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关于读书的名言
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2、教师并非教书,而是教育学生。
3、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4、学校教育应当使受教育者一辈子受用。
5、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6、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
7、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8、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9、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10、理想是事业之母。
11、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12、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13、不要使用不足以看出学生精读效果的考问方法。
14、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15、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
16、自己摸索得来比向别人学更重要。
17、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18、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
19、教育之要点,当天逾养成儿童正确精神之思想能力。
20、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
21、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22、做教师最主要的是不说假话。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
23、儿童时期如不经说话的训练,真是遗弃了一个最可宝贵的锁钥。
24、习惯就是由于多次重复和长期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为方式。
25、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
26、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语文课本。
27、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28、优良的文风应具备“三性”要求,即准确性、鲜明性和生动性,其中准确性是基础和前提。
29、生理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诸种心理能力中,想像力仅开发利用了百分之十五左右。
30、培育能力的事必须继续不断地去做,又必须随时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才会成功。
31、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做到这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32、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就是说咱们当教师的人要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自己学,自己学一辈子,学到老。
33、教师和学生是朋友,在经验和知识上,彼此虽然有深浅广狭的差别,在精神上却是亲密体贴的朋友。
34、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
35、语文教学需采用启发诱导,温故知新,阅读与写作,精读与略读,经师与人师等相互结合的方法和原则。
36、可否自始即不多讲,而以提问与指点代替多讲。提问不能答,指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
37、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38、教育心理学工作者观察一般语言活动的使用频率,得到的结果是:“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39、语文老师要加强进修,边教边学,以身作则,自觉觉人。最要紧的是自己能读能作,不至于读而不懂,作而不通。
40、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以为学生鲜能自览,必为之讲解始能明晓。鄙意则谓今日而言教育,此一点首宜打破。
41、凡是带点儿教育意味的事都一样:自己做不到的,别教人家做;自己教人家,要想收到效果,就得自己做出榜样来。
42、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巧为善教者也。
43、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
44、所谓学习方法,无非是参考、分析、比较,演绎(一般个别),归纳(个别一般),涵泳,体味,整饬语言,获得表达技能这些项。
45、教师应该为学生的一生着想,要想想学生将来怎样一辈子做人,想想做一个社会主义的好公民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品德。
46、教育方面,宜将儿童所固有文艺家的宇宙视善为保留,一方固须使其获得实际生活所需的知识,一方更须以艺术的陶治培养其直觉、感情和想像。
47、语文教学过程中认真地把握好三个阶段,即“预习—讨论—历练”;其中“预习”在课前完成,“讨论”以课内为主,“历练”则以课外为主。
48、阅读教学之目的,我以为首在使学生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明晓。
49、人们最高精神的连锁是文学,使无数弱小的心团结而为大心,是文学独具有力量。文学能揭穿黑暗,迎接光明,使人们抛弃卑鄙和浅薄,趋向高尚和精深。
50、一个学校的教师都能为人师表,有好的品德,就会影响学生,带动学生,使整个学校形成一个好校风,这样就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成长大有益处。
51、学生在课内“精读”的基础上,课外要进行大量的“略读”和“自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运用。
52、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成为习惯,只要熟练的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的应用,一辈子也用不尽。
53、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须做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
54、阅读任何东西不可马虎,必须认真。认真阅读的结果,不但随时会发见晶莹的`宝石,也随时会发见粗劣的瓦砾。于是收取那些值得取的,排除那些无足取的,自己才会渐渐地成长起来。
55、教师讲了一大堆有道理的话,可是他的实际生活并不那样,他的话就不会对学生起多大的作用。或者讲了什么是不好的,可是他的实际生活里就有那种不好的成分,那就会给学生很坏的影响。
56、尽量运用语言文字并不是生活上一种奢侈的要求,实在是现代公民所必须具有的一种生活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是现代公民生活上的缺陷;吃亏的不只是个人,同时也影响到社会。
57、国文教师的任务,一般人不大肯想,只觉得茫无涯岸;其实也很明白,只要指导学生,使他们能够阅读,能够写作,就可以俯仰无愧了。这里说的阅读也包括听,即用耳朵来阅读;写作也包括说,即用嘴巴来写作。
;一、拿起笔来之前
写文章这件事,难不难决定在动笔以前的准备功夫怎么样。
准备功夫:
首先在实际生活里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是一种准备功夫。
在实际生活里养成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又是一种准备功夫。
还有一种准备功夫必得说一说,就是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所谓的语言习惯,就是想要说的,不走样,不违背语言的规律。不走样就是语言跟心思一致。不违背规律就是一切按照约定俗成的办。
语言规律有注意的有两方面,一是语汇,一是语法。
准备功夫全都是属于养成习惯的。习惯总得一点一点地养成。为了要写文章,才有意去精密观察一下,仔细认识一下,这样的观察和认识必然有限。平时想心思没有条理,临到拿笔即使十分审慎,也难能保证写好文章。平时对语汇认不清,拿不定,平时说话又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等到拿笔,即使竭尽平生之力,跟平时说话还是半斤对八两。
总之,要文章写得像个样儿,不该在拿笔的时候才问该不该怎么样,应在拿笔之前多做准备功夫。
二、写作什么
写作材料应以自己的经验为范围。凡是贤明的国文教师,他出的题目应当不超出学生的经验范围。
不过经验有深切和浅薄的不同,还有正确和错误的不同
单是写出自己的经验还嫌不够,要更进一步给经验加一番洗练的功夫,才真正做到下笔绝不随便,合乎正当的写作态度。
三、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是先有题目后有文章,还是先有文章后有题目?应该是先有了意思情感才有题目。
国文教师出了题目教我们作文,这时候,最先闯进胸中的是题目。这显然是违反了一篇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但若因为这样就不愿作文,又误了自己。所以,教师要能够了解学生的生活,然后选定学生能作的题目给学生。这样就等于唤起学生的作文的动机,也就是代学生标示了意思情感的中心,而意思情感是学生先前固有的。从行迹讲,诚然题目在先,而实际并没违反文章产生的顺序。
单靠教师出题目,未免次数太少。所以,还须课外作文,要养成抒写意思情感的习惯。就是说,除了教师出的题目以外,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
就教师出的题目,虽教师并没说明须作多少字,而作者自己往往立一个约束,至少要写成多少字。
要把生活与作文结合起来,将作文当作生活的一部分。
四、怎样写作
作文法一类书对于增强我们看文章的眼力有直接的帮助,对于增强我们写文章的腕力只有间接的帮助。光看这类书未必能把文章写好。临到作文而翻看,更无益处。
语体文的最高的境界就是文章同说话一样。要达到这个境界,不能专在文字方面做工夫,最要紧的还在锻炼语言习惯。因为语言好比物体的本身,文章好比给物体留下一个影像的照片。所以锻炼语言习惯是寻到根源的办法。
锻炼语言习惯要有恒心。
语体文的最高境界如同说话,不少人为了省事起见,往往凑进一些文言的调子和语汇,成为一种不尴不尬的文体。这种文体是一种过渡期的产物。这样文章也有它的长处,对于长处可以摩仿,对于短处,努力避免。
从前的人学作文都注重诵读,只要把几十篇文章读得烂熟,就能够下不成文了。这就是锻炼语言习惯。
语言和文章两样的地方。说话可以有肢体语言,说话往往天南地北。文章不可。写文章只该把有关中心的话写进去,而且要配列得周妥。那些漫无限制的随意话,如藤蔓的枝枝节节,都要剔除得干干净净。且注意详略。
五、谈叙事
可见可知的事物是已经存在的,或是已经发生的,照理说写来不会有错。可事实并不这样。
事物两字是总称,分开来是两项,一项是经历一段时间的“事”,一块是占据一块空间的“物”。要把“事”与“物”化为语言文字,先得下“化”的工夫。也就是把经历一段时间事,按照它的顺序化为语言文字。
按照“事”的先后顺序,那是常规。为着需要,有时候常规不能适用。需要插叙,倒叙,追叙。
六、以画为喻
实用画画首先要把画的东西看得明白,认得确切。其次,画图先练成熟习的手腕。
有时候画图不为实用。但也要须是真切的见到。而且要整个的心跟事物相对,又把整个的心深入事物之中。且要有熟习的手腕。不同之处是,这类图以见到的一点东西为根本,前一类的图只须见什么画什么,画得准确就了事了,这一类的图要表现出咱们所见到的一点东西,以此为中心。也就是说“突出什么”。
以上两类图,次序有先后,程度有深浅。
要记载物象,就画前一类图,若要表出感兴,就画后一类图。
以画图比喻文字,前一类图如普通文字,后一类图好比文艺。普通文字和文艺次序有先后,程度有深浅。写不来普通文字的人决写不出文艺。
七、木炭习作和短小文字
画画的终极目标就不在乎像,你要像就去照相馆好了。话是不错。照相有两种一是普通照一是艺术照。普通照相就只是个像,艺术照虽还有旁的东西,可是也离不开像。所以说画画的终极目标不在乎像,而画画的基础条件不能没有像。
美术学生最不感兴趣的就是木炭习作,嚷着要弄色彩,要画整幅。就是把画画基础看得太轻忽了。情形正相同,一个文学青年也得下一番跟木炭习作同类的工夫,那目标也在乎像而又不仅在乎像。
木炭的习作就是短小文字,有种种名称,小品、随笔、杂感、速写、杂文等。
训练的目标在乎像。怎么说呢?眼前有什么,心中有什么,写下来,不走样。就行了。渐渐进步到纯熟,那就无有不像了——也就是说,你要写什么,写下来的一定是什么了。
到来纯熟,跟画画一样,你能放弃那些烦琐的线条,能用简要的几笔画出生动的形象来。逐渐发展开去,就成了艺术跟文学。
八、语体文要写得纯粹
写语体文要纯粹是语体,正如写文言文要纯粹是文言一样。
区别语体和文言固然可以从逐个词句下手,但是扼要的办法还在把握住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上口不上口”。
文言教养受得很浅的,或者简直不曾受过的,那是幸福的人。他们不必费什么气力让自己从旧镣铐里解放出来。让人担心的是有些人竟去捡起那副旧镣铐来套在自己的手脚上——他们在语体文里也来一点文言的词句。
九、写话
写话就是作文。
有人说,话是话,文章是文章,难道一点距离也没有?距离是有的。话不免啰嗦,文章可要干净。话可借助体态语,文章没有这种帮助。
如果说只要你去念,什么语言都上得口,显然是误会了。所谓上口,并不是照文章逐字逐句念,而是说念出来跟平常说话没有什么区别,非常顺,叫听得人听起来没有障碍,好像跟平常说话一样。
这得就两项来检查,一项是语言的材料——语汇,一项是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这两项跟现代的活的语言一致,就上口,不然就不上口。
或许有人想,这样未免太机械了,语言是发展的,在现代语言里来个“则”这样的词,只要大家通用,约定俗成,正是语言发展。我想第一,语言发展不是这样的,实际生活里有那样一种需要,课时现代语言里没有那样说法,只好向古代语言讨救兵,这是一种发展形势。“则”这样词语不可相提并论,现在文章里用“则”的人很多,但说话谁也不说,可见这个“则”上不得口,而且又可见非“则“不可的情形是没有的。第二、既然“则”可用,那为什么其他又不可用呢?诸如此类,漫无限制就会倒退。
把写成的文章念一遍是好办法,可检查是不是通篇上口。不要把它当文章念,要把它当话说,看说下去有没有不上口的地方,有没有违反现代语言规律的地方。如果它不是写着纸面上的文章,是你口头说的话,是不是也那样说。
还可以换个立场,站在听话的人的立场,你自己听听,那样一番话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障碍。
十、要写得便于听
写稿子只顾到用眼睛看,没顾到用嘴读用耳听,写成的稿子就可能不便于听。反之,情形就不同了。一遍又一遍,在先写得不怎么妥当的地方就显出来了,该怎么改动也好像就在口头,就在笔端,不用费多大劲就能够抓住似的。
说长句不该用,这肯定武断。但是为了能够读,便于听,似乎可以这么说。尽量少用长句,凡是能够分为几句而不损害意思和情态的长句尽量分。
十一、上口和入耳
“上口”是说的方面,“入耳”是就听的方面。其实是一回事。“上口”的文章必然“入耳”。
文章当然要加工,但是要在平常说话习惯的基础上加工,做到比平常说话更好。
十二、通与不通
我们期望于我们的写作能力,最初步而又最切要的,是在乎能找到那些适合的“字眼”也就是适合的“词”。怎样叫适合呢?让别人看来不至感到两歧的意义,就叫作适合。同时我们还期望能够组成调顺的“语句”,调顺的“篇章”。怎样叫作调顺呢?内面的意思是浑凝的,犹如球;而语言文字是连续的,犹如线。作文如同说话,是将线表球的工夫,经营到通体妥帖,让别人看了便感知我们内面的意思情感,这就叫作调顺。适合的“词”犹如材料,用这些材料,结构为调顺的“篇章”,这才成功一件东西。
词不适合病因:一是漫不斟酌,二是平时体认事物未能真切和对使用的“词”未能确实了知它们的义蕴。
漫不斟酌是疏忽,疏忽不提。关于体认只有逐渐训练我们的思致和观察力。至于义蕴眼前能多用一些工夫就可避免。
关于“语句”和“篇章”的调顺,当然要依靠文法。文法能告诉我们这一切的所以然。我们还得留意我们每天每时的说话。说话是不留痕迹在纸面的文章。发声成语,声尽语失,如不经训练,没养成正确的习惯,随时会发生错误。
从前教人作文,只教把若干文章读得烂熟,且不问其他,这读得烂熟的办法不能算坏。读熟就是要把一些成例化为习惯。现在我们写的是白话文,假若说话不养成正确的习惯,虽讲求文法,也难收十分的效果。一方讲求文法,了知所以然,同时把了知的化为说话的习惯,这于作文大有帮助。
这里的“通”与“不通”,专就文字而言,是假定内面的思想情感没有毛病了的。
十三、好与不好
文而不通,犹如一件没制造完成的东西。“通”了又可分为两路:一是仅仅“通”而已,这像一件平常的东西,虽没毛病,却不出色;既“通”且“好”,这才像一件精美的物品。
怎样才能使文章好呢?一是“诚实”,一是“精密”。
诚实是“有什么说什么”。解释虽浅显,对于写作者却有一种深切的要求,就是文字须与写作者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
“人生没有意义”是直抒胸臆的,但什么是人生?什么是有意义的?踌躇疑虑,难以作答。这其间“诚实”降低,未必不通,难免不好。
如果就文论文也未尝不可,但这只是从阅读者角度而言的。从写作者的角度而言,并不能这样而宽恕自己。且“不诚实”的文章难以写得好。
若依上说,强盗妓女的文章须自己动手才写得好了?这个问题不难回答。从旁叙述的文章少不了观察,观察得周至时,已把外面的一切收纳到我们内面。这是另一意义的“诚实”。
水云天附:如果强盗妓女有同样的写作才能,也应该好些。
总之,自己抒发的文字以与自己的思想、性情、环境等一致为“诚实”,从旁描述的文章以观察得周至为“诚实”。
关于“精密”
同样是“通”的文章,有“精密”和粗疏平常的分别。
文字里要有由写作者深至地发见出的,亲切地感受到的意思情感,而写出时又能不漏失它们的本真,这才当得起“精密”二字,同时这又便是“好”的文章。
不独全篇整段,便是用一个字也有“精密”与否的分别。
要求“诚实”地发抒自己,是生活习惯里的事情,不仅限于作文一端。要求“诚实”地观察外物,“精密”地表出情意,也不是临作文时“抱佛脚”可以济事的。我们要求整个生活的充实,虽不为着预备作文,但“诚实”的“精密”的“好”文章必导源于充实的生活,那是无疑的。
十四、谈文章的修改
修改文章抓大放小,这个话有道理,但不可一概而论。把小毛病看得无关紧要的人大概写文章已经有力把握,学习写作的人可不能与他们相比。
修改文章不是雕虫小技,其实就是修改思想。因为思想不是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在说话,如果说出来,那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那就是文章。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明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
因为思想依傍语言,一个人的语言习惯不能不求其好。
十五、和教师谈写作
想清楚然后写:
什么叫想清楚呢?为什么要写,该怎样写,哪些必要写,哪些用不着写,哪些写在前,哪些写在后……
想清楚并不难,只要抓住关键,那就是为什么要写。
教学生写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
修改是怎么一回事:
从表面看,自然是检查写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如果有,就把它改妥当。
怎样的语言才妥当?怎样的语言不妥当?这要看有没有充分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得充分又确切了,就是妥当,反之不然。所以说修改必然会变更原来的意思,只不过变更有大小的不同。
总之,修改就是原稿再仔细考虑,全局和枝节全都考虑到,目的在尽可能做到充分地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思。所以修改不可草率。
把稿子念几遍:
这和古人谈文气其实相仿。语言的连贯性怎样,放到口头去说,最容易辨别出来。语言流畅妥帖,也就是意思流畅妥帖。
平时的积累:写任何门类的东西,写得好不好,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等一连串的工夫,再往根上想,那一连串工夫之前还有许多工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工夫都是在平时积累的,并不是为写东西做的。
关于平时积累,其一、无论写什么东西,立场观点总得正确。而正确的立场观点是从斗争实践中得来的,而是整个生活里的事。其二、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
写东西有所为:
写东西全都有所为。有所为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我们应向好的一面努力,对于不好的一面,引以为戒。
所为的应当是积极的。所为的对头了,跟上去的就是尽可能写好。文非有益于世不作的文学家看不惯两类文章,一类是八股文,一类是谀墓之文。现在不写八股文了,可是有“党八股”,有“洋八股”,这并非指八股文的体裁而言,而是指八股文的精神。
总之,假话是要不得的。
准确、鲜明、生动:
写什么:无所不可写,但要挑了解得比较确切的,感受比较深刻的来写。
挑能写的题目写:题目值得写,而且自己又能写,也就是对那个题目了解得比较确切,感受得比较深刻。
十六、论写作教学
国文科写作就教学目的,在养成学生两种习惯:
一、有所积蓄,须尽量用文字发表
二、每逢用文字发表,须尽力在技术上用工夫。
为恐学生有所积蓄而懒得发表,或打算发表而懒得在技术上用工夫,致与养成两种习惯的目的相违反,于是定期命题作文。所以说定期作文是不得已的办法。做教师的非透切理解。理解了这一层,才能使不自然的近于自然。教师命题的时候必须排除自己的成见与偏好,而考虑学生。
我们的作文,呕尽心血,结果与他人所作,或大同小异,或不谋而合。因此对于学生作文,标准不宜太高。反之,能文之士也不得不搁笔。
不幸的是我国的写作传统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就是不要说自己的话,而要代圣人立言。可是写作的本意不在代他人说话,而在发表自己的积蓄,即使偶尔代他人写信,也得问个明白。
教学生阅读,一部份的目的在给他们个写作的榜样:因此,教学就得着眼于
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积蓄
以及 作者用什么功夫来表达他的积蓄
为对付题目而作文,不为发表积蓄而作文,根据程式而决定形式,不根据内容而决定形式,正是八股的精神。从前做好八股,还可以取得功名,现在受这种训练,有什么用处呢?
“国文教师似应采取图画一课的教法,教学生多写生,多作小幅素描,如杂感短札之类,无所为而为,才是发露中诚的好机会。——罗庸
十七、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阅读不良习惯,一定会影响到表达。写作能力不易提高。
如何较好阅读课,引导学生作者怎样用心思,怎样有条有理地表达出中心思想,他们就仿佛跟作者一块儿想过,考虑过,到他们自己作文的时候,所谓熟门熟路,也比较容易抓住中心思想了。
老师批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可是劳而少功。要求精批细改,事实上是做不到的。与其事后辛劳,不如事前多作准备。平时不放松口头训练,多注意指导阅读,钻到学生心里出题,出了题作一些必要的启发,都是事前准备。有了这些准备,不仅改作文不会太费事,而学生得到的实宜可能多些。
十八、教师下水
不仅是作文如此,在读书方面,也得 要求“教师下水”。
十九、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
若以悠久之岁月而练习不可限程收效之作文,实非今日所应有之事。宜以经济之时间练成其最能切实应用之作文能力。
小学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词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故佳,不能亦不为病。
目的既如上述,则选择读物殊为必要。选读古文不宜:
一、陈义过高,所关至大,或学问家之所事,或谋国者之所究,与小学生现时处境不相关。
二、时代不同,思想互异。诵而习之,或且为推究事理之障碍。境遇不同,感想各殊,在彼以为真切,在此未必。
三、古人持论,喜为联想,少事归究。究其结果,眢词累幅。
四、牢愁写恨,避地鸣高,实居抒情之古文之大部分。此与学生孟津之气必生障碍。
五、古文中每有不落边际,不可捉摸者。
总之应改换读物选择之方针。古文不宜选读。
……
综上所论,小学作文只教授,当以顺应自然之趋势而适合学生之地位为主旨。于读物则力避艰古,求近口说;于命题则随顺其推理能力而渐使改进;于作法则不拘程式,务求达意,只须文字与情意相吻合;于批改则但为词句之修正,不为情意之增损。
二十、作文论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空口念是没有用的,应该寻到它的源头,这源头就是我们的充实的生活。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并非一个瓶罐,而是可以无限地扩大。若要待到充实到极度之后再作文,这个时期将永远不会来到。我们既然有了生活,就当求它充实。在求充实的路上,同时也就不妨作文。作文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的话。
要使生活向着求充实的路,有两个致力的目标,就是训练思想与培养情感。
训练思想,杜威以为:“思想的起点是实际上的困难,因为要解决这困难,所以要思想;思想的结果,疑难解决了,实际上的活动照常进行;有了这一番思想作用,经验更丰富一些,以后应付疑难境地的本领就更增长一些。思想起于运用,终于运用;思想是运用从前的经验来帮助现在的生活,更预备将来的生活”。它的进行顺序是:
1、 疑难的境地
2、 指定疑难之点究竟在什么地方
3、 假定种种解决疑难的方法
4、 把每种假定所涵的结果一一想出来,看哪一个假定能解决这个困难。
5、 证实这种解决使人信用,或证明这种解决的谬误,使人不信用。
论培养情感。我们所以要希求充实的生活,而充实的生活的所以可贵,浅明地说,也就只为我们有情感。
情感的强弱各人不同。有些人对于某一小部分的事物倾致他们的情感,对其它则不然。有些人对什么都淡漠,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的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消遣。其原因是,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的,而所以离开,又在于不多观察,少具经验,缺乏切实的思想能力(而事实是思想情感是互相联涉,分割不开的)。
由此,我们如不要陷入这一路,就得从经验,思想上着手。
关于组织:
我们平时有一种经验,有时觉得神思忽来,情意满腔,自以为这是值得写而且欢喜的材料。于是匆匆落笔,谁知成篇后,却觉得这篇文字并不就是我所要写的材料,因此爽然若失。这原因一在材料不尽结实,二是在表达上未得其道。
组织的方法:一篇文字的各部分应环拱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为要各部分环拱于中心,就得致力于裁剪。为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适,就得致力于排次。
或以为大作家写作,无须组织,纯任机缘,便成妙文。其实不然,大作家技术纯熟,能做意念中组织,能不自觉地组织,所谓“腹稿”,而决非不须组织。
关于叙述:
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要观察所得的恰与事物的本身一样。所以当排除一切成见,平心静气地与事物接触。
人类性情是共通的,尤其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是这样,所以要观察个人的性情,宜从他与别人不同的个性着手。
要观察复杂的事件,宜从空间时间的关系入手。
我们平时所观察的事物是很繁多的。要叙述出来,不可不规定一个范围。假若规定以某事物的全部为范围而加以叙述,则可用系统的分类方法。弄清主次,分门别类。
关于议论:
议论一件事物只有而且只有一个判断。要判断要说出所以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来。叙述是议论的基本,就是议论须先有观察工夫。
依据真切了,还须使他人也信为真切,这就是议论的应用了。
依据、推论、判断三者是议论的惊魂。
组织的方法:一篇文字的各部分应环拱与中心,为着中心而存在。为要各部分环拱于中心,就得致力于裁剪。为要使各部分密合妥适,就得致力于排次。
或以为大作家写作,无须组织,纯任机缘,便成妙文。其实不然,大作家技术纯熟,能做意念中组织,能不自觉地组织,所谓“腹稿”,而决非不须组织。
关于叙述:
要叙述事物,必须先认识它们,了知它们。这惟有下工夫去观察。要观察所得的恰与事物的本身一样。所以当排除一切成见,平心静气地与事物接触。
人类性情是共通的,尤其在同一时代同一社会的人是这样,所以要观察个人的性情,宜从他与别人不同的个性着手。
要观察复杂的事件,宜从空间时间的关系入手。
我们平时所观察的事物是很繁多的。要叙述出来,不可不规定一个范围。假若规定以某事物的全部为范围而加以叙述,则可用系统的分类方法。弄清主次,分门别类。
关于议论:
议论一件事物只有而且只有一个判断。要判断要说出所以得到这判断的依据与路径来。叙述是议论的基本,就是议论须先有观察工夫。
依据真切了,还须使他人也信为真切,这就是议论的应用了。
依据、推论、判断三者是议论的惊魂。
最近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正如书中所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现摘录部分观点,附上个人思考,以强化认知。
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课程标准里说,语文要做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人文性是说,语文有传递思想情感与进行思想启蒙和教育的特点,而工具性是说,语文具有帮助人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作用。一直以来的观点是,重视工具性,忽略人文性,会让语文变得没有情感,而重视人文性,忽略工具性,语文学科又成了思想政治学科,所以在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方面,一直是语文老师坚持的目标和方向。
叶圣陶先生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仅仅定义了工具,并且强调,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为什么没有强调人文性呢?我需要在后面的阅读中去寻找依据,我大胆做了一下猜测,是不是在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表达的过程当中,会很自然渗透人物的情感传递人物的思想,而不加特殊说明呢?存疑。
叶圣陶先生还说,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他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说的多么形象!与当下大多数人说的一样,“得语文者得高考”“得语文者得天下”,似乎学习语文就为了得高分,为了高考,语文本身对于一个人素养的积淀、能力的提升、情感的影响都不重要。如此功利化的宣传导向,学生是不是真正喜欢语文?恐怕又该陷入技巧的训练模式了吧?如若这般,就正应了叶先生所说的:“旧式教育可以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的普通公民。”
如果我们的教育,仅仅瞄准的是中考、高考,那么,他学习的就是应付考试的技巧,而并非表达个人情感的能力。作为一个人,他对生活的感知、理解、体验和表达,是基于自身对社会认知的需要。无论各种教育,最终的指向都是帮助一个人更好地度过自己的一生。语文更应担当如此重任。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