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因此,要体现和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要重视语文课对学生在文学、情感方面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依托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教材是教学课堂教学中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形神俱佳,文质兼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浓郁的感情,是情感满溢的海洋。这些课文为学生创设了多种情境,为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的情感因素,“披文以入情”,把握住跳动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脉搏,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感悟思想情感的真谛。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一直以来都被选作中学语文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它之所以读罢让人泪眼朦胧,就在于它字里行间渗透着爱子之情。在学习中教师紧紧抓住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蹒跚”、“探”、“攀”、“缩”等几个饱含深情的字眼,引导学生仔细品味父亲对儿子真挚、深厚的情感,让学生结合生活的实际,体悟父亲对自己关心的点点滴滴,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中所拥有的真情。这样,就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开启学生的情感世界,给学生以亲情的启迪,进而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融入感情,营造和谐人文的课堂氛围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倾入感情,进行情感教学,让特定的情景激起学生的感情波澜,诱发学生的激情,撞击学生的心灵,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也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使学生真正得到体验。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教学生学习《最后一课》的最后一个场景时,不是一般性的朗读、讲述,而是声像并举,充满激情。“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就在这一位学生满带感情的朗读刚停,寂静笼罩课堂的刹那间,录音机里骤然响起“当、当……”12响沉重而遥远的钟声,学生既惊又诧,全神贯注。趁学生惊诧之际,她出示一张韩麦尔先生写完“法兰西万岁”五个大字的彩色,要求学生图文并照,仔细观察,仔细阅读,要求他们在认真品读的基础上用自己饱含感情的语言描述当时课堂上庄严肃穆的场景,描述韩麦尔的神情、语言、动作以及他内心的痛楚和期待,描述此时此刻小弗朗士的心情和感受。学生观察、阅读,沉醉于文本之中,情不自禁地朗读,畅所欲言地谈起了自己的看法。于老师大加赞扬,并加入他们的行列,深情地谈起了她自己在抗战时,家乡的小学即将解散,音乐老师教唱《苏武牧羊》的一段亲身经历。她说,从此这首歌不断在胸中激荡,构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学生聚精会神,在心中弹奏爱国主义的最强音。融入了情感的语文课堂是充满诗意的世界,也惟有用充满激情的教学才能唤醒、激励、鼓舞学生,感动、感染、感化学生。
三、超越教材,让学生在体验中升华情感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言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多元价值又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与辨别,但学生因知识、经验、年龄的影响,很容易受错误价值观的诱导。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一理念为指导,让学生在直接的思维碰撞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引导学生把自己体验后形成的观点与教育和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进行比较,用共同价值来对自己的选择作适当的修正,使学生对价值取向进行自我判断,同时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人文教育、情感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著名特级教师窦建梅在教授《难忘的一课》时,就很好地将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选择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在深入的情感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课堂上,窦老师要求学生随着课文人物的需要一遍又一遍高声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给学生以深度的触动,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此时,窦老师又用低沉而有感染力的声音朗读了席慕容的《乡愁》一诗,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了一个高度。当学生再自己品读这首诗时,感情的闸门被打开,情感得到升华,不禁泪流满面。此时学生不是在用嘴读,而是用心去读、去体验、去感悟,台上台下已融为一体,都在心里翻滚着一句话:“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不知不觉中学生已受到了一次强烈的爱国主义熏陶。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要突破单纯地注意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局限,把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把学生的生活积累、感情积累充分调动起来,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并最终积淀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品位的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须臾也离不开情感,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概括地说,情感交流具有以下8大教学功能:
(1)感染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对学生情感施加影响和感染的功能。教学””以情动人””、师生””情感共鸣””就是其典型表现形式。
(2)动力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发动、维持和推动自身施教活动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功能。
(3)信号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通过表情外显具有教学信息传递的功能。教师的面部表情、体态表情和言语表情是其情感的外部表现,是教学信息载体之一。
(4)调节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认识过程具有组织、协调、节制的功能。常言””情通理达””就是这个道理。
(5)定向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促进教与学稳定在一定的方向上,并朝着一定目标运行的功能。教师的””情感投资””一旦使学生””动之以情””,就会成为他们努力达到此目标的积极力量。
(6)强化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巩固或改变学生学习行为的功能,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和积极的社会性动机,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7)迁移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激活学生情感,促使学生将此情感迁移、扩散、泛化到有关对象上去的功能。””爱屋及乌””是情感迁移的一种表现。
(8)交融功能。
即教师的情感具有引起””情知交融””、师生情感水乳交融、教学气氛轻松和谐的功能。师生的””心有灵犀一点通””就是这一功能发生作用的明显例证。
学会翻书这个细节虽然会在课上适当教和引导。但家长们最好能在家里,针对自己的孩子进行一定程度训练和强化。比如教孩子学会看目录来翻书、或者来场翻书比赛。经过一两次训练,相信孩子就能在课堂上迅速跟上老师的节奏,再也不掉队啦!
教师如何做到“不把个人负面情感带进课堂”
服务于人的行业,从业者都会有“移情”,即把对重要的人的情绪,转移到服务对象身上。一个在家受到丈夫冷淡的女教师,更容易对孩子动怒——而事实上,那是对丈夫愤怒情绪的一种转移。1换位思考,宽容处理。没有不犯错误的孩子,孩子知道错了,承认错误并改正就好。毕竟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知道错在哪里,并改正错误。2扩大视野,移形换位。生活总是不会事事顺心如意的,每个人都有烦恼。要替生活中的情绪找到合适的宣泄渠道,不带入工作中。3暂停处理,调整情绪。如果遇到难以处理的局面,先冷静下来,过会儿情绪好了再进行处理。其实,每个人都有情绪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教师却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行业,你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将会影响一个孩子一生,这点绝不是危言耸听!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平时的过程中就要养成习惯,决不能将孩子当成情绪的发泄口,在自己烦躁的时候,尽可能的提醒自己,或是在面对孩子之前合理释放压力。每个人发泄的方式不同,如吃东西、狂走、购物。你可以写纸条贴在自己的办公桌上,醒目一些,在平时的时候要建立起一种观念,学生是孩子,什么都不懂 ,允许其犯错误,老师就是引导学生将错误改正的人,自己要有耐心与毅力!
考试之前,先把书的目录看一下,还有把书当成报纸翻几遍。熟悉目录,考生考试看到题目就能推测大概是哪一章节的内容,找起来方便,省去无厘头的乱翻浪费时间。还有把书的一些重点内容或是知道是必考的用笔画下,再把那页纸折个角,方便查找。
开卷考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开卷不用记忆
有的同学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把老师上课所讲的例题,或自己在教辅书中做过的题目和答案不厌其烦地、密密麻麻地抄在课本的空白处,甚至把课本的原文字都遮住了。
考试时,出于侥幸心理,凭着自己的印象在书中一题一题地找,或照搬照抄,或断“题”取“点”,最后写出来的答案与试题的要求“貌合神离”相距甚远,难以保证答题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2、不仔细审题,盲目抄书
这主要表现在解答主观性试题上,有的同学在答题时,不是先审题,而是先忙于抄书,看书中哪些段落与试题内容接近,就抄哪些段落。由于审题不清,缺乏对题目的整体理解,也就难以形成一个完整思路,往往是东抄一段,西抄一段,不得要领。
3、每道题都翻书
选择客观性试题,一来题量大,难度较低;二来每题所占的分值较小,有关的知识应尽量消化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
4、只注重教材,不关心时事政治、社会热点
随着开放性试题的出现,许多试题都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联系思想和行为的实际来回答问题。
一般说来,在书中很难找到现成的答案,如果考试时只翻阅教材,是无法满足这类试题要求的。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幼教专家们都越来越关注早期阅读,认为早期阅读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的发展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程度,将会影响其终身学习的学习能力和水平。分享阅读就是其中的一种。通过开展分享阅读教育的系列活动,能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思维的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解和喜欢文字、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萌发阅读热情、增强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是让幼儿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
1、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怎样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首先应该给孩子营造出一种健康、干净、温暖和快乐的阅读环境和阅读氛围。专家指出,阅读的兴趣要从小培养,其中环境的熏陶最为重要。要想孩子爱上阅读,父母首先要对阅读也产生兴趣。最理想的环境是:充满书香的家。书在家里无处不在,读书是家里成员的休闲活动之一,而且父母经常与孩子交流阅读经验和心得,在这种环境中,孩子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鼓励幼儿将书当“玩具”去玩,视“书”为好朋友的观念。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对书面语言产生了兴趣。在儿童语言发展关键期内,我们应及早地为幼儿提供完整语言的学习机会。其次,给孩子选择好书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因此,阅读的种子,应该是一本本适合幼儿的优秀图画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幼儿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长期以来,人们较多地将幼儿文学活动的功能定位于“德育”,而弱化或忽略了文学活动的本体功能——审美,即文学作品用来提高人的思想,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的功能。分享阅读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一种适合幼儿的优秀图画书。通过开展分享阅读教育的系列活动,能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掌握思维的基本技能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了解和喜欢文字、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萌发阅读热情、增强社会交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等,是让幼儿综合发展的有效途径。幼儿在阅读活动中,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动者、参与者、表述者,体验着成功的快乐。分享阅读感染每一位家长,促进每一位教师,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伴随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让他们都受益终身。
2、创设充满温情的分享阅读区域环境。
教室中采光较好的地方作为阅读区域。孩子喜欢鲜艳的色彩。因此阅读区域中都是富有童趣、色彩鲜艳的地垫、抱枕、开放式书架、书橱。绿色能让孩子的眼睛不容易疲劳,低矮的墙面都是让孩子眼睛舒适的绿色。小桌子和靠垫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特意添加的。这样,能让孩子们舒适地躺着、靠着、坐着看书。阅读的氛围更加温馨、自由。还充分利用空间,在空中悬挂了如“请你轻轻翻书”、“你把书放整齐了吗”、“请你学会等待”等阅读区规则,让孩子自我约束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时,为了阅读需要,我还播放一些轻音乐,满足了孩子的阅读需求。
二、亲子共读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最好的途径
据统计,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投资很大,该项支出已占到家庭收入的30%。但是,很少有家长能够每天坚持陪孩子一起亲子阅读20分钟。即使在北京、上海这样文化教育最为发达的城市,能够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比例也不足20%。大多数家长还不能理解儿童阅读活动的正确含义,对儿童早期阅读活动缺乏科学的认识。分享阅读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亲子阅读。如今,世界上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认识到,亲子共读是加强早期阅读教育的良好方式。美国利诺斯大学的研究员钦利斯布朗用了20多年时间,对205名入学前已经学会阅读的孩子,进行了针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这些孩子有一个共同点,即他们的父母很早就开始给他们读书,并使他们养成了热爱阅读的良好习惯。当孩子看完一篇东西时,要鼓励孩子叙述出来。家长一旁要注意适时鼓励、表扬和引导,让孩子们感到兴奋和自豪,由此产生阅读更多书的愿望。在阅读过程中,当他讲错了或讲得不够好时,不必像对待学生似地认真纠正。有些儿童不爱阅读是由于家长不尊重他的智慧和自尊心,一味地指点纠正,这会使他感到厌烦。孩子都是爱玩儿的,爸爸妈妈们还要多考虑如何让阅读更生动、有趣,通过一些寓教于乐、有趣的语言游戏让孩子爱上阅读。每天坚持半小时的亲子阅读,不仅可以增进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幼儿在妈妈的怀抱里很有安全感,这对孩子的性格、心理成长都很有利,让孩子在快乐中获得心智全面发展。听故事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讲故事是每个家长的天职。而总有那么一天,孩子会捧起以前由家长捧着的书自己看,也不用大人在一边陪伴了。
三、分享阅读促进孩子的早期自主阅读能力
培养孩子的早期自主阅读能力, 应让孩子听大量的文学作品,孩子在成长中,已经从丰富的口语环境中“习得”了口语的表达方式,但书面语言的“学得”,需要家长们有计划、有目的的创设。让孩子听大量的文学作品,可以锻炼幼儿听觉的接受与分辨能力、听觉的记忆能力、听觉的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幼儿对语言和语法的敏感性,进一步增强孩子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商娓娓说,家长在一个学期内,至少要为孩子读20本形式多样、风格多样的儿童文学作品。每个文学作品还应当进行多次重复。研究显示,用“指字听读书”的方法让孩子听读书,即孩子看着文字听家长读,读了15遍之后,就能大致认读出这些汉字。分享阅读读本的内容很丰富并且形式多样、风格多样,根据内容进行猜策是阅读策略中的一种,充分调动了孩子的兴趣,并激发起孩子想说的欲望。其中还包含了许多孩子喜欢的方法。例如:
1、续编法:我们只说故事的开头,让孩子展开想象的翅膀,猜猜后面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让孩子来说故事。能力强的孩子能比较完整的说出故事的经脉、过程和结果。能力弱的孩子有时需要我们从中帮忙理顺,可是由于孩子们的经历不同,想象的故事也不同,就算说得结结巴巴,也是孩子之间自己的语言,还是能吸引其他的孩子去听讲的内容。
2、表情演示法:孩子到了大班,认识的汉字越来越多了。有时一句话的文字,我让孩子自己去读,只用表情告诉他,你读得准不准确。孩子看到我不同的表情,会更认真的去看清楚每一个汉字,不认识的还会向同伴询问呢。
3、自制图书法:大班的孩子思维的逻辑性已经形成了,他们能把感性的认识在自己的头脑中整理、加工成完整、通顺的事件。自制图书法是孩子在阅读了读本,有编故事的欲望,或者孩子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有表达出来的欲望时,提供给孩子需要的纸笔,让孩子把在脑中形成一幅幅相关画面绘画出来,让同伴分享的图书制作。也许有时孩子画得不是很像,也许有时配上文字的工作还需要大人的帮忙(孩子口述大人记录)但是图书的制作让孩子特别有成就感,其他孩子也喜欢看阅读自制读本,看时常常小声讨论着,特别起劲。
四、分享阅读建立了互动的家庭阅读关系
1、我们班设有专门的分享阅读专栏和阅读区,我们定期更换其中的内容。家长能从其中了解到本班分享阅读的进行情况、孩子对读本的理解、其他家长好的教育经验、总课题组的专家指导资料、阅读护照的材料展示……家长和我们在这片专属的小天地中,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孩子一起分享阅读、分享着快乐,也让自己看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
2、分享阅读活动对提高幼儿自主阅读能力具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分享阅读通过“家长开放日”的活动形式,把家长请进我们的阅读活动课堂,展示分享阅读教学活动。家长听老师讲解、向老师提问走进分享阅读,知道分享阅读的新型阅读理念。通过对活动的观摩,让家长了解,故事不是让孩子能读出来就可以,其中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孩子们通过读本,发展了孩子的观察、推理、想象和表达能力,学习了相应的句式、拓展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通过读本中的故事明白一些道理,在修正自己的言行上有着积极作用。
3、相互反馈、经验共享。我们请家长每天用同样的方法在家里和孩子进行10---20分钟的阅读活动,并且把孩子在阅读中的表现和家长自身的体会在阅读护照中记录下来,便于收集成果、发现问题,提高孩子的阅读兴趣。有时,家长自己在翻看之前的记录时,会发现自己从教孩子变成了引导孩子,自己在陪伴孩子阅读过程中也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阅读能力是当今社会人们获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也是一个人未来成功从事各项工作的必备能力。苏霍母林斯基说:“语言是智力发展的基础,也是所有知识的宝库。”让我们从小抓起,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兴趣与习惯,相信一定能够成为开启儿童智力大门的金钥匙。书是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师益友,幼儿在分享阅读活动中,真正成为阅读活动的主动者、参与者、表述者,体验着成功的快乐。愿分享阅读感染每一位家长,促进每一位教师,走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伴随每一个孩子茁壮成长,让他们都受益终身。
许多老师常常跟笔者说,他们做梦都想把课上好。有时他们向笔者讨教:上好一堂课的秘诀是什么呢笔者一时竟不知如何回答。思索之后,笔者认为上课本没有秘诀,如果说非要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对上课有一般规律性的认识和课前认真的准备。除了把这两点结合起来之外,上好有效的一堂课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上课必须要有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干什么事都要有价值。价值,就是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就语文课程来说,上课的价值就是要满足学生的认知价值、智慧价值、审美价值和发展价值,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这堂课要完成的主要的教学任务,是师生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说白了,所谓教学目标,就是解决这堂课“教什么”的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颇费思量:
其一,不能盲目。上课没有目标,搞什么“非预设”,“课堂生成”,“追求没有预约的精彩”,要么“铃声一响,走进课堂,要讲什么,等我来想”;要么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要么是跑马溜溜的山上,信马由缰等等。没有目标上课,是对教学不负责任,对学生不负责任,这种课肯定上不好,十个就有十个要摔跤。
其二,不能随意。大而化之,笼而统之弄一个目标,贴标签,做样子,应付领导检查,“秀”给旁人看……如朱自清《背影》的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品味课文语言,培养自学能力。
这样的教学目标,空洞浮泛,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放之四海皆标准,任何一堂课都可以“套上”,但是唯独对这堂课没有用,因为它没有抓住这篇课文的特点,所以“大帽子底下开了溜”。
其三,不能错位。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时间的主人,但是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教师总会把他们摆在配合和服从的地位。如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节选)》)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阅读课文,体会祥子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理解描写的衬托作用。
2使学生理解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
这样的教学目标就错位了,“使学生如何如何”,“使动用法”,使学生动,把学生置于教师的驱使之下,这样一来,学生是被动的,完全失掉了主体地位。也许有人说,别抠字眼,可语文课就是要抠字眼,如果连这一点意识都没有,那还奢谈什么“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呢
教学目标的制定,课文是唯一的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应该按照课文的体式来确定。体,文章的体裁;式,文章的表现形式,包括结构、语言、表现手法等。文章体式千差万别,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即使是同一类文章,如记叙文,有记人、记事、记物之分,记叙有顺序、倒叙、插叙等,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根据每篇课文的个性,是“这一篇”的“这一课”。突出本课的特点,选准训练的角度。然后,基于学生的实际,体现教学目标的分寸感和层次性。在表述时,尽量做到“重点、明确、简洁”。如《论语六则》的教学目标:
1学习孔子热爱学习、勤于思考、不耻下问、择善而从的人格品质。
2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和虚词“而”的用法。
3诵读并默写课文,积累本课的成语。
4笔译课文,写一篇心得。
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依据课文,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学信息量适合,密度适中,分寸恰当,具体明确。教学目标确定了,上课时要做到方寸不乱,积极地导教、导学、导评价,这样上好一堂课心里就有底了。
第二,上课必须要有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教学目标确定了,“教什么”的问题解决了,那么“怎样教”呢怎样把教学目标变为现实呢怎样引导学生“达成”教学目标呢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根据教学目标,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达成目标。
思路教学,把课文的思路、学生学习的思路和教师的理解思路三者合一,教师设计一条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前进,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走进去――走出来――再进去――再出来;感受――领悟――积累――触发,最后顺利地到达终点。把这堂课的前后左右,仔细想好,安排妥贴,先教什么,后教什么,重点教什么,难点如何解决,教到什么范围,教到什么程度,思路清晰、清楚,层次分明。哪里需要转折,哪里需要过渡;哪里需要牵引学生过好坎子,扶学生一把,让他们自己走稳当;哪里需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思路要做到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制定教学思路,就是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可发挥教师的创新精神。乌申斯基说:“智慧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一般把一堂课分为几个教段,或者教学板块。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一首叙事诗,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可把秋风破茅屋、秋雨淋破房的经过与诗人的感情发展结合起来,突出他的感情,表现他的高尚人格。可分为三个板块进行教学:
一、秋风卷茅――焦急的心态――感到处处为难
二、秋雨漏屋――凄苦的心情――感到事事辛酸
三、期盼广厦――高尚的心境――推己及人的情操
按照这样的思路走,便能教出这首诗的深度,领悟诗人同胞物与、爱及天下的博大胸襟,推己及人、至死不悔的高尚情怀。“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飕飕”,字字句句震撼千古人心。
第三,上课必须要用启发教学,注重一个“活”。把教学思路在课堂上予以实施,就是教学过程。上好一堂课的过程,虽然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说到底是一个“活”:把学生盘活,把教材教活,把课堂搞活,处理突发事件要活等。然而,这些都取决于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活。
教学方法,千个师傅千个法。由于人们不断创造和积累,没有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笔者参与编写过《语文教学方法大辞典》,收集的教学方法有一千多种。但是,今天在课堂上常用的不过六七种,如讲授法、提问法、情境法、讨论法、自学法、练习法和诵读法等。这些方法的最大价值在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形成他们的创造精神,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而这些方法变来变去都离不开一个“根本大法”,如同孙悟空翻筋斗,始终都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它就是孔子创造的启发教学法。在大量的教学实践中,经过2000多年的时空检验,启发式教学法是古今中外最好的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叶圣陶说:“愤悱启发是一条规律。”启发的核心,就是抓住学生的思维中想弄懂而没有弄懂,语言中想说而说不出来的矛盾,经过教师一点一拨,学生便能在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中,令其弄懂而表达出来。钱梦龙老师讲《愚公移山》中创造的启发式的经典教例:
师:这个小孩去帮助愚公移山,他有多大年纪呀(学生思考,看书,没有马上回答)
生:大约七八岁。
师:你怎么知道
生:始龀。龀,就是刚换牙齿,大约七八岁。
师:你真聪明!那么,大家想想,这个小孩这么小的年纪,就去帮助愚公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课堂沉静,学生翻书,找注解,都没有直接的解释。思考约3分钟,一个学生霍然站起来。)
生:他没有爸爸!
师:你怎么知道
生:课文告诉我的,那个“孀”字告诉我的。孀,寡妇;对那个妇人来说,是没有丈夫;对那个小孩来说,就是没有爸爸!
……
这就是启发式教学。谁说我们的学生不活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培养的学生焉能不聪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是照亮了课堂吗这与那些满堂问、满堂串的对话不是有天壤之别吗笔者笃信:“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妙在用法;博采众长,自成一家;无法之法,是为至法。”
第四,上课必须要有教学效果,强调一个“实”。教改的关键就是要提高教学效率,做到多、快、好、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课要上得实在,知识扎实,训练求实,学风务实,教风踏实。
教学效果良好,按教学目标完成了任务,课堂上该读的读了,该理解的理解了,该背诵的背诵了,该练笔的练了,该训练的技能到位了,形成了学生继续学习的动机,近期效应与远期效应明显。课上得有魅力,有韵味,有兴致,有美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效果。能够吸引学生,迷住学生,引领学生好学、爱学,并进入乐学境界。
上好一堂课,还必须认真准备。记得有位教育家说过,“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说来,我都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笔者年轻时准备一堂公开课,执教《南京路上好八连》,由于普通话不标准,笔者把课文的每个字都查了字典,注上拼音,苦练朗读,最后整篇课文可以背诵下来了。上课时,笔者声情并茂,朗读到“闪光的一分钱”时,学生都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作者通联:武汉江汉大学文学院]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