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成长中的“情感焦虑”从何而来?

儿童成长中的“情感焦虑”从何而来?,第1张

本文首发于“新京报小童书”。新京报小童书(xjbkids)是书评周刊的童书分舵,已联合众多出版品牌,为读者精选童书,解答教育困惑。

儿童文学起源于18世纪的英国与德国,到19世纪中叶发展为一门独特文类,此后它被融入许多复杂且多元的叙事、情绪与道德冲突,还有挣扎奋斗的主角,在此情况下,学习过程与过渡 情感 也被表达得非常详尽。在《 情感 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这本书中,作者以焦虑、信任、虔诚、同情心等情绪为线索,梳理了百年来童书与家教书对读者的情绪认知所起的作用。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而多面,此前我们曾推送过《百年经典儿童文学对我们的 情感 养成究竟做了什么?》这篇书评,从儿童文学叙事的角度解析情绪这个词的内涵之于儿童在百年间发生的变化。今天书评君带你看的这篇文章,也是《 情感 学习》的书评,它从“儿童观的建立”出发,分析了儿童与家长的“ 情感 焦虑”从何而来。

《 情感 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德]乌特·弗雷弗特著,黄怀庆译,光启 |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7月版

撰文 | 薛羽

01

当童年的概念发生改变,儿童要学习的情绪与学习方式也在发生改变

不久前,一则“新东方转型培训父母”的报道被推上热搜,“为家长提供各类家庭教育的讲座和课程,帮助父母掌握科学的 育儿 方法”的说法,更引发公众对儿童教育之于家庭焦虑的议论纷纷。不过纵观 历史 ,家庭与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甚至现代意义上的家庭某种程度上本就是以儿童为中心建立起来的。

《儿童的世纪:: 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法]菲力浦·阿利埃斯 著, 沈坚 / 朱晓罕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

法国史学家菲利浦•阿利埃斯在富于开创性又备受争议的名著《儿童的世纪:旧制度下的儿童和家庭生活》里写道,在中世纪,小孩几乎一断奶就被当作“小大人”看待,他们混入成人中间,穿着与大人相仿的衣服,与其一起劳动、社交、玩耍。这仿佛是周作人所批评的“以前的人对于儿童多不能正当理解”,“将他当作小形的成人,期望他少年老成”,但其实不应仅站在今天的立场,抽象看待这一问题,因为那时还没有今天的儿童观与“儿童”。

所谓“小大人”,恰恰出自其 历史 环境,嵌于具体的生产关系和 社会 结构之中。阿利埃斯指出,学徒制带来不同年龄人群的混处,是中世纪中期至18世纪这一时期 社会 的主要特征。大多数儿童由此“顺其自然”地长大成人。那时也不存在现代意义的家庭,极端来说,古老家庭的使命是“保护家产”,“不存在 情感 的功能”,但同时因其特定的房屋结构、社交流动而具有相当的公共性。到了近现代,主要是与中产阶级的兴起互为表里,这些逐渐发生了改变:学校教育取代学徒制,现代家庭观念形成,公私空间区隔……私人生活或现代个体的 历史 由此诞生。

随着现代世界的来临,作为民族国家对于 社会 整体性制度安排的重要组成,“童年的概念经历了戏剧性转变”,这些转变是“透过政府立法、教育、私人倡导、科学知识与大众媒体而产生的”,并导致“要学习的情绪与其学习方式也有所改变”。

正如德国马普人类发展研究所 情感 研究中心集体编写的《 情感 学习:儿童文学如何教我们感受情绪》所指出,情绪往往被视为“自然的”某种非常基本、人性本质的东西,实则是“ 历史 发明的具体结果及 社会 产物”。而与 社会 建构、形塑个人情绪、 情感 及感觉的关系最为密切的,又莫过于文学。经由“ 情感 史”和“阅读史”的视角,《 情感 学习》研究了百余种经典儿童文学及教养手册,聚焦信任、虔诚、同情等十二种 情感 ,考察 社会 、家庭围绕之下儿童阅读文学、感受情绪的历程,以重建儿童的情绪 社会 化。

02

现代的我们因为执着于追求成熟而未能成熟

如书中所示,阅读即行动,提供儿童想象未知体验的空间,走进“幻想国”的世界——思念家乡的阿尔卑斯山少女、同情土著的鲁滨孙、恐惧恶龙的霍比特人、在奥兹国勇敢冒险的桃乐丝——借由认同角色来观察并参与其中,不论他们所模仿的情绪和作者赋予主角的情绪是一样的,或者他们的模仿是建立在文化误读之上。

童书“传授及分享的是情境知识与实践知识,它们未必会告诉孩子该感受什么,但会以某些细节来说明这种或那种情绪是如何发生的、看起来是什么样子,以及该情绪实际体验起来的感觉”。也就是说,不仅通过文学/叙事的“内容”——人物、情节、环境,而且通过其“形式”——语言、节奏、结构,启动了模仿、共感的认同机制,发展出儿童在书里书外学习和处理未知情绪、跨越差异进行交流的“翻译能力”,也或许,默默敞露出文本/世界的缝隙……

有意思的是,该书第一章讨论“盖斯凯尔夫人的焦虑”,其实更多指向了家庭、父母的情绪。现代家庭“变成了夫妻之间、家长与孩子之间 情感 交流的必要场所”,密切观察儿童与其发展的新习惯创造出许多让为人父母者焦虑的机会。而应运而生的各类教养手册,除了告诉家长有关于儿童情绪的知识以外,也会造成家长出现某些情绪——主要是焦虑感和责任感。这些都与此后各章所考察的儿童对于各种 情感 的“焦虑”——感受与学习纠结在一起,成为现代的家庭、个人挥之不去的内在张力。

制造焦虑的固然有围绕儿童建立起来的家庭、学校等现代“制度”,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现代“知识”,根本上则源于“儿童”这一“风景”的发现,以及儿童与成人的二分。

就像福柯尖锐指出的:“现代教育学以保护孩子不参与大人的矛盾纠葛这一无可非议的愿望为目的发展至今。这使得人类的儿童时代和成人时代的距离越来越大。幼年时代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应该是最重要的纠葛,但是,按照上述做法为了使儿童躲避各种各样的纠葛,反而使他们有了遭受这种纠葛的危险。”

他所说的“距离”,也就是把儿童和成人分割开来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的 (事实和隐喻意义上的) “青春期”。所谓“青春期”的烦恼,正紧密联系着父母、孩子的成长“焦虑”。传统时代,儿童与成人混在一起,直接通过与成人的接触来学会生活。进入现代,儿童经过学校、家庭等与成人、 社会 相对独立的制度/空间之后,抽象的“理想”或“理念”一旦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生活,尤其无法通过 情感 的学习和处理达成“自我”,则会出现种种状况,也就是通常所谓青春的烦恼、成长的焦虑。内中症结,恰如日本批评家柄谷行人所说,“与其说现代的我们因为被隔离的幼年期而无法成熟,不如说是因为执着于追求成熟而未能成熟”。

《 情感 学习》编写于21世纪初,所考察时段则集中在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70年代。书中展示,虔诚从人与上帝的宗教性超验关系,转变为包含了追求美德、尽 社会 本分、孝敬父母、善待邻人等意味;同情心联系着殖民关系式微后不同世界之间的人群交流;同理心隐含着身份政治时代跨越社群的沟通;对爱的理解也容纳了晚近对于 社会 、家庭中同志情谊的态度……世界的变动带来 情感 及其感受方式的变化,背后是相较以往的亲子之间、人与人之间更为民主、平等的趋向。但不应遗忘的是,我们仍然身处“现代”,即便在已然铺展的全球化、后现代之中,似乎消弭了的阶级、性别、种族等界限,或许又以别样的方式不断重临、加剧。

于是,现代的 历史 仿佛可以部分简化为这样一个过程:人们经过长期努力,将自己与他人分离开来,构筑壕堑将自己与 社会 隔离开来,因为 社会 的压力已经不堪忍受。而个体追求的独立、自由、平等似乎达成,又愈加迫切。“情绪 社会 化”或“ 情感 学习”的重要意义,或许不仅在于各种内在和具体的情绪及其学习方式,更在于它所提示的 历史 维度和外部指向——成人为孩子改造或创造了怎样的 社会 来生活。

日本民俗学家柳田国男在《孩童风土记》里回溯道:“为孩子琢磨 游戏 的方法,这在过去的父母仿佛根本就没有去做。而孩子一点儿也没有感到寂寞无趣却蛮有精神玩着长大了。”

今天虽难以“追寻逝去的时光”,但了解这一点也可为炙烤在“爱与焦虑”骄阳下的当代家长,提供几分想象的清凉吧。或许父母对于子女所能尝试的,正如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里所说,“应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也像是《 情感 学习》结语的期许:“只有当读者愿意放弃他和书籍的安全距离并使自己成为故事一部分时,幻想国才能够获救。”

所以,走向 社会 ,投入生活,从阅读开始吧。

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等等。根据查询范文先生网得知,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和情绪情感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方面。以下是一些关键事件,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发展社会性和情绪情感:

1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为幼儿提供安全、稳定、温馨的家庭氛围。

2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

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互助。

4培养幼儿的情感表达能力,让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5培养幼儿的情感认知能力,让他们学会认知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学龄前儿童是指尚未达到入学年龄的儿童。从世界范围看,各国对儿童入学年龄的规定各有不同,一般为6岁或5岁,因此,学龄前儿童的年龄界限也不尽相同。中国儿童的入学年龄规定为6岁,所以,该年龄段前的儿童即为学龄前儿童。

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情感的方法如下:

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

现代社会的急剧变化和争的环境,使人容易处于紧张和焦虑之中,这对幼儿发展非常不利。因此,在家庭中要有意识地保持良好的情绪气氛,布置一个有利于情绪放松的环境,成人之间要互敬互爱,家庭成员之间也要使用礼貌用语,并努力避免剧烈的冲突。

2、家校配合,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

在学校,孩子和老师亲密,对老师信任时,也总是愿意向老师诉说。可是老师往往由于自己太忙,没有时间听孩子说话。有时认为孩子说的话幼稚可笑,不屑一听。这些都会使孩子感受到压抑,感受到孤独,因而情绪不佳。有时孩子因此出现逆反心理,故意做出错误行为,以引起老师的注意。因此,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对孩子的情绪培养十分必要。

3、情绪自控优秀示范

成人愉快的情绪对孩子的情绪是良好的示范和感染。家长喜怒无常,使孩子也无所适从,情绪也不稳定。对孩子的爱是孩子情绪发展的必要营养。过分严格不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以至整个身心的发展。过分吝惜的爱,使孩子在父母面前过于拘谨,也不利于孩子的发展。作为老师,也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4、教会孩子自主调节情绪

儿童表现情绪的方式更多是在生活中学会的。因此,在生活中,有必要交给孩子有意识的调节情绪及其表现方式的技术。

幼儿情感的特点

1、易变性。即幼儿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支配,一个新鲜的事物(玩具等)会对幼儿有很大的吸引力。

2、冲动性。不善于控制或调节自己的情感,情绪不稳定。有时幼儿为得不到一件玩具而哭叫,一旦得到又马上会笑。

3、稳定性。学龄晚期孩子的情绪比较稳定,控制和调节情感的能力逐渐提高,能够按照父母或幼儿教师的要求决定自己的行为。

创设绘画情境

家长带着孩子到大自然中去领略大自然的美,有意识的让他们看家乡的建设新面貌,数一数家乡的土特产,家乡的拳头产品,激发孩子对美好家乡的自豪感,并让孩子用手中的笔描绘出来,让他们想象十年后的家乡怎么样,家乡还会出现什么拳头产品。

创设阅读、观赏的情境

父母用图书、画报、电视等传媒对孩子进行教育,如看电视时,让孩子看雄伟壮阔的万里长城,举世皆知的喜马拉雅山。

改进方法,以理育情

情感总是伴随认识过程产生和发展的,不是建立在一定的认识基础上的情感,只能是一时的冲动和缺乏理智的情感。儿童年龄小,知识贫乏,经验少,遇到困难和挫折会灰心丧气,容易感情用事,因此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丰富他们的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耐挫折的心理素质。首先要提高孩子对挫折的认识,告诉孩子人生在世注定要经历许多的挫折,能够克服这些挫折就意味着成功。其次,要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当发现孩子情绪低落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批评和指责他,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帮助他分析原因商量对策,讨论改进方法去战胜困难,取得成功,增强自信心。

“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可见,情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首位,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学前期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开始进入系统化阶段:情绪情感中社会性交往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强,社会性情感不断发展,初步萌发了道德、美感、理智感等高级情感,积极的情绪情感对幼儿良好个性发展和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作用是巨大的。因此,幼儿教育应该以情感教育为主,而本园以融入绘本元素进行情感教育为课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是情感教育的实施之后还应该有教育评价,以此来衡量情感教育的成果效率。

   一、情感教育评价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什么是幼儿情感教育评价,因此,我们不得不弄清楚以下两个概念,什么是幼儿情感教育,什么是情感教育评价。

   幼儿是在这里是指学龄前的儿童,特指3~6岁在幼儿园学习的儿童。关于情感教育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释,在本研究中,幼儿情感教育是指对3~6岁在园儿童进行的情感教育活动,其中包括自我情绪领域和社会能力领域,自我情绪领域是指对情绪的认知,能够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乐意表现出积极的情绪状态;社会能力领域主要是指能够发展亲社会行为,具有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所以,在研究中,幼儿情感教育是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的,是指对3~6岁的幼儿进行教育干预,使其能够认识情绪,管理自己的情绪,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并且拥有自信心、同情心、责任心以及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什么是情感教育评价,对于评价的概念界定内容较多,笔者认为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的活动,是主体借助相关的标准对客体作出判断的一种活动,教育评价是指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可能取得的)价值做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其特点主要有:

   1教育评价是一个过程,是一种有一定程序和系统活动过程。

   2教育评价以一定教育目标或一定教育价值观为依据。

   3教育评价以对评价对象的功能、状态和效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核心。

   4教育评价以科学的评价方法、技术为手段。

   5教育评价最终目的在于不断完善评价对象行为,提高教育质量,为教育决策服务。

   因此情感教育评价可定义为以情感教育目的为依据,通过科学的评价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果进行判断,以其来判断教育活动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能够不断完善,提高情感教育质量。

   二、进行情感教育评价的意义

   为什么是要进行情感教育评价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进行情感教育评价的重要性。

   (一)情感教育评价具有导向性的作用。在实施情感教育研究之前,我们制定了相应了情感教育目标,预设了情感教育的实施活动,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情感教育评价标准,有了评价标准,我们在实施教育活动时,便有了方向。

   (二)诊断作用,我们对幼儿进行教育干预的目的,是为了使得幼儿达到某种发展目标,在情感教育活动中也不例外,为了达到促进幼儿情感的发展,我们在实施教育活动,该如何判断是否达到教育目的,便需要评价标准来完成这个检测过程,评价能够诊断我们的情感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鉴别作用,通过对幼儿是否达到情感教育目标的判断,我们可以判断所运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是否有效,这就使得评价有了鉴别的作用,能够帮助我们鉴别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提高我们情感教育的质量。

   三、如何进行情感教育评价

   情感是情绪与情感的统称,这两个概念在心理学上通常都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体验”。作为一种人的心理机制,一般状态中,我们是很难去进行判断的,所以在幼儿情感教育评价制定中,要充分考虑这个因素,不能仅仅靠教师的观察,或者直觉来进行判断评价,而是应该多方面综合评价。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制定情感教育评价。

   (一)来自父母家人的评价

   情感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具有良好的情绪表现,建立自信心,富有同情心,具有一定的责任心,和家人建立良好的情感基础,以及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以及合作。因此评价不能仅仅靠在学校。作为教育者,可以根据实施的教育目标,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在教育活动结束后发放给家长,请家长给予客观的评价。以大班年龄段的学会自信为例。教育目的是建立幼儿的自信心,了解做自己是最好的。教育者可以在该主题活动结束后设计一份评价表。

   通过家长对幼儿的评价来归纳总结幼儿在该领域的发展情况,但是家长的评价不能作为评价幼儿情感发展的唯一指标,而仅是其中的一部分。

   (二)来自教师的评价

   作为教师,也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之一,教师的评价也是对幼儿情感发展情况的重要评价指标。教师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对幼儿的情感发展进行评价,首先是借助评价工具来对幼儿进行评价,就如上面的评价表格,来判断幼儿是否达到教育目的,此外,教师还应该建立跟踪观察日志,情感的发展最终会表现在行为上,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特别是对一部分情感发展有困难的幼儿,教师更应该建立相应的个案观察,通过对幼儿的日常行为来分析判断幼儿在情感教育方面的发展情况。

   (三)来自自我的评价

   幼儿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所以在情感教育评价中,我们也不能忽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对幼儿的评价不能仅仅来自于家长和教师,还应该重视幼儿的自我评价,特别是大班幼儿,自我评价的建立既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幼儿在该领域发展情况,还能够激励幼儿朝着我们所预期的发展目标前进,同时也是情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进行相应的情感教育主题活动中,我们应该根据主题内容,设置幼儿自我评价内容,以幼儿自我评价的方式来判断该主题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如何检测我们所进行的情感教育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学方式是否有效,教学内容是否科学,不能从单一的方向进行判断,应该分别从家长、教师、幼儿三个方面来进行综合评价,从而更加客观地对我们的情感教育效果做出判断,以期能改进教学方法、手段,提高情感教育成果效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627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