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陶艺的介绍

生活陶艺的介绍,第1张

 陶艺已经运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对于生活陶艺,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有我为大家整理的生活陶艺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生活陶艺概念的来源

 现代意义上的“生活陶艺”是在我国70年代以后才开始出现的,它是民艺运动的结果,由传统陶艺发展而来,伴随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而产生的。目前,我国对于“生活陶艺”这一概念的理解尚未形成确切的、统一的看法,普遍认为是通过手工制作的日用陶瓷器皿,同时也有人提出不仅包括器皿,还应包括居室内所使用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陶瓷装饰品或实用器物。因此,我们可以把生活陶艺概括为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同时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陶瓷艺术品。

 实际上,在我国的传统制瓷业中,生活陶艺一直是默默存在的,只是这一概念的提出则是在“陶艺”一词出现之后。所以我们在研究生活陶艺之前,必须要先弄清“陶艺”这一概念的来源。

 在现有的陶瓷文献资料中,学术界普遍认为日本和美国是现代陶艺的发祥地。“陶艺”一词最初是否来源于日本还有待考证,但在日本辞书中的出现的确要早于我国,它的解释是陶瓷工艺、陶瓷艺术的省略语,是对陶瓷器物美术价值的评价。在日本,“陶艺”一词的正式出现是在1932年日本陶艺协会的成立。日本陶艺产生的时代背景是对近代工业陶瓷制品的反叛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颂扬,强调陶瓷制品的民俗趣味和古典情趣,从而体现匠心和人性。在日本陶艺协会成立后不久即1948年,八木一夫创立了“走泥社”,并提出:“陶瓷从产生之日起就背负着一个制约。我们要从中解放出来,陶艺要象绘画与雕刻一样去创造,首先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他的代表作《萨姆萨氏的散步》一直被视为冲破传统陶瓷枷锁束缚的经典之举,是现代陶艺在日本诞生的标志(如图1)。自此,日本陶艺出现了两极分化,一边是观念性的前卫陶艺,另一边是以实用为目的的传统陶艺。20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陶艺一直是以观念性的前卫形式和器物性的传统形式得到广泛传播。这里所说的器物性传统形式陶艺就可以视作生活陶艺。[1]

 美国最初的“陶艺”这一概念与日本不甚相同,不仅包括器物类的,还包括雕塑类的,而器物类的又可细分为量产陶器和艺术陶器。所谓量产陶器是指通过手工批量生产的实用性陶瓷器皿。通常这一行业是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作坊主本身精通于陶瓷手工艺,并雇用一些助手从事生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这类陶瓷作品的特点是造型和装饰简洁、成型方便、利于批量生产,销售主要是通过工艺品展销的方式,可以视为传统手工陶艺的一种延伸。艺术陶器则是指陶艺家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主来进行创作的一种陶瓷艺术品,通常是不重复出现的。此类作品仍以日用器皿作为创作题材,但目的不是为了实用,更多是为了艺术性的纯欣赏。因此,大多数创作者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作品的实用价值,而是作品最终所呈现出来的视觉效果。

 通过对日、美“陶艺”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陶艺一词其本身就含有生活陶艺的部分,只不过是在后来的概念细化中,出现了一些定语,才逐渐形成了诸如现代陶艺、传统陶艺、生活陶艺等类别。并且,生活陶艺包含于现代陶艺和传统陶艺概念之中。以上所谈到的一些传统陶艺或现代陶艺――兼具实用和欣赏的功能,是“美”与“用”、“艺术”和“生活”的交融,我们都可以将其归入生活陶艺的范畴。

 生活陶艺的内涵

 生活陶艺在功能上属于日用陶瓷的范畴,与批量生产的机械陶瓷产品互为补充,两者兼具“赏”与“用”的特征,但生产方式有所不同,前者也更加注重个性的追求和审美的取向。从生活陶艺的发展历程上来看,它既可以是传统性的也可以是现代性的。当陶瓷艺术尚未从传统陶瓷生产中分离出来时,生活陶艺一直被掩埋在实用陶瓷的生产中,伴随着传统制瓷文化的传承而得以保留。自从现代陶瓷艺术从实用性陶瓷中分离出来之后,伴随着艺术家群体的加入,才赋予了生活陶艺新的生命。

 与传统陶艺相比,现代生活陶艺在很多方面都已经有所变化或发生转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设计者和制作者的变化。传统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者多为手工艺人或普通陶工,他们技术精湛,但思想过于保守。而现代生活陶艺的设计和制作者则多为一些陶艺家和陶�爱好者,他们并不满足于技术层面的创作,在对待陶瓷材料的态度上更多的是发掘其自身的天然之美。第二,作品风格的变化。传统陶艺在设计和制作上一贯秉承无规矩不成方圆的宗旨,以继承传统为主,变化不大。而现代生活陶艺在设计和制作上更加自由,加入了艺术家的个性特征,使其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三,使用对象和使用方式的变化。“传统手工制瓷是以生产为主,以满足人们实用需要为目的而存在的;现代生活陶艺则不同,由于大工业时代的实用功能产品的创造由机械和工业设计所承担下来,现代生活陶艺成为机械制瓷的工业产品的补充。”因此,传统陶艺主要是作为日用生活器皿,所承担的是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而现代生活陶艺在具有实用性的同时,更多的是为了满足使用者在精神情感方面的需要。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活陶艺只是文化人的消费,它体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只白狐,千年独孤,一段红尘羁恋,总让她忘不了一段未了情缘,盛世而出,择善为邻。白狐在哪里?在潇湘水泮。毛色纯白,盈盈媚眼,万般风情,曼妙成韵,心在陶陶。

 一只陶,穿越时空,穿越风烟,穿越烈火,化土为陶,孑然独立,演绎生命的洪荒之曲。陶在哪里?在潇湘红庙,一陶一体,制式不一,观念陶,生活陶,环境陶,端庄儒雅,歌之咏之,情在陶陶。

 一个人,塑泥成型,投于烟火,历经煅烧,参悟生命之道,诠释人生跌宕起伏。人在哪里,在陶颜居。人称“泥巴王子”,其名叫徐正彦。在一群陶的世界,他深邃,探索,洞悉。穷时空远近,汪洋情感与思绪,构建性格与品质,经营灵魂与精神,乐在陶陶。

 在我的眼里,他就是一只潇湘水泮生活的白狐,出没于陶瓷世界,汲天地灵气秀美和陶土殷实厚重,拥潇湘之水的空澈明净和容陶窑煅烧的炽热的一只灵异的白狐。

 陶颜居,是一个陶的微型世界。大门两侧,洄游的鱼以灵动之姿诠释着鱼回故乡的执着。鱼的故乡在哪里?在曲靖。鱼跃龙门,龙门在哪里,就在陶颜居。一群陶鱼,在一面墙上,灵动鲜活,鱼的眼睛发着光亮。而那光,我想,曾多少次与正彦先生的目光相互交汇,相互融合,那样的对视,不仅是心的交汇,更是神的一种懂得。这些有生命的陶鱼,有情感的陶鱼,有性格的陶鱼,眼在动,身在动,心在动。进入大门,地上是陶,墙上是陶,室内仍然是陶:陶鱼,陶人,陶兽,陶罐,陶甑,陶画,古代的,现代的,中国的,外国的,成型的,不成型的。大到坛坛罐罐,小到生活的把玩物件,尽透着精气,灵气和神气。

 因陶而遇,因人而懂。在正彦先生看来,他就是一个玩泥巴的孩子。在自己的童话世界,看着泥,守着泥,玩着泥。对泥土的情感,我想,没有人懂得比他更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太了解脚下的这片土地,因了解而懂得,他知道这片土地的泥性。每一次对泥土的捶打,泥性都能得到一次释放和张扬。每一次对泥土的搓揉,泥性都能得到一次净化和升华。泥性被他洞悉,就蕴积了他所有的心血、情感、精神以及灵魂。对泥巴的运用,那是他生命的赋予,更是一种生命创造的延展。微观的、宏观的,物质的、精神的,外显的、内蕴的,诗歌的、绘画的,雕刻的、书法的……在他的生命世界、情感世界、理想世界、美学世界里,他实在需要寻找一个平台,给自己的作品,创造一个最佳的成长机会。

 在陶的世界,正彦先生把生命的张力发挥到了极致。陶艺的突破,在他认为,贵在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毫不苟且的坚持。在制作过程中,从拉坯到塑型,从泥条盘筑到素坯彩绘,一点一滴,一丝不苟。他创作的每一步都渗透着对生活的理解和对陶艺创作的精准把握。与其说他在感受陶艺的快乐,不如说他是在感受陶艺创作过程中因煅烧而迸发出来的精进之乐和生命之乐。泥与水的相合,技法与心法的妙悟,无不体现着他的创作追求。陶艺与生活,为他沉淀出丰盈的内心世界,在这样的世界,他让陶艺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在他认为,任何艺术,最重要的原则就是实用。我们在这些陶的世界,能看到烟火,能听到风雨,能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我想,这应是陶艺存在价值的最佳归位。

 陶艺是一种与绘画、雕塑、书法、设计及其他工艺美术密切相关的综合艺术,糅合着众多的文化元素。而正彦先生在陶艺创作过程中,用他对艺术的感知和理解,自觉地履行和担当着一个陶艺人的使命。其命与土相溶,则得土之殷实。其运与陶结缘,则得陶之厚重。他的作品,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那些瓜瓜果果,那些坛坛罐罐,乃至于一个小小的把玩物件,都充满着他的情感和精神,理解和创意。沉于陶,醉于陶,忘形于陶,这就是正彦先生对陶的独怀情衷。

 他是一个匠人,其祖上曾于昭通为龙公馆雕梁画凤,名噪一时。家学渊源,他的陶艺创作也深受影响。生命与陶结缘,他知道自己内心世界的真正需求,他不想让自己过成一首诗,但却想让自己精彩地活。一场人生的重大决定,别人是辞职下海,而他却是辞职玩泥。三十年玩泥巴的经历,让他有了“泥巴王子”的美誉。玩泥玩出水平,也玩出风格。他在陶艺创作中,有了别具一格的作品展现和生命表现。传袭家艺,又秉承精粹,他在用心制陶,用情育陶,用精神养陶。每一件陶艺都是一个世界,有生命,有情性。他在用手制陶,也在用精气神为陶。他在解读和诠释,在剖析和创造,在完成生命的创作,心之所想,情之所系,力之所为,神之所露。因此,在他的陶艺中,不仅有泥性的质感,还有人性的品质,两者的融汇,就涤荡出陶性的精彩纷呈。

 任何陶艺的创作都是源于生活的感悟。正彦先生披一缕烟火,在他的童话世界里生活着、孤独着、纯净着,与陶为伴,不拘泥却也不放浪形骸,用心灵与作品对白,专业与敬业,耐心与专注,他把工匠的品质渗于创作之中。三十年的坚持,炉火冶炼出来的`耐心和专注,使他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有型成器,有情成义,有心则为生命,这就是他的陶。有性格,有品质,有信仰。正如他所说,人须有信仰。靠信仰来支撑生命,我想,他的作品也是靠这种信仰注入了自己的心血。在他的作品中,你看不出随意,它不是一种符号的单纯象征,而是一种生活态度的自然体现,随性随心。

 土有泥性,制土为坯,烧坯为陶,赋予了人的生命情感精血,那陶就有了陶性,有温度,有韧度,有强度。就像正彦先生的朴实谦逊、随性自然一样,总展现出他秉性中的人格魅力和清寂质朴的品质。甘守淡泊,却在自己的陶艺创作中恣意忘情。守着一份红尘,却努力地提升生命的品质。专心于艺,专注于业,专情于陶,痴而不迷,迷而不失。对陶艺的坚持,对理想的坚守,对艺业的钻研,这是一种工匠精神内核的解读。煅土成陶,陶成大器,而在这个过程中,正彦先生也演绎出他人生的质朴与精彩。

 走近人,走近陶。

 走近陶,走近生活。

 他抽烟,喝酒,也喝茶,并且用精致的、精美的、精巧的陶器,作烟灰缸,作酒盅,作茶杯,但这些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袅袅的烟雾中,清冽的酒香里,淡淡的芳茗之中,我们能看到一个匠人,他的情怀与操守落在地上,长着根,发着芽。也能看到一颗隐于人的内心世界,经过沉淀,而后被烈火点燃和煅烧而成的魂灵。正是这样的魂灵,才会让叫陶的这些东西散发出灵性的光芒。面对这些陶,我须不断地仰起头颅,看它的高度,也看这些匠人精神的高度,以及蕴涵其中的精神气度。

 盛世兴陶,一念一陶,以质朴为色,以厚重为实,煅烧为途,于怡然之中把陶而语,这就是正彦先生的人生陶艺。一陶一艺,以人性为根,以陶性为本,于陶然之中品茗赏诗,这就是正彦的陶艺人生。

 从陶颜居回来,我又想到了曾在潇湘河泮出现的那只白狐,择地而居,结善于人,吱吱而乐,盛世而歌,此为祯祥。我不知道,那只白狐何时而来,何时而去,但作为一种祥瑞之物,它已经生活在我的心里,也生活在所有善良的诗意的人的心里。

一个个的小泥球,手挽着手,组成了一个个的形状;一条条小泥绳,身贴着身,勾出了一圈圈的花纹;一块块的小泥板,卷了起来,立马成了一个作品的雏形,再将它们粘在一起,做好啦!手已脏得不成样子,可看着这活灵活现的作品,还会记得这一手的脏吗?对,这就是我喜欢的陶艺。

还记得,老师曾给我们看过许多的蝴蝶作品,栩栩如生,如同有灵性一般。那些蝴蝶展开翅膀,似乎诉说着春天的美丽和花丛的绚烂,那副画面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中,也让我对陶艺有了全新的认识:一个作品,只有融入了制作者的真实情感,才可以做出拥有灵性的作品!正因为这一点,我深深地迷恋上了陶艺。

以后,不管是什么作品,我都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待。做花草,想象着草长莺飞的美景;捏动物,感觉自己正赋予它们生命。每次,都体验着从一块泥巴到一个作品的快乐。有一次老师让我们在一个人物的雏形上创作,我呆呆地看了好久。一点儿头绪也没有。老师见我那副愁眉苦脸的样子,走过来,细心地向我传授技巧。看着老师鼓励的眼光,我猛地想起了那只蝴蝶,便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在脑海中细细勾画起人物形象来。两根上翘的眉毛,一对溜溜转的圆眼睛,鹰钩鼻,小嘴巴,一张生动的脸马上呈现在我面前。把泥捏成两根手指的宽度,一圈圈地盘上去,做一条特酷的裤子。把两条裤腿连接在一起,再一圈圈地加上去,衣服就做好啦。再做上纤细的手和小而精致的装饰,固定一下,一个作品就完工啦!虽然腰酸背痛,但望着那笑容可掬的人物作品,我眼前仿佛飞过那只蝴蝶,心里美滋滋的。老师也是一边打量,一边不住地夸我做得好。

我喜欢陶艺,喜欢作品带给我的成就感,更喜欢它创作的过程中无限的暇想空间和无限乐趣。

陶瓷源远流长,在中国陶瓷历史上曾经书写过辉煌的篇章,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国际影响。/strong>

陶瓷在中国当代陶瓷发展中,同样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无论在工艺技术和艺术创作设计方面,都有新的提高和拓展,不仅生产了大量优质的日用陶瓷产品,同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艺术陶瓷作品。

浅述陶艺的传承与发展论文“现代陶艺”名思义是。

现代陶瓷艺术”的略语,是相对“传统陶瓷艺术”而言。艺术界和评论界广泛使用的“现代陶艺”这一概念,已经基本摆脱界别时空的时间名词的范围,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门类也是不争的事实“现代陶艺”与“传统陶瓷艺术”相比,比装饰注重造型、比技法注重创意。

它注重社会化的象征意义和作家的自我意识,成了作家发挥想象的载体,成了实现作家个性的媒介,成了现代人的精神寓所之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09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