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本【三篇】(三年级)

苏教版小学数学说课稿范本【三篇】(三年级),第1张

#三年级# 导语数学的学习可以说很枯燥,记公式做题,做大量的类型题。这时候,如果教师有一份明确的说课稿,将会大大提升教学效率,提升课堂活跃性,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老师往往都有自己风格的说课稿,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授课技巧,它会成为你的一种魅力。以下是 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启发。

篇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实验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容、线索,并明确活动的目的。要求学生通过数、折、量、比等方法,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交流能力。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二、说教法:

 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以及本节课的内容特征,我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起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我设计了小信鸽送信遇到难题,请小朋友帮帮他。让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求获取新知的情感,

 (2)实践参与,促进知识能力均衡发展通过操作、实验等方式,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猜测,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操作是一个手、眼、脑等多种器官协作的活动。我请学生利用手中的材料,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手的活动促使了脑的发展,脑使手的动作更加灵活,而手脑并用能使人的思维得到均衡发展。

 三、说学法:

 在合理选择教法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不仅学会,还要会学,本节指导学生以下几种学法:

 1、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数学

 “探究”是新课改的一个主题词,所谓探究,是对问题做出猜想、假设、预测、收集数据、证明的过程。这是一个活动过程也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是最重要的。从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掌握到根据特征来判断长方形和正方形,正是一个不断探索实践的过程,所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是很适合的。在本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利用手中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以及长方形与正方形之间共同点与不同点等等,内容一步一步推进,使学生逐步掌握了探究这类问题的一些方法。

 2、在主动“触摸”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多实践、多操作,在此基础上去感悟知识,主动获取知识。这是本节课的一大特点。在教学中多次让学生运用数一数、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发现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让学生在“触摸”中掌握知识,学会学习方法,领悟知识内在的奥秘,更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内驱力。

 3、在“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学习数学的过程不只是计算的过程,还要能够在推理、思考的过程中学会交流,进行体验。课中我安排学生6人一组,想出能证明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办法,活动后让学生及时反馈自己的发现,表述自己独到的见解。交流是信息共享的过程,也是尝试的过程,通过合作交流,学生互相帮助,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互相取长补短,有利于提高学习的效果,和他们的积极主动性。四、教学程序设计根据上面的分析,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年龄特征,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一)创设情境

 1、老师出示多媒体:请小朋友们来看!勤劳的小信鸽准备将这些信送到哪儿去呢?哪些信送到长方形的家?哪些信送到正方形的家?6号信呢?小信鸽多着急呀!为什么既不是长方形也不是正方形?学习了今天这节课,大家就明白了!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学生喜欢的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急于探索的情感。

 2、举例小朋友们,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表面又是正方形的呢?通过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3、揭题接下来就很自然的引入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探索特征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老师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猜猜它们有什么特点呢?同桌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进行反馈。

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体验让数学课堂更鲜活

 内容是:《秒的认识》

 《秒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已对时、分具有一定的感性体验,能正确认读几时几分。本课教材从材料的选择到呈现方式,都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感知秒的意义。探索分与秒的进率关系,体验1秒、1分的长短,初步建立分和秒的时间观念。

 解读教材和课标后,我拟定了以下三方面的目标:

 1、知识目标: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能力目标: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并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像力,在探索交流活动中,逐步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情感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其中: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分与秒的进率以及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是教学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只是听说过秒,但很少用到秒,学生从时、分到秒的过度,需要一个体验的过程。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生活经验,尽可能使数学活动与他们的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时间单位秒。

 根据本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起点,我认为本节课的难点就在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以及探索分和秒的关系是教学难点。

 要有效地冲突重难点,就要选择适当的教法与学法。

 1、以人为本地教:教是为学服务的,本课,我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主要采用了创景、观察探索、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等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变静态的文本教材为动态的学习资源。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的、生动活泼的、快乐的学习氛围。

 2、注重体验地学:

 学生通过看一看、听一听、说一说、议一议、做一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进行学习,有效地提高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秒,体验秒,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下面我谈一谈本节课的设计及想法。

 这节课我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新知→活动体验,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提高→全课总结,系统梳理→欣赏感悟,教育升华。

 我重点谈一谈自己在为有效冲突重难点的的设计:

 1、自主体验,感悟时间“秒”和“分”(分为两个层次:认识秒和体验秒)

 认识秒:我从电子时刻上的秒入手,引入新课的学习,接着让学生自主认识秒针,引导生总结出最细最长的是秒针,让学生观察秒针走动留下的阴影认识1秒和几秒,其中秒针从12走到差2格到6时,让学生说不同的看法,可能有的学生是一格格数的,有的是先数5个大格再加3小格,有的是先数6大格再减2小格等,体现方法的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优化。整个秒针走到的过程中都同时配有“滴答”声,让学生在看其形并听其音中,亲历1秒。

 体验秒:让学生听“滴答”声,想一秒钟能做些什么?学生的答案肯定是鲜活的,无法预设的,也是他们个性的展示机会。让学生用自己想的方法跟着课件里的“滴答”声试一试,有时也可以全班跟着做一做,一起做动作一边跟着“滴答”声数,在观察、倾听、模仿、数数等多种活动中,充分地体验时间单位“秒”,“我是小闹钟”的游戏更是让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参与活动,尝试估老师规定的几秒。我想,这些活动对于“秒”的概念建立应该是有效的。

 2、观察、探索、体验分与秒的关系

 师引导生先观察钟面上的分针和秒针分别在什么地方,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动画,看完动画后,在小组内商量商量:秒针走一圈后,分针有什么变化?由此可以得到分和秒有什么关系?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说出1分=60秒,那就又反过来抠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因为分与秒的关系是本课的一个重难点,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汇报总结的方式来解决的。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也有利于培养他们初步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实践活动,体验1分钟

 在课前,我布置了让学生由家长计时1分钟,看自己能做些什么,然后课堂上交流。课堂上,学生在1分钟的口算比赛中又体验了1分钟。我设计时是这样考虑的。首先,口算是我们数学课堂一项基本的训练,把它作为1分钟的体验内容,可以让我们活动的数学成分更浓。而且,课堂也只有短短的40分钟,而学生课余时间是比较充裕的,让学生回家体验与课堂体验结合起来,就可以让学生对1分钟有更充分的体验和感受。这样更有利于“分”时间概念的建立。

 此外这节课在设计上还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1、给学生提供了现实而有吸引力的学习背景。

 本课里,我采用了大量的现实素材,例如:“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刘翔110跨栏破世界纪录的12秒88以及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人类利用1秒钟可以做许多了不起的事情等事例。这些事例都是近期的、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信息,而且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这些素材,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体现了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这一思想。

 2、渗透了德育教育

 本课里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和珍惜时间的教育。

篇三

一、简析教材

 循环小数是个新知识。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教材通过例7和例8,先让学生做除法。通过实际计算,发现这些除法无论除到小数点后面多少位都除不尽。根据学生计算出的除法竖式,让学生观察它们商和余数的关系,由于余数是重复出现,商也重复出现,而且这样的重复是循环不断的,从而引出循环小数的概念。进而简单介绍循环小数的简写。接着,教材通过两个数相除时商的两种情况介绍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的概念。最后简单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以前学生对小数概念的认识仅限于有限小数,学了循环小数等概念,小数概念的内涵进一步扩展了,学生认识到除了有限小数以外,还有无限小数。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和掌握循环小数的概念;掌握循环小数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能力,提高计算能力。

 3、思想目标: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法学法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如下的教学学法。

 1、以趣激趣,引入新课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情怀,没有学习的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可见,新课导入中激趣的重要性。新课开始,我采用故事情境法,让学生体验“循环”的意思,从而说说生活中的“循环现象”,深入理解循环的意义,为后面学习新知作个好的铺垫。

 2、主动探索,建立认知

 新课程指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依据这一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一个小组计算的动手情境,让学生动手计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通过让学生试算、观察、比较、讨论等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全面参与新知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帮助学生在大脑中建立多层次多网络,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小数还可以分成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中还有循环小数等。

 3、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好的练习设计能够巩固学生的知识,进而延伸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完新知后,我设计了三类练习,一类是填“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在学生填完后我适当进行总结,深入渗透“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但无限小数不一定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的思想。第二类是练习循环节的近似值,这也是本课的教学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理解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时进一步巩固以前学过的求近似值,加强知识间的联系。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感受数学给我们带来的内在美。

 四、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讲故事“从前有座山……”让生说说为什么这个故事讲不完?

 2、揭示“循环”,让生举例生活中的循环现象。

 3、引入到数学现象中。

 以故事引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现在课堂所追求的一种情境教学。并让学生结合生活说说循环现象,为新知教学架梁铺桥。

 (二)探索新知

 1、小组合作计算四道题目,其中一道的商是除的尽的,三道的商的是除不尽的。并组织讨论:将这些商分分类,你们发现了什么?

 2、交流总结得出: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以及循环小数。

 3、重点研究:循环小数的特征(得出定义及探索是怎样发现它是循环小数的)

 4、让学生出题判断是否是循环小数,加强理解循环小数的定义。

 5、深入得出:循环小数一定是无限小数,无限小数不一定是循环小数,有限小数一定不是循环小数。(并举例证明)

 6、看书并教学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

 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索的方法让学生自主地研究小数的两种形式: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及循环小数。这充分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看书质疑,对新知及时进行巩固,并让学生提出想学习循环小数的简写形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练习设计

 1、填空(有限小数、无限小数、循环小数)

 (1)出示六个数,你们有什么疑问?(31604是什么意思?)并教学三个循环节的写法。

 (2)让学生填空。交流并小结:先选出有限小数,再做无限小数,从无限小数中得出循环小数。渗透数学思想。

 (3)教学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2、填空: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3、判断题:错的说说原因。

 针对本课知识点较多,我在练习设计时考虑到多层次、多角度。并在第一题的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

 (四)总结延伸

 1、说说本节课学到什么知识?2、趣味数学(课外延伸题)

 最后我设计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方面让学生学研究循环小数的规律,另一方面体验数学的美。

文/墨沙墨

这个问题没法直接给您明确的建议,离还是不离。因为无论说哪一种,都还没考虑到您的具体情况。

但可以给您参考意见。

建议一:试着让感情“无中生有”

想想看,你们恋爱结婚之前,也是从没有什么感情开始的。你们都不认识彼此。从相遇之后,慢慢地,一点点地培养出了感情。

现在,你们没有感情了,顶多也只是回到了恋爱之初。那时候能慢慢培养感情,这时候为什么不可以呢?

也许你会说,那时候彼此之间还有神秘感、新鲜感;现在知根知底之后,没有兴趣了。

这逻辑没毛病,但有个Bug:为什么不让感情一直保持当初的新鲜感、神秘感呢?那样不就一直和睦美好吗?

那么怎么重生并且保持这种新鲜感呢?

首先,你需要按捺住你的负面情绪:抱怨、失望、冷漠等等;逼逼自己萌生一个意识:改变。

其次,迈出第一步,那就是把我的建议看下去。

第三,找到对方的“爱语”(推荐你看《爱的五种语言》)这本书)。

《爱的五种语言》提出了5种爱语:

01肯定的言辞

02精心的时刻

03接受礼物

04服务的行动

05身体的接触

想想对方的爱语是哪一种,如果不清楚,可以试着和他聊聊——记住,必须有一个人主动打破这个僵局,何妨是你?清楚了对方的爱语之后,比如是“肯定的言辞”,那么你就多多肯定对方,肯定对方的事业、品质、付出等等。

你做了让对方开心满意的事情,对方也会为你改变,做让你开心满意的事。慢慢地,一件事一件事的,感情就回温了,热乎了,烫了,燃烧了。

可能有的人会问:

为什么是我改变,他难道不应该改变吗?

我想回:

☞他当然应该改变。但是,提出问题的是你。

☞他当然应该改变。但改不改是他的事,我们没法儿要求,那太难了,我相信你一定试过。 我们能要求的只有自己,那样容易多了。 你的改变不仅是为了对方,更是为了自己。爱是需要能力的,感情出问题,那说明你的爱的能力需要提升。如果不提升,即便离婚了,换成下一个,照样会在同一个地方以同一个姿势摔同一个跤。

☞他当然应该改变。如果你改变了,他就会改变。爱是同声相应,只是需要你迈出第一步而已,勇敢一点嘛,都那么大的人了!

建议二:如果你迈出第一步的兴趣都没了,不愿再为对方付出,也不愿再提升自己爱的能力,那还能咋办,离婚吧!

你同意作者的说法吗?

欢迎评论区来七嘴八舌!

欢迎关注练摊儿学苑,

每天陪你解锁情感新知~

延伸阅读:

如何让爱稳固

陪伴失败者有多重要

思想品德课有效性教学就是指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学实效和教学效率以及所产生的教学价值和社会效益。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从寓教于乐,求真务实,为人师表等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做人,学做真人。学生的积极性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就没有了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巧设课堂导入

  万事开头难。导入直接关系课堂教学的质量,影响学习效果。一堂成功的思想品德课,离不开适度、巧妙、风趣的导入。好的导入具有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教学主体的作用。

  情景导入法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导入方法。在展示情景时,如果只是用文字材料情景,或只是简单的讲述,学生缺乏情境体验,效果就不会理想。以便于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保持新颖和变化,利用多种形式展示情景:文字材料情境、图表材料情境、漫画情景、小品演示情境、动画情境、视频情境、教师的语言渲染、生活实例列举。从而激励学生参与,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体验,丰富课堂教学。

  当然,不论何种形式,只要能服务于教学内容,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给学生带来感悟新知的情感体验,都可以采用,而不能只拘泥于一种形式。当然,导入要切中重点、求精;要生动活泼,求趣;要引起悬念,设疑。

  二、精选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要精选,体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和课堂环境的改善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学有法是指教学时有法可依,有法可循。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发现法、自学辅导法、引探教学法、合作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无定法是指在实际教学时,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同样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不同的教师,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师,不同的学生,同样的教师和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方法各不相同,因为每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有各自的优点、缺陷和适用范围,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了。所以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接受能力以及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特别要注意,一节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实际教学的进程交替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有的教学内容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就要结合实际情况择优选择。

  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教学的内容、本人的教学风格、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而定,以达到课堂教学效果最优化为准。值得一提的是,选择教法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绝不能凭空想象,不切实际。

  三、适当创设情境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何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是如何实施情境教学的。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与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习最好的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情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索与创新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收到预期效果。如在学习“做理智的消费者”时教师创设“超市购物”的情境,以小品形式再现购物中的侵权、维权等具体情节,寓教于生活,学生轻轻松松就知晓了消费者应有的权利以及维权的方式等。

  四、用好现代技术

  多媒体以其独特的魅力走进了课堂,以活泼可爱的动画、优美动听的音乐、赏心悦目的图像吸引着学生。教学中运用得法,就可为思想品德创造更广阔的新天地。

  如讲“人口问题”时放映电视小品“超生游击队”激发学生兴趣,由此引出新课内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得到明显体现,教学效果较好。师生利用网络来开辟第二课堂、讨论专栏,或以聊天室进行对话,把课堂上没学到的进行扩展,把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而且对学生个性的培养、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极为有效。

  思想品德课是学生展示自己的广阔天地,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实现,就会在教育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思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承认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并逐步改正完善,这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三角形的内角和》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85页例5。三维目标:知识技能:1通过测量、剪拼和折拼等方法,渗透“转化”的思想,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0。2会用新学知识解决一些相关的数学问题。3积累一些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过程与方法:主要通过动手实验法探索新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中体现发现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重难点、关键:1重点: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0。2难点:通过操作活动探索和发现任意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0,并加以验证,进一步感受结论是真实、正确的。3关键:要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三角形内角的度数和等于1800。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出课题1借助等腰直角三角形初步感知内角和。教师:(出示等腰直角三角板)这是一个三角板,有几个内角?3个每个内角各是多少度?∠1=45°,∠2=45°,∠3=90°三个内角一共多少度? 45°+45°+90°=180°2引出课题。教师:把三个内角的度数相加就是三角形的内角和。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三角形,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 揭示课题:三角形的内角和3加深印象。教师:我们已知一副三角板其中一个内角和是180°,那么另一个呢?出示另一个三角板它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 180°为什么?∠1=300,∠2=600,∠3=900,300+600+900=1800 二、动手操作,探究问题1、观察与猜测。教师:这三种特殊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0,1800是一个什么样的角?生:平角三角形内角的大小是不固定的,那么其它三角形的内角和又是多少度呢?(展示大小各异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有没有规律呢?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是一样呢?这是一个……锐角三角形猜一猜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度?直角三角形呢?还有钝角三角形呢?(板贴分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角形按角来分类,就分成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三种。教师:现在大家都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要判断猜得对不对呢?用什么办法可以知道?(启发学生通过测量验证猜想结果)怎样量?再想想,还有别的办法吗?拼怎样拼?生自由说可以分别把三个角剪下或撕下拼在一起,还可以怎样做?折怎样折?折几个角?生自由说可以把三个角折在一起,折成一个什么样的角?平角(板书:量、折、拼)愿意尝试吗?激励学生兴趣提出合作要求:四人小组合作,选择自己能够做到或者愿意尝试的方法进行验证。采用测量验证的同学将所测量的度数填在相应三角形的表格中,算出内角和。展示表格引导学生明确要求愿意尝试“拼”的同学可以看看书本P85的介绍,老师给每个同学提供了一个平角,采用“折”或“拼”验证的同学看一看能否用得上。每个人都要验证三种不同的三角形,三种三角形验证完后再小组交流验证结果,按照屏幕上的步骤说一说。比一比哪组完成得最快最好。出示验证提示:⑴你选用什么三角形,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⑵经过操作得到什么结论?2动手验证。小组活动,教师巡视。各种验证方法同时进行3汇报结果。⑴测量。①分小组对大小不一的三角形进行验证。②组织学生汇报。③教师:通过刚才的测量,你发现什么?(学生测量得出了三角形的内角和,多数是180°,但也有的是比180°小一点或大一点。)由于测量工具的误差,和制作的三角形不够标准,造成结果有偏差。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固定的值,应该是多少度?1800⑵折:根据学生的反馈,引导学生找准角两边的中点,并沿边上的两个中心折角,再折其他两个角时也应这样做。 ⑶剪拼或撕拼:把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拼成平角如下图。或者学生可能将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依次画下来,最终形成一个平角。 4让学生拿起手中的三角形,让全体学生可以看到形状不同的、大小各异的许多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都是1800。教师小结:不管三角形有多大,它的内角和总是1800。教师:同学们通过了自己动手操作证明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刚才大家采用量、折或拼的方法验证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那么我们就知道了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0。 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4看书反馈质疑: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本P85的内容,请同学们看书,有疑问可以提出来。(教师巡视质疑)教师: 在一个三角形中,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我们可以利用定理求出第三个角的度数。利用这一规律能够帮助我们解决一些数学问题。三、应用延伸,解决问题1.求出下面每个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列式计算) 教师:你会做吗?怎样想?小结: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减去已知角的度数和可以求出一个未知角的度数,再看下一题。独立思考之后再同桌交流方法,引导学生说出方法。直角三角形求未知角度数的时候:第三个图还可以怎样想?2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列式计算)P88的第9题 教师:看图,你获得哪些信息?引导: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内角有什么特征?小结:要求特殊三角形某个角的度数时一定弄明白这个特殊三角形内角的特征,选择合理、灵活的方法解题。 3请给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打“√”。⑴ 400 700 650 ( )⑵ 600 800 400 ( )⑶ 350 1000 550 ( )⑷ 900 480 900 ( )⑸ 300 1200 950 ( )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巩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启发学生通过第⑶⑷小题明白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最多有一个直角;一个钝角三角形最多有一个钝角4 一块三角板的内角和是1800。用两块完全一样的三角板拼成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指名指出拼成后的三角形,并指出三个内角。教师启发后小结:无论怎样拼,只要拼成是一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0。5 用一张正方形纸折一折,填一填。

教师启发后小结:无论怎样折,只要折成是一个三角形,内角和也都是1800。引导学生明白: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一个普遍规律,不因三角形的大小而改变,不因拼、折等图形变换而改变。四、全课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轴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6~61页。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知道对称轴。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轴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一组实物图案或简单平面图形中识别出轴对称图形;能用一些方法“做”出一些简单的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

3、引导学生领略轴对称图形的美妙与神奇,感受现实生活、自然界中丰富的对称现象,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教学用具:

电脑、实物投影仪、剪刀、、彩纸以及透明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小朋友画蝴蝶。

(出示翅膀左右大小不同,形状不同的蝴蝶)

师: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这个画画得漂亮吗?

生:不漂亮!

师:为什么觉得不漂亮呢?

生:翅膀左右大小不同,所以不漂亮!

师小结:正因为上的翅膀左右不同,所以我们才觉得这幅画画得不漂亮。那怎样修改,这幅画就会变漂亮呢?

(学生说说怎样修改,然后教师演示修改以后的画,看看是否比刚才漂亮。)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轴对称图形

1、师:看来,大家都喜欢漂亮的,老师也喜欢。你看,老师这收集到了三张,一起来看一看。

2、出示天安门、飞机、奖杯:

①观察这些物体,你能发现它们共同的特征吗?

生:左右两边完全一样

②下面老师请电脑把这些物体画下来(演示),也请你们拿出1号信封里的,把每个图形对折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

③通过对折,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出: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是一样的,“大小相等、形状相同”。师再总结告诉:我们把对折后两边大小相等、形状相同称为“完全重合”)

板书:完全重合

师:像这样完全重合的图形是对称图形。

板书:(在“完全重合”的上面板书“对称图形”)

④电脑演示(并问问同学是怎样折的——左右对折还是上下对折)

⑤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后有折痕。

(一起展开看一下折痕,教师告诉学生这个折痕叫做对称轴)

师:(贴出天安门,用不同颜色的虚线在上面标出折痕)图上的折痕就是这个图形的对称轴

对应着板书:对称轴

⑧师:这样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把刚才写下的字词连起来,补充成: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板书成: zhóu

轴对称图形

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

全班齐读: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3、请同学说说怎样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

强调:完全重合

4、师:老师手里有一个图形,现在老师也把这个图形对折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师拿出一个不是轴对称图形的图形从不同方向对折,让学生静静地观察)

师:(观察完后)这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对折后两边没有完全重合。

强调:一定要完全重合。

①那么如果给你一个图形,你怎样才能判断出它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把这个图形对折一下,看看对折后折痕两边的部分能不能完全重合)

②接下来我们就来判断几个图形。

出示试一试,找找这四个图形中有几个轴对称图形,在书上打个“√”,然后交流。

③让学生拿出2号信封,动手操作验证。

④交流结果,让学生说说分别是怎样折的。(课件演示期间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是因为对折后完全重合,并折平行四边形,说明只是部分重合,不是完全重合,所以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5、师:现在大家会判断这些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了,那比这些图形难点的有没有信心判断出来呢?

完成“想想做做1”,先让同学找找:你能找到哪些轴对称图形。

然后交流,说说轴对称图形是怎样对折的,对称轴在哪?并相机告诉这些图形表示什么。

(期间注意,演示香港区徽后要说明我们判断轴对称图形,不仅要看外面图形是否完全重合,并且还要注意里面的图案和颜色是否完全重合。)

(二)制作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1)师:(指刚才中的蝴蝶)老师最喜欢这张蝴蝶的了,我突然也想做一只蝴蝶了。(演示彩纸撕蝴蝶,学生观察)贴到黑板上

师:这个蝴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为什么?

刚才老师撕了一只蝴蝶,现在要看看谁观察得仔细了,谁看出来老师是怎样制作一个轴对称图形的?

(可利用撕的蝴蝶引导)

学生如有不完整,教师再补充说明。

注意:应该在靠近对称轴的地方剪。

(2)电脑演示制作过程,使学生再次感知过程。

(3)师:你们想不想也制作一个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呢?

自己创作轴对称图形,以比比赛赛的形式出现。

说明制作要求:制作一个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做完后如果觉得自己的作品不错,可以贴到黑板上去。

师:那准备好了,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操作,教师巡视指导。作品展出,期间可选择几个错误作品加以纠正,强调注意点。最后评选出优秀作品奖励。)

(4)师:大家做的都非常漂亮,老师也用这种方法做了几个轴对称图形,现在老师想考一考大家,看看你们知不知道是怎样剪的?

做“想想做做”第4题,先独立连线,再交流,最后课件展开验证。

(5)介绍另外两种制作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折纸——绘画——裁剪的方法制作了轴对称图形,其实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制作方法,接下来,老师就来介绍两种方法,一起来看一看。

电脑演示:钉板上拉,水彩印。

三、小结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了解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吗?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再次巩固轴对称图形。

四、巩固练习

设计闯关

师:通过学习,大家已经了解了不少知识,现在,老师带着大家一起去闯智慧关,好不好?

1一星题

师:小朋友们,其实轴对称图形无处不在,小小的字母也有轴对称图形啊,就这几个字母中,你能找出来吗?

2、二星题

“想想做做”第5题

师: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旗,它是一个国家的象征,这里有9个国家的国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一个一个判断。)

3三星题

“想想做做”第3题。

(1)独立完成。

(2)实物投影展示,交流方法,并小结方法。

五、全课总结

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实物或(电脑演示)

师:闯关有点累了,那休息一下吧,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音乐)请大家随着优美的旋律,慢慢挣开眼睛!(欣赏对称)你看到的这些,和今天所学的知识有联系吗?

总结:刚才我们欣赏了很多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有了它们,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了。希望我们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后在我们这些同学中,能出现几个设计师,为我们的生活创造更多的美。

六、课外实践

请大家搜集一些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搜集的多。

二)这是某教师《圆的认识》一节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要求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3、通过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成功之处:

①教学目标能表明教师可观察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能表明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衡量的条件与标准,设计中使用的如“理解解”“通过”“认识”“学会”“”“在活动中”等行为动词正好反映了这一点。

②教学目标能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既都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价值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有机整合。

2、不足之处:

1 仍有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如“要求学生……”等,这是较为典型的教师要学生怎样,置学生于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状态。

2仍有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现象,如“要求学生……”等,这是较为典型的教师要学生怎样,置学生于被动参与、被动接受的状态。

一、基础理论简答题(三题选二题) (分值30%)

1、试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备好学生的重要性。

参考答案认知派学习理论家注重解释学习行为的中间过程,即目的、意义等,认为这些过程才是控制学习的可变因素。个体通过学习增加经验,改变认知结构,这种学习是内发的、主动的、整体性的质变过程。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的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等。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适当组织教材。教材的难度与逻辑上的先后顺序,必须针对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及认知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知识经验能前后衔接,从而产生正向学习迁移。

(2)、先行组织者策略。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一个材料,这个材料是以学生既有的知识为基础,并能与新知识发生联结,能够突出新知识的具体结构,为学习新知识作准备。

(3)、注意将分化后的知识前后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贯通的知识体系,以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引导学习者以划分层次或列图表方式发现内在的时间、空间、人物或其他方面的发展线索。认知学习理论还强调以整体的方式呈现教学材料,以培养学生的宏观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遵循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中重启迪的精神,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和手脚,要以暗示和启发去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他们的想象力。

2、运用你所了解的某一学习理论谈谈如何备好学生。

参考答案参照《课程标准》中有关“备好学生”的理论。我们的教案设计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并要考虑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站在学生的角度上想一想,学生已经学到了什么,学生需要学什么,怎样教学生才会感兴趣重点难点又是什么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的答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此来确定一个合适的教学起点,高速高效构起一条设计教案的最佳路线,使教学活动始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从而有的放矢地备课。具体说来,应做到以下几点:

(1)、尊重学生:为了学生的需要和发展,备课时要心中有学生,要充分了解学生,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欣赏学生。

(2)、了解学生:教师应有明确的“备学生”意识,包括:了解他们对有关知识、技能掌握的范围和程度,了解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自学能力和学习习惯等等。既要了解全班的整体情况,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困惑、疑点,以及在认识能力、兴趣等方面的个性差异,以便做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预测他们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拟订相应的教学措施,以使教学过程和谐融洽,保证学生顺利步入知识的殿堂。

(3)、依靠学生:对我们语文教师来说,需要在备课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感受体味语言,把握学生认知中的规律,从学生实际出发,依靠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依靠学生分组讨论自行解决疑难问题。

(4)、激发学生:注重激发学生和维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精力集中在学习的认知方面,依靠成就感引起的动机来加强学习。

3、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有哪些?

教学策略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和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教学方案。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教学策略具有问题情境性、目标指向性、设计和组织性、灵活性等显著特点。

从总体上来说,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有以下三个理论。

一、学习理论

1、学习概念分广义学习和狭义学习 2、激活内需——学习行为的本源 3、激发动机——学习行为的动力 4、养成习惯——终身学习的保证

二、教学理论

1、意义建构——教学之所以有效 2、交往互动——教学过程的基本形式

三、系统理论

1、追求和谐——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2、预设与创生——教学是一个生命系统

根据这三个理论,设计教学策略要遵守下列三个原则:

1、需求与发展――倡导以学生为本. 2、预设与留白――赋予课堂以生命. 3、质量与效率―――追求最优化的设计.

在进行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时,要立足于学科的教学特点,运用系统论的整体原理,促进课堂教学系统的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积极的相互作用。在现有各方面条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诸方面都得到应有的提高和熏陶。

教学策略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其设计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率甚至教学的成败。作为现代教育思潮典型代表,建构主义理论对教学策略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请你从以下两案例中,任选一例分析)(分值30%)

(一)这是某教师《克和千克》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知识分析该设计的

参考:

成功之处:该目标能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制定,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规律,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新知、把握新知和应用新知,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a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比较模糊,应分类详细说明。

b 、整个目标定位错误,以教学要求代替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该从学生行为表现的角度来表述,表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即通过教学后学生会做什么,而不应该表述教师做什么。

(二)这是某教师《分数的意义》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实验操作使学生知道分数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产生的。

2、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分数的意义,并能应用分数解决有关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教师通过操作、分析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新知。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请你结合“备好课”有关理论分析案例的:

参考:

成功之处:

1、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清楚、详细,层次合理。

2、能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能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

不足之处:

1、 目标定位错误。

2、教师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应多给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体会过程、掌握方法,从而提高能力。

三、请你从以下两课中(1)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2)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性质》;任选一课制作以下部分教学设计:

1、设计教学策略(要求:能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教学组织形式、课型结构、教学媒体、教学方法、

确定教学重难点)。

2、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要求:要有趣味性、实用性和目的性,要做到启发与投入相结合,要精炼)

3、设计一个结课方案(要求:要有针对性、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4、设计一个板书方案(要求:语言要精炼、恰当、科学、准确,要有灵活多样性和清晰的条理性,布局合理,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启发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二册《认识人民币》

(一)、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人民币,了解元、角、分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在模拟购物等活动中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感悟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得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小懂得合理使用零花钱,并知道如何爱护人民币。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小面值人民币。

难点:知道元、角、分之间的进率。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模拟人民币。

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在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的基础上学习新知。

2、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利用课件创设小明买生日蛋糕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满兴趣地进入新知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认识人民币。

教师先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元、角、分三个单位,然后充分利用模拟人民币帮助他们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共同解决小明买蛋糕的问题。

2、人民币的兑换。

通过小明换零钱买橡皮,让学生学会不同人民币之间的兑换。

三、应用新知。

1、兑换游戏,让学生掌握多种不同的兑换方法。

2、模拟购物,教师创设情境,在活动中激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获得快乐的体验。

四、课堂总结。

在总结中教育学生要合理使用零花钱,要爱护人民币。

(二)、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

教师:今天是小明7岁生日,妈妈要带小明乘车去买生日蛋糕和礼物,小明说:“我长大了,能让我自己试试吗?”于是妈妈把钱交给小明,由小明买车票,买蛋糕和礼物,你们看小明多高兴啊!(教师边讲边用课件出示买东西的画面。)

“同学们,你们都用过人民币吗?谁能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的?”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趁机导入到新课。

(三)、设计一个结课方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玩的高兴,还学到了许多知识,谁能说说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吗?

你还知道人民币的哪些知识?(教师趁机教育学生要爱护人民币,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四)、设计一个板书方案:

认识人民币

1元 = 10角 1角 = 10分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小数的性质》

(一)、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初步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并应用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

过程与方法:运用猜测、操作、检验、观察、对比等方法,探索并发现小数的性质,养成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以及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体验问题解决的情趣。

教学重点: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

能应用小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

教学方法:

1、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质疑中激发学生的兴趣。

2、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谈话质疑,导入新课。

教师从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入手,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自然导入到新课的教学。

二、探究新知、课中释疑。

1、学习例1:通过让学生将1分米、10厘米和100毫米化成以米做单位的小数,让学生观察01米=010米=0100米,初步认识小数的性质。

2、学习例2:通过在同样大的两张正方形纸上表示出03和030,让学生再次感受小数的性质。

3、让学生将自己之前观察所得的发现在小组中交流、讨论,并试着归纳出来。

4、看书质疑,帮助学生认识并掌握小数的性质。

三、课堂巩固、运用新知。

进行小数的化简和改写,在此过程中加强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培养他们运用新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二)、设计一个导入新课方案:

教师:我有个邻居小明的爸爸下岗了,最近他开了个便民小超市,想请大家帮忙给设计个标价牌,大家能帮这个忙吗(出示手套和毛巾图)手套每副2元5角、毛巾每条3元,标价牌该怎么填呢?学生自由创作。(选择几种写法引起争论)

板书: 25 250 3 300

我们在商店里看到的标价一般是这样的:250元 300元(课件演示)

25 和250都表示2元5角吗?3和300相等吗?

为什么会相等呢?学会今天的这节课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学“小数的性质”(板书课题)

(三)、设计一个结课方案:

教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大家分享?我们是怎么探索小数的性质的?通过对整数末尾0的变化的研究,我们提出了小数末尾0变化引起变化的猜想,并通过生活的实例发现了小数性质的存在。

0的作用大不大?通过在小数末尾添上或者去掉0,我们就给一个小数找到了许多大小不变的朋友。其实,数学王国里有许多奇妙的现象,等着我们不断去探索、发现。

(四)、设计一个板书方案; 小 数 的 性 质

25元 = 250元 3元=30元= 300元

1分米=10厘米=100毫米

末尾 添上“0”

小数 01米=010米=0100米 大小不变

末尾 去掉“0” 030 = 03

北师大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

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20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