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作者或触景生情,或托物言志,或写人表意。通过直抒胸臆或寓情于他人他物他景的方式来传递自身的思想情感。对于散文“思想情感”的考查,中考考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作者思想情感的发展变化;通过品味词语来体会作者情感;分析景物描写品味作者情感;分析人物描写体会作者感情。这些考试题目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型: 一、概括填空型。这一类题目往往以空格或问题的形式出现,如:“请概括出作者情感的发展轨迹”,“请在横线上填出作者的情感变化”等。重在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应该熟悉全文的情感脉络,抓住关键词,若无现成的词语可供选择,则需要对语段进行分析,概括出相关词语。 二、词语推敲型。对于词语的推敲往往从以下几个角度设置:①直击点击。这种题目直接点明要品味的词语及其所传递的情感。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七上《春》)这个句子“闹”字很有味道,请说说它的妙处。解答此类题目,需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该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二是该词表达了什么意思,带给你什么感受,传递了作者的什么情感。比如对于“闹”字,我们可以这样解答:“闹”一词运用拟人的手法(修辞角度),写出一股蜂围蝶阵的场景,有声有形,具有很强的动态感和画面感(词语表达的意思),它似乎让我听到了蜜蜂在嗡嗡的叫着,看到了一只只蜜蜂在花丛中飞舞嬉戏,十分的热闹,不禁让人联想到古诗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把春天写得生意盎然,生机勃发(给读者的感受),从中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传作者之情)。②比较甄别。通过词语对比,考查考生的语言敏感度,从而深度考查对人物思想情感的把握。如: “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七下《登上地球之巅》)中能否将“插”、“蹬”二字分别换成“伸”和“踩”,其间有何区别?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词语本身的含义,继而通过比较,从词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对此题我们可以这样解答:“伸”字显示了动作很自由,与“伸”相比,“插”字显得动作很困难,所展现的空间很小,更能突出登山的艰难;“踩”字力度不大,“蹬”字用力很猛,面对垂直崖面,一个“蹬”将登山之难传递的淋漓尽致,因此,用“插”和“蹬”更能显示登上地球之巅的不易,从而体现了登山队员的坚定意志,顽强精神,以及作者对他们的钦佩之情。 三、景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景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赏析”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一要扣住修辞或一般的表现手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对句子作第一层次的赏析,明确句子描写的景物特点;二要抓住散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等“贵在有我”的特征,从中破解出作者的情感密码。比如“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七上《紫藤萝瀑布》)请对这个景物描写进行赏析。我们可以按照两个层次作答:这个句子运用通感的修辞,一句“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将只能闻不可见的香气从抽象变成了形象,从无形变成有形,写出了香气的馥郁;“轻轻地笼罩”将香气人格化,似乎是一个多情的母亲或少女,整个景物描写充满了一种温馨宁静平和的特征,(第一层赏析)写出了作者此时安静平和的心境和对景物的痴迷沉醉之情。(第二层赏析) 四、人物赏析型。这是一种赏析人物描写的题目。常以“句子揣摩”的类型出现。解答此类题目,同样可以按两个层次作答。一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二要抓住散文“贵在有我”的“我”,从对人物的描写中破解出作者寄寓的情感。比如关于《邓稼先》的一个题目: 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虑,人们劝邓嫁先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面对此情此境,一般的人说话绝对是斩钉截铁、气壮河山的喊出“我不能走!”但邓稼先却是说“我不能走。”从中你读出了什么? 解答此题,我们需要抓住人物语言的细微差别。“我不能走。”与“我不能走!”仅有一个标点之差,感叹号的情感是激动的、强烈的,而句号则是平稳的,淡定的。面对戈壁的风沙呼啸,面对着零下三十多摄氏度的严寒,邓稼先却如此的平和,一个标点的差别将人物的那种从容淡定,以身作则,勇于担当的高贵品质刻画了出来。(第一层赏析)作者对邓稼先的敬佩之情寄托在对人物语言的描写中。(第二层赏析)此外,分析作者的情感还可以抓文中的抒情和议论句,抓住一些标点,比如省略号、引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里也有大文章,寄托着作者的情感。 模拟训练题 炊烟赵丽宏在人迹罕至的深山密林里,在饥肠辘辘的旅途中,掸落飘在肩头的枯叶,擦了擦额头的汗珠,我终于看见了在远方山坳里的炊烟,我急匆匆地走向山坳,走向炊烟,想象炊烟下可能出现的情景:大蘑菇似的小木屋……果然看见两间小木屋了,只是普普通通,不像大蘑菇。木屋里走出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黑红的脸颊上,洋溢只有山里人才有的那种健康的光彩。“客人来啦,快进屋里歇吧!”“能不能……麻烦买一点吃的?”早已过了吃午饭的时间,我不好意思地问。“那还要问,坐下,先喝碗茶!”她把我按在一把竹椅上,转身从灶台的铁锅里舀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开水,又悄声叮嘱了丈夫几句,那男人一声不吭地走出门去了。灶台有点脏,她也许怕我看了不好受,找来一块抹布仔细擦了一擦。“山里人邋遢,将就一下啦!”①她一边笑,一边又从水缸里舀水洗那口空的铁锅,一连洗了三遍。不一会儿,那男人拎着满满一篮红薯和芋头回来了,并且已经在山溪中洗得干干净净。她把红薯和芋头倒进锅里,坐到灶背后烧起火来,他不知又到哪里去了。②小木屋里静下来,只有门外的哗啦哗啦的林涛和灶膛里哔剥哔剥的柴火,一起一落地在耳畔响,协奏出一首奇妙的曲子。红薯和芋头馋人的香味在小木屋里飘漾起来。“吃吧,爱吃多少就吃多少,只是别嫌粗糙啦。”③哦,红薯和芋头,竟是那么香,那么甜,不仅抚慰了我的饥肠,也驱除了我的疲乏。这是我一生中最美的午餐之一!她坐在一边,快活地笑看我狼吞虎咽,手中,不停地打一件鲜红色的毛衣,毛衣不大,像是孩子穿的。“你有几个孩子?”“有两个女儿,在山外读书去了,一个上小学,一个念中学,都寄宿在学校里。我想让她们将来都上大学呢!现在山里人富了,甚么也不愁,就指望孩子们有出息。”她笑着回答,语气是颇为自豪的。这小木屋里,也有和山外世界同样的憧憬和向往……吃饱了,歇够了,该继续赶路了。我掏出一些钱给她。“钱?”她又笑了:“这儿不是商店,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吧。如果不忘记山里的人,以后再来!”我的脸红了,也不知是为了甚么,也许是为了这城里人的习惯…… 起身走时,我发现背包变得沉甸甸的,打开一看,竟是塞满了黄澄澄的桔子!是他,原来刚才去了桔林。“都是自家种的,带着路人解渴。”他在一边腼腆地笑着,声音很轻,却诚恳。我走了。她和他并肩站在门口,不停地向我挥手。“再来啊!”他们的声音在山坳里回荡…… 走远了,小屋消失在绿色的林涛之中,只有那一缕炊烟,依然优美地在天上飘…… 选自上海文艺出版社:《赵丽宏文集(卷2)):记忆和遐想》,有删改 练习1、本文以“炊烟”为线索,随着与炊烟距离地变化,作者的情感也在变化:从不见炊烟的 到看见炊烟的 到走近炊烟的 再到回望炊烟的 。2、划线③句加点的词语很有意思,请赏析其妙在何处?3、请对划线②句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4、划线①句对中年妇女的描写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理与品格? 参考答案1、焦急期盼;惊喜激动;喜悦感激;怀念2、“抚慰”和“驱除”运用拟人的修辞,赋红薯和芋头以人的感情色彩,将红薯和芋头人格化,写活了,写出了它们给了旅途中饥饿劳累的“我”以极大的满足舒适感;而它们是农家夫妇给我的,从而反映了农家夫妇热情善良美好的高贵品质,表现了我对他们的感激之情。3、这个句子中“哗啦哗啦”和“哔剥哔剥”两个拟声词的使用,使句子充满了动态之美,仿佛有声音在耳边回荡,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同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林涛和柴火之声比作“奇妙的曲子”,写出了林涛和柴火之声的动听美妙;从中反映出了作者在遇到农家夫妇的招待之后那种平和、愉悦、感激、享受的心理。4、这个句子抓住中年妇女的动作进行描写,一个“笑”字显示了她对“灶台有点脏”的不好意思,“一连洗了三遍”写出了中年妇女站在“我”的角度,怕“我”对灶台之脏不满而想极力洗干净从而让“我”满意的心理,表现了中年父女的热情、体贴、细致的品质,从中流露了“我”的感激之情。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结合阅读经验
文章的感情一般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正如老师经常说要知人论事,要想读出感情所以要了解作者的经历。读文章要知道作者是在什么时期写的,了解作者在那个时期的遭遇便能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了,阅读就是读者同作者情感态度碰撞的过程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抓住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才能到达和作者情感的共鸣;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朗读课文,不管以何种朗读方式,他们总会把课文从头到尾一个一个字地念出来,而且声音也会特别的响亮,有时甚至会把整篇课文犹如唱一样唱完。低年级小朋友既有感情又能流利地把一篇课文朗读完,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朗读是一门艺术,既讲究方法又讲究技巧。朗读课文不是单纯地把静态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而是对作品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声情并茂的朗读能够起到鼓舞人、熏陶人、教育人、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的作用。我们学校的生源主流来自县城附近的农村,学前教育普遍较差,加上地方方言的影响,学生的普通话普遍不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不少的麻烦,特别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教学上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呢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让朗读成为学生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朗读兴趣是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基础。教师可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一)、多鼓励表扬学生的朗读,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声,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如果老师能在学生的朗读上进行恰当的指导、点评和表扬,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一旦成为一件学生很喜欢的学习活动,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朗读的热爱,朗读教学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可采取多种朗读方式。如:范读、朗读、领读或分组朗读,交叉朗读,个别朗读,开火车朗读,角分色朗读,男女轮流朗读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教师的范读最能感染和熏陶学生。只有教师那充满的范读,学生顿悟后的品读,只有发自内心最真实情感的和最自然流露出的诵读,才可以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朗读。因为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如果读不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同时,老师的范读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如何朗读好课文,如何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同时进入角色。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课文描述的意境中去。特别像《美丽的小兴安岭》、《富饶的西沙岛》和《掌声》等这类感彩很浓厚的课文,更应该通过朗读来体会课文想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教师在学生面前朗读得平平淡淡,甚至结结巴巴,那就无法表达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岛的喜爱之情,以及赞美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岛的美丽。而对《掌声》这一课,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到小英前后变化的内在原因。为了突破课文的教学难点,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自己必须首先声情并茂地朗读,只有这样,才能感染和熏陶学生,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朗读的真正乐趣。二、要深刻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朗读能力的高低,与朗读者对文章思想感情的理解紧密相关,只有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了深刻的领会,学生才能发挥主体作用,朗读时才能做到声情并茂。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他们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模仿和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有的课文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体验,然而学生没有读出该有的情感,正是因为没有找到让学生体会的切入点。例如朗读《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首先应使学生了解香港的地理位置及其美丽繁华和历经百年沧桑,抖落掉历史的尘埃,翩然回归祖国。从而理解香港回归是祖国经济强大、国力增强的表现。从作者对香港美丽繁华的描述中,体会到作者对香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热爱香港的思想感情。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带着这样的感情来朗读,就会收到更好的朗读效果。三、要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朗读的基本技巧有:如重音的处理、节奏的把握、语速的变化,句中,句末及段落之间的停顿等等。例如读到《掌声》中的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起来。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中微笑着走下讲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这些语句时,教师就要先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中带点的词(默默的、慢吞吞、终于、不再忧郁、甚至),然后反复朗读,要求把带点词语读重音,读出感情来,从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小英前后的思想变化是什么原因小英从原来的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到小英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学校的舞蹈这些话,才能体现出小英思想前后变化的原因。又如《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岛》这是两篇十分抒情的课文,朗读时应根据作者感情的层层深入确定关键句子的重音、节奏和语调,读出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岛的美丽。读出作者对美丽的小兴安岭和富饶的西沙岛的热爱之情。再者,重点段落必须着重朗读,课文中的重点段中,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很深刻,对表现课文的中心思想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读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又如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缤纷色彩,丰收景象和深秋中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这是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与文本对话时,让学生感悟文章的意境美、语言美感受课文所描绘秋天的雨和秋天热闹非凡的丰收景象。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着重指导学生读好其中的拟人句,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从中体会到秋天缤纷色彩的美丽和丰收热闹的景象,读出作者当时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之情。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思想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四、要流露出真情朗读作为一项语文教师的基本功,语文教师必须依据教材,根据课文的不同文体进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既要讲究朗读方法,又要注意有的放矢地组织训练。在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多读,让学生自己去咀嚼、品尝和去感受。同时还要指导学生用恰当的情感去朗读课文,训练语感。在指导朗读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全课的教学,充分发挥朗读在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尤其像《富饶的西沙岛》、《秋天的雨》、《花钟》等这类意境深远、情感浓郁、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就文体来说,课文中有诗、散文、故事、童话、寓言等。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指导朗读时,就要根据不同的文体来进行朗读指导。如《花钟》一课,着力讴了花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花的一片热爱之情。朗读时,既要读出花的外在美之美,又要读出花的内在之美。只有当自己倾注了真情实感,才能达到美读课文的境界。又如朗读《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在读的基础上注意的停顿,语速缓急,语气的变化,读出春、夏、秋、冬各现情感的变化,从而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秀丽风光,抒发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美好情感。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技巧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另外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依据教学内容,抓住重难点有感情地范读,有目的地指导朗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正确的朗读(含声调、节奏等方面)去理解课文,感受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唤起学生的读书热情,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使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达到一种彼此交融、互动学习的良好课堂教学效果。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很大改观,教师肢解课文,进行烦琐分析的现象已不再充斥课堂。不过在阅读教学中有些教师仍然以一种漠然的态度俯视学生,无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文本的情感因素,致使一篇篇富有鲜活生命力的课文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没有兴趣,使语文教学缺乏应有的活力。其实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的过程。在这种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情感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因素。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情感策略,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真正的双元互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也就成了当前语文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研究实践,提出一些浅见与同仁探讨。
一、教师要调控好自身的情感状态,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投入,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工作和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表现出快乐、饱满、振奋的情绪状态。教师在积极、愉悦的情绪状态下,往往会在备课时思路开阔并有创新、教学时方法巧妙恰到好处、总结时语言精美富有启示,从而达到以情启智的效果。正如全国特级教师斯霞所说:“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在内心深处迸发出一股强大的力量,如饥似渴地学习,刻苦地备课,认真地上课,细致地批改作业,耐心地辅导,努力改进教学方法,置终日劳累而不顾并自感乐在其中”。同时教师的这种积极情感会感染学生,使学生也处于积极、愉悦、兴趣浓厚、精神饱满的情绪状态中,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往往会产生一种学习动力,促进认知和身心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如下手段释放教师的积极情感:
1.注重创设和谐的氛围,为情感沟通奠定基础。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教师就应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与人格建立。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心理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需要时,学生才会发展自尊、自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在和谐的环境里,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2.使用充满情感的语言激励学生。语言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工具。同样一句话,可以说得平淡如水,让人觉得是在应付,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让人觉得是有感而发。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教学内容运用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或亲切平易,或厚重深沉,或慷慨激昂,或轻松愉快,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从而最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往往具有激励性,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回答尽可能给予肯定,如:“你的想法很独特”、“你读得太好了,老师都被感动了”这样由衷的赞赏,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妙用“态势语”表达积极的情感。语言学家研究表明,人们之间的交际效果20%取决于有声语言,而80%取决于无声语言。教师若在课堂上巧妙运用态势语,会增加课堂教学的魅力。有时,老师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一个含有深意的眼神、一个优美得体的手势、不经意间做出的一个动作,都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十分微妙的影响。态势语运用得好,会收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教师要努力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蕴含着作家们的深层思索,流淌着他们的真实情感。在大多数情况下,语文课堂教学可以分解为对一篇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而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一种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精神的交流,从而走进作品,感受和理解作品表现的思想情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要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启发学生的“好之”、“乐之”。而“好之”、“乐之”的前提是问题意识。教师应从“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出发,深入品读、理解教材,以教师特殊的“职业眼光”挖掘出教材中宝贵的情感因素,设计一些源于文本而又超越文本,直入学生心灵的问题,给学生创造思考、交流、批判、反思、质疑的机会。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情感体验中,在潜移默化中,心灵得以陶冶,灵魂得以升华。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引导学生运用换位思考的方式,站在古人的立场设想一下,如果自己处在范仲淹的情景中,会不会像他一样坚持理想?有没有他的豁达胸怀?这样设身处地为古人想过之后,学生就能体会古人所抒发情感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同时也为他的爱国精神和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尚情操感染。
2.强化朗读与品读,让学生自主感悟、体验情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针对每篇文章的特点,应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读,可以采取自由读、分组读、集体读的方法,读出气势,读出情感,在“读”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蕴含的美。通过不同方式的朗读,学生就可以初步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社会美、自然美、人性美及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和结构美,激发出心灵深处美的情感。所以,在引导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深入朗读、品味课文,在品读中加深对课文情感的体验。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景,使学生进入作品描绘的情境,体会情感。当前,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声、形、光、色的优势,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不仅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活泼,而且,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视觉和听觉方面的刺激,把课文内容变成画面与声音交相呼应的宽松的学习场所,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大大激活了课堂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推向高潮。他们带着愉快的心情,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如在引导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中的关键语段时,播放课件:在悲壮的乐曲声中,随着镰刀头羊一声凄惨的“咩”叫,画面出现了一头老年斑羚与一头年轻斑羚飞渡的情景,同时在两座山崖之间呈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此时学生融入了一个声、形、光、色等凝成的氛围,整个心灵受到震撼。乐曲的旋律连同这幅悲壮的场景,定格在学生心灵深处,为动物那种精神而感叹的情感油然而生,情感体验被推向高潮。
总之,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它对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因此情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而且教师的情感、文本的情感、学生的情感在教学中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教师首先找准文本情感基调,并对它们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然后以此为契机,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达到教师、文本与学生情感的相互交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感染学生,从而产生情感互动效应,让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良好的人文素质。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