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书法是可以抒情的。请问情从何来?如何抒发?

人们常说,书法是可以抒情的。请问情从何来?如何抒发?,第1张

书法的确是一门抒情艺术,至于情从何来?如何抒发

这需要有个前提:一、以书法抒情者必须是书法家 ,至少要懂得欣赏书法艺术。二、“情”分两种,一种是先天的情感系统,这一类情发自内心,其属性多半是自私的,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经过阅历的积累才会逐渐心生慈悲,先天的情感系统靠的是被动感知,而不会主动抒发;第二种是在先天的基础上经过文化的情感系统,这一种情感系统是后天形成的,通过丰富知识结构,对所有能唤起情感兴奋的知识的理解、消化、储存,如果在某一特殊情境中激活那一储存已久的情感,此时此刻情感兴奋,必须有一种渠道、一种形式予以宣泄、抒发,而书法、音乐均为最佳宣泄途径,是以文人兴致所致不是引吭高歌就是挥毫泼墨!故而,情从心中来,尽情宣泄即可抒发胸中快意而痛快淋漓!

从广义讲,书法是指文字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汉字书法为汉族独创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等。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无不溢满着浓浓的情意思想。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潇洒俊逸,于春日雅集盛况而感怀人生;颜真卿的《祭侄稿》元气淋漓,于烟云满纸间调和着悲伤与愤慨;苏东坡的《赤壁赋》舒朗豪迈,在明月清风间袒露着一种彻悟的情怀,毛泽东主席的《北国风光》,在长城、大河上指点着那古往今来,笔走龙蛇,刚柔并济,感今怀古,有悲有喜!

的确,书法是可以抒情的。情从何来?情来自内容,情来自喜怒哀乐,情来自生活的点滴,情来自自己的修养,情就在自己的心理。如何抒发?请拿起毛笔,真诚地挥毫吧,写出来的,都是人生的珍贵记忆!

真情找到了,抒发也知道了,至于效果高低如何?这可要看自己的修行了。要想以书法抒发感情成功而完美,离不开两点,即:自己的思想境界和笔墨功夫。

  颜真卿是书法史上有深远影响的唐代书法大家。他的书法开一代书风,很有开拓性。他的书法非常雄浑,气势磅礴。这种书法特点在唐代以前有很多书法作品已有端倪。如钟鼎文中的大盂鼎饱满;汉代张迁碑,很雄强、方峻;汉代的衡方碑也很雄浑。泰山的经石峪,大字也很有气魄,犹如泰山,每字如小泰山;北魏的龙门造像化,墓志铭风格雄强。颜真卿以前以壮美的风格存在。但颜结合时代要求,个人风格,将雄浑的风格发展到一个高峰。有人说,书法到了颜已到了一个极点,《大唐中兴颂》这一作品有代表性。书法中的雄浑,不只对前人有发展,而且就本身而言,早期作品《多宝塔》,那时的字还很规矩,竖粗横细,每个字很方正、规矩,比较拘谨,与晚期作品比较,不如后期雄浑。

  《大唐中兴颂》是唐平定安禄山叛乱后,颜真卿63岁时所写。碑方正,字亦方,碑文整体布局充满大气磅礴,布白不在字的外面,而是在内部。如君臣的“臣”、“为”字都可以看出-方正。中宫很舒展,不是约束收敛的。王羲之的字,表现潇洒,中宫收紧的。而颜字中宫舒展,整个字给人充满的感受,不仅整体布局,每个字都是充满的。山高的“山”字,笔划少,但亦给人雄浑的气势,这是结体方面。

  用笔方面,可以说笔笔中锋,而且用的藏锋,给人圆劲浑厚的感觉。象二王那种露锋,在这里几乎看不到。那是潇洒飘逸的,这里却都是圆浑、藏锋。到了《中兴颂》,与早期作品竖粗横细,比较严整的写法也冲淡了,横竖对比慢慢淡化。这种风格体现了盛唐景象,体现了个人的性格,也体现了那个年代的审美要求。

  《祭侄文稿》。还有楷书写的很好,在这个基础上,行书也很好,有人说行书《祭侄文稿》为天下第二行书,实质这个标准很难把握,但可以看出,其影响仅次于二王。《祭侄文稿》作品是在平定安禄山之乱时,侄子被叛军杀死,他给侄子写的一篇祭文的草稿。作品真实地流露情感给人极深的震撼。祭文开始时写自己的身份,对侄子美好的追忆,写到后面,侄子被杀的遭遇,情绪越来越激动。开始书写的字,比较安稳、平稳,特别追忆侄子部分的字,看上去有一种美好的形象;到了后面,悲痛之时,写不下去了,文稿上圈了又改,改了又圈,到最后几个“呜呼哀哉……”几乎写不下去,可见十分悲恸。这时候,我们仿佛看到颜真卿弃笔沉痛之情。这一作品行草,也有行楷,如《兰亭集序》一样,是感情的真实流露,书法如古人言,写字随感情去写,在写的过程中,悲痛之时,不可能考虑字怎样写的美,但有原来的基础,故字写得随情感而变化。如“风行水上,自然成纹”,风是情感,水是纸面,字如波纹,自然流露。写字忌讳刻意安排,字应怎样就怎样,越是刻意去做的,字就不可能表达一种天趣。

  上述两件作品体现了颜真卿的真实情感。在书法欣赏中有两种类型,一种壮美,一种优美,前者《大唐中兴颂》、《古诗四帖》,后者《兰亭集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798808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