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宗璞红豆的赏析或解读

求宗璞红豆的赏析或解读,第1张

50年代的作家基本无法挣脱政治意识的束缚,无法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的《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写出了丰富性和复杂性,反拨了传统的“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模式,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

读宗璞的《红豆》,满眼的兰芷,宗璞在小说语言的运用中描摹真切、语言简约,纯净沉郁,以质朴无华的文字传达爱之深,痛之切的情思,真实而感人,字里行间充满雅韵逸致,文化气氛浓郁。

可以说宗璞是一位沐浴在西方艺术之中,又为中国传统文化所“化”过的知识性女作家。宗璞原名冯钟璞,祖籍河南唐河,生于北京。乃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之女,幼承家学,抗战胜利次年入南开大学外文系,后曾就职于中国文联及编辑部工作。又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正是有着这样特殊是文化气息,使她在后来的创作中流露出一种真实的创作风格。

她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成名作为1957年的短篇小说《红豆》,1953年毕业后,大部分时间在《世界文学》编辑部工作。新时期她开始大量发表作品,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三生石》(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蜗居》、《我是谁》等。1988年出版第一部长篇小说《南渡记》,1996年由华艺出版社出版四卷本《宗璞文集》。近年来又抱病创作反映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命运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

世事纷争,岁月留下了一些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江玫不期然而面对那两颗色泽依旧“十分匀净而且鲜亮”的红豆时,一段不寻常的往事如潮般涌上心头。宗璞的《红豆》是运用倒叙的方式描写全国解放前夕女大学生江玫与银行家少爷齐虹之间的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故事,揭示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小说通过一个爱情悲剧,表达了一个在时代巨变面前如何选择自己道路和前途的人生命题。这篇作品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内涵与艺术激情,远远超过了一般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在短小的篇幅内可贵地表达了知识分子自己的叙事视角,虽然浮光掠影,却隐晦地表现出知识分子在大痛苦与大欢乐交织在一起的时代洪流中所面对的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突现出作者在当时特殊年代对青年的爱情观和心理活动的人性关怀。

然而,《红豆》面世以来,由于当时读者对《红豆》理解的视角和主题的切入点不同,以及当时特殊的社会环境等因素,造成了读者的解读产生了分歧,并且有许多纠缠不清的政治问题,在1958年“反右”的大风波中,难免受到严厉的批判。令人遗憾的是,生活在当时环境下的作家没有重视《红豆》发表后所引起的读者的注意和知识分子的共鸣与欣赏,而一味地站在政治的角度上看《红豆》。具体的说,《人民文学》10月号上刊登了孙秉富的《批判〈人民文学〉七月号上的几株毒草》和《这是什么样的革新——本刊编辑部整理》两篇文章,无疑将《红豆》一棍子打进了死胡同。孙在文中明确指出“小说《红豆》也是一株莠草,受了党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忆她过去的那个极端仇视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怆惶逃往美国的贵族大学生的时候,是多么惋惜,怅惘和悲痛。”让人更加痛心的是,1958年7月,北大海燕文学社召开了题为“《红豆》问题在哪里?”的座谈会更把《红豆》往死里送。几乎全部与会者都义无返顾或者言不由衷地判定《红豆》是一个宣扬小资产阶级恋爱至上,暴露了作者思想改造不彻底的坏作品。

其实,为什么会出现当时这种恶劣的批判情况,应该是当时的作家在“双百”方针提出来的一个历史性的错误理解。结合当时作家的革命心理,我们不难发现,主要是当时的作家将“文艺为社会服务”错误理解为“文艺为政治服务”,然后片面地强调政治的重要性,演绎着“文艺为社会——社会为政治”的怪圈。谢冕先生曾说:“中国特有的社会忧患总是抑制文学的纯美倾向和它的多种价值,总是驱使它向着贴近中国现实以求有助于改变中国生存处境的社会功利方向。”整体上说,当时文艺界存在的目的就是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的纷纷涌现,而不是为探索人性奥秘、表达真情实感,挖掘并感染人性中真切存在的爱情、亲情等元素。所以出现了这种政治意识形态深刻影响创作主体的荒诞现象,并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泛滥成灾。有些文章尖锐地指出:“这篇小说特别突出的陈旧恋情的痛苦回忆,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值得党的工作者江玫如此痛苦的怀念?”这些指责完全歪曲了文本误读了作家,是毫无道理的恶意攻击,在今天看来是极为荒谬可笑的。事实上,当时许多作家仍然没有跳出“爱情+革命”的枷锁,而宗璞却能够正视现实,正视具体的人生,写出了江玫、齐虹这样生活在充满了复杂矛盾是世界中活生生的人,真切而生动。

小说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主人公江玫与齐虹从相识,相恋到最后决裂分手的全过程。幻想、期待、甜蜜、痛苦、矛盾、悲伤……这一系列丰富的心理活动,在爱情和革命两条线索的交错发展下,小说真实而令人信服地记录下江玫性格与心灵的清晰脉络。拨开纷扰的爱情雾霭,透露出的正是主人公热诚而透明的心,江玫的信仰与追求,也是祖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那个生机勃勃、孕满希望的年代里一代人拥有的共同的真诚信念,符合一代青年知识分子从迷惘到觉醒、软弱到坚强的思想感情发展逻辑。不但揭示了“爱情为革命服务”的主题,而且显示了人的本性和感情的丰富和复杂性。

其实作家宗璞在真实地将这对恋人恋爱中的欢乐、痛苦、缠绵描写得细致入微,感人肺腑的同时,就是要激起当时在爱情上的种种正确观念的产生。让这种对爱情如泣如诉的抒写能够在那个以歌颂为主的“文学独白”的年代绽放光彩,让更多的人特别的作家更多地去思考人的思想,人的内心活动,以及人的价值观念等因素,让中国的文艺界多生产一些具有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作品。可以说《红豆》是一篇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小说,它不仅讲述一个爱情故事,而且表达了一种爱情观念。所以小说中齐虹与江玫的三次冲突中表现出来的“凶残”本质,可以理解为青年人对爱情的痴迷、深情。

可以肯定,宗璞的《红豆》是一部真真切切的爱情小说,它通过江玫与齐虹的一场恋爱表明了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爱情观念。同时,作品中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深刻刻画也正表明了《红豆》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了人性关怀和人文精神的痕迹,这是一种文艺界真实美的启明星。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的时候它会发芽生长.希望你可以多采一些,因为它是思念的象征。

  此诗以世称想思子的红豆为起兴,先说“红豆生南国”,已使人感到相思之情随红豆而生,生生不已。继问“春来发几枝”,问而不答;然而南国温暖多雨,春风又动,则红豆之发,岂止几枝,而相思之情,亦随之浩浩无涯。

  前两句只写红豆而未说相思,后两句则合红豆、想思为一物而“劝君多采撷”。“君”者,抒情主人公“我”想思对象也。说“我”如何思“君”,容易流于平直、浅露。诗人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不说“我”思“君”,却劝“君”多采 “最相思”之“红豆”,则“我”对“君”之无限深情以及对彼此相思之情的无限珍惜,已从空际传出。

  相思之情,人所共有,却难于表达。此诗的妙处,全在于托红豆,寄相思,象征比拟,言近旨远,风神摇曳,情思缠绵。故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表达了越美好的东西越容易悲伤。

“还没好好地感受 雪花绽放的气候,我们一起颤抖 会更明白什么是温柔,还没跟你牵着手 走过荒芜的沙丘,可能从此以后 学会珍惜天长和地久”这段描写里女性的细腻敏感很明显。相拥看雪,牵手漫步,都是爱情中的美好画面,但“还没”一词瞬间让这些画面变成了虚幻。实际表达了悔与憾。

扩展资料

歌词:

歌名:红豆

演唱:王菲

作词:林夕

作曲:柳重言

还没好好地感受

雪花绽放的气候

我们一起颤抖

会更明白什么是温柔

还没跟你牵着手

走过荒芜的沙丘

可能从此以后

学会珍惜天长和地久

有时候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可是我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还没为你把红豆

熬成缠绵的伤口

然后一起分享

会更明白相思的哀愁

还没好好地感受

醒着亲吻的温柔

可能在我左右

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

爱情的动人,半数在陪伴,半数在等待。陪伴里,有毋庸掩饰的柔情蜜意。而等待,又是连绵的相思期许。

世间至为相思的,少不了红豆。春来发几枝的古诗有分教,绿窗红豆忆前欢的词章,也寄寓了飘渺的遐想。可时人更熟悉的,当然还属王菲的《红豆》。

国语版《红豆》由柳重言作曲,林夕填词。柳重言近来参与选秀节目,自曝《红豆》创下最快写歌纪录:“当时我就想着王菲的声音。我就想像她会怎么唱。曲子几分钟后就出来了。”

初唱《红豆》的王菲,停留在1998年。专辑《唱游》的封面,是晒伤妆。清瘦的骨架、明净的眼神以及飘逸的紫红色挑染,成为王菲最经典的定妆造型之一。是年,荣膺香港电台“十大中文金曲”的《情诫》,即出自《唱游》。

但岁月淘洗,流传最广的,却是《红豆》。林夕的寥落数笔,道尽惘然。

还没好好地感受

雪花绽放的气候

我们一起颤抖

会更明白什么是温柔

钟情的恋人,抑或渴慕的对象,总会与各式的浪漫紧密关联。即便相似的情境,因为不同的人,会引申出独有的意义。

1998年,是王菲和窦唯结婚的第二个年头,女儿窦靖童已满周岁。黄舒骏在《改变1995》里唱的,“王菲变王靖雯又变回王菲”的递迁,业已发生。

情路与事业尚算顺遂的王菲,演绎《红豆》,有散淡又缱绻的温柔。因而,述说雪中一同颤抖,会更明白什么是温柔,也多了几许由衷。

还没跟你牵着手

走过荒芜的沙丘

可能从此以后

学会珍惜天长和地久

俗套的情话,不过海誓山盟流水风沙。可真要亲历过,再荒芜的景致,也会镌刻在记忆深处。托付的深情,因为有过共度的时光,变身对未来的希冀。天长地久,也不再是一厢情愿的虚空幻象。情之为物,信服使然。

有时候 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可愈是甜蜜的依偎,独处之际,便有愈深切的惶惑。担心误解,担心失去,担心求而不得。唯恐不得完美,于是为自己留足退路:情深不寿,若是万物有尽头,凡事终衰朽,哪怕离散,也不至苦苦哀求。

王菲心里,不免有这种黯淡的角落。窝在四合院里,为窦唯倾倒马桶,是现世的温存。但姜昕在《长发飞扬的日子》里的记述,如果鲜有偏颇,或许也加剧了王菲潜意识里的悲观。

可是我 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偏偏,王菲又是敢爱敢恨的心性。《红豆》固然不是当时情感状态的自陈,却多少能窥见相应的心思。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强硬中甚至有些决然,背后,却是“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的美好盼望。

不止是王菲。负面情绪与勉力奋进,也是常人的天平两端。欢欣与酸涩,向来不由人,努力之后,唯有祈愿时间不负所望。

还没为你把红豆

熬成缠绵的伤口

然后一起分享

会更明白相思的哀愁

而现实,却每每有吊诡的意味。哪怕不计较此后的分分合合,仅讨论上世纪末的情事,王菲和窦唯短暂的婚姻里,也有刺目的伤口。这层创痛,叫做高原。

纷乱的头绪里,孰先孰后孰对孰错已太难厘清。可以确定的是,《红豆》之后的那一年,王菲与窦唯正式离婚。

还没好好地感受

醒着亲吻的温柔

可能在我左右

你才追求孤独的自由

《红豆》最核心的意思,是爱的矛盾和不可捉摸。王菲第一段沸沸扬扬的情事,恰巧印证了这条路径。

对普罗大众而言,醒着亲吻的温柔是颇堪回味的,身在左右,却追求孤独的自由,也并不稀罕。毕竟,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是爱恋这场高烧里,流传最广的症状。

有时候 有时候

我会相信一切有尽头

相聚离开都有时候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可是我 有时候

宁愿选择留恋不放手

等到风景都看透

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

可又有什么关系。情海浮沉,本就起落难料。心怀希望,才可能有兑现的一天。相思无法确保什么,或者还徒增迷惘。但爱里蹈火的根由,古人说得好: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轻狂。痴缠终身又如何,至少,生命里,有过深挚的相思。

邓丽君也唱过《红豆》,一首轻盈香甜的短歌,“虽然聚少离别多,我有你在爱我”。相形之下,王菲的《红豆》更婉转,亦蕴藏了更多真相。而《红豆》的粤语版本《偿还》里,有更多的心甘情愿。

偿还过才情愿 闭着目承认故事看完

什么都不算什么

即使你离得多远也不好抱怨

爱是结果,更是过程。爱是千山万水走遍,映在心上的最后风景。

这样看世界有点意思,微信公众号:傅踢踢 微信id:futeetee

创作背景:作家宗璞从大学开始创作小说,1950年后以她感到文学的范围越来越窄,只能写工农,而且有模式。她认为与其写一些公式化的东西,不如不写。

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她觉得可以依个人意愿写东西了,于是,结合平素的所见所感,她以自己熟悉的知识分子和校园生活为题材,创作小说来表现知识分子在时代巨变的十字路口的内心搏斗。在当年的年底,她完成了小说《红豆》。

《红豆》送到《人民文学》编辑部后,编辑们无异议通过这篇小说 ,将其作为“双百”方针的创作体现,发表在1957年7月《人民文学》“革新特大号”上。

扩展资料:

《红豆》简介

《红豆》是宗璞创作的短篇小说,首发于1957年第7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小说以倒叙的笔法,讲述了北京解放前夕,大学生江玫与恋人齐虹由于生活态度和政治立场的分歧而导致的爱情悲剧,从而展现了在时代巨变面前,一代青年知识分子艰辛而曲折的心灵历程。全篇充满温馨浪漫的情调和浓郁含蓄的人情味,整体上呈现出一种唯美的风格。

-红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220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07
下一篇2023-09-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