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地阐述出了当人们访问网站,打开软件,购买实体产品和被某人吸引时的心理状态,并且非常深入地用心理学的方法解释了刺激和触发人类行为的因素。书中提供的众多方法,让我们可以创造出更加持久和深刻的用户体验。
Stephen PAnderson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交互设计师和顾问,他在建设和领导信息构架师和交互设计师团队方面有着十余年的丰富经验,其客户包括Nokia、Frito-Lay、SabreTravel Network和Chesapeake Energy等知名企业。Stephen创建了著名的应用程序Mental Notes—一种广泛应用于产品开发、具有心理学要素的交互设计工具。
LinkedIn填写资料的流程:展现资料完善度,如25%,提示用户只需填写另一项资料就能提升到45%。通过逐步激励引导用户完善资料。它为什么会奏效?
行为的拆分 ,把复杂的任务分解成简单的任务,人们更易采取行动。
适度的挑战 ,有挑战才有乐趣,不会困难到无从下手,也不会简单到无聊透顶。
地位 ,人们常常评估,相对于他人和自己的最佳纪录,交互如何削弱或加强人们的地位。
成就 ,人们更趋于参加有意义的受到大家认可的活动。
寻找人们做事的潜在动机,从中提取行为原则,运用到设计中去。
诱惑即有意诱使某个人进行某种行为的过程。多数产品就好比一个沉默的朋友,人很好,但不会表现自己,他们的好,用户不会花时间去发掘。因为还有数不胜数的其它产品来吸引用户的眼球。太多竞争,你怎么可能脱颖而出?
真正使游戏体验如此美妙的原因并非网页的可用性, 而是心理学的应用。 通过清除令人困扰的界面干扰因素,网页的可用性为用户获得良好体验铺平了道路,但真正使用户获得良好体验的却另有其因— 了解用户的动机所在。 把易于使用和真正想要使用混为一谈是不恰当的。
Donald Norman说过:当技术满足了基本需求,用户体验便开始主宰一切。用户体验需求等级模型如下:
选择一种特殊颜色的口红或换个发型,既是为了展现个人风格也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关注。视觉设计也是同样的道理,设计必然包含一些艺术的表达(即风格),但我们更应该关注由此引发的人类行为。
美学 包括可以引起感觉的一切事物—不只是我们看到的,也包括我们听到的、闻到的、尝到的和感觉到的。作为用户体验设计者,必须考虑能影响使用者交互的一切刺激因素。
感知的功能可见性,关于用户怎样,以及应该与一个对象进行交互的暗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它看起来像一个按钮,那么它就必须是个按钮。如果你不能建出网页的物理模型,那么用户就可能感到困扰。
亲近法则 表明,如果我把两个或多个物品组合在一起,你就会假设它们是有关联的。如果其中一个物品相对于另一个物品来说有不同的特征,我们就能感觉出它的不同,这就是 对比 。比起不具有共同特征的元素,具有一致性视觉属性的元素更容易被关联在一起,这就是 均质连接性 。
产品的个性影响我们的感知,想想我们能多快的从一个人的装束及表现就定位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倾向认同一些个性, 信任与否和个性有关,看法和期望也与产品个性有关,用户会选择与自己个性相匹配的产品。 索尼的电子狗,如果做成一个机器男管家,那么如果他只对我们一半的指令能做出反应,我们就认为他坏了,但电子狗被认为不一定会执行我们的命令,所以如果它执行了,我们会感到高兴。 考虑一下你的产品有什么个性,同时这样的个性会带来什么样的期望。
据2002年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成果:影响一个网站可信度的因素是:网站整体的视觉传达设计,包括版面设计、排印方式、字体大小和颜色方案。相对于信息真实性、结构、知名度,网站对人感官感受的影响更为深远。用户对网页产生第一印象只要50毫秒(1/20秒)
迪士尼对排队路线进行了精巧的设计,让人无法判断出排队路线在哪儿终止,娱乐设施从何开始,从而使得漫长的等待看上去变得更短暂。通过分散注意力和运用错觉效果,使得漫长的等待变得不那么糟糕。
《新科学家》发现:如果进度条要制造出走得更快的假象,其上下波动效果要随之加快。充满了向左推进的博文的进度条看上去走得更快。我们的大脑倾向于计算周期,而不是时间。循环更慢的让人感觉时间过得更快。
好的视觉审美可以弥补差的可用性,减少任务完成时间,降低出错率。当我们放松的时候,我们的大脑更灵活,并更能为复杂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法。Norman提供了另一种解释:我们喜欢去做那些能让我们感到愉快的事情。我们更愿意去面对那些对我们有吸引力的问题。美学不仅影响可用性的感觉,也对实际性能有影响。
视觉设计不是附加的价值,不是核心功能的一层外壳。 形式和功能不是彼此孤立的 ,如果形式独立于功能,就意味着美学和功能是两个独立的要素,那么我们就会忽视“美不仅意味着装饰”这一原则。也许你会说“网页不必美观,只需便于使用”,也许有一定道理,但它与人类对视觉刺激的反应相互矛盾,将事物的外观与功能区分开显得有些可以。
苹果公司推出iPod时,曾直接把它与一盒口香糖作比较,它们的尺寸几乎一样。这是一个非常棒的隐喻,我们 把新信息同一些为人熟知的事物联系起来,通过这种方法来阐释它们的意义。 尺寸成了iPod与其他音乐破放弃的关键区分因素。
时刻思考大家所做的联想,可以显著提高你的设计。 通过理解各种美学元素所能引发的联想,我们可以使人们对我们的设计做出期望的反应。
设计选择应该支持某种特别的行为目标,大家自然都想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但变美并不总会为我们带来好处。
公认的美学。与基本的设计美学原则有关,如对称、协调、三分法则和黄金比例。
文化的美学。是在某个时刻从某种方面我们发现某种文化的迷人之处。
主观的美学。就是你个人觉得对象具有美,这与个人品味有关。
主观>文化>公认
虽然人们喜欢美丽的事物,但要思考我们的美学选择所带来的预期效果,一旦你理解了不同美学选择所产生的的效果,你就会发现有意做出缺乏风格的设计是完全可能的—前提是这种设计能实现特定目标。
视觉理解可以理解为:所得取决于所见和所知。当谈论联想,指的是我们所知的—不管来自过去的经验还是大众智慧—都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
我们会朝其他人都在看的方向看。显示他人的存在将显著的改变我们的行为。Facebook注销账号的原始界面文案:我们很遗憾你要离开了,告我们你觉得Facebook没法用的原因。后来新的注销页面放上了一些你朋友的头像并询问:你确定注销账户吗?你的298位好友再也无法联系你了。这种设计让注销率减少了7%。
不要在评估可能的情感和联想价值之前,就判非功能性的设计元素没有价值,并将之去掉。
不要在所有元素中优先考虑视觉设计,就像这部分内容是对美学的论证。好的设计是关于做出全面和可评估的决策。
不要把视觉设计当做一种装饰,在项目的最后才添加。
伺机用图形强化或代替问题,五岁的孩子能理解这个嘛?
用视觉隐喻或模型来解释晦涩的概念。
做出适合于你的受众和商业目标的美学选择。
幽默的各种好处不多说了,通过使用情感化设计,培养用户形成对品牌的积极记忆,不仅鼓励用户成为常客,还能让他们为喜爱的产品做宣传。幽默不适用与一切情况,真正思考的应该是品牌的个性。
当人们感到愉快时,人们能够排除不重要的信息并发现有用的提示来解决问题。紧张时,肾上腺素能制造出恐惧和焦虑,我们会变得更集中。处于积极状态时,多巴胺能让我们变得兴趣盎然,跳出常规思维。
个性化、定制化,比如你的支付宝年度账单。
意外的,越让人意外越开心。
有意义的,有用的,不普通的。
令人愉快的包装。
我们的大脑会自发寻找组织、简化复杂信息的方法,就算没有模式存在,而当我们发现了一种模式,我们就会很高兴。比如对对碰,我们乐于在混沌中寻找模式。通过解决难题,我们可以得到短暂的快感。模式是人类理解知识的关键,你展示什么样的信息,能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并鼓励它们寻找模式?
人们会对悬而未决的问题着迷。餐厅在你结账时会送你一张优惠券,上面写着千万不要打开,否则无效,下次来就餐时带上这张卡,可能会获得某种优惠,从免费的开胃菜到打八折,甚至更多,但直到你下一次来之前你都不知道你得到了什么。这就是激发人们好奇心的部分。
信息可以以直截了当或让人好奇的方式展现,如果选择后者,不但一定能获得关注度,还有可能获得更高的参与度—好奇心驱使人们去了解更多。已知的可能被忽视的信息已经被转换成一些未知的、神秘的、需要找到答案的信息。 当我们感觉到有知识空缺时,就会变得好奇。 为了消除被剥夺感,我们想找到丢失的信息,悬疑小说就在创造这种被剥夺感。我好奇,因为我所知道的和我想知道的之间存在空缺。好奇心的强度, 与特定信息填补信息差的可能有关系。 好奇心与我们队某个特定领域的认识程度有关系,我们对某些话题越了解,我们就越可能专注于自己的信息差。LinkedIn告诉用户某公司查看了你的简历,但你需要付费。
让你的小把戏有趣,让人感觉物有所值。
努力使信息与用户有直接联系。
承诺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并说明获得这些信息需要付出什么代价。
通过之前的体验和上下文线索来建立诚信。
用图形来暗示或直接创造神秘的感觉。
不要尝试使用别处会免费赠送的东西来吸引用户。
/呦呵,作者说50Cent是说唱艺术家,难得/人们想在事物上留下属于个人的标记,表明“我来过这”“这就是我”。从选车牌到选纹身,到贴满贴纸的笔记本,我们喜欢自我表现,我们需要各种方式表达自己的个性、感受或想法。 当人们被允许控制某些事物,自我表现的需求就会体现出来。 究其实质而言,只要你允许用户发表言论和评价就是一种允许自我表现的方式,只要将这些评论与个人资料链接起来,用户就有机会再网上表现自己。
当你将某件事进行了简化,你就增加了人们去做那件事的可能性,建议详细的行动步骤,推动人们迈出第一步。设定默认选项,做出小小的承诺,分享地点,这些都是可以引导和改变行为的细节。
两种卡片,一种盖章八次可以获得免费洗车的机会,一种盖十次张可以获得免费洗车的机会,但已经盖了两个章了。结果拿到第一种卡片的人有19%获得免费洗车的机会,而拿得到第二种卡片的人有34%获得免费洗车的机会。
行为拆分将一个复杂的任务分解为几个简单的步骤,行为塑造被用来加强一种期望的行为习惯。教授新知识的时候,从最简单的工作开始,逐步加强对所需行为的训练。另一种方式是,当用户掌握一个技能或熟练度增加的时候,就给予他们奖励。 确定你期望他们做出的行为,列出完成这个行为所需额步骤,每完成一步就给予奖励。
影响人们决策的原因:可利用信息、经验和偏见、问题的表达方式。我们不擅长制定长期决策,更善于理解相对值而非绝对值,情感或情绪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不擅长预测什么会使我们快乐,我们甚至不善于描述自己会首先因什么而快乐。
减少选项。 提供6种果酱时,比提供24种果酱时的购买量多了10倍。
减少文字。
有趣的干扰。 投资网站的 测试夹杂着关于个人喜好的问题。
隐藏信息,制造“少”的错觉。 可展开/收起的表单。
迷惑视觉系统,让内容更简约。 四行表格变成三行表格。
减少思考时间。 代替文字。
运用对比。
利用默认选项。 两个选择之间,我们倾向于选择无需付出任何代价的那个。
提出明确建议。 不要问对方有没有空,选定时间直接问对方同意不同意。
给予方便和个性化的推荐。 Steepster的评级系统,当鼠标停在某个刻度时,会显示之前评价过的星级,便于比较。
损失规避和所有权偏见。 我们讨厌失去。就算可以获得更多也不愿意放弃已有的东西。试验:有杯子的人对杯子的估价是没有杯子的人的估价的两倍。
在交互中进行角色扮演。
记叙体验过程。 记录体验中的每个步骤,包括经历的任务和情感。
将复合式要求分解为简单小步骤。 行为拆分,行为能遵循一定顺序吗? 第四步:将每一刻的选择简化到最少。 将人们必须做出的选择(或行动)的数量限制为最小值。
寻找微时刻。
重鼠标,轻键盘。
为了获得商业成功,人们必须怎样做? 要将商业目标翻译为行为目标 ,比如“提高上传视频的质量”并不是你可以为之设计的行为—它是某些行为改变后的结果。而类似“鼓励人们对所上传视频进行甄选”才是一个合适的行为目标。然后问自己: 如何鼓励这种行为?
稀缺性。 如果某事物的使用受到限制或被宣布为稀有罕见,我们就会推断它有价值。如果限制用户每日的上传数量是否会让用户上传时三思而后行呢?
限定权利。 人们渴望拥有被视作专有或只属于特定人群的事物。如果上传高清或高评价视频的用户获得更多特定功能的使用权呢?
权威。 我们喜欢关注权威并听取其建议。如果向用户发送知名导演的录制教程呢?
行为塑造。 逐渐教授新知识。如果设置适用于大多数用户的很常见的小挑战呢?
游戏首先必须有趣、吸引人—假定现在没有引人注目的积分和徽章,也没有简单的奖励程序,因为这些无论如何都会令人上瘾—如果人们不喜欢游戏所强调的行为,他们就会感到沮丧。好的游戏能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
玩耍可以自然发生,不需要任何公开宣布的目标。而 游戏有规则、目标 和其他特点。某事物加入游戏机制,这个事物现在具有了之前没有的新一层乐趣使人们更容易被这个事物所吸引。但光是加入积分和徽章并不能将其变成游戏,必须透过表象看本质。
多数游戏都属于下列类别:
玩耍和挑战;
矛盾和选择;
反馈回应;
目标和奖励;
虚构的世界。
社交要素虽然极具影响力,但不属于核心要素。玩家可能会面对各种矛盾,而且反馈回应可能与地位、身份、声望和其他动态社交行为相互关联。
游戏引入了挑战,以目标的形式体现,通过一些人为制造的矛盾及选择,玩家想成功挑战就变得复杂起来。一套所有玩家都必须遵守的规则更加剧了这种状况。矛盾可能是资源的稀有,竞争,或我们在游戏过程中必须做出的选择和计算等形式体现。游戏的过程中还存在各种反馈回应,有时这些反馈会引发体现为外在的激励因子,如目标和奖励“升到下一级”。(游戏是一个由各种规则确立的,玩家在其中参与人为制造的矛盾并产生可计量结果的系统)
人的内心趋于讯号新奇事物和各种挑战,趋于扩展和锻炼自己的能力,趋于探索和学习。为使目标明确,你需要建立等级,先建立一系列小目标,然后朝着更有意义更高级的目标发展。
如果你想让一个服务更像一个游戏,思考那些使游戏有趣的机制,不要借鉴其他游戏那些表面的内容,而要理解是什么使一个热门的游戏好玩。然后,寻找你服务中的这些机制。通过建立一个挑战,你能维持人们的喜悦。
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人们推断使用受限的事物具有特定的价值。
在商务中运用稀缺性。 饥饿营销。
用稀缺性来提高质量。 限制用户上传文件的数量。
使用稀缺性鼓励用户参与。 收件箱只能容纳15封邮件会不会鼓励用户及时清理邮箱呢?
稀缺性的其它形式 。限制时间、限制权限。
难得的东西一般比容易得到的东西好,人们用“使用受限”来帮助他们决策,如果面包店缺一种点心,但又充足的其它点心,这也许能说明哪种点心更受欢迎。利用稀缺性通常是做出选择的捷径。还有观点认为如果某个事物稀缺难以为人所得,它侵犯了我们对情况的控制感。事物本身的稀缺对自由选择是一种威胁,它可能是一种鼓励用户做出期望行为的有用手段。
所有限制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人们被迫做出选择:现在做还是等会做?怎么做?先做什么?就想RPG游戏,你会选择什么样的装备去什么样的副本,你需要计算,哪一种选择能更好的帮你达成目标。
当外界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做出反应时,我们就获得了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提高相关领域能力的信息。
确定鼓励或阻止用户进行的特定行为模式。
将所期望的行为模式转变为可被动追踪和测定的数据。
将这些行为与积分联系起来。
将积分转换为一种周期性的得分及其他有用的信息。(如月报)
以有趣的方式展现这种得分。(如把距离显示为巴黎铁塔那么高)
创造将数据转化为有用信息的规则。
设置挑战。
添加社交暗示。(如与好友的比较)
让游戏有趣,让玩家开心。
对用户评论的行为实行积分奖励,这种行为可能适得其反。人们做出评论、分享、喜好及其他各种社会行动的理由,与地位、身份、声望和许多其他自发产生的内在激励因子有关。 开源软件和维基百科之所以能长存,是源于人们的内在动机,如果牵扯进外部奖励,必定会抑制这种内在的激情 ,或者导致不好的结果。
奖励促使人们去获取更多奖励,如果发表每一条评论都能获得奖励, 你真正在意的便不再是你评论的内容,你会写很多无意义的评论,因为你关注的是积分。 激励只对特定的行为类型有用。但它也能将人们的关注点从任务转移到提供的奖励上来。
我可以炫耀我的徽章、成绩单上的分数,这些都是我选择的有形符号,我攻克的挑战和我收到的反馈,但要记住, 仅当这些事物代表我的身份,或我尝试建立身份的一部分时,它们才具有意义。 积分和徽章, 当这些东西强调了人们所渴求的事物时,它们才会有效。 当缺乏内在动机时,如果用它们来制造趣味,效果将只是一时的。常见的机制:积分、等级、记分牌排行榜、成就、徽章、任务。
我们离一个目标越近,完成它的欲望就越强烈。不但向用户展示用户已达成的任务,还要像用户展示未完成的,当人们知道自己缺少什么时,就会强迫自己去收集。如早期的QQ图标点亮。新的任务永远都在出现,为用户展示的似乎是唾手可得却又永远无法实现的目标,就好比骑在马上,在马眼前垂一根胡萝卜引诱其往前走。
愉悦并不能持久,所有的关系最后都会陷入僵局。生物学家的观点是,曾向我们大脑发送多巴胺的物质,停止了这项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游戏不断向你提出各种挑战。 就算是魔兽世界以令人上瘾而闻名,也必须使它们的世界保持活力,不断进行改造 ,为忠实玩家创造新的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维持人们的兴趣。 相同的东西重复太多,就会随着时间失去魅力。
我尝试分享现实世界、互联网世界的例子,我更专注于这些不变的行为模式,而不是哪一个特别的例子/感兴趣自行搜索Fogg行为网格/
魅力超越了任何特定的策略或战略。许多交际打人帮助人们建立一种身份感和自信感。结交女人的新方法?一开始要弄清你是谁以及你代表着什么。 服务和产品也要确立自身的定位和个性,并努力确保所有的用户交互都能塑造出始终如一的品牌形象。当你有了身份,知道了自己是谁,不是谁,你知道自己代表了什么。一旦确定了这个,你就有了故事,这是一种吸引人们并使他们记住你的最有效的方式。 人们都在寻找与自身最搭配的故事,根据计划进行的每一步都经过我们的深思熟虑,根据我们是谁和我们想成为哪种人而定。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我们想交往的人和想了解的事而决定。你能不能明确的讲述一个关于你服务的故事?好公司的一个特点是,每个人都知道它为什么存在。
使公众关注其他人正在做什么,可能会增加你想要的行为或不想要的行为。 根据其他人的行为来做决定是很自然的事情 ,我们是极度依赖社会的物种。如果大家都在做这件事,某种程度上就证明了做这件事是安全的。如果你了解为什么客户评价起作用,你就可以想出一种有创意的方式来展示许多人都支持某一想法。/社交互动很复杂,不能将某种因素作为单一的影响因素去看/
诱惑不是指欺骗或者操纵,而是给予人们更多他们想要的,渴求的或需要的,甚至他们还不知道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诱惑是指在原本互不了解的情侣之间搭建一座桥梁。 诱惑人们,并以此揭示你是谁和你想做什么,并在这个过程中让人知道为什么你值得被关注。
本书的目的是用新颖的交互设计想法来激发你的灵感,如同任意一本技术书籍,现在的例子不久就会过时或被模仿,但这些想法当初起作用的原因却是不变的。这正是本书的核心所在: 这些想法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对人类的行为进行永恒的探索。 如果我们能理解什么样的事物能吸引人们,并保持这种吸引力,我们就可以创造更多令人愉快和极具诱惑的体验。
二、高中英语听说教学的问题表现
目前,英语高考听说考试的题型是开展英语听说教学的主要依据。缺乏统一的听说教材和教学参考使得很多老师采取考什么教什么的应试策略。即便有完整的英语听说课,但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缺少主题情景性、综合性、关联性和交际性,以机械性的试题操练为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缺乏明确的主题语境
出于考查的需要,高考英语听说测试覆盖的主题比较多。教师在开展听说教学时往往只关注了考试的题型,而未能对主题进行分类,围绕一个话题展开听说教学。多主题下的英语听说课堂使老师未能有效地评估主题语境与学生背景知识间的差距,从而导致无效的输入和空白的输出。不利于学生对主题意义的深入探究,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语言学习的成效。
(二)“听”、“说”活动相割裂
实践中,英语听说教学只是在课堂上呈现了“听力”与“口语”两项活动,并没有考虑
到“听”、“说”活动的关联性和综合性。学生在听力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未能在口语表达中有效的内化和运用;学生的口语交流也未能有助于学生听力理解的提升。“听说”课堂徒有形式,缺乏交际性,限制学生语言综合技能的发展。
(三)评价模式单一,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对于听力理解的评价只局限于学生呈现正确的答案,并以一对一的师生问答为主,缺少
师生、同伴的自然交流。对于未能听懂的学生鲜有有效的教学措施。口语活动中,虽有俩人互动和小组讨论,但主要还是以个体表达为主,随后教师给出简单的评价。薄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都比较低,课堂成为个别学生的秀场。

三、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的原则
英语听说教学既要关注“听”、“说”具体技能的训练,也要关注“听说”结合的综合性语言运用。教师通过创设与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相吻合的主题语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在综合性的语言训练和多元的评价中学习、内化、运用、迁移语言知识,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提升思维水平和创新能力。针对目前高中英语听说教学存在的问题,在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指引下提出以下三条听说教学设计的原则:
(一)围绕主题语境,选取适切的听说材料
《课标》中指出,主题语境不仅规约着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范围,还为语言学习提供意义语境,并有机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部,2018:15)。以主题语境为引领的英语听说课堂,教师应创设与主题密切相关的语境,调动学生的知识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境中建构新的概念,学习和运用语言知识,操练语言技能。在主题意义的探索中增强文化意识、发展思维水平。另外,在语言学家韩礼德(1964)看来,语境包括了话语的范围、话语的方式和话语的风格。因此,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语境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还能让学生通过关注交际的目的、对象、身份、处境等改善交际策略,切实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在英语听说教学中,主题语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设定。第一,教师可以以教材中的主题范围为依据选取一个与学生生活实际接近的话题来展开听说活动。比如以《牛津教材(上海版)》高二第一学期Unit5 Technology all around us为例。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围绕“The Internet World”、“Mobile Phones in Our Life”等子话题开展听说教学。在听力活动中,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科技发展,以及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和问题,在口语活动中,让学生针对听力文本中人们所提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提出解决措施,从而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如何“让科技创造美好的未来”;第二,从功能意念角度出发确定主题语境。功能是指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人们在语境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意念则是人们确保交际顺利完成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方式(上海市教委教研室,2016:91)。例如以“Make an Apology”为主题语境,在听的活动中让学生关注交际的内容。如,向谁道歉,为什么要道歉,对方接不接受,解决措施是什么等。同时让学生在听力文本中关注与道歉有关的常用表达。在口语活动中,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操练如何有效地表达歉意,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听”、“说”紧密关联,注重活动分层
听说课的活动设计不仅要兼顾到听说两项技能的共同发展,还应考虑到听说活动的高度融合与紧密关联。即“说什么”要基于“听到什么”;“说什么”要有助于“听懂什么”。两者不断循环,相互依存,避免出现“不听也能说”、“听了也说不出”的局面。另外在听说活动的设计和安排上要基于学情,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分层。正如《课标》中对活动设计所要求的,既要有信息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整合的学习理解类活动;分析与判断、内化与运用的应用实践类活动;也要有批判与评价,想象与创造的迁移创新类活动(教育部,2018:62)。
比如以外教社《World Link》Book 3 Unit1“Honesty is the best policy”展开听说教学的片段为例。听力的第一段讲述了一个朋友向另一个朋友讲述“tell a white lie”的经历和感受,从而引发他们对“white lies”不同观点和理由的对话。在听力活动之前,教师让学生讲述他们“tell lies”的经历,在交流的过程中引出“white lies”的概念以及人们为什么会“tell white lies”的理由。根据Krashen(1982)的“输入假说”,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为学习者能理解输入的语言材料,因为对于学习者而言,不可理解的输入只是一种干扰理解的噪音。因此在听力理解前与学生就其本身经历和听力文本相关内容的口语交流非常必要,一方面能扫除听力中的词汇障碍、补充文化信息,提升听力理解,另一方面能有效帮助学生在之后的口语活动中将听力中获取的信息和语言知识进行转化和运用。听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选择、填空、配对等方式理解和描述事实信息,如“What is the white lie about”“Why she tells a white lie”。随后,可以让学生整理、概括两人的不同的观点及理由,关注观点表达和理由陈述时所使用的词汇和句型。听力教学任务应该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内容、技能、语言的关注(刘森,陈依瑾,2018)。同时通过活动分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接着,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情景——假如这时一个没有穿着品味的朋友穿着新买的衣服来到她们身边希望得到她们赞美的时候,她们分别会怎么说呢?这项说的活动不仅要求学生把听力理解的内容在新的语境中加以实践运用,也为第二个听力活动——她们对这一情景的真实反映,做了听前的预测。
(三)立足交际体验,多元听说活动评价方式
听说训练是一项极具交际性的活动,在活动的设计和评价方式上不仅要体现师生间的交流,更要创建更多同伴交流的机会,切实提高学生的交际策略。例如,在检验学生听力活动成效时,教师不妨把机械性的师生问答(老师提问,学生给出听力问题的答案)转变成学生间主动、积极的交流。通过设计一张“checklist”展开两人对话,询问对方听到的主旨大意、相关细节、不理解或缺失的信息等,在相互交流、评价中学生不仅可以互通有无,减轻压力,更能在真实的语境和任务中锻炼交际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除了可以观察学生合作学习的表现外,还可以针对学生共性和个性化的问题给予解答。在说的活动中,教师也应该鼓励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分配任务、小组讨论、集体汇报、组间评价(从每个成员的参与度、观点内容、思维逻辑、交际手段、语言熟练度等方面综合评价)、交流评价建议等一系列具有交际意义的活动和活动化的评价方式强化交际体验。

四、体现“英语学习活动观”的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策略
基于上文对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原则的阐述,高中英语听说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应该以听说交互活动为驱动,从学情出发,围绕特定主题,整合课程内容,优化教学策略,将听力活动作为学生激发图式,建构新知,学得语言知识的输入手段;将口语活动作为学生内化、运用、迁移语言知识的输出手段。并在听说密切关联的活动中,培养微技能、发展多元思维、提升文化意识、促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
笔者在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组织的英语学科教师培训网络课程建工作中,录制了一堂高三英语听说示范课“Cyber World”。本节听说课以“网络世界”为话题,通过听说综合性活动的设计与学生一起探讨网络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以及“网络成瘾”的社会问题。下面结合该课例深入分析、阐述英语听说教学设计策略。
(一)教学背景分析

(二)听说教学设计策略与说明
1 引发话题,激活图式
教师将近期收到的来自家长抱怨孩子做作业时手机不离身的短信匿名后呈现出来,并就以下问题与学生展开交流。
(1)What do you think of those who can’t do their homework without mobiles
(2)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the Internet
(3)How do you think Internet affects your life
设计说明:构建合理语境是帮助学生发挥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关键(陈一军,2018)。很多情况下不是学生不愿表达,而是缺乏背景知识亦或是话题语境超越了学生的语言水平。通过对学情的分析和把握,本课以学生实际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作为情景语境引入本课的主题,三个问题的设计不仅符合学生的经验背景,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并能迅速调动学生已有的关于“手机”、“电脑”、“社交媒体”、“网络”等图式和语言储备,激发表达动机。在师生交流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板书学生提到的网络行为和对网络的态度,为下一步的听力理解做好语言上的铺垫。
2 听说循环,循序渐进
(1)第一遍播放第一段听力材料,并要求学生完成下列表格。

(2)假如你是主持人,如何做开场介绍?
设计说明:该听力活动的设计并非简单的听写,而是注重对学生听力理解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利用情景分析策略了解和推断该交际场景的主要信息。创设由浅入深的学习理解类听力活动:采访的主题是听力中的原话;嘉宾的职业信息有直接交代的也有需要通过情景语境进行推断的;关注的问题则需要学生了解整个听力大意后归纳总结的。在检测学生的听力成效时,笔者并没有让学生根据表格说出相应的答案,而是设置了一个交际的情景,让学生以主持人的身份对这一采访作大致的介绍,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把收集到的零散信息建立关联,并用完整的句子通过口语表达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听说的有机结合。
(3)第二遍播放听力材料,完成下表(同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AB学习单)

(4)同桌口头交流信息,利用手头不同信息相互询问缺失和不理解的内容
(5)根据所听内容进行口语表达:What do they think of the Internet and why
设计说明:该听力活动要求学生能够抓住并理解细节信息,并能从语境中推断说话者隐藏的观点;掌握网络主题词汇和相关表达。交际语言学认为:交际者之间存在需要互补的信息差,交际活动才能有效的进行。笔者利用信息差策略,设计了AB两张内容互补的学习单旨在促进学生通过同伴合作、互助的模式评价听力表现,并借此创设相互间语言交际的机会,促进情感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形成。最后通过应用实践类的口语活动要求学生在选取、梳理、整合、概括、听力语篇后用口语表达的形式阐述四个人对于网络的态度和理由。听说活动相辅相成,“说” 来源于“听”,“说”又高于“听”,切实锻炼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6)基于听力语篇,小组讨论、分享:Who do you agree with or disagree with and why
设计说明:根据Swain(2005:471-483)语言输出假说,“可理解性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语言的输出活动是语言学习者检验目的语语法结构和词汇、语用使用得体性,促进语言运用的自动化,从而有效地促进二语习得。”因此,在完成第一项听力理解后,创设迁移创新类口语活动,让学生针对听力中人们对于网络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评论和看法,操练主题词汇,锻炼表达能力,在已有的图式基础上搭建新的图式,在观点碰撞中,拓展思维,反思不足。另外,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有关“网络成瘾”的问题。如,“shopaholics”(购物狂)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听说活动。
1 纵向深入,综合运用
(1)给出标题“Internet Addiction, A Mental Disorder”,预测文本内容。
(2)第一篇播放听力材料,建立结构化信息。
(3)第二遍播放听力材料,提炼、概括细节信息。

(4)根据下列情境判断他们是否是网络成瘾并说明理由

设计说明:第二部分的听力难度要略高,利用听前预测的微技能训练能有效帮助学生主动地把握信息,从而降低听力理解的难度。在听力活动中通过给出的提示信息,要求学生识别主旨和关键细节,完成信息结构化梳理。在听力内容的反馈中,笔者创设了三个情景让学生根据听力中的信息和知识进行判断并陈述理由,实现语言的综合运用与实践。
(5)小组合作,致力于问题解决
① 小组讨论并发表:How to help Chinese teenagers get rid of the Internet Addiction
② 利用下面评价量表进行组间评价

设计说明:在完成该报道的听力活动后,笔者设计了迁移创新类的口语活动,要求学生根据网络成瘾的症状,活动表现以及起因,通过小组合作、团队呈现的方式,找出中国青少年网络成瘾的解决措施。通过了解和评价其他小组的表现,反思自己组没能展现的学习任务,以此来引导学生探求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方案和办法。这样的交互学习可在短时间内帮 全班就同一个问题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分析、讨论,并在讨论和反思中发展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刘森,陈依瑾,2018)。该活动将语言、思维和文化融合在了一起。

五、总结
在真实的交际场景中,听说原本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在英语听说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创建学习理解类、应用实践类和创新迁移类等综合性语言活动和具有交际意义的语言评价活动,将对学生听力理解技能和口语表达技能的训练融合、关联起来。换句话说,在主题语境下,“听”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建构概念、了解交际语境等,从而为说做好知识和语言上的准备,确保有效和得体的交际;“说”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听”扫除语言知识和信息背景上的障碍。除此之外,“说”还能巩固、内化、运用、迁移在“听”中所获取的语言知识,激发思维。
本文以解决当前高中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目标,从有效落实“英语学习活动观”的视角,结合具体可行的教学案例,阐述了高中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原则和教学设计中的主要策略。希望学生通过主题语境引领下“听”与“说”相互融合、不断循环,有层次、有深度的综合性语言活动,学习语言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提升文化意识和发展思维品质。
你对你的男朋友没有说出自己真实的年龄,那么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快一点告诉对方,感情中坦诚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来看看感情中如何做到坦诚。
一,坦诚沟通效率更高,减少沟通成本
很多爱情大多起源于激情,终结于不会沟通。爱情大多因为荷尔蒙突然到来,毫无缘由,但维系感情不仅仅需要荷尔蒙,而是需要两个灵魂之间的交融。坦诚沟通,效率更高,减少沟通成本。我们在情感当中,总是有各种各样的心理需求,但如不懂得坦诚沟通,这种心理需求就会通过比如说比如争吵,冷战等等方式表现出来,无疑这些方式都是在无形当中增加沟通成本,导致双方付出大量的精力才会表达自己所想要表达的东西,而且很多时候因为表达的不到位,导致对方接收不到位,感受不到你的需求,一直在做无用沟通。
二,坦诚沟通让彼此之间的关系更加的亲密
无疑在恋爱当中,想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就要交心,而交心就是坦诚沟通。坦诚沟通让彼此之间更加透明,也加深彼此之间的信任,这对于情感而言是极大的助力。最理想的感情状况就是两个人彼此相知相爱,而坦诚沟通做的就是让两个人更了解彼此。
三,暴力沟通本身对感情伤害极大
和感情沟通站在对立面的是暴力沟通,暴力沟通本身就是一种极度伤害感情的沟通方式,这种沟通方式不一定是要用言语表现出来,有些时候是一些别扭的举动,有时候甚至是冷战,这些无疑对感情的伤害都是极大的。这导致一方在表达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需求,而另外一方接收到的则是另外一种信息,输出和输入的信息差导致双方的感情走向极端。
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这一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英语专业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英语口语课的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交际 的能力。如何搞好英语口语教学,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是实现英语专业教学目的的关键。
一、交际能力的含义
“交际能力”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美国社会语言学家Dwell Hymes 提出的。他认为,交际能力不仅包括对一 种语言的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还包括对在何时何地、以什么方式对谁恰当使用语言形式进行交际的知 识体系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到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心理等多种因素,包括 一个人运用语言手段(口头语或书面语)和副语言手段(身势语)来达到某一特定交际目的的能力。而语言学 家Littlewood则将交际能力概括成4点: 掌握语言知识,并能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思想;不仅掌握语言知识, 还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 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从以上 4 点可以看出交际能力主要指的是达意(能够用目的语将所指的意义表达清楚)及得体(什么人在什么场合下 说什么话)。英语口语教学应该围绕交际能力包含的几方面的内容,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的能 力。
二、英语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途径
1加强听力训练,增加语言输入与储备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基础阶段英语教学大纲》要求加强培养及训练学生语言知识的转换能力,其主旨是让 学生通过读和听获得知识、信息和语言,经过思维,在原有知识及语言的基础上对所获得的内容和语言加工和 重组,并赋予新的内容,然后输出,从而完成交际的全过程。由此看出,语言输入是语言输出和完成交际的必 备条件。“听”是语言、知识、信息获取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开口说话的第一步。大量的听力练习是学生获 得语感以及学会正确表达自己思维的基本途径。
美国心理语言学家Wilga MRivers认为,听的过程不仅是一个接收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建立的过程。听的 理解过程分为3 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为感觉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者得到的仅仅是一个肤浅的印象,能初 略地识别,能根据自己所有的学习第一语言的经验对所听的材料进行初步地切分音段,这基本上是一个被动和 接收的阶段。第二阶段被称为识别阶段,它是一个通过切分音段和组织音段来识别的阶段。学习者把所接收的 信号一个一个地加以识别,把已经识别的与正在识别的联系起来。这个识别过程是积极的、细致的。第三阶段 为领悟和建立阶段。学习者通过认知系统重复一遍所听的材料,而且不时地把已经理解的东西与听到的加以对 照和修正。学习者通过重新理解使所听材料成为一种比较容易保留的形式被存入记忆里。这样,理解了的材料 得到了改变,被保留下来的是语义信息。有了语义信息,人们再寻求表达形式。从听的理解过程,我们可以得 出结论:学习者学说英语必须从听开始,先听别人说,反复多听几次,知道怎样说,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 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想说话的愿望。开口说话,表达思想,进行语言交际便成了大量听的必然结果。学习者由 于听的深度与广度不同,口头交际能力差异很大。那些听得多、理解得多、范围又广的学习者,口头交际能力 就强,而那些听得少,理解不透彻的学习者,在表达时,就会感到无话可说,或者不知如何说,口头交际能力 就无从谈起。
2培养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英语思维能力训练
英语口语教学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口头交际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口头交际的习惯,做到语言 清晰、流畅、达意。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加强以习得为主要形式的英 语思维能力训练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表达思想的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用英语思维是指排除本族语或本族语的 干扰,用英语直接理解、判断和表达的能力。没有经过英语思维能力训练的人,大都是把听的东西译成自己的 母语后再储存在记忆里。在表达前,再把语义信息,即他想说的,在脑子里下意识地寻求母语的表达式,然后 再把它译成英语。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母语的干扰。这样借助于母语表达出来的东西是不可能地道的, 大都是Chinglish(中式英语)。比如, 让别人先进门或先上车时, 一些英语学习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常说成 :You gofirst,或Go first,please。而地道的英语表达是:After you。再比如,中国人与朋友道别时,经 常说“走好”、“慢走”、“慢点儿骑(自行车)”之类的客套语。一些喜欢用母语思维的英语学习者不了解 英美人士常常微微一笑并作个表示再见的手势, 他们会习惯地说成:Goslowly,walk slowly或Ride slowly 。这些说法听起来很不自然。运用这种方式与人交际经常会导致交际出现障碍甚至失败。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 该让学生听地道的英语,培养他们边听边直接用英语把听到而且理解了的东西储存在记忆里的习惯,以及培养 他们克服母语干扰,直接用英语表达的良好习惯。学生通过一系列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理解和表达思想, 接受和输出信息。正是在这种积极的思维和表达过程中,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3采用分级教学
英语口语教学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此原则体现在口语的具体教学实践中就是采用分级教 学。
第一级为初级阶段。在此阶段,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习得语言的环境,让学生尽可能地多 接触与运用对象语。教学内容要具体,不要太抽象,最好是采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小故事与对话的内容,使学 生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同时又能熟悉外国人日常生活方式及应答方式。这些内容可包括饮食起居、节假日、舞 会、晚会、作客、信件、**、电视、求医、求学、购物、旅游等。除此之外,在初级阶段的学习中,学生还 应该学习和掌握一些英语最基本的句型和习语、惯用语,要能熟练到脱口而出的程度。背诵在语言学习中,特 别是初级阶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掌握一些公式化的套语、记住许多现成的口头话语,对能编制出创造性 的言语、弥补第二语言规则的不足以及摆脱交际困境都是必要的。
第二级为中级阶段。此阶段的训练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连贯说话的能力。教学内容可包括爱情友谊、生儿 育女、公共道德、人际关系、个性特点、生活习惯、趣味爱好、生活经历、体育运动、勤工俭家、学习方法、 健康减肥、犯罪案例等。教学方式可采取复述短文、概述大意、描述图画、回答问题、观点讨论、角色扮演, 把故事编成对话,把对话编成故事等。
第三级为高级阶段,亦可称为创造性阶段。通过初级、中级阶段的学习,学生已有了用英语进行口头交际 的强烈欲望,掌握了基本的英语口头交际的技巧,又具备了连贯说话的能力,这就为学生自由运用语言以及创 造性使用语言打下了基础。高级阶段的教学内容可扩展到对各种问题及现象的讨论与辩论,比如孩子的教育、 青年人的思想情绪、妇女的社会地位、老年人问题、种族歧视、广告的优劣、电视中的暴力、代沟问题、浪费 问题、人口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住房问题、对老板的态度、工作的意义、对钱的态度、对时间的看法等等, 教学方式主要采用辩论、演讲、小组讨论、总结发言等。通过这3个阶段的学习, 学生就能逐渐地做到运用英 语清楚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意志以及观点了,也就具备了比较强的英语口头交际能力。
4充实社会文化知识,增强语言得体性意识,提高口头交际能力
英语学习者在与英语本族人进行实际交往中,很容易将自己的母语使用习惯带入跨文化交际,从而引起误 会,导致交流出现障碍甚至失败。比如,中国人常问:“你吃了没有?”“去哪?”“你每月挣多少钱?”“ 你结婚了吗?”等问题,译成英语为:“Have you eaten yet?”“Where are you going?”“How much do
you earn each month?”“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How old are you?”英语本族人听到这些问 话会很不高兴,觉得对方不懂礼貌,干预他的私事,他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 管得着吗!)再比如,中国人受到别人表扬或赞美时,会习惯地表示谦虚,往往回答:“哪里,哪里。”或是 “不,不。”译成英语是“No,No。”英语本族人听了却感到纳闷:我赞美他,他不但不领情表示感谢,反而 认为我赞美错了。中国人听到对方对自己表示感谢时,常回答道:“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是“It's
my duty”,英语本族人听了会想:原来他并不想做这件事,但这是他的职责,所以不得不做,这与汉语所要 表达的原意有很大出入。这种由于母语文化因素的干扰,而说出不得体的英语的现象非常普遍。
语言交流所涉及的不仅仅是一系列的语法规则及词条,而且还涉及到语言使用的社会文化及风俗习惯。一 句完全符合语法规则的话,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 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除了培养他们能用目的语清楚地 表达思想以外(达意),还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介绍和传授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学会得体地 交际,懂得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对什么人讲些什么话(得体)。在英语口语教学中,应该适度地、有 选择地、比较系统地将目的语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融入教学中,使英语口语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具体地说, 在口语教学的初、中级阶段,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直接影响信息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内 容包括介绍在日常生活交往方面英汉主流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打招呼和告别、 各种称呼、祝贺和赞扬以及其他社交礼节等的差异介绍属于此类。比如我们常听到许多讲英语的孩子直呼其教 师、父母或祖父母的名字,我们会认为他们不懂礼貌,长幼不分,而他们的教师及长辈却不认为这是不尊重人 或过于随便。介绍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英汉词语、成语、谚语和格言的意义及运用方面的差异,介绍英汉语言 在比喻和联想运用上的差异以及英汉语言中典故、委婉语和禁忌语运用方面的差异等。学生通过这些差异的学 习,就能理解各种英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比如谚语方面,尽管中国人和讲英语的人文化背景不同,但 在英语和汉语中相同或相似的谚语却很多。例如:Many handsmake light work(人多好办事),Out of sigh t,out mind (眼不见,心不烦),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无风不起浪)等。由于文化对语 言的特征有重大影响,英汉谚语的差别有时也很大,汉语中有些谚语反映了佛教对中国习俗、思想的影响,而 英语的谚语反映的是基督教的影响。再比如典故方面,许多英语典故涉及的人物和事件来自英国文学,尤其是 莎士比亚的作品。另一个来源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传说和神话,像a 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灾难 、麻烦、祸害的根源)——指看上去有用却引起的祸害的礼物或其他物品。还有许多典故来自基督教的《圣经 》中的人物和事件,像a Judas (犹大)——指叛徒,a kiss of death (表面上友好实际上坑害人的行为) ——此语来自犹大出卖耶稣时吻了耶稣。中国历史典故也很多,有些来自寓言,像“守株待兔”、“黔驴技穷 ”等,有些来自民间传说,有些与佛教和道教有关,像“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等。
在口语教学的高级阶段则着重导入知识文化(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从 中西文化差异的深层入手,介绍中西方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认知行为、交际关系以及言语表达方式等方面的 差异。英美人士比较注重定量分析,进行逻辑推理,而中国人比较注重直觉与先验理性。善于以经验为依据来 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看法,彼此交流时就容易产生误解,如认 知行为方面,在西方国家,直言不讳、各抒己见受到普遍尊重,人们对那些模棱两可、含糊其辞的说法非常反 感。而大部分中国人则讲究含蓄、委婉,一般不愿意直接提出与对方、特别是上级或长辈不一致的观点,非常 担心会使对方难堪,或担心会损坏双方关系对自己不利。学生通过中西文化此类差异的学习,就增强了文化差 异意识,了解了西方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深层次模式,从而学会得体地进行交际。
收稿日期:1999—01—20
1 刘海量、于万锁《交际能力与口语教学》,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第8期。
2 鲍志坤《也论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外语界》,1997 年第1期。
3 邹红英《大学英语四级后口语教学初探》,《外语界》, 1996年第3期。
4 吴祯福等《英语口语教程:2英语中级口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年6月版。
5 邓炎昌、刘润清Language and Culture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 94年4月版。
“任务型教学”领我走进“新课程”
[ 内容 摘要]:教学 方法 的选择是成功进行课程改革的必要条件。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approach) 是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语言价值的一种先进而有效的教学。它是以具体的任务为 学习 动机,以完成任务为学习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方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设计原则 基本步骤
《 英语 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基础 教育 阶段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强调“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单纯语言知识传授的教学方法,倡导在中学英语教学中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新课程改革下,我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根据学习内容设计各种交际任务,让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 发展 自身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从而提高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 任务型教学的 理论 认识
任务型教学途径的理论基础来自于Krashen的"输入与互动假设(input and interaction hypothesis)。任务型教学就是指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交际制定语言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定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Ellis,1999)。"从认知心 理学 角度来看,学生英语学习和习得的过程一方面是学生通过完成任务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内化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地将所学的知识表现出来的外显过程,而学生的主体性正是通过内化和外显的无数次交替而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而,任务型教学极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极少有机会使用目标语进行交际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Nunan,1989)"。因此,任务型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并且其教学思想和任务设计原则越来越受到重视并被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黄子成,2003:129)。任务型教学途径反映了 时代 对英语教学的需要,也反映了时代对英语教学认识和解释。
《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任务型教学途径并非一种标新立异的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法 研究 者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如Long, Willis, Grookes, Nunan等)经过多番研究和实践的系统提出的教学理论。它是从交际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交际教学途径的一种。Richards和Rodgers(2000)将任务型语言教学归纳为交际语言教学的一种途径。 目前 ,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都采用了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比如,美国 、加拿大 、新加坡 、香港等。
二、 任务型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教学有一些特点:第一、所谓任务注重的不是语言的形式,而是语言的意义,也就是所表达的意思。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往往关心的是学生是否有语法上的错误,不大关注语言内容的丰富性。而任务型教学中,学生说出的话里,内容能不能表达清楚是我们最关心的。第二、在日常生活中会做些什么事情,发生什么事情,我们任务型教学就会模拟日常生活中的真实情景设置任务,解决与现实世界有联系的 问题 。第三,任务的设计和执行应关注任务的完成,任务完成的结果是评估任务是否成功的标志。
任务型教学是以具体的任务为载体,以完成任务为动力,把知识和技能融为一体,学生通过听、说、读、写等活动用所学语言去做事情,在做事情中 自然 地使用所学语言,在使用语言过程中发展和完善自己所学的语言。形象地说就是:为用而学,在用中学,学了就用。任务不是象鹦鹉学舌那样重复别人所说的话,不是纯粹的显示语言技能,不是做机械性的操练。
三、任务型教学设计遵循的原则
1 语境的真实性 设计任务时,要给学生提供明确的语言信息、真实的语言情景和正确的语言形式;要符合实际功能的语言 规律 ;要使学生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景中体会,学习和使用语言。
2 形式与功能相结合( The form-function principle)。设计任务时,要注意语言形式和语言功能相结合。要让学生在掌握语言形式的同时,学会自我培养掌握语言的能力。每一阶段的任务设计都应具有一定的导入性,使学生在语言形式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训练,理解语言的功能,并运用于交际活动中。
3 任务链的阶梯性。任务设计应由简单到复杂、难度逐渐加深、承前启后、层层深入,形成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再由高级任务涵盖数个初级任务,并由数个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在语言、技能方面,应当先输入后输出,使教学成阶梯式层层推进。
4 在用中学。学生在完成具体的任务中通过使用语言而学得语言。这样的 学习 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 英语 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
Willis(1996)认为任务型教学一般分三个阶段:前任务(Pre-task), 任务环(Task cycle), 后任务(Post- task)
1、前任务(Pre-task)阶段教师引入任务。就是让学生对将要做的事情有一点感性的认识,有一个明确的目的。此阶段意在激活、启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知识,然后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思维图。
2.任务环(Task cycle)阶段由任务(学生执行任务)、计划(准备如何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报告(报告任务完成)三个环节组成,设计出微型任务,构成任务链,学生以个人、伙伴或小组形成完成各项任务。
3.后任务(Post-task)---有 分析 (教师通过分析各组执行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和操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练习语言难点)两个部分组成。这一阶段意在给学生一个反思、 总结 、归纳语言知识的机会。
五、“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具体课例
现以JEFC Book 2A Lesson17为例,说明以上教学步骤:
1. Pre-task
值日生介绍自己在刚过去的国庆长假外出游玩的情况,其他学生做要点摘记,然后互相提问相关 问题 ,如哪些人同去了,怎么去的等, 自然 引出Where shall we go for the coming trip
2. Task-cycle
Task 1:Play a guessing game
告诉学生在锦山动物园将有一个动物展,用What animals are going to be on show等问题引入任务,让学生猜测多媒体课件中的动物名称。
Task 2:Have a discussion
教师给学生提供地图和时刻表,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地图和时刻表,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去的方式,路线并约定见面的具体时间,地点。根据讨论结果完成下面表格。
表1 小组活动计划表
Place Route Price How far Where to meet When to meet How long to stay
Task 3:Have a report and make a list
各组派代表报告讨论结果,教师汇总统计并对各组计划进行公布。
表2 班级总活动计划汇总表
Groups Places Routes Prices How far Where to meet What to see When to see How long to stay Evaluation
1
2
…
3. Post-task
1. 教师对各组代表的报告做出评价,评选“最佳设计小组”。
2. 根据各组提供的最优方案,分小组用英语写去某地游玩的计划。
3. 将学生所写的计划通过实物投影显示在屏幕上,师生共同参与评价,一起纠正语法错误。
六、任务型教学的评价
任务型教学模式将评价有机融于教学过程始终,通过学生、同伴、教师共同参与评价,实现了评价的多元化,建立一种开放、宽松的评价氛围。比如,教师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对学习态度、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作出过程性的评价;通过检查,对学生的书面作业、、演讲和朗诵等学习行为作出过程性的评价;通过交流,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作出过程性的评价。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实现自我评价。
七.结束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任务型教学体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一认知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 发展 语言能力,增强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同时有利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只要我们坚持以任务型教学理念为指导,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 充满智慧的快意与创造的欢乐,做到教学相长,形成教学良性循环。
参考 文献
[1] Richards, J C & T S Rodger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0
[2] Nunan, D Designing Task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
[3]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M]北京:人民 教育 出版社 2003
[4]黄子成中学 英语 教学建模[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3:129
1、升级自己的女人味
你要从待人接物开始,练出大气场,说话温和、含蓄,自然能让他刮目相看,眼前一亮,也许在那一刻,他便对你有了全新的想法。他开始有了想要发展下去的想法也说不定。
2、适当赞美,让他更着迷
人都喜欢被赞美,男人也不例外。对于心仪的优质男,你不妨多赞美他几句,让他觉得你是个真正懂得欣赏他的人。当然这个频率你要好好控制,太过于频繁地夸奖的话,只会让他觉得你只是一味地在奉承,并没有用真心在说话。你偶尔而适当的称赞,让他感觉到有成就感,心情自然也变好。你别小看一句小小的称赞,也许,就是这句话,让他对你有了不同的判别,对你有了另一番的好感。
3、多刷存在感
我们对于在同一个圈子里出现次数多的人,就容易对他们更熟悉,更容易走得近一些,并产生好感。
那么,把这个技巧运用起来,你要更多地参与和男神有交集、有共同好友的活动,多出来聚聚,或是制造些“偶遇”,和男神多制造“刷脸”的机会,你的目标也许就会开始蠢蠢欲动了!不过,在你在和男神的共同圈子里刷好感、赚表现的时候,也不可以过分做作。
4、保持自己的神秘感
人们对于看不透的东西,会引起进一步兴趣。什么都看清楚了坦白了,便没有意思了。你要保持一点神秘感,在你们每个碰面的时候,都能给他带来新鲜感与惊喜,让他每次都能在你的身上有新发现,自然能让他觉得你是个值得深交的人,男女间的吸引力莫过于此。
个人觉得完全不算,或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鲁班术需要天赋传承,属于违背天意的术法与能力而像情感操控术、心理操纵术、PUA一类不属于“能力”而是“套路”听上去好像很神,其实就是只是用来骗没有辨别能力的小女孩,但凡遇上个三观正一点的就不可能成功
尤其是PUA——一开始它的本意只是帮助那些有社交恐惧症或是过度内敛,不擅长表达的人交到朋友、适应社会……而现在的很多人曲解并滥用才使它变成了一种骗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