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卷的野望表达了什么感情?

翁卷的野望表达了什么感情?,第1张

“一天秋色冷晴湾”,写秋色笼罩下的一湾碧水。“一天秋色”暗示了时令已到深秋,秋意已经很浓了。它无处不在,充塞于天地之间。在深秋时令的感召下,天色云状,山水林泉,无不染上秋天的色彩。“冷”代表着深秋的特征,传递着深秋的信息,仿佛秋天之神的化身,给晴空下的一湾碧水一个冷的意念,于是晴湾就蕴含了秋的寒意。“无数峰峦远近间”,以自在之笔写自在之景。写意造境毫不费力,闲淡自然。“无数峰峦”写峰峦之多。诗人并未写某一山峰,某一怪石,而是从大处着眼,写整体感受。“远近间”都是寻常之词,浅近通俗,并未刻意锤炼,仿佛山水名家随意点染,近者浓、远者淡,于不费力处,境界自远。“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写出诗人禅悟的喜悦。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人间词话》)翁卷以闲淡冷寂的心情观照山水,于是,山也闲淡、水也冷寂。冷寂的山光水色之间,诗人信步而来,漫无目的地观览风景,他把目光投向山下的“野水”,却于无意间有惊喜的发现:澄澈凝碧的秋水中,青山倒映,寸草毕现。是真是幻?诗人身心惬意,物我两忘,沉浸在直觉顿悟的禅悦中。中国的南禅宗所讲的顿悟,是指不经过渐修,在一念之间悟到自心本来清净,原无烦恼,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悟的时候不通过语言的逻辑思维,直接用本心契合佛心,就是所谓的“不立文字,直指心源”。诗人在观赏山水的时候,忽然在水中发现青山的倒影,是那样的清晰,那样的摄人心魄。就在一念之间恍若发现了自己的心境,这清清的碧水不正像我的本心吗?他没有任何尘杂,湛然常碧。碧水,我心、佛心仿佛融为一体,顿时有一种领悟到了什么似的喜悦。

美好的一天用早安说说吧!早上好说说, 传递正能量的快乐!晚安心语,抚慰心灵!鼓励自己吧!《励志晚安说说心情:人生苦短,何必在乎太多》,愿您喜欢!

能接纳有缺陷的人生,就拥有富足;能善待每段缘的人生,就会幸福;能活在当下的人生,就是智慧;懂得用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的人生,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寿命。

生活没有对错,没有好坏,只是选择。人生有一个词叫珍惜,珍惜是幸福的意义。经历过饥饿的人,会懂得珍惜温饱;经历过束缚的人,会懂得珍惜自由;经历过痛苦的人,会懂得珍惜快乐;经历过失去的人,会懂得珍惜现在

人生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前进。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该放下时就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人生没有完美,花开花谢,月圆月缺。要学会调整情绪,凡事尽量往好的方面想。很多人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事情时,就会很多抱怨,很烦躁,结果因为把握不好情绪,往往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变得更难

人生苦短,何必在乎太多。人只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很多烦恼。但是,痛苦和快乐取决于你的内心。再重的担子,笑着也是挑,哭着也是挑。再不顺的生活,微笑着撑过去了,就是胜利。多笑一笑,你的人生会更美好

人生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生命是一场充满意义的旅行,只有经过崎岖的山路,才能体会到脚下的踏实,只有敢于迎风而上,才有搏击巨浪的魄力。学会欣赏风景,从风景里找到温暖。你若淡然面对人生,生命自会还你最初的美好

人生苦短,何不淡然。所谓解脱,是心灵的自由,即使用一生得到全世界的钱,全世界的钱也买不回你的一生,请记住金钱不是万能的。该休息的时候要休息,该放松的时候要放松,快乐生活才是最给力的

人生得意时,切记看谈。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最易迷失自己;处在别人的溺爱中,最易弱化自己。敢于面对困境的人,生命因此坚强。要感谢给你提意见的人,他使你成熟;要感谢给你造困境的人,他使你坚强

心情愉悦时,当需沉潜。人生本来不复杂,是我们自己把它搞复杂了。复杂的不光是人与人之间,还有理想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使一切变复杂的,是我们无休止的欲望。因为欲望,一切得到的不再珍贵,一切得不到的才是好的

成功是挫败叠加的,痛苦是攀比累积的。一个人的觉悟,不是对所有世事的无所谓,而是对无能为力之事的坦然接受。一个人的成功,不是追求别人眼中的最好,而是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最好。

唯美爱情晚安说说语录:时光如梭,人生苦短

我们常常安慰自己,大不了只是回到原点,可是我们心里都明白,没有什么能回到原点,记忆作祟,时光荏苒,看似从孑然一身又回到孑然一身,但我们再也不是原点的那个自己。如果我离去,永远地永远地, 消失在你的世界里,你会不会在某个清醒的午后想我想到心痛

过得好时要助人为乐,过得一般时要知足常乐。时光如梭,人生苦短,几十年如同行云流水,不可能周而复始,要,地生活,善待每一天、每个小时。每当想到这些,你的就会变得晴朗,当困难、烦恼袭来时,你就会坦然处之。

要相信,相信美好,相信良善,人生祸福相依,笑泪交织,有同情心,才能利人;人生能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感,有的人在诱感中失了节,毁了家,丢了命。这些被诱感击倒的人,多不安于平静。心清意静,更能显出理智和高尚。

舍下名利,方成大德。名是锢身之锁,利是焚身之火。挡不住今天的诱惑,就会失去明天的幸福。盛名之下,是一颗活得很累的心。莫让名缰利锁羁绊你的灵魂,视荣辱为等闲,置得失为莞尔。学会以淡泊之心看待名利,乃是免遭厄运和痛苦的良方,也是超然于世外的智慧。名利如云烟,且放且看淡。

人活一世,其实是一场物质与精神的对垒,是一种困扰与解脱的抗衡。有些东西,要学会思而勿乱;有些情感,要懂得痛而莫恨;有些追逐,要舍得持中有弃;有些浮相,要甘于尘而不染,如此方能禅悟生命的智慧。别以为世界很强悍,只要你不懈地去改变,总会在阴霾密布的地方打开一个缺口。

如果不这么在乎,生活会简单得多。学会放下,放下压力,放下往事,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狭隘,放下世间的劳苦愁烦,学会对自己说声顺其自然,学会坦然地面对厄运,学会积极地看待人生,学会凡事都往好处想。这样,阳光就会照进心里来,驱走恐惧,驱走黑暗,驱走所有的阴霾。

不管爱情,还是友情,终极的目的不是归宿,而是理解、默契是要找一个可以边走边谈的人,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怎样的心情。你对一个人有了欲望,那叫喜欢,你为一个人忍住了欲望,那叫爱。

我们的生活总是很拥挤,总是很忙碌,总以为前方有很重要的东西在等着自己。在拥挤中,我们来不及享受;在忙碌中,我们漠视了爱与被爱。一生是短暂的,时光紧张而毫无悬念地溜走,难以留下一丝痕迹。学会等等吧,等等自己,等等灵魂,让自己轻松一点,让灵魂休憩一下,让人生美妙一些。

人生,就是不断的面对,不断的抉择。有些事,其实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悠悠岁月,我们的心一路走过。像流星在夜空无声地划过,那稍纵即逝的弧线是灵魂永恒的美丽瞬间,我欣赏那昙花般短暂的美丽,虽然短暂,却依然把惊世的美留给大地,生生不息,无怨无悔。

人生,就是在经历中懂得,岁月如歌,醉书流年。语言在很多时候那都是假的,无声的岁月,如水银滑落指尖。那般的轻柔,就像黑夜隐退黄昏,悄悄地,带走了如丝般的记忆。张开手掌,看不到岁月流逝的痕迹,耳畔,和谐的节奏响起。

关于人生的晚安说说心语:人生苦短,用心生活

人生就是一场经历,一场历练。本着笑对人生的原则来走人生之路,就一定能做到笑口常开。成功时,自信的一笑鼓舞自己要戒骄戒躁继续努力;失败时,豁达的一笑显示出自己面对挫折时的超然与从容。

人生没有机会重来,没有暂停继续。人生总是有太多的坎坷,但我们却不能因此而一味唉声叹气。即使有一千个哭的理由,也要找出第一千零一个理由笑。凡事要要笑对人生。

人生苦短,用心生活。生命中,有许多事是无法控制的,但人们可以控制面对这些事情的心态。生活页纸中不可能没有失败和挫折,但问题是有的人一旦遇到失败和挫折,就会失去意志和勇气;而有的人则能从中吸取训,获得经验,并化为一种前进的动力。

没有走不通的路,只有想不开的人。人生没有后悔药可吃,过去的就让他过去吧,我们只能紧紧抓住今后的日子,认真过好每一天,尽心尽力地去做我们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人生没有完满,始终存在残缺,珍惜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在于活得长久。看重生命,必须要有一份好心境。心境的好坏,在人不在天,在己不在人。生命是一场漫长而又短暂的旅行,无论旅途如何,归宿如何,它对于每个人只能有一次

人生,既要淡,又要有味。努力去调整,并相信自己会成功。无论你深处绝境,还是罹患重疾,你对过去无能为力,但在当下,你的未来并不那么渺茫,只要你努力,坚信自己,人生往往柳暗花明。

世间没有十全十美,追求完美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人生短短几十年,不要给自己留下了什么遗憾,想笑就笑,想哭就哭,该爱的时候就去爱,无谓压抑自己。

人生似水,有容乃大。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把自己的心态回归到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态度,将每一次都视为是一个新的开始,都是一次新的经验,不要计较一时的待遇得失。一旦做好心理建设,拥有健康的心态之后,不论做任何事都能心甘情愿

人生在世,行路匆匆,人,最不能忘记的,是在你困难时拉你一把的人;最不能结交的,是在你失败时藐视你的人;最不能相信的,是在你成功时吹捧你的人;最不能抛弃的,是和你同创业共患难的人;最不能爱的,是不看重你人格的人。

幸福人生靠的就是一种心态。快乐常源于简单,痛苦皆来自复杂。要活得舒心,活得快乐,活得潇洒,就要学会知足,学会随遇而安。知足、随遇而安就是幸福。

感悟人生的晚安说说心语:人生苦短,用心生活

人生苦短,用心生活。做人须知理、知趣、知足。知理,是懂得做人道理,把握做人的本分;知趣,是处事把握分寸,能张弛有度;知足,即不为物欲俘虏,满足以无为有!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人格内涵包括知、情和意

心态决定苦与乐,观念决定成与败,人生充满了各种诱惑,如果什么都想要,迟早会被累垮。只有遇事拿得起、放得下,才能永远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只有学会放下,你才能够解脱生命的烦恼,尽情享受轻松自在的人生。

不要再埋怨命运,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生活,人生就是这样的来匆匆去匆匆,人生有很多选择都无法两全其美。既然是两难,选择谁都是对的,反之,选择谁又都是错。因为其中任何一个都是你想要的,同时总有一个是你永远的遗憾。

人生是一段旅程,没有谁事事得意,处处风光,淡然一些,看开一点。别人是在做什么,在想什么,我们无法掌握,也无法控制。我们能做的,就是做好自己,懂得包容,去学会用宽容的心怀,善良的言行,去对待身边所有的人。

人生像一条长河,离不开翻滚的浪花;在我们的人生里面,你们是有你们的苦,我们是有我们的苦,你们有你们的福气,我们有我们的福气。不要以为自己是不幸,也不要去以为别人是幸福的。各人的命不同,各人的路也不同

人生没有完满,始终存在残缺,哭给自己听,笑给别人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会经过这个阶段,就是见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后面是什么。我很想告诉他,可能翻过山后面,你会发现没什么特别。回望之下,可能会觉得这一边更好。

人生,既要淡,又要有味。有的事情让我们很是无助,有的事情让我们很是无语,可是不管是你遇到怎样的艰难,能否挺过去,取决于对自己的信心。换个角度看问题:毛毛虫所谓的世界末日,恰恰就是蝴蝶破茧而出的充满阳光的时刻。

为人要心底坦荡,不为虚名所累;人生就是一场旅行,不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人生就是一条坎坷曲折的路,即使不断的跌倒,也一定要爬起来,坚持自己的封存梦想。记住,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就会有希望。

人生在世,行路匆匆,人的生命之旅就是一次远行,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人生之路获得成功以及到达理想的彼岸。其实,人生之旅不在于结果如何,重要的是在于精彩的过程

论王维诗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融合/佛之鱼

王维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享有了“诗佛”之称誉的诗人。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修养非常精深,历史上很少有诗人能够企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能坚持较为严格的宗教实践,通过对禅门妙法的透彻参悟,深得禅家三昧,以至有些诗达到了“字字入禅”的境地。因此,按照禅宗“顿悟成佛”、“彻悟即佛”的说法,称王维为“诗中之佛”当是不过分的。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中国佛学已经发展到了全面成熟的阶段。当时,不仅天台、三论、唯识诸宗已经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华严与禅宗也确立了相当成熟的核心思想。王维与禅宗的关系当然最为密切,据其所撰的《请施庄为寺表》说,他的母亲“博陵县君崔氏,师事大照禅师三十余岁,褐衣疏食,持戒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据考证,这位大照禅师就是神秀的嫡传高足弟子,北宗禅七祖普寂。开元十七年,未满三十的诗人正式拜在道光禅师门下“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大荐福寺大德道光禅师塔铭》)这位道光禅师也是一位北宗中人。开元二十八年,王维在知南选的途中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于南阳临湍驿,这次会见,对王维影响极大,据《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记载:“于时王侍御(指王维)问和尚言:若为修道得解脱?答曰:众生本自心净,若更欲起心有修,即是妄心,不可得解脱。王侍御惊愕云:大奇。曾闻大德,皆未有作如此说。乃为寇太守、张别驾、袁司马等曰:此南阳郡,有好大德,有佛法甚不可思议。寇太守云:此二大德(指神会与北宗禅僧惠澄)见解并不同。王侍御问和尚,何故得不同?答曰:今言不同者,为澄禅师要先修定以后,定后发慧,即知不然。今正共侍御语时,即定慧俱等。……王侍御问:作没时是定慧等?和尚答:言定者,体不可得。所言慧者,能见不可得体,湛然常寂,有恒沙巧用,即是定慧等学。”由于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王维又应神会之请为禅宗南宗六祖慧能撰写了《六祖能禅师碑铭》,使之成为研究慧能生平最原始的材料,而王维本人也成了唐代著名诗人中,“第一个出来吹捧南宗学说的人”。[2]

由于追求“湛然常寂”的境界,王维在诗中一再宣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山僧》)在孤独与寂寞中,他宁心静性地观照物象,了知诸法性空的般若实相,走进自己最热爱的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获得与天地、宇宙最亲密和谐的接触。就在这种禅境之中,宗教体验竟与审美体验很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从而诞生了许多既富有哲理深意而又无比优美的艺术意境。

作为宗教实践、宗教体验而言,王维的“以寂为乐”、“知悟胜事”,是与禅观修习法门联系在一起的。全部佛学即包括戒、定、慧三学,修持者必须三学齐修,缺一不可。其中定学一门,多强调止观双修,即在修定之时,必须辅之以观想,方可达到目的。早期传入中国的安世高禅学倡导的多半是小乘禅观,主要在于观空、观苦、观诸行无常和诸法无我,具体有修“不净观”、“数息观”等法门,如不净观想象众生身体各处的秽污不洁;数息观则闭目凝神,端坐不动,心如止水,默数自己的呼吸出入;还有修“四念处”禅观的,即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禅观,由于有导致修行者悲观厌世,停息一切心识活动的倾向,所以被大乘禅学斥之为“沉空守寂”,非是至道。与小乘禅学不同,大乘禅观强调五蕴本空,六尘非有,真空妙有,实为不二。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便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3]中国佛学主要是沿着印度大乘一派发展的,所以在禅观方面也不主张一心唯作苦空观想,而是真有两边,双遮双照。如天台宗提出的“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三论宗提出的“八不中道”

《旧唐书·王维传》曾提到王维“退朝以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闲居净坐”的乐趣。如:

竹径从初地,蓬峰出化城。窗中三楚尽,林上九江平。软草承趺坐,长松响梵声。空居法云外,观世得无生。(《登辨觉寺》)

独坐悲双鬓,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白发终难变,黄金不可成。欲知除老病,唯有学无生。(《秋夜独坐》)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蹊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从上述诗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的“闲居净坐”一般都带有禅定禅观的目的,但在“净坐”之时,又并非枯寂息念,而是耳有所闻、眼有所见、心有所感、思有所悟的。当然,在更多的时候,王维的禅观修习并非采取净坐的方式,而是如南宗禅师们常说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永嘉玄觉《证道歌》)采取的是一种“山林优游禅”的修习方式,就在这种“境静林间独自游”(同上)的生活中,诗人既获得了“心法双忘性即真”(同上)的证语,也获得了无人干扰、心清境静的静美享受,一首首意境优美、含蕴深邃的山水诗也就在这种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高度融合之中诞生了。

我们认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其所以能在王维这里得到高度融合,除了宗教体验本身就具有审美体验的内涵这一因素之外,还与王维本人对解脱方式的认识有关。他在《叹白发》诗中说:“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又在《山中示弟》诗中说:“山林吾丧我。”而《饭覆釜山僧》诗更明确地说:“一悟寂为乐,此身闲有余。”可见他是有意将自己一生的烦恼痛苦消除泯灭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幽寂净静的山林自然境界之中的。换言之,空门、山林、寂静之乐就是他解脱烦恼痛苦的最好方式,这样,他就必然要通过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我们知道,无论在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中,主体都能获得一种解脱、自由、轻松、愉悦、和谐的感受,都能消除心中的矛盾、痛苦。禅悟这种中国特有的宗教体验的目的即是为了明心见性,而中国文人徜徉于大自然中优游山水之审美体验也往往是为了得到一种“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道》)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和洽之境界。所谓“明心见性”的“性”即是谢灵运曾经说过的“性灵真奥”,(见何尚之《答宋文帝赞扬佛教事》引谢灵运语:“必求性灵之真奥,岂得不以佛经为指南耶?”)在佛家而言,此性即是万物所共具的本体——真如佛性,因此,性即是真,见性也就是即真。那么,王维认为只有什么才是性,只有什么才是真呢?他说:“浮名寄缨佩,空性无羁鞅。”(《谒xuán@①上人》)又说:“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也就是说,性者,即空也。虚空即是我性;真者,浮也,浮幻即是我心之真。总之,我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的。王维这种认识无疑是符合佛教教义的。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4]又说:“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是自性。”[4]慧能认为,由于心性虚空,所以广大无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观”。[5]这就是所谓“诸法性空”、“万法皆空”。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体,必须“即事而真”,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即是涅pá睿愧诰辰纭BR> 当诗人王维具备了“空性无羁鞅”、“浮幻即吾真”的认识之后,便自觉地去除因为执虚为实而带来的种种世俗缚累,“无羁鞅”的诗人在自然山水境界中常常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终南别业》)他是那样既无心而又有意地观照着自然界云生云起、花开花落种种纷纭变幻的色相,他说:“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青龙寺昙璧上人兄院集》)“寒空法云地,秋色净居天。”(《过卢员外宅看饭僧共题七韵》)外在的一切物境都是生灭无常的,而诗人的心性也是虚空无常的。概言之,变幻莫测,虚空无常既是诗人之真性,也是自然界万物之真性。在已复其真的诗人那里,即自然万物之真,便是见自然万物之性。所谓: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木兰柴》)

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北chá@③》)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辛夷坞》)

大自然的一切都是那样清寂、静谧,既生灭无常但又充满生机,无牵无挂,无缚无碍,一任自然,自由兴作,诗人王维便正是通过这种即自然之真,悟自然之性理来回归自然的。在与大自然之真的融和契合之中,诗人感到了愉悦,也得到了解脱。然而,当他沉浸在那由彩翠、白云、青林、红萼组成的大自然境界中时,他能不感到美吗?何况佛教之色空观还一再强调要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呢?可以说,不知大自然纷繁变幻的妙有之美,便不可能悟得世界万物虚幻无常的真空之理,因此,像王维这样一位有着对美的敏锐感受力的艺术家兼诗人,是应该比一般人更具备体悟佛理的灵心慧性的。当他徜徉在大自然境界中时,自己那“寂而常照,照而常寂”,虚空寂静而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程颢《偶成》)的自然山水有了亲密的契合,就在这朗然见物之性(变幻无常之性)与物之境(奇妙变化之境)的同时,也见出了我之性(性空无碍之性)与我之境(澄明如镜,虚空能含万法之境)。正因为“我”之性已去除了一切对于世俗妄念的执著,所以在已复其本真的诗人王维那里,当他与各得其所、自由兴作的自然万物相遇的时候,便能以己之性空之真去与万物生灭变幻之真相契合,此时诗人心中鸟飞鸟鸣,花开花落,一片化机,天真自露,与天地同流,与万物归一,诗人的生命存在便在此中得到了自由解脱,他的本真也在此澄明朗现。正因为“我”之境已去除了一切来自世俗浮华的遮蔽,所以它朗然澄澈如天地之鉴,一切万物可以在此光明晶洁的虚空中自由来往,万物得以历历朗现,它们变幻无时但又生生不息,虽虚空无常但又一任自然,诗人在清晰地感受着它们的同时,也在清晰地感受着自己。可以说,王维正是通过这种见物之性、物之境的审美体验,从而体悟自己内心中澄明敞亮、无挂无牵、无缚无累的自我之性的。按照佛教的说法,这就是明心见性,就是即事而真。诗人就在这种将自性、物性、佛性都融合到澄明寂静之美之特性的体验中,实现了解脱与超越,进入了涅pán@②寂静的境界。

其次,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所以能在王维的山水诗中得到融合统一,也是因为二者之间可以互为作用。就宗教体验而言,如前所述,佛教强调因色悟空,因空见色,尤其是大乘般若空宗所倡导的“实相禅”是以观照诸法性空的实相、体证真如佛性为究竟的。他们认为,观万物为空并不难,而应从空入假,即观真如本体虽空,但却依诸因缘而生起万法,故万象森罗,宛然是有。然此有并非真有,而是一种“无常”“无我”的幻有。而幻有虽不可执虚为实,但修行人却必须通过对“幻有”“假有”的观照,才能体悟万象“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真性。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3]真空妙有,一则为体,一则为用,修行人如果偏执任何一方,就不可能悟得真如佛法。

王维是深谙“真空妙有,无异无碍”之禅家三昧的。他说:“欲问义心义,遥知空病空。山河天眼里,世界法身中。”(《夏日过青龙寺谒操禅师》)“碍有固为主,趣空宁舍宾。”(《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兼示学人二首》其一)所以他十分注意观有悟空,双遮双照。所谓“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摘露葵”,(《积雨辋川庄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终南别业》)就是他借对大自然物象的观照而得以进行宗教修习的一种体验。在他的不少山水诗中,也常常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照,表现出深邃精致的“色空一如”思想。如《木兰柴》:“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又如《北chá@③》:“北chá@③湖水北,杂树映朱阑。逶迤南端水,明灭青林端。”这两首诗都是眺望远景所作。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在观照景物时,特别注意对景物的光与色彩的捕捉,他正是通过夕照中的飞鸟、山岚和彩翠的明灭闪烁、瞬息变幻的奇妙景色的表现,通过对湖对岸青翠的树林后面,北chá@③水波光如同一条银白色的缎带时隐时现、变幻不定的现象的描绘,来表达出事物都是刹那生灭、无常无我、虚幻不实的深深禅意的。与上述两诗表达出相同“色空”、“无常”思想的还有《华子冈》诗:“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这首诗则直接写出了诗人登上华子冈眺望远景的深沉感触:飞鸟向无尽头的天边飞去,只在转瞬之间就已经消逝得无影无踪,仅留下一片绵延起伏的群山,在秋空下默默地无言地伫立。这一切令深知空寂禅理而又多愁善感的诗人惆怅万分,人生、世事难道不也是这样幻灭无常的吗?正如陈允吉先生在《唐音佛教辨思录》中指出的那样,王维的山水诗“的确是处心积虑,借助于艺术形象来寓托唯心主义的哲学思辨,在描绘自然美的生动画面中包含着禅理的意蕴”。[2]如前所述,王维作为一位具有音乐、绘画才能的艺术家,对于自然美有着远过常人的敏锐感受力,同样,他也常常利用这些艺术才能特别着力于对自然景物声、光、色、态的表现,通过自然物象在某一特定情况下所呈现出的种种变幻不定的色相显现,使“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佛理禅意得到了极为生动形象的演示。

如果说,王维的宗教体验常常必须借助审美体验才能实现,那么,当王维沉浸于山水自然境界进入极深层的审美体验的时候,这种审美体验也往往到达了宗教体验或哲学体验的层次。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一文中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以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6]他还说,艺术境界是介于学术境界与哲学境界之间的。他认为,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受的模写,到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个层次。他引用冠九《都转心庵词序》中的话说:

是故词之为境也,空潭印月,上下一澈,屏知识也。清馨出尘,妙香远闻,参净因也。鸟鸣珠箔,群花自落,超圆觉也。

综合宗先生的种种说法,我们可以知道,人们对于宇宙、自然、人生种种色相美的体验只有深入到了宗教或哲学的层次,才能使自己所写的一切形象都具有了象征意味,才能借有限以表现无限,由对丰富复杂的色相描写到达最高最深的玄冥境界。试看王维的小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

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文杏馆》)

这一切的一切,既是诗人片刻之间的审美体验,然而又担荷无边的深意,多么精致,多么深邃,这就是从刹那见永恒的超圆觉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禅既在刹那,又在永恒,变幻无常,生生不息,虚空中有妙有,妙有即是虚空,空寂中见流行,流行中见空寂,这究竟是审美体验还是宗教体验?究竟是艺术境界还是哲学境界?这就是禅,是“诗佛”王维将审美体验与宗教体验融合为一的最高艺术意境。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6]胡应麟说王维的辋川诸作“字字入禅”,读后使人“名言两忘,色相俱泯”。[7]王士祯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带经堂诗话》卷三)王维的这些山水小诗为什么能形成如此深邃玄冥的境界?因为诗人对山水自然美的体验已经进入佛教空幻寂灭义理层次了。歌德说:“在璀灿的反光里面我们把握到生命”,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就是说,当人觉悟到生命无常的时候,也就证悟到了自己的本性不过是虚空,由此而产生的对纷浮世事不粘不滞、无执无求的态度便是一种解脱,经由解脱而达到自由之后,人就彻底去蔽了,在澄明无蔽的境界中,人也就返回到了本真,获得了清净无染的自性,把握到了生命。所谓“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7]在宇宙自然之中,无论是人是物,是一花一草,一鸟一石,还是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时时处在生灭无常、变动不居中。无常便是事物的本质,刹那便是世界的永恒。王维诗中那时明时灭的彩翠,合而复开的绿萍,转瞬即逝的夕阳,若隐若现的湖水,都是诗人“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是诗家正法眼藏”(王船山语)[6]的杰作,是他对大自然的审美体验已经到达哲学层次或宗教层次的产物。在这样的艺术意境之中,理即是事,事即是理,一切都如同天珠交涉,互映互证,融彻贯注。这,就是璀灿的反光,在这种璀灿的反光里,人与物,事与理,无限的时间与无穷的空间,一切都在对刹那永恒这一本真之美的体验中高度融合统一了,而我们的诗人于其中所领悟到的也不仅是大自然的物态天趣,而是一种宇宙的哲理、生命的哲理了。

庄子在其《天道篇》中曾经说道:“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境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他在这里所讲的是“虚静纳物”、“澄怀观道”的问题。我们知道,主体在进入宗教体验或审美体验时,都必须摒弃尘念,清除浮躁,宁神息心,才能见性,才能见美。所谓“素处以默,妙机其微”,(司空图《诗品·冲淡》)只有当诗人心境极为淡泊、虚静的时候,才能可能对大自然最神奇而又最微妙的动人之美,有一种会心的感受与体悟。苏轼在写给参寥禅师的诗中说:“颇怪浮屠人,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巧非幻影。欲今诗语妙,无厌空与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寄参廖师》)他认为,浮屠佛子之所以能写出绝妙的诗篇,其原因就是因为心如丘井,意绪淡泊,故才能“了群动”,才能“纳万境”,这也就是宗白华先生所说的“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如前所述,诗人只有在彻底去蔽的澄明敞亮的心境中,大自然的一切才能历历如在镜中朗现出它们本来生机活泼、自由兴作的飞跃生命,正如王维在诗中所写的那样: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过感化寺昙兴上人院》)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

只有在“人闲”“夜静”“山空”时,诗人才能感受到月出鸟鸣,觉察到细小桂花的轻轻落地;只有在“夜坐空林寂”时,诗人才能感觉到“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由于心境之特别虚静,他甚至可以感受到阶下院中那青苔绿幽幽的颜色,正在静悄悄地向自己衣襟上爬来。如此奇妙得不可思议的幻觉通感,如果不是心境极其虚静的诗人,又有谁能做得到呢?这就是“静穆观照与飞跃生命构成的艺术二元”,而王维也正是在这种二元的艺术境界中与大自然和光同尘,从而获得寂静、圆满、和谐、自足的本真之性的。

如前所述,对大自然最深层次的审美体验即近乎宗教体验,反过来,我们可以说,像王维这样具有觉心、灵性、慧眼的诗人才能更好地进入到自然美的最深层之处,深入造化的核心,表现出自然物象最具魅力的神理。换言之,只有具备虚静淡泊之心性的诗人,才能对自然物象遗貌取神,创构出空灵清妙的意境。因为这种深层次的体验往往能使作者既不拘滞于对“我”的主观意念的表现,也不拘滞于对“物”之形貌的逼真刻划了。试比较王维与裴迪在《辋川集》中的同题唱和诗即可知道。如《文杏馆》,裴迪的诗是:“迢迢文杏馆,跻攀日已屡,南岭与北湖,前看复后顾。”王维的诗则是:“文杏裁为梁,香茅结为宇。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又如《木兰柴》,裴迪的诗是:“苍苍落日里,鸟声乱溪水。缘溪路转深,幽兴何时已。”王维的诗是:“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再如《辛夷坞》,裴迪的诗是:“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王维的诗则是:“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裴迪的诗总是写自己在跻攀、缘路、留玩,看不到对自然物象深层的审美体验,而王维的诗虽然没有诗人自我形象、行为、主观意图甚至情感的表现,只有大自然物象本身声、光、色、态的纯然呈现,而物象之神理却因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深入细致而得以有极为清楚动人的表现。这一切当然也是因为其心境极为澄明空寂,所以才能使物色自映照于心而不必再着意去寻幽访胜了。苏轼在《东坡题跋》卷二《题渊明饮酒诗后》中说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二句是“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一篇神气都索然矣”。盖渊明也好,王维也好,他们都是自性圆满具足,无待无求,亦不着意之人,他们的精神已近乎庄子所说的“圣人”境界,因此心明如镜,览照万物,万物自现于心而无待其去望了。

综上所述,在王维的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之中,都包含有理性的愉悦与感性的满足的成分,诗人正是通过这二者的结合,获得解脱与自由,从而使生命得以超越的。因此,在王维那里,无论宗教体验还是审美体验,都包涵有生命体验之内涵。19世纪中叶,美国思想家梭罗为了体验自己真实无误的生命,曾告别城市,来到森林湖畔,寻求与大自然最亲密的结合。他认为人应该回归大自然,才是最高的善与美。我们认为,人的生命源泉就是来自大自然的生命,人虽然是天地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人也毕竟是大自然的产物,和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一样,在本体上是相同的。即无论天地也好,自然也好,人类也好,“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苏轼《前赤壁赋》)生生不息,周而复始,不断变化而又实无有变,这就是宇宙自然中一切事物的法则。因此,人要体验自己的生命本真,必须与大自然有最深层的和谐契合。王维之所以在发掘自然美与表现自然美方面取得了卓越成就,就是因为他在其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融合中,能以静穆的观照感受到宇宙万物与自己那清寂而又灵动的生命。因此,他诗中的山水景物表现,既构成了一种‘禅’的状态,也形成了极为优美深邃的意境,无论从哲学境界还是艺术境界而言,都达到了一个极灿烂极澄明的层次。

参考文献

[1]陈铁民.王维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7

[2]陈允吉.唐音佛教辨思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3]鸠摩罗什.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译本[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4]郭朋.坛经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鸠摩罗什.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译本[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

[6]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7]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王加睿

@②原字为般下加木

@③原字为土加宅

讲师:释果宁 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大师弘法于海内外,广受欢迎。目前大师以弘扬佛法禅学为己任,旨在帮助大家认清自己和人性,解脱痛苦和纠缠,寻求人生的智慧。

公元627年,玄奘师徒启程西行,踏上漫漫取经之路。途中历经磨难,终得真经

今天,让我们随着释果宁大师,穿越时空 ,漫话西游禅悟人生!

第一集:唐僧师徒各自代表了儒、道、释思想的哪些含义

一、《西游记》里面所表现的心性学思想,即儒、道、释三家的思想

1、释(佛):西游代表走向西方,离苦得乐

2、儒家:治世的思想,即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3、道家: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二、《西游记》中孙悟空、猪八戒、唐僧、沙和尚、小龙马各代表着怎样的含义

1、孙悟空--人的心

2、猪八戒--人的情

3、唐僧--人的身体

4、沙和尚--人的本性

5、小龙马--人的意志力

第二集:心猿归正--心正齐天,心斜压山 六贼无踪--六根清净乃取经之本

一、唐僧收服悟空(心猿),归正自己的七十二班变化的“心”

二、孙悟空将六贼打杀

1、六贼: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身本忧、意见欲

2、悟空杀六贼,代表要做大事,首先要用心来克服自己的六欲

第三集:意马收缰--成大事之人,意志坚韧也 悟空收八戒--成大事之人,要做到八戒

一、唐僧收服小龙马,达到心意合一

1、小龙马代表唐僧的意志力,此谓意马。

2、我们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此谓收缰

3、心意合一,志向坚定。没有到不了的西天

二、悟空收八戒

1、猪八戒代表唐僧的习气和情欲,最终被悟空收服并另取名为“八戒”,意在人生的历程中要时刻用心来遵守人生的戒律,做到心与性的合诣,最终成就自己

第四集:本性现前--沙悟净,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那份净土 团队完成--心、性、情、意、身一个完美的团队的组成

1、悟净代表我心乃净,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份真性,倘若我们在人生的路上能够保持那份真性,心地明亮的为人处事,那么真经将近在咫尺

2、一个完美团队的组合:心、性、情、意、身合一。对于企业而言,唐僧师徒等人的组合,也不失一个好的团队:唐僧代表董事长;孙悟空代表总经理;猪八戒代表销售、公关;沙僧代表人事、财务;小龙马则代表企业的龙马精神

第五集:三打白骨精--断掉情、爱、欲 葆赤子心--“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一、三打白骨精

1、白骨精的三个形象分别代表了唐僧的情、爱、欲

2、代表唐僧心的悟空将它们全部打死,说明在人生的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爱、欲,不要让其成为我们前进的障碍

二、葆赤子之心

1、赤子在《西游记》中指的是红孩儿,在现实生活中则代表的是每个人的那份童心。一旦人生的路上遇到了适,那么我们一定要认清现实,要顺应事态,千成不要动被自己的“三昧真火”烧毁了

2、亲子之道--要成就自己的孩子,一定要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融合到一起来教育孩子,帮其保住那份童心

第六集:真假猴王--自已的真心与假心

一、真假猴王

1、真假猴王指的就是自己的真心和假心,真心一失,假心就起,所谓恶从心起。这也就引出了唐僧取经路上的又一劫难

2、这个故事所揭示出来的道理是一定要为了自我而活,要对自己真实,不要被所谓的虚荣心害了。只有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才能助我们战胜一切障碍

第七集:除蜘蛛精--断灭七情喜、怒、忧、惧、爱、恶、欲 除却众心--人生成功的关键就是一心一意

一、断灭七情

1、《西游记》中的七个蜘蛛精指的就是七情,即:喜、怒、忧、惧、爱、恶、欲

2、这个故事绐告诉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做任何事都要身心合一,不要像蜘蛛一样左牵右挂

二、除确众心

1、《西游记》中众心指的是唐僧取经到时遇难比丘国,国王受妖精蛊惑要唐僧的心来做药引子,结果被悟空打杀。。

2、这个故事警示我们人生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心一意

第八集:九思成圣(上)--视、耳、色、貌、言、事、疑各自所思

九思指的是唐僧师徒将到佛国时遇到的九头师

1、视思明:当我们看事物时,要看清事物的真相,不要被事物的假像所蒙蔽

2、耳思聪:如果我们能管住我们的耳朵,辨别出真假是非,那我们将不再被外物所伤

3、色思温:色代表情绪,温代表喜怒哀乐皆不发。成大事,情绪控制要达到喜怒哀乐皆不发

4、貌思恭:貌代表形为,恭代表恭敬心。做任何事都应有一份恭敬心去对待

5、言思忠:言代表言语。此句意为不说谎话

6、事思敬:敬代表全力以赴。做任何事都应全心全意的去做

7、疑思问:“君子不耻下问”就为此理

第九集:九思成圣(下)--忿、见各自所思

1、忿思难:忿代表忿忿不平;当我们遇到别人对自己发火时,换位思考一下他的难处,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见得思义:君子看到的都是义,小人看到的都是利。无论别人给予了我们多少,我们都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3、道(仙):人+山,所以道家倡导的是就不食人间烟火,脱离现实

儒:人+需,人所需要的,是现实。是治世的思想

佛:人+弗,有和无的概念

第十集:即心即佛--历经艰险,终得真经

当唐僧师徒历经磨难,克服了自身的种种习气,终于成佛了

1、孙悟空被封为斗战圣佛,无论我们从事什么,只要懂得约束自己,终可成圣

2、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用以警示大家,做人要心身合一,才能终得真经

3、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因为至终未戒掉吃欲,所以最终吸被封为使者

4、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因沙和尚代表人的本性,像金一样真贵,所以被封为金身罗汉

5、小龙马被封为天龙八部护法,小龙马代表人的意念,我们要时刻捍卫自己的意念,所以被封为天龙八部护法

《禅--生命的和谐》珍藏版 各集主要内容:

第一集 理性、情感、本能三者在生命中的关系

果宁曰:

当你处在内外的冲突中,同时被撕得四分五裂,内心充满了压力、苦闷、孤独 ,感到身心疲惫,难以承受时,首先要弄清楚怎么迷失的,是如何被撕裂的,只有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不是说杀人的屠刀,而是指执着这个念头,一旦放下就能彻悟

第二集 禅--需要与欲望的区别 需要是此时此刻的需求,是自然的需求;欲望就是你的欲念,向着未来在运动

果宁曰:

头脑是理性,要是过分的理性,缺乏心灵的感受和情爱,那么这种人是非常冷酷的

需要是此时此刻的需求,是自然的需求

欲望就是你的欲念,向着未来在运动,这就是欲望

尚若我们生命的能量都被欲望所消耗掉了, 忽略了这个可以满足的东西,那么我们终究不会满足,只因欲望是无法满足的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老子《道德经》

第三集 禅--男人与女人的和谐关系 “爱”是占有,“情”是享有

果宁曰:

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幸福指数反而降低了,可见幸福的含义不是外面能拥有的,还是在于你心灵的感受

古人的智慧:

“男”=田+力:用力量去征服土地

“安”=宀+女:房子里有个女人就安定了

“家”=宀+豕:房子晨养头猪,就是家了

“婚”=女+昏:男人遇到女人昏头了,就结婚了

“情”=心+青:人只要时刻有情,就会拥有一颗年轻的心

果宁曰:

“爱”是占有,“情”是享有,只要婚姻能够按照“情→爱→欲”的方向发展,那么家庭就会和谐美好

第四集 家庭和谐的要素 “丈夫”:一丈以内是你的夫!女人应该多绐自已的男人一些空间

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

古人的智慧:

“丈夫”:一丈以内是你的夫!女人应该多绐自已的男人一些空间

“妻子”:妻子像孩子,男人对待自己的女人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

果宁曰:

你真的想找到那份和谐吗?夫妻之间真的要找到长久的恩爱吗?我们不但要理解到古人给我们的这些智慧,而且要从中去不断的感受,最终找到那个和谐的钥匙

庭是这个社会组织的小单元,要是家庭和谐了,这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知己就是智慧, 所以一个人想要拥有智慧,不但要拥有知识,更应强化对自我的认知。

组建一个家庭或成就一番事业首先要把你的心性找到,看清楚自己

第五集 生命的和谐 心灵是慈悲和爱的源泉

果宁曰:

头脑 心灵、本能三者的相互包容相互接受,就产生了人的和谐。心灵是慈悲和爱的源泉

当一个人孤独,焦虑、无助时,不是别人忽略你,也不是社会抛弃你,而是你还没有绐自已的心灵找到家,即:宁静、安详、自在

第六集 上善若水(一)水--可柔可刚;水--不变随缘

古人智慧: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在禅者的眼中看来,每一个季节都非常的好,禅者懂得顺应,顺应自然、顺应天地的变化、顺应社会

果宁曰:

当你需要表达你的情爱的时候,需要表达你对他人的关怀的时候,你要柔情似水;当你要断掉自己邪恶的念头,或是一些举止的时候,要像种决堤的洪水一样势不可挡,把它冲洗干净

水,因为它从来没有固执己见,它会顺应你,但是当它顺应你的同时,它却把你给改变了。

仁者为什么没有敌人,并不是说天下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而是他根本就没有树立对手和敌人。

倘若你还有对手,那只能说明你自己还有问题,还有障碍还没有超越

第七集 上善若水(二)水-居高居低皆平;水--无分别心

果宁曰:

当你事业、人生处于处于一个比较成功的状态的时候,要牢记“谦受益满招损”,要不断的提醒自己,我的这个成就来之不易。千万不要因为自己一时的得意,而断送了自己

当你事业平平,一事无成时,应怀着“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心理去看世界,要相信机遇对众生都是平等的,不要自卑,自信就是成功的保障。高低贵贱存在于自己的心灵

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烦恼,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痛苦和不安?因为我们分别,分别你我他,分别是好是坏,分别是得是失

第八集 做好今天的你 因是今天 果是明天

果宁曰:

过去的不可能再回来,未来还没有到来,是虚无缥缈的。在时间的长河中,唯有今天,唯有这个当下,是值得你好好去活的

明天是因为今天才产生的,每一个明天都是因为今天变成的。所以明天的花朵开得怎么样,要看今天的根扎的怎么样,肥施的怎么样,才能看到明天那美丽鲜艳的花朵,那就是收获

万事万物都像大海的波浪一样,只是个有形的东西,那个有形下面的无形的东西是什么,那就是世界的本源

第九集 禅修 宽恕别人 善待自己

果宁曰:

人生就像一幅油画,近看全是色块,但是远看却很美。这是由于有酸甜苦辣悲欢离合,当你隔得远再去看它,再去回味它,你会发现回味无穷

宽恕他人就是在善待自己,要懂得怎么样去求得觉悟,怎样打开你的心量,破除我执

第十集 感恩之心 常怀感恩之心 人生就快乐无比

果宁曰:

夫妻之间一定要相互感恩,哪怕对方在你饥饿的时候,只给你做了一次饭;在你寒冷的时候为你披过一次衣;在你病痛的时候, 为你递过一次药;在你无助的时候,曾牵着你的手给你过温暖和勇气。你都要身怀感恩,感恩你的另一半。因为夫妻之缘是一生当中最大的因缘…

一个真正懂得爱自己的人,珍惜自己的人,他就懂得怎样去爱别人,珍惜别人。爱从爱自己开始,爱是不能占有的

第十一集 什么是禅?禅是什么?真正的善恶在你的心里,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在做这个事情很重要

果宁曰:

凡人与圣人的区别:圣人的心是能转境的,凡人的心则被境所转

改变一个人不是改变他的行为,而是要改变他的头脑

真正的善恶在你的心里,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在做这个事情很重要

果宁小故事:

过去有个大文豪苏东坡特别好禅,又很喜欢跟一个名叫佛印的禅师斗智。有一天,苏东坡写了一首诗请禅师欣赏,当禅师正在欣赏他所写的诗时,突然东坡先生发现有条狗正在咬骨头,苏东坡跑过去就把骨头从狗嘴里边抢出来,顺手扔在旁边的那条河里。狗马上冲过去,跳入河里继续去咬那个骨头。东坡拍一拍禅师的肩膀说:“狗咬河上(和尚)骨”。说完便哈哈大笑起来。没想到佛印禅师面不改色,顺手就把他的诗扔在水里边说:“水漂东坡诗(尸)”,佛印禅师同样也哈哈大笑

第十二集 禅不是宗教 禅是生命的和谐 心静则土静

果宁曰:

人生有两个命,一个命就是生命,就是你的身体。你的身体灭了,这个命就没了。但是还有一个命不是身体的,是心灵的,是智慧的慧命,这个命不在这个生死之中。倘若你真的懂得禅修,你就能找到这个命

不要一生去获取那些都带不走的东西,我们可以去奋斗,去获取。但是不要把所有的生命能量,全耗到上面去了。留一点点给自己,这就是你善待自己的充分表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343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