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围城》的评论

关于《围城》的评论,第1张

  自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一书问世后,人们往往把婚姻家庭喻作一座城。

  各色男女,他(她)们有意无意地围成一堵堵城墙,一堵堵关于爱的墙,便有了一座座婚姻的《围城》。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有意无意中有了剖析婚姻经典名句。

  爱恨情愁,诉爱情;喜怒哀乐,说婚姻;柴米油盐,道生活;酸甜苦辣,品人生--BBS、众网友倾心交流,便有了这说不完的《围城故事》!

  其实这《围城》又何止表现在婚姻情感,人们的工作及生活之中,《围城》现象随处可见踪迹。

  每当现实与理想相冲突,而你又不甘碌碌无为,思想上出现无法突破的困扰,不也犹如进入《围城》?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婚姻的《围城》也不过是大千世界的缩影。这围城里琐碎的故事,值得每一个人的关注。

  有人理解《围城》是走入了困境的婚姻;有人干脆说;它就是现实婚姻的写真。

  有人感叹它的哀婉缠绵;有人忍无可忍;要砸烂这婚姻围城!

  有人在认真细心的品味它的甜蜜;

  有人在劝说;婚姻需要耐心的经营!

  城外有浪漫美好、如痴如醉的爱情,城内是家长里短、油盐酱米的现实。

  智慧者说;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才是这"围城"现象形成的实质。

  爱情、婚姻、家庭、人生的欢喜悲忧,尽情述说吧。

  把欢声笑语播散给来这里的每一个人是《围城故事》的义务;

  郁闷烦恼,也说出来,《围城故事》愿意默默的倾听;

  伤痕累累,这里是你疗伤酣息的港湾。

  《围城故事》,一个感悟人生、心灵交流的优秀平台。

《围城》作为一部学者小说,在艺术上,有着卓然不群的风格。小说运用近手喜剧的手法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艺术效果,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感受到的或多或少的虚无感和比较强烈的不满情绪:方鸿渐灰暗的心灵,在生活和事业上一事无成的空谈之中,都蕴涵了作者的这种思想情绪。作品视角独特、语言犀利,以讽刺和比喻手法贯穿始终,让人在忍俊不禁的笑声之中默默体味到某种沉重感和无奈感。小说的独特手法开辟了现代小说的新领域。

《围城》讲的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遭遇及其思想性格的描写,刻画了某些脱离抗战和工农群众的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

《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钱钟书(1910年10月20日—1998年12月19日),江苏无锡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

《围城》从“围城”这个比喻开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类的“围城”困境:不断的追求和对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随之而来的不满足和厌烦,两者之间的矛盾和转换,其间交织着的希望与失望,欢乐与痛苦,执著与动摇——这一切构成的人生万事。

“围城”困境告诉人们人生追求的结果很可能是虚妄的,这看起来好像很有点悲观,但骨子里却是个严肃的追求,热忱深埋在冷静之下,一如钱钟书本人的一生。

扩展资料:

《围城》包含着深厚的思想意蕴。

一是社会批判层面。作品通过主人公方鸿渐的人生历程,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统区的国政时弊和众生相进行了抨击,包括对上海洋化商埠的腐败堕落、对内地农村的落后闭塞,对教育界、知识界的腐败现象的讥讽。

二是文化批判的层面。这一点,主要是通过对“新儒林”的描写和对一批归国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来实现的。《围城》中的人物,大多患有崇洋症,但骨子里还是传统文化起主导作用。

方鸿渐是“新儒林”中尚有正义感的人物,他的出国留洋,目的是“光耀门楣”,好比前清时代花钱捐个官。他的懦弱的性格,悲剧的结局,正是传统文化所致。

——围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421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