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以临床作为根据:症状表现、病程以及家族史,有时还可参考躯体治疗的效应。
最常见的诊断错误是把情感性精神障碍诊断成精神分裂症或分裂情感性精神病。鉴别精神分裂症与情感性障碍非常重要,不仅因为锂剂对于后者有效(而对分裂症却有潜在的神经毒性),且情感性运动障碍患者应避免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可鉴别的特殊征象,必须综观临床表现、家族史、病程以及其他方面才可以作出诊断。
临床表现:
1、单相情感性障碍:可见抑郁、激惹、或焦虑,或者是它们的混合表现。然而在隐匿型抑郁症中,却可以相反地在意识中体验不到抑郁心境。取代这种抑郁心境而出现的是躯体不适,甚至会用笑嘻嘻的面貌作为防御性面具(微笑型抑郁症)。有的可能诉述各种各样的疼痛,害怕发生灾难,或害怕自己发疯。有些病例因为病态感情已经达到“欲哭无泪”的深度,如能重新恢复哭泣能力,表示病情有所好转。患有这种抑郁症的病人会诉述自己不能体验普通的情绪一包括悲裒、欢乐和愉快,并且感到世界已变得毫无光彩,死气沉沉。病态心境可伴有自咎自责,往自己脸上抹黑的想法,不能集中思想,犹豫不决,对日常活动兴趣减少,社交退缩,无助和失望,以及反复想到死亡和自杀等。
在单相和双相型的抑郁期,都会出现明显的精神运动和植物神经系体征。患者表现精神运动性迟缓,或思维、语言及―般动作的缓慢,甚至会发展到抑郁性木僵的地步,此时所有自主动作完全消失。约有15%抑郁症可有精神病性症状,最多见于忧郁症。
2、双相型障碍:躁狂症典型的心境是情绪高涨,但是激惹性较高,具有敌意、脾气暴戾和难驾驭等现象也很常见。病人的整个体验和行为都带上这种病态心境色彩,使他们相信自己正处在最佳精神状态。此时病人显得不耐烦,爱管闲事,频频打搅他人,如果遭到反对,便大吵大闹。结果便与他人产生摩擦,可能由此产生继发性的偏执性妄想,认为自己正被人迫害。精神运动功能的加速,使患者体验到思想像在赛跑一样,可以称为意念飘忽,如果很严重的话,很难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散漫相区别。注意很容易随境转移,患者常常会从一个主题转向另一个主题。思想与活动的境界都很开阔,进而发展成为妄想性夸大。有时在躁狂极期会出现一时性的幻听或幻视,但均与病态心境具有可以理解的联系。睡眠需要明显减少。躁狂症病人各种活动中都显得不会疲倦,活动过度,凭感情冲动行事,并且不顾有无危险。在病情达到极端时,可能显得十分疯狂,以致在情绪与行为之间没有什么可以理解的联系,呈现为一种无意义的激越状态,称为谵妄性躁狂。
情绪过度、情绪持续时间长、情绪难以控制、情绪波动较大。
叙情障碍又称情感性疾病,是一种情感调节障碍,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出现情绪反应不适当或过度激动的情况。患者的情感波动较大,情绪过度的时间持续较长,且很难控制这些情绪。在叙情障碍发作时,患者可能会表现出过度的愤怒、悲伤、恐惧或兴奋等情绪,以及反复地经历某些情感,例如焦虑、激动或哀伤等。这些情绪的发作可能会影响日常生活、职业和人际关系,并可能导致其他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
叙情障碍通常得到认知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等方案的治疗,也可以采用其他一些支持性治疗方式,例如瑜伽、冥想等。
情感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绪是指与个体受到生活环境中的刺激时,各种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直接反应,持续时间较短,其稳定性带有情境性,伴有明显的生理功能变化和外部表现。心境,是指一种较微弱而持续的情感状态,为一段时间内个体精神活动的基本背景。
1、冷漠
它表现为情绪活动的减少或丧失。病人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失去了情绪反应。严重的时候,他们对自己的健康漠不关心,过着懒散的生活,不打扮,甚至不剪头发,不洗脸。它对饥饿和疼痛的反应也较弱。冷漠是中晚期或单纯性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症状,与思维不良并存。
2、抑郁
抑郁症,也被称为抑郁症,是消极情绪活动的增加。悲伤和沮丧的情绪常常占上风,没有什么能使他们快乐较轻的抑郁只是表现出对以前感兴趣的事物缺乏兴趣,不愿意与人交流,但对人的态度变化在外表上并不明显。严重情绪抑郁的特征是抑郁、悲伤、悲伤和行动减少。抑郁情绪见于抑郁性精神病或合并抑郁。
3、焦虑
对威胁自身安全或其他不良后果的心理状态的过度担忧病人表现出焦虑和恐惧。心想病太严重,治不好,或者问题复杂,解决不了,就搓手搓脚,大难临头就坐立不安,整天心神不宁。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疑病症概念,多见于焦虑症和更年期精神障碍。
4、情感脆弱
这是一种情绪调节紊乱。在轻微的外界刺激甚至没有明显的外界因素的情况下,情绪容易引起波动,感动悲伤、流泪或兴奋。性格脆弱的正常人也会表现出轻微的情感脆弱。但情感脆弱的常见表现是病理性的,以动脉硬化性脑病、创伤性精神障碍、神经衰弱多见。
一、双向情感障碍是一种什么病
双相情感障碍(又称钟摆病):属于心境障碍的一种类型,指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疾病。研究发现,躁狂发作前往往有轻微和短暂的抑郁发作,所以多数学者认为躁狂发作就是双相障碍,只有抑郁发作的才是单相障碍。病人出现两次或多次的情感和活动水平明显紊乱的发作,其中至少有1次表现为心境高涨、精力和活动增加,另1次表现为情感低落、精力减低和活动减少。见:抑郁症;轻躁狂;躁狂根据躁狂抑郁发作的轻重进行分类,是目前临床经常使用的分类。
双相障碍分为:双相Ⅰ型:躁狂发作明显且严重,又有重性抑郁发作;双相Ⅱ型:躁狂发作一般较轻,其抑郁发作明显而严重;双相其它型:躁狂或抑郁发作均不严重;环性情绪人格:具有躁狂抑郁双相情绪波动人格特征,其情绪波动幅度轻。
二、双向情感障碍的表现是什么
1抑郁发作
双相抑郁发作与单相抑郁发作的临床症状及生物学异常相似而难以区分,双相抑郁因表现不典型往往被忽视。正确诊断双相抑郁障碍是合理治疗的前提。
2躁狂发作
(1)心境高涨:自我感觉良好,整天兴高采烈,得意洋洋,笑逐颜开,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常博得周围人的共鸣,引起阵阵的欢笑。有的患者尽管心境高涨,但情绪不稳,变幻莫测,时而欢乐愉悦,时而激动暴怒。部分患者则以愤怒、易激惹、敌意为特征,甚至可出现破坏及攻击行为,但常常很快转怒为喜或马上赔礼道歉。
(2)思维奔逸:反应敏捷,思潮汹涌,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感到自己舌头在和思想赛跑,言语跟不上思维的速度,言语增多,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手舞足蹈,眉飞色舞,即使口干舌燥,声音嘶哑,仍要讲个不停,信口开河,内容不切实际,经常转换主题;目空一切,自命不凡,盛气凌人,不可一世。
(3)活动增多: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兴趣广泛,动作迅速,忙忙碌碌,爱管闲事,但往往虎头蛇尾,一事无成,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常挥霍无度,慷慨大方,为了吸引眼球过度修饰自己,哗众取宠,专横跋扈,好为人师,喜欢对别人颐指气使,举止轻浮,常出入场所,招蜂引蝶。
三、精神病需要注意什么
药物治疗原则
1、首先使用最安全有效的药物,以心境稳定剂为主。
2、根据病情需要,及时联合用药,药物联用的方式有两种心境稳定剂联用,心境稳定剂加抗精神病药或苯二氮卓类药物、心境稳定剂加抗抑郁药。在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对代谢酶的诱导或抑制产生的药物相互作用。
3、定期监测血药浓度,评估疗效及不良反应。由于锂盐的治疗指数低,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应对血锂浓度进行动态监测。卡马西平或丙戊酸盐治疗躁狂也应达到抗癫痫的血药浓度水平。取血时间应在末次服药后12小时(如次日晨),以测定谷血药浓度为标准。
4、一种药物疗效不好,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药物,要判断一种心境稳定剂无效,应排除依从性差和血药浓度过低等因素,且用药时间应大于3周。如排除以上因素仍无效,可换用或加用另一种心境稳定剂。
心理治疗
在实施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进行心理治疗。在此过程中,医生应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并安抚患者的情绪,让患者放松心情,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回到宁静平和的情绪当中。
四、什么原因导致双向情感障碍
生物学因素
神经生化,精神药理学研究和神经递质代谢研究证实,患者存在中枢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相应受体功能改变,大脑神经突触间隙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含量异常;5-羟色胺(5-HT)功能活动缺乏可能是双相障碍的基础,是易患双相障碍的素质标志;去甲肾上腺素(NE)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去甲肾上腺素功能活动增强可能与躁狂发作有关;多巴胺(DA)功能活动降低可能与抑郁发作有关;γ-氨基丁酸(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神经递质,有研究发现双相障碍患者在血浆和脑脊液中水平降低;第二信使平衡失调,第二信使是细胞外信息与细胞内效应之间不可缺少的中介物;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的功能失调。
遗传学因素
调查发现,双相I型障碍先证者的一级亲属中双相障碍的发病率,较正常人的一级亲属中发病率高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方面,不少学者探讨了与双相障碍可能有关的标记基因,但尚无确切可重复验证的结果,双相障碍的易感基因尚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有关双相障碍遗传方式倾向为多基因遗传。
心理社会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和环境应激事件可以诱发情感障碍的发作,如失业、失恋、家庭关系不好、长时期高度紧张的生活状态等。遗传因素在情感障碍发病中可能导致一种易感素质,而具有这种易感素质的人在一定的环境因素促发下发病。
际交往是指人的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
过程。一般来说,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一些困难或不适应是难免的,但如果
个体的人际关系严重失调,人际交往时常受阻,就说明存在着交往障碍。大学生常见的
交往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一)、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青年
期的交往特点所决定的。青年期自我意识迅速增强,开始了主动交往,但其社会阅历有
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
因而人际交往中常又带有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理想与现
实不符,则交往产生障碍,心理出现创伤。另一个是以自我为中心。人际交往的目的在
于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是在互相尊重、互谅互让,以诚相见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而
有的大学生却常常忽视平等、互助这样的基本交往原则,常以自我为中心,喜欢自吹自
擂、装腔作势、盛气凌人、自私自利,从不考虑对方的需要,这样的交往必定以失败而
告终。
(二)、情感障碍。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中的主要特征,情感的好恶决定着交往者
今后彼此间的行为。交往中感情色彩浓重,是处于青年期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一大特点。
情感障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嫉妒与自卑。嫉妒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心怀不满
,报以嫉恨,乃至行为上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不道德行为。嫉妒容易使人产生痛苦、忧
伤、攻击性言论和行为,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如有的同学在恋爱的竞争中失败,
转而恶语中伤他人。
自卑是一种过低的自我评价。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
自己看不起自己。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在交往中常常是缺乏自信,畏首畏尾。遇到一点
挫折,便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气吞声。实际上,
自卑并不一定能力低下,而是凡事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在交往中总想把自己的形象
理想完美,惧怕丢丑、受挫或遭到他人的拒绝与耻笑。这种心境使自卑者在交往中常感
到不安,因而常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的范围内。
2自负与害羞、孤僻。自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傲气轻狂、居高临下、自夸自大,
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的感受而忽视他人。与同伴
相处,高兴时海阔天空;不高兴时大发脾气。与熟识的人相处,常过高地估计彼此的亲
密程度,使对方处于心理防卫而疏远。无论是自卑还是自负,都是导致交往障碍的两个
极端。
害羞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常表现出腼腆,动作忸怩,不自然,脸色绯红,说话音
量低而小,严重者怯于交往,对交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过多约束自己的言行,无法充分
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情感,也无法与人沟通,造成交往双方的不理解或误解,妨碍了良好
人际关系的形成。
孤僻也会导致交往障碍,具体表现为孤芳自赏,自命清高,结果是水至清则无鱼,
人至爱则无朋,与人不合群,待人不随和。或是由于行为习惯上的某种怪僻使他人难以
接受。这样从心理上与行为上与他人有着屏障,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
(三)、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另一种常见的人际交往障碍。所谓人格,是指人在
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人格的差异
带来交往中的误解、矛盾与冲突,人格不健全可直接造成人际冲突。如不同气质类型的
人对同一问题的处理方式不一样,胆汁质的人性情急躁,言谈举止不太讲究方式,这会
使抑郁质的人常感委屈和不安,造成双方的互相抱怨和不满。而相同性格类型的人(同
是内向性格或同是外向性格)也很难相处融洽。
二、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
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
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
(一)、提高认识,掌握技巧。
管理者要注意引导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对人际交往形成一种积极的准
确的认识,而不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尔虞我诈。同时加强交往技巧的培养,促使
交往双方达到心理相容。为此,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
1肯定对方。人类普遍存在着自尊的需要,只有在自尊心高度满足的情况下,他才
会产生最大程度的愉悦,才会对人际交往中对方的态度、观点易于接受。特别是处于青
春期的大学生,自尊心极强,因而在交往中首先就必须肯定对方,尊重对方,这是成功
交往的一半。
2真诚热情。人际交往中,若对方感到了你的真诚与热情,显然会得到对方肯定的
评价。所以在交往中,不但需要充沛的热情,同时又坦诚言明自身的利益,显得真诚而
又合情合理。这样,自然会得到对方的接纳,为成功交往架起了一道桥梁。
(二)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大学生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只要注
意加强交往的实际锻炼,良好的交往能力就一定会形成。
初入校门的大学生,在和一些不熟悉的人交往时,可以从一般的寒喧开始,之后转
入中性话题。如来自哪个学校,姓名,有哪些业余爱好等,而后再转入双方感兴趣的,
触及个人利益的话题,如工作、学习、身体等,最后,即可随便交谈起来,这种交往能
锻炼自己使对方开口的本领,寻找相互感兴趣话题的本领。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
赖于相互的了解。相互了解有赖于彼此思想上的沟通。因此要注意常与人交谈,交换看
法,讨论感兴趣的事情。这样,可籍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降低内心压力。在沟通中
求得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平衡,有益于身心健康。但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
确、简炼、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
住对方。
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
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
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
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三)、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
1真诚。"人之相知,贵相知心"。真诚的心能使交往双方心心相印,彼此肝胆相照
,真诚的人能使交往者的友谊地久天长。
2信任。美国哲学家和诗人爱默生说过:你信任人,人才对你重视。以伟大的风度
待人,人才表现出伟大的风度。在人际交往中,信任就是要相信他人的真诚,从积极的
角度去理解他人的动机和言行,而不是胡乱猜疑,相互设防。信任他人必须真心实意,
而不是口是心非。
3克制。与人相处,难免发生摩擦冲突,克制往往会起到"化干戈为玉帛"的效果。
克制是以团结为金,以大局为重,即使是在自己的自尊与利益受到损害时也是如此。但
克制并不是无条件的,应有理、有利、有节,如果是为一时苟安,忍气吞声地任凭他人
的无端攻击、指责,则是怯懦的表现,而不是正确的交往态度。
4自信。俗话说,自爱才有他爱,自尊而后有他尊。自信也是如此,在人际交往中
,自信的人总是不卑不亢、落落大方、谈吐从容,而决非孤芳自赏、盲目清高。而是对
自己的不足有所认识,并善于听从别人的劝告与帮助,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培养自信
要善于"解剖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在社会实践中磨炼、摔打自己,使自己尽快
成熟起来。
5热情。在人际交往中,热情能给人以温暖,能促进人的相互理解,能融化冷漠的
心灵。因此,待人热情是沟通人的情感,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心理品质。
谢谢楼主~。
有些精神障碍是有一定的发病时期的,比如儿童时期发病或者青少年时期发病之类的,但有些精神疾病是不分任何年龄段发病的,比如双相情感性障碍就是一种,因此对于双相情感性障碍很难控制,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双相情感性障碍的相关知识吧。
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什么病
情感障碍有双相情感性障碍,那么双相情感性障碍是什么病来的呢?
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精神疾病,是指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心境障碍。双相情感障碍又可以分为双相一型、二型、快速循环型和环形心境障碍,治疗原则以综合治疗为主,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根据患者不同个体,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既往史等特点,采取个体化治疗,以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
躁狂症典型的心境是情绪高涨,但是激惹性较高,具有敌意、脾气暴戾和难驾驭等现象也很常见。双相情感性障碍病人的整个体验和行为都带上这种病态心境色彩,使他们相信自己正处在最佳精神状态。
双相情感性障碍的表现
双相情感性障碍需要自己平时多观察,那么双相情感性障碍的表现有哪些呢?
双相情感性障碍病人有时候会显得不耐烦,爱管闲事,频频打搅他人,如果遭到反对,便大吵大闹。结果便与他人产生摩擦,可能由此产生继发性的偏执性妄想,认为自己正被人迫害。双相情感性障碍有精神运动功能的加速,使患者体验到思想像在赛跑一样,可以称为意念飘忽,如果很严重的话,很难与精神分裂症的思维散漫相区别。双相情感性障碍很容易随境转移,患者常常会从一个主题转向另一个主题。
还有双相情感性障碍思想与活动的境界都很开阔,进而发展成为妄想性夸大。有时在躁狂极期会出现一时性的幻听或幻视,但均与病态心境具有可以理解的联系。睡眠需要明显减少。在双相情感性障碍病情达到极端时,可能显得十分疯狂,以致在情绪与行为之间没有什么可以理解的联系,呈现为一种无意义的激越状态,称为谵妄性躁狂。
双相情感性障碍为何不能彻底治愈
患有双相情感性障碍很难治愈的,那么双相情感性障碍为何不能彻底治愈呢?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一般是根据病人的表现,选择相应的药物,如果病人表现为抑郁相,就需要服用抗抑郁剂进行系统治疗,如果病人表现为躁狂相,就需要选用情感稳定剂进行治疗,但大部分病人,由于选用的药物剂量不合适,会导致病人复发,另外,病人服药不规律,也是导致复发的原因之一。
在情感性精神障碍出现之后,会导致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障碍,情绪无法控制等问题,如果想要摆脱伤害,必须要重视药物治疗。通过药物快速控制病情,其中常用于治疗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药物,有西酞普兰、帕罗西汀、碳酸锂、丙戊酸钠等。合理通过以上药物,可以帮助患者更加好的控制病情,缓解疼痛。
双相情感性障碍能治好吗
双相情感性障碍治疗方法不少,可是双相情感性障碍能治好吗?
目前来看,总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治愈率可达到70%,当然这里指的是临床治愈,因为目前的情感障碍的治疗都是对症治疗,由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不能做到对因治疗。即使患上双相情感障碍也不必过于担心,虽然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终生性疾病,但通过治疗可以将病情稳定,因此患者也能正常生活。
通常药物仅仅是在病理上减轻双相情感障碍,要想有更好的效果,必须在患者心理上介入治疗。选择专业的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安抚患者的情绪,找出引起心理疾病的根源,再对症一一克服。双相情感障碍的长期持续性发作,因此心理治疗应该和药物治疗一样做好打长期战的准备。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
一、认知障碍
认知障碍在人际交往中,特别对于学生这一交往主体而言,表现突出而常见,这是由中学生交往特点所决定的。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一是理想化。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但其社会阅历有限,客观环境的限制使其不能够全面接触社会,了解人的整体面貌,心理上也不成熟,因而经常是先在自己头脑中塑造一个理想的模型。然后据此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知己,一旦与实现不符,则交往产主障碍。中学生的交往特点之二是自我中心,即以理想的自我来确定择友标准。而理想自我的不现实性往往造成人际交往障碍,如,自己对某人印象不好时。就觉得什么都不顺眼,产生坏的看法和否定的态度;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以为别人也喜欢,认为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就是美好的,而自己所讨厌的东西则是丑恶的;自己对某人有看法,就认为对方也在搞鬼。如此等等,使人际认知失去客观性,造成交往障碍。
二、情感障碍
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常由感情而萌发,情感成分是人际交往的重要部分,中学生由于感情丰富、变化快,有时对人对事过于敏感和不重客观,重一时不重全面而使人际交往缺乏稳定性,产生各种障碍。
恐惧引起的交往障碍。有些中学生有交往的欲望,但无交往的勇气。常常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众场合下),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紧张,害怕以至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甚至害怕见人。尤其害怕与比自己水平高、能力强及有所成就的人进行交往,怕他人瞧不起自己。有的同学一到人群中就觉得紧张不安,在课堂上、教室里、图书馆,都会觉得别人在注意自己、挑剔自己,轻视或敌视
自己,以至无法安下心来听课、看书、做作业。这些恐惧使生活暗淡、不愉快,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
2 嫉妒引起的交往障碍。嫉妒是指在意识到自己对某人、某事、某物品的占有意识受到现实的或潜在的威胁时产主的情感。表现为对他人的长处、成绩等心怀不满。他们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经不住挫折。容不得甚至反对别人超过自己。对胜过自己的同学轻则蔑视,重则仇视,有的甚至不择手段地攻击、报复对方。嫉妒的种类很多,有的因容貌,家庭条件等因素而产主嫉妒;有的因智力、能力,交往等因素产生嫉妒。从而引起交往障碍。
3自卑引起的交往障碍。在交往活动中,自卑表现为缺乏自信、自惭形秽,想象成功的体验少,想象失败的体验多,自卑的浅层感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而深层的体验是自己看不起自己。当出现深层体验时,便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似乎所有的人比自己强得多。因而,在交往中常感到不安,将社交圈子限制在狭小范围内。
4自傲引起的交往障碍。自傲与自卑的性质相反,表现为不切实际地高估自己,在他人面前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过于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总是把交往的对方当作缺乏头脑的笨蛋,常指责、轻视、攻击别人,使交往对方感到难堪、紧张、窘迫,因而影响彼此交往。
5孤僻引起的交往障碍。孤僻有两种情况,一是孤芳自赏,自命清高,不愿与人为伍,与人不合群,自己将自己封闭起来;另一种属于有某种特殊的怪僻,使人无法接纳,从而影响了人际交往。
三、人格障碍
人际交往中,人格因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人格,简单他说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性格等。从气质角度看、有些学生属胆汁质气质的类型,他们常因一点小事而突然间怒不可遏,对人大发雷霆。使对方深感委屈和不满。
有些学主属于粘液质气质类型,他们反应慢,不灵活。办事慢慢吞吞,难以同时处理几样事情,难以从一个问题转入另一个问题,常使多血质的学主不耐烦,催促他、指责他,而产主不快。
从性格角度看,有些学生属外向型性格,他们活泼好动、乐观开朗、善于谈吐、感情易变、性情急躁,他们既具有吸引力,又易于使人反感,容易引起冲突,有些学生属于内向型性格,他们对周围的事不大关心,不喜欢与人交往,与亲人之外的其他人保持一定距离,使交往不能顺利进行。
人格障碍,还表现为有些学生人格不健全,动不动发火、生气、脾气暴躁、态度生硬、对人充满敌意,或者自我陶醉,受人摆布,易受委屈等,由此而经常发生人际冲突,中学主交往中党见的人格不健全还表现为自私自利,苛求于人、为人不正派、不尊重他人等现象,引起交往障碍。
四、能力障碍
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是影响人际交往的原因之一。当前,不少中学生缺乏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的经验。他们想关心人,但不知从何做起,想赞美人,可怎么也开不了口或词不达意,交友的愿望强烈,然而总感到没有机会,交往中想表现自己却不能如愿,内心想表示温柔,言语却是硬梆梆的,如此等等,阻碍了交往的顺利进行。
希望可以帮到您,。
双相情感障碍也称狂躁抑郁症,简称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顾名思义患者躁狂和抑郁常常反复循环或交替出现,也可以混合方式存在。抑郁发作时表现情绪低落,思维迟缓,思考问题费力,兴趣活动减少,悲观厌世,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饮食差,睡眠差。躁狂时,病人情感高涨、思维奔逸和意志行为增强。无诱因的出现兴奋话多,食欲增加,睡眠减少,不知疲倦,情感高涨。以上两种情况交替发作,每次持续时间超过半个月,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因此,双相情感障碍具有隐蔽性,有时和正常人无异,但兴奋之余还隐藏着自杀倾向,必须引起家庭高度重视。
其预警是,在躁狂发作之前会有一次或数次抑郁发作,这是可以掌握的。对于这样的患者要做到五点:
1,鼓励患者应接受科学合理的治疗
2,配合饮食、锻炼,提高抵抗力。患者在积极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适当的锻炼,保证正常睡眠。
3,保持轻松的心态。使患者心情放松,尽量把注意力集中在工作、学习或生活方面,积极接受治疗,这样不但好的快,而且预后不易复发。
4,给患者创造发泄的环境。医生要关心、富有同情心、安静地倾听,使患者清楚他的痛苦已被社会所接受了;
5,家人、朋友的精神支持,可以改变患者不良认知和提高其适应能力,改善人际关系。
双向情感障碍是什么意思?什么原因导致的
一般认为双向情感障碍不存在单一的原因。相反,有可能是多种因素导致出现疾病或使风险上升。
大脑结构和功能:一些研究证明了双向情感障碍患者的大脑与健康人群或者其他心理疾病患者的大脑存在的差异。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差异以及来自基因研究的全新信息,科学家就能更好地了解双向情感障碍,并预测哪些治疗可以实现最大疗效。
基因:研究显示,有某些基因的人比其他人更有可能患双向情感障碍
但是,基因并非双向情感障碍的唯一风险。对同卵双生双胞胎的研究显示,虽然同卵双生双胞胎的所有基因都相同,但即使其中一个存在双向情感障碍,另一个也不一定就会患这种疾病。
家族史:双向情感障碍往往会在家族中遗传。如果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双向情感障碍,那么儿童患这种病的可能性较高。但务必要注意到,大部分存在双向情感障碍家族史的人都不会患这种疾病。
发生双向情感障碍病的原因是什么
双相情感障碍又名双相障碍,是指患者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一类情感障碍。
与其他心理情绪疾病一样,医学目前尚未完全明确本病的发病原因。
双相障碍临床表现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抑郁发作;二是相反的状态就是躁狂发作;三是抑郁躁狂混合发作。
抑郁发作即心境低落,甚至可有自残自杀倾向;躁狂发作时精神激动兴奋且难以抑制;混合发作兼有两种表现,临床少见。
双相障碍可能无法自愈,至少目前尚无先例。虽然疾病以反复发作为特点,发作后大多数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如不进行正规治疗,疾病发作间歇期会逐渐缩短,严重程度逐渐加重。因此,出现双相障碍,必须到精神科就诊,进行正规治疗。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