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原文赏析

《荷塘月色》原文赏析,第1张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原文: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wěng)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duó)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niǎo,nuó)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mò)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鷁(yì)首徐回,兼传羽杯;櫂(zhào)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jū)。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  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

  《荷塘月色》注释:

 (1)闰儿:指作者的次子朱闰生

 (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4)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5)袅娜:柔美的样子。

 (6)宛然:仿佛。

 (7)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

 (10)倩影:美丽的影子。

 (11)梵婀(ē)玲:英语“violin”的音译,即小提琴。

 (12)一例:一概,一律。

 (13)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4)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

 (15)风流: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16)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17)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妖,艳丽。媛女,美女。 许,默认。

 (18)鹢(yì)首: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鹢,水鸟。

 (19)櫂(zhào):通“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类似。

 (20)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21)《西洲曲》:南朝乐府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1)闰儿:指作者的次子朱闰生

 (2)蓊蓊郁郁:形容树木茂盛的样子。

 (3)弥望:充满视野,满眼。

 (4)田田:形容荷叶相连的样子。古乐府《江南曲》中有“莲叶何田田”的句子。

 (5)袅娜:柔美的样子。

 (6)宛然:仿佛。

 (7)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像饱含深情的样子。

 (8)风致:美的姿态。

 (9)斑驳:原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也写作“班驳”。

 (10)倩影:美丽的影子。

 (11)梵婀(ē)玲:英语“violin”的音译,即小提琴。

 (12)一例:一概,一律。

 (13)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14)艳歌:专门描写男女爱情的歌曲。

 (15)风流:这里的意思是年轻男女不拘礼法地表露自己的爱情。

 (16)梁元帝: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17)妖童媛(yuàn)女,荡舟心许:艳丽的少男和美貌的少女,摇着小船互相默默地传情。妖,艳丽。媛女,美女。 许,默认。

 (18)鹢(yì)首:古时画鹢于船头,所以把船头叫鹢首。鹢,水鸟。

 (19)櫂(zhào):通“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类似。

 (20)敛裾:这里是提着衣襟的意思。裾,衣襟。

 (21)《西洲曲》:南朝乐府诗,描写一个青年女子思念意中人的痛苦。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每个人都会有不为人知的痛楚一面,有些人或许可以把它当做收藏品埋藏在心里,但有些人却只一心渴望被别人知晓,那是因为被那些痛楚压得快喘不过来气了。

也许我就是后者,但坦白说,从开始,我以为我可以把它当做一种生命中所必然要承受的一部分,我以为我可以把它尘封,可以把它放下,可是后来我慢慢发现我做不到。但我不愿做一个自艾自怨的人。

我,一个从来不愿接受别人好意的女生,一个不太会说拒绝的女生,一个有点差强人意的不随人愿的女生,一个常自称没有良心的女生,一个爱多愁善感的女生,一个自认为坚强却常被摧毁的潸然泪下的女生,一个不愿伤害别人却总在无意中伤害所有人的女生,一个愿与世无争却摆脱不掉生活的女生,但我从未自卑过,从未绝望过,从未因为自己的怪癖而自闭过,从未因为讨厌谁而伤害过谁,从未想过要和谁一争高低,从未后悔过自己为谁所掉过的任何一滴泪,从未后悔过所交的每个朋友,从未因为感情的失败而谢绝所有人过,从未放弃过,但这次我却选择了要负所有人。

我这不是在写自扬书,也不是在写忏悔书,只是想写一下自己最后的感受来给伤心的人看。

朋友之间,真的没有太多是与非,感情当中,真的没有谁对谁错,交了好多的朋友会让我感觉到很幸运,至少自己不再是孤单的,可也许生活总爱在圆满的幸福上加那么一点点悲伤,加那么一点点酌痛,加那么一点点遗憾。

曾经为有你们这样一些朋友而自豪过,以为是这辈子最大的牵引,我想我会把你们放在心中保留一辈子,因为我们曾相知过,因为曾经有过想把自己的幸福分一点给你们的冲动,因为为你们欢笑过,为你们哭泣过,为你们无悔过,尽管有时争吵会多于快乐一点点,可我还是会觉得幸福,只因有你们这些朋友,但是现在我却被这太多的美好压得呼吸短缺,压得快要室息,我没有了再走下去的勇气。

朋友们,我们之间总会有一些争吵,总会有一些忽略,总会有一些歧义,总会有一些冲突,总会有一些误会,总会有一些伤感,总会有一些麻醉,但我更多的却是疲惫,真的很累。

因为在我们和冲突之中,你们选择了互不理睬,因为我没有顾及到你,因为我一次忽略你,因为一次太大的不默契,你什么也没说就给我了沉默的背影,难道朋友之间连这些都不能包容?难道在你们看来这些是那么的不可原谅?难道我们之间所谓的友谊就这么容易破碎?你们的沉默会是对朋友最大的折磨,我像个做错事的小孩一样去和你低声的说话,而你却还是给予不理不睬,难道在我们的友谊中就要这样不顾自尊?都要低声下气的来求得缓和?在这时朋友你们又是否顾虑过我的感受,我像一个弃儿知道吗,一个被朋友丢弃的弃儿!

在夜里我哭过,在梦里我失声过,可是在现实中我却只能擦去泪水,还要一切装得都无所谓,因为朋友你们让我连哭都没有了资格,连哭都有了罪恶感,连哭都显得太过虚荣,我不明白我做了什么让你们这样不可原谅的事,面对李文辉和雷婉婉你们两个的质问,你们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我的委屈显得那么卑微,我又能去向谁索取理解呢,我也是脆弱不堪的,可我却没有理由哭诉了,要面对李晓燕的质问,我又要承受一次朋友给我的伤痕,我又能祈求些什么呢,我的朋友都陷我于不仁不义之地,我只有自认的份啊,现在满肚子只有委屈,可我没有人诉,我不知道现在我还可以向谁说,我不知道我在谁心中还会显得不虚伪,我选择了逃避却终究逃不开属于我的悲伤,我现在只有一个人哭泣,和李晓燕吵完第二天我请假,有谁知道病假中还夹杂一写情感,有谁看的出我的眼角所夹杂的一点伤悲呢,有谁会注意到了呢,我只有选择逃走。

我做了友情中的逃兵,这不像我的风格,但是真的太累了,我不得不选择放弃,我被压得活不下去了,我想做一个让你们所有人失望的人,我不想再带有一丝情感,我不想再为谁流泪,因为我没力量了,我再也笑不出口,我被迫成了一个友谊中的罪人,是该离开的时候了,我想一个人生活,一样笑得没心没肺,一样笑得狰狞,我想这样我可以做到放弃你们,至少这样也许我不再会感到累。

朋友们再见吧,我曾以为会为你们幸福一生,但现在我没有力量为你们做什么了,你们留给我的只有疲惫和不堪。

我走了,走出你们的世界,也许我会孤单,但这没有选择的权利了。这是我的所谓的朋友给我的,我不想再哭。不想。

朱自清的不平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

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

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

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

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

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

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

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

氛围与意境。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两

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而我们的阅读、欣

赏,却恰恰应抓住这偶尔的显露(暗示),并从这里切入。因此,强调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作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应该说,这

是抓住了要害的。 

但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

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写于1928年2月

(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的《那里走》一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朱自清全集》第四

卷)。也许将《一封信》与《那里走》合起来,就可以较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朱自清所面临的社会现

实与内心反应(参看陈孝全《朱自清传》第八章及拙作《丰富的痛苦——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

移》第十一章的有关分析)。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

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

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

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

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所领导的、以“以暴易

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

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

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

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

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

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

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

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

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

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

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

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

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

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

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

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

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

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

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

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

《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

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

内心矛盾与冲突。不过我们在注意到朱自清这类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时,还必须看到,这是一批与

中国士大夫中庸主义传统有着深刻联系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及其外在表现形态都不

可能如鲁迅的“大爱”与“大憎”那样激烈与极端,同样具有“平和”的特点:《荷塘月色》里的

景色,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

香”,“色”“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山”也是“远山”,而且“只有些大意”,如朱自清

自己所说,写的不是“酣眠”,而是“别有风味”的“小睡”。这里所显示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

不仅与朱自清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庸主义”的世界观、人生哲学、思维与情感方式相适应,

而且也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

朱自清的不平静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独处”时的“独语”——与其说在观赏景物,不如说在逼视自己的灵魂深

处;与其说写下的是他看到、感觉到的一切,不如说他在构造一个他心中渴望的、“超出了平常的

自己”的“另一个世界”——一个与现实对立的陌生的艺术世界。在现实中,人被命定扮演某个角

色,做“一定要”做的事,说“一定要”说的话;而在这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

想”,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可以不做;这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因此,在《荷塘月色》

里,显然有两个世界:朱自清生活于其中的现实世界与自我心灵升华的理想世界——在某种意义

上,可以说这是朱自清的一个“梦”。在文章开头写到妻子“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结尾回到家

里,“妻已睡熟好久”,行文中又不断以“笼着轻纱的梦”“小睡”“酣眠”“渴睡人的眼”作

比,整个“荷塘月色”的画面似有烟雾弥漫,渺茫、隐约而朦胧,这都是在刻意营造一个“梦”的

氛围与意境。正是这“现实”世界与“梦”的世界的对立、纠缠,显示着作家灵魂挣扎的凄苦。两

个世界中,梦的世界在文章里是直接呈现的;现实世界只是“偶尔露峥嵘”。而我们的阅读、欣

赏,却恰恰应抓住这偶尔的显露(暗示),并从这里切入。因此,强调抓住“这几天心里颇不宁

静”“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等语句的深刻含义,以此作为理解文章的主旨的钥匙;应该说,这

是抓住了要害的。 

但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

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不约而同地注意到写于1928年2月

(写作《荷塘月色》七个月以后)的《那里走》一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朱自清全集》第四

卷)。也许将《一封信》与《那里走》合起来,就可以较全面地把握这一时期朱自清所面临的社会现

实与内心反应(参看陈孝全《朱自清传》第八章及拙作《丰富的痛苦——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的东

移》第十一章的有关分析)。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

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

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

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

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

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所领导的、以“以暴易

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

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

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

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

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

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

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

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

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

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

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

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

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

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

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

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

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

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

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

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

《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

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

内心矛盾与冲突。不过我们在注意到朱自清这类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时,还必须看到,这是一批与

中国士大夫中庸主义传统有着深刻联系的知识分子,因此,他们的内心矛盾及其外在表现形态都不

可能如鲁迅的“大爱”与“大憎”那样激烈与极端,同样具有“平和”的特点:《荷塘月色》里的

景色,总是“淡淡的”“恰是到了好处”的;“香”是“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清

香”,“色”“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山”也是“远山”,而且“只有些大意”,如朱自清

自己所说,写的不是“酣眠”,而是“别有风味”的“小睡”。这里所显示的有节制的含蓄的美,

不仅与朱自清式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庸主义”的世界观、人生哲学、思维与情感方式相适应,

而且也与“哀而不伤”的传统美学风格有着内在的和谐。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35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