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鱼是淡水鱼。
斑鱼不是海鱼,是一种营养价值非常高的淡水鱼类。而且名贵的斑鱼的经济价值很高,其肉质鲜美,畅销国内外,售价昂贵,为我国出口的重要水产品之一。
斑鱼营养丰富,肉质细嫩洁白,类似鸡肉,素有“海鸡肉”之称。石斑鱼又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鱼,被港澳地区推为我国四大名鱼之一,是高档筵席必备之佳肴。
食性:
斑鱼是凶猛的肉食性鱼类,且较为贪食。捕食对象随鱼体大小而异。体长3厘米以下的苗种主食挠足类、枝角类及摇蚊幼虫等,体长3—8厘米以下的苗种以水生昆虫的幼虫、蝌蚪、小虾、仔鱼等为食。
1 和传递信息相关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黄耳传书、河鱼天雁、寄雁传书、蜂媒蝶使、青鸟传音
一、黄耳传书 [ huáng ěr chuán shū ]
解释: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自:唐 房玄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译文:当初有一个叫机的人有一条长得不错的狗,名叫黄耳,大家很喜欢他。不久,主人家寄居京城,很久没有家书,……机就写信以竹盒盛发,系在它的脖子上,狗寻路一下往南走,就到他家,能报回洛阳。他后来习以为常。
二、河鱼天雁 [ hé yú tiān yàn ]
解释: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译文:心里一直惦念着在梦里还记挂,托鱼与雁传递书信。
三、寄雁传书 [ jì yàn chuán shū ]
解释:指传递书信。
出自: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译文:我住在北海君住在南海,传递书信没有办法到。
四、蜂媒蝶使 [ fēng méi dié shǐ ]
解释: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出自: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
译文:但求蜜蜂蝴蝶做为媒人为我们传递书信,每时每刻都能叩响窗棱。
五、青鸟传音 [ qīng niǎo chuán yīn ]
解释:指使者传递信息。
出自:魏晋 无名氏《汉武帝故事》西汉时期,晚年的汉武帝特别迷信,总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他对神特别尊敬。经常在承华殿斋戒静坐,一天见天空中飞来两只青色的鸟围着大殿转,就问东方朔,东方朔告诉他这是王母娘娘的青鸟使者,他就更加虔诚地敬神了。
2 和传递信息相关的四字词语有哪些黄耳传书、河鱼天雁、寄雁传书、蜂媒蝶使、青鸟传音一、黄耳传书 [ huáng ěr chuán shū ] 解释:黄耳:犬名;书:书信。
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自:唐 房玄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
其后因以为常。”译文:当初有一个叫机的人有一条长得不错的狗,名叫黄耳,大家很喜欢他。
不久,主人家寄居京城,很久没有家书,……机就写信以竹盒盛发,系在它的脖子上,狗寻路一下往南走,就到他家,能报回洛阳。他后来习以为常。
二、河鱼天雁 [ hé yú tiān yàn ] 解释: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译文:心里一直惦念着在梦里还记挂,托鱼与雁传递书信。三、寄雁传书 [ jì yàn chuán shū ] 解释:指传递书信。
出自: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译文:我住在北海君住在南海,传递书信没有办法到。
四、蜂媒蝶使 [ fēng méi dié shǐ ] 解释: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出自:宋·周邦彦《六丑·蔷薇谢后作》词:“但蜂媒蝶使,时叩窗槅。”译文:但求蜜蜂蝴蝶做为媒人为我们传递书信,每时每刻都能叩响窗棱。
五、青鸟传音 [ qīng niǎo chuán yīn ] 解释:指使者传递信息。出自:魏晋 无名氏《汉武帝故事》西汉时期,晚年的汉武帝特别迷信,总希望自己能长生不老,他对神特别尊敬。
经常在承华殿斋戒静坐,一天见天空中飞来两只青色的鸟围着大殿转,就问东方朔,东方朔告诉他这是王母娘娘的青鸟使者,他就更加虔诚地敬神了。
3 1和传递信息相关的四字词语有哪些1和传递信息相关的四字词语有哪些?请 你写一写:
道路相告:路上行人互相传递消息形容消息或事件引人注目
蝶使蜂媒:比喻传递信息者或男女双方情爱的媒介
飞眼传情:借眼睛来传递感情
蜂媒蝶使:花间飞舞的蜂蝶比喻为男女双方居间撮合或传递书信的人
河鱼天雁: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呼应不灵:指消息不能正常传递,指挥不能正常进行
黄耳传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后比喻传递家信
黄耳寄书:黄耳:犬名;书:书信黄耳为主人传递家信指传递家信
寄雁传书:指传递书信
眉目传情:用眼色传递情意多用于男女之间
眉眼传情:用眼色传递情意多用于男女之间
弄盏传杯:弄:酒宴中戏弄;盏:浅而小的杯子;传:传递,传送指酒宴中互相斟酒
青鸟传信:青鸟:传说中受西王母役使的神鸟,后借指传递信息的使者比喻使者传递信息
青鸟传音:青鸟:传说中西王母娘娘的神鸟指使者传递信息
青鸟使者:指传递书信的使者
青鸟殷勤:青鸟:古代传说中传送信件的使者比喻常通信息,传递消息
信使往还:信使:指传递消息或承担使命的人,即使者双方互派的使者来来往往
信使往来:信使:指传递消息或承担使命的人,即使者双方互派的使者来来往往
形输色授:指以举止、神态传递倾慕之情多以形容男女相悦
雁足传书: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雁足留书:雁:大雁;书:书信大雁能传递书信
燕足系诗:系诗于雁足,靠它传递消息
一人传十,十人传百:指消息由一个人迅速传递开去
鱼传尺素:尺素:古代用绢帛书写,通常长一尺,因此称书信指传递书信
4 描述“古代传递信息”的四字成语有哪些飞鸽传书、烽火狼烟、鸿雁传书、道路相告、蝶使蜂媒、河鱼天雁、黄耳传书、寄雁传书、信使往还、燕足系诗。
1蝶使蜂媒 [ dié shǐ fēng méi ] 释义:比喻传递信息者或男女双方情爱的媒介。宋 朱淑真 《恨春》诗之四:“蝶使蜂媒传客恨,莺梭柳线织春愁。”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五出:“状元险误我你做雌雄配,不笑杀了蝶使蜂媒。” 清 张潮 《小引》:“莺喉燕态,尽属奇观;蝶使蜂媒,都归大雅。”
2河鱼天雁 [ hé yú tiān yàn ] 释义:古传鱼雁都能传递书信,后即以之借指传送书信者。 出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意马心猿萦梦寐,河鱼天雁托音书。”
3黄耳传书 [ huáng ěr chuán shū ] 释义:黄耳:犬名;书:书信。黄犬为主人往返传书。
后比喻传递家信。 出处:《晋书·陆机传》:“初机有俊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机乃为书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颈,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其后因以为常。”
4寄雁传书 [ jì yàn chuán shū ] 释义:指传递书信。 出处:宋·黄庭坚《寄黄几复》诗:“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5燕足系诗 [ yàn zú xì shī ] 释义:唐 任宗 妻 郭绍兰 ,因 宗 经商 湘中 ,久不归,见堂上双燕翻飞,叹言:“尔海东来,必经 湘中 ……欲凭尔附书,投於我婿。 ”因以所吟诗系于燕足,燕径飞至 荆州 任宗 处。
5 和人有关的四字成语人百其身 谓愿意用一百人来换取死者的复生表示对死者极沉痛的悼念 人不聊生 人民无法生活下去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旧时谓人不替自己打算,就会为天地所不容 人才辈出 形容有才能的人不断地大量涌现 人才济济 谓人才众多 人存政举 谓为政在乎得人,得其人则善政行语出《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孔颖达疏:“若得其人,道德存在,则能兴行政教” 人单势孤 人数少,力量单薄 人地生疏 人事不熟,地方陌生 人定胜天 人力可以战胜自然 人多口杂 见“人多嘴杂” 人多阙少 谓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人多势众 人多势力大 人多嘴杂 谓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亦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人非草木 见“人非木石” 人非木石 谓人有思想感情,容易为外界事物所打动,不同于无生命无知觉无感情的树木石头语出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 人非物是 谓人事变迁,景物依旧 人逢喜事精神爽 人遇到喜庆之事则心情舒畅 人浮於事 语本《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於人也,宁使人浮於食”郑玄注:“食谓禄也在上曰浮禄胜己则近贪,己胜禄则近廉”原谓人的职位高过其所得俸禄的等级,即廉以自守之意后多以“人浮於事”谓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人各有志 谓人各自有不同的志向愿望,不能勉为其难 人给家足 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人喊马嘶 人叫喊,马嘶鸣形容纷乱扰攘或热闹欢腾 人荒马乱 形容局势动荡不安 人极计生 谓人到绝境就会产生计谋 人急偎亲 谓人到危急时则想投靠亲友 人间地狱 指人间极黑暗痛苦的地方 人间天上 ①人世社会和神仙世界②犹人间天堂指景物极美好的处所 人间天堂 指人世间极美好的地方 人间重晚晴 唐李商隐《晚晴》诗:“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本谓人们珍视晚晴天气,后多用以比喻社会上尊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人杰地灵 谓杰出人物出生或所至之处,其地亦因而著名后亦谓杰出的人物生于灵秀之地 人尽其才 每个人都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 人困马乏 ①人马疲倦困乏②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人老珠黄 旧喻妇女年老色衰,被人嫌弃,就象珍珠年久变黄,失去珍贵价值一样 人离乡贱 谓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人满为患 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人面狗心 ①《晋书·苻朗载记》:“朗曰:‘吏部为谁,非人面而狗心,狗面而人心兄弟者乎?’王忱丑而才慧,国宝美貌而才劣于弟,故朗云然”后因以“人面狗心”比喻容貌美好而才学低下的人②犹言人面兽心 人面兽心 ①外貌是人,心肠如兽形容人不开化,近似禽兽②形容为人凶残卑鄙 人面桃花 相传唐崔护清明郊游,至村居求饮有女持水至,含情倚桃伫立明年清明再访,则门庭如故,人去室空因题诗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事见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后用以为男女邂逅钟情,随即分离之后,男子追念旧事的典故 人命关天 谓牵涉人命,事关重大 人莫予毒 没有谁能伤害我,谁也不能把我怎么样形容目空一切,妄自尊大语本《左传·宣公十二年》:“及楚杀子玉,公喜而后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是晋再克而楚再败也,楚是以再世不竞” 人怕出名猪怕壮 猪长肥了就要被宰,比喻人出名后就会招致麻烦 人强马壮 形容军队战斗力很强或军容壮盛 人强胜天 人的力量强盛,可以战胜自然 人琴俱逝 见“人琴俱亡” 人琴俱亡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敬素好琴,(子猷)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恸绝良久,月馀亦卒”后因以“人琴俱亡”为睹物思人,痛悼亡友之典 人琴两亡 见“人琴俱亡” 人情冷暖 指在别人失意时就对他冷淡,在别人得意时就对他亲热 人情冷暖 见“人情冷暖”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 人情世态 人世间的情态多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情分 人情汹汹 见“人情汹汹” 人情汹汹 形容人心动荡不安 人情之常 通常情况下人们共有的情理或态度 人穷志短 人的处境困厄,志向也就小了 人去楼空 语本唐崔颢《黄鹤楼》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后即以“人去楼空”表达面对旧居怀念故人之意 人人自危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处境危险指局势紧张恐怖 人山人海 形容人聚集得极多 人涉昂否 别人涉水过河,而我独不渡《诗·邶风·匏有苦叶》:“招招舟子,人涉昂否人涉昂否,昂须我友”毛传:“昂,我也”郑玄笺:“人皆涉,我友未至我独待之而不涉以言室家之道,非得所适贞女不行,非得礼义昏姻不成”后用以比喻自有主张,不随便附和 人神共嫉 人与神都憎恨厌恶极言民怨之甚 人神同嫉 见“人神共嫉” 人生七十古来稀 七十岁高龄的人从古以来就不多见谓享高寿不易 人生如寄 亦作“人生若寄”谓人生短促,犹如暂时寄寓世间 人生若寄 见“人生如寄” 人声鼎沸 人声喧嚷嘈杂,犹如鼎里的水沸腾起来一样鼎,古代烹煮用具 人事不省 谓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人事不醒 见“人事不省” 人事不知 见“人事不省” 人寿年丰 人享长寿,年成丰收形容太平兴旺 人头畜鸣 ①詈辞。
灯谜
灯谜(riddles written on lanterns)
又名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现在,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
灯谜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传统的一门综合性艺术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鲍照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
《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民间谜语。我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思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图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折和精辟的阐述。
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它属于事物谜。它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
它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
它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
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 桥代的厥称亦有所变化。
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 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视频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TmSCDVVgfIU/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5%C6%C3%D5&in=8&cl=2&cm=1&sc=0&lm=-1&pn=7&rn=1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5%C6%C3%D5&in=12&cl=2&cm=1&sc=0&lm=-1&pn=11&rn=1
http://imagebaiducom/ict=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B5%C6%C3%D5&in=34&cl=2&cm=1&sc=0&lm=-1&pn=33&rn=1
第一首诗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原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译文:
剑门关外,喜讯忽传,官军收复冀北一带。高兴之余,泪满衣裳。
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
老夫想要纵酒高歌,结伴春光同回故乡。
我的心魂早已高飞,就从巴峡穿过巫峡,再到襄阳直奔洛阳。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可是,这一场浩劫,终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可以返回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人物生平:
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与唐代另一大诗人即“小李杜”的杜牧同为晋代大学者、名将杜预之后。不过两支派甚远,杜甫出自杜预次子杜耽,而杜牧出自杜预少子杜尹。杜甫青少年时因家庭环境优越,因此过着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他自小好学,七岁能作诗,“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少年时也很顽皮,“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河鱼腹疾指腹泻。鱼烂先自腹内始,故有腹疾者,以河鱼为喻。
典源:
《左传·宣公十二年》:“河鱼腹疾,奈何?”亦作“河鱼之疾”。
《左传·宣公十二年》曰:冬,楚子伐萧,萧溃。还无社,与司马卯言,号申叔展,(还无社,萧大夫。司马卯、申叔展,皆楚大夫也。无社欲叛,以求免死。无社素识叔展,故因卯使呼之。)
曰:“有麦麹乎?”曰:“无有。”“山鞠穷乎?”曰:“无。”(麦曲鞠穷,所以御湿。)“河鱼腹疾,奈何?”(言无御湿药,将病。)曰:“目于井而拯之。”(无社欲解欲入井,故使叔展视虚废井而求拯。)
译文:
《左传·宣公十二年》载:那年冬天,楚国讨伐宋国的萧邑,已经把城团团围住了。楚大夫申叔展和宋大夫还无社,本是相识的朋友。这时,申叔展见还无社在喊他,可是两军对垒,当然不便谈什么话。
申叔展想:明天城一攻破,我这位朋友一定要狼狈躲藏,这么冷的天,真够受的。便说:“喂,有麦曲吗?”还无社说:“没有!”申叔展又说:“有山芎䓖吗?”麦曲和山芎䓖都是御寒的药物。
申叔展的两句问话,都暗示还无社即将遇难,可是还无社没有听懂,回答第二次问话时,仍然是:“没有!”申叔展于是再说:“河鱼腹疾,奈何?”还无社这才听明白了,便说:“那么请从枯井里救人吧!”
申叔展也听懂了还无社的用意,于是,最后说:“井上盖些茅草就行!”第二天,萧邑城破,申叔展找到一口上有茅草为标记的枯井,叫一声“还无社”,还无社果然答应着从枯井里爬出来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