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方言在影视剧、广播剧中有其独特的好处和坏处。
好处方面,使用方言可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和亲和力,尤其是当剧情或角色背景与方言地区相关时。方言的使用可以让观众更好地感受到角色的本土特色和文化背景,也能为观众带来新鲜感和趣味性的体验。此外,使用方言也可以提高作品的辨识度和知名度,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
坏处方面,方言的使用可能会让部分观众难以理解作品,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熟悉或者从未接触过这种方言的观众。此外,方言的用法也需要谨慎,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于夸张,可能会让观众感到不舒适或者觉得是在模仿或嘲讽方言地区文化。
因此,在使用方言时,需要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来做出判断。如果剧情需要突出方言地区的文化特色,那么使用方言就是可行的。但如果作品需要面向全国或者全球市场,那么使用方言就需要谨慎考虑。
该提倡:
1、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而方言的运用恰恰印证了这一点。它不仅可以曾强影视作品中人物的表现力与张力还为影视作品曾添了浓浓的地域气息,与艺术价值。请问反方辩友,假设一部西北的影视作品中演员都讲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你不觉得人物缺少了浓郁的地方气息么?你会不会在听觉上判断出这部作品是西北的呢?
2、在喜剧作品中很多知名的导演都会运用方言来曾加作品的喜感,如果我们的影视作品中剔除了方言,那将会变得程式化、单一化,越来越没有了生气。
很多朋友可能都注意到一种现象,也就是在影视剧中,如果要表现一个人说方言,一般都会让他说四川话。那么,影视剧中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选择呢?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四川话的地理、历史、文化等各方面来分析。
(四川方言《抓壮丁》剧照)
一、四川话天生带喜感。四川在古代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四川与外界的交通很不发达。李白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正是四川交通极为不发达的表现。因为古代四川周围交通不发达,因此,四川人很少走出川外去。他们长年累月住在盆地里。同时,盆地里有一个面积广阔的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只要不发生战争等大型的人类灾难,四川人的生活,都能保证丰衣足食。这样的自给自足,让四川人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在劳作之余玩乐。
打麻将、摆龙门阵、泡茶馆、耍花灯等等。在这些娱乐活动中,四川人从血脉中就遗传下来了一种娱乐精神,这使得四川人天生就带有一种喜感。当然了,四川人的喜感,还有一种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他们的自嘲。这种自嘲,正是在艰辛的生活环境中,一种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的表现。除此以外,四川还盛行一种“耙耳朵”文化,也就是怕老婆文化。
实际上,男人和女人,无论从力量还是政治地位来看,古代女人都远远低于男人。但是四川却盛行一种男人怕女人的“耙耳朵”文化。之所以出现这个文化,便是四川男人用四川话,扎堆自嘲的副产物。正是有这样一些东西,因此,四川话中便具有十足的喜感。而很多影视剧,之所以要用方言表现人物,就是要表现这种喜感。因此,四川话成为一种首选。
二、四川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正如前面我们说过的,由于四川相对比较闭塞,因此,四川人与外界的交流并不多。除非到了王朝末年的时候,四川才会加入到整个中国动乱的大局之中。但是这种动乱,在四川又会很快平静下来。以至于四川的统治者也常常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正是因为如此,四川的语言既保留了非常多的古代语言,同时又融入了在历次动乱中,从外地带进来的语言。
四川语言以自身语言为主题,吸纳外地进入的各种语言,这就使得四川话具有丰富的内涵,极具表现力。影视剧本身是主要靠语言动作来表现的一门艺术,四川话的这种丰富的表现力,让他更容易被影视剧采用,成为影视剧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
三、四川话具有一种“适度的陌生”。影视剧为了更容易传播,在使用方言上,必须要注意一个“适度的陌生”原则。就是说,剧中的人物,我们要能听出他是在说方言,同时也要听得懂。东北话就不太适合作为角色的方言使用。因为东北话和普通话的差别不大,别人听了,不会产生这个角色在说方言的感觉。广东话也不太适合作为角色的方言来使用。因为广东话与普通话差别太大,如果没有字幕提示,很多人根本就听不懂广东话。四川话就具有“适度的陌生”原则。
观众听了,都明白这个人在说方言,但同时又听得懂。那么,四川方言为什么具有这样的特点呢?这也需要从历史上找原因。我们前面也说了,四川相对比较闭塞,但是每次到了王朝末年的时候,中原人都会打进来,因而不断地对四川的本土方言进行冲刷。这种冲刷,不断地把四川方言,带回北方中原的语言体系中,又让它保留着一些原有的语言韵味。比如汉朝末年中原人刘备入川建立蜀汉,唐朝时期两位皇帝进入四川,唐朝末年中原人进来建立的前蜀后蜀政权等等。
除此以外,四川在历史上还经过两次特别的清洗。一次是南宋末年,蒙古大军入川,四川人被大量屠杀,同时北方人(包括蒙古人)强势进入。还有一次是明朝末年,张献忠在四川建立“大西国”。草头王张献忠对四川大量屠杀,也包括由于战争、瘟疫等造成的人口锐减,使得清朝建立后,从湖广等地大量迁入外地人口。这两次对四川的清洗,同时也带来了语言的清洗,让四川本地的方言,变得五花八门,但却又是一种能够让外地人听得懂的方言。正是因为四川话具有这种特殊的地理、历史及文化,因此,它才在影视剧中,受到了广泛的青睐。(
参考资料:
一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的现状
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都有统一的书面语,春秋时期的雅言、东汉时期的通言、明代的官话、民国时期的国语以及当代的普通话,像 《三国演义》《水浒传》 《西游记》 等历史名着就是用元代的“天下通语”写成的。但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分散,城乡之间、各地区之间联系不紧密,使得口语在如此长的时间内还是没能实现统一,像《红楼梦》 这样的经典巨作也是用北方话写成的。由此可见,共同语和方言都有他们存在的必要性。
方言俗称地方话,只通行于一定区域,它不是独立于民族语言之外的另一种语言,而只是局部地区使用的语言。本文中所说的方言特指地域方言,即根据语音、词汇、语法与共同语的区别,特别是语音方面的不同,按地域划分出来的。
现今,电视因其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效果成为了最重要的大众传媒之一。它不仅是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同时也是满足大众心理和对大众进行文化熏陶的手段。
一直以来,电视节目中的语言都是以普通话为主,但是近年来,各电视台、**制片方开始大量利用方言来吸引大众眼球。自从重庆卫视的 《雾都夜话》 开播以来,各地方言节目、影视剧风起云涌,四川电视台的 《生活麻辣烫》、湖北经视的 《经视故事会》、荆州电视台的 《有么子说么子》以及** 《秋菊打官司》 《寻枪》《疯狂的石头》 《一个都不能少》《举起手来》 等,他们凭借方言的优势受到了大众的一致好评。可见,方言正成为传媒手段的新宠。
电视节目中运用方言打破了电视节目一贯以普通话为主的格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方言的运用不仅展现了地域文化、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且幽默、讽刺的效果也为电视节目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方言在传媒手段中的大量运用也引起了许多人的质疑,他们认为,方言作为局部地区所使用的语言,大量的运用有悖于国家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所以,我们应该正视普通话和方言,让他们和谐共存。方言电视节目为什么会如此受欢迎?方言运用于电视节目等传媒手段中的意义和作用又是什么呢?这就需要从方言本身的特点、主持人素养和大众心理等几个方面来进行阐释。
二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的意义
方言自身所具有的特点、方言节目主持人所具备的素质以及受众的接受心理,使得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更显其价值,传媒手段中运用方言不仅打破了大众传媒一贯以普通话为主的格局,而且幽默、诙谐的话语更加达到了普通话所不能及的喜剧效果。同时,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符号,充分发挥方言的地域特征、渲染地方情怀,为影视作品展示地域的文化特色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同时还拓宽了影视作品的题材。
1方言在听觉上给人一种新鲜感、幽默感,增强了喜剧效果。
随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影视剧中单一的语言类型让人产生了一种“审美疲劳”。为了吸引观众的眼球,各节目、影视纷纷将方言搬上了银幕,这些节目都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有利于消除“审美疲劳”,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例如:在荆州电视台的《有么子说么子》 节目中就用“么子”代替了“什么”,用“棱个”代替了“这样”等等;张国立在《手机》 中使用的“做人要厚道”这句地道的川语就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刘老根》 的主要演员赵本山使“拔凉拔凉的”、“忽悠”、“咋整”等东北“土话”顿时流行于大江南北; 《武林外传》中风情万种、幽默搞笑的佟掌柜,一口的陕西话“额地神啊”让粗犷的陕西话也成了众人模仿的口头禅……
2地方方言贴近生活实际,让人们产生亲切感和家乡认同感。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是用方言进行交流的,当方言被搬上银幕之后,观众看的节目都是用自己的家乡话,让观众感觉好像是在日常生活中与同乡聊天和谈话,显得无比地亲切和温暖,他们的家乡认同感也就油然而生了。
这样一来,观众也就乐于接受这样的节目,从而使方言节目迅速地发展起来了。使用河南话的《安阳婴儿》 和使用武汉话的《江城夏日》 都是在大街小巷、乡村的实景中拍摄的,背景都是当地的风土民情、说的也都是当地通用的方言,这就极大地贴近了人们的生活实际,更容易让人们产生家乡认同感,被人们所接受。
(二) 方言节目主持人的素养
节目主持人的素养是指作为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的时候所应该具备的素质,他们作为传递信息的纽带,是受大众所瞩目的社会公众性人物。他们不仅是简单地将信息通过语言传递给大众,而且更应该具备一定的素养 (标准的普通话、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灵活的现场应变能力) 来吸引受众,使受众乐于接受所传递的信息。
作为方言节目的主持人,在语言和内容上更要贴近生活实际,并利用方言这一手段来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吸引受众的眼球。这样就对方言节目的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在 《有么子说么子》 的节目中,主持人除了具有较好的普通话以外,还会说荆州地区各县的方言,如沙市话、公安话、松滋话等等。主持人作为传媒和受众的纽带,信息的传播者,在节目中使用方言能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容易被受众接受和喜爱。
(三) 受众心理
受众是指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的概念,最直观地体现了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例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视的观众等等。在本文中特指**、电视的观众。
方言节目的出现不仅满足了受众听乡音、知乡情的心理需求,同时方言承载和记录了这一地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和感情,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让受众产生了强烈的家乡认同感和归属感。正是由于方言本身具有独特的魅力,方言节目主持人具有灵活使用方言的素质以及受众对乡音、乡情的心理需求使得方言节目迅速兴起,成为了影视界的新宠。
三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的作用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国家允许不同地方的方言运用于市级以下的传媒手段中,这是尊重不同地区方言的表现,尊重不同地区的方言就是尊重群众、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这样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增强人们的祖国认同感。
随着电视市场的发展,中国电视竞争越发激烈,各大电视台如何在竞争的夹缝中获得一席之地成了亟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收视率,特色成为电视台生存的原则。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受众可以从不同方言节目中品味到各地方言的文化内涵。例如:
从吴语中体会到细腻婉约的吴越文化,从四川话中领悟侵润着豁达、爽朗、幽默的川渝文化。作为文化载体的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有利于本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如王家卫的 《花样年华》,如果没有了上海话, 也就不能称之为反映旧上海生活氛围和味道的图景。
四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的局限性
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它的意义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毕竟方言是一种地方性语言,被一定地域内的人们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方言在传媒手段中的大量使用必然造成不同方言区之间的交流障碍,特别是南北方言。如冯小刚一系列的贺岁片 《甲方乙方》、 《大碗》、 《不见不散》 等,就出现了南冷北热的局面,不管这部影片的叙事风格,只就其浓郁的京味语言来说对南方观众就是一种隔阂。
五方言发展的趋势
正因为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有许多普通话所不能够代替的作用和意义,这就使得方言节目一时迅速兴起,同时引起了方言是否能出现在传媒手段中的问题。对此,国家也做出了明文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就指出广播、**、电视用语应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需要使用其他语言文字的,应得到相关部门的批准。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因此,现今方言大多出现在地方节目、**中。
不仅如此,方言运用于传媒手段中还会促进普通话的发展,现在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联系是越来越紧密,为了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方言在慢慢地向普通话靠拢,形成了“川普”、“贵普”等准普通话,当然,运用于传媒中的也就是这种方言。与此同时,普通话在与方言的接触中也吸收了许多方言中的营养成分、优秀部分,促进了普通话的发展。因此,方言与普通话不管是在日常交际中还是在传媒手段中都是可以共存,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
参考文献:
[1]叶蜚声、徐通锵主编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王力主编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7
[4]陆晔、赵民主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
[5]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苗守艳 方言**的语言学分析[J].文学与影视2009年3月
[7]唐颖对电视方言节目的解读及其定位[D].四川大学硕士论文
[8]董松玲方言电视传播现象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
[9]殷玉琼、何建成浅析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现象[J]黑龙江史志2010
[10]胡兰红方言类电视节目传播首先分析[J]声频世界2010
很长时间以来,方言**在国产**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角色们用方言说着台词,很容易形成一定的喜剧效果,而且适合演绎小人物的悲欢。
最新的例子就是**《我和我的家乡》,里面的故事来自全国很多地方,里面的角色也就说起了北京话、东北话、贵州话、陕西话,听上去五花八门,充满趣味。
对于一般观众来说,对**中的方言也就听个大概,感觉语音上差不多就可以接受。然而如果**中的角色说到自己家乡的话,我们就能听出他们说的方言往往是有些不地道的。如果要挑毛病,我们就能挑出很多毛病。
对于演员来说,能够说一些方言当然是好的,但如果做到说任何方言都极为准确,那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几乎没有哪个演员能完全做到。
下面我说一部反映我家乡故事的**,《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冯巩导演并主演的影片。
冯巩保定话很地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是2005年上映的,故事发生在河北的保定,片中的人说的方言,也都是保定话。
与陕西方言、东北方言还有唐山方言相比,保定话其实在**电视剧以及小品相声中,并不算特别盛行。郭德纲在一些段子中学过保定话,但这种方言的普及率毕竟不高。
冯巩老家是河北,在天津长大,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一直没有离开京津冀地区,而且多年从事相声表演也仿学各种方言,因此在片中他的保定话是最地道的。他在片中说的台词量最大,但几乎没有什么破绽,基本上就是一口流利的保定话,对于我们老家人来说,听上去很亲切。
不过除了冯巩之外,其他演员的发音就千姿百态了。
很多演员发音不过关最典型的就是女主角徐帆。按理说徐帆在语言方面也算有天赋和后天努力,不管在话剧舞台还是影视剧中,除了说普通话和老家武汉话,也说过其他方言,但是在这部《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当中,她的保定话并不算过关。她的很多发音,就像是介于保定话和唐山话之间,听上去非驴非马,有些别扭。
这种情况并不只是在徐帆身上出现,其他的众多客串演员,很多都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郭冬临、刘孜,还有那时没有成名的张嘉译。
客串角色中如果说还算不错的,要属丁嘉丽和句号,他们的台词不多,其中有那么几句,非常像保定人说话,听上去感觉亲切。
扮演贺文兰的漂亮女演员叫张澍,给很多观众留下比较深的印象。张澍其实是地道的哈尔滨人,让她说几句东北土话可以说张口就来,但是**中要求的保定方言可就难坏了她。后来经过语言老师的耐心指教和剧组同行们日常交谈中的频繁练习,她最后才用现学的“保定普通话”完成了表演。
与这些成年人演员比起来,反倒是扮演刘小好的小演员叮当,保定方言说得还算过关。有可能叮当具有语言天赋,或者这么大的孩子学东西最快,因此他反而成为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
冯巩爱拍方言**冯巩后来还拍过方言**,包括以天津方言为主的《别拿自己不当干部》。里面参加客串的演员也非常多,但由于天津话相对比较普及而相对容易学,很多演员的发音还是比较准确的。
方言的作用和意义:
1、方言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言,它传承千年,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2、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的保护历史文化,如保护国粹京剧,保护民族传统节日等。
3、普及普通话固然重要,但是我们却不能因此而废弃方言,抛弃民族的艺术。
4、普通话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沟通的工具,普及固然重要,而方言作为文化艺术,蕴含着浓厚的民族特色,也应被保护,二者并不矛盾。
5、某种程度上来说,方言更能代表地区文化特色,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方言的主要特性:
方言虽然只是在一定的地域中通行,但本身却也有一种完整的系统。方言都具有语音结构系统、词汇结构系统和语法结构系统,能够满足本地区社会交际的需要。同一个民族的各种地方方言是这个民族的共同语,一般总是表现出“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语言特点。一般情况下,民族共同语总是在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南方方言则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
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