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感情的朗读

如何有感情的朗读,第1张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了文章,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朗读的感情从哪里来

不少老师认为“感情”从认识中来,只要“读懂”了内容,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呈现(确定)读的内容——理解意义——读出感情来。

如呈现《女娲补天》的第一段:

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女娲难过极了……

初读这段文字以后,教师问:你看到、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女娲心里感受到什么呢?当学生回答“感到可怕”、“女娲心里又难过又着急”以后,教师便要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文字所负载的某种信息或意义以后,进行诸如重音、停顿等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许多老师朗读指导的路子。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认识“到位”了,却仍在课文外面绕圈子,进不去自然也就读不出感情来。这是常见的现象。

什么是“感情”?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阅读中能促使学生心理反映和心情变化的“外界刺激”是什么呢?作用于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或意义。众所周知,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作者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确立和认同这一理念具有关键的意义。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信息或意义不确定的文本,它内涵深邃,有许多认知的“未定点”。阅读时获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义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确定性,需要学生慢慢去解读。再说,理性层面的认识很难让小学生立即转化为朗读的情感。上面这段课文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天塌之灾”的可怕情景中,想象“创造了人类”的女娲目睹了“许多人被火围困”、“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的心情,朗读时难道还不动感情吗?这说明阅读的理性化倾向,或者认识与情感的分离阻隔,是朗读难以出感情的症结所在。

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途径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临险峰观赏到奇丽的景色。孤立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蜻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学生少有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来朗读,是有悖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生物吗 你看过表里藏着的生物是什么样子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表里的生物》

二,请大家自读课文,说说你从课文中读懂了什么 初步了解课文大意

三,检查预习,解决文字障碍

(一)生字:

秒:秒表,秒针

怜:怜爱,怜惜,怜悯,可怜

拨:拨号,拨弄,拨打

拒:拒绝,拒捕,拒谏饰非

怖:恐怖,阴森可怖

(二)正音字:

琴弦(xián)清脆(cuì)

立即(jí)玻璃(li)

蝉(chán)

(三)多音字:

转:zhuǎn(转弯)zhuàn(转动)

蒙:mēng(蒙蒙亮)méng(蒙蔽)

(四)近(反)义词:

立即--马上 呈现--显现

增加--减少 拒绝--接受

(五)生词解释:

和谐:配合得适当和匀称

清脆:(声音)清楚悦耳

钵:陶制的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

三,再读课文,自由交流,尝试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五,布置作业:

写本课生字,一字一行

第二课时

指生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解决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在作者的看来,一切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是有生命的)

2,在这段中有一句话使用了分号,注意体会分号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

二,品读2-16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

1,结合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在作者看来表里的生物其实指的是什么

2,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充满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来了,请你读一读这样的句子,谈谈自己的理解

3,作者结尾说"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其实表里根本没有生物,作者为什么会这么说呢 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又为什么不说了

5,从小作者童年的这件事情中,你想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三,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看一看是否也有过与小作者类似的经历,用笔记录下来

第三课时

一,指生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

二,合作学习,解决:"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作者说了什么 为什么后来不说了

三,拓展与运用

⒈请同学们回忆自己的童年,讲一讲自己童年中的美好经历

⒉结合课文理解文中分号的使用方法以及分号的作用

四,读词语,句子,认真体会所要表达的意思,扩充积累

五,布置作业:

预习下一课

设计方案二

第一课时

设疑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在你们的小时候曾经有过什么有趣的问题整天追着大人去问吗 你

现在说一说好吗 也许现在看起来这些问题很幼稚,甚至有些可笑,但这正是童年的天真和美好

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篇课文,在这篇文章中小主人公回提出一个怎样的问题呢 他最后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吗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个可爱的小孩子吧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说一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交流汇报学习情况

读词语

犬吠 秒针 增添 可怜 拨动 拒绝 恐怖 蝎子 蜇人

作业:

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忆旧知

1,默读全文,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2,文中出现了两个人物,"我"和爸爸课文在刻画人物时主要采用了哪些描写人物的方法 ——"我"和父亲的对话描写;"我"的心理描写

二,深入学习课文,在感悟刻画人物方法的同时,体会人物的个性

1,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2,学生独自画句子,思考,朗读

3,指名朗读,要把人物当时的内心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学生听后进行点评例: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

越不许我动,我的手指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 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听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4,同学们在一边朗读一边点评的过程中,体会人物情感,逐渐读得到位

5,指名分角色朗读

6,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文中人物的个性了吗

——"我"好奇心很强,渴求知识,善于观察和思考,富有探究精神……

三,《表里的生物》是上个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作家冯至写的一篇散文还有哪些描写让你很欣赏 找到之后好好读一读

第三课时

读文交流

自由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在小组中交流

全班交流

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一说喜欢的原因

二,交流趣事

1,在小组中说一说自己小的时候类似作者这样的经历

2,全班交流

3,把这件事情写出来

三,作业:

完成小练笔

表达——修改自己的习作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作文修改过程中常使用的修改符号

2,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3,提高学生的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使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内容

教学要求

①首先根据要求写习作

②根据所写的内容,正确使用修改符号进行习作修改

③内容要具体,语句要通顺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小组交流修改习作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给出习作要求,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

要求:根据你的生活经验,从下面几种情况中任选一种,用一段话说说"客人来我家"重点要把你或你的家人是怎样做的说具体,说清楚语句要通顺,连贯

1,长辈如爷爷,奶奶,叔叔等来我家做客

2,小伙伴来我家做客

3,有人有事找父母亲,父母亲不在家

二,请同学们把自己的习作读给同学听,进行小组交流,提出修改意见

三,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引导学生在掌握修改符号的基础上,应该如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修改

四,请同学结合老师的讲解,利用已有的知识积累进行修改注意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五,全班共同讨论,交流

6板块教学提示:

《珍惜时间》这一板块包括两篇课文和一次表达练习《长歌行》节选自我国古代汉乐府诗中的名篇《长歌行》《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通过朝露易逝,花草枯萎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诫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其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家喻户晓的名句,也是少年励志的座右铭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学自悟,进而提高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并通过资料的收集拓展学生的古诗积累,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使学生受到诗作的感染与激励,珍惜时间,努力学习

《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紧围绕着"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可奈何和惋惜,揭示了旧时代的年轻人已有所觉醒,但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课文语言丰富,含义

课文主要写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的思想感情。《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4课的课文。用反衬手法写是为了通过昔日圆明园的辉煌壮观来让读者记住屈辱的历史,增强读者的民族使命感,激发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感情。

扩展资料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

第一自然段概括阐明了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与文章的结尾提到的“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首尾呼应,作者的痛惜、愤怒之情跃然纸上。

第二至四自然段详尽地介绍了圆明园的布局、建筑风格及收藏文物的珍贵,再现了圆明园当年的宏伟壮观。

第五自然段用精练、准确的语言介绍了圆明园毁灭的经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59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