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征方面来培养家国情怀?

如何从中学生情绪情感的特征方面来培养家国情怀?,第1张

如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现在的学生沉溺于动画片,电脑游戏之中,知道爱国的英雄人物的没有几个。而让他们说起歌星,明星来却头头是道,爱国歌曲唱不来,流行歌曲一大堆。这是这回的问题,更是教育的问题,也是我们教师的问题。没有培养起学生们的爱国情感。 我们知道,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 那么应该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做: 一、了解祖国 让学生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可以利用晨会课,班队课向学生介绍有关祖国的一些知识,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伟大的国家,让他们以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自豪。再用唱、读、看、讲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多方位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 二.强化爱国情感 1.重视升国旗仪式 国旗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象征,人人都要养成对国旗的崇敬和热爱,而学校每周一所进行的升旗仪式正是养成这种心理的重要方式。在升国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满怀着热爱祖国心情,庄严站立,敬好队礼,唱好国歌,并庄严肃立地面向国旗宣誓。 2.抓住有利时机激发爱国热情 利用好上课的时机: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歌颂祖国的优秀文章和许多爱国的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我们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小学数学课本里也有一些人文数学知识,我们要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数学专著和数学家,我们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而自豪,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利用好班队课。 班队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最好时机,通过班队课的讲解和学生自己的消化,将自己的爱国行为由理论化的听听,想想,说说转化到自己的行动上来,也可以利用班队课组织学生进行一次有意义的爱国行动。 三、深化爱国情操 通过一系列的教育,逐渐让学生养成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了解国家大事的习惯。使大家经常了解国家所处的环境,国家的发展变化,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的发展联系起来,做一个有理想的人。 爱国情怀,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青的永恒主题。虽然在不同的时代,爱国情怀的时代特性不尽相同,但作为一种正义、极具凝聚的力量,它却是一脉相承、亘古不变的

  随着教育的改革,情感教育这种缺失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新课程标准中也有多处提到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具有人文特点的语文学科自然成为情感教育的主要阵地。

我们知道情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头等重要的心理因素,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来说,应抓住情感,寓情于教,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水平。那么,在教学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呢

一、营造气氛,创设和谐课堂

课堂气氛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我们组织教学是为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服务的,是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观点时,我会鼓励他们敞开思想、畅所欲言,发表不同的见解。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萌发出新知的幼芽,则给予更大的鼓励,激发他们向更广泛、更深层次的知识领域进行探求的热情。实践证明,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师生关系融洽,教师热爱学生,学生也热爱教师,就会爱屋及乌,爱你所教的学科。

教师不能心存偏见,要特别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营造这样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无不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语文教学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必须激励学生隋感,增加感情投入,使课堂弥漫着一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二、吃透教材,把握情感因素

语文教学的载体是范文。“文章合为情而作”,文章本身就是作者情感的外化。教师自身应当有浓厚的情感投入。魏书生在讲课前一般要向学生推荐有关作者的传记,使学生与自己一道触摸文章跳动的感情脉络,喜作者之喜,怒作者所怒;钱梦龙讲《苏州园林》,能使学生产生到苏州园林游览一番的强烈愿望;于漪更是被看作是“情感派教学”的圣手。教师的情感无异于一股“乍起”的风,能“吹皱一池春水”,让学生体验到具体、亲切的情感,能“披文以入情”。情感教学可以使学生乐学到“不能自已”的程度,可以使课堂教学进入五彩纷呈、奇峰迭起的艺术境界。一堂充满激情、旁征博引、引人入胜的语文课会令人终生难忘,永远受益。

罗曼・罗兰说:“要撤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知识和感情传授给学生,必须在备课时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应拥有丰富的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应运用已有的语言文字知识,去熟悉、研究课文,对文学作品进行感受、体验,并通过作品语言领会作品内容,通过自己的感情来领悟作家情感的脉搏,引起感情的共鸣,并把这种感情保留下来,作为语文教学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文学是借助语言来描写的。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美的情感,给读者赏心悦目的美感。作为语文教师应具备饱含感情色彩的语言,这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教师的朗读,成功的表情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美的输入。它会将无声的语句变为有声的语言,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再创造,把课文中最美、最富情感的地方凸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感到活生生的形象,对作品内容心领神会,从而收到“其义自见”的效果。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情发声,以情带语,根据不同作品的不同内容,用不同的语音、语调来进行朗读,该昂扬时昂扬,当低沉时低沉,让浓郁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如朗读《春》中的“春风图”一节:“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句中引用的诗句要读得一字一顿,“母亲的手”和“抚摸”两处用重音连读,读得语重而情深,让人感觉到春风的和煦、舒坦和柔情。“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这句要读得气徐声柔。“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儿”读重音,给读者以嗅觉上的美感。“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这句用亲切的态度、欣喜的感情、气满声高的色彩,将“清脆”“宛转”“应和”还有“短笛”“嘹亮”等词语重读,使人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学生在教师的朗读中进入角色,不仅仿佛置身于万物复苏、争奇斗艳的春天之中,而且将从这篇散文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中受到强烈的感染熏陶。

(责任编辑 刘新)

(一)情感陶冶法的内涵

情感陶冶法是指班主任通过自觉地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自身教育因素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使其耳濡目染、心灵受到感化,以达到班主任工作目标的方法。

情感陶冶法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它体现了班主任对中学生无私的、真诚的爱以及对中学生的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在整个中学阶段,班主任的这种“爱”、“理解”、“尊重”、“关怀”和“信任”是其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是开启中学生心扉的钥匙,也是班主任与中学生心理相容的结合点。其二,陶冶教育法是渐进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它一经发生作用,成为心理定势稳定下来,就不易发生改变,而成为深刻而持久的人格特征。陶冶教育法把中学生置于一定的活动情境中,这种情境必须具体、生动、形象、直观,而且要象“磁石”一样强烈的吸引着中学生。这种情境从表面看是“无求的”、“自发的”,而实际上是经过班主任精心设计安排的,使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在有意识和无意识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经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渐渐地达到陶情冶性的目的。

(二)情感陶冶法的方式

情感陶冶法常用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师爱。爱是教育的润滑剂,班主任对中学生的爱是完成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前提和保证。但是师爱比之寻常人之所爱具有显著的不同。

①师爱是理智与情感的统一,既体现出对中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也贯穿在对中学生的严格要求。这就要求中学班主任在处理班级工作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在尊重、信任中学生的基础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言而有格,使之不断进步;另一方面,要严而有恒,使中学生体会到班主任为教育好他们所表现出来的不可动摇的信念的决心,只要是合理正当的要求,就应该让学生坚定不移地去执行。

②师爱是公平和客观的。这就要求班主任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既要爱听话的、优秀的中学生,更要以满腔热忱去爱“失群的孤雁”和“丑小鸭”。

③师爱是通过具体的行动表现出来的。班主任要注意让师爱落实到实处,爱到根本上。

2.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班主任藉以教育中学生的不容轻视的有效途径。因为“对周围环境的灵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校园中社会人文环境包括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和语言环境等,这些因素直接作用于中学生,对班主任工作目标的实现具有很强的干扰或促进作用。

校园文化以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潜在地影响着中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其发挥作用的主要特点如下。

①规范性。校园文化具有“软”约束功能,尤其是体现其整体特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无形中规范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起着导向、制约、评价和教育的作用。

②非强制性,校园文化的约束功能通常以内隐方式表现出来,因此,它对中学生的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如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和物理环境等对中学生的影响,既不是硬性灌输,也不靠规章制度、校纪校规的强迫约束,而是于潜移默化之中,感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

③持久性,校园文化的熏陶和影响对于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可塑性很大的中学生,将会产生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打下深刻的烙印。

3.艺术陶冶。艺术包括音乐、美术、舞蹈、雕塑、诗歌、文学、影视等。它来自生活、高于生活,形象概括、寓意深厚,不仅给中学生以美感,而且可以熏陶他们的性情。艺术陶冶既是一种生动有效的教育手段,也是班主任不可缺少的工作方法,班主任通过带领中学生参加各种健康、高雅的艺术活动等,可使中学生在身临其境、耳濡目染中受到美的陶冶,养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健康的思想情感、愉快开朗的性格,而且这种教育情真意切、印象深刻,经久不衰。

(三)运用情感陶冶法的要求

情感陶冶法因其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等“无言”、“无形”的特点,包含着十分复杂和精微的因素,因而对班主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班主任要提高感召力。情感陶冶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班主任以自己的品德与情感为情境对中学生进行陶冶。在这里,班主任不是通过说理和要求教育学生,而是以自己的高尚情操、人格、对中学生的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来触动和感化他们,经验表明:班主任的威望愈高、对中学生的关怀和爱越真挚,他对中学生感召的力量就越大。因此,班主任必须加强品德修养、恪守教师道德、以身作则,使中学生在班主任经常、恒定的身教中得到熏陶和教育。

2.要为中学生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良好的情境是陶冶的条件和工具。要有效地陶冶学生、行不言之教,一个班主任应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环境。这种环境包括:美观、朴实、整洁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尊师爱生、民主而有纪律的班风、校风。为此,班主任一方面要善于按照其工作目标,运用教育艺术与机智,精心设计教育情境对中学生施以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努力改变和消除对中学生可能产生不良影响的各种情境,对情境的不良因素要善于控制、引导,提高中学生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3.要与说服教育相结合。情境教育与说服教育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效地发挥情境的陶冶作用,不能只让情境自发地影响中学生,班主任需配合以启发、说服,引导中学生注意学习与生活情境的美好和温暖,并习惯和喜爱这种良好的情境,自觉地吸取情境的有益影响,从而在自己的身上培养起相应的良好品德和作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01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