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用文字打动人,首先你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肯定要注入很多的感情,只有你真正的注入了感情,你这个文字才有可能会打动人,如果你没有感情,写出一段文字的话你这段文字不会打东任何一个人,因为你要记住只有感情才能打动感情。
尽量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故事,感情的融入不需要华丽的辞藻 这里有一片满分作文,是真情实感,建议楼主看看:《十六岁的男孩,你好》(部分)
十六岁的男孩好轻松,整日里像一阵风,无忧无虑无拘束。走路爱走太空步,衬衫扣子一个都不系。骑车上路看不见人,撞树撞人依旧不管不顾。十六岁的男孩飘忽不定,什么地方都想去,发誓要踏遍整个地球。十六岁的男孩真好动,全身是挥霍不尽的活力,不会做作,任意而行。足球场上一身泥,篮球场上一身青。不管输赢,得意忘形,仿佛是个超级球星。只要传来音乐,浑身扭动不再停。哪怕你把耳朵使劲捂住,他却还是高声喊叫,令路人纷纷驻足回头。十六岁的男孩够洒脱,所有的烦恼都抛向脑后,天大的麻烦只是甩一甩头。接到考砸的试卷随手塞进书包,一脸的不在乎。面对老师的呵斥训责低头不语,走出办公室就开心地咧着嘴。边听着父母的唠叨边哼着歌曲,只是把他们的话当成耳边的轻风。十六岁的男孩让女生妒忌,他们不用担心今天梳什么发型,明天穿哪套服装,一身的随意最是潇洒。想坐就坐,爱躺就躺,用不着担心是否会弄脏漂亮的裙,不用嘀咕是否会搞坏别致的包。十六岁的男孩率真豪放,雨天仍然勇敢地奔跑,不必故作矜持地打一把绸伞。他们的阳光字典里没有“陌生”,拍一拍肩膀便是好友。根本不用躲躲闪闪,从来不说那些玄妙的弦外之音。
情感不一定非要用文字去表达。除非你特别想把自己的感情经历写下来,不然可以考虑换一种方法。比如音乐,绘画,运动,舞蹈等等,都是不错的表达方式。
用音乐表达情感,首先,你可能要学一种乐器,或者练习声乐,然后学会用音乐表达自己,用音乐的方式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出来。
绘画相对成本低一些,准备好纸笔,开始不知道画什么,就先临摹,练习的多了,找到自己喜欢的绘画方式,素描、水彩、油画等等,都可以帮助你表达情感。或者找个老师,学习正规的美术技能。
运动是我比较喜欢的方式之一。尤其是情绪低落,或烦躁的时候,流汗式的有氧运动,能够帮助我迅速的放空自己,平复情绪。
舞蹈其实是运动的一种,如果观看过真正的舞蹈家跳舞,确实能够从中感受到舞者的情感。高阶技能,需要长时间训练。
当然啦,写作技巧可能是所有表达方式当中,最容易学习和模拟训练的。
那些文坛巨匠也不是一开始就能把文章写出“花”来,都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和坚持写作,而习得的技巧。
几种方法,你可以任选其一:
1开始的时候不会写,可以说(边录音边说),把自己的语音整理成文字,再梳理逻辑,修改语句,形成一篇成熟的文章。
2用写日记的方式,不用长篇大论,每天从三五十字写起,“流水账”也没关系,慢慢越写越长。形成写作的习惯之后,再学习如何修改你的文章,斟酌字词。
3现在也有许多写作的培训班,找个基础的,评价不错的,报名、听课、练习,在老师的指导下,你可能进步的更快。
4大量的阅读,这个过程会很慢,需要毕生持续的阅读。重要的是读精品好书,流传百年千年的名著,自然有其可取之处,读的多了,把自己产生感想写下来,修改成文。
恭喜你,已经学会用文字表达情感了。
语文作为一门有着鲜明人文特点的学科,对于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恰当的情感渗透,是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然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双基与考点的训练,忽视师生之间及师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情感互动,没有发挥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以致限制了教学潜能的发掘,难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学习效率的下降,个性的片面发展等副作用日趋严重,知情失衡是违背了教育活动客观规律的后果。这从反面启发教育工作者: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还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让学生做一个愉快的学习者,语文教学质量才能事半功倍。现结合自己的教学认识与实践,谈谈语文教师如何运用情感功能,促进语文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 博大的师爱是照亮学生情感世界的明灯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语文课堂情感渗透的基础。教育的全部技巧在于一个字--爱。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理解与关爱,他们有一颗好奇心,他们有一双探索的眼睛。教师春风化雨的爱,是照亮他们心灵的明灯,在他们青春的脚步里注入十分的执着与自信。所谓的“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爱的光芒里,师生心灵的共振,可以谱出一曲学子待飞九天的乐章。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教师在帮助学生分析、理解、评价课文思想内容的过程中,密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学习、生活状况,联系学生的生存环境和当前的社会现实,抒发感慨,发表议论,以心施教,以情激情,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挖掘文本的精神内涵,从而积极地影响学生探讨社会现实和人生价值。久而久之,潜移默化,学生就会不由自主地随着老师的指引,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二、新颖独特的导语是拨动学生心弦的音符导语是激发学生情感的关键性的一环。一节好的语文课开头十分重要,要精心设计,灵活采用情景导入,悬念激活,朗读激情、联想引发、气氛烘托等方法,紧扣学生心弦,诱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使学生“想知”、“乐知”,全身心投入语文学习中。新颖独特的导语可以 “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学生焕发出极其强烈的学习欲望。如于漪讲《春》一课时是这样导入的:“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一幅阳光明媚,春风浩荡,绿满天下,花开遍地的美景;一提到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生机,有无穷的力量,内心洋溢着无比的喜悦。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曾用彩笔描绘春天迷人的景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大家熟悉的。”这样的导语,既能描绘出文章的内容,又有把学生诱导到作者对春的赞美之情中去。精湛的导语,就像磁铁一样紧紧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登堂入室,进入教学情境,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声情并茂的朗读是开启学生情感闸门的钥匙朗读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激荡心灵情感的潮流。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地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心要跳耳要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节奏有力的涛声能引发人的情思,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自然也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喜怒哀乐在共鸣中得到升华。如《春》的朗读教学,我和学生一起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感受生意盎然的美好春光,抒发奋发向上的青春情怀。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我们在深沉、悲愤、富有感召力的朗读中与民主战士一起为人类的永福而激情飞扬、慷慨高歌。语文教材中像《春》、《我有一个梦想》这般佳作不胜枚举,是通过朗读积累语言、感悟人生的基地,以情通文,以情明理,以情开智,知情合一,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境界。在教学时,教师可让学生从正确的停顿、重音、语调、句调等方面直接感受作品情感的脉搏,使学生“耳醉其音”、“身醉其境”、“心醉其情”,这样在师生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妙趣横生的讲解是点燃学生情感的火石讲解课文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手段,它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讲解课文的过程,不仅是师生共同进行文学鉴赏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情感交流、艺术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因此,教师的语言不仅应具有传统教学中所要求的准确性、简明性、逻辑性的特点,还应具有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的特点,要善于抓住课文中的动情处,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导语、过渡语、结束语等,以情导情,使它们与文章内容所表现的情感产生共鸣。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若能满含激情的诱导、讲解、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比如教授《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我就引用宋代俞文豹《吹剑录》中的说法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的不同风格,婉约词好比“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豪放词好比“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讲解中分别以两种不同的语言、动作、表情,学生的情绪、求知的欲望、好奇心,全被这生动形象的比喻点燃了。
五、先进的科技手段是熏陶学生情感的捷径“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也融进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些文章时,要想让学生理解作者之“情”,就必须让学生入文本之“境”。所以,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情境。例如,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有些文章中的事学生没有也无法亲身感受,像《出师表》、《孔乙己》等。因此,课前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用多媒体搜集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影像资料,拓展视野,拉近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为文本的互动作好充分铺垫。六、丰富多彩的写作教学是激发情感的最有力的武器语文是一块充满情感的天地,语文教材中那些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不仅使人向真、向善、向美,而且可以促使人的肉体与灵魂的合一。而作文教学,要求学生以课本为范,以生活为本,内修灵性,外练文笔,抒志写意,求实创新。它是展示和检验语文素养的平台,是情感教育的重要媒介,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作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最大优势是使学生由爱的体验者向爱的传播者转变。它将学生的视线引向无限宽广的社会生活。生活中处处有爱的存在:天气变冷时母亲急忙送来的外套,考试失败时老师安慰的眼神,不小心撞到路人时对方宽容的笑脸……这些都会让人感到温馨和快乐,都值得用心去体会,用笔去描写。老师要择机切实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让其有话可说,有事可记,有情可抒。比如初一新生刚从小学升上来,心里非常高兴,上中学后处处事事感到新鲜,心里有说不完的话。学习了马克吐温的《我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后,让学生写“我是中学生啦”、“来到中学的第一天”、“我的中学生活”、“我的中学老师”、“我的中学同学”等作文,他们有滔滔不绝的话要写。又如学习了朱德的《我的母亲》,可以引导学生写“妈妈送我上学时”、“此刻我想到了妈妈”、“妈妈的穿着”、“妈妈那次骂了我”、“妈妈和邻居”。这样,对文本的情感体验,自然同化了学生实际生活中的情感积累,激活了生活中的素材,写起来当然得心应手,情真意切。不仅如此,作文训练还可以铸造学生的积极关注社会的情感。如教师可围绕汶川大地震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价值,回顾祖国六十年来的风风雨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除了专题训练,教师还可以多渠道地对学生展开随笔训练。学生的随笔本也是教师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情感的重要途径。如今,学生情感冷漠已成普遍现象,诉说自己寂寞、没有朋友(也不会交朋友)的学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随笔本应该成为师生心灵沟通的桥梁。语文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呼声,要和学生广交朋友,多开展笔墨谈心活动,与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以引起师生在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做,既能沟通师生情感,又能把准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培养学生健康情感,还能提高学生写作兴趣。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把它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滋润心灵,体验美丽,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