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含义啊?歌曲作词者为米哈伊尔·马都索夫斯基,作曲为瓦西里·索洛维约夫-谢多伊,本是为1956年莫斯科**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而作。不过在“十年浩劫”万马齐喑的岁月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被诬为“苏联**歌曲”。但是这阻止不了当时广大年轻人传唱这首歌。我爸做知青的时候他们就很喜欢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在当时的中国又获得了新的内涵:它是美、是爱、是希望、是鲜花、是阳光……
2011年7月,我随陕西省作家协会考察团到俄罗斯访问,在飞往莫斯科的途中,张虹和陈若星分别坐在我的两旁,一个在重温普希金的《致大海》等诗篇,一个在重温我从同伴那儿借来的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不知什么时候,她们低声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山楂树》、《喀秋莎》、《小路》等等俄罗斯民歌,声音仅仅让我能听到。我很快加入其中,也小声唱了起来。张虹已到了退休的年龄,却数她感性,有时,一首歌也可让她的眼里盈满了泪。作家就是作家,她不是一般的老太太。她说:“就是到了八十岁,我也相信爱情。”听了这话,我懂得,这是一个生动、勇敢、内心世界十分丰富的女人。
路上,这样断断续续的哼唱,使我们愉快地度过了长达八九个小时的空中飞行时间,一点也不显得寂寞。而唱得最多的则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直到飞机降落到莫斯科的地面上。当飞机降落时,从飞机俯瞰莫斯科,映入眼帘的是蓝天下葱绿的树丛和清沏透明的河流、湖泊,市区被一条“大环”——高速公路所包围。莫斯科绿化面积很高,是森林中的一个城市,也被称作是世界上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我通过机舱内的屏幕看到的莫斯科,就像是一只巨大的爬在深林里的大蜘蛛。没有正东正西的交通公路,蜘蛛网向四周放射着。这座城市的三分之二部分被森林覆盖着。于是,莫斯科又被人们称为“森林中的城市”。
没想到,在往莫斯科的途中,我们情不自禁唱起了这首歌;没想到,我们又是情不自禁唱着它踏上这片土地的。这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接下来,我们对着窗外公路两旁的森林唱,对着远处的蓝天白云唱,我们对着感兴趣的很悠闲的俄罗斯人的休闲场景唱,我们对着傍晚的夕阳唱,对着密实的树林里一棵棵白桦树唱……我们为什么,我的耳畔一直响着这首老歌?我一遍遍地这样问自己,在脑海里寻找着中国与莫斯科曾经有过的红色记忆,与前苏联有关的记忆。
可以说,我们父母以及我们这一代,是唱着苏联歌,看着苏联**,谈着俄国文学长大的呵。中国人会唱很多的前苏联歌曲,比如曾经家喻户晓的《喀秋莎》、《小路》、《山楂树》、《青年团员之歌》、《田野静悄悄》、《三套车》、《红莓花儿开》等等,但是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绝对没有一首歌的影响力能超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到了莫斯科,对于这首歌的感情就异常强烈了。这感觉就像到了湘江边的人都一定要情不自禁的唱一首《浏阳河》一样。我们访问团的每个团员一路上都在用不同的“声部”演唱着这样相同的一首歌,甚至到了莫斯科,在与俄罗斯作家交流结束时,我们双方也情不自禁地用中俄两种语言合唱起这首歌。
似乎是这样的,对于很多没有机会踏上俄罗斯的朋友来说,对于莫斯科的了解,似乎大多感受也都直接来源于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来到了俄罗斯,来到了莫斯科,自然会向往去感受一下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美妙的歌声带给我愉快的感觉和美好的回忆,在大使馆里,在图拉的乡间的小路上,在托尔斯泰庄园里,也在我们每一个同行作家的心中。就这样,在莫斯科,凭着对“莫斯科郊外”的记忆,我们开始寻访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那个“郊外”。
在莫斯科,认识了一位来自中国山西的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小伙儿康凯,他14年前来到了莫斯科,他在莫斯科读完了大学本科,又在莫斯科取得了硕士学位,至今还未曾去过莫斯科以外的俄国别的大城市。他是我们在莫斯科的导游、向导兼翻译。在我们与俄罗斯作家交流出现不流畅时,他流利的俄语使俄方请来的翻译逊色了许多;他在餐厅里给我们弹钢琴解乏;他教我们说简单的俄罗斯口语;他陪我们逛超市像俄国人一样买东西……他陪我们度过了初到俄国的日子,还有我们从圣彼得堡回来直到离开俄国的日子,那段我们在莫斯科的所有美好的日子,都由他陪我们一起度过。
在莫斯科时,康凯抵不过我们的“热情要求”,一遍遍地用俄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给我们听,这样,使我们深切体会到了此歌俄语版的味道,边唱边告诉我们俄语直译的意思。他说他也曾像我们一样十分喜爱和迷恋这首歌。我现在才知道,在中国人心中有着很浓厚的“莫斯科情结”。莫斯科人喜欢文学,酷爱读书,在汽车上、地铁里,随处可见看报、读书的人。康凯就爱看书,所以他知道的东西很多,尤其是关于莫斯科的,我说他都快成个莫斯科人了。康凯告诉我,《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又称《莫斯科之夜》,是最有国际影响力的前苏联歌曲之一,后经薛范的翻译,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一首具有浓郁俄罗斯风情的歌曲。他还告诉我们说,歌里唱的那个“郊外”,指的就是莫斯科大学旁的那片树林,那里,真的很幽静,到了夜晚,走到哪儿都感觉是静悄悄的,静得只能听到树叶沙沙的'响声,其他什么也听不到。他告诉我们,原歌词中的那一句“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树叶在沙沙响”直译的意思其实是“深夜的花园很静,静得连树叶的沙沙声也听不到”。
歌曲中,真诚激动的心声和黎明前依依惜别之情都和这大自然的美和谐地交融在一起。近20年来,《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中国流传得更广。几乎没有一种音乐刊物、一本外国歌曲集子里少了这首歌,也几乎没有一家唱片公司没有录制过这首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祖国是俄罗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母语是俄语,但在世界上,用汉语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人远比用俄语唱的人多,难怪有人说:“用中文演唱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早已深入我们的生活,融入了我们的体验和感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经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歌曲了。”
说起来,有个现象倒是十分有趣。近年来我走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城市,从我熟悉的亚洲到我十分向往的欧洲,从气势磅礴的文明古国到花香遍布的水乡小镇,在我看来,莫斯科的浪漫似乎显然与其他城市不同。如果说巴黎的浪漫是埃菲尔铁塔上的高空拥吻,塞纳河畔的携手漫步;如果说普罗旺斯的浪漫是大片薰衣草汇成的紫色海洋,是午后闲逸的咖啡,傍晚的落日余辉;那么,属于莫斯科的浪漫,仿佛就凝结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那是烈酒的余味,那是列宾油画上浓浓的色彩,那是如此浓厚而沉重的,仿佛是从与你对望的那一双双深邃的深蓝色的眸子里流露出的一种不舍的淡淡的忧伤。
很多年前,有一个叫朴树的小伙子,在当年春节联欢晚会上面演唱了一首《白桦林》。第二天就被广为流传,家喻户晓,有一些也许因为这首歌喜欢上这位歌手。我曾思考为什么在这个时代,还会追捧这样的一首具有浓郁“莫斯科风情”的歌曲,那大概是因为在中国人心中还有很浓厚的“莫斯科情结”吧,那种依依不舍的送别,男女友人缠绵的情谊,他们约好了“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静静的村庄飘着白的雪/阴霾的天空下鸽子飞翔/白桦树刻着那两个名字/他们发誓相爱用尽这一生/……/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长长的路呀就要到尽头/那姑娘已经是白发苍苍/她时常听他在枕边呼唤/来吧亲爱的来这片白桦林……”
我望着窗外一片片的白桦林和林子旁的村舍,不由自主地哼起《白桦林》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在心里轻轻感叹道:这是一个多美又遗憾的世界呵。
“深夜花园里四处静悄悄/只有树叶在沙沙响/夜色多么好/令人心神往 /多么幽静的晚上/小河静静流微微泛波浪/河面泛起银色月光/依稀听得到/有人轻声唱/在这宁静的晚上 /我的心上人坐在我身旁/默默看着我不作声/我想对你讲/但又难为情/多少话儿留在心上/长夜快过去天色蒙蒙亮/衷心祝福你好姑娘/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词的寓意很含蓄,一切美好得那么自然,那么纯净,那么彻底。情侣们在莫斯科郊外的白桦林里互诉衷肠,他们相互爱慕,却没有直接表达。在那样的夜色里,云朵遮蔽了月光,一切都变得娇羞。在这样的夜色里也许什么都可以托付给对方。丰富的语言在一瞬间变的苍白无力,什么都是多余的,都不足以表达内心的种种微妙的情愫。谁让爱本来就是一种百转千回的事情呢?我们可以想象,在那样的年代里,也许他们还来不及品尝爱情的甜蜜,就要远隔千山万水。那一夜,月色仍迷离,白桦林里传来隐隐的抽泣,姑娘躲过了父母的责难,来这里送别自己的心上人,他明天一早就要离开了,远赴战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也许永远都不再回来了。他们相互凝望着,想要把对方刻进自己的脑海中,哦,也许还需要一个深情的拥抱,毕竟也许明天就是海角天涯了。我猜,他们一定会说:“从今后,永不忘……”
莫斯科的夏天很迷人,城市整洁干净,公路旁景色秀丽,别有风情。那天,晚餐后,我们等待大巴车接我们去列宁火车站乘火车前往圣彼得堡,这期间有几个钟头的时间坐在草地上散步、看夕阳,唱歌、跳舞、看书、打扑克。漫步在莫斯科这样的郊外,哼唱着这样的歌曲,时常不小心就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我们就站在路边的林子旁,唱起了那首歌,接着刹不住车地唱了很多俄国的中国的老歌,我们四个女人情不自禁地在异国跳了起来。过路的遛狗的俄国人,他们有的放慢脚步,有的停下来看着我们,对着我们会心一笑。
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过这样的离别,和亲友、和生命中已放在心底的爱人,我们紧紧的拉出回忆,像拉出一根隐秘在心底的细细的丝,太过细密的心情早已经淡去,这一刻也已说不上那一刻的别离是什么滋味了。那么,我们是在车站?在街边的巷口?瞧,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什么样的人,在这样的风景里,都会禁不住问问很多年以前的那个自己,或者,什么也不问的,就早已醉在这样的景色中,这些老歌,让尘封已久的心情拿了出来,轻松地透了透气。无论如何,我们不一定是在这样的白桦林里互诉衷肠,我们不一定有二战时的悲壮与无奈,两颗如此甜蜜的心,怎么舍得离别?
真正的艺术是没有国界的,真正的艺术也是绝不会被掩埋的,越有内涵,越有深度的作品,它的艺术魅力往往不是一下子就被认识。就像这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据说这首歌的问市,还经历了一番波折。那是1956年,当时苏联正在举行全国运动会,由莫斯科**制片厂摄制了一部大型文献纪录片《在运动大会的日子里》。**厂邀请了著名作曲家索洛维约夫谢多伊为其影片配乐。作曲家与诗人马都索夫斯基合作为影片写了四首插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便是其中的一首。歌曲结合了俄罗斯民歌和俄罗斯城市浪漫曲的某些特点,但富有变化。虽然是短短的一首小歌,却处处显示出这位大师的匠心。这首歌拿去录音时,**厂的音乐部负责人审听之后并不满意,毫不客气地对索洛维约夫谢多伊说:“您的这首新作平庸得很。真没想到您这样一位著名作曲家会写出这种东西来。”一盆冷水浇得作曲家垂头丧气。不过影片上映后,歌曲受到了年轻人的欢迎。第二年,在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会上一举夺得了金奖。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是唱着“但愿从今后,你我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登上列车,告别莫斯科的。自此,这首令人心醉的歌曲飞出了苏联国界,开始它的全球旅行。
“莫斯科郊外”今安在?为什么当年的那个“郊外”指的是这里?带着些许疑问,我们驱车一路寻访莫斯科郊外。
那天,在离开两天之后,再次从圣彼得堡回到莫斯科,正是黎明时分,康凯在火车站口接到我们,他先带我们在总参军事科技大学立交桥对面的梨花饭店地下室的留学生餐厅里用早餐。在我们用用早餐时,康凯坐在一旁的钢琴前,为我们弹奏了几曲钢琴曲,其中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和《我爱你,中国》。接着,他带我们在麻雀山,看莫斯科的黎明,看莫斯科大学的清晨。我们来到莫斯科的最高点捷普洛斯坦斯卡亚高地高地(莫斯科位于俄罗斯平原中部、莫斯科河畔,地势平坦,仅西南部有此高地,也不过才 253米。)时,那里是一片沉睡的大地。康凯指着大学们外两旁的白桦林说,这就是《莫斯科郊外晚上》所唱的地方。呵,这就是那著名的“郊外”!呵,我们终于来到了“那个郊外”!
莫斯科郊外的黎明,也是这样宁静,这样温柔和多情。看上去。昨夜这里发生过一场狂欢,各种酒瓶成堆地积在垃圾桶周围,附近有许多小车、摩托车和学生、飙车友,有许多青年在私家车周围,懒洋洋地等着天大亮,等着这个城市与他们一起苏醒。
带着我们几人去感受。早就听说在莫斯科有大片大片的白桦林,我喜欢这里的郊外,也是因为白桦林的缘故。因为莫斯科(包括环城公路以内地区)面积900平方公里,包括外围绿化带共为1725平方公里。莫斯科是欧洲人口最多的城市,郊外人却很少,人,仅仅是风景画中的点缀。我们从莫斯科大学旁(面向着莫斯科大学校门),沿着右边随意走进了一片白桦林,一棵棵大树展现在眼前。
有人说,俄罗斯和白桦树产生了不解之缘,也许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树比白桦树更适应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和精神,第一部关于俄罗斯大地的历史是写在桦树皮上的,在俄罗斯古代的农村学校的练习本也是桦树皮做的。惩罚学习不用功的学生就请吃“桦树粥”(用桦树枝条抽打)。不仅不刻苦学习的学生怕吃这种粥,疾病也怕它,因为白桦树枝叶中含有对人体很有益的芳香物质,可以用来驱赶疾病。俄罗斯人正由于这个原因,很早就有在澡堂洗澡时用白桦树枝条做的笤帚拍打身体的习俗。俄语中的“白桦树”与“爱惜”是同根词,这不是没有原因的,白桦树爱护人的身体,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益处。比如说,生长在白桦树干上的黑褐色菌类做的酒可以战胜疾病,驱赶死神;桦树芽制的溶液可以洗头;桦树可以提炼焦油,按古药方制的焦油皂可以治疗皮肤损伤。白桦树还带给人们光明和温暖,它的树干是最好的木材和燃料。从前农民用它来搭建经久耐用的小木屋,用它来照明、取暖、点篝火—因为它燃烧时间长,热量最大。另外,据导游介绍,俄罗斯的桦木家具早已走向世界,一种名叫卡累利阿桦木的木材尤其贵重,因为它木质平滑,手感柔和。横断面的纹路非常特别,加工之后很象大象的骨头。还有,白桦树的树皮所含的成分与橡树皮一样,结实又不透水。人们很早就用它做轻便而又结实的水桶和一年四季都可穿的树皮鞋。冬天穿这种鞋不仅可以穿越阿尔卑斯山,甚至可以到达北冰洋,因为穿着它脚不会浸湿,也不会受冻。看来不仅仅是不解之缘,俄罗斯人更是将白桦树视为珍宝,每一处都能将它充分的利用起来,带给俄国人方便,带给俄国人财富。树林里撒着斑驳的光影,充满了野性,阴阴的密林里,白桦树披着绿色的盛装,那些摇曳多姿的林木昂然挺立,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神秘。有的长到20多米高,树干挺拔而美丽,有细小的枝条,一些树干上面有许多小树瘤。此时感觉到,很可能没有任何一种其他的树比白桦树更适应俄罗斯的自然条件和精神,因为此时,再找不到比白桦树更美丽的景色。此时似乎没有白桦树,夏天就无法真正愉快地度过。难怪,白桦树一直是俄罗斯民歌、诗歌、童话和传说中永恒的主人公之一。俄语中的“白桦树(ереза)”与“爱惜(еречь)”是同根词,因为白桦树爱护人的身体,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益处,而这是谁也超不过它的,因此在桦树林里是见不到其他树种的。油画一般的美丽。沿着林中小路一直向前,你可以看到很多当地居民在很闲适的牵着狗散步或跑步。
莫斯科人喜欢饮酒,但不太讲究菜肴,有酒喝就行。女士们一般喝香摈和果酒,而男士们则偏爱伏特加,伏特加是一种用粮食酿造的烧酒,就是白酒。好的伏特加度数虽高,但喝后不容易上头。广场上,树林里,到处可见东倒西歪的酒瓶。
莫斯科人特别喜爱小动物,像猫、狗等,林子里有很多各种各样的鸟,不知是什么人在林中许多树的身上绑了一个又一个空瓶子或空罐子,那是让路人给鸟儿们投放食物和水的。
这里,没有人认识我,我也不认识任何人。但是他们似乎都不好奇我的存在。我像被时空抛在了这样一个陌生的地方,但内心却无比的安宁。
那天,我们在世界文明的莫斯科大学旁“著名的”“莫斯科郊外”里自由漫步,回想起来,那是多么难得多么宝贵的一段时间,我们飞了一万多公里,到了莫斯科,又到了它的郊外,在那里散步……。只是,我们不是在晚上,我们是在整个莫斯科还在沉睡中的黎明前。公路上的小车飞一样的驶过,远远就听到它们扩大分贝的赛车一样的刺耳的鸣叫声,耳边回荡的仍然是这首老歌优美的旋律。天亮后,也像夜晚一样静谧,一切都安详而美好。身在异乡的一大好处就是没有了各种莫名其妙的打扰。可以让自己慢一点赶路,等一等我们的灵魂。美好的爱情,美丽的故事,都发生在这样的地方……
莫斯科的郊外的林子里,芳草茵茵,如此美丽,身边各种各样的桦树林立。每当去访问一个地区,都能感受到那里的自然风景,当然来到俄罗斯也不例外,白桦树那样的多,那样的浓密,以至于我搞不清莫斯科是白桦林中的城市,还是白桦林是莫斯科中的森林。在去俄罗斯之前,就通过网络了解到了白桦树是俄罗斯的“国树”,也正因为它是国树,以至于它成为了俄罗斯民歌、诗歌、童话和传说中永恒的主人公之一。而当我亲自站在这片大地上时,真正地感受到了白桦树在这里静静地伫立着,它一般可以长到20-25米高,树干挺拔而美丽,有细小的枝条,上面有许多小树瘤。也正因为它的树根上长着一层白皮,才有了它这样别致的名字——白桦树。莫斯科人也特别喜欢花,家中都种着一些花,而我在火车站会看见去朋友那里作客的人提着的一篮子鲜花,它们似乎来自这个郊外。
风景像俄罗斯油画家笔下的风景一样美,油画内容就是他们的风景和他们的生活。在画家的油画里,白桦林里的桦树总是长满了“眼睛”的,这儿果然也一样,各种粗的,细的树干上,大大小小的眼睛,似乎猛然间就会跳出来吓你一跳。可是这并不会使你害怕,反而是生命的灵动,是一种对于生命的敬畏。看到了么?无论你在做什么,总有一双眼睛盯着你,迫使你勇敢,迫使你诚实的面对自己。不知是因为这是一个物欲的时代,还是我们自己早已将那颗纯洁的心灵弃置身外,以至于没有思想的生灵能够和我们交为良友,甚至想象着会和它们产生着共鸣。白桦树成为了我们的朋友,我们愿意将这样纯洁的友谊带入天堂。白桦树的哀伤,是我们永远不懂的旋律……这样的“眼睛”,即使不是来自白桦树,也是来自你的心里吧!
在落满叶子的林间走动,脚下响着一种动听的声音。像马车压碎空旷的街道上的积水,当我伸手触摸白桦林光洁的躯干,如同初次触摸黄河那样,明显地感到了温暖。我深信它们与我没有本质的区别,它们的体内同样有血液在流动。我一直崇尚白桦林挺拔的形象,看着眼前的白桦林,我领悟了一个道理:正与直是它们赖以生存的首要条件,哪棵树在生长中偏离了这个方向,即意味着失去阳光和死亡。正是由于每棵树都正直向上生长,它们各自占据的空间才不多,它们才能聚成森林,和睦平安地在一起生活。我想,林木世界这一永恒公正的生存法则,在人类社会同样适用。无论她身处何种环境,阳光是否充裕,气候是否适宜,她都无所畏惧,坚定意志,毅然挺拔。白桦树风采令整个森林世界为之倾倒。她紧密地团结着,无私无畏,独具个性。在万千树丛中,她悠悠屹立,释放着一腔热血,一种精神。她不安守现状,不贪图享受,尽情展露着朴素的美德。
和巴黎人一样,这里也喜欢慢生活,不同的是,俄罗斯地大物博,这里的人会比巴黎人还要慢一些,这里的人似乎不喜欢加班,上班很晚,10点钟才慢悠悠地去上班,下班却很早,5时便下班了。俄罗斯的地大物博培养了俄罗斯人享受悠闲的生活观、和特有的价值观。康凯讲了这样一个他自己经历的故事。他看见一位老太太好多天总是坐在沙滩望海。你问她,您在等人吗?她说,不是。你问她是在这里回忆美好的过去吗?她说,也不是。等待的结果你怎么也想不到,那是一句小说语言——老太太说,我正在享受光阴的寸寸流逝。
是啊,那么好的白桦林,那么好的阳光,那么好的月亮,俄罗斯人能不对休闲重视么?
下班后的俄罗斯人是不喜欢上级随意打电话来叫加班的。如果叫,那就是加班费说话,还要看自己是否愿意去。上班的时候也是一种享受似地按部就班。你再急,他们不会急,在入关边检时,会需要比我们几倍的时间,没三四个小时你进不了莫斯科;在超市的收款机旁,站在我前面的那位顾客的购物车里有十件相同的货物,收银员也会一件件慢条斯理地很有耐心地去扫描价格。俄罗斯人呆板恪守,我们这些天后已充分领略。在莫斯科,我们遭遇瓢泼大雨时,看见洒水车从雨中喷洒着走过,工人不管雨中的人工洒水是多么多余,不管街道此时是多么的潮湿和干净,不管是多么的浪费水,他只为在这个工作时间里完成了这件他该干的事本身好领工资。还有,站在道旁管制的那个人,尽管无人需要他……总之,我感觉这里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着时光流逝的感觉,我不小心就已在体验着这里的慢生活。
晚上九点以后,没有迪厅,没有大排档,但可以一直闲适下去。
森林给这里的人们提供了休闲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人们在充分享受着时光流逝的感觉,我们受其感染,索性也在他们散步遛狗的街边树林里随兴大声地唱起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一些想不起歌词的同伴也和声哼唱。
我们果真是唱着《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首歌离开莫斯科的。那一刻,我也想起了莫斯科市歌《我的莫斯科》里的几句歌词:“我爱那城郊树林沙沙响,也爱那运河上的大桥梁,我爱到城里红场去散步,听克里姆林钟声响叮当。到处都有人在为你歌唱,不管是在城市,在村庄……”
《黄土地情歌》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讲史铁生对爱和情歌的思考和感悟,以及对做知青的那段岁月难以忘怀的情感。
史铁生1969年到陕西延安清平湾下乡插队务农,1972年因为双腿残疾回到北京。做知青的这三年,是史铁生终生难忘的三年,而黄土地上的情歌,陪伴着史铁生度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黄土地上的人,唱歌几乎是张口就来,哥哥妹妹情啊爱的,直白坦率,炽烈明媚,忒大胆,叫他们这些知青听了脸红心跳。
但爱是人的本能,表达爱是人的天性。天性如此,不可违逆。
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他人爱情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这是史铁生写在《黄土地情歌》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话。因为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是与生俱来的,是不可抵抗的,是不可磨灭的。
这就好比中学时代,教导主任三令五申不许同学们早恋,家长们耳提面命不要与异性同学走得太近,可我们怎么会听呢?十七八岁的年纪,花一样的年华,情感炽烈如骄阳,越是刻意压制,反弹越是迅猛。
所以当那个来家里做客的二十来岁的青年,讲到自己的父母作为知青下乡,一年后便结婚,再一年后便生了他的时候,史铁生是震惊的,是惊讶的,是慨叹的。要知道,那个年代是提到爱情便觉得政治觉悟落后、革命意志消沉的年代,爱情与革命几乎是水火不容的。
可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正是对爱情向往的年纪,让他们不谈恋爱可以,但想都不想是万不能够的。
所以,当史铁生一行人下乡插队的时候,纵然在火车上高谈阔论,要如何如何地自律自省,不抽烟不恋爱,更甚至宣称一辈子不做恋爱结婚这等庸俗的事,但真当到了地方,在艰苦日子的消磨下,在天长日久的无聊中,也开始渐渐地向往起了爱情。
起初,男知青们为了聊补口舌之欲,还只是避着女生们偷摸地抽两根烟;再后来,不知是谁起了个头,竟然开始唱起了被当时称为“黄歌”的情歌。一开始,他们唱情感表达含蓄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后来唱情感明媚的《卡莎秋》。一曲终了,意犹未尽,再唱,却又怕顶头遇到姑娘们。
人的情感总是微妙且多变的,既然发誓不谈恋爱不结婚,为何抽烟时要刻意地避开那些女生?为何在偷唱情歌时怕被女生听见,却又想让她们听见?甚至不只是希望她们听见,更希望她们能听进心里去?
因为爱是主流。既为主流,必然势不可阻挡。
爱情这一主题,向来是文学创作里的一大主旋律,不单单是因为人们思想解放了,敢于将爱光明正大地宣之于口了,更因为爱能给人希望。
所有能带给人希望的,终将会成为主流。爱情是如此,歌颂爱情的诗、歌亦是如此。人类是天性向往爱的,但它又不像其他任何一件事物,摆在那里就看得见摸得着,它需要时不时地说出来,人们才能明了:哦,原来它在!
自古以来,人们表达爱的方式各有不同。古人吟诗作赋,寄物喻情;现代人花样百出,直白大方。那在人民思想解放、民风将开未开的时代,劳动人民是如何表达爱的呢?
他们一不会写诗,二不会作赋,三不懂何为浪漫情怀,只懂面朝黄土背朝天。幸而文化是流动的,发展的,贴合人心的,当民间艺术遇到劳动生活,劳动人民就有了精神上的慰藉与寄托——唱民歌。
一如诗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歌唱也是人们世代流传下来的一种表达爱意的方式。尤其是民歌。尤其是陕北民歌。人们用嘹亮的嗓音,素朴的词,唱着明媚热烈的情歌。
史铁生在文章中写道:“人类的一切歌唱大概正是这样起源。或者说一切艺术都是这样的起源。艰苦的生活需要希望,鲜活的生命需要爱情,数不清的日子和数不完的心事需要诉说。”因此,民歌成为了劳动人民劳作中、闲暇后,互诉衷肠的最好方式。
下乡务农的日子,又苦又累又无所慰藉,所以,当情感朴素热烈的陕北民歌扑面而来的时候,那或嘹亮,或高亢,或哀婉,或低回的唱腔,那直白坦率的唱词,成了史铁生在那段难以忘怀的时光里,最深刻的记忆。
不同于知青们羞羞怯怯地唱《外文歌曲100首》,青春的悸动欲语还休,老乡们则唱得坦率,唱得真诚。在山里苦了,累了,煎熬了,扯开嗓子就能唱。
歌声欢快嘹亮,拖腔哀婉低回,呐喊高亢嘹亮,配上直白明丽的词,听的人心惊,听的人骚动,听的人沉醉。大有将歌声和心灵,与天地合二为一之势。
这大概就是民歌的魅力吧,发源于心,感动于人。能与天地和谐共存,能唱出人心纷扰得七情六欲。那么的真实,那么的坦率,那么的寻常。史铁生说:“它们之所以没有被风刮走,那是因为一辈辈人都能从中听见自己的心,乃至自己的命。”
我们常说音乐不分地域和国界,无论异时异域,只要那歌声是从心里流出来的,定然能再流进心里去。只是时代在改变,世界在变换,人们的审美也日新月异,对于歌唱的真诚与否,自由与否,也都有了不同的见解。
但歌唱嘛,始终是表达自己内心的一种方式。怎么唱,唱什么,不论哪个时代,不论隔了多少代沟,都全凭唱的人喜欢。毕竟,任何以自己的观念干涉他人喜好的行为,都只是一股逆流。
今天,我将结合**的故事内容、人物塑造和情感表达三方面来解读《囧妈》这部**的主题,并在分析过程谈谈我的思考和看法。
01、从故事内容来分析:一场莫斯科之旅,是母与子打破隔阂的心灵之旅,也是伊万重新了解亲密关系的契机
陷入中年危机的徐伊万,在妻子张璐离开之际为她修好台灯,才知道原来她从来没有喜欢过这个台灯。张璐执意前往美国开拓市场,并再次提到两人的离婚协议。徐伊万不愿意和妻子离婚,企图赶往美国阻止张璐的计划并拯救自己的婚姻。
由于驾照在母亲身上,徐伊万阴差阳错之下陪同母亲坐上了一辆开往俄罗斯的火车,还在这辆火车上发生了许多嬉笑皆非的故事。旅途前期,母亲卢小花按照以前的相处模式,随时管控儿子的生活。不堪重负的徐伊万在母亲的压迫中迎来爆发,和母亲产生激烈争吵。
在我看来,母亲卢小花始终没有意识到儿子徐伊万的成长,而这正是两人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尽管徐伊万早已不是当初的毛头小子,可是在母亲眼中他却始终是个孩子。从日常饮食到夫妻关系,母亲步步紧盯着,要求儿子按照她的预想轨迹生活。这种近距离管控引发徐伊万的叛逆和反感,导致母子二人产生巨大矛盾。
在儿子的反叛和指责中,卢小花独自出走。徐伊万担心母亲,四处寻找,终于在空无一人的雪地里看见母亲落寞的身影。遭受儿子指责的卢小花,向徐伊万坦诚当年的真相。当年卢小花因为爱情嫁给徐伊万父亲,却被酗酒的丈夫伤害。正当她心灰意冷之际却因为儿子徐伊万的懂事而得到慰藉,从此将徐伊万作为人生的寄托。
在母亲心碎的陈诉中,伊万才明白母亲对他的掌控背后,藏着深深的母爱和期待。母与子的僵化关系在此刻得到缓和。通过这场沟通,徐伊万的内心已经悄然发生改变。母亲的对话使他对于亲密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原来不幸福的亲密关系背后不是掌控,而是不懂言语的深爱。这也为后文徐伊万和妻子张璐和解埋下伏笔。
02、从人物形象来分析:面对亲密关系的禁锢和束缚,不同的人选择了不一样的人生
影片把目光聚焦在徐伊万两代家庭之中,着重描绘了3个主要角色,遭遇中年危机的徐伊万,事事包揽的母亲卢小花,独立自强的妻子张璐。三人曾经彼此关心爱护,却因为不善沟通而渐行渐远。而我所关注到的是,同样面对亲密关系的束缚,徐伊万和张璐却选择了不一样的道路。
徐伊万:不敢正视内心的情感,在亲密关系被禁锢同时兼任丈夫和儿子角色的徐伊万,是影片中最矛盾的角色。一方面他是母亲控制欲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他又是控制妻子张璐的加害者。
他指责母亲,“在你心里面住着一个幻想出来的儿子,他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他应该吃几块红烧肉,你全都设定好了。”但他全然忘记了妻子张璐曾经对他说过类似的话,“你心里长了一个幻想的老婆,她应该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该怎么说话?你全部都设定好了。”
在我看来,徐伊万之所以深陷中年危机,正是由于他身上的矛盾性。人到中年,他已经不再是儿童,他有自己的想法和人生,想要摆脱母亲的束缚,但是在强势的母亲面前,他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只能选择逃避。他把自己的人生折射在妻子张璐身上,成为另一段亲密关系中的加害者。
张璐:敢于正视摆脱亲密关系的禁锢和束缚
导演徐峥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表示,选择让袁泉饰演张璐,是因为他希望张璐身上可以呈现一种独立的现代女性状态,张璐应该是永远向前走,坚决不会回头的人物。
不同于其他囧系列妻子最终都会原谅丈夫的大团圆结局,**《囧妈》的妻子张璐最终还是离开了徐伊万,为影片蒙上一层遗憾的悲剧色彩。但是这样的结局,恰恰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局。
在衡量自己的人生以后,张璐果断抽离这场并不幸福的婚姻。同样是面对亲密关系中以爱为名的禁锢和束缚,张璐不像徐伊万选择逃避,而是选择离开。张璐的选择让她重启了自己的人生。摆脱亲密关系禁锢后的张璐,活出了自己生命的本色。
03、从情感表达来分析:平凡的母与子关系,在所有平凡的中国家庭都在上演,父母与子女之间本就是一场不断挥泪告别的旅途
**中很多搞笑的场景都来源于生活,诸如妈妈一颗颗小番茄、核桃、红枣喂到儿子嘴里,一瓶瓶果汁、薏仁水、自制饮料轮番轰炸像极了每一个平凡的妈妈想要把最好的东西给自己子女的场景。而徐伊万的表面接受背地嫌弃,也像极了我们每一个普通的子女“阳奉阴违”的表现。
**关于这种细节的刻画还有很多,比如妈妈一边期望儿子吃红烧肉,一边又严格控制红烧肉的数量,就像我们每个人的妈妈一样。举个最平凡的例子,你闷在家里时她怪你不出去透气,你出去玩耍时她又怪你不顾家。母亲总是在管制你同时又害怕你会挣脱束缚,永远离去。
子女的成长对于父母而言,其实是一场不断接受离别的过程,就像影片中的母亲卢小花一样。小时候徐伊万把母亲当成最亲近最热爱的对象,他告诉母亲,“长大后我来保护你”,这一句话成为支撑卢小花活下去的精神动力。
可是随着徐伊万逐渐成长,他拥有更广阔的世界,他开始去探索自己的人生,也逐渐和相依为命的母亲渐行渐远。卢小花无法接受徐伊万的忽视,所以赶走保姆,甚至不惜做一些不可理喻的事情,这一切都是为了留住儿子徐伊万。
**中种种场景和画面,一如我们所有普通家庭时刻上演的情景,这样的故事内容很容易打动荧幕前的观众,让观众想起自己的家庭和父母。或许只有时光褪去,年华散去,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父母对孩子那份深情的爱意和无尽的依赖。在这场不断挥泪告别的旅途中,作为子女的我们,很可能一直都辜负了始终等待在原地的父母。
写在最后:
我不否认**《囧妈》对亲密关系的探讨并不深入,但是我认为,这一场欢笑之余又带着温情的莫斯科旅途,确实呈现了太多接近现实生活的家庭相处之道。在疫情席卷全国的悲痛氛围中,如果能有幸平安待在家里,捧一杯热茶和家人共享这部**,未免不是一种幸福。
在我看来,若只关注表面剧情无法完全解读这部**的感人之处,所以今天我结合影片的故事内容、人物塑造以及情感表达三方面来解读导演徐峥这部囧系列最新作品《囧妈》的精彩之处,与此同时,我还在分析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