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文本中的文档部件里的域 打开之后不是一个方框,而是一个代码是怎么回事?

Word文本中的文档部件里的域 打开之后不是一个方框,而是一个代码是怎么回事?,第1张

是:ABSA 吧

1、ABSA American Biological Safety Association

ABSA美国生物安全协会

2、Amalgamated Banks of South Africa Group Limited,ABSA Group Ltd

南非联合银行集团有限公司

3、The Association of Building Sustainability Assessors

(澳大利亚非盈利组织)建筑的可持续性的陪审员协会

4、[医][=4-aminobutanesulfonic acid]4-氨基丁磺酸;

地层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尽可能准确地识别和排列有助于准确对比的地质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为了达到这种目的,识别时应用多种判别标志以达到最大的精确度是很重要的。层序地层学是通过识别由海平面升降周期性变化所产生的沉积特征来划分对比地层、断定地层年代和解释地质记录的新方法,使地层划分和对比在方法上和精度上,得到了突破性的进展。

层序地层研究首先是划分和识别不同级次的沉积层序;其次,对这些层序进行详细的生物地层和(或)磁性地层的研究,通过标准年代单位(阶)将不同级次的层序与不同周期的海平面变化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由叠加在一起的不同周期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层序所组成的层序地层系统。

传统分层所采用的命名系统,都是取材于“地方”名称,即没有任何成因上的理性涵义,也没有地层单位之间的成因联系。因此,尽管传统分层系统已经应用了多年,但从根本上说还是人为主观规定的描述性的分类,而不是上升到理性上的成因分类。层序地层学则在此方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本节将重点讲述层序划分的原则,层序的级次关系、命名原则以及最终的划分方案。

311 露头层序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层序的英文是“Sequence”,本意是次序、顺序、序列之意。它和地层“stratum”的区别在于层序强调了成因序列,而地层则强调了“成层”。

依照层序地层学原理,层序是在沉积基准面(海平面、湖平面或者地表的侵蚀与沉积作用达到平衡的表面)相对升降周期中,相邻两个下降翼拐点(或拐点附近某点)间,在沉积基准面从下降→停滞→上升→再开始下降的一个周期间沉积的成因上有联系的一套地层。这个周期依其基准面的高低划分为低水位期、海(水)进期和高水位期。在这三个分期中沉积的相应地层是低水位体系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海(水)进体系域(transgrassive systems tract)和高水位体系域(highstand systems tract)。之所以称之为域(tract),是因为它们是由一些成因上相同或相近的沉积体系组成的一套地层。例如,高水位体系域是由一系列次一级前积楔三角洲体系组成的。海进体系域是由一系列滨海沙坝和潮汐沉积组成的。只有低水位体系域稍有不同,它通常由盆底扇、斜坡扇(有堤复合体)和前积楔三个次一级沉积体系组成。每一个次一级沉积体系又是由若干基本同类的沉积体系叠置而成的。其典型模式如图1—5所示。由这三个次一级体系组成的层序称作Ⅰ型层序,指的是具有陆架边角,且底部界面的侵蚀不整合段已经延伸到陆架边角以下。如果在层序形成之初(或早先一个层序结束时),海平面没有降到陆架边角高程以下,即不整合未延伸到陆架边角以下,而仍处在陆架范围内,只是靠近边角,亦即海平面稍有下降后很快开始回升,则不可能形成陆坡上的海底峡谷,也不可能因大规模溯源侵蚀而形成明显的下切河谷,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新一个层序的第一个上超点向盆地方向(向下)转移一小段距离,但不会转移到陆架边角之下,此时形成的层序称为Ⅱ型层序,其下部体系域称为陆架边缘体系域(shelf marginal systems tract),见图1—5。

层序内部有两个重要界面,一个是介于高水位体系域(HST)和海进体系域(TST)之间的最大海泛面(MFS),它是地震剖面和地面露头上的下超面,高水位体系域中的地层(即每个前积层),朝盆地方向,向最大海泛面下超、变薄、尖灭并收敛。最大海泛面代表海(或湖)水的水位最高、侵入陆地最远时的一个地质等时面。这个面的上、下岩石是由富含有机质的细粒泥岩、页岩、油页岩组成的。岩石中富含生物化石及海绿石、黄铁矿、磷灰石、菱铁矿等自生矿物。这个细碎屑岩带称作密集段(condensedsection),是层序中的烃源岩。在评价生油层性质及生油能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图1—5可以看出,那种认为生油层是夹在储层中间的单独的席状地层的概念是错误的,必须在今后的生油岩及生油能力评价中予以纠正;同时也必须在此基础上,对生、储、盖层配置、油气运移聚集路径与模式,以及油气成藏系统的建立予以重新研究。另一个重要界面是海(水)进体系域开始形成时的首次海泛面。首次海泛面的靠陆地方向一侧,经常与层序底部不整合面重合。

过去一段时间里,人们对不整合面在油气运移和成藏中的作用看得很重,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层序地层学提醒人们,层序与层序组内部的岩相组合关系、相带分布、层序内部以及层序之间界面的分布,在油气形成、运移、聚集上可能起着重要作用。仔细分析低水位体系域的粗粒砂体的位置可以看出,它们恰好处在层序和下部层序的泥质细粒生油岩(也是盖层)包围之中,较之高水位及海进体系域有着更好的成藏条件。在低水位体系域的油气藏中,相当大一部分产于盆底扇和斜坡扇中,它们在形态上都类似于“低幅度背斜构造”,但它们实际是沉积体,切勿将它们单纯地理解为因挤压而形成的背斜构造而滥加解释。

本书采用的层序划分原则是根据地层(准层序)的叠置方式、厚度变化、沉积相的演变与配置关系作出的。在有不整合和有明显沉积间断处,取不整合面和沉积间断面作为层序界面。划分的精度为三级层序。

312 层序的命名方法

层序地层系统指的是以层序地层学基本理论为指导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成因年代地层系统,它是根据由不同级别的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控制的沉积层序的组合关系建立起来的一套统一的、以层序为基本单元的地层系统。这套地层系统可以在区域间,甚至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对比。同时,通过研究不同级次层序的组合规律及三维展布特点,可帮助我们了解年代地层格架中岩相的组合关系。

关于层序地层系统的命名,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一个比较成熟的统一方案。现在,国际上已发表的层序地层表上采用的大多是LLSloss(1949)在研究北美克拉通时提出的一套命名系统。后来LFChutter和BUHaq等人又对它进行了扩展和完善,他们将寒武纪—侏罗纪地层划分为6个大的层序,对应于巨层序级,分别命名为Sauk、Tippecanoe、Kaskaskia、Lower Absaroka、Upper Absaroka和Lower Zuni。对于巨层序内的超层序组,从下往上在巨层序名后加上A、B、C等来命名,如Sauk A(简记为SA)表示Sauk巨层序中最下面的一个二级超层序组。对于超层序组中超层序的命名,在超层序组的名后再加上数字1、2、3来表示其先后序列,如SA1对于三级层序,其命名是在超层序的基础上,后面再加1、2、3等来表示,其间用“·”号分开,如SA11表示Sauk巨层序下部第一个超层序组(SA)中第一个超层序(SA1)内的第一个三级层序,详见表3—1、3—2。本次工作中,我们也采用了上述的这套命名系统,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通过地震剖面中上超点变化曲线的研究发现,塔北古生代的海平面变化规律,与全球古生代海平面变化曲线基本吻合,说明了海平面变化的全球性。相应地,由这种全球性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沉积层序,也必然具有相似的变化和相似的发育特征。因此,采用在LLSloss(1949)的命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套层序地层系统,便于我们将塔北层序地层特征与全球性层序地层进行对比。

(2)在塔里木盆地中,开展层序地层工作尚属首次,因此,在层序地层系统方面,没有任何前人的资料可以借鉴,而在LLSloss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套命名系统,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已有一定的影响。故采用这套系统,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混乱。

313 层序划分方案

根据上述的层序划分原则和识别标志,我们对塔北寒武系至侏罗系地面露头进行了详细的层序划分。共识别出各种不同发育特征的层序129个,超层序42个,超层序组13个,巨层序6个(见图3—1、3—2)。

传统的地层系统与上述的这套层序地层系统的对比关系见表3—1和表3—2。塔北古生代的层序地层系统见图3—1和图3—3。三叠系—侏罗系的层序地层系统见图3—2和图3—4。

表3—1 塔北古生代地层和层序与国际标准年代地层(阶)及中国阶对比表

表3—2 塔北三叠—侏罗纪地层和层序与国际标准年代地层(阶)及中国阶对比表

图3—1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

图3—2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河地区三叠—侏罗纪层序地层综合柱状剖面图

图3—3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古生代年代地层及海平面变化曲线图

图3—4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三叠—侏罗纪年代地层及相对水深变化曲线图

对于上述的层序地层系统图,需要做以下几点说明:

(1)该图中的年代地层系统(界、系、统、阶)主要是本次工作中古生物研究成果。中国的阶与世界上标准阶的对比见表3—1和表3—2。

(2)图中仅取了在不同时代地层中最有代表性、最有时代意义的化石带或代表分子,来说明生物地层学的主要研究成果。

(3)由于国际上标准阶界线的具体年龄数据,各家采用不尽一致,为了统一起见,我们这次采用的各阶的年龄数据,都是通过将本区化石分带与国内、外已有年龄的化石分带对比后提出的。

(4)图中岩石地层系统的命名主要依据西北石油地质局多年来工作的成果。但其中部分界线的时代归属,从层序地层学的观点,对它们进行了调整,这部分内容将在下文中详述。

(5)该图层序地层系统的命名是在Sloss(1949)的命名系统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巨层序、超层序组、超层序的划分,在连续的地层中,可与全球性的层序地层系统进行逐一对比。在有较长时间沉积间断的层段,我们根据层序地层学的原理,对不整合上、下地层的顶底界线进行了年代标定。三级层序的编号和命名,主要根据塔北的具体情况而定。

(6)相对水深变化曲线是根据岩相分析并结合古生态的研究得出的。为了便于与全球海平面变化对比,图中插入了全球海平面变化曲线。其中寒武—泥盆纪段曲线是参考国外JFChutter等人有关内部资料。石炭—二叠纪段采用的是CARoss和JRPRoss(1987)的成果。三叠纪—侏罗纪曲线采用BUHaq,JHardenkol,PRVail等(1987)的成果。

314 层序的年代标定

层序年代的标定,是层序地层研究的重要环节之一。直接测定地质年代的唯一严格的方法是利用同位素衰变的内在时钟。但是,放射性年代学方法在沉积岩中因很难找到适宜于做放射性年代测定的矿物,且费用高,故不能普遍采用。只好补充以其它间接的年龄测定。

最常用的判定沉积物相对新老关系的方法是生物地层学的方法,即通过发生在生物演化过程中的那些独特的生物事件(特征化石属、种的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出现),对地层年代作间接标定。在本次工作中,我们根据上述思路,将塔北露头剖面中的化石带与国际上已经标定了年龄的标准阶进行对比,来确定露头剖面中相应层段的年龄。塔北地层序列与国际和中国地层时代的对比见表3—1、3—2。

315 层序级次的讨论

在我们研究的地层中,无论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还是蒸发盐岩,都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旋回性。根据层序地层学概念,这些旋回性是不同频率的全球海平面周期性升降变化叠加的结果。不同级别的叠加旋回的平均周期见表1—2、1—3和1—4。

人们早就认识到碳酸盐岩中,存在着相当于四级和五级的高频旋回(AGFisher,1986;JFRead等,1986;RKGoldhammer,1987,1989;WWKoerscher and JFRead,1988)。这种旋回性起因于地球轨道参数变化引起的Milankovitch旋回(JPHays,1976)。RMMitchum和JCVan Wagoner(1991)指出,在陆源碎屑岩中,存在着同样的高频海平面变化旋回。

基本的三级周期的平均时间为1—2Ma。其变化范围为05—5Ma(PRVail,1991)。这些三级旋回组合成有联系的旋回组,即二级旋回,其周期大约为9—10Ma二级和三级旋回都被认为与冰川及海平面变化有关。PRVail等(1991)还识别出了另一水平的二级旋回,其周期为29—30Ma。一种更大级别的海平面升降旋回,即一级旋回,通常有200Ma的周期。这种一级旋回被认为与板块构造作用控制的海平面变化有关,很可能是海底扩张速率变化引起的(WC,Ⅲ,Pitman,1978)。作为这种旋回级别证据的主要地层单位是沉积层序,因为沉积层序被认为是一个海平面变化旋回中的沉积作用结果(PRVail,1977;1987)。通过仔细的层序划分和详细的生物地层时限标定,塔北寒武系—侏罗系露头剖面中所识别出的129个层序,其时间跨度在08—8Ma之间,个别为10Ma,应属三级层序,基本符合我们所确定的原则。这些三级层序的组合,构成超层序(supersequence)。在塔北寒武系—侏罗系露头剖面中,可识别出这类超层序42个,其时间跨度在6—18Ma之间,属二级层序。这些超层序的组合,构成超层序组(supersequence set)。上述地层中,共识别出超层序组13个,其时限在12—62Ma之间,仍属于二级层序。上述超层序和超层序组的组合,构成更大级别的层序,分别称为巨层序(megasequence)和巨层序组(megasequence set)。本区寒武纪—侏罗纪地层中,识别出巨层序6个。其时限为62—116Ma,属一级层序。不同级次层序的组合关系见图3—1、3—2、3—3和3—4。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324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