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科学认为:人的一切认知活动均是生理和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缺少其一都是不完全的。任何活动都是在情感的影响下进行的。特别是青少年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以他们的情感和情绪为转移,常常表现出不是用理智去支配情感,而是情感支配理智。正如前南斯拉夫教学论专家鲍良克所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有兴趣、满意、积极、精神振奋,还是冷漠、不满足、散漫、压抑。”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师生情感和谐融洽,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位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师生情感融洽,相互信任,教学气氛活跃,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
一、热爱之情爱是对人或事物的最深的情感,可表现为一种倾向,形成一种动力。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溏之不能没有水。”爱的情感是教师首先必须具备的情感品质。它表现在二个方面:
(一)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教学是一项艰辛的劳动,教师在付出复杂的脑力劳动的同时还要付出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师只有对教育事业深切的热爱、执着的追求,才能具备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克服重重困难,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二)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可以产生巨大的感染力,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也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的根本保证,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巨大动力。它最能激起教师对教育工作的强烈愿望,最能激励教师千方百计地去教育好学生。这种情感驱使教师把整个心灵献给学生,对学生诲人不倦。使教师以更大的耐心和韧劲克服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创造最好的教育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对学生也是一种巨大的学习动力。有了这种爱,学生才会把教师当成亲人、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心理,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上。心理学关于模仿的研究表明了这一点:“人们总是趋向于模仿他所爱的人,而不愿模仿他所嫌弃的人。”可见教师这种爱的情感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使之渴望获得知识,主动模仿教师所教授的动作,提高教学效果。如果教师缺乏这种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动不动就严加训斥,学生就会紧闭心灵的大门,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使教育活动受阻甚至中断,给学生造成心灵上的创伤,最终导致教学的失败。
二、期待之情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是学生上进的动力,学生最信赖老师的判断力,对自己学习情况、能力水平的认识往往依赖于教师的看法,这样教师的期待之情对学生便尤为重要。它是对学生心灵上的支持,学生从中看到希望,获得自信、勇气和力量。教师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学生都要饱含期待之情,学生不能没有教师的支持、鼓励和期望,他们常常是按照老师给设定的模式来认识自己、要求自己的。这种期待情感能激发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增添学生战胜困难的信心,是学生上进的动力。
三、愉悦之情教师带着愉悦情感走进课堂并自始至终保持愉悦心情,能将学生带进一个和谐、轻松、友爱的学习环境,对课堂气氛、教育效果有重要意义。要持之以恒做到这一点并非易事。再优秀的教师也是平凡普通的人,也会经常遇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各种冲击和干扰,时常出现忧愁、烦恼、悲伤、激动等情绪。若把这种情绪带到课堂,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博大胸怀包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养成走进课堂之前迅速排遣心理干扰的能力,带着愉悦之情来面对学生。教师在愉悦情感的支配下进行教学工作,思维敏捷,语言丰富有情感,动作优美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从而创设出轻松、欢快、无忧无虑的教学情境,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心,增添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之感到学习是一种乐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另外还应注意培养稳定的愉悦情感品质,要带着欢笑走进课堂,以愉悦之情唤起学生愉悦情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感环境中接受教育。
四、宽容之情宽容是缩短师生心理距离、消除师生间隔阂的良药。教学活动中学生违犯纪律是常有的事,要求教师要豁达大度,对学生有宽容之情,采取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这种宽容之情能卸去学生的心理负担,给其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其有勇气纠正错误,教育效果明显。对待学生的错误应采取冷静的态度,不应横加指责,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替他们想一想,采取恰当、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改正。这种豁达大度的宽容之情使学生感到教师富有人情味,对教师产生一种既崇敬又敢于接近,友好相处的心理相容的亲近感,使学生从内心深处反省自己的行为,唤起学习激情。对学生有宽容之情,不但能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教师本身从严要求自己,在教学中根据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师充分体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对学生怀有宽容之情能驱使自身探索出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情之所至,金石为开。实践证明,教师的情感因素对教学的成败至关重要。教师应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情感品质。在教学中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使学生在最佳的情感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接受教育。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从理论上说教师要对其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进行同等的教育。但是教师也是人也有自己的感情。因此教师不可能不带个人情绪的教学生。具体来说这其中的原因包括教师自身的情感会影响对学生的看法,学生们不同的状态会影响教师对他们的态度,所以及教师本身的情绪变化也会影响其对孩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状态,这三个方面。
一。教师自身的情感会影响他对学生的看法进而影响到教育行为的本身。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性格和宽厚或者敏锐这种不同的性格状态会带来不同的情感从而导致不同的人对于不同。对于同一个个人同一件事,采取不同的态度教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独特情感,这会影响他们对学生的看法,因此他们不可能不带情绪的教育学生。
二。学生们不同的个人状态会影响教师们对他们的态度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具体情况,其言行表现各不相同,这种不同的态度,被教师看在眼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进而,对不同的学生产生出不同的态度,并直接影响到,教师教育学生的具体表现,由于这种影响。时刻存在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必然会带有个人情绪。
三,教师本身的情绪变化会影响他。他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具体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在不同的时候,情绪变化是各有不同的由此带来的心境变化会存在非常大的差异,这种情况的存在就使得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会存在不同的表现情绪。不好的时候又会是另一种。教育方式情绪好的时候。是一种教育方式。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必然会将个人情绪带入其中,任何人都做不到,不带情个人情绪的教育学生的。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作为教育者,确实需要尽可能地避免将自己的个人情绪或偏见带入到教学中,以保证教育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
当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情绪管理非常重要。如果教师不能客观冷静处理问题,而是受到自己的情绪或经验的影响,就有可能造成不公正的对待或错误的判断。因此,作为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情绪管理能力和专业素养,尽可能减少自身的情绪波动和主观判断。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必须完全没有情感或个人态度。相反,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展现自己对学科、对学生、对社会的感情和态度,但要保持一个适当的距离,不以行使权利来表达个人情感,从而让学生获得正确的启发和引导,真正受益于教育。
还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情商,能够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需求,建立起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另外,教师还需要注重学科知识和教育技能的提升,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更加具体地说,如果我是一名教师,我会采取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例如开展互动式课堂、辅导小组、学习小组等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和表达,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同时,我还会与家长和社会各界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更全面的方式关注和支持学生的成长。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