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方面如下:
在讨论声音对影视艺术的影响时,我们更愿意以**声音为例加以探讨。这不是因为我们对**声音的偏爱,而是由于**声音经历了比电视声音更加曲折的历程,同时也由于电视声音与**不仅在类型上而且在创作上都十分类似。
为了讨论**声音对**艺术的影响,我们可以粗略地将**声音分成以下几个历史时期:(1)在**史上称之为"无声**"时期。这一时期大约从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制造出的第一部"**放映机"起,到1927年美国黑人歌手阿尔。乔生在银幕上向观众大声喊"朋友,你们并不是什么都听不到了吧!''止的32年; (2)以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在1928年7月20日签署的《有声**的未来(声明)》为标志的"经典声音理论"时期;(3)大约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现代声音理论时期。我们进行这样划分,仅仅是为了便于问题的讨论。事实上,严格的界限是难以确定的,除了受到我们所掌握的材料限制外,一种思潮或创作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是错综复杂的。此外,我们还不能忘记声音制作技术对**声音的巨大影响。
尽管在**史上存在一个"无声**"时期,但从**声音史的角度看,如前所述,她并不存在真正的"无声"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声音仍然对"**艺术"
产生巨大影响,只不过她对纯视觉艺术的无声**带来的麻烦比帮助要大得多。
严格地说,在**诞生初期的影片,充其量也只能算是游艺场的新奇节目,即使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噪声始终是干扰受众观影的首要因素。这时人们就自觉不自觉地根据听觉掩蔽效应,采用乐师或乐队临场演奏的方式消除这种干扰;后来,这种现场配乐或配音逐渐与影片内容相关。大约从20世纪初开始,为了改变现场音乐伴奏随意性大的问题,欧美音乐出版商专门为**院编印"情绪音乐曲选",为各种情绪主调的场面选定现成的乐曲,供**院乐师或乐队根据上映影片的内容事先编妥配曲系列。
音响效果一般采用事先录制唱片的方式,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常常出现声画配合不准确的笑话。由演员或歌手在银幕后面配合画面临场念词或唱歌的做法则比较少见。
初期的声画同步影片使用的是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发明的"维他风"系统,即用大型唱片录音并利用机械连结装置造成声画同步,犹如当今的双片放映。这种方法很快就被德国托比斯公司的光学录音还音系统所代替,有声**的初步技术准备始告基本完成。这时的有声**在很大程度上也只能算是一种技术发明。只有在爱森斯坦、克莱尔等一些**艺术家发展了声画关系的不同形式(如音画对位、画外音等)之后,声音才真正成为**的基本艺术元素。纯视觉艺术的无声**开始蜕变为视听艺术的有声**。
有声**是技术与市场结合的产物。在**创作和**理论方面,却遇到种种阻力——事实上,这种阻力至今在某种程度上还严重阻碍着影视艺术的健康发展。
固守**是视觉艺术的人们认为,声音进入(无声)**,破坏了**作为一门独立艺术的完整性。法国**理论家鲁道夫。爱因汉姆认为,"**正是因为无声,才得到了取得卓越艺术效果的动力与力量。"因此,他主张重要的是要"去追究声音的存在本身是否合理这样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他尤其反对声音中的对白,认为"……对话一旦占有统治地位,就会导向戏剧","……
缩小了**的世界"法国导演雷纳。克莱尔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这种观点。他在1929年写道,"由于这种进步,**是得不偿失的。它占领了声音的世界,但是,它却失去了无声**所统治的梦幻世界。"他同样极力反对**中的对白,并指责一些剧作家说:"他们的职业偏见使生活在他们眼中被简化成一连串的对话","拙劣的对话。……将成为对白片的大祸害。"①尽管如此,**声音并没有因此从**中消失,而是以不可阻挡之势,越来越受到市场(受众)的欢迎。
= 据报道,美国好莱坞在有声**出现后的1929年比1927年的观众几乎猛增了1倍,从6000万增至11亿。这种趋势随着录音技术的发展而继续向前发展。特别是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前)苏联**学派奠基人,对声音进入**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他在与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签署的《有声**的未来(声明)》②(:1928年7月20日)中一开始就欢呼:"朝夕思慕的有声**的理想终于实现了。"他们在肯定了蒙太奇是**的基本与惟一手段后,明确指出,"……与声音的巨大意义比较起来,色彩**和立体**的意义则是微不足道的。"尽管他们在《声明》中不恰当地强调了声画对位的作用,但已经提出了声音蒙太奇、画面蒙太奇(他们称之为"视觉"蒙太奇)和声画蒙太奇的重要概念,并且清醒地看到了它们的巨大作用。《声明》指出:"主题和情节的课题日益复杂,试图仅仅用'视觉'蒙太奇的手法来解决这些课题的做法,或者导致完不成任务,或者导致导演使用别出心裁的蒙太奇结构,而这种蒙太奇结构是会使人对莫名其妙的手法和反动的颓废艺术害恐怖症的。
"作为新的蒙太奇成分(作为同视觉形象组合在一起的一个独立部分)来加以处理的声音,必然会带来一些具有巨大力量的新手段,帮助我们表达和解决那些极其复杂的任务,此前我们一直苦于找不到克服这些任务的办法,因为**的方法不完善,它只能利用视觉形象。"他们的影片《战舰波将号》和《母亲》等,不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并且丰富和完善了蒙太奇理论,尽管这篇t声明'有它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实践证明它不仅在有声**初期,并且直到目前为止,仍对有声**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影响。"
数字技术如下:
**是一门结合了科学技术与艺术,并以商业形式体现其自身价值的文艺作品,其起源,发展过程无一不受科学技术的影响。**始于1895年的法国,声音经历了无声**、有声**、单声道**、立体声**、杜比立体环绕声立体声**、DTS数字音频**,图像上经历了黑白**,宽银幕彩色**,立体**等,承载介质及拍摄手段上经历了从传统胶片到数字介质的过程。数字技术在上世纪末以万川归海的气势席卷全球,给整个工业社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影响了工业生产的几乎所有领域。本文对数字技术给**工业带来的正负面影响进行一些浅显的阐述。
社会的发展过程一直都受科学技术的影响。**作为一门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在其记录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又反映科学技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就其自身来说,其表现手段就是科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科技,不同的科技手段必然对应不同的**艺术。**工业曾发生过三次革命,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我们现在正处在第三次革命中,从传统到数字。显然,这三次革命都是技术不断创新的结果。Freeman定义的四种技术创新中有一种是“重大技术创新”。我认为,这种技术创新是一种从无到有并且在时间上非连续的技术创新,就像数字技术从无到有,这个过程是长时间研究开发的结果。重大技术创新所带来的影响是四种技术创新中最为深远的。数字技术在**中的应用解决了**从制作到放映过程中的许多难题,之前无法拍摄或很难拍摄的镜头应用数字技术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可以大大节约制作成本。重大技术创新在投入生产后,就出现“渐进性技术创新”,这种技术创新在时间上连续,是短期的技术进步。具体体现在数字技术更加广泛地应用于**中,如DVD、网络**、手机**等。这两种技术创新的结果就是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这也是技术创新的最终目的。新的技术最终就应体现在其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上。技术是手段,经济是目的,技术为经济服务。
应用数字技术,可以给**带来很多好处,在图象方面,RGB共256×256×256甚至更多的颜色组合使画面色彩丰富逼真,24祯/秒的放映速度使图象流畅连贯。南京国际影城15米宽的数字**银幕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图象清楚得甚至可以看清皮肤上的细节,秋毫毕现。其效果与传统胶片**不可同日而语。CG技术的充分应用大大提高了**的制作水平。《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星球大战》…这些耳熟能详的美国大片在数字技术之前只能出现在导演的脑子里。《侏罗纪公园》里一只只逼真的恐龙似乎要把观众带回到侏罗纪时代,《星球大战》中炫目的太空战又把人们送到了未来世界。艺术家们的想象力天马行空,不受逻辑思维的束缚,数字技术让天才导演们能随心所欲地表现他们的艺术情感。在**的声音方面,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及数字音频的过程。**艺术是在记录社会生活的,生活是充满语言和音符的。对于语言,《圣经》里有语言统治一切的教义;对于音乐,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是净化人类灵魂的手段。没有声音的**是不完美的。**是不该没有声音的,只是技术水平的限制使刚开始时的**只能是默片。上世纪20年代开始声音被加入到**中,到70年代,美国杜比实验室成功地将立体环绕声应用到《星球大战》中。炫目的效果,震撼的声音,《星球大战》让美国观众叹为观止。我曾一次又一次去南京的五星级影院----华纳影城仔细聆听他们的玛田音响,其声音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干净有力。高频嘹亮甜美,极富颜色感,中频人声亦幻亦真,定位分毫不差,低频量感似春雷涌动,让人热血沸腾。这些美好的音符只有数字技术才能充分演绎出来。70年代的《星球大战》票房纪录直到90年代才被另一部数字科幻**《侏罗纪公园》所破,后者又被《泰坦尼克号》所破。历史票房前三甲都是科幻**,科技含量高,充满未来感,这也许反映了美国人的超现实主义思想。可以看出,这三部**都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没有数字技术,就不会有这样的超级大片。正是这些超级大片激励一批又一批的**人更加努力地去追求更高品质的**。他们的努力同时也促进了**的进步。这是对技术进步的一种正反馈,双方相互激励,共促发展。
也许有人认为,**的本质是内容,而非影音效果。对于这一观点,我持坚决反对的态度。**的本质是内容,这点没错,艺术家诉诸情感,把**作为情感的载体,以此唤起观众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如果把内容看作事物本质,那么,影音效果可以看作事物的表面现象。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认识事物的过程是透过现象上升到本质。试问,一部**的影音效果很差劲,图象模糊,声音缺乏质感,现象如此不清楚,无法进行细致的观察,连现象都无法充分认识,又谈何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呢?技术的革新不断提高画质,改善音质又还有什么意义呢?认识艺术背后的艺术家情感是目的,欣赏**是过程,目的固然重要,但不该忽视过程。中国人向来讲究实用,求功利,重目的,却往往忽视了过程,究其原因,我想是理性精神的缺失。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其英文名是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relativity是联系的意思,其本质在于揭示物质与运动,与时间,空间的普遍联系,洛仑兹坐标变换导出的结果是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我们就把其翻译成相对论。普遍联系是本质,相对是结果。我们只重结果,却忽视过程本质,这一翻译就体现出理性的缺失。这种理性精神的整体缺失使工业社会中的技术创新往往都出现在西方国家,其结果,技术—经济的变革大大促进其经济的发展,这也许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领先于中国的原因之一吧。
在**文化的传播渠道方面,数字技术使看**成为一件像吃饭睡觉一样简单的事。在数字技术之前,**几乎只能在**院看,虽然有录象带可以在家观看,但其不菲的价格使之难以普及。有了数字技术,可以在网上看,买廉价的影碟看,甚至可以在手机上随身看。还有一点很重要,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引进美国大片后,好莱坞**开始冲击中国市场,让人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可以看到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但是,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价值观念,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毕竟与西方国家有很大的差别,**总局对许多美国**进行“阉割”,甚至封杀,这种对艺术民主不尊重的行为使我们错过了许多好**,例如〈〈沉默的羔羊〉〉、〈〈七宗罪〉〉、〈〈电锯惊魂〉〉等这些看似变态实则内容深邃的**无缘中国银幕。通过网络,通过盗版我们仍可以观看这些优秀的**。盗版问题在中国已成为一大公害。但我个人看来,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具体的,历史的眼光来看待。就目前而言,盗版在中国市场上有一定的积极意义。首先,如前所述,通过盗版可以观看到一些正版或**院看不到的好**。其次,艺术不该仅仅重视其商业属性,尽管商业是目的,但作为一种文化,就该让更多的人共同参与。在美国,2006年**平均票价是6美圆,但在中国,就南京而言,看一场**均价在50元左右;在纽约时代广场这样的黄金地段的顶级影院看〈〈碟中谍3〉〉只要10美圆,南京华纳影城票价是50元。这样很显然使**成为一种高消费的活动了,大部分人在这种情况下就选择盗版,因为艺术欣赏、文化交流不应该是富人的专利。最后,中国的正版片大部分粗制滥造,良莠不齐,远比不上原版复制的盗版,而且价格很高。所以,喜欢**的人痛恨盗版,但又不得不买盗版。总之,数字技术在**文化的传播上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和坏的两面性。数字技术在带给我们高品质的**,给**公司带来丰厚的票房时也带来了技术的异化问题。在**制作过程中,数字技术取代了部分真人的表演,人的情感是任何技术都无法替代的,这多少是对艺术欣赏的误导。**〈〈西蒙妮〉〉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不成熟的数字技术运用到**上更是劳民伤财,亵渎艺术,一片骂声中的〈〈无极〉〉就是这样故作深沉,自食其果!数字技术最大的负面影响就在于其传播方式上,盗版问题严重,尤其在中国,因为数字技术使一张高质量的盗版光碟制作成为一件成本低、操作简单、利润高的事情。这是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与偷盗无异。**公司的巨大投资常因盗版而无法收回,**公司逐个亏损,逐渐倒闭。这些现象在香港尤为普遍。长此以往,盗版势必拖慢**工业的发展,甚至使之毁灭。还有,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喜欢从网上下载**,这会使他们进入一个认识误区,因为数字时代的**应该是画面艳丽,音效震撼的数字**,而那些网上下载的**由于网络容量的限制使其图象、声音品质大打折扣。这些都是技术的异化。我们应充分认识其危害性,扬长避短,正确处理数字技术给**带来的好处和坏处。
表演艺术是通过人的演唱、演奏或人体动作、表情来塑造形象、传达情绪、情感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代表性的门类通常是音乐和舞蹈。有时将杂技、相声、魔术等也划入表演艺术。
1.音乐。
音乐是以声音为物质媒介,以时间为存在方式并且诉诸听觉的艺术。音乐不像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那样,能够直接提供空间性并且在时间中凝固不变,它在时间中展开并完成,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流动性。同时,声音对应于主体的听觉器官,人们对音乐的把握主要是靠听觉来完成的。所以,音乐又称听觉艺术。
音乐以声音为物质媒介,声音的非造型、非语义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是一种抽象的非描写的艺术。音乐不能够描绘、造型、叙事和写景,不能够提供空间的视觉形象,也不能说明思想与概念,生活中大量的视觉形象也难以用声音再现。但是,音乐却擅长表现人的情感、情绪的状态及运动过程。因此音乐主情而不主形,是情感的艺术。受表现媒介的制约,音乐表现的情感往往是微妙、复杂而宽泛的,甚至只是某种抽象的情绪本身。音乐形象是欣赏者心灵建构的高度自由的表象,带有极大的抽象性、不确定性。
构成音乐组织的声音,不是自然界中杂乱无章的噪音,而是经过选择提炼、加工概括的有组织的乐音,是人类的直接创造物。包括节奏、旋律、和声、调式、调性、复调、曲式等,统称为“音乐语言”。音乐家就是利用它们,创造无限丰富而又有感染力的情景氛围,传达某种情感的。
2.舞蹈。
舞蹈是人体动作的艺术。它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情达意。舞蹈表情、舞蹈动作、舞蹈构图是舞蹈艺术的三要素。舞蹈表情运用舞蹈手段表现出人的各种情感,是构成舞蹈形象的重要因素,也是观众进行欣赏,获得共鸣的桥梁。舞蹈表情不仅指舞蹈者的面部表情,还包括了由人体各部分的协调一致、以及有节奏的动作、姿态和造型所传达的情感。舞蹈动作,是舞蹈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经过艺术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富于鲜明节奏感和韵律感的人体动作,它来源于对人的各种生活或情感动作以及大自然各种运动形态的模拟,但又是对现实生活动作及大自然运动形态的提炼、凝聚与升华。在长期运用中,逐渐脱离了与生活的联系而具有独立的形式美价值。程式化和虚拟化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规定。程式化是舞蹈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的产物,是遵循形式美法则而在实践中完成的。如中国古典舞中的“串翻身”、“点步翻身”,芭蕾舞中的“空转”和各种脚尖动作,均有严格的规范与程式。程式化丰富和提高了舞蹈动作的表现手段,使舞蹈动作显得规范整齐,活泼自然,并较为稳定地传达一定的情感意蕴,也有助于舞蹈风格的形成与稳定。虚拟化是以艺术的假定为前提的,它使舞蹈动作克服了再现性的成分而成为表现性动作。如《飞夺泸定桥》中仰攀铁索前进的动作,《洗衣歌》中藏族姑娘洗衣的动作,都是按虚拟原则设计的。舞蹈构图是舞蹈表演在一定空间与时间内,对色、形、线等各个方面关系的合理布局,包括舞蹈队形的变化形成的图案和静态造型形成的画面。构图是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对表现主题、创造意境、渲染气氛和形象塑造均具有重要意义。上述三要素不是孤立的,而是以人物内在情绪和心灵贯穿起来,构成有机的艺术整体,从而实现“舞以宣情”的目的。
舞蹈以高度虚拟化和程式化的动作来表达情感,舞蹈情感不是直露的、写实性的,而是含蓄的、写意性的。具有某种朦胧、宽泛的色彩,这使舞蹈艺术境界具有某种空灵感与不确定性,有利于人们在观赏舞蹈时拓展想象的空间,获得较大的审美愉悦。
辩论——说服的艺术 武汉大学公开课 周玄毅老师
第一课
误区:太过于注重表现自己;太过于注重压服对方
为什么要学习辩论:观点冲突无处不在;辩论是争端的唯一正解;好的辩论极其难得;说服力是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
辩论是什么: 争吵不是辩论;混沌情绪化,争吵和争论的区别;对人不对事,论断和论证的区别。
真理越辩越明。
辩论:critical thinking;reason giving
辩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主张特定立场的说理性活动:持有明确的对立主张;随时以理据支持论点;以中立第三方为对象;以说服和共识为目标。
基础理论:定义、态度、能力、组织。
环节拆解:立论、质询、反驳、总结。
类型分析:事实之辩、价值之辩、政策之辩、哲理之辩。
第三课:辩论的基本能力:思维与感悟
各类俗称专家,比如搜索某一个领域的比较专业的资料,要学会搜索技巧,并要有平时的储备,比如知道在哪里找到这些数据、分析、文献等。
学辩论的正确途径:思维到口才
先要想清楚,再说。
头脑清晰洞悉事理与善解人意体察人心同样重要。
感悟:同情之理解,个体化、处境化、直觉化
多看好东西,好文学,就能培养出感悟的东西。
条剖缕析等能力需要练习。
第四课 辩论的组织
组织方法:辩题、流程、评判规则、顺序、评价标准
辩论的分类:法庭、政策、竞选、学术、辩论赛 <罗伯特议事规则>
如何设定辩题:精确界定、免生枝节、真正对立。
辩题的四种类型:事实、政策、价值、哲理。
事实与政策类辩题的辩论要点:
事实:检视资料、衡量数据、 评价理论(比如:适度饮酒是否有益健康)
政策:需要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比如:是否应加税以限制酒精饮料销售)
怎样理解不同的赛制:
注重实用性的:奥瑞冈赛制(强制交锋+资料检视)正反方交替申论-质询,结辩,(抗议)讲评。
注重观赏性的:新加坡赛制 正反方1-3辩交替陈词,自由辩论交替发言,反-正方4辩总结陈词,评委讲评。
不同的评判标准:
评价辩论VS评价立场:
白板原则(听者无立场,无知)VS自由心证(说服)
计分制VS投票制
专业裁判VS大众裁判
第五课 战略与战术
环节拆解:立论、质询、反驳、总结我方对的原因、对方错的原因
立论:战略战术
事实问题:检视资料、衡量数据、 评价理论
政策问题:需要性、根属性、解决力、损益比。
价值问题:遵循常识、追求共鸣、提供指导。
立论的战略方向:(以为明白其实是不明白的;诡辩、狡辩是否是辩;)
注意对抗环境;
注意论证成本最短的话达到最好的效益;
以受众为核心需要什么、关注什么。
立论的战术原则——六式
切割构想可能受到的质疑,排除明显不对的点,切开不理,不受干扰、捆绑捆绑自身优势、捆绑对方劣势,自己观点与大家已经接受的观点捆绑,这样于情感上对自己有利。他切你就捆,他捆你就切。、处境化视界融合、能近取譬。
发掘新角度、新材料、新方法、整理一以贯之、分门别类、求合题以一方的角度看到双方的道理。
第六课 质询受控制的交锋:听比说重要
质询-盘问-攻辩——询问
质询是让观点充分呈现确认-推翻/弱化
质询之道:明晰的问题+认真的倾听
质询的基本思路:庖丁解牛(发现缝隙)
找到问题、结论和理由
注意含糊的词语
发掘隐含信息,重建推理过程
发现自相矛盾或有悖情理之处
寻找不当类比和有争议的事实
评价衡量标准、审核统计方式
提出竞争性假说
第七课:反驳——不被忽悠的秘诀
回击谬误
反驳是因为有问题,常见的问题是什么。
1、不规则动词
2、三类谬误
3、滑坡论证和归谬
4、二难推理的攻防
不规则动词:构建反驳/避免无谓争论——同一个意义的不同表达方式,比如说你犹豫不决,你说只是三思而后行。
(日常生活可以练习不规则动词,如勇敢—莽撞、激情—幼稚等等)
1、含混谬误(分解、合成、重读全场一折起、双关、歧义)、
2、预设谬误(偶然/逆偶然东北人都会喝酒?、丐题不能从问题本身找答案,如人都是有理性的,反问“没有理性还是人吗?”、缘出前物、复杂问句你是不是洗心革面了?—我为什么洗心革面。。。)、
3、相干性谬误简单而最常见,反驳相干性谬误时,不要跟着它离题(不相干结论、诉诸威胁、诉诸情感、人身攻击、诉诸不当权威、诉诸无知)。
滑坡论证和归谬
现在说谎、以后偷东西进监狱。。
纣王象箸而箕子惧。
滑坡论证的关键是“坡是否够滑”,其推理是否成立。
归(整理出逻辑)谬(推导出荒谬),是一切反驳的核心,归谬的要义是原则的可类比性。
二难推理攻防
知道者悖论:懂得不用说,不懂的说了也理解不了。
推理悖论:推理超出前提则无效,不超出前提则无聊。
莫顿之叉:奢侈者花得多应征重税,节俭者攒得多也应征重税。
1、绕过死角:没有人懂或者不懂到如此极端
2、直击一端:不超出前提仍可以有意义。
3、反向二难推理:奢侈者攒的少,节俭者花得少
4、追问前提以破除两难:半费之诉
第八课 总结结辩:观点的升华
常见问题:另起炉灶(脱离场上实际情况)、睚眦必报(抓不住重点、)、晚节不保(无力进行深化)。
思路明确、条剖缕析
对人情世故的深切体悟洞察
抓住受众是什么样的心理和价值观
周老师拿出黄执中的辩论视频举例,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不知道其他方面,比如最近讨论的一些舆论,但是二位的辩论才学都是很值得学习的。
第九课 事实之辩
“事实”不能自行说明问题
两小儿辩日:相反理论皆有事实支撑
存在就是被感知:世界观无法被事实驳倒没办法
被猫咬伤者四成有抑郁症:因果的复杂性原因很复杂,怎可简单视之
事实与雄辩不存在谁胜于谁的问题
事实是什么,离不开你所秉持的理论(鸡蛋是食品,对于鸡来说,是子女)
所谓事实之辩,其实是理论体系的优劣比较
事实之辩的实质
1、观察渗透理论认识论,有你自己理论、价值的根基、基础在。,没有纯粹的事实,很多事实之辩实质是不同理论的博弈。
2、孤证不立,统计数字又容易出问题统计方法、统计样本的问题,很多事实之辩实质是对统计结果的争论
3、即使科学界有共识,公众仍有观感公众自己的理解不一样,很多事实之辩实质是价值观冲突。
什么是好的理论?
经验性:并非以概念之间的关系为指向
相关性:对因果的追溯是适度的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
普遍性:反对“特设性假说”
探索性:有证伪之可能性的预测完全正确的话—废话
简单性:奥卡姆剃刀尽可能简单的理论解释尽可能多的事实或叫做思维经济原则
协调性:尽可能与既有知识/价值体系相容
观察渗透理论,事实基于假说
假说的误导:喜欢什么假说,就看到什么事实
假说的引导:假说有可能坐实成事实
自我求证:把繁杂事态剪辑成明确事实星座、迷信
偏见性抽样:有意无意的改变调查对象
缘出前物: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第十课 价值之辩
价值冲突是辩论中的草蛇灰线
价值观的冲突,源于争论双方的生存体验
价值观之辩的要义不是辩驳,而是发掘
价值观自测:
前提公平/结果公平
程序正义/实体正义
秩序和自由哪个更重要
道德和法律哪个更重要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争论:言辞之争、标准/概念之争、实质争论(价值、事实)
为什么价值才是可辩性的最终核心?
思维是通过概念进行的,概念是通过定义得到的,但是定义却并不是描述和总归得出的
定义:规范性和描述性
价值:仁与智
仁:感悟、温情、平等、结果公平、政府、道德、民粹、福利、热心肠
智:理智、冷峻、自由
、前提公平、机会、市场、法律、精英
智者须见仁中之智,仁者须见智中之仁
第十一课 政策之辩
为什么我们应当如此?
政策之辩的核心:应当
政策之辩的内容:事实+价值
政策之辩的方向:情(价值情感)理(事例数据)交融
政策辩论的基本框架
改变现状需要有充分的理由来说服对方才可以(正)VS维持现状存在即是合理、具有推定利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反)
正反需满足以下四点才可以政策性改变:
需要性(病症):当务之急
根属性(病因):对症下药
解决力(药效):政策利益
损益比(权衡):变动成本
政策辩论—人命可以计算
第十二课 哲理之辩
哲理之辩是辩论的真正核心
哲理之辩的核心是世界观和人生观
如:人性本善/人性本恶
真理是越辩越明吗?
美是主观感受还是客观存在?
等等
庄子与惠施的濠梁之辩(思与悟)
杨禽之辩(原则(智者)与应变(仁者))
杨朱—自由市场信奉者
孟子:原则与应变
看问题不能在极端情况下比较,原则具有普遍意义,在某些情况下的确需要应变。
孟子:性善之辩
荀子:性恶之辩
类比只是修辞,并没有说服意义。
全课总结
辩论以学理为归宿
辩论是为了厘清争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