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曲《白桦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歌曲《白桦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第1张

歌名:《白桦林》

演唱:朴树/叶蓓

作词:朴树

作曲:朴树

歌词:

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

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

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

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

有一天战火烧到了家乡

小伙子拿起枪奔赴边疆

心上人你不要为我担心

等着我回来在那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噩耗声传来在那个午后

心上人战死在远方沙场

她默默来到那片白桦林

望眼欲穿地每天守在那里

她说他只是迷失在远方

他一定会来来这片白桦林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

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

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

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

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

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

“来吧 亲爱的 来这片白桦林”

在死的时候她喃喃地说

“我来了 等着我在那片白桦林”

扩展资料:

《白桦林》,由朴树作词、作曲,歌手叶蓓、朴树分别演唱过。1999年麦田音乐推出“红白蓝”3张概念专辑,蓝色为叶蓓的《纯真年代》,白色为朴树的《我去2000年》,两人演唱的《白桦林》就分别收录于这2张专辑中,均于1999年1月发行。

1999年朴树凭借《白桦林》荣获CHanneL华语榜中榜'99的优秀歌曲奖,第七届东方风云榜的最佳新人男歌手奖,以及中国歌曲排行榜的年度十大金曲奖。

2000年2月受邀参演CCTV龙年春节联欢晚会,演绎曲目《白桦林》并携乐队参加“搜狐之夜”首都体育馆大型演唱会。2017年,《白桦林》成为网络剧《无心法师2》的片头曲。

歌曲简谱:

参考资料:

—白桦林

  正文

  在我的窗前,

  有一棵白桦,

  仿佛涂上银霜,

  披了一身雪花。

  毛茸茸的枝头,

  雪绣的花边潇洒,

  串串花穗齐绽,

  洁白的流苏如画。

  在朦胧的寂静中,

  玉立着这棵白桦,

  在灿灿的金晖里 

  闪着晶亮的雪花。

  白桦四周徜徉着

  姗姗来迟的朝霞,

  它向白雪皑皑的树枝

  又抹一层银色的光华。

  (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编辑本段

  大意与情感

  《白桦》是俄国著名诗人叶赛宁的抒情诗。诗歌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第一段描写整体,第二段描写局部。诗中(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景物描写突出,赞美白桦纯洁、朦胧以及宁静的美,表现出一种高尚人格与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编辑本段

  作者简介

  谢尔盖·亚历山徳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的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生平

  谢尔盖·亚历山大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成分的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

  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

  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1916年春应征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

  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

  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1921)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

  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

  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亲爱的,你永远铭记我心间。/命中注定的分离,/预示着来世的重逢。//再见吧,我的朋友,不必话别无须握手,/别难过,莫悲戚——/这世间,死去并不新鲜/活下去,当然更不希罕。”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据说叶赛宁绝命诗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十月革命使他的创作发生了根本转变,他歌颂革命,赞扬工人阶级,但从根本上他并不理解革命和苏维埃制度。因而流露出放荡不羁、玩世不恭的“叶赛宁气质”,这方面的代表作是组诗《莫斯科酒馆之音》(1921——1923)。“叶赛宁气质”很容易让人想起浪漫主义时代包孕两面性的“浮士德精神”,特别是“拜伦式英雄”,它们大致可以看作同一个诗人在不同时代的表现。“叶赛宁气质”其实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在时代变迁中发现自己站在时代发展的对立面的独特表现。帕斯捷尔纳克(1890——1960)认为:“叶赛宁对待自己的生命如同对待一个童话,他像王子伊万骑着灰狼漂洋过海,一把抓住了伊莎多拉·邓肯,如同抓住了火鸟的尾巴。他的诗也是用童话的手法写成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他诗中最珍贵的东西是家乡的风光,那是俄罗斯中部地带,梁赞省,处处是森林,他像儿时那样,用使人眩晕的清新把它描绘了出来。” 叶夫图申科(1933—— )则把他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歌是一种土生土长的现象。叶赛宁的音韵放射着俄罗斯土地结构中所特有的那种矿物的神奇光彩。叶赛宁的诗歌是俄罗斯大自然,俄罗斯语言(包括童话、歌谣、乡村民歌、谚语和俗语、远古时代部分流传下来的咒语、哀歌、仪式歌曲)所独有的产儿。” 他们对叶赛宁的把握无疑是极其精到的。“忽而像玩牌似的摆开文字阵,忽而用心中的血把它记录下来”正是“叶赛宁气质”在其诗歌创作的两种不同表现。而他之所以被称为“一个最纯粹的俄罗斯诗人”正是由于叶夫图申科从深层次上把握住了导致“叶赛宁气质”的成因:出于对俄罗斯乡村的执着眷恋而不能认同现代文明的强大推进及其对乡村的破坏。如果说普希金是一个走在时代前列、为争取民族自由鼓与呼的诗人,那么叶赛宁无疑在有意无意之中充当了一个时代的“反面角色”,他强烈渴望保留的是特定时代的地域文化,高尔基在分析他的死因时就认为他死于城乡文明的冲突,这个判断是相当深刻的。叶赛宁与白银时代的其他诗人不同的一点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他没有流亡国外,象吉皮乌斯等人那样发誓与十月革命势不两立。除了与邓肯出游的那两年,他一直固守在俄罗斯土地上。然而,现实的发展越来越让他感到痛心:“在蔚蓝色田野的小径上,/很快就会出现钢铁的客人。/朝霞浸染的燕麦,/只剩下一些干瘪的籽粒。//陌生的死气沉沉的打谷场,/给你唱的歌不会使你获得生命!/只有那些马匹和燕麦/将为年老的主人忧伤。”在《四旬祭》中,他直接用“铁马”(即火车)与活马竞赛的典型场景来体现这种冲突。和他生活在同时代并有交往的帕斯捷尔纳克对叶赛宁充满了理解的同情:“叶赛宁的风景诗的地位,在他的作品为现代大都市的迷宫取代了。一个当代人的孤独的灵魂在这个迷宫里迷失了方向,破坏了道德,他描绘的正是这种灵魂的激动的,非人的悲惨状态。”

  当然,如果把叶赛宁之死仅仅归结于城乡冲突并不能说明全部问题,他的三次婚姻引人注目。第一次婚姻的破裂令诗人懊悔不已,如果说他以前的放荡是由于翻转了天地的风暴使他“不明白不祥的事变要把我引向哪里”造成的,那么,赖依赫和他分手后,他“继续往下堕落”就不能不说与婚姻破裂无关了。在他自杀的前一年,他还写了《给一个女人的信》向赖依赫倾诉衷肠。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领我们上升!那么,失去引领之后会怎么样呢?不能否认叶赛宁的堕落身死不是其中的一种结局。他与美国舞蹈家邓肯的那段闪电恋情不无浪漫又充满酸辛,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走到一起,又以闪电般的速度各自走开。在众人羡慕而又不解的目光里抚摸爱情的创伤。他的第三次婚姻还不到半年,诗人就告别了尘世。

  这里撇开作品来谈诗人之死似乎有些言不及义。而我以为叶赛宁之死正是困扰现代人的根本难题,不管他是一个天生的文明人,还是一个经过转换之后而形成的文明人,也不管他是与时俱进还是梦回唐朝,他已经不可能躲过叶赛宁遇到的这些问题。叶赛宁之死是种种因素作用于诗人心灵以至郁结为精神危机的必然结果。在他之前,也有诗人自杀的情况,但是诗人自杀现象却是从他这儿开始的。时间永是流驶,岁月依旧循环,而自从叶赛宁宣称“我是乡村最后一个诗人”之后,纯粹的抒情诗已经达到了它的颠峰,同时也走到了它的尽头。

这是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一首诗,它表达了诗人热爱家乡,对白桦树的喜爱之情。歌谣般朗朗上口的句子,简短而优美的诗行,常常响在我的耳际,让我一遍遍吟诵,一遍遍怀想。

我仿佛看到在皑皑白雪的原野上,玉立着一株美丽的白桦,身披洁白的银装,以洋洋洒洒的姿态站在诗人窗前,与诗人对话和交流,无声地传递着情感。在它的枝头,覆盖着一层厚厚的白雪,像花边一样镶嵌着树枝的形状;被包裹的枝桠一丛丛的,像洁白流苏般的花朵,一枝枝怒放。雪地寂静无声,在冰雪的映照下,四周呈现朦胧的光线。朝霞姗姗而来,又将树枝上冰晶玉洁的“花边”抹上了一层银色的光华。而这霞光又给玉树琼枝的白桦,给寂静而空旷的银白世界,衬托了灿灿的金辉。

《白桦》这篇课文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本文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写了什么?

2、这首诗写了什么?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3、读了课文,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4、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5、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6、《白桦》这篇文章用了哪一些修辞手法?

7、文章的中心主旨是什么?

8、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山中访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和对大自然深厚的感情。

《山雨》描绘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对山林、对大自然那份浓浓的喜爱之情。

《草虫的村落》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小生灵的喜爱之情。

《索溪峪的“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怀念母亲》表达了季羡林对母亲和祖国的深切怀念和热爱之情。

《彩色的翅膀》通过记叙作者结识小高、参加“尝瓜会”两件事,介绍了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士们艰苦的生活条件,赞扬了边防战士对海岛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穷人》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

《别饿坏了那匹马》赞扬了书摊主人不计得失,想办法让“我”读书的美好心灵,同时也表达了“我”知道真相后的感激之情。

《唯一的听众》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老教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用心灵去倾听》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用爱心帮助孩子的善良品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苏珊深切的怀念之情。

《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强烈的表达了印第安人对这片土地的留恋和眷顾。

《少年闰土》表达了“我”与闰土真挚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热爱与敬仰之情。

《一面》表现了鲁迅先生热爱劳苦大众,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表达了“我”对鲁迅先生真挚而又深厚的爱戴之情。

《有的人》臧克家 赞颂了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

《春夜喜雨》表达了作者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表达了作者对丰收之年的喜悦,核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天净沙·秋》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热爱,赞美了秋天美景。

《太阳的话》赞美了太阳无私奉献的精神。

《白桦》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我们去看海》表达了诗人热爱大海的思想感情。

《爸爸的鼾声》全诗童趣盎然,充满父子亲情。

《跑进家来的松鼠》表达了我们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最后一头战象》赞美了嘎羧忠诚的高尚品质。

暂时只能帮你这么多了

诗分四节,每节四行。

首节总写白桦的特点。用“银霜”和“雪花”写桦树通体洁白的形象。一个“涂”字准确表现出桦树主干上一层洁白的细皮;一个“披”字把桦树拟人化了,表明桦树对一身洁白的喜爱,突出白桦的高洁。

次节写桦树的枝叶。既然白桦披着一身雪花,那未全脱去的叶上落满了松软的积雪,“毛茸茸”的,白色的树梢尖儿,映衬着紫色的树枝,仿佛给桦树镶了一道“雪绣的花边儿”。那毛茸茸的雪枝像串串绽放的花穗、流苏一般好看。这一句让我们想起岑参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作者极尽想象,赞美雪后的桦树它傲寒挺立的形象。

三节作者又总写白桦静中有动的气质美。“寂静”用“朦胧”来修饰,这是作者用感官相通的手法,写出白桦含蓄而高洁的精神,“玉立”写出它的挺拔,写出它的气质高尚,写出它的非同凡响。“灿烂的金辉”,衬托它的绚丽辉煌。“玉立”和“闪着”两个动词突出静静挺立的白桦不失一种特别的动态美。

最后一节,诗人把白桦置于朝霞的映照之下,“徜徉”用拟人的手法准确而细腻地描摹了朝霞生成的过程,“姗姗来迟”突出朝霞的的形态之美,更加衬托出白桦的秀美,朝霞渲染下的白桦大有“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之意。

总之,这首诗前两节重在描摹白桦的外在形象,后两节重在表现白桦的内在气质。为了突出白桦的形象气质,作者从多方面、多角度或正面刻画,或侧面烘托,力求塑造的形象鲜明、生动。

诗歌采用四行一节的形式,各节偶句押韵,全诗押通韵,读来音韵回环和谐,如一首欢快的小夜曲。加之作者在字里行间充溢着对白桦由衷的喜爱、赞美和崇敬之情,所以使这种欢快之情增加了几分深沉。

白桦是俄罗斯的国树,它生性耐寒,又通体银白,气质高雅,所以诗人对白桦的礼赞其中更包含着对民族的热爱,对祖国的炽烈情怀!当我们读到“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的时候,我们能完全理解诗人与白桦那种朝夕相伴、难舍难分的亲密关系!

指尖情话

白桦

当你走时,我的痛苦

要把我的心从口中呕出

用爱杀死你,这是谁的禁忌?

太阳为全世界升起!我只为你

以最仇恨的柔情蜜意贯注你全身

从脚到顶,我有我的方式

——翟永明《独白》

抒生和我是老朋友了,他是一位对一切事物都非常好奇的作家。可话又说回来了,不好奇也成不了好作家。他虽然比我长几岁,可能在情感方面的经历比较贫乏(我们这一代人大多数都是这样),所以对别人情感方面的隐秘,经常表现出孩子似的好奇。他当然还不是由于某种病态的嗜好,走火入魔、非得不择手段地去刺探别人隐私的那种人。此公历来都是一个多情善感的听众和观众,为此他可没少挨斗。以往几十年,为了开展大批判,领导上经常组织大家看“毒草”**或“毒草”戏剧,他只要看,就会动情,一动情就会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挨了斗,马上觉悟,立即作深刻检讨,检讨的时候也是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过後要是再看“毒草”**或“毒草”戏剧,他照样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地哭。所以人称“死不悔改的反动观众”。过去三十年,在北京的时候,大家都很忙,不是忙工作,就是在政治运动中,心惊胆战地写检讨、挨批斗,下乡下厂劳动改造。很少有时间见面,更没机会聊闲天儿,尤其是谈个人情感问题。要是给别人知道了,那还了得!最轻的罪名是小资产阶级情调泛滥。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春天,我们不约而同地到了滇南S 县,那时候还时兴“深入生活”,他是第一次来此地“深入生活”的,我则是旧地重游。我们不仅住在同一个招待所,而且还住在同一个房间。他直言不讳地对我说:

“这回我可是把你给逮住了!我比你早来两天,一来就听说你三十年前到过这儿,还有一段纯情的恋爱故事?你可得给我好好坦白坦白……行不行?说!”

“那已经都是往事了!往事如烟啊!老兄!我不善于讲故事,特别是关于自己情感方面的故事,我从来都没有对任何人讲过……”

“十分荣幸!我是第一个,我一生一世都没有当过第一个,老弟你给了我第一个‘第一个’!”

“人世沧桑,不堪回首!我第一次来这儿的时候,县城只有一条街,人称‘烟头儿’。就是说,从街东头到街西头,一截烟头儿刚刚抽完就到了。那次来,我在县城里只住了一夜,就跟着马帮下了猛腊坝。”

“猛腊坝!是呀!听说你的LOVE STORY就是在那里发生的……”

什么LOVE STORY呀!用今天年轻人的观点来看,那只能算是一首陈旧而又陈旧的老式情歌了!要么是不相信,没那事儿,那算啥爱情!?简直是儿童游戏。要么是不过瘾,太淡太淡了!淡而无味!你就饶了我吧!没什么好说的……

怎么会没什么好说的呢?陈旧?从古至今,爱情故事就是象酒一样,越陈越香。我就喜欢听老式情歌,唱老式情歌。《诗经》算是最老式的情歌了吧?不是永远都有人听吗!一代一代的人都喜欢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你能说它淡吗?什么才算……?怎么样才算……?才……才算浓呢!

今天的读者期待的是什么,你知道吗?一位自称拥有亿万读者的畅销书作家告诉我:“今天最流行的爱情故事概括起来有这么几种形式:一种叫:‘一步到位。’用口语来说就是:见面就上床。一种是:‘合也潇洒,分也潇洒。’用口语来说就是:拿得起,放得下。一种是‘陪你一程。’这句话本身就是口语。一种是:‘拒绝天长地久,只要片刻风流!’这也不需要解释。一种是:‘来的风火去的快!’这就更不需要解释了。”你听说过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1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