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都只是匆匆过路人,终点依旧孤身一人

《城南旧事》:都只是匆匆过路人,终点依旧孤身一人,第1张

文/卿已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这首传唱了近百年的歌曲,用忧伤、哀怨的曲调,长亭、古道、芳草、夕阳几个场景,为我们勾勒出一副经典的离别景像。从古至今,文人墨客们低吟浅唱,一次次述说着肝肠寸断的离别之情……

这是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中的一首骊歌,曾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可说是《城南旧事》的主题歌、主旋律,概括了作品描写离愁的内容,使作品散发出一股淡淡的哀愁之味。 林海音在后记中说:读者有没有注意,每一段故事的结尾,里面的主角都离我而去,一直到最后一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亲爱的爸爸也去了,我的童年也结束了。她这番话,准确地概括《城南旧事》表现离愁的重要特点。

《城南旧事》没有正面描写旧时代中国的黑暗势力,林海音只是描写了自己少年时代所见所闻的5个生活小故事和几个悲剧人物,但通过这5个悲剧故事及其背景的描写,却真实地反映了二、三十年代贫穷、苍凉的旧中国面貌和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令人窒息的气氛。童心无欺,以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来观察社会,不禁让人感到更加真实。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在艺术表现上主要采用中国文学传统的白描手法,很少静止的去描写人物的复杂心理和自然风景,而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语和行动的简洁勾勒去刻画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主题。这部书里的故事虽然离我们已经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但只要是心怀乡愁的人,他们总能从里面看到这样的境界-- -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心。

《城南旧事》,看似平凡的一本书,却讲述了一个悲惨且又意味深厚的故事。这本书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以其7岁到13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小说集。它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北京城南一座四合院里,住着英子温暖和睦的一家。它透过主角英子那双童稚的眼睛,向世人展现了大人世界的悲欢离合,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天真与单纯,却道尽了人世间复杂的情感纠纷。

作者并不刻意表达什么,只是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天真的孩子眼中的老北京。从愚昧的童心写那些记忆深刻的人物和故事,所以写得那么生动,那么深入人心。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它将其自身包含的多层次的情绪色彩,以一种自然的、不着痕迹的手段精细地表现出来。这些故事情感丰富,其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交错在一起,让人仿佛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惠安馆》 中,英子很小的时候就随着父母离开家乡,来到陌生的北京城,住在惠安馆边上。她结识到北京后最初的朋友——秀贞和妞儿。因为英子的善良和细腻,使得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在与秀贞和妞儿离别时,英子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秀贞对女儿的爱让人感动,同时英子也感受到了离别的伤痛。

小英子并没有因为秀贞的“疯疯癫癫”而感到畏惧,还想尽办法让秀贞和妞儿母女相认,还将自己的金表和妈妈的手镯送给了她俩,让她们一起去找“思康三叔”,想尽办法让他们一家团聚。 英子的世界是单纯的,充满疑问的,她从不在自己的世界里上锁,总是任由人们进进出出。 体现出了英子善良,富有同情心的本质。

《我们看海去》 ,搬家后的英子认识了一位朋友,但这位朋友英子却发现他是一个“小偷”,那个小偷偷东西,也是为供弟弟读书,最终弟弟拿到了小学文凭,兄弟俩非常高兴,弟弟不知道哥哥为他偷东西,结果第二天,哥哥就被警察抓走了。这两个人,一个疯子,一个小偷,都可怜的是,在幸福离他们这么近时,他们却都永远得不到了。 每个人都要有一颗善良的心去看待世上的一切事和人,是非善恶并不是绝对的,用一颗悲悯同情的心去看待,世界会是另一番景象,自己也会变得善良而真诚。

英子分不清“海与天”,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她却与素不相识的“厚嘴唇男人”立下了约定:“我们去看海。”因为英子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对于他弟弟,他是一位无私的哥哥;对于那些失主,他又是一位羞愧的小偷。英子无法区分他是好人、坏人,但他表现出来的善良却牵动了英子的心。蹲在草丛中的厚嘴唇小偷,一个美好的约定,展现了孩童眼里的世界是多么的平凡。

《兰姨娘》 中,“狡猾”的小英子别有居心地做了一回月下老人,为漂亮爱笑的兰姨娘和德先叔牵线搭桥,一扫母女俩多日来的烦恼和隐痛,从此英子家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可见小英子是多么机智。如此懂事能干的一个孩子,无不让我感叹。

兰姨娘的命运十分悲惨,她的前半生被别人操控着。可命运终究要自己去控制,幸福究竟要靠自己争取。在英子的帮助下,兰姨娘找到自己的方向,走向了幸福的彼岸。又一次的离别,让英子无比的惆怅。然而父亲的离去让英子刻骨铭心,因为这一次是生离死别。那一瞬间,英子长大了,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离别的洗礼,英子读懂了人生。

《驴打滚儿》 这个是写英子家的女佣人宋妈不幸的遭遇,宋妈抛下自己的儿女、家庭,到林家去当佣人,辛苦赚钱养活乡下的丈夫和孩子。同时宋妈又是坚强隐忍的,她的儿子小栓子淹死了,女儿小丫头也被丈夫“黄板儿牙”给卖了。她厚道、善良、朴实、能干,五个故事里都有宋妈的身影,是林海音作品中表现女性意识最强烈的一个。

在英子眼中宋妈总是最好的,什么事儿总是依着英子,英子有时也总觉得没有宋妈不在家,她们家会变成什么样,因为宋妈的却是英子家很重要的一份子,宋妈是一个平凡的人,她所做的事也是平凡的事,但是她这个平凡的人、干的平凡的事却是使人感人肺腑,因为它表现出了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宋妈虽然被小毛驴驮走了,她离开了英子,但在英子心里宋妈永远没有离开,作者在文中的结尾部分写到 “驴脖子上套了一串小铃铛,在雪后的清新空气里,响的真好听”,文中虽然写的更欢乐一些,但是作者只是为了在这悲伤的气氛围里安慰自己罢了。

《爸爸的花儿落了》 ,爸爸因肺病而从此离开了人世,小英子也从此告别了这段童年生活。相比之下,英子的童年是精彩的,是那样地不疾不徐,温厚淳和,那样地纯净淡泊,弥久恒馨,那样地满是人间烟火味、人情味……

不管是人、还是那里的一草一木,他们都和英子建立下了深厚的感情,成为英子记忆里深刻的人物。但是这些人都伴随着童年的脚步声里去了、消失了。童年的回忆,就此破碎,散落了一地。所以,童年是人生当中最美好,最快乐,最重要,最值得回味的一段时光。

童年就似孩子温馨的脸蛋和纯洁的心灵,充满了喜怒哀乐。童年又是一个打翻的五味瓶,酸,甜,苦,辣,咸,这种种感觉都让你品味到了人生的开端。童年不仅是人生的开端,也是回忆的开始,也是乐曲的前奏。它代表经历沧桑与坎坷后的人对纯真年代的怀念。 林海音的童年已经永远地过去,《城南旧事》这本书表达出了她对家乡的思念与童年的怀念。

我一向对名著不太感兴趣,往往是看了半截便将其冷落在旁。但《城南旧事》不同,淡淡的文字,悠悠的叙述将我领进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在娓娓动人的真挚叙述中抒发了对童年的缅怀和对人间温暖的呼唤,不但写得亲切动人,而且每个故事都能令我思绪起伏,多种交集的感觉同时在心头涌现。

看《城南旧事》,心头漾起一丝丝的温暖,因为已经很少看见这样精致的东西,因为她不刻意表达什幺,只一幅场景一幅场景地从容描绘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就像生活在介绍它自己。 那样的不紧不慢,温厚淳和,那样的安静祥和,弥久恒馨,那样的满是人间烟火味,却无半点追名逐利之心本书的每一篇到结尾。 主角似乎总是离开英子,像惠安馆的疯子秀贞,我们看海去那个小偷,奶妈,最后连她的爸爸也离她而去了,当时她才小学毕业呢!  看着无人修剪的花任意雕落,也为本书画上句点。

在这部《城南旧事》中,所有的人都很善良,无论是小偷、疯子还是保姆,其中总是可以看到阳光和光明,有时,一点也感觉不到旧社会的黑暗,然而难过的地方总是有的。那个疯子本来是个好人,因为丈夫是进步大学生,被政府抓走了,自己的女儿也下落不明,于是就疯了,其他人都怕她,虽然她最后找到了女儿,又打听到了丈夫的消息,一家人就要团聚时,却和女儿一起被火车撞死了。

淡淡的哀愁,深深的沉思。在这些看似深奥的词语竟然在一个未满十岁的小女孩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小女孩的目光中,在离情别绪的情节中,讲着互不相关的故事。送别的歌词与旋律是人们最不易明白,但又是最容易记住的: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低声残,夕阳山外山。

思家乡,思父亲,思伙伴。在这部散文**中,我们看见了作者的心灵深处,看出了这是一部具有一定时代背景的**。雪莱有一句诗:乐音仍在记忆中索回。这部影片很多地方是没有台词的,这便给音乐留下了很多创作空间。不同情景下的变奏把小女孩英子的伤感情绪烘托得非常充分,虽怨,但并不恨。

故事并非发生在浩劫岁月,而是发生在旧中国的一段岁月中。 黑沉沉,雾蒙蒙的城楼下,缓缓前进的驼队,单调而复沓的街口,幽静而蝉声如雨的小巷,弥漫着纤美的忧伤和诗意。 小英子的好奇,为她带来了难忘而又悲伤的童年,她的快乐并不是快乐,她的悲伤也不是悲伤,而是一种淡淡的,温厚醇和,弥久恒馨,不急不徐的味道。

城南旧事》就是这样一本书。它讲述了主人公英子童年成长的故事。英子的成长是一条不断离别的道路,曲折而充满诱惑,忧伤而几多幸福。在她身边发生了许多看似平凡又极不平常的故事,经历了许多从陌生到熟悉又不断离别的各种人物。这一件件事情,一个个人物都在英子懵懵懂懂中悄然离别,暮然回首时,英子便随着时光的穿梭长大了。

英子分不清“海与天”,也分不清“好人与坏人”,她却与素不相识的“厚嘴唇男人”立下了约定:“我们去看海。”因为英子感受到了他的善良。对于他弟弟,他是一位无私的哥哥;对于那些失主,他又是一位羞愧的小偷。英子无法区分他是好人、坏人,但他表现出来的善良却牵动了英子的心。毕业会上第一次听到“长亭外,古道边……”这首歌,与后来看到“厚嘴唇男人”被抓,英子体会了离别的无奈。

故事中的一切都是那样在同一个时空有条不紊的发生,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驼队、缓缓而过的人群、缓缓而逝的岁月……景、物、人、事、情在某一个点上进行完美结合,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不记得从哪本书上看过,你生命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终究会成为过客,都只是匆匆过路人,终点依旧孤身一人。同学们毕业后会各奔东西,朋友们会纷纷离去。当你长大后,会离开自己的父母,去追求自己的人生,而父母终究也会有老去离开的那一天。每个人都是这样,在离别中长大,在离别中读懂人生……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冷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文/卿已陌

英子是个文静的孩子,他以前很自卑,得到掌声过后,她的感情变化了很多,她变得很开朗,很自信,乐观。

第一次掌声是告诉英子:同学们希望英子能走出阴影,走进集体,不再忧郁。掌声是同学们为了鼓励他。

第二次掌声是告诉英子:她的演讲很成功,掌声是给她的认可和肯定。

扩展资料:

《掌声》这一课告诉我一个道理:遇到困难时不要自卑、不要气馁,我们身边不但有掌声,有关shu爱、有支持、还有许多信任的目光在注视着你,像黑暗中的太阳给你温暖,像失了舵的航船给你方向,像梭尔失掉驴子而得到的补偿一样。

生活无处不需要掌声,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前进还是后退,这生活中的每一处细节都需要掌声。“我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眼泪禁不住流下来……”朋友们,请不要吝啬你的掌声,为了美丽的生活,给自己掌声,也请给别人一点掌声。

所以我们不要吝啬自己的掌声。在同学自卑的时候、身处困境的时候,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

作为**中的一个结尾,英子背诵《我们看海去》表达了她的情感和思念,同时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浪漫和诗意。

首先,英子背诵这首诗是对她与大海之间的感情的一种表达。在**中,英子曾经多次面对大海,而这首诗中的“我们看海去”这一句,则表达了英子与大海之间的约定和承诺,暗示着她对大海的热爱和追随。

其次,这首诗的结尾也增添了整个故事的诗意和浪漫。诗中“在海的上面,我们看见了我们的心,我们的梦想,我们的未来”这一句,表达了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也呼应了**中英子对于自己未来的期望和梦想。

总之,英子背诵《我们看海去》作为**的结尾,不仅表达了英子与大海之间的感情,也为整个故事增添了一丝浪漫和诗意,让人们对于美好未来充满了期望和向往。

在影片开始的情景里,小英子学着骆驼咀嚼的模样,这不仅反衬了她内心的天真和童稚,更为重要的是奠定了她在影片中的叙事视点。全片大多数镜头是以小英子的低视角的主观镜头拍摄的,这样,随着小英子那纯真目光的追溯,“一切都离我而去”的伤怀情绪显得尤为真切,同时也显得更加凄婉和痛楚。

《城南旧事》改编自林海音1960年出版的同名短篇小说,由吴贻弓执导,沈洁、郑振瑶、张闽、张丰毅等主演,1983年于中国内地上映。影片透过小女孩英子的目光,讲述了英子在北京生活时发生的三个故事。该片获得第二届马尼拉国际**节最佳故事片金鹰奖,第三届中国**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音乐等多项奖项。

影片通过小姑娘林英子的视角讲述了三个故事:疯子秀贞思女心切,却不料在找到妞儿后惨死于铁轨之下:哥哥为了弟弟的前途铤而走险做了小偷,结果非但没能帮上弟弟,自己最终也免不了被捕的厄运;宋妈为了儿女的生计来到林家做奶妈,却由于丈夫的无能落得个女散子亡的悲惨结局。最后,小英子的父亲因为肺病去世,一家人在墓地前和宋妈分别,天各一方。

在这部片子里,导演紧紧抓住“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的心绪,通过英子的心里对白、眼神和情绪,把秀贞、小偷和宋妈的故事串联在一起,讲述了一段旧北京城南的往事和生活片段,展示了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的 社会 风貌,带领观众重温了那个年代普通百姓的生活。

导演吴贻弓(1938年12月1日-2019年9月14日),祖籍杭州,出生在重庆,常年在上海生活。中国内地著名导演、编剧,毕业于北京**学院导演系。2003年,吴贻弓担任中国**家协会主席。2019年在上海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0岁。导演过《巴山夜雨》、《城南旧事》等**,曾担任《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制作人,动画**《宝莲灯》的艺术指导。

吴贻弓的父亲是画家丰子恺的同学,两人皆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吴贻弓深受家庭文化熏陶,拍出的**注重意象,唯美而优雅,有古典之美和民族底蕴,具有散文般行云流水的风格。作品既吸收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借鉴外来艺术,影片弥漫着浓郁的东方美感。在中国,大概只有侯孝贤的《童年往事》能和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相媲美。

影片的场景都是当年上海**制片厂的美工们在废弃的江湾机场实景搭出来的,耗资57万元。为了找到林海音笔下的“老北京”,吴贻弓手里攥着一张北京地图,带着一班人马转遍北京的大街小巷,然而一圈走下来,却没有找到一处中意的地方。他们不得不回到上海“另起炉灶”。没多久,上海郊区便出现了一个被人称为“老北京”的风景点。为了更加真实,吴贻弓他们又耐心等了两个多月,直到屋檐上长上随风摇曳的野草,院子经风吹雨打后有了旧的模样时,一个地地道道的“老北京”便生灵活现地呈现出来,以致很多观众看了**后还以为这部影片是在北京拍摄的。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20年代的北洋政府时期,地点为北京城南,大致位置是崇文、宣武甚至丰台。高耸的城楼,缓缓的驼队,复沓的街口,幽静的小巷,弥漫着纤美的忧伤和诗意。北京素有“内九外七”十六门之说,但影片中的崇文门(哈德门)、朝阳门(齐化门)都已经不复存在,现在我们能看见的只有正阳门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复建的永定门了,许多城墙也因为城建和道路修建而不见踪迹了。难怪林海音1988年回国时大喊一声: “我的城墙呢! ”不由得让人心碎落泪。影片中的骆驼、毛驴等,笔者在2000年左右还曾在三环见过,那时的北京更多的是“黄虫”大发面的和人力板车,现在都无影无踪了。小英子全家在城南住,虽然是个小知识份子家庭,衣食无忧,但也算中下阶层,接触的也是三教九流都有。北京老话 历史 上有“东富西贵,北穷南贱”,地理上有“上风上水上海淀,下风下水下丰台”的说法。但这都已经成为过去了,现在的北京寸土寸金,城里五万块一平米的房价已经稀缺,居京城大不易啊!影片中的绿树红叶的美景大多是秋天,北京四季分明,但最美的是秋天。老舍先生的《北平的秋》更是把北京的秋天比喻成人间的天堂。虽然写得有点过,但秋天的北京,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众多古迹煜煜生辉,香山的红叶瑰奇绚丽,钓鱼台国宾馆墙外的银杏树落英缤纷,真的引人入胜。

影片中的小英子纯洁可爱,尤其是眼睛,实在是太美了太美了,驼铃回荡的记忆里,一幕幕场景定格在送别中。那双会说话的眼睛悲悯地看着这个世界,看遍了小人物的无奈和悲苦,让我们随着那双最澄澈的眼睛看看那时的北京南城,那时的人物百态,那时的悲欢离合……

英子(沈洁 饰)与“疯”女人秀贞(张闽 饰)

六岁的小姑娘林英子住在北京城南的一条小胡同里。经常痴立在胡同口寻找女儿的"疯"女人秀贞,是英子结交的第一个朋友。秀贞曾与一个大学生暗中相爱,后大学生被警察抓走。秀贞生下的女儿小桂子又被家人扔到城墙根下,生死不明。英子得知小伙伴妞儿(袁佳奕 饰)的身世很像小桂子,又发现她脖颈后的胎记,急忙带她去找秀贞。两人相认后,秀贞立刻带妞儿去天津找寻爸爸,结果母女俩惨死在火车轮下。

开篇,**就用了一个长镜头刻画了老北京的风貌,夕阳、远山、长城、树林红叶,卢沟晓月,驼队伴着铃声缓缓走过。背景音乐李叔同的《送别》慢慢响起,女声的旁白深沉而略带哀伤。不思量,自难忘,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是多么想念住在北京城南的那些景色和人物啊!而今或许已物是人非了,可是随着岁月的荡涤,在我,一个远方游子的心头,却日渐清晰起来。我所经历的大事也不算少了,可都被时间磨蚀了。然而这些童年的琐事,无论是酸的、甜的、苦的、辣的,却永久,永久地刻印在我的心头。每个人的童年不都是这样的愚騃而神圣吗?

从第一眼开始,我们就随着驼队进入了老北京城。随后见到的古井,打水人,逗孩子们发笑的留声机,黄包车,胡同,小贩的吆喝声,站在惠安会馆的秀贞,浓浓的老北京气息扑面而来。英子就像“落入凡间的小天使”,一双纯净的眼睛盯着一头骆驼吃草,她的嘴唇学骆驼那样咀嚼起来,真是可爱!然后,小英子又跑去问爸爸,骆驼为什么挂个铃铛?爸爸说,怕狼呗,英子说:“不,骆驼走远道闷得慌,挂个铃铛又好听,又热闹。”真是童言无忌。

街头墙角的唱片匣子里,针头在唱片机上“哧啦哧啦”地响着,围着一群大大小的顾客,洋人和听众的哈哈大笑声传出来。对于别人不敢接近的“疯”女人秀贞,小英子一脸的好奇。两人因为保姆宋妈的阻拦没能搭上话。后来小英子和宋妈去买菜时,看到街上正押送犯人问斩,死到临头了还不忘让群众给叫个好。小英子回来和妞儿结成了好朋友,妞儿是一个卖唱的捡来的弃儿,经常被养父母毒打。在门口念叨着“小桂子”的秀贞把小英子叫到房里,疯疯癫癫地说起了女儿小桂子的事。后来,因为爸爸在惠安会馆和一帮进步学生商议国事,小英子又见到秀贞,秀贞又说起了小桂子爸爸思康被抓的事。思康是一个北大进步学生,在秀贞家租房住,和秀贞好了不久就被警察抓走了,只留下一些衣物和书籍。那时的北大还在今天的沙滩大街(五四大街)的东部,也就是红楼那个小小的院子,没有今天“一塔湖图”的燕园壮美,却孕育了一大批文化精英,群星璀璨。

小英子和妞儿一起养小鸡、荡秋千,其乐融融,没有妞儿的日子里,小英子就傻傻地百无聊赖。秀贞教小英子染指甲,两个忘年交处成了好朋友。后来英子听妞儿说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便去问妈妈(洪融 饰),妈妈哈哈大笑地说:“当然是亲生的……是从咯吱窝里生的。”一个滂沱大雨的晚上,妞儿又被父母虐待,跟小英子说要去齐化门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小英子看了妞儿脖子上的胎记,便带领她来到秀贞家里,两人相认后,秀贞立马拉着妞儿去天津找爸爸,却无奈于命运弄人,两人惨遭无情的车轮碾压。画面上一列火车喷着浓浓的白烟呼啸而来,白烟吞没了整个大远景的画面。此时火车呼啸声、英子的喊叫声、雨声、雷电声交汇在一起,将悲剧的一幕演绎得撼人心魄。影片采用卖报小贩的画外音交代了母女两人死亡的结局。

英子与小偷(张丰毅 饰)

后来英子一家迁居西城新帘子胡同。英子又在附近的荒园中认识了一个年轻人。他为了供弟弟上学,不得不去偷东西。英子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不久,英子在荒草地上捡到一个小铜佛,被警察局暗探发现,带巡警来抓走了这个年轻人,这件事使英子非常难过。

那一场秀贞与小桂子团聚的大雨之后,小英子病了,醒来,面对的是父母搬离旧居的决定。回家路上,有一段小英子和父母的对话:“我们英子在想将来的事呢!”“什么是将来的事?”“将来的事啊,比如新的家呀,新的朋友呀,新的学校呀!” “过去的呢?”“过去的事都过去了,慢慢都会忘记的。”这时,英子的脑海中又想起和妞儿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回来后,英子开始上小学了,就是和平门外的琉璃厂附近的厂甸小学。在家门口遇见了宋妈的丈夫冯大明(徐才根 饰)正跟宋妈要钱。

小英子在家中和父母念起了学的课文《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到海面照到船头。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小英子喜欢这篇课文,觉得比上学期好多了,上学期是“人手足刀尺。山水田。狗牛羊。一身二手。大山小石。天地日月。父母男女。红黄蓝白黑。小猫三只四只。白布五匹六匹。几桌椅。碗桶盆。鸟虫鱼。我你他。池中鱼,游来游去。水孟墨合笔架书包。早起月落日出,哥哥弟弟上学去,书一本,图多字少……”选自《国文》第一册课本。文中“红黄蓝白黑”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国旗。父亲鼓励她长大了能当小说家。

门口的三个男孩在踢球,球掉进对面的荒草中,他们怕闹鬼不敢去捡,英子大胆地去捡却发现了一座自鸣钟。英子在家问爸爸:“爸爸,小偷干嘛要偷人家的东西?”“他要吃饭,可是又没钱。”“他为什么没有钱?”“呃,这个,你还小,跟你说了你也不懂。”“爸爸,小偷是什么样子的?”“一个鼻子,俩眼睛,和咱们一样呗,好了好了, 你别跟我缠了。”英子那么多为什么,把爸爸都给问烦了。

英子又来荒原找球,却碰见小偷藏在树下,小偷给了她球,英子说他来这拉屎了,搞得小偷哈哈大笑。宋妈在家又唠叨起最近闹贼的事,张家被偷家里真是“天棚石榴金鱼缸”,也就是老北京说的“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虽含贬义,但却是旧时京城小康人家生活的生动写照。后来,英子又碰见小偷,小偷问她:“我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无邪地说:“我,你, 我不懂。人太多了,我分不清,你分得清海跟天吗?你见过海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见过海,我分不清海跟天,我也分不清好人跟坏人。”这个小偷从头到尾并没有露出什么匪气,对误闯进他的秘密的小英子,也保持着温情脉脉的对待。情与法之间,重情重义的小偷,为供养弟弟读书,被迫偷盗。

学校里的小英子正唱着黎锦晖的《麻雀与小孩》,表现了一个顽童出于好奇心,将一只活泼可爱的麻雀诱骗进了笼子。小麻雀的妈妈的母爱感动了小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放掉了麻雀的故事。“小麻雀呀!小麻雀呀!你的母亲哪里去了?我的母亲打食去了,还不回头,饿得真难受。你是我的小朋友,我是你的好朋友,我家有许多小青豆,我家有许多小虫儿,你要吃这些东西跟我一起走。我的小麻雀,我的小朋友,走吧走吧走吧走吧走!”镜头一转,大街上又出现了出红差(去刑场枪毙)的画面,都是学生,其中一名学生还默默地看着英子。小孩子的世界天真无邪,成人的世界充满残忍和杀戮。

英子在荒原找到一个金佛像,送给了一个摇拨浪鼓的便衣警察,却成了小偷被抓的依据。接着,英子学校典礼,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下,大家又唱起了李叔同的《送别》,英子看到小偷来到学校,拿着弟弟的证书一脸高兴的样子。在集市上,英子也看到他们哥俩高兴地玩耍、吃饭。可好景不长,不久,小偷就被警察和巡捕抓了。他从小英子面前走过,这一对忘年交的表情都痛苦不已。英子和小偷每次分离的时候,小偷都会冲她眨眨眼,这次也不例外,守护了这个孩子纯洁的心。在小英子含着泪花的眼里,又一个朋友离她而去了。在她心灵里,又抹上了一道 情感 的伤痕。配乐响起,枯藤老树昏鸦,悲剧的结局在声画中被勾勒,透着一份凄凉。

英子与保姆宋妈(郑振瑶 饰)

英子九岁那年,她的奶妈宋妈的丈夫冯大明来到林家。英子得知宋妈的儿子死了,女儿也被丈夫卖给别人,心里十分伤心,不明白宋妈为什么撇下自己的孩子不管,来伺候别人。

英子下学后,看到宋妈正和来京的侄子柱子聊天,柱子暗示宋妈早点回家看看。英子父亲咳嗽得越来越厉害了,宋妈让英子给家写封信,说的冯村在顺义区牛栏山镇,这个地方没有叫冯村得,只有门头沟区永定镇有叫冯村的。宋妈唠唠叨叨地交代了许多话,可惜英子没写一个字,只是看着宋妈。宋妈教英子弟弟儿歌“一个鸡蛋壳壳,里面住个哥哥,哥哥出来买菜,里面住个奶奶,奶奶出来烧香,里面住个姑娘,姑娘出来点灯,烧了鼻子眼晴!”“槐树槐,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人家的姑娘都来了,就差我家的姑娘还不来。说着说着就来了,骑着驴,打着伞,光着屁股挽着髻。”这时,宋妈的丈夫冯大明赶着毛驴来了。当宋妈得知两个孩子一个死了一个卖给陌生人的事实后,英子出现,宋妈默默痛哭,丈夫干抽着旱烟,视听语言干净利落,没有用一句对白,就把宋妈的伤心欲绝,丈夫的无奈难堪,英子的善解人意都表达出来。当宋妈一个人呆呆地坐在厨房里,面对着火炉,整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导演用六个无声的镜头,宋妈没有一滴眼泪的脸庞,留给观众思考的余地,让人忍不住心酸落泪。

任劳任怨的宋妈隐忍地活着,出来为别人带孩子,哼唱着各种有趣的童谣,照顾着小英子姐弟,自己的孩子却惨遭死亡和送人。辛苦一生的支柱,在顷刻间倒塌,变为一片废墟,让观众暗自叹惋。宋妈的故事贯穿全片,让人不禁想起现代作家柔石写的短篇小说《为奴隶的母亲》里的春宝娘,她勤劳、朴实、善良,被丈夫典与秀才为妻,为了丈夫和儿子的生存,忍辱负重,去作地主传宗接代的工具,典期满后又归家重过困苦的生活。

英子爸爸(严翔 饰)去世

英子爸爸病情越来越重,不久就去世了。父亲死后,家道中落,也请不起帮佣了,只好和宋妈分别了。

英子到医院看爸爸,爸爸重病在床,看着女儿的成绩单,欣慰地笑了,继而问女儿:“这个学期迟到没?”英子说:“自从那次下雨,我赖床不去学校,您打了我,我就再没迟到过了。打得可疼啦。”爸爸愕然,心里也开始愧疚了吧。可是英子却朝着父亲璀然一笑。即便是挨父亲的打,也是甜蜜的呀。这一幕看得让人鼻子发酸。父女两人大特写对望,一张脸笑意盈盈,一张脸充满愧疚。

后来,英子的爸爸因肺病去世。宋妈也被她丈夫用小毛驴接走。英子随家人乘上远行的马车,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结尾在墓地的分离,贯穿全片的《送别》应景地响起,两个家庭从此天各一方。五分钟左右的戏,没有大动作,没有语言,却能使观众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绪力量。那满眼的红叶随着剧情的结束而定格,色彩、节奏、音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情绪的高潮,令人回味无穷、声泪俱下。

《城南旧事》是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许多人和事。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 历史 面貌,有极强的 社会 意义。影片中的人物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在他们悲剧的人生道路中恰恰折射出了人性的真善美,同时反映出了当时劳动大众人民的真实生活际遇。而这些人物最后一个个都远离了她,追求爱情的秀贞,有情有义的小偷,吃苦耐劳的宋妈,包括她爱的爸爸,这都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当小英子发现大人们的良好愿望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反差时,她天真善良的幼小心灵就愈发显得孱弱。表现了告别童年的悲伤和怀念的 情感 。让人的心头也萦绕着淡淡的悲哀。**以一种自然的手段表现出极强的平民意识,是一部纯美的散文式的**,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的意境,勾勒出淡淡中国水墨画般的画面。在悲剧氛围中弥散着凄美的忧伤与诗意。满含人间烟火味,却无半分名利心。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离别多……

《城南旧事》的“意象”,丰富多姿,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巍峨的山脉,蜿蜒的长城,秋风潇潇,断桥上,驼铃阵阵,衰败的城楼,暗示着影片的苍凉,雄浑的格调。僻巷的驼铃、挑担剃头的情景,沿街的卖唱,井台的打水,小学生放学的画面,丝丝入扣,一路下来使人陷入无言的哀伤。骆驼、归鸦、小油鸡、秋千、夜雨、火车、毛驴、水车、游街、小贩、红墙,煤油灯和电灯、五色旗、集市、报纸、成绩单、红叶等等,一切拿捏得恰到好处,让我们在聆听故事的同时,默默地感受着老北京的气息。小英子的“眼睛”,传达了小女孩的天真纯洁,善良真诚,敏锐机智……宋妈的“皱纹”中读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宽厚,体现了那个年代下层人物的辛酸悲惨、苦难不幸。景、物、人等各种意象结合在一起,唤起每个人的岁月记忆,并从中领悟、品味人生的真谛。

叙事结构上,保留发扬原作的散文化手法。三个故事,各不相关,以别离为主题贯穿其中,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英子与疯女秀贞、英子与小偷、英子与保姆宋妈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从不同的角度映照出20世纪20年代的具体 历史 风貌,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为了达到影片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以小英子的“眼睛”为视角。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捕捉与发现的。从儿童的视角建构起故乡生活的片段,以儿童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体味人生百态。在具体拍摄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镜头几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现在银幕上。

艺术手法上,充分调动**语言的各种元素,显示了自己独特的导演风格。各种诗词民谣的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大量运用反复手法,增强了荡气回肠的感染力。井台打水和操场放学场景都反复出现了四次,造成了生活的流逝感,“送别”的音乐旋律反复出现,造成了由听觉而引起的连贯感和统一感,三个故事有着一样的开头,都从宋妈送别她的丈夫说起,较多的长镜头和较多的大停顿,制造一种节奏上的重复。留白的运用让人遐想和思考。比如妞儿和英子两人相顾无言,宋妈的无声啜泣等。片中最为突出的镜头便是英子清澈的眼睛特写,各种境遇下的眼神,比语言更为有力,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是一部非常别致的**,用最稚嫩的眼神,去凝视最苍老的命题。融合了留白、复沓、象征、反衬等手法,以其清新隽永的“散文式**”风格,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整体来看,手法细腻而练达, 情感 饱含诗意,重视意象表述,以长镜头为主,抒情重于叙事,风格恬淡,让人心旷神怡。

离别的主题,关于离别,有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有李清照的“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有白居易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有徐志摩的“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等等,影片中的每个人物在生活的历程中偶然相遇了,熟识了,但最后都一一离去了。亲情的可贵,离别的折磨,深深牵动了观众的心。导演多次运用了“离别”这个主题,向我们展示了世事的无常和离别的无奈,引起观众心灵上的共鸣。整部影片以英子的视觉触摸往事,把三个并不相连的故事串联起来,最终以“离别”为 情感 归宿。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色彩明丽的北京风俗画,浸润着淡淡的哀愁和悲悯,同时也倾注了作者对童年往事的浓浓相思。在淡淡的乡愁的 情感 底色上,通过对人物命运悲剧的呈现,宁静而悠远地感染着观众。影片散发着浓郁的诗的韵味,清新而淡雅。

影片的音乐,尤其是主题曲,这首由李叔同先生作词,奥特威作曲的《送别》,有古朴单纯、清淡典雅的韵律和强烈的时代感,体现了影片所要表达的对祖国、对家乡、对童年深切的怀念以及几个主角离英子而去的悲伤 情感 ,催人泪下。音乐是有穿透力的,一段插曲把“淡淡的哀愁和沉沉的相思”点染开去,这种溢于言外的感情,自然朴素地传达给观众。使人感同身受,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城南旧事》中,英子的那双明亮纯真的眼睛足以使语言逊色,宋妈的朴实含蓄,把人们带入到了那个痛苦的年代。 一段动荡而美好、温暖又残酷的童年往事,让人感受到这个 社会 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透露出优美的散文意境和淡淡的忧伤。片中展现的包括胡同、四合院、艰难而纯朴百姓在内的老北京景象,今天再看,让人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的每一帧画面都将本自经典的文字变作了光影的艺术,堪称二十世纪**中经典中的经典。

八十年代的**,艺术家们经过十年文革的沉淀,才华一旦爆发出来,就一发不可收拾。《庐山恋》、《牧马人》、《少林寺》、《芙蓉镇》、《骆驼祥子》、《高山下的花环》、《红高粱》等等,让人枚不胜举。那时候的物价,老百姓花钱都是以分为单位,但却创造了亿元票房的记录。以前的老**,每一个眼神,每一个镜头都在讲述故事,你都可以细细品味。而现在,经过四十多年的 社会 变迁,全面市场化、商业化的洗礼,今天的时代风气,跟八十年代相比,已经大不相同。 如今充斥于院线里的**,强调剧情张力,不断制造冲突和悬念,看重对于观众的感官刺激,采用各种各样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特效。现代人生活在这个快节奏的 社会 里,已经流失掉了内心深处对人的本质的思索和反省,物化和异化使人心沉沦,一切 娱乐 为王。像《城南旧事》那悠然而从容的叙事节奏和淡雅明亮的写意视觉风格,令人难以忘怀。像素和 科技 在不断进步,演员和导演整体实力和拍摄水平却在大幅度下降。唉!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啊!悲哀啊,实在是悲哀,**最大的悲哀就是,钱有了,艺术没了!

《小欢喜》是由汪俊执导,黄磊、海清、陶虹、王砚辉、咏梅等主演的都市家庭教育剧。该剧改编自鲁引弓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方家、季家、乔家,三个家庭在“高三”这一年间面临高考下的悲喜故事。该剧于2019年7月31日在东方卫视、浙江卫视首播,并在爱奇艺、腾讯视频同步播出。

“第一次做父母”的家长,和刚刚迎来成年的孩子,因为爱而联结,也因为难以把握爱的边界而产生误会,但正是这些“历不完的试炼”让每个家庭都在爱与理解中学会成长。

电视剧《小欢喜》中,这部电视剧的阵容相当的大,陶虹饰演的角色是乔英子的母亲宋倩,是一个单亲妈妈,在她的生活中,她的女儿几乎是她的全部了,英子在学校关系好的朋友很少,男性女性各一个,分别是黄芷陶和方一凡。

按理说这个时期的学生不管男孩女孩都会有一些青春期上的懵懂,像方一凡就这样很喜欢黄芷陶,唯独英子的情感上没有很明显的表现,但是英子真的没有喜欢的男生吗?第一,当时英子的父亲乔卫东给她买了一盒乐高玩具,这么贵的东西,英子不敢拿回去,怕妈妈给她没收了,英子直接上车后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方一凡,这下意识的举动,可以反映出很多的地方。

第二,英子逃课被发现后,宋倩大怒感觉要失去女儿,留她一个人在家,这时英子也是给方一凡打电话的,方一凡看着英子流泪,帮英子擦了擦眼泪,这个镜头也是暖爆了,他们青梅竹马从小到大,有一种其实最好的人就在身边,但是从没感觉的感觉,当然这部剧主要讲高三紧张,学习的时候感情线也不是太深。很开心今天在为大家答疑解惑,希望我的解答可以帮助到大家,也欢迎大家在这里和我一起讨论。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六岁的小英子是在《骊歌》的旋律中,在枫叶瑟瑟的秋天坐在马车上向自己的童年告别的。《城南旧事》(导演:吴贻弓,1982年,马尼拉国际**节金鹰奖)几乎是围绕着“秘密”与“谎言”来完成叙述的。英子似乎天生就是一个怀疑主义者,她喜欢质疑,喜欢刨根问底。她问当教授的父亲:“贼干嘛要偷东西?”父亲的回答让她更糊涂:“他要吃饭,可又没钱。”她问家里的佣人宋妈:“为什么宋妈的孩子不自己带?为什么到我家当老妈子?为什么挣的钱又给人家(宋妈的丈夫)弄去?”宋妈的回答是:“说了你也不懂。”英子的小伙伴妞儿告诉她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以后,她更是不明白了:“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的?”英子的胆子也很大,别人都不敢搭理的疯女人秀贞,她不仅冲着她笑,还经常跑到她那里去玩。

英子童年生活的三个重要段落都是以离别来结束的,第一个段落是一场大雨,英子送走了母女团聚的疯女人秀贞和妞儿(她们结伴去找妞儿的父亲),自己大病了一场,然后她也搬了新家,上了小学;第二个段落,英子无意中在荒草堆里发现了被埋起来的赃物,从而她也结识了一个人——“他”,他说自己有个好弟弟,年年考第一,可他自己没能耐,为了供弟弟上学,才干了这一行,他还问英子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英子的回答是:“我不懂。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叫《我们看海去》,可我没看见过海,也分不清海跟天,分不清好人跟坏人。”后来,在学校的毕业典礼上,英子看见考第一名的同学上台领奖,下来后把奖状交给了一个人,正好就是草丛中的那个“他”。过了几天,英子听见有人喊贼被抓住了。“他”被警察带走,英子含着眼泪目送着“他”远去。影片的第三个段落,父亲去世。宋妈坐着小毛驴回家(她的儿女一个死了,一个被丈夫送了人),英子趴在马车的后座上,向那个为了带自己和弟弟,连自己的亲生孩子也顾不上的宋妈作别,也向童年作别。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一) 80年代中国**“诗化风格”的扛鼎之作

中国**“诗化风格”的传统若隐若现地延续着,在激烈的民族斗争、阶级斗争的大环境中艰难地生存着。80年代良好的政治文化氛围为**艺术家们的探索提供了难得的创造空间,“诗化风格”传统也因而获得了新的发展。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便是这一时期对“诗化风格”作出了最好阐释的一部经典之作。

影片《城南旧事》创作拍摄于1981-1982年间。是根据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由著名导演吴贻弓执导的这部影片,以其独具特色的内涵、风格及艺术探索,在中国**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成为走向世界的具有民族气派的中国**名片。《城南旧事》先后曾荣获第三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第二届马尼拉(菲律宾)国际**节最佳影片奖;第十届基多城(厄瓜多尔)国际**节二等赤道奖。

1、 影片内容

《城南旧事》表现的是小女孩英子在20年代旧北京的所见所闻,即英子童年时代的一些生活片断。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构成,这就是英子与秀贞及妞儿、英子与小偷、英子与宋妈的相聚与“离别”。

第一段落讲的是英子偶然认识了一位叫秀贞的“疯女人”,秀贞的男人是一位大学生,因从事革命活动遭到当局逮捕,从此再没回来。二人的爱情结晶小桂子一出生即被当作私生子,送到齐化门城墙底下,从此不知下落,秀贞也因此“疯”了。英子从秀贞那里还得知她一直在寻找她的小桂子。

妞儿是英子结识的一个小伙伴,被狠心的“父亲”逼着唱戏,经常被打得浑身是伤。一次妞儿告知英子自己是捡来的,她要去找她亲生父母。聪明的英子看了妞儿脖子后面的青痕,觉得与秀贞说的小桂子的特征一样,便冒雨将妞儿领到秀贞家中。激动不已的秀贞便把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二人带着行李箱冲到夜色沉沉的大雨中,说是乘火车找小桂子她爸,在火车呼啸的烟雾中,秀贞与妞儿的身影就此消失……

英子搬进了新帘子胡同的新家,不断听大人们说起附近闹贼的事。一次在荒草地玩耍时碰上了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好奇的英子便与他交上了朋友,从他那里听到一些似懂非懂的话和故事。后来英子看到他参加他弟弟的毕业典礼。一次找他玩,顺手将他藏在荒草中的一件器物拿出,被大人发现。不久,英子便看到巡警把他抓走,人们都为这个小偷、这个“贼”被抓到而高兴。英子用惊讶的目光又送走了一个“朋友”。

宋妈是英子家的佣人,出身贫苦,靠当老妈子养活自己的丈夫和孩子。在英子家几年后,宋妈才得知自己的儿子早已病死,女儿也被丈夫卖到不知什么人家去了。

英子的父亲既严厉又慈爱,是个大学教授。他经常在家里接待从事革命活动的进步学生。由于积劳成疾,患上肺病,不幸辞世。父亲去世后,英子全家便迁离了北京。

影片最后一幕是,英子与妈妈和弟弟祭扫了英子父亲的墓,在秋风瑟瑟中,乘上一辆马车告别了北京,而宋妈和丈夫则坐上一头毛驴,朝相反的方向,回她穷苦的乡下去了。英子与宋妈泪水涟涟,一步一回首地默默对视着,在洒满了红叶的蜿蜒山路上,渐渐离去……

2、 影片风格

本片导演吴贻弓在影片风格的追求上,非常明确而自觉,他用“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来概括本片的总体基调。

“淡淡的哀愁”,体现为主人公小英子与周围人们从相识相交到离别分手的一个个故事。小英子天真单纯的童年生活中,由于相遇了这样一些“朋友”而添加了许多有趣味有意义的内涵,但这些“朋友”各自不同的悲剧性生活,也使小英子为之不解或惊讶,而一个个“朋友”在小英子不舍的目光里离她而去,却又增添了许多的伤感与心痛。同样的故事,在另外导演手下,可能被处理为具有浓烈悲剧性、强烈情感性的风格,而吴贻弓则既落在“哀愁”处,又尽可能将这些较为强烈的悲剧冲突点、情感爆发点“淡淡”的处理,使之“引而不发”,保持很强的内在艺术张力。如三个段落的结束处本可以赋予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小英子与三个“朋友”分手离别的场景),但影片却在抒缓、静默的情调中慢慢展开。

“沉沉的相思”,意味着影片对于社会生活的理性思考。这既是基于原小说作者强烈的思念故土之情,也是导演对世事沧桑、历史变迁的哲理性思考的体现。“相思”——对故土、对童年、对一个个永远逝去、不可再现的生命的追忆,通过小英子的眼睛展现给观众,同时这“相思”也不是激烈的、激奋的,而是“沉沉”的,即主人公心灵深处的。如三个段落中与小英子相识相交的“朋友”——“疯女人”秀贞、小偷、宋妈各自不同的生活际遇,让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真实的生活境况,尽管不是正面描摹革命、贫穷、人生的苦痛,但却从这些“朋友”的生活中深切地感受和把握了这些内涵,而且这些内涵又伴随着主人公小英子的成长,在小英子不断追问“为什么”中得以较为深刻的表现。

导演吴贻弓曾对《城南旧事》的影片风格作了一番形象的描绘,认为它应当是“一条缓缓的小溪,潺潺细流怨而不怒,有一片叶子飘零到水面上,随着流水慢慢地往下淌,碰到突出的树桩或堆积的水草,叶子被挡住了。但水流又把它带向前去,又碰到了一个小小的漩涡,叶子在水面打起转转来,终于又淌了下去,顺水淌了下去”(见吴贻弓:《城南旧事》导演阐述,《城南旧事》资料,中国**家协会艺术理论部编)。不论是“淡淡的哀愁”,还是“沉沉的相思”都追求着这样“行云流水”般的效果。

(二) 视 听 语 文 读 解

影片《城南旧事》在**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及“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上,均有独具匠心的探索。

1、 **画面“意象”的选择与创造

所谓**画面“意象”,指的是那些为烘托影片气氛、表达特定思想、情感、情绪,可以引发观众的想象、联想的人、景、物等形象,这些“意象”原本可能是平常的人、景、物,但进入影片内,住往往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思想、情绪,有的“意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获得丰富性、多义性、多解性。

影片《城南旧事》的“意象”,丰富多姿,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为“意象”的人

影片最令人难忘的“意象”便是主人公小英子的“眼睛”。且不说这双“眼睛”在确立本片的“视角”、结构本片的段落等方面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单就这双“眼睛”本身所蕴积的丰富内涵,就足以令人称道。这双“眼睛”在本片中传达了小女孩的天真、纯洁;也传达了小女孩的善良、真诚;又体现了小女孩的敏锐、机智;还体现了小女孩的忧郁、多思……总之,本片所内蕴的思想、情感、情绪,或直接或间接地通过这双“眼睛”作为载体。影片《城南旧事》的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在成功地选择、创造了小英子的“眼睛”为这一“意象”。

宋妈的“皱纹”,也在多个场景、段落中以不同角度、不同位置、不同景别反复呈现,让人们从那“皱纹”中读出了劳动人民的朴实、宽厚,又读出了那个年代下层人物的辛酸、悲惨、苦难和不幸。

作为“意象”的“景”。为了体现20年代旧北京的风情,更为了营造全片“岁月流逝感”、“世事沧桑感”、“往事追忆感”,本片主创人员绞尽脑汁,搭设了井窝子、卢沟桥等场景,其中井窝子、学堂操场、小偷躲藏的荒草地、布满红叶(枫叶)的山路等,给人印象最深。

作为“意象”的“物”。与“景”的功用一样,影片中的骆驼、归鸦、小油鸡、秋千、夜雨、火车、毛驴、水车等既来自小说原著,又进行了“二度创造”,使之与场景、特别是与片中人物的活动、情感、思索、情绪等结合在一起,使观众能够借以想象、联想,唤起每个人的岁月记忆,并从中领悟、感受、口味人生的真谛。

2、音乐音响的设计与运用

影片《城南旧事》的音乐音响设计与运用取得了突出成就。

吴贻弓的父亲是著名作家、画家丰子恺的同学,皆为李叔同先生的弟子,因此当吴贻弓着手拍摄《城南旧事》时,其父为他背诵了许多首李叔同先生填词的,那个时代流行的学堂歌曲。这使吴贻弓大受启发,并因此重新创作了本片的导演台本,著名作曲家吕其明据此精心创作、设计了本片的音乐音响。

本片的主题音乐。影片选择了由李叔同先生填词的著名学堂《骊歌》作为全片主题音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杯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这歌词与令人感伤、充满离情别意的旋律有机地揉在一起,在片中多次出现,一次次将“离愁”之情推向高潮,取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

本片的音响。影片对音响精致巧妙的设计,获得业内人士调度评价。井窝子边,哗哗滚出的水流声、归鸦的呼叫声、街头小贩的叫卖声、剃头挑担声、驼队的风铃声汇合在一起,用音响描绘出了20年代旧北京的独特风情。学堂操场上,放学的钟声、孩子们奔出学堂的欢闹声;配上《骊歌》的琴声与歌声,将一种浓郁的思念、追忆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疯女人”秀贞将妞儿认作自己的小桂子,拉上妞儿连夜冒雨赶往车站,画面上一列火车喷着浓浓的白烟呼啸而来,此时在淡淡的音乐声中,火车呼啸的声音、秀贞与妞儿的喊叫声、英子的喊叫声、雨声、雷电声交汇在一起,将这暗示着悲剧的一幕演绎得撼人心魄。

3、“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

“艺术重复”是艺术创造中经常使用的技巧手法,它意味着构成艺术作品的某些因素――语言、旋律、音符、线条、形体动作、色彩等,在同一部艺术作品中的反复多次呈现。作为综合多种表现手段的艺术、**的“艺术重复”运用时也许格外困难,如果不能够起到推进**展开、强化**艺术感染力、表现力的作用,则有可能带来节奏拖沓、进展迟缓、繁琐屑碎、使人产生观赏疲惫乃至厌烦之感。

影片《城南旧事》“艺术重复”技巧手法的采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恰恰成为它艺术探索最有价值的一个部分。

整体结构的“艺术重复”。影片由三个大的段落结构而成,为保持作品的完整性、整体感,本片紧紧抓住“离别”这个“魂”,每一个段落都按照“相聚→离去”的方式进行叙事、表达、展开。“疯女人”秀贞与小英子把妞儿领到秀贞家后,秀贞与妞儿(小桂子)便离她而去。小偷与小英子在残墙断壁后的荒草地不期而遇,此后二人也成了朋友,常常聚在一起,直到最后小偷被警探抓走,离小英子而去。宋妈与小英子相聚家中,几乎成了小英子家中的一员,最后也不得不含泪告别,消失在小英子的视野中。“相聚→离去”成为结构全片叙事方式的“艺术重复”,将“离别”一步步展开、深入,使全片成就了统一、完整的艺术品格。

画面语言的“艺术重复”。小英子那双会说话的“眼睛”的画面,从各个角度、各个位置充分地表现,小英子的“眼睛”便成了本片“艺术重复”最多、表现力也最强的画面语言。而“井窝子”井台打水、学堂操场放学这两组规模较大、内容也较丰富的画面,在本片中各重复多次。“井窝子”井台打水,是那个时代的一道独特风景,画面中缓缓流出的井水,伴着缓缓走过的骆驼队,缓缓走过的街头小贩各色人等,造就出“岁月流逝感”和“世事沧桑感”。学堂操场放学则在孩子们冲出教堂、奔向操场、嬉戏在一起的画面中,唤起人们各自亲切的童年的回忆,造就出“往事追忆感”。而“井窝子打水”、“学堂操场放学”这两组画面的多次重复,每一次都伴随着主人公生活历程一个小小的变动,或是离别了一个旧“朋友”,或是即将结识一个新“朋友”,或是告别旧居、搬到新家,或是家中出现某种变故(如父亲病故)等。这样的“重复”实际上起到了艺术表现“起承转合”的作用。

声音语言的“艺术重复”。作为主题音乐的《骊歌》,通过不同形式的变奏,在片头、片中与片尾多次出现,除了结构影片的功能,多次重复带来的更多是情感、情绪的逐渐积累,对人们情感、心理世界渐次增强的冲击。可以说,自20年作为学堂歌曲传唱一时以来,《骊歌》大规模、广泛地被传唱,就是在影片《城南旧事》上映之后。借助《骊歌》的“艺术重复”,影片《城南旧事》获得了其独特的魅力,而《城南旧事》多次“重复”出现《骊歌》,也使《骊歌》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小英子朗读背诵课文《我们看海去》,在片中也多次重复出现,“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金色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照在船头。我们看海去……”朗朗的童声蕴积了创作者们多少对于过去、对于童年、对于往事的遐想与追忆,这浓浓的情感记忆当会引发人们强烈的共鸣。

“节奏的艺术重复”。影片采用了不少长镜头和大停顿,当影片进展到一种情绪状态或一个故事段落之时,常常采用长镜头和大停顿,以追求“动”与“静”、“热”与“冷”、“驰”与“张”结合,带来的特有艺术张力。如小英子躺在病床上静思默想的镜头、宋妈听到孩子死后在厨房木然发呆的镜头,都是“大停顿”,同时为长镜头。尤其是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小英子与其他人物“对视”的镜头,如小英子与秀贞(谈小桂子)、小英子与小偷(小偷被抓走时)、小英子与父亲(在父亲病床前)、小英子与宋妈(片尾告别各自离去时),加大了镜头长度,作了较大停顿;同时每当采用“长镜头”、“大停顿”时,镜头摇移的速度、镜头持续的时间又大致相同,形成了全片既充满变化,又整体统一的节奏,这种统一“节奏”的多次重复,造就出一唱三叹,余音不绝的艺术效果。

4、本片的“视角”及其表现

为了达到影片完整统一的艺术效果,本片的“视角”或“视点”归结为一个:小英子的“眼睛”。一切发生的事情,都是通过小英子的“眼睛”捕捉与发现的。影片的镜头几乎全是小英子的主观镜头,只要合乎小英子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便可以展现在银幕上。为了使这一“视角”既符合生活逻辑又符合情感逻辑,本片在具体拍摄中多用小英子的低视角拍摄,也就是多拍小英子“眼睛”视野可及的生活,小英子看不到或不可能想到的尽量不拍。“视角”及“视角”表现的独特,也是影片《城南旧事》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7580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