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和保卫黄河这两首诗的抒情方式都是主题抒情,但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它们表达的情感和它们在氛围上的差异。
《黄河颂》一诗是一首抒发情感的赞歌,全诗展现出无比崇高的忠诚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它的抒情方式是较为庄严的,语调较为慷慨激昂。诗中用诸多雄浑有力的文字描绘了黄河为神州之母,又用忠诚之情铸就出荡涤四海的江河之神,使得整首诗更显崇高和庄重。
另一方面,与《黄河颂》的雄浑和庄严相比,诗歌《保卫黄河》展现出一种灵活的、俯就人类的矫健的情感,这种情感注重于其观感体验。在此诗中,抒情者的情感通过颜色、气味、感触,以及生活细节得以体现,情感之美是由细节中的美而构成的。
此外,氛围的不同也使得这两首诗的抒情方式产生了不同。《黄河颂》中景人合一,将黄河的壮阔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强调神圣和敬畏;而《保卫黄河》中,气氛紧张而严肃,由于黄河正在面临威胁和风险,抒情者和黄河的关系显得亲密和危险。
总之,《黄河颂》和《保卫黄河》都是有表达感情目的的成功的诗歌作品。而他们之间的差别在于,《黄河颂》侧重于庄严,强调神圣和尊敬,而《保卫黄河》更注重于柔性的表情方式,凸显了危机感和亲密感,让读者更能体验到情感的一致性和可感性。
作词:光未然
作曲: 洗星海
演唱:中国歌剧舞剧院合唱团
歌词——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河东河北
高梁熟了,万山丛中
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
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扩展资料:
歌曲背景——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也是影响力最大的一部大型合唱歌曲。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
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1939年首次映,歌曲慷慨激昂,在中国抗日战争时起到鼓舞作用。1960年代后期因江青的建议,被殷承宗等音乐家改编为《黄河协奏曲》,后来又出现了有石叔诚版的《黄河协奏曲》。
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黄河大合唱》在台湾“戒严时期”被禁止演奏。2015年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了“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网络投票结果,《黄河大合唱》是入选的10首歌曲之一。
是的,你看一下其中的歌词就明白了。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那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风在吼,马在叫。
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河西山冈万丈高,
河东河北高粱熟了。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靳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
挥动那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沃土。华北告急!黄河告急!全中国告急!
家乡遭到残暴的蹂躏,乡亲正受着血与火的煎熬。“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听,慷慨激昂的歌声似风雷闪电,响彻全中国,照亮神州大地。看,在黄河两岸,千万万的华夏儿女拿起了武器,像黄河的怒涛一样保卫我们的国土。在青纱帐里,在万山丛中,他们展开了英勇的血战。他们要把疯狂的敌人,埋葬进滚滚的黄河!
《保卫黄河》在激荡的爱国热情中诞生。它是《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黄河大合唱》创作于1939年3月,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作品用感情饱满的笔墨,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力量。
“以民间打击乐节奏和广东狮子舞音乐旋律为素材,使歌曲显得明快、豪放、音乐形象分外鲜明。”在音乐家眼里,《保卫黄河》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歌曲齐唱之后的二、三、四部分轮唱,此起彼伏,一浪高过一浪,恰似黄河的波涛滚滚奔流,势不可挡;轮唱时“龙格龙格”的人声伴唱,听来变化无穷,情趣横生,增强了生动、活跃、乐观的气氛,巧妙地隐喻了抗日武装队伍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终于汇成了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1939年5月11日,《黄河大合唱》在延安首次公演,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这是向全世界唱响华夏的声音,这是鼓舞人民战斗的号角。”人民争相传唱。不久,大合唱很快传遍各地,作为其中的经典之作,《保卫黄河》也由此成为振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保卫黄河》唤醒了广大民众的反抗意识,将整个民族紧密地团结起来,向着全中国吹响了战斗的号角。它用雄壮的呐喊,号角般地震撼了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乐观无畏,不可战胜。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每听一次《保卫黄河》,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中怒吼的力量。在老一辈人眼里,正是一种与民族共存亡的意识和热血澎湃的激情造就了这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它已经超越了艺术的领域,仿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永远不屈的魂魄。在新一代年轻人眼中,虽然这首歌创作年代相去甚远,但那奔放、铿锵有力的诗句和炽热的情感,至今唱起来仍然能引起强烈的共鸣。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战争时期唱着它,《保卫黄河》鼓舞着全国人民抗战的信心和勇气。现在唱起它,一股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万众一心、不可战胜的力量喷薄而出。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是直接对人物或事件等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例如《黄河颂》作为一首献给黄河母亲的颂歌,就采取了直接直抒胸臆的方式,歌颂黄河气势宏伟,渊远流长,并且要学习他的榜样,像他一样的伟大坚强,情绪慷慨激昂。
间接抒情就是不直接抒情,而是在叙述描写议论中渗透自己的情感。直接抒情,往往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坦率真挚,朴质诚恳,颇能打动人心,间接抒情的特点则是含蓄,委婉有韵味,感染力强。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长短结合,自由奔放并且错落整齐。在韵脚上,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同时十分注意刻画黄河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之美:“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一、情感表达
诗人作为时代的歌手出现,他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着黄河唱出了颂歌,用澎湃的激情热情地讴歌了黄河的宏伟气势、源远流长,对中华民族的孕育和巨大的保护作用,并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铸就像它一样伟大坚强的决心。全诗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强的决心表达了保卫黄河,保卫中国的思想感情。
二、作品赏析
黄河颂
啊,朋友!
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出现在亚洲的原野;
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
伟大而又坚强!
这里,我们向着黄河,
唱出我们的赞歌。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
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
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
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
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
你伟大坚强,
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
用你那英雄的体魄,
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
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
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
将要学习你的榜样,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三、作者介绍
原名张光年(1913—2002),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湖北省光化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毕业于武昌中华大学中文系。早年从事抗日救亡文艺活动。1936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他创作了组诗《黄河大合唱》《五月的鲜花》《屈原》等诗作,其他代表作品有《戏剧的现实主义问题》《风雨文谈》《文艺辩论集》等。
四、创作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亲临险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酝酿并写出了《黄河大合唱》组诗。此诗即为组诗八章中的第二篇。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