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教材全解《囚歌》的分段

小学生教材全解《囚歌》的分段,第1张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阅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一致的,即准确地理解部分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一课时。课前准备词语卡片;指导朗读的幻灯片或挂图。教学步骤 (一)导入 新课,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1直接导入 新课,然后告诉学生《囚歌》是叶挺在四川写的。在英雄战斗过的土地上学习英雄写下的诗篇,大家一定会有一种亲切和自豪之感。 2通过讨论解题:(1)谁能从题目上看出这首诗是叶挺同志在什么环境下写的?(随即指出“囚”字在这里的含义)(2)它为什么不叫“囚诗”而叫“囚歌”?(学生若答不来,暂且存疑)

3介绍时代背景:(1)问学生是否了解叶挺坐牢的原因和狱中斗争事迹。有了解的请他们向大家介绍。(2)教师介绍或补充介绍。强调叶挺同志不为高官厚禄所动这一点。最后由狱中难友传唱这首诗一事再回到题目的“歌”字。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记号;读完后想一想: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叶挺是个什么样的人? 3讨论以上问题,把握中心思想。 4学生质疑。教师提示学习重点和难点。 (三)研读课文,较准确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内容。 1分节读议课文。每小节均按“阅读——分析——概括”的顺序进行。分析时依次讨论以下问题: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来比喻叛徒表达了作者对叛徒什么样的感情? (2)“为人进出的门”和“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两句话反映了当时的革命者面临着一种什么样的处境? (4)“高叫”反映了敌人怎样的心情?对敌人的话应该如何理解?哪个字是理解的关键? (5)第一、二节中的两个“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处?哪个词表达了他对真正的自由的态度? (6)“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样的语气?为什么这里不用陈述而用反问的语气?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话是什么关系?你是从哪个字看出来的?“但”字在这个句子乃至全诗中起着什么作用? (8)第三小节有哪几个比喻?它们各比喻什么?这样比喻好在哪里? (9)“将我……一齐烧掉”表达了叶挺同志什么样的愿望和精神? (10)“将我……一齐烧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吗?为什么?(联系《就义诗》) 2简要地梳理全诗的内容层次,归纳中心思想。(借助“纲要信号”板书) 3请学生提出仍未弄懂的问题,择要回答或讨论。 4出示词语卡片,抽一行学生顺次解释课后习题的五个词语。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并试背课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学生朗读课文; 2领读课文(利用幻灯或挂图进行指导),辨析两个破折号的不同作用; 3自读课文; 4请刚才朗读的那位学生再朗读课文; 5请一位学生试背课文; 6齐背课文。下课。板书设计 评: 我们知道,任何一种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 都体现授课人的成熟或不成熟的教学指导思想,那么我的《囚歌》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什么呢? 第一,紧紧把握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 小学语文的学科特点,表现为思想性、工具性,还有很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初级性的统一。小学六年级与初中相衔接,因此还应体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总之,我要把《囚歌》上成地地道道的小学高年级语文课。

第二,紧密联系两个实际,并在它们的结合点上作文章。 首先要联系教材实际。从体裁上看,《囚歌》是一首政治抒情诗;从思想上看,它是一篇革命理想和传统教育的好教材;从内容上看,它虽然不很艰涩难懂,但多处用了比喻,精炼、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较深广的思想感情;从课文类别看,它属于一类课文。

其次要联系学生实际。虽然在今天的这种特定的情况下谈不到“吃透学生”,但是对此时此地学生的实际也应该做出尽量符合实际的估计。首先是四川儿童在知识、情感方面和《囚歌》有着天然的联系;其次是作为西南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大城市的第一流小学再加优秀教师的独特优势,这些都是有利的因素。但是小学生毕竟还小,他们对过去毕竟知之不多,感之不深;他们对诗歌,特别是抒情的认识一般还停留在感性的阶段,他们的学习能力的发挥也可能因教师或环境的变换而受到影响。这些都是不利的因素。

所谓“在两个实际的结合点上作文章”,就是说,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存在着互相联系、互相配合、可以互相补充的地方。例如《囚歌》有理想信念教育的因素,而小学生正需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于是这里便形成了一个结合点,我们便可以“取教材之长,补学生之短”。

第三,努力体现教改精神,同时注意处理好改革与继承的关系。 教学改革,首先要贯彻“三个为主”的精神,这里不想多说了。除此以外,我在教学设计中还十分注意依靠理论的指导作用,力求克服传统教学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理论思维的不足。例如,《囚歌》的总体设计就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的,而它的第一个具体步骤,就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例如在教学过程 中安排了两次质疑问难,就是以信息论的反馈原理为依据的。

我认为,教学改革既是对传统教学中不合理成分的扬弃,又是对它的合理成分的继承。不能一说教改,就对传统的东西一概否定,在《囚歌》的教学设计中,就吸收了传统语文教学中“文道结合”、“因文悟道”等特长,在课堂教学结构上也基本采用了“破题——开讲——诵习”传统框架。关于“讲”与“不讲”、“多讲”与“少讲”,这是一个比较敏感的问题,弄不好会被认为是“满堂灌”。我认为,应该从两个实际特别是教材实际出发,当讲则讲,有些地方还要“畅讲”,教师不应该只当“导演”,他应该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所以我在几个关键之处设计了几段比较长的“独白”,意在把学生想说而又说不出来的“心里话”替他们说出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激发情感。

可以说,我对《囚歌》的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的处理、安排和运用,都是以上述指导思想为准则的。 这里着重谈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 经过认真挖掘教材,根据大纲要求,我把教学目的的任务确定为: 1学习叶挺同志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伟大的献身精神,培养学生对党、对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教学目的和任务中的思想教育因素。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炼、形象的特点,培养阅读诗歌的初步能力。这是教学目的中的知识能力教学因素。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培养朗读技能,这是教学目的中的技能技巧训练因素。 以上三方面的因素客观地存在于教材之中,不是我们附加上去的,他们在教材中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把它们提炼出来,抽象的为自己头脑中主观的东西,即教学目的,是否就失去了联系了呢?不是的,只不过是改变了****而已:他们都服从于一个总目标——育人。可以说,《囚歌》的教学目的的确定,是着眼于教育、教养、发展任务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在上述目的任务中,理解课文是重点。因为这个主要矛盾解决了,思想教育的目的也就同步达到了,朗读训练也有了比较坚实的感情基础。所以我安排了较长的教学时间突破这个重点兼难点。

根据高段教学过渡性,在突出“字、词、句、段、篇”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我还注意了语、修、逻、文知识的渗透,例如,通过讨论“怎能”这个词来体会表达的准确性和鲜明性,渗透语法和逻辑教学通过讨论“地下的烈火”、“活棺材”等词语来体会表达的生动性,渗透修辞教学。

诗歌是以形象、精炼、富有感情为基本特征的,好的诗还有一种意境美。《囚歌》包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它的美不是表现为优美,而是表现为壮美,一种使人迥畅荡气的悲壮之美,一种不可压抑的阳刚之美,一种使人肃然起敬的共产主义精神美。虽然在教学中不必要也不可能单列一项进行讲解,但我的确想把这种美很好地体现出来。我要求自己,一定要把《囚歌》这首抒情诗教得有情。为此,教师必须“进入角色”,即把自己变成叶挺。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去感动学生;使他们体会到《囚歌》的情感美。我还要求自己,要用诗一样的语言去讲诗,尽量使自己的语言精炼、形象,充满激情,以此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会《囚歌》的形象美。一句话,在《囚歌》的教学过程 中要体现审美教育。

本课的教学结构,我原来按三个大环节安排,后来改为两个,第一个环节是为第二个环节作知识和情感方面的准备,我改变了以往程序式的导入 法,采取了以故事开头,自然引进课文的方法,把介绍背景、范读课文和破题融为一体,一气呵成。第二个环节是教学过程 的主体部分,它又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初读课文,包括初读、尝试把握中心和质疑三小步;二是研读课文,包括分节读议,归纳、二次质疑、检查词语理解四小步。这个环节是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思路安排的。第三个环节是指导朗读,改变以后,我把它分散在分节读议这个步骤中进行。 (方熔)

对你有所帮助,请采纳!

你好,尊敬的用户朋友,很高兴为你解答问题!

那就是那些先辈们的,

宁死不屈的精神,

宁死不投降的精神,

如有不足,可以继续追问,如果,谢谢,

叶挺的《囚歌》全文内容是: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起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背景:是近代革命者叶挺被囚禁在重庆的渣滓洞时期写的,作与一九四二年。

手法:象征和对比。

表达情感:表达了对革命者坚强的革命意志,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奋斗到底的革命精神的钦佩。

表达了对“皖南事变”死难者的深切悲痛和对部属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被囚禁后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

重点: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真正的革命烈士走出的门;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是指只要出卖革命就给予自由;

本文讲述了,叶挺将军宁可丢掉性命也不会出卖革命。

参考资料:

北师大版教科书

下面是一些背景知识

《囚歌》

叶挺被捕入重庆中美合作所,对威胁利诱全然不理,于渣滓洞集中营二号牢房壁上,大书一首《囚歌》,以表心志: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鲜血中得到永生!

叶挺,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名将。毛泽东曾当面称他是“***第一任总司令,人民军队的战史要从你写起”。他开创人民军队之路的功绩以及崇高的气节,将永世流芳。

生平

■北伐时他连战连捷,从团长被破格提为少将

■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当了两天的总司令

叶挺,原名为询,字希夷。1896年出生于广东惠阳县一个农家,父亲开过药铺,到南洋打过工。他从小过着贫寒的生活,养成勤俭朴实的作风。7岁时,他上了刚由私塾改成的小学,15岁时考上了免费的惠州蚕业学校。辛亥年受广州起义影响,他带头剪辫子而入狱一次。此后,他感到救国应从军,于1912年考入广东陆军小学,五年时间逐级升入湖北陆军预备学校和全国最高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在校期间,他喜欢读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杂志,在黑暗的军阀式教育中向往新思想的光明。

1917年,叶挺回广东后不久参加粤军。1922年,他任孙中山的警卫团二营营长。翌年,在陈炯明炮轰总统府时,叶挺率部苦战,保护孙中山和宋庆龄脱险。1924年,孙中山为了培养国民党的军事人才,亲自决定让叶挺去苏联学习。他先入东方大学,受到李大钊和同学中***员的影响。翌年,他又与聂荣臻等人进入军事学院,在那里提出入党要求并得到批准。

1925年秋,周恩来、陈延年领导的中共广东区委,经过争取得到第四军军长李济深的同意,建立了由***领导的独立团(起初番号为第三十四团),派刚回国的叶挺担任团长。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叶挺率独立团作为先锋首出湘南,连战连捷,一路攻下武昌。他以团长职务被国民政府破格提为少将。随后,该团扩编为两个师,他任第二十四师师长。1927年南昌起义时,他率部作为主力,部队受挫后潜往香港。同年12月,广州起义首次打出“红军”旗号,他任总司令。两天后,广州起义失败。组织上对叶挺有不适当处分,调他到莫斯科学习后又对其进行批判。叶挺一气之下出走西欧,与党脱离关系。

背景

■在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

■“革命好比爬山……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脱党后到德国学习军事,因生活困难开过饭馆,旅欧五年后回到澳门。国民党要人们得知后纷纷送礼拉拢,叶挺一概拒绝并积极寻找***。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马上赶到延安。毛泽东主持为他召开欢迎大会。会上,叶挺激动地说:“革命好比爬山,许多同志不怕山高,不怕路险,一直向上走。我有一段时间,爬到半山腰又折回去了,现在又跟上来了!”

叶挺受中共中央的委托,以非党员的身份向国民党交涉,将南方八省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并担任军长。

在皖南抗日前线,新四军副军长、中共东南局书记项英用对党外人士的眼光看待叶挺,两人关系不融洽,国民党乘机挑拨。毛泽东却一直要求项英等尊重叶挺。周恩来亲自出面劝说后,叶挺为顾全大局还是留下工作。1941年,国民党在皖南围攻新四军军部的危急关头,毛泽东致电决定全军由叶挺指挥。叶挺对中央的信任非常感激,率军血战,最后奉命去谈判时被国民党扣押。经中共中央长期交涉,他于1946年3月获释。

出狱第二天,叶挺便致电中央请求再次入党,两天后得到批准。1946年4月8日去延安时,因飞机在大雾中撞山遇难。

故事

■1955年授衔时,陈毅对叶剑英感叹说:“若是叶挺同志还在,就该有两个叶帅了!”

■毛泽东、朱德等经过长期实践,提出适用于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

任何一支军队的历史都有着继承性,如同子体都脱胎于母体。尽管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独立领导的军队正式诞生日,但此前的叶挺独立团已经奠定了组织基础,而北伐时期在武昌城下等一系列血战中也已积累了战争经验。

叶挺从军的时代,正是中国军事制度的新旧交替之际。在他的同学大都为军阀服务的时候,他却把才能献给了为中国***建立军队的事业———他使军事与最先进的政党相结合。

应该承认,叶挺从正规军校中没有学到适合***军队进行游击战争的战略战术,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作战时硬打硬拼吃了亏。这在全党都缺乏军事经验的时候,也不能过于苛求前人。毛泽东、朱德等后来经过长期实践,提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一整套独特的原则。但是,就我军历史的延续性来讲,这里面也应该包含叶挺在军事上的开拓和探索。讲人民军队的建设,不能忘记这位虽然只正式当过两天“总司令”、未等到授元帅衔就不幸遇难的北伐名将。

■陈炯明叛变时,叶挺手持一支“花机关枪”,为当时已怀孕的宋庆龄杀出一条血路

■北伐时有人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手枪!”

叶挺从小就喜好练拳习武,此后又是多所军校的正规科班出身。他不仅精通陆军业务,作战时还身先士卒。1923年,陈炯明进攻广州总统府时,叶挺率兵先掩护孙中山脱险,随后亲自手持一支“花机关枪”(即冲锋枪)扫射叛军,为已怀孕的宋庆龄突围打开通路。

在北伐战争开始后,双方部队火力均不强,叶挺强调遇敌后就猛烈射击,然后迅速冲进敌阵将其打乱,乘其未及整顿再长途追击,后来总结成“猛打、猛冲、猛追”。他鼓励部队向前冲,对那些临阵退缩者毫不留情地执行战场纪律。当时,一些学生兵上了战场怯场,别人都告诫说:“打仗千万不能后退,小心叶挺的手枪!”后来的红军一向能以少胜多,其中继承了叶挺铁军的这种战斗精神,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叶挺被押往重庆时,手持一盏油灯,他说这是因为“天还未明”

■叶挺遇难,毛泽东伤感不已,将其在延安的两个儿子接到家中安慰说:“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

叶挺救过孙中山夫妇,又是北伐名将,在国共两党中都享有盛誉。国民党一再拉他,而且许以高官厚禄,但走上革命道路后的叶挺,从没向国民党的威逼和利诱屈服过;另外,虽然叶挺在党内受过委屈,也走过弯路,但依然执著着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1941年1月皖南事变中,叶挺被扣押。随后,他被解往上饶牢房,接着又关入桂林一个潮湿的山洞中。他为表示抗议拒绝理发。一年多后,蒋介石认为他尝够了苦头可能会被软化,下令押往重庆。据当时的军统特务头子沈醉记载,叶挺下飞机时头发胡子都很长,手持一盏油灯。别人问白日为何举灯,叶挺回答说天还未明,对国民党的黑暗予以了辛辣的讽刺。

叶挺先被送进“优待室”,蒋介石当面劝他“悔过”,陈诚还许以战区副司令长官之职。叶挺断然拒绝,只要求释放被囚的新四军人员。蒋介石恼羞成怒,又把他关入“中美合作所”单独监禁。后来,叶挺曾在特务监视下被流放到恩施、桂林等地,对国民党给的钱拒绝领取,只向朋友借生活费,并说明将来***会归还。有的国民党高官到监房探问他日后想干什么,叶挺说,如果能恢复自由,“第一件事就是申请中共中央恢复我的党籍”。他出狱时,解放军各战区都发来贺电。可惜一个月后,叶挺与夫人及一子一女不幸遇难。毛泽东得知后伤感不已,将叶挺在延安的两个儿子接到家中安慰说:“我的家也是你们的家。”

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鞭举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我━━一个***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是年青的***员、革命烈士陈然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死亡威胁,在狱中留下的题为《我的“自白书”》的著名诗篇。

陈然,1923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香河县。抗战爆发后,他随家人流亡到湖北宜昌等地。1938年夏,15岁的陈然在鄂西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参加了中国***领导的“抗战剧团”。1939年3月加入中国***。1947年初,在中共南方局文委的领导和支持下,他在重庆参与筹办了《彷徨》杂志,引导青年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革命道路。1947年7月,重庆地下党决定编印《挺进报》,他先任《挺进报》特支组织委员,后任书记,负责报纸的油印工作。

1948年4月22日,由于叛徒的出卖,陈然被国民党特务逮捕,被囚禁于军统白公馆监狱。国民党特务对他使用了老虎凳等种种酷刑,他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两腿受了重伤,但他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在狱中,他把从国民党高级将领黄显声那里得到的消息写在纸条上,秘密传给难友,被称为“狱中挺进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监狱时,他和难友们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亲手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

1949年10月28日,陈然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于重庆渣滓洞附近的大坪刑场,牺牲时年仅26岁。他以自己的生命履行了对党的庄严誓言:“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为革命斗争到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