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读这首诗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作者唐寅的生平。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年奉佛,号六如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出生在明中后期一个小商人家庭。唐寅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才子型文人,诗文书画兼擅,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为“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往来唱和,号称“吴中四才子。”据《明史》本传记载,唐寅“性颖利”,博通经史,然“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 ,经祝允明规劝,乃闭户折节,并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29岁时举乡试第一,故人多称其为“唐解元”。翌年,唐寅入京参加会试。正当他踌躇满志,一心想中状元 “显亲扬名”时,却意外地牵连进科场舞弊案,羁囚诏狱一年,虽终不了了之,却也彻底断送了他的仕进之路,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益放浪,终生以卖文墨为生,年五十四而卒。
桃花坞位于苏州城北,宋时曾是枢密章粢的别墅,后废为蔬圃,被唐寅看中,于正德二年(1507)建成于桃花庵别业,自号“桃花庵主”,那一年,他38岁。唐寅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就隐居在这里,呼朋引类,诗酒度日。《桃花庵歌》是其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起首四行,有如一个长长的“推”的镜头,由远及近,将一个画里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短四行,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堆积出一个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设定的情境之中。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加重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便展开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图:“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看这桃花仙人何等逍遥,何等快活,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这里,花与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上几句,可谓作者自况,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高明《琵琶记》)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花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几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沈氏,开始了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虽仕进无门,毕竟身有所托,又值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此一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以上六行全用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中,因用韵的关系,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诗人傲世不俗的个性,和居处生活的的超脱与释然。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这也正合了韩愈“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音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潭唱和诗序》)的著名论断。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最早见诸文学作品,当于《诗经·周南》之《桃夭》篇,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 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把酒对月歌》)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
(《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
(《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
(《桃花坞》)
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
(《题画廿四首其十五》)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稽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然而唐寅当真就如诗中所描述的,真的当起了他的逍遥神仙吗?表面看来是如此,但如果我们结合他的身世加以分析,便会有另外一种解读了:这其实不过是诗人聊以自慰罢了,他何尝不再幻想,把隐居作为自己“坐致公卿”的“终南捷径”?《明史·文苑传》中有关于唐寅的一段记载:“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 事在正德九年(1514)唐寅 45岁时。不久,宁王造反,很快被抓杀头。命运再一次和唐寅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而且这一次,又险些害了性命!即便如此,唐寅入仕之心始终不泯。他晚年的《梦》和《夜读》两首诗,将这位落难才子的心事暴露无遗:
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钟声敲破邯郸景,仍旧残灯照半床。
(《梦》)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对残灯漏转长。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夜读》)
尤其《夜读》一首,简直让人啼笑皆非。看来,这位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其真实生活也未如诗里的桃花仙人。他始终没有真正“看透”、“放下”,自慰也好,劝世也罢,及至晚年事佛,都不过是在无奈中为自己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而已。《明史·文苑传》载:“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些并不影响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地位。唐寅在世时声名已著,除在绘画史上拥有突出地位外,在诗词上亦有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并以其独特超凡的个性和艺术气质,从一个侧面,给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时代做出典型、生动的诠释。
内容方面: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年少失意,看破官场后唾弃仕途,最终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相同的生活方式:消极避世。这首诗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典型。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见一斑。
技巧方面:始终的每一句几乎都是对偶句,整首诗对仗极为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及情感冲击力极强;前三句还用了顶针手法,在诗歌开头清晰描写环境的同时,手法语境上颇耐人玩味,引人入胜的同时顺其自然的带出了后面的部分。诗中也未用艳丽词藻,就像唐寅清高的为人。
唐寅 经典语录
1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临终诗》
2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3我画兰江水悠悠 ,爱晚亭上枫叶稠。 秋月融融照佛寺 ,香烟袅袅绕轻楼。
4三杯浑白酒,几句话衷肠。何时归故里,和她笑一场。《醉诗》
5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桃花庵歌》
6我问你是谁,你原来是我,我本不认你,你却要认我。咦!我少不得你,你却少得我,你我百年后,有你没了我。《唐伯虎自赞》
7百字话,但求何故知何故,疏于与墨未能诉。
8举弘治十一年乡试,解元为之唐伯虎,晚年颓然自放去,安定树前桃花坞。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贱,一在平地一在天;若将贫贱比车马,他得驱驰我得闲。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明史》
9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元宵》
10问郎花好奴颜好?郎道不如花窈窕。佳人闻语发娇嗔,不信死花胜活人。将花揉碎掷郎前:请郎今日伴花眠!《妒花》
11不鍊金丹不坐禅,不为商贾不耕田。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言志诗》
12男儿立志三步曲:齐家、治国、平天下。
13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夜读》
14 人生 不向花前醉,花笑人生也是呆。《花下酌酒歌》
15有花无月恨茫茫,有月无花恨转长。花美似人临月镜,月明如水照花香。扶筇月下寻花步, 携酒花前带月尝。如此好花如此月,莫将花月作寻常。《花月吟》
16红满苔阶绿满枝,杜宇声声,杜宇声悲!交欢未久又分离,彩凤孤飞,彩凤孤栖。别后相思是几时?后会难知,后会难期。此情何以表相思?一首情词,一首情诗。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 青春 ,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一剪梅》
17万事由天莫强求,何须苦苦用机谋?饱三餐饭常知足,得一帆风便可收。生事事生何日了,害人人害几时休?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叹世》
18莫道无情何必尔,自缘我辈正钟情。《落花诗》
19绿杨枝上啭黄鹂,红杏梢头挂酒旗。
20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菊花》
21人为多愁少年老,花为无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老少年》
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出自:明代唐寅《桃花庵歌》。
译文:别人笑话我太疯癫,我却笑别人看不穿世事。
2、桃花净尽杏花空,开落年年约略同。自是节临三月暮,何须人恨五更风。
出自:明代唐寅《落花诗》。
译文:桃花落净杏花也落空了枝头,开花和落花年年大致相同。节令已经到了暮春三月,就是这些花儿该落的时节,何必怨恨是风把它们吹落呢?
3、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出自:明代唐寅《夜读》。
译文:如果我的名字不能显重一时我就不死心,为此我起来挑亮油灯再读文章。
4、人为多愁少年老,花为无愁老少年。年老少年都不管,且将诗酒醉花前。
出自:明代唐寅《老少年》。
译文:人因为多忧多虑年轻而显苍老,花因为无忧无虑凋零前依旧那么艳。也不去计较什么年老年少了,只能暂且抛开那些愁烦的事情,把酒吟诗醉卧在花前了。
5、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
出自:明代唐寅《桃花庵歌》。
译文:酒醒的时候静坐在花间,酒醉的时候在花下睡觉,半醒半醉之间一天又一天,花开花落之间一年又一年。
6、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出自:明代唐寅《临终诗》。
译文:人活在世上总离开的时候,死后去了地府也没什么,其实阳间和地府都差不多,就当作是在异地漂流吧。
7、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出自:明代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译文:整日里都是眉头紧皱如黛峰耸起,脸上留下千点泪痕,万点泪痕。从早晨到晚上一直在看着天色云霞,走路时想念你啊,坐着时也是想念你!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晚年奉佛,号六如居士,吴县[今属江苏]人,出生在明中后期一个小商人家庭。唐寅是我国古代典型的才子型文人,诗文书画兼擅,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合为“明四家”,又与祝允明、文徵明、徐祯卿往来唱和,号称“吴中四才子。唐寅“性颖利”,博通经史,然“与里狂生张灵纵酒,不事诸生业” ,经祝允明规劝,乃闭户折节,并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29岁时举乡试第一,故人多称其为“唐解元”。翌年,唐寅入京参加会试。正当他踌躇满志,一心想中状元 “显亲扬名”时,却意外地牵连进科场舞弊案,羁囚诏狱一年,虽终不了了之,却也彻底断送了他的仕进之路,被谪往浙江为小吏。唐寅耻不就任,归家后益放浪,终生以卖文墨为生,年五十四而卒。
桃花坞位于苏州城北,宋时曾是枢密章粢的别墅,后废为蔬圃,被唐寅看中,于正德二年[1507]建成于桃花庵别业,自号“桃花庵主”,那一年,他38岁。唐寅后半生的大部分时间就隐居在这里,呼朋引类,诗酒度日。《桃花庵歌》是其诗词中最著名的一首,乃是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坞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种桃树,又摘桃花换酒钱。”起首四行,有如一个长长的“推”的镜头,由远及近,将一个画里神仙陡然呈现在读者面前。短短四行,重复用了六个“桃花”,循环复沓,前后钩连,浓墨重彩,迅速堆积出一个花的世界,使人一下子落入其所设定的情境之中。不紧不慢的语调和语速,又加重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桃花仙人究竟过得是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便展开一幅“醉卧花间”的美图:“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还来花下眠。半醒半醉日复日,花落花开年复年。”看这桃花仙人何等逍遥,何等快活,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醉酒赏花。这里,花与酒,已不完全是诗人藉以谴怀的外物,简直是诗人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也成了独立的生命个体,花、酒与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上几句,可谓作者自况,意象生动、鲜明而有深义。那个曾经幻想“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学子唐寅不见了,那个烟花柳巷醉生梦死的风流才子不见了,痛也痛过,乐也乐过,在经历了几年放浪生活之后,唐寅终于还是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定这一处世外桃源,和继娶沈氏,开始了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虽仕进无门,毕竟身有所托,又值壮年,美景逸思,一咏成诗。
“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此一句承上启下,道出了诗人的志趣所在:与其为了荣华富贵奔波劳碌屈己下人,何如在花酒间快活逍遥:“车尘马足贵者趣,酒盏花枝贫者缘。若将富贵比贫者,一在平地一在天。”“车尘马足”只是富贵者的趣味,而花和酒注定与贫者结缘。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两种生活自然有着天壤之别,但换个角度去理解,那些富贵者须得时刻绷紧神经,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地过活,而所谓贫者,却能多几分闲情,多几分逸趣,反而活得更加自然、真实,更加轻松和快乐。以上六行全用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每一句中,因用韵的关系,前紧后舒,充分表现出诗人傲世不俗的个性,和居处生活的的超脱与释然。
然而此中真义并非人人悟得,君不见“别人笑我忒疯癫”?而“我”,却不以为然:“我笑他人看不穿。”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昔日叱咤风云富贵至极的君王将相,如今又如何呢?不但身已没,势已落,连花和酒这些在他们生前不屑一顾的东西都无法奢望了,甚至连坟茔都不保。如果他们在天有知,也只能无奈地看着农夫在自己葬身的土地上耕作了。 “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句收束,戛然而止,余味绵绵。
通观全诗,层次清晰,语言浅近,回旋委婉,近乎民谣式的自言自语,然而就是这样的自言自语,却蕴涵的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绵延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中之最上乘者。
这首诗中最突出,给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桃花,本意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而至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一出,桃花便更多地被用来表达隐逸情怀了。古代,桃还有驱鬼辟邪的意思,而“桃”与“逃” 谐音,因有避世之意。在唐寅的诗中,“桃花”这一意象频频出现。试举几例: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把酒对月歌 ]
桑出罗兮柘出绫,绫罗妆束出娉婷。娉婷红粉歌金缕,歌与桃花柳絮听。
[桑图]
野店桃花万树低,春光多在画桥西。幽人自得寻芳兴,马背诗成路欲迷。
[题画四首其一]
花开烂漫满村坞,风烟酷似桃源古。千林映日莺乱啼,万树围春燕双舞。
[桃花坞]
草屋柴门无点尘,门前溪水绿粼粼。中间有甚堪图画,满坞桃花一醉人。
[题画廿四首其十五]
不难看出,例中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闲居和隐逸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士人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情怀,更与世事苍凉、傲岸不羁、独行特立结缘。晋有刘伶、稽康,唐有“饮中八仙”,宋有东坡“把酒问青天”,而到了明代,又有了唐寅醉酒花下眠。
然而唐寅当真就如诗中所描述的,真的当起了他的逍遥神仙吗?表面看来是如此,但如果我们结合他的身世加以分析,便会有另外一种解读了:这其实不过是诗人聊以自慰罢了,他何尝不再幻想,把隐居作为自己“坐致公卿”的“终南捷径”?[明史·文苑传]中有关于唐寅的一段记载:“宁王宸濠厚币聘之,寅察其有异志,佯狂使酒,露其丑秽。宸濠不能堪,放还。” 事在正德九年[1514]唐寅 45岁时。不久,宁王造反,很快被抓杀头。命运再一次和唐寅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而且这一次,又险些害了性命!即便如此,唐寅入仕之心始终不泯。他晚年的[梦]和[夜读]两首诗,将这位落难才子的心事暴露无遗:
二十年余别帝乡,夜来忽梦下科场。鸡虫得失心尤悸,笔砚飘零业已荒。
自分已无三品料,若为空惹一番忙。钟声敲破邯郸景,仍旧残灯照半床。
[梦]
夜来欹枕细思量,独对残灯漏转长。深虑鬓毛随世白,不知腰带几时黄。
人言死后还三跳,我要生前做一场。名不显时心不朽,再挑灯火看文章!
[夜读]
尤其[夜读]一首,简直让人啼笑皆非。看来,这位名满天下的风流才子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其真实生活也未如诗里的桃花仙人。他始终没有真正“看透”、“放下”,自慰也好,劝世也罢,及至晚年事佛,都不过是在无奈中为自己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而已。[明史·文苑]》载:“寅诗文,初尚才情,晚年颓然自放,谓后人知我不在此,论者伤之。”说的正是这个意思。
当然,这些并不影响他在文学艺术上的成就和地位。唐寅在世时声名已著,除在绘画史上拥有突出地位外,在诗词上亦有独创的成就。其诗真切平易,不拘成法,大量采用口语,意境警拔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并以其独特超凡的个性和艺术气质,从一个侧面,给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唐、混沌的时代做出典型、生动的诠释。
内容方面: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却年少失意,看破官场后唾弃仕途,最终采取了与中国历史上许多文人相同的生活方式:消极避世。这首诗就是体现这种思想的典型。状若疯癫的高傲,看破红尘的轻狂,看似洒脱不羁,却又隐隐透出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意味,其深埋心底的怀才无处遇、抱负不可舒性情也可略见一斑。
技巧方面:始终的每一句几乎都是对偶句,整首诗对仗极为工整,读来朗朗上口,感染力及情感冲击力极强;前三句还用了顶针手法,在诗歌开头清晰描写环境的同时,手法语境上颇耐人玩味,引人入胜的同时顺其自然的带出了后面的部分。诗中也未用艳丽词藻,就像唐寅清高的为人。
其一
翰墨场中古祢衡,桃花树下醉春风。
闲吟海内传名姓,挥袖临风画自成。
其二
豪右千金买画图,身名鼎沸似横出。
谁知冷卧茅屋下,风雨诗中叹六如(唐寅别号)。
其三
笑世声中坐苦禅,抽身泥淖擅神仙。
寻花非为真眠柳,夫妇衔杯看月圆。
其四
自在挥毫非为利,随心注我不关经。
江山敢比人君富,信手丹青便大明。
说起唐伯虎,很多人都以为他是高富帅,娶了8个白富美,是人人称羡的富家公子,我一直觉得他就应该是**中的那个形象。然而在整理关于他的资料的过程中却发现,他并不是什么高富帅,也没有8个白富美,甚至可以说一生坎坷。
唐寅,字伯虎,出生于1470年。父亲唐广德经营了一家小酒馆,因为酒馆的档次低,来吃酒的也都是市井小民。从他出生起,父亲就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能登科入仕,光宗耀祖。而他也不负众望,16岁就中了秀才,并且是第一名的好成绩,以至大名广播,人人都赞叹不已。加上本身就有些乖张放诞,平日里与朋友吃吃喝喝,吟诗作画。为此,父亲为了让他收心,在19岁时给他娶了媳妇徐氏。徐氏特别孝顺,对唐伯虎也非常好,又很能干,家里的一切事物全靠她,为此,唐伯虎对她有很深的依赖和依恋的情感。
25岁是唐伯虎一生中最痛苦的一年。这一年他的父亲去世了,没想到刚刚料理完父亲的后事,母亲又因为哀伤过度,一病不起过早的辞世了。他的妻子徐氏带着对儿子和爱人的不舍含恨而终。在徐氏病故后不久,唐伯虎唯一幼小的儿子夭折了。而这还没有完,就在不久后,远嫁的妹妹也意外去世了。25岁的唐伯虎一年失去了5位至亲,这该是怎样的痛苦!他在《答文徵明书》中写到:
不意今者,事集于仆。哀哉哀哉!此亦命矣!不幸多故,哀乱相寻,父母妻子,蹑踵而殁,丧车屡驾,黄口嗷嗷。
在悼念妻子的《伤内》中写到:“凄凄白露零,百卉谢芬芳。槿花易衰歇,桂枝就销亡。迷途无主驾,款款何从将。扶景念畴日,肝裂魂飘扬。”
家庭的变故,对唐伯虎的打击是双重的,他的一生幸运的事太少了。好不容易在好友的鼓励下振作起来,开始读书备考,终于在29岁时中了解元。却在转年赴京会考后被牵连进了一场科场舞弊案关进了监狱。沮丧、失望、愤怒之后,他开始频繁的流连于烟花柳巷,并创作了很多与享乐和女色相关的绘画作品。
绘画是唐伯虎众多艺术造诣中最突出的一种,他擅长山水画和仕女图。他的画风既有吴门诗画家的柔美隽秀,又有其独特的雄浑之气。
山水画:
早期的唐伯虎拜吴门画派创始人沈周为师,他的绘画可谓“远攻李唐,近交沈周”。布局上多用“两段式”的前后结构,充分体现吴门画派风格,笔锋苍劲活泼,整体细润秀雅,代表作有《对竹图》。
后期他拜周臣为师,他的山水画多表现雄伟险峻的崇山峻岭、楼阁溪桥,也有描绘四时朝暮的江山圣景,还有描绘亭榭园林和文人雅士悠闲生活的,代表作为《关山行旅图》、《行春桥图》等。画作中石质坚峭、笔法劲健、墨色淋漓。 其次,水墨花鸟画。总体上墨韵明净、生趣盎然。例如《雨竹图》,画作以两组浓叶为主枝,后出淡叶,叶片皆向下,好似雨打之势,充满灵动活泼之美。
人物画:
唐伯虎的人物画体现了明代中期社会文化的审美情趣,主要以工细艳丽、色彩浓艳为主。后期重水墨写意,线条细景流畅、风格洒脱,并且注重人物神情描绘,代表作为《李端端图》、《孟蜀官姑图》、《仕女图》等,其中《李端端图》据说就是“唐伯虎点秋香”的原型。
他晚年居于“桃花坞”,自称“桃花庵主”,此时的绘画以细笔山水居多,构图简洁明了,用笔细劲中锋,纤而不弱,力而有韵,刚柔并济。代表作有《山路松风图》、《春山伴侣图》等。 他的绘画风格多变,画作没有时间标注,所以很难按时间划分其画风变化进程,但他的画作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比如《关山行旅图》创作于他的亲人相继离世之后,枯萎暗淡的树枝盘结纠集在一起,似乎也预示着他内心的苦闷与哀伤。他波折的人生经历虽然使他郁郁不得志,但也激发了他艺术的创造力,为他的绘画注入了生命力。
1505年,36岁的唐伯虎和沈九娘结了婚,他们以卖字画维生,并生了一个女儿。在此期间,生活虽然清苦还算幸福。可是幸福总是短暂的,1512年,37岁的沈九娘因为操劳过度离开了人世,这使得唐伯虎非常痛苦,从此他再也没有娶妻,而是皈依佛门,法号“六如居土”。
唐伯虎过世时家境萧条,没有钱安葬,只能靠朋友们的慷慨相助才在桃花庵附近埋葬。而在他临终时写下的绝笔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他这一生祸事不断,孤苦伶仃,虽然生在阳间,但与地府又有哪些区别。
《绝笔诗》
“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也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微信关注 慧画网 ,获取高清素材链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