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是决定一个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现行教育实践中,人们普遍重视智力开发而容易忽视对情感的教育,尤其在幼儿教育阶段。本文以幼儿园美术教育为载体,首先从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的不足和幼儿心理的一般不良表现来说明实施情感教育的之重要和必要。其次,从幼儿的心理发展规律、美术是幼儿表现情感的重要裁体等方面进行客观分析,证明在美术教育中实施情感教育是可行的。最后,本文从如何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正确评价幼儿的创作等四个方面描述了现实美术教育中渗入情感教育的一些基本途径与手段。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说的:“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而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 可见情感教育对人之高尚行为形成的重要性。在幼儿园教育阶段,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在尊重幼儿自然情趣的基础上,建立以快乐、兴趣为主色调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情感品质和初步情感能力。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教育工具,培养人的高尚道德情操应是其固有的教育功能,但是如何充分应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对生活充满情绪色彩、对一切美好事物具有强烈的情绪感受能力的幼儿 实施有效的情感教育,促进其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是我们当前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幼儿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情感态度是人格要素的核心因素,幼儿的发展,不仅是认知的发展,也是情感的发展,但是,人的情感成长往往容易被忽视。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日本哲学家就批评日本的教育因为缺乏情感教育层面而成为“忘掉了另一半教育”、“ 牺牲了另一半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也是如此,尤其是处于培养人格要素的基础时期——幼儿园教育阶段,普遍忽略其情感的成长。在美术教育体系中,幼儿园的美术教育目标一直定位于培养幼儿的美术兴趣,初步掌握使用美术的工具及材料的技能,表现对周围生活的认识和感受,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等,教育重心倾向于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传统美术教学的不足之处逐渐显现,主要表现为幼儿不善于很好地感受自然、社会、生活,不能很好积累情感经验,丰富自已的情感和能力。后来尽管对美术教育目标进行了修正,把美育的目标定为:“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但由于这是一个较为笼统的美育任务,具体到美术教育领域尚不明确,因此幼儿教师在现实教学实践工作中,往往仍沿袭着一些旧体制的教学方法,只注重传授一些美术活动知识和技能技巧,强调幼儿对美术的理解和反应。
步入21世纪的中国幼儿教育,应该是通过各种教学途径来实现幼儿认识、情感、能力、个性诸方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我国目前幼儿园的孩子一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往往比较宠爱甚至溺爱自已的孩子,容易造成不听话、不合群、自私、自信心差等不良表现,如不加以引导和培养,容易造成不健康的心理,不利于健康道德情感的形成。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幼儿时期是各种感受器官完善阶段,是接受情绪刺激最敏感阶段,是健康情绪和基础情感形成的关键期,也是情感教育的最佳期。因此如何系统的、有目的地培养好幼儿的积极情绪状态、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显得犹为重要与必要。美术是儿童表现情感的重要手段,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应充分运用美术教育这一载体,鼓励和培养幼儿的积极情绪和情感,疏导和控制消极情绪和情感,利用美术作品所表现的多元性及个性的特点,让幼儿在体验成功的创作喜悦,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促进其宽容大度、尊重他人、豁达乐观等道德情感的形成,这对幼儿健康人格的发展、对未来的生活和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可行性
1、好奇心是实施美术情感教育的基点。情绪和情感的态度决定着人们对某种情境或对象是接近还是回避,是喜欢还是厌恶,从而影响人们对认识目标的选择,进而影响其对目标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美术活动也是如此,很多美术家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对美术保持着长久不衰的兴趣。因此,幼儿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可以有目的引导儿童用形、线、色去描绘周围事物,吸引他更多的注意力,激起他们的兴趣,从而不断丰富其情绪和情感。
2、美术活动是实施幼儿情感教育的重要载体。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实质上内在情感的外部表现,是用形、线、色构成的情感生活意象。美术对于幼儿,其作用不在于其艺术性、思想性如何地深刻,也不在于美术技艺表现如何娴熟,是纯属于情感发展的需要。处于涂鸦阶段和图式阶段的幼儿美术绘画活动,因为已经具有明显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征,能够按照个人的主观经验来反映对象,表达自已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通过自已的创作传达给他人。所以在美术教育实践中,幼儿美术教师可以按照美的标准和美的规律,引导幼儿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将自已的亲身体验和情感通过色彩、线条等表现出来,使幼儿的内心情感和外在形式达到同构,同时由美术泛化到生活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幼儿的情感世界。
三、实施情感教育的基本教学手段
情感教育不同于认知教育,它不是以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为主要目的,它的教育过程也不同于一般的教学过程,它更多地依赖于人本身的情感及经验,强调感受、感知、体验、理解和反应,其中最核心的机制是让幼儿感受和体验。
1、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和爱好,尊重幼儿的意愿。人们常说“孩子凭兴趣做事”、“幼儿是情绪的俘虏”。我们在绘画教学时可以观察到,幼儿对绘画有兴趣时,注意力很集中,绘画很投入;不想画时,怎么叫他画都不画,因此这种带有原始感情性质的兴趣和好奇,是一种内驱动性的情绪,是幼儿早期认识发生的动力源泉。例如,幼儿小王画了一辆很多轮子的轿车,当老师纠正他侧面轿车只画两个轮子就可以时,他却不接受,反而振振有词地认为“轮子多才跑得快”。其实小王把自己的情感容入了画中,表达了他想让汽车跑得快一些,当老师了解了他的创作意图后,应先对他加以肯定,避免打击他的积极性,然后通过一些实物观察活动,让他了解事物的基本特征,这样既尊重了孩子,又能从孩子的意图出发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幼儿从小对生活、对周围环境抱有浓厚兴趣,能热心地参加各项活动,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
2、理解幼儿的美术作品及其创作心理。一是注意从幼儿绘画作品中捕捉他的 情绪状态和情感类型。由于受到绘画技能的限制,幼儿把形象画得歪歪扭扭,怪诞而丑陋,而这些怪诞的形象却是幼儿当时头脑中的情感意象。如情绪体验给幼儿留下最深刻的记忆时,笑——是眯成一条线的眼睛,上弯的嘴角;哭——是大颗大颗的泪珠;吃——是最高兴的,表现出来的是张大的嘴巴。又如画“我的爸爸妈妈”作品中大部分孩子在纸的中间画上了一个大大的人,并认作是妈妈,旁边的小人一个是爸爸,一个是自己,可见在幼儿绘画创作时,把心目中的妈妈、爸爸和孩子间不同轻重情感关系表现的淋漓尽致。二是要理解儿童绘画的创作心理。幼儿用绘画的形式直觉表现来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愉快,抒发情感;有时是心情消极,发泄情绪。如画“过生日”时,很多学生的画面上除了生日蛋糕外就是一张张大嘴巴,看不到一个人,但我们站在幼儿的心理角度分析时,就可以充分理解孩子过生日吃大蛋糕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又如一名幼儿想帮老师拿东西,却拿不动,他就在自己的美术作品中,画了一个有四只手的小男孩,一只手拿书,两只手搬桌子,表达了自己希望帮老师拿东西却力不从心的心情。虽然孩子的画不能与成人的艺术作品相提并论,然而他们却能在形象、色彩以及绘画空间的表现方面突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使画面更具抽象性、直觉性。因此,我们只有充分捕捉儿童的心理、情绪时,在美术教学活动时就可有目的的、针对性地培养和丰富幼儿的情感世界,促进其健康心理的成长。
3、帮助幼儿疏导和控制情绪情感。人们常说:“画画能宣泄情感,使儿童心理得到平衡。”大量观察发现,大部分儿童常通过画画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如一名小女孩很喜欢吃蛋糕,可是每次吃下一小块后就吃不下了,于是她在“生日”为题的作品中画上了一个蛋糕和有着一张奇大无比的嘴的小姑娘,表达自己对蛋糕的喜爱和想多吃一些的愿望。也有一些孩子用绘画来发泄情绪,如孩子小赵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欺负了,他在美术活动时画了一幅人物图,画完之后却用笔画上粗粗的黑色线条将那画面上的人涂掉了,这是他在宣泄自己压抑的情感。因此在儿童的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借助一些美术游戏或意愿活动,引导和帮助孩子在充分表现自己的思想的同时,诱导幼儿体验乐意与人交往的乐趣,体验美好事物给自已带来的喜悦,体验集体活动的愉快等等,如鼓励小女孩过生日时邀请其他小朋友一起吃蛋糕分享快乐;鼓励小朋友在遇到困难时愿意主动找亲近的人商量解决等,从而逐步培养起幼儿健康的情感品质和初步的情感能力。
4、正确评价幼儿绘画的创作。评价是美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全面客观地评价是维护幼儿参加绘画活动的兴趣的重要保证。
(1)让幼儿感受美术绘画创作成功。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通过活动来体现出自我的价值,通过成功的作品来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誉。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能够经常地让孩子感受成功的喜悦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可以培养起学习的兴趣,更能增强他学习的信心,良性循环可促进他完成更出色的作品。我们班的中中小朋友性格内向,胆子较小,画画非常拘谨,常常画出物体很小的画,有一次他正为自己一不小心画得太大的圆圈发愁时,老师及时地肯定了他画的圆,并大大表扬了他,还请其他小朋友参观,这事对中中影响很大,此后,他的画作有了明显的进步,物体画大了,色彩也丰富了,更重要的是中中喜欢画画了,而且每次作画都充满了自信。
(2)教师要准确地把握住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美术表现的心理特征。幼儿自我体验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发展、从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的过程,幼儿常常是通过这些赞扬、鼓励来作为学习的动力。我们每周举办一次画展,但展出的并非一定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只是对于孩子本人来说有进步的作品。作品的展出促进了孩子自信心和荣誉感的增强,从侧面鼓励了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热情,而这一股热情能使他们产生耐力和毅力,尽管累,可心情却是愉快的,因此及时地肯定和赞誉是帮助孩子确立自信,体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使他们初步形成自尊、自信、自强的情感品质。
这个是在网上找到的,你可以参考一下~~~
浅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
摘要: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待外界事物的态度,是人对客观现实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情感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健康而丰富的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并借助于直观教具,较为真实的“再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启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和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而化为学生的意志和行动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 作用
Abstract: Emotion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is reflected in the form of a special It is the attitude of people treat external things, is one of the objective reality meets their needs arising from experience Emotional teaching is a teacher by healthy and rich emotional, vivid language, and the help of visual aids, more realistic "reproduction" of historical figures, historical events, inspired by the students' imagination, inspire and develop students noble feelings, and then into teaching art students will and action
Keywords: History Teaching Emotional effects
对于情感因素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过去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近些年来,随着历史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个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如果我们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情感反应,就是忽略了学生的内在动机因素,教学就不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一、树立情感教育意识----实施情感教学的前提
著名历史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于历史上的人与事,由于时代不同,立场观点不同,情感意志不同,价值观念不同,判断其真、善、假、恶的标准必然不同。历史必须反映时代精神,为现实服务。要完成这项任务,首先历史教师自身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有感、要动情,同时还要具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能力。实施情感教育是每一个合格的历史教师必备的素质和能力,假如把自己完全置于历史之外,课堂上只是平淡的“纯客观”地讲述,完全陷入“自由化”的境地,使学生听课如同嚼腊一一无滋无味,那他怎能称得上是教师呢
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和历史知识的特点,尤其要求历史教师必须要有情感教育意识,这是讲好历史课,实现历史教学目的,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
二、选择师生感情的交汇点----实施情感教学的'突破口
所谓交汇点是指教材本身具有情感教育因素,易于引起师生感情交流与共鸣的史实,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史实,也可以是史实的某个侧面。如,鸦x战争中以林则徐为首的禁烟派官员和抵抗派将领的气节、广大官兵顽强抗敌宁死不屈的英雄事迹、以广州三元里人民为代表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和坚强意志等史实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在讲授时。可以从几个方面选取材料,进行生动的描述和叙述,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以此启发学生,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
选择“交汇点”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水平,尽量选取那些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在学生心灵深处激起感情浪花的史料。在初中课堂教学中选择的史料应该浅显易懂些。
“交汇点”选择得恰当与否,一是决定于教师本身的立场观点,二是决定于教师对教材钻研的程度,三是决定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只有真正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才能将其中的情感教育因素找得准确,发掘的深远。
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感教学的主要环节
历史本身的情感教育因素,教师丰富的感情,对学生来说只是客观存在,只有将其传递给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历史教师必须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教育方法。从历史教学实践考察,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有讲述法、谈话法、角色扮演等。历史教师只有选用恰当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将学生“引入”历史,学生才能了解历史间的联系,从而获得较系统、较完善的历史知识。
教师富有魅力的讲述,能勾画人类社会发展的绚丽画面,能再现历史人物的音容笑貌和嘉言懿行。它不仅能拨动学生思想情感的琴弦,使之受到陶冶,产生共鸣,得到升华,还能化为他们奋发进取的动力,如: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学风;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孟子“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的公而忘私精神。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述,使师生情感交融,引起共鸣。
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对话,促使师生之间情感外向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对教师而言,引而不发,贵在点拨对学生而言,畅所欲言,要在开窍。在师生双方的对话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不断得到强化,情感不断净化、升华。
角色扮演是情感教育的有效方法。历史教师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通过摸拟历史场景和历史人物,使其身临其境,置身于历史之中,与历史人物同呼吸,共命运,自然而然地产生情感体验。
四 、创设“问题情境”,升华学生感情----实施情感教学的落脚点
心理学指出,人的感情包括情绪、情感、情操三个层次。学生从对丰富生动的历史感知中产生的情感是不稳定的,必须发展成与人的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深厚的、坚实的高级情感才成为一种稳定的情感,并能进一步升华成为情操。促使情感实现发展“升华”的好途径就是在情感教学中设置“问题情境”。
设置“问题情境”,就是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把问题巧妙地隐含在富有启发性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听讲的同时,有思考、分析和研究问题的余地,学生在思索中求理解,消化中求巩固,在发展思维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和感情被激发,逐步得到升华----从情绪到情感,最后再上升到情操和意志。如《戊戌变法》一节,讲到那拉氏为首的顽固派发动改变,囚禁光绪帝,废除变法法令,下令搜捕维新派,在黑云压顶之际,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梁出逃,谭嗣同也完全有条件出逃保命,而他却放弃了逃命的机会。这是为什么就义前,他写下的悲壮话语应怎样理解表现了什么精神六君子为救国救民人头落地,而围观者却大多麻木不仁,说明了什么戊戊变法的失败又说明了什么怎样才能挽救民族的危亡这一系列问题都是激发学生情感,促使学生情感升华的棋子。
总之,情感教学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具有、模型、投影等等其它方式所无法替代的优越性。正如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没有情感,也就没有教育”。可见,历史教师必须注重情感教学艺术在历史课中的运用,只要教师控制好情感在每一个阶段的收敛,把握好情感在每一位学生身上的体现,就可以使历史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
;摘 要:大学生情感问题反映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重视情感和情感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本论文立足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际,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情感教育的功能及实现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 思想政治工作 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础。 大学生情感问题反映了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成长成才,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重视情感和情感教育不仅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功能
1动力功能。动力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认识活动具有增力或减力的效能。积极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兴奋、激动、愉快的情智体验,使人充满活力,积极投身于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活动;消极的情感会使人感到痛苦、厌恶、烦躁、悲观、心神不定,无力从事正常的活动。而适当的情感教育则能使人克服消极情感,激发积极情感,从而使人的情感转化为人进行各种有益
活动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充分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对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精神愉快地自觉学习,并转化为积极的行动,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感染功能。感染功能是指教育者的情感通过表情、语言和动作等外在信号来传递情感内涵。人都是有感情的,而感情富有感染性。情感的这一功能可以使情感教育发挥出说理教育所不能发挥的作用, 进而让个人的情感对他人情感具有施加影响的作用,即个人的情感能感应他人,使之具有类似的情感。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要想使学生在思想上被触动,必须首先使学生在情感上受感动。由于情感的强烈震动,常常能激起学生“爱之欲其生,恨之欲其死”的意志驱动力,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某种思想,并表现出导向实践的趋向。因此,情感的感染功能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3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指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或抵触的效能。情感是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反映,即是人与客观事物的中介,又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产物。情感教育就是把受教育者的情绪尽力调节到一定的愉快状态,让他们对教育者及思想教育的内容产生积极的情绪倾向。在人们的共同生活和相互关系中,情感因素对个人有着极大的约束力。因为人们既需别人对自己的赞同性情感,也需要有人接受自己的情感表达。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实现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意在情感,重在语言,它们是构成情感教育的两个主要因素,有如灵魂和血肉赋予思想政治工作以生命。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若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必须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坚持好情感教育的原则。一是情理结合原则。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简单地仅仅从“爱”的角度出发,无原则地迁就、迎合学生或从大学生一些肤浅的爱慕反应中获得满足,而应该把全心的热爱与关怀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做到“严”“慈”结合,严中有爱,爱中体现出严。我们在情感教育中要坚决反对无原则的一团和气,温情主义。既要讲究沟通,坚持平等,更要坚持原则,分清是非。在原则问题、大是大非面前切不可只求团结而放弃真理,只有处理好情与理的辩证关系才能取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二是针对性原则。任何情感都是由一定对象所引起的,而情感教育的教育对象从实际情况看来,又是存在着客观差别的。因此,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定要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力求做到因人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情感教育时,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教育对象,选择与教育对象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只有因人、因时、因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三是适时有序原则。情感教育是贯穿整个教育活动全过程的原则和方法。在情感交流过程中,教育对象由于自己的内部主观原因以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可能出现情绪的多次反复, 导致情感交流的阻碍、中断。这时,我们就要克服急躁情绪和实用主义的短期行为。南宋时期的教育家朱熹就明确提出了“教育有序”的循序渐近原则,他说“君子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后传以远者大者。”捷克斯洛伐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则提出“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同样情感教育也要求综合考虑人们的思想基础、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适时适度地实施教育,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最好的可接受性。
2选择好情感教育的途径。一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进行长期渗透。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班(团)会、板报等各种宣传渠道,以学生喜闻乐见而又深入浅出的形式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进行,以长期的正面引导,达到耳濡口染、 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二是灵活利用课堂的理论宣传阵地。传统的课堂说教式教育,有它固有的理论教育优势,只要避免枯燥单调的空谈式理论教学形式,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优势,适当的采用深入浅出、引用实例的方式,使理论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深入人心。三是充分发挥实践活动的积极作用。实践活动是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多形式的,内容丰富而广泛,具有开放性和自主性,允许学生自我探索,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真实体验,进行自我分析判断。
3掌握好情感教育的方法。一是以情育情法。是指发挥人的情感相互感染的作用,用某一种或一些道德情感去影响、感染、同化教育对象,从而使教育对象建立起相应的道德情感的情感教育方法。二是以行育情法。是指教育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或通过一定的实践活动,让教育对象亲身参与和感受,从而达到影响、 感染和培育被教育者确立一定的道德情感的情感教育方法。三是以境生情法。 情感的产生具有情境性和针对性,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触景生情,产生道德情感。因此,以境生情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创设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来唤起教育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目的的情感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2]王婷婷,孙志伟对媒介融合下新闻实务类课程整合的研究[J]新闻界,2011(8)
作者简介:包卓,长春工业大学,学生处思想教育科。
您好很高兴为您服务。
情感教育是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概念,是完整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情感教育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通过情感交流增强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和人格特征的教学方法。情感教育既是一种教学模式,又是一种教学策略。
希望我的解答能对您有所帮助哦。
摘 要: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本文在分析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中的影响作用基础上,提出了实施途径和原则。 关键词:学生管理;情感教育;途径;原则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处于青少年的学生,生理发育已基本成熟,但心理成长上还需要做情感引导,在学生管理中应该肯定其积极情感,消除其消极情感,通过有效的情感教育唤起学生内心世界的共鸣,促进学生独立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为做好班级管理工作奠定情感基础。
一、情感教育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影响分析
情感教育是融洽师生关系、培养健全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管理效果的重要手段。师生关系越融洽,班级活动越能得到学生支持,教育内容也容易被学生接受。通过搭建良好的情感桥梁,能使师生间和学生间保持相互尊重、理解的关系。反之师生情感疏远,心理距离大,教育效果就差。在日常学生管理中,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情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类型:一是热情、细致、耐心型。通常表现为在学生工作中,对学生充满爱心、热情,能细腻、敏锐地察觉学生情感细微变化并耐心引导;二是冷漠、被动、置之不理型。通常表现为注重学生的外在表现、成绩、荣誉,忽略学生内心世界,缺乏心理沟通,师生关系淡漠;三是压制、轻蔑、放任自流型。通常表现为厌倦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情感躁动,粗暴批评指责。三种情感类型中,第一种能很好地起到情感教育作用,教师能在学生管理中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后两种忽视了学生情感发展,无意中会给学生心理上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不利于班级管理和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
二、学生管理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途径分析
1提高学生管理者情感教育素质和能力。对学生情感教育、感化、引导,是项复杂、长期的系统工作,需要教育者具备各种教育技能和沟通技巧,更需要教育者具备“爱心、知心、耐心、忍心”四大情感教育能力。对学生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这就要求教育者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把教育对象当成是正在成长中的鲜活的人。认识到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情感世界是纯真、热烈、稚嫩、脆弱的,需要教师精心呵护。
2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现代教育理念大力提倡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也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充分尊重、重视、引导好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平等、公平、民主地处理好每一个学生的事情,积极在班级管理中营造民主、平等、自由的积极氛围。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强调得更多的是单方面的行政管理,而忽视了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觉性。应该由单方面的行政管理转变成尊重学生基础上的“自觉、自我管理”,让学生在情感上自觉接受这种尊重管理。
3分层次做好学生情感教育工作。在班级管理中,要善于将全班学生分类管理,分层次地、有针对性地做好情感教育工作。一是对优等生的情感教育要注重稳定和提高优等率。优等生是班级的榜样和旗帜,要采取稳定情绪的办法,扩大优生面,营造进步氛围。优等生的特点是自信中带自负,宜用暗示、含蓄、旁敲侧击的方法提醒他们扬长避短、全面发展。二是对中等生情感教育要注重鼓励取得更大成绩。中等生一般占班级的70%。他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宜先稳定情绪,鼓励其进步,防止掉队。应以表扬为主,触动心灵、激发潜力,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三是对后进生情感教育要做好转化工作。后进生要么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少言少语,要么就是特别能捣乱,自卑感很强。教育谈话中要保护好他们脆弱的自尊心,耐心做好转化工作。
三、学生管理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原则
1尊重与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尊重学生应该是有原则的尊重,而不是任意放纵,要对学生消极情感和不正确行为加以引导。在尊重他们个性的同时,要防止部分学生自私意识、虚荣心理、骄傲情绪等不良情绪发展。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审视,能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保持正常、良好的心态,在自我得到尊重的同时,也要学会尊重他人。
2信任与培养相结合的原则。信任在情感因素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更要求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充分的肯定。在教育过程中,切忌出现两种走极端的现象:对优秀学生一味信任,对后进学生一味排斥和怀疑。在情感教育过程中,只有将信任与培养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信任的作用,从而赢得学生的信任。
3关心与严教相结合原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心理健康、生活加以关心、爱护,使学生感受到温暖,产生强烈的亲近感、信赖感。关心学生不等于放松要求,不等于溺爱、偏爱、包办代替。在关心他们的同时,要用严格的标准去规范他们的行为,用严格要求去督促他们进步。
4理解与批评相结合的原则。在新的社会环境下,对青年学生的情感教育靠简单说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往往需要在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探索,打开学生心扉,帮助他们愉快学习和生活。要学会理解学生所处的复杂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以理解的态度、善意的批评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
参考文献:
刑丽化浅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情感效应[J]咸宁学院学报,2006,(02)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