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沦故事梗概

沉沦故事梗概,第1张

      

      1、《沉沦》是我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主要内容如下:

      2、主人公是一位在日本留学的中国青年,小说描写了这位忧郁型青年由于是弱国子民在强邻日本所受的屈辱,以及他在精神上和生理上的种种难以排遣的苦闷。这些苦闷情绪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和渗透:追求异性的爱情而不得,因此对轻侮他的日本人感到十分愤慨,同时热切地希望着祖国富强起来,这三项内容构成了小说的基本格局。小说的基本情节是这样安排的:路遇——自戕——窥浴——野合——宿妓。情节每进展一步,性爱描写每深入一层,对主人公的刺激与打击就随之强化又强化,最终导致他溺海而死的悲剧性结局。

《沉沦》的主人公虽然正直善良,有理想和追求,热爱祖国,但弱国子民的位置使他无用武之地,孤独,忧郁,自卑,懦弱,最后只得在丧失了所有的信心和勇气之后,走向毁灭。因此。《沉沦》的“零余者”形象因为打上了社会的烙印而比俄国的“多余人”显得更加复杂和深刻。

望有用,谢谢了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与1921年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这是现代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现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沉沦》采用第三人称,以“自叙传”式的写法注重心理分析,无所顾忌地抒发主观感情,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描写大胆暴露。表现了主人公在日本留学期间屡受歧视,精神忧郁甚至变态了。但最后还是不忘记自己的祖国,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的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目睹国内学校“专制的弊风,学生的自由,几乎被压缩得同针眼儿一般的小”。出了W中学,他看着杭州的学校都不能如他的意,所以他就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回家之后,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忧郁症的根苗,大约也就在这时候培养成功的”。

半年后,在长兄的支持下,他到日本留学,这正是他十九岁的秋天。此后的留学生涯,随着青春期的觉醒,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是为了探求感官上一时的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泥沼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让他更加苦闷,让他更加自责。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和家庭,主要是长兄的关系也比较紧张,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郁达夫选择了青年学子的性苦闷作为小说的切入点是很有见地的,可以说是大胆地离经叛道的举动。小说中性苦闷率真露骨的描写是对封建道德的一种有力的挑战。对于青年人来说,影响最直接也最强烈的是两性关系的观念。中国儒家道德的“男女之大防”、“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老训条不但以直接形式影响着小说主人公的观念,而且以集体无意识形式在他身上得到传承。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很守规矩的青年主人公没有可能养成与同龄异性自由交往的习惯,也无法获得追求异性之爱的起码的知识与能力。

在性本能觉醒以后,主人公突然落入性开放度极高的日本文化环境中,道德观念与本能欲望的冲突被大大强化了,但本能的欲望和要求又使他既羡慕又嫉妒能自由交往的日本男女青年。

主人公身上有性压抑带来的苦闷,也有因道德观念受到摇撼时的惶恐、烦乱和焦躁,使其心理发生扭曲和变态。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日本明治维新后,自身的发展,加强了民族尊严感,于是对尚处于贫穷落后状态的中华民族表现出了明显的歧视。清政府被日本战败后,割地赔款,这些屈辱经历使那些留日学生们成为这种歧视的直接承受者。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弱国子民,倍感屈辱,在异性面前,没有与日本青年平等的权利。

因此,性的苦闷、人生的苦闷(金钱、荣誉)和社会的苦闷(民族的贫穷与落后)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更加强了青春期的性苦闷,而性的苦闷反过来又加强了对民族贫弱状况的自觉意识。

民族的贫穷落后——个人贫穷,不受尊重——在异性面前自卑,不能自由争取异性对自己的爱——性的压抑与性的苦闷——对民族状况愈加痛苦的意识——这是郁达夫在留学日本时一种痛苦的心灵体验。在《沉沦》中,他通过了主人公的所作所为,心理活动,很好地把握了这种体验。

郁达夫惊世骇俗的语言说出了主人公的苦闷——生的苦闷和性的苦闷、人生思考的苦闷、独战社会的苦闷。

郁达夫立足于反传统的基点,通过主人公在性层面大压抑和痛苦,把一个“弱国子民”人不人鬼不鬼的可怜形象揭示得淋漓尽致。将主人公清醒的理智和卑微的情感间的冲突写到了极致。

具体地说,主人公的性苦闷是随着主人公性的觉醒一步步由弱转强,进而扭曲变态的。考察小说,主人公的性苦闷大致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一、遇到日本女学生慌乱——自悔。

二、在被窝里犯的罪恶,手*——羞愧、恐惧、怕见人面。

三、偷看旅馆主人十七岁的女儿洗澡——怕得非常、羞得非常、喜欢非常。

四、在野外,偷听一对男女幽会——心里痛骂自己下流,但一双尖着的耳朵却一言半语也不愿意遗漏。

五、踏进妓院大门——他已变成一个最下等的人。

小说主人公的心理活动是复杂而丰富的,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主人公想爱而不敢爱的懦弱心理和他作为弱国子民的懦弱心理是一致的;性的压抑和他自由精神的压抑是一致的。从深层处来看,这都是个性的压抑。小说深刻揭示了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冲突。《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性苦闷是时代病的一种症状。他的大胆自我揭露对深藏在千年万年披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问责。小说问世后,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震惊得以至于狂怒的地步。可见,他对传统封建道德的挑战是多么大胆,多么强烈!无疑,在他们中间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

主人公他爱自己的国家,身处日本,他更知道自己的祖国劣弱不堪,风雨飘摇的时局,让他的伤时忧国之心只能停留在内心。小说把主人公个体情感苦闷和不幸遭遇与祖国贫弱的哀伤紧密交织,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如他投海自尽之前的哀叹:“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

“你快富起来,强起来吧!”

“你还有许多女儿在那边受苦呢。”

这就使得主人公的苦闷不仅停留在性苦闷,更是对人生和社会思考的苦闷。所以如果我们仅仅把主人公的苦闷看成性苦闷,显然有违于作者的初衷。

《沉沦》中主人公自虐倾向表现非常明显。对外族的冷漠歧视,他也想到复仇,但他始终没有采取行动,除了他个性懦弱,还有其他一些原因,让他产生了弱国子民的自卑心理,这使他开始自轻自贱,最终将他推向死亡的命运。

小说中主人公每一次懦弱的躲避,都是他更加沉沦的开始,无法摆脱生存困境的现实,不仅让主人公逃避,而且心态更加焦灼,而且加深他对周围人事的复仇心态。无论是逃避,还是复仇,都根源于主人公的自卑心态。作为弱质男子,他并不能够自食其力,没有足够的独立性,因此他的反抗只能是加剧了自戕自贱。

在充满自怨自艾的哀叹中,他首先需要的是来自异性的爱和同情,对于自己的过分怜爱,以及懦弱早熟的心情,使他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他的感伤,既是弱国子民的感伤,也是个人身心俱疲,他为自己构建一个非常悲惨的人生幻象,并沉沦其中难以自拔。

他的苦闷情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颓废和变态心理言行,是细致而真实的。

《沉沦》中的主人公在生活中是一个多余的人。在俄罗斯文学中我们看到有许多这样的人物形象,他们都是贵族青年,对现实不满,赞成改革,这类人物的特点是孤芳自赏,耽于忧郁,短于行动,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这类知识分子的性格弱点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珍视这种弱点,对五四时期以及之后的知识分子都有一定的警策作用。

考虑到《沉沦》写作发表年代正是白话文学的初创期,那么它的成功更为难能可贵。

《沉沦》的成功之处在于各方面的创新。一、写个人的欲望是一种创新。二、作品深入人的内心,真实而多层次地展现人的双重性格。三、小说揭示社会病痛根源,是引起疗救的社会问题小说。

《沉沦》在写作方法上,采用如泣如诉的语调,浓烈明快的语言,清新秀丽的文风,笔触所及,都显出了“清、细、真”的特色,淡远的清愁配以清丽流畅、自然真挚的文辞,表现主人公心理的某种率动。着墨绚丽,却也不掩一腔真情。更多的是以朴素直白取胜,随心所止,平淡无奇的文字间,显示出跌宕多姿的笔意。语言的色彩与其独特风格相得益彰。

《沉沦》开创了中国抒情小说的道路,对后来的文学有深远的影响。

如下:《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沉沦》于1921年5月写于东京,同年10月收入小说集《沉沦》,这是郁达夫的成名作和早期小说的代表作。小说“描写着一个病态的青年的心理”,“里面也带叙着现代人的苦闷————便是性的要求与灵肉的冲突。

作品中的主人公“他”,是在日本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他热爱自由,充满幻想,富有反抗精神。出国前,家乡学校里的“专制的弊风”,把学生的自由,“压缩得如同针眼儿一般的小”,他“总有些反抗意志”,对那些“迷信束”,“怎么也不甘服从”。到日本留学后,由于受到民族的歧视,社会的冷遇和日本同学的疏远,他感到寂寞和孤冷,养成了忧郁、多疑、自卑和多愁善感的性格,从而导致性格变异。他经常一个人离开学校来到,“乡间的官道上”。

欣赏早秋的景色;经常阅读法国自然派和中国诲*小说,追求情欲的剌激,他不甘沉沦,却又不可自拔地沉沦下去。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望采纳,谢谢)

《沉沦》是郁达夫早期的代表作之一,写于作者在日本留学期间,收录在同名小说集《沉沦》里。小说讲述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的遭遇,通过“一个病的青年忧郁症的解剖”( 郁达夫《〈沉沦〉自序》),揭示主人公内心灵与肉、伦理与情感、本我(Id)与超我(Super-ego) 矛盾冲突。与郁达夫其他的小说作品一样,《沉沦》是一篇“注重内心纷争苦闷”的现代抒情小说(也叫“自我小说”),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因此,小说大胆而深刻的揭示任务复杂而丰富的心理活动。若要赏析这篇小说,就必须探究人物内心的矛盾心理以及造成这种心理的自身与社会原因。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用现代心理学与文学批评的相关理论分析主人公的命运,就可以发现“他”的悲剧命运是无法避免的。

根据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有关人格层次中无意识遵循追求欢乐原则的本我驱使着自我不断的寻求自身肉欲的满足,但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打击,于是主人公产生了畸形变态的心理与行为。但“他”的内心理性良心的超我又尚未泯灭,在他每次陷于诱惑之中,超我又不时使“他”自愧自惭,谴责自己“下流”,在他内心的矛盾永远无法调和,致使他的生活在精神疲惫与焦虑的折磨中,最终因此而自杀。

从另一个角度看,主人公的悲剧的命运并不是完全因他个人的原因造成的,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

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新解》中指出“有一句格言告诫我们,一仆不能同时服侍两个主人,然而可怜的自我却处境更坏,他服侍着三个严厉的主人……它的三个专制的主人是外部世界、超我与本我。”正如弗洛伊德所指出的,除了本我与超我的矛盾,外部世界也影响着主人公的命运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处在危机与变革的中国社会,主人公以中国文人积极“入世”的态度,曾试图去改变。面对外族的冷漠歧视,“他”也想到“复仇”。但他终究没有采取实际行动。这是为什么呢?除了个性的懦弱,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祖国的劣弱,,让人几乎失去了救亡图存的信心,风雨飘摇的时局,让他的伤时忧国只能停留在内心,而日本人的冷漠歧视让他更产生了弱国子民自卑的心理,这些使他开始自戕自贱,最终将“他”推向了死亡的命运。

心理内涵与艺术特色

郁达夫的中篇小说《沉沦》是从沉沦中奋起的一部心理史。,描写的是一个患忧郁症的留学生,故事发生在被称为“东亚病夫”的上个世纪清朝末年,那个时候东渡求学的爱国青年很多,然而本篇的主人公虽然东渡,却不是去寻访救国的道路的,封闭孤独的生活加上长期压抑的青春的冲击,使他不免忧郁竟至于性格扭曲的发展,最后就到了自己也不相信的猥琐沉沦,以至于才21岁的他就要走向自裁。这部小说是采用第三人称,以“自叙传”式的写法,注重心理分析,无所顾忌地抒发主观感情,大胆地暴露主人公的心理状态。通过对主人公心理状态的描写,表现出了由于屡受歧视,精神忧郁甚至变态了但最后还不忘自己的祖国。表达了郁达夫鲜明的反帝爱国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沉沦》的主人公“他”出生在一个典型的中国传统家庭,在“他”四处求学中接受的则是较为开放的进步思想。在中西文化交融的环境下长大的主人公既有中国文人某种气质,同时又有一些自由与叛逆的思想。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自由思想被压抑。当他离开W学校“打算不再进别的学校去”,他选择了蛰居在小小的书斋里。他的内心里也因此而压抑,产生了“忧郁症的根苗”。此后的留学生涯他的忧郁症就更加严重起来。在异国他乡,饱受“性的苦闷”与“外族冷漠歧视”的“他”渴望真挚的爱情,并愿为此抛弃一切。然而这种渴望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他的内心逐渐失去理智的控制,他开始自渎,窥视浴女,甚至到妓院寻欢,只为了寻求自己感官上的一时愉悦与满足,最终深陷在邪恶的沼泽里不能自拔。那饮鸩止渴的行为显然让“他”更加苦闷,愉悦过后是更大的空虚,欲望越来越大,他开始寻求更大的刺激,而他的经济状况却穷困潦倒,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最终“他”只有投海自尽来结束这个恶性循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