有下一叶,只是你准备好了吗?生命中有爱相陪,被爱教育着,还会枯燥乏味吗?整篇小说讲的是情感教育,但却洋溢着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充满乐观向上的精神,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我还有很多要去体会,要去学习。
只能默默的去暗恋着你,遥远的思念着你,我只愿你快乐,哪怕是为了我,不是高山没有高山的品格,不是大海没有大海的胸怀,云游云的寂寞,风有风的自在,你会明白,一颗心已经足够将你的喜怒哀乐盛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