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真卿传世的行草书主要是《鲁公三稿》,即《祭侄文稿》、《告伯父稿》、《争座位稿》。
《鲁公三稿》用笔圆润遒劲,雄横苍拙,毫无甜俗之气,是历史上唯一可与《兰亭序》相比的佳作,其中《祭侄文稿》被元代大书家鲜于枢称为王羲之《兰亭序》之后的天下第二行书。
颜真卿《祭侄文稿》可以说是唐代书法的最高代表;富有真实情感的真迹杰作书法与颜本人平时的书品有很大区别。《祭侄文稿》同时具备了文物、艺术、鉴定和精气神等很大价值。
颜真卿书法一生的贡献
颜真卿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创作的行书字体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二行书,有非常高的艺术地位。现如今,颜真卿的行书作品得到人们大量的学习。
颜真卿书法即前人的书法韵度又不为古法所束缚,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规,自称一格,世人称之为“颜体”,他在中国书法史上贡献很大!他的行书《祭侄季明文稿》是在当时悲愤心情创作一篇佳作,人称天下第二行书。完美的用笔技法又融入了自己的感情,这是亮点。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中,有种我们现代人很难临摹的地方,我们需要从他们的作品中参透他们的书法意境。欣赏古人的书法,学习古人的书法。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古人写的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欣赏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1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2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3
古人写的书法作品4
书法约言
文| 白蕉
书法这个问题,讲起来倒也是一言难尽,因为它历史长、方面多、议论杂。在往年,因为一般的需要,朋友的怂恿,我曾经计划过为初学书法者编写《书法问题十讲》,可是人事草草,未能落笔,至今方能如愿。
在准备研究书法之前,先必须弄明白什么叫书法书法二字的界说如何同时也因简单了解一下文字、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过程。
从历史上讲,有了文字以后才有书法。文字的演进,大别为制作与书法。六书—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组织所归纳的基本原则。篆、隶、分、草、行、楷的递变,为书法之演进。制作方面的属于文字学,我们现在所谈的为书法。所谓书法,就是讲文字的构造、间架、行列、点画的法度。
山西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盟誓辞文玉石片,称为“侯马盟书”,又称“载书”,字迹与春秋晚期的铜器铭文相似,大部分是朱红色,也有小部分是黑色的,比较清晰。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晋国赵鞅与卿大夫订立的文字条约,要求参加盟誓的人都效忠盟主,一致诛讨已被驱逐在外的敌对势力,不再扩充奴隶、土地、财产,不与敌人来往。
我国的书法,从来便称为东方的一种美术。美术是属于情感的一种艺术,能动人美感,所以称为美术。原来我国的文字是从象形蜕化而来,其初是和绘画不分的。而且一个字的写法,繁简变化不同,有像其静态的;有像其动态的。这种符号,更确切地讲是一种简化了的美术图画,不正是美而富于情感的吗直到秦汉时代,书法的形式统一以后,绘画才成为独立的艺术。书法的结构、间架、行列、点画与所用的工具,虽然渐渐和绘画分了家,可是其中所包含的形象的美和情感的美,还是存在的。
一般的人说起书法,总是说正、草、隶、篆,要知道这个次序,是排得与书体发展的历史不相符合的。我们现在研究书法,先得要把这一点弄清楚。
虎符高三一四厘米,长八九厘米,相传山东省临城出土,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虎符”为古代帝王调动军队之信和物。授予地方官吏或者统兵将领以兵权,既以虎符的左半授予,待要调动军队时,即派使臣持虎符的右前往驻地。地方官吏或统兵将领两半虎符对合,验明无误,即应发兵。虎符盛行於战国、秦、汉。此件为秦代之物。虎颈至胯间左右各有错金篆书铭文两行十二字,书曰:“甲兵之符,右才(在)皇帝,左才(在)阳陵”。阳陵为秦之郡名,即今陕西高陵县。此件铜质,为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将领之虎符。此件因年代已久,对合处生锈,现左右不能分开,整体形成一艺术品。伏虎卧地,昂首前视曲尾上翘。虎符字体谨严浑厚,风格端庄,笔法圆转,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第一,我们熟知我国造字的圣人是黄帝时的史官叫做仓颉,他始作书契-文字,以代替结绳(当然这绝不是他一个人所造得出的)。自黄帝至三代,其文不变,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古文。到周宣王时的史官-史籀又作《大篆十五篇》,与仓颉的古文颇有出入,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大篆-这里所称的“作”,当然不是指创作,而是指史籀把当时流行的文字做了一番收集、整理和改良工作。那时他之所以做这种工作,大概是想整齐划一天下文字的缘故。可是那时不像现在,交通不便,不曾能够通行,而且平王东迁,诸侯力政,七国殊轨,文字乖舛。直到秦始皇打平六国,统一天下,令丞相李斯作《仓颉篇》,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中国的文字才告统一,这便是后世所称的小篆。可见我国的文字,自从黄帝以后,直到战国末年、秦始皇时代,这些年间所通行的文字,只有篆书。虽统称为篆书,其中大别,还分为古文、大篆、小篆三种。
第二,社会进化,人事方面也一天一天繁复起来,写篆书像描花一般,渐渐感到费事。秦始皇既统一天下,统一文字,官职的事,实在太多了,这时候有个姓程名邈的人,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之方圆,作隶书三千字,趋向简易,拿给秦始皇看,秦始皇便启用他为御史。但当时仅官司刑狱用之,其它方面还是应用小篆。直至汉朝和帝时,贾鲂撰《滂喜篇》,以仓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世称三仓,都用隶书来写,隶法从此而广。为什么叫隶书呢原因是那时的人,因程邈所作的字是方便于徒隶的,所以叫做“隶书”;它的写法便捷,可以佐助篆书所不及,因此又叫做“佐书”;汉初萧何草律,以八体试学童,八体中隶书最切时用,所以选拔其特出的好手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因此汉人亦名隶书为“史书”。从篆到隶,这是我国书体上的一大改革。
竹简《神乌傅》作于西汉成帝永始年间(公元前16—前13年),1993年在江苏省东海县温泉镇尹湾村汉墓出土。《神乌傅》的书体为草隶,内容是一篇基本完整的文学作品,它用拟人的手法,讲述了一个生动而悲壮的故事。《神乌傅》的出土,引起了考古界和书法界的极大兴趣,它给我们展现了西汉晚期隶书的真实面貌。
第三,章草是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作。解散隶体,粗略书之,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放,趋速急就,字字区别,实在是隶书之捷写,适应时代所需要,救隶书所不及的产物。其后百年,有杜度、崔瑗、崔实,是当时有名的精工章草的书家。到了后汉弘农张芝,因而转精其巧,面目又不同起来,即后世所称今草之祖,其草又为章草之捷。行书是后汉颖川刘德升所作。魏初钟繇是他的弟子。讲到楷书,史称是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但这是说八分之祖,不是今日的正楷书。八分别于古隶,由于用笔有波势。今日的正楷书,在汉末已经成立,到魏晋这一个时期内,始集大成,而应用亦日广。所以书体在汉代变体最多。
所以约言起来:“自仓颉以来,字凡三变。秦结三代之局,而下开两汉。三国结秦汉之局,而下开六朝。隋结六朝之局,而下开唐宋,遂成今日之体势。”
我国书体的变迁系统表是:
在这里,我们可以明白看出书体变迁的顺序与相互间的关系,应把世俗所说的次序恰恰颠倒过来才对。至于当时所用工具的变迁大势是:废刀用笔(注二),废竹用帛,废帛用纸。而促使书体变迁的动力,是社会的发展-因为人事日趋繁复而要求书法日务简便。
书法在古代为六艺之一,本来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在汉代就有考试书法的制度。到了晋代、唐代,且有书学博士的专官,可见当时重视书法的一斑了。唐太宗酷嗜王羲之书,帝王书中,他是唐代首屈一指的。他常对朝臣说:“书虽小道,初非急务,时或留心,犹胜弃日。凡诸艺事,未有学而不得者也,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明代项穆说:“资过乎学,每失颠狂;学过乎资,犹存规矩。资不可少,学乃居先。古人云:“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可见书法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常言道:“字无百日功”,这话不是成功的人说的,唐徐浩已认为是“悠悠之谈”。宋代苏东坡有二句诗:“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这是说胸中有学识,笔下自然不俗。可知在写字本身之外,还有别的有关联的重要事呢!
现在我和诸位一起学习书法,姑且不谈篆、隶、分、草,因为我们先要讲实用。篆、隶、分、草或者放在后面作进一步研究的时候再讲。
讲到正、行两种书体,晋朝人算是登峰造极了,尤其是王羲之,历来被推为书圣。唐、宋以来的书法大家,都是渊源于他。
《黄庭经》,王羲之书,小楷,一百行。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其法极严,其气亦逸,有秀美开郎之意态。关于黄庭经,有一段传说:山阴有一道士,欲得王羲之书法,因知其爱鹅成癖,所以特地准备了一笼又肥又大的白鹅,作为写经的报酬。王羲之见鹅欣然为道士写了半天的经文,高兴地“笼鹅而归”。原文载于南朝《论书表》,文中叙说王羲之所书为《道》、《德》之经,后因传之再三,就变成了《黄庭经》了。
凡求一种学问,我们都应记得古人有一句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我往年常对及门诸弟子说:“假如你们欢喜我的字,就来学我,这便是没有志气。那么应该怎样才好呢简单地说,我看你们应当先寻着我的老师,你们来做我的同学,将来的成就,也许就会比我好。自然喽,路子怎么走法,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实践,谈一些体会,指示给你们参考。”为什么我这样说呢因诸位想吧:俗语有“青出于蓝”一句话,但是青出于蓝是何等事怎么可以说得如此容易呢!从来学习者就不见有青出于蓝的。譬如学颜真卿、柳公权的,有见到比颜、柳好的么学苏东坡、米襄阳的,有比苏、米好的么学赵松雪、董其昌的,有见到比赵、董好的么我们必须要明白其中道理。孔门弟子三千人,高足有七十二人,七十二人中,称为各得圣人之一体的有几位在书法方面讲,唐朝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也仅是各得右军的一体啊!所以假使你欢喜王字的话,就应得以欧、虞、褚、薛四家为老同学,你做小弟弟,他做老大哥,老大哥来提挈小弟弟。当然,一个人傲气不可有,志气是不可低的!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我人固然要取法乎上,但不能一蹴而就。书法讲实用,应当从楷正入手;学楷正应从隋唐人入手。为什么要从隋唐入手呢因为隋人的楷正已有定形,唐人写字是很讲法则的,有规矩准绳可循。我们学书,需要打根底、下苦功、用长力。譬如造高房子先要打深厚的地基,房子越高,地基越要深厚。所以先学楷正,正是“先学走,慢学跑”的一个当然道理,亦是一个普及的办法。前人用兵有“稳扎稳打”的一句话,写字也应如此,才不致失败。
注一:隶书的名称,从来就很“混”,古人所谓的隶书,是说现今的楷书(王应麟说“自唐以前,皆谓楷字为隶。欧阳公《集古录》始误以八分为隶。”);现今的隶书,古人叫做“八分”。但“分”的名称,又没有精确的分辨。关于“隶”和“分”的辩论文字,除《佩文斋书画谱》所已著录之外,翁方纲有一篇专论,叫做《隶八分考》。其它如刘熙载的《艺槩》及包世臣、康有为等都曾经说到过这个问题,各有主张。包氏在《历下笔谈》中所言近是,简明可取,兹录于后:“秦程邈作隶书,汉人谓之今文。盖省篆之环曲,以为易直,世所传秦汉金石,凡笔近篆而体近真者,皆隶书也。及中郎变隶而作八分,八,背也,言其势左右分布,相背然也。魏晋以来,皆传中郎之法,则又以八分入隶,始成今真书之形。是以六朝至唐,皆称真书为隶。自唐人误以八分为数字,及宋并混分隶之名。窃谓大篆多取象形,体势错综;小篆就大篆减为整齐;隶就篆减为平直;分则从隶体而出以骏发;真又约分势而归于遒丽。相寻之故,端的可循。隶真虽未一体,而论结字,则隶书为分源,论用笔,则分为真本也。”
注二:近代发现甲骨文字,在甲骨上漏刻的地方,发现朱书、墨书,证明书写的工具为毛笔。又铜器铭文亦是用毛笔先写而后刻,那么可见毛笔、墨已流传于三千年前。而鲁孔庙中的石砚,认为是孔子的遗物,亦不是不可信的了。
1、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
书法欣赏时,应首先统观全局,对其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进而注意用笔、结字、章法、墨韵等局部是否法意兼备,生动活泼。
局部欣赏完毕后,再退立远处统观全局,校正首次观赏获得的“大概印象”,重新从理性的高度予以把握。注意艺术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是否协调一致,作品何处精采、何处尚有不足,从宏观和微观充分地进行赏析。
2、把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展开联想。
书法作品作为创作结果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欣赏时应随作者的创作过程,采用“移动视线”的方法,依作品的前后(语言、时间)顺序,想象作者创作过程中用笔的节奏、力度以及作者感情的不同变化,将静止的形象还原为运动的过程。也就是摹拟作者的创作过程,正确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情感变化等。
3、从书法形象到具体形象,展开联想,正确领会作品意境。
在书法欣赏过程中,应充分展开联想,将书法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使书法形象具体化。再由与书法形象相类似事物的审美特征,进一步联想到作品的审美价值,从而领会作品意境。
如欣赏颜真卿楷书,可将其书法形象与“荆卿按剑,樊哙拥盾,金刚眩目,力士挥拳”等具体形象类比联想,从而可以得出:体格强健——有阳刚之气——富于英雄本色——端严不可侵犯的特征,由此联想到颜真卿楷书端庄雄伟的艺术风格。
4、了解作品创作背景,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都是某种文化、历史的积淀,都是特定历史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因而,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包括创作环境),弄清作品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气息和作者的人格修养、审美情趣、创作心境、创作目的等等,对于正确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正确把握作品的情调大有裨益。
清王澍《虚舟题跋·唐颜真卿告豪州伯父稿》云:“《祭季明稿》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故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此《告伯文》心气和平,故客夷婉畅,无复《祭侄》奇崛之气。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情事不同,书法亦随而异,应感之理也。”
可见,不论是作者的人格修养、创作心境,抑或是创作环境,都对作品情调有相当的影响。加之书法作品受特定时代的书风和审美风尚的影响,更使书法作品折射出多元的文化气息。这无疑增加了书法欣赏的难度,同时更使书法欣赏妙趣横生。
扩展资料
书法赏析的局部分析
1、字法。字法即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通过违与和、正与斜、疏与密、增与减、向与背、松与紧、平与险、避与就的处理构成美的汉字形体,这就是理想的字法。历来书家都把字的结体列为书法技巧中最重要的因素。因为章法再美,只是一个形式感的问题,而字的结体不好,也难称得上好的作品。
2、笔法。从字面上看是用笔的方法。从书法欣赏的角度讲,应该是以正确的用笔写出形态规范的点画。点画自然因书体的不同而不同。但是古往今来的书评中都认为 “凡是能给人以美感的用笔(线条或点画)都应是有力度的”。这种力度,在传统书学中称为“笔力”。
判断点画有无“笔力”——也就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条件,主要是以“圆”和“涩”为标准的。圆,是一个立体的而不是平面的概念。圆的线条饱满、结实,具有浮雕感,能表现出充实圆劲的力度。圆的线条是中锋用笔的结果,即古人所说“令笔心在点画中行,令笔心自点画中出”写出来的笔画。
再谈“涩”。涩者,不浮滑,不流畅之谓也。用在书写中的用笔上,就是线条冲破纸面的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笔锋在纸面上遇到阻碍和抵抗,而笔迟涩进。这种阻碍与反阻碍表现的越充分,线条就越显示出本身的力感。
“圆”和“涩”也是有内在联系的。圆是中锋用笔,涩也是要笔锋直立,人为地制造逆势涩行。古人有“横鳞竖勒”之说,意思是写横要像逆向刮鱼鳞一样,产生一定的阻力;写竖像骑马奋力前行,而又要用缰绳勒马控制,是一种蓄势的前进。刘熙载说:“笔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涩矣。”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飘弱,而有沉着、凝重、苍劲老辣的效果。
另外,书法线条的节奏感也是评价和欣赏作品的重要条件之一。书法线条的节奏也像音乐中音的长短、高低、快慢一样,不能平铺直叙。体现在书法上,不但表现在线条的长短、轻重上,还表现在行笔的快慢上。无论是何种书体,运笔都不是“匀速”运动,而是随着书者的情绪和章法的要求调节运笔的快慢,使欣赏者从作品中受到书者情绪的感染。
3、墨法。墨法即用墨的技巧。是书法艺术形式中一个重要课题。“字本与笔,而成于墨”“肉生于墨,血生于水”,没有墨色的变化、配合,用笔效果就难以达到。字缺乏血肉,也就没有了生命。所以清包世臣说:“书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也”。唐孙过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点出了用墨的关键处。“燥”、“润”、“浓”、“枯”又是矛盾的法则。
用墨不可太枯,枯笔多了则燥;又不可水分太多,湿度太大会肥浊不清。杜甫诗云:“墨气淋漓幛犹湿”,就是理想的用墨。即使过许多年,也好像刚写出来的一样,精气神采不可磨灭。“不善用墨者,浓则易枯,淡则近薄,不数年间已淹淹无生气矣”。
--书法欣赏
卢中南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他的笔下的书法作品又会有着什么样的书法艺术呢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卢中南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卢中南书法欣赏
卢中南书法1
卢中南书法2
卢中南书法3
卢中南书法4
卢中南个人履历
卢中南1985年至1987年在原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系书法班学习,师从欧阳中石先生。1986年获“全国电视书卢中南委员法比赛”一等奖,同年加入中国书法家协会。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硬笔书法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钢笔书法大赛评委,全国中小学生硬笔书写大赛评委,中华书画名家研究院顾问,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学习书法的意义
书法是中国古典艺术的一朵奇葩,在文字发展的历史中,没有哪一国的文字像中国的汉字这样,发展成为一门独有的艺术形式。人们说书法是“无声的音乐”、“纸面上的舞蹈”,是“人类情感的心电图”。书法艺术以其抽象、灵动、丰富的线条给人以复杂多样的审美感受。在2009年,中国书法进入了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而使得书法的传承与保护成为必须。
书法艺术,表面看来,不过是毛笔蘸墨书写汉字而已,无任何神秘高深之处。但是“书虽小技,其精者也通于道焉。”这个道,大的方面是指宇宙的生成变化规律,小的方面则是指人的素养、品行。中国古代教育将书法列为六经之一,是学生必读课程,旨在培养和提高人的基本素质。
一、书法艺术与人格塑造,“书以人传”,书法家作品的风格高下,最终是书家个人情性、品格的自然流露。宋代黄庭坚说:“学书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在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的书作中,记述的是颜真卿为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挥泪写下的留芳千古的祭文。可以从那跌宕跳跃的线条和文字内容中,感受颜真卿在听到侄子被叛军杀害时那悲愤难抑的心情。同样,皇帝问当朝书法名家柳公权如何学习书法,柳公权回答:“心正则笔正”,留下了“笔谏”的千古美名。通过学习书法,不断研习古代碑帖,心仪古人风范,必然对个人的人格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书法艺术与能力培养,书法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多种能力的培养,首先通过对书法碑帖的临习首要锻炼的就是学生细微的观察力。古人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学生通过观察每个字的点画结构、用笔方法和特征,从而心摹手追,训练既久,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就会得到帮助和提高。
其次是对想象能力的培养。古人云:“夫书肇于自然。”书法中关于笔画形态的描述,很多是来自于生活和自然现象,像描述线条的质量高时,常以“屋漏痕(下雨时农家房檐滴的雨线)”作喻。唐代草书大家张旭从公孙大娘舞剑中悟得笔法之理,也是关于书法艺术与想象力培养的例证。
再次对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临摹古代书法中,有很多辩证统一的思想贯穿其中,如字形的向背、行笔中的提按、墨色的浓淡、行笔速度的疾涩、起笔时的顺锋与逆锋、笔画形态的方圆等等,都构成了书法学习中矛盾又统一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书法艺术乃至艺术创作的规律,就是运用辩证法,在矛盾中求得统一的过程。
另外,学习书法,对一个人的专注力,耐力的培养也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孩子热衷于看韩剧、看美国大片,听流行歌曲。如果能够引导孩子在中国传统艺术投入足够的学习和关注,想沉迷网络、恐怖暴力等种种发生在青少年身上不良现象也许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三、书法艺术与多学科联系,中国的书法艺术博大精深,深研书法,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归纳如下:
文学。“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不仅是一件千古流芳的书法名作,同是也是一篇文辞优美的游记散文。毛泽东豪迈奔放的诗作与其大开大合、气吐山河的书法作品风格高度统一,互为表里。事实表明,一个书法家作品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美的层面上,它尤其需要用文学内容去充实,看到一幅书法作品,如果文辞拙劣,意趣低下,又有错别字夹杂其中,相信对该件作品的艺术高度也会大打折扣的。
历史与考古学。书法是中国悠久的文化遗产,从有文字开始就产生了书法,总是从文字的延绵发展中考察历史前进的脉络。学习书法,可以增加对中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的了解,具有其他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我在给学生示范秦始皇时候的字体小篆的书写时,便给学生讲了秦始皇焚书坑儒和丞相李斯统一文字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理解这种书体时也就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正如一句话所说“通过对点画的摹写,仿佛触到了历史的体温”。
而对于考古,则是必须依靠扎实过硬的文字学功底来辨认古代器物。系统的学习书法,可以了解文字的衍变和发展、古体文字的辨认书写等等。
绘画与设计,书法是以汉字为表现对象的艺术,汉字丰富的线条和复杂的结构为其他姊妹艺术提供了造型元素。我们说“书画同源”(这里的画特指中国画),一方面指的是书法与中国画的用笔工具相同,都是使用毛笔,二是指二者的用笔方法相同,甚而审美标准相同。中国的艺术是注重感性的个人主观感情的表达,与西方那种精密客观,写实的刻画方法迥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一些中国画,使劲的在用毛笔画“素描”,这就失去了中国画中笔墨的意趣。
而书法与设计艺术亦有很大关联。我们随手拿出一张人民币,上面的“中国人民银行”六个字即是书法体。以及一些书刊、报纸的报头题字,如《现代汉语词典》六个字“现代汉语词典”系为郭沫若所题。当然,这些设计只是对书法的简单借用。在2008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所使用的设计元素就是一个篆字书写的“京”字,经过适当的夸张和变形后成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会徽一个奔跑的人,较好的传达出2008年北京以开放、热情、包容的姿态迎接四海宾客的意味,同时也体现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设计理念。
“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尽管在多元文化和电脑的广泛普及下,中国的传统艺术书法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相信,通过书法的教育内化,能唤起一颗求真向善的心,从而达到心灵的健康自由。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著名书法家,他 明 亡入山为僧。佯狂嗜酒,工书,善画山水、花鸟、竹木,笔致纵恣,别具一格。八大山人 朱耷。因常持《八大人觉经》,故名。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八大山人书法,希望对你有用!
八大山人书法欣赏
八大山人书法1
八大山人书法2
八大山人书法3
八大山人书法4
八大山人纪念馆
八大山人纪念馆青云谱是一座极具江南特色的园林。园内,数百年的古樟树、苦楮树、罗汉松青叶苍干,繁荫广被,覆护着青砖灰瓦白墙红柱的殿宇,显得格外静谧。密叶筛过的天光洒在小径上,明暗闪烁,野趣横生。一弯荷池清澈明净,倒映着笼笼修竹,鱼儿嬉戏,花影摇曳。园外清溪蜿蜒,溪畔农田阡陌纵横,农舍炊烟袅袅,恰似人间仙境。
八大山人纪念馆坐落在历史修久、风景优美的江西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内,相传二千五百多年前,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到此开基炼丹。西汉末年,南昌尉梅福曾弃官隐钓于此,后人建“梅仙祠”祀之。东晋年间许逊治水至此,始倡道教“净明派”,并建“太极观”,唐大和五年易名“太乙观”。宋至和二年复易名“天宁观”、至清顺治十八年始定名“青云圃”,后易“圃”为“谱”。谱内屋宇布局以关帝殿、吕祖殿、许祖殿为主体,三殿逐次递进,曲廊相通,甚是幽雅。一九五七年被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五九年辟为八大山人纪念馆,陈列八大山人书画作品。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生于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一六二六——一七0五),享年八十岁。他姓朱名耷,僧名个山、传启 ,别号八大山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权的九世孙。明亡后,他抱着对清王朝不屈的态度出家为僧。后还俗,自筑陋室“寤歌草堂”于南昌城效,孤寂贫寒地度过了晚年。八大山人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他以水墨写意画著称,尤擅长花鸟画。其画面构图缜密、意境空阔;其笔墨清脱纯净、淋漓酣畅;取物造形旨在意象,笔简意赅,形神兼备,体现出其孤傲落寞清空出世的思想情感。其书法善用淡墨秃笔,犹尽流畅,含蓄内敛,圆浑醇厚,亦工篆刻。其诗文多为幽涩古雅。三百年来他饮誉画坛,“扬州八怪”、吴昌硕,近代齐白石、张大千、潘天寿、李苦禅等画家都不同程度受其影响。八大山人(朱耷)从明王爷成为遗民,承受国亡家破之痛,先后沦为僧道,巧妙应付"临川之变",绳金塔下为民挥毫,其“哭之、笑之”的人品和画品成为发人深思的画坛传奇。爱国、爱乡的八大山人,对清初的残暴疾恶如仇,终身苦守不阿,人品至上,成为后世为人的风范。跨越时空的八大山人书画艺术,释放出巨大艺术能量,辐射璀璨的艺术之光。艺术修养全面的八大山人给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诗作,吟咏之余,我们借此心灵辙音,感受三百年前诗人的娓娓独言,将已逝去的流光重新唤回眼前。
85年八大山人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命名为中国古代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当今画坛,流派纷呈,相互竞技,各展异彩,本馆展出当代花鸟高手之作,是艺术家离经叛道在感觉和直觉水平的一个发展。一批资质精深的专家、学者在八大画风的继承与创新方面从特殊的顿悟中找到了自我,许多作品让人回味无穷。
江南名园青云谱,历经周、西汉、东晋、唐、宋、元、明、清数朝,系唯一保存完好环境的江西净明道教发源地,院内殿宇堂阁,丹桂碧池,凉亭月楼,展示岁月的沧桑,漫游其间,感受二千多年神秘道教文化深蕴的内涵。青云谱道院现存许多令人向往的文化遗迹:万历古井、仙人桥、净明真境、鹤巢黍居、羲之墨池、竹经通幽、岭云来阁、八大墓等为观众提供了寻幽觅古的情趣,令人流连忘返。
古青云谱是镶嵌在市南郊一颗绿色明珠,阳春季节,红茶、桃花争奇斗艳,盛夏荷满十里,三秋桂子飘香,严冬寒梅竞放,四、五百年的参天古木香樟、罗汉松、苦树被历代文人墨客誉为镇院之宝。南昌现存最长的双面碑廊。120多幅因心造境的书画作品揭示了八大山人非凡的笔墨生涯。移步换景的回廊与巧夺天工的石刻工艺带给了观众沁人心脾的美感。
狂草书法代表人物是张旭。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李白诗云:楚人尽道张某奇,心藏风云世莫知。三吴郡伯皆顾盼,四海雄侠争追随。杜甫在《八仙歌》中写道: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他能把书法艺术升华到,用抽象的点线去表现书法家思想情感高度的艺术境界。
作者介绍
张旭,生于唐上元三年(675),卒于玄宗天宝九年(750),字伯高,一字季明,吴郡(江苏苏州)人。初仕为常熟尉,后官至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工诗书,晓精楷法,以草书最为知名。为人洒脱不羁,豁达豪放,嗜好饮酒,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饮中八仙。
书迹有《郎官石记》、《草书右诗四帖》等。其正书《郎官石记》,完全是虞欧笔法,端严规整,欧阳修《集古录》:旭以草书知名,而《郎官石记》真楷可爱。《古诗四帖》以其崭新、高美的形式,巨大的气魂展开雄伟壮阔的书卷。丰道生跋:行笔如从空掷下,俊逸流畅,焕乎天光,若非人力所为。《宣和书谱》说:其草字虽奇怪百出,而求其源流,无一点画不该规矩者。
一·书法基础知识储备
1、书体。书体是随时间而不断演变的,一般认为共有五种书体,即: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以及草书。这只是大致分类,每一种书体又有更加细致的分类,如篆书可以分为大篆和小篆,广义上的大篆是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商、周时代的甲骨文、金文等;小篆则是专指秦统一中国后颁行的法定文字。又如楷体可以细分为颜体、柳体、欧体和赵体等。
2、笔画。笔画指汉字书写时不间断地一次连续写成的一个线条,是构成汉字的最基本元素。笔画可分为横(一)、竖(丨)、撇(丿)、点(丶)、捺(㇏)、折(亅)等几类,具体细分可达30多种。有没有一个包含所有笔画的字呢?当然有,就是“永”字。“永”字有八笔:点、横、竖、勾、仰横、撇、斜撇、捺,按各自的笔势以八字概括为侧、勒、努、趯、策、掠、啄、磔,被概括为永字八法。这八笔是楷书基本笔划,每笔各有特色,而又互相呼应,一气呵成。“永”字如果能写出每笔的精神,楷书可算达到相当水平。
3、结字。书法的结字法,又称结体、间架结构,是指字的点划安排与形式布置,汉字笔划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等和偏旁的宽窄、高低、侧正等,构成了单个字的不同形态。有人将结字的标准概括为:平正安稳、向背分明、主次有序、重心稳定、修短适度、疏密匀停、争让得体、映带照应、参差有致、虚实互成。结字规律是历代书家研习书法的重要内容,有关论述包括欧阳询的《欧阳结字三十六法》,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黄自元的《间架结构九十二法》等,有兴趣的可以参考。
4、名家名帖。中国的书法艺术经过千百年的沉淀,诞生了不少书法大家和传世名帖。仔细品读和临摹这些碑帖,既是领会前人天才的巧思和卓越技法的方式,也是提升自己书法审美和修养的捷径。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些历代备受推崇的名家名帖,限于篇幅,此处不再贴出,大家有兴趣可以自己去找。 楷书碑帖: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颜真卿《颜勤礼碑》和《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和《神策军碑》、钟绍京《灵飞经》(小楷)等。行书名帖:王羲之《兰亭集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这并非王羲之创作,而是由和尚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而成,又称《唐怀仁集字圣教序》)、苏轼《黄州寒食帖》、米芾《蜀素帖》等。草书名帖:王献之《中秋帖》、怀素《自叙帖》、赵佶《草书千字文》等。书法艺术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名家名作不在少数,以上所列举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精品。
二 欣赏书法作品的思路
第一个层次是看笔画。笔画是指构成单个字的横竖撇捺点这些最基本的元素,不同书体之间,笔画的特征不同,如篆书和楷书笔画规整匀停,而行书草书的笔画则富于变化,如何去领会笔画的线条、形状和态势,甚至写出神来之笔,关键还是在于多看多想多练。
第二个层次是看间架结构,术语称“结字”,就是指字的点划安排与形式布置。与其他文字不同,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哪个字是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上中下、全包围、半包围等等。不同结构的字应该结字方法也不近相同,但要做到结构合理,应该达到前面提到的结字的十条标准,即:平正安稳、向背分明、主次有序、重心稳定、修短适度、疏密匀停、争让得体、映带照应、参差有致、虚实互成。 第三个层次是看章法。章法包括布局,字与字之间的变化(如果两个相邻的字有相同的笔画,如“林边”二字则“林”字最后一捺宜写成一点,防与“边”字最后一捺雷同),行距,留白,落款以及钤印等。如果说前面看笔画和间架结构是以单个的字为整体的话,那么看章法应该上升到整幅作品的层面来。只有这样,才能看清楚作者如何根据字数来安排行数,如何安排不同形态的字来使得作品富于变化,如何用钤印来点睛以及如何通过落款来控制留白等一系列问题。
总而言之,欣赏任何一幅书法作品,可以先从单个字的笔画看起,再看单个字的间架结构,再看整幅作品的布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