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适合中学生的作文,大约600字,要把情感全融洽在里面

两篇适合中学生的作文,大约600字,要把情感全融洽在里面,第1张

首先,情绪出现较早,多与人的生理性需要相联系;情感出现较晚,多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哭、笑等情绪表现,而且多与食物、水、温暖、困倦等生理性需要相关;情是在幼儿时期,随着心智的成熟和社会认知的发展而产生的,多与求知、交往、艺术陶冶、人生追求等社会性需要有关。因此,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只有人才会有情感。

其次,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则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情绪常由身旁的事物所引起,又常随着场合的改变和人、事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有的人情绪表现常会喜怒无常,很难持久。情感可以说是在多次情绪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稳定的态度体验,如对一个人的爱和尊敬,可能是一生不变的。因为如此,情感特征常被作为人的个性和道德品质评价的重要方面。

最后,情绪具有冲动性和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人在情绪左右下常常不能自控,高兴时手舞足蹈,郁闷时垂头丧气,愤怒时又暴跳如雷。情感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深沉而且久远,不轻易流露出来。

情感陶冶法(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高尚的情感、美好的事物和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的方法。情感陶冶主要是运用以境染情、以境触情、以境陶情的原理对受教育者进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在认识上和情感上逐渐完善。情感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的判断技巧:

做题的时候, 情感陶冶法和榜样示范法经常容易混淆榜样示范法必须有明确的学习对象。有目的性、有计划性的以"明示"的方式进行。例如:教师利用学生偶像对学生进行教育。但是情感陶冶法没有明确的学习对象,无意识、潜移默化的以暗示的方式进行。例如:在教室内悬挂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以培养优良的班风。

一:与优秀的人相处。观摩这些人的为人处事,思维模式,动作神态以及对应的情感,有助于提升情商。

二: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适当的书,看完书要进行再分析,回想书里说了什么。这些话联系到现实世界有没有什么帮助,自己遇到这样的情况,会说什么做什么怎么判决这类事情好坏对错程度。

三:实践。把知道的实践一遍,但要注意时间,对象,地点,天气,否则,实践即犯错。

古人九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

1、焚香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古人焚香是为了享受高雅,也是宫廷贵族们显示身份的象征。而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在客厅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柱香,闭目养神,静静地感悟香气中带来的奇妙感受。熏香还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自己浮躁的心也会变得踏实。

2、品茗

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 思想。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3、听雨

听雨是一种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万事万物,聆听点点滴滴洒落大地的雨声。仿佛淅沥淅沥的雨滴,是雨精灵所奏的催眠曲,让大地生物都能安然入睡,获得一种心灵的惬意。

4、赏雪

欣赏雪花的晶莹剔透,冰清玉洁,让人想到在这凡尘世界也要保持一种像雪花一样的纯洁无瑕,保持一份超凡脱俗、高洁的心境。

5、候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这一意象常常成了人类思想情感的载体,她的意蕴十分丰富。在很多咏月诗歌中,诗人将月融于的内心思想情感之中,并使月与内心的思想情感互为辉映,创造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并将诗的文学品位、思想内涵与艺术造诣提升到一个极高的水平。

6、酌酒

酒神精神以道家哲学为源头。庄周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齐一生死。庄子宁愿做自由的在烂泥塘里摇头摆尾的乌龟,而不做受人束缚的昂头阔步的千里马。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利禄及荣辱,是中国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7、莳花

花卉艺术是人们表现自然的生命、展示自然的魅力以及人的内心世界对自然、人生、艺术和社会生活体悟的媒介,是人们借助于自然界的花草作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美化生活的一种方式。

时至今日,人们对花仍旧情有独钟,各地的花展、花市、花节人潮涌动,盛况依然,我认为,国人好花,不仅仅好其花形,更缘于花文化的精髓:花韵。

8、寻幽

多去游览山水时寻找、搜索幽雅的胜地。

9、抚琴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俞伯牙、钟子期以“高山流水”而成知音的故事流传至今;琴台被视为友谊的象征。

吹箫抚琴、吟诗作画、登高远游、对酒当歌成为文人士大夫生活的生动写照。

古人九大雅事,俱为修身养性之举。身处喧嚣尘世,吾辈当效古人,少一些物欲横流,多一些闲情雅致。

(一)情感陶冶法的内涵

情感陶冶法是指班主任通过自觉地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以达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它体现了班主任对中学生无私的、真诚的爱以及对中学生的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在整个中学阶段,班主任的这种“爱”、“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是其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是开启中学生心扉的钥匙,也是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相容的结合点。其二,陶冶教育法是渐进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一经发生作用,成为心理定势稳定下来,就不易发生改变,而成为深刻而持久的人格特征。陶冶教育法把中学生置于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这种情境必须具体、生动、形象、直观,而且要象“磁石”一样强烈的吸引着中学生。这种情境从表面看是“无求的”、“自发的”,而实际上是经过班主任精心设计安排的,使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渐渐地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

(二)情感陶冶法的方式

情感陶冶法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师爱。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班主任对中学生的爱是完成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师爱比之寻常人之所爱具有显著的不同。

①师爱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既体现出对中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也贯穿在对中学生的严格要求。这就要求中学班主任在处理班级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尊重、信任中学生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而有格,使之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严而有恒,使中学生体会到班主任为教育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决心,只要是合理正当的要求,就应该让学生坚定不移地去执行。

②师爱是公平和客观的。这就要求班主任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既要爱听话的、优秀的中学生,更要以满腔热忱去爱“失群的孤雁”和“丑小鸭”。

③师爱是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班主任要注意让师爱落实到实处,爱到根本上。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班主任藉以教育中学生的不容轻视的有效途径。因为“对周围环境的灵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校园中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和语言环境等,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中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干扰或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以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潜在地影响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规范性。校园文化具有“软”约束功能,尤其是体现其整体特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无形中规范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起着导向、制约、评价和教育的作用。

②非强制性,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通常以内隐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它对中学生的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如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和物理环境等对中学生的影响,既不是硬性灌输,也不靠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的强迫约束,而是于潜移默化之中,感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③持久性,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于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可塑性很大的中学生,将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3.艺术陶冶。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文学、影视等。它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形象概括、寓意深厚,不仅给中学生以美感,而且可以熏陶他们的性情。艺术陶冶既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工作方法,班主任通过带领中学生参加各种健康、高雅的艺术活动等,可使中学生在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中受到美的陶冶,养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愉快开朗的性格,而且这种教育情真意切、印象深刻,经久不衰。

(三)运用情感陶冶法的要求

情感陶冶法因其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等“无言”、“无形”的特点,包含着十分复杂和精微的因素,因而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班主任要提高感召力。情感陶冶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班主任以自己的品德与情感为情境对中学生进行陶冶。在这里,班主任不是通过说理和要求教育学生,而是以自己的高尚情操、人格、对中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和感化他们,经验表明:班主任的威望愈高、对中学生的关怀和爱越真挚,他对中学生感召的力量就越大。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品德修养、恪守教师道德、以身作则,使中学生在班主任经常、恒定的身教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2.要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良好的情境是陶冶的条件和工具。要有效地陶冶学生、行不言之教,一个班主任应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校风。为此,班主任一方面要善于按照其工作目标,运用教育艺术与机智,精心设计教育情境对中学生施以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变和消除对中学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情境,对情境的不良因素要善于控制、引导,提高中学生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3.要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情境教育与说服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效地发挥情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让情境自发地影响中学生,班主任需配合以启发、说服,引导中学生注意学习与生活情境的美好和温暖,并习惯和喜爱这种良好的情境,自觉地吸取情境的有益影响,从而在自己的身上培养起相应的良好品德和作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31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