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念

什么是“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念,第1张

对于“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

个人感受:每个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不同,有些人可能需要更多的安全感和关爱,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那些深爱自己的人。但是,如果这种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例如对方的外貌、财富、社会地位等,就可能会导致不稳定和不健康的关系。

影响力:一些人可能会被社会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选择跟随某些人,例如某些明星、政治家或其他有影响力的人物。这种情况下,虽然个人的喜好和爱好很难发挥出来,但是一些人可能会对此感到满意。

自我愿意:还有一些人会选择跟随自己的意愿,但是这种意愿可能并不是很清晰或观念上存在偏差。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能会随意选择跟随某些人,但是这种选择可能是被某些不健康的需求所主导。

无论是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采取“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我们都应该保持一个健康、成熟的态度,避免过度迎合和沉迷于某些人或事情中。我们应该学会寻找自己真正的喜好和爱好,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选择的能力,建立真正健康和稳定的人际关系。

哲学硕士论文:儒家的情感观念

[摘要] 汉语“情”从一开始就兼有两层基本涵义:情感(人情);情实(事情)。在中国观念史、儒学史上,当“情”浑然不分地兼指人情与事情、并且“情”与“性”并无截然分别的时候,此“情”为本源之情,这是原典儒学的观念,也是当代儒学正在复兴的观念;当“情”严格地分别各指情感与事情、并且情感被置于“性→情” 架构之中的时候,此“情”为形下之情,这是帝国时代儒家形而上学的观念。总之,在本源层级上,儒家的情感观念不是一个伦理概念,而是一个存在观念。

[关键词] 儒家;人情;事情;情感;情实

 说到儒家的情感观念,人们习惯于认为是“性→情”架构,即形而下的“情”只是形而上的“性”之所发,亦即“性本情末”、“性体情用”乃至“性善情恶”等。这种“常识”其实是误解,因为“性情”观念远不是儒家情感观念的全部,更不是儒家情感观念中最本源的观念。从一开始,汉语“情”就兼有两层基本涵义:情感(人情);情实(事情)。在中国观念史、儒学史上,当“情”浑然不分地兼指人情与事情、并且“情”与“性”并无截然分别的时候,此“情”为本源之情,这是原典儒学的观念,也是当代儒学正在复兴的观念;当“情”严格地分别各指情感与事情、并且情感被置于“性→情”架构之中的时候,此“情”为形下之情,这是帝国时代儒家形而上学的观念。为此,本文围绕“情”这个词语的用法,简要叙述中国历史上的儒家情感观念。

 一、原创时代儒学:情感观念的本源意义

 儒家的情感观念一开始并不是“性→情”的观念架构。在原创时代的儒学中,“情”与“性”并没有严格的本质区分;“情”既指情感,也指事情、实情、情实,乃是一个本源性的观念,即是一个前主体性、前哲学、前形而上学的观念。[①]

(一)汉语“情”字的原初涵义

 汉语“情”字出现不是很早。甲骨文里没有“情”字。《周易》古经部分亦无“情”字。《尚书》中仅有一个“情”字,见于《周书·康诰》“民情大可见”。 [②]《诗经》也只有一个“情”字,见于《陈风·宛丘》“洵有情兮,而无望兮”。[③]“情”字的大量出现,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即是在中国思想的 “原创时代”、即雅斯贝斯所谓“轴心时期”,这是与诸子百家思想、包括儒家哲学的兴起同步的。

 汉语“情”字一开始就同时兼有两种用法:情感(人情);情实(事情)。而且,这两层涵义经常是浑然不分的,乃是本源意义上的“情”观念。

 1、情感之“情”。从字面上讲,汉字“情”确实指人的情感、情欲。“情”字的构造,“青”为声符,“心”为意符,即是说“情”是一种“心”的现象。许慎《说文解字》讲:“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④] 剔除汉儒附加上去的“阴阳”观念(情属阴、性属阳),“情”即指人的情欲;更确切地讲,就是指人的情感,而许慎所谓“有欲”是说情感必然带有欲望。在古代话语中,“情”与“欲”是密切相关的,甚至往往不加严格区分。例如朱熹论“性”与“情”,就直接将“情”说成“欲”:“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诗集传·序》[⑤])上引《诗经》“洵有情兮”,其“情”即指情欲,郑玄笺:“此君信有*荒之情,其威仪无可观望而则效”;孔颖达疏引毛亨传:“此人信有*荒之情兮,其威仪无可观望兮”。

 这种情感或情欲,古人称之为“人情”,如《礼记·礼运》说:“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⑥] 这就是“七情”说。关于人情,还有其它说法,例如《中庸》: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在前形而上学的观念中,“情”与“性”并没有严格区分。这里的“喜怒哀乐”显然是说情感;然而众所周知,《中庸》已经是在建构“性→ 情”的哲学形而上学观念架构,“未发”之“中”是在说“性”,即《中庸》开篇所说的“天命之谓性”,但其实是说的喜怒哀乐之“情”,“情”即是“性”。此 “性”作为“大本”,能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具有“形而上者”本体的地位。这表明《中庸》的观念是由前形而上学的观念向形而上学观念的一种过渡形态。

 2、事情之“情”。汉语“情”也指实情,即事情的真实情况。如《周易·系辞下传》说:“情伪相感而利害生。”[⑦] 孔颖达疏:“情,谓实情。”这种用法在古代是极为常见的,兹不赘述。下文谈到孟子言论中的“情”,也经常是这样的用法。这种用法至今依然相当普遍,如“事情”、“情况”等。

 那么,情感之“情”与事情之“情”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3、本源之“情”。“情”的两层涵义“人情”与“事情”本来并不严格区分,这意味着作为哲学之前提的人之主体性的观念还没有凸显出来(如海德格尔说“哲学的事情就是主体性的事情”[⑧]),我称之为“本源之情”。上引《尚书·周书·康诰》“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其“情”即兼指人情(人民的情绪)与事情(人民的真实情况),孔安国传:“人情大可见,以小人难安”;孔颖达疏:“以民情大率可见,所以可见者,以小人难保也”。这里的“人情”、“民情”并不仅指情感,而是兼指实情(真实情况)。这种用法至今存在,例如“人情世故”、“考察民情”等等。

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念,通常被称为“随缘”或“随遇而安”。虽然这种情感观念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合理的,但它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

首先,如果一个人只是因为别人喜欢自己而开始爱对方,那么这种情感可能不够真诚和持久。情感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理解、共享和承诺的基础上,而不是单方面的追求和依赖。

其次,如果一个人总是随遇而安,很可能会错过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因为爱情不是一种机会游戏,它需要时间、努力和诚意的投入。只有通过认真思考和选择,才有可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伴侣,并建立健康、稳定和充满爱意的关系。

最后,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念可能会导致人们忽略自己的需求、感受和价值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信仰、爱好和偏好,如果只是为了迎合别人而放弃自己的个性和独立性,那么很可能会引发内心的冲突和不满。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自己和他人的感受,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并努力与那些真正适合自己的人建立互相尊重、理解、共享和承诺的关系。

情感态度跟价值观的具体编写方式就是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自己在对待情感的时候,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会怎么去做,还有自己就是如何去处理那些没有办法割舍的情感等等,这些方法都是可以写上去的。

而且这些在个人的体现上都是不一样的。然后在价值观方面的话,就是自己怎么看待其他的一些东西,就是在看待金钱,看待社会,或者是看待整个生存环境是怎样子的一个认知都是可以写在上面的,然后价值观的话,每个人也不同,一个人有很好的价值观的话,是可以很好的去生存的。

所以说情感态度跟价值观就可以这样子去进行编写。

人在情感和观念倾向上会不同程度的受到他人的下意识的影响,而被影响的人自身也愿意被影响,的确有这样的现象,因为人们都会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不管是人还是物。所以才会有理性和感性之分,当然,这种影响是有一定程度的,主要还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

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念,也被称为“全心全意爱”的观念,其基本意义是指在感情关系中,只要对方爱自己,自己就会全心全意地爱对方,不会考虑对方的个性、价值观、行为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这样的情感观念可能会带来以下几个问题:

对自己和对方都不公平:如果只是单纯的因为对方爱自己而去爱对方,不考虑双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就有可能导致自己和对方在感情上没有得到真正的满足。因为,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彼此了解、尊重和欣赏的基础上的,如果只是因为对方爱自己而去爱对方,那么这份感情就可能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对自己和对方都不公平。

可能会导致自我牺牲:如果只是单纯为了对方而去爱对方,不考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那么就可能会导致自我牺牲。因为,真正的爱情是建立在双方平等尊重的基础上的,只有双方都能够得到满足,才能够真正地享受爱情的美好。

容易导致情感的波动:如果只是因为对方爱自己而去爱对方,那么这份感情就可能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别人的评价、时间的变化、彼此的距离等等,从而导致情感的波动和变化。

因此,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念并不是一种很好的情感观念。在建立感情关系时,我们应该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要尊重对方的个性和兴趣爱好,建立在平等、尊重、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1、缺乏主动性:这种情感观可能导致一个人在感情中过于被动,缺乏主动表达爱意的勇气。这可能会限制他们建立真正深刻的感情联系的能力。

未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当一个人仅仅回应别人的爱意时,他们可能没有充分了解自己的需求和期望。这可能导致他们陷入不适合自己的感情关系。

2、

容易被操控:这种情感观可能让一个人容易受到操控。当一个人总是回应别人的爱意时,他们可能容易成为对方控制的对象,失去自己的主导权。

无法建立真实深厚的感情:仅仅依赖于对方的爱意,而不是基于真实的了解和共同兴趣、价值观来建立感情,可能导致关系缺乏深度和稳定性。

3、 缺乏自我价值的认识:过于追求别人对自己的接受和喜欢,容易减弱自己对自我价值的认识,导致对自我评价的依赖。

2 被动和依赖:对于“谁爱我我就爱谁”的情感观来说,个人往往处于被动和依赖的地位,没有足够的主动性和选择权,容易受到对方情感的支配和伤害。

4、不平等:这种情感观往往容易导致感情关系的不平等,可能存在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和占有欲,使得双方之间难以建立更加平等和健康的互动。

基于上述原因,建议个人在感情关系中追求更加平等、健康和稳定的关系,侧重于双方之间的真诚、尊重、信赖和关爱,而不是单方面的依附和控制。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455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