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钢琴教学双钢琴教学法
双钢琴教学就是采用两架钢琴同时进行演奏的教学形式,通过两架钢琴之间的音律的完美结合,来完成对钢琴教学工作。
摘要: 从我国目前的大学钢琴教学水平来看,双钢琴教学法并没有得到普及,为了实现对学生钢琴演奏水平的提高,教师有必要将双钢琴教学法引入实际教学工作中,通过双钢琴教学法的有效开展,进一步实现学生音乐素养及钢琴演奏水平的提高,从而为我国大学音乐教育开启新的篇章。
关键词:大学教育;钢琴教学;双钢琴教学法
1双钢琴教学法对学生音乐听觉的训练
具备灵敏的听觉是一位优秀钢琴演奏者所必备的素质。双钢琴演奏是需要两个人相互配合进行的,这就要求演奏者在完成自己演奏内容的同时,用心倾听合作者的演奏,从而做好演奏衔接,使演奏真正成为一场听觉盛宴,所以双钢琴教学法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从旋律线条明确的作品入手,让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注意倾听合作者演奏的进度、节奏、分句、触键力度等各方面内容,在逐渐的摸索、练习中掌握合作者对音乐的处理方式,并将其与自己的音乐处理方式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以保持音乐形象与情感的协调一致。当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对线条明确的作品进行演奏之后,再指导他们进行更为复杂的和声、织体的作品演奏,循序渐进,最终实现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
2双钢琴教学法对学生视奏能力的训练
视奏能力是一个优秀演奏者所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优秀的演奏者能够迅速的掌握新作品中的`各项内容,通过对乐谱的阅读,能够在心中奏响乐曲。
双钢琴演奏形式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视奏能力。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四手联弹的训练,通过实际演奏训练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视奏能力。起初,教师只要求学生能够流利、顺畅的弹出自己的声部,当学生能够熟练弹奏自己声部之后,教师再要求两者进行连弹。在连弹过程中如果其中一人出现问题,另一位学生不必理会,只需继续演奏即可。
而出现问题的学生,则需要在同伴的演奏中逐渐的找回自己的节奏,并与同伴完成接下来的演奏内容,长此以往就会培养出学生提前熟悉音乐的习惯。随着学生演奏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同时演奏二钢琴的左手低音声部与一钢琴的右手旋律声部训练,做到两个声部的流畅进行,就会养成较快的反应与应变能力。
3双钢琴教学法对学生节奏控制的训练
在音乐演奏过程中,节奏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其能够将整个音乐作品的情感有机的展现出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与钢琴演奏一样,在钢琴教学工作当中,培养学生的节奏控制能力最为重要,也最为困难,其可以说是整个钢琴教学中的难点。双钢琴教学法的有效应用,能够达成演奏者之间的默契,进而实现对两者节奏把握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对作品的节奏及节拍有正确的感觉与认识,并能够在独立演奏的过程中实现对作品当中长音、短音、连音、断音以及装饰音节奏的全面控制,在顾及作品中各节拍强弱变化的同时,还需要将休止符准确的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正确的节奏感。
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要求合作者在演奏过程中对相同音型保持一致性,以达到对学生节奏控制能力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节奏控制能力,教师必须要做到精细到每一个演奏的细节,例如装饰音的演奏速率、节拍律动性,等等。
4双钢琴教学法对学生情感把握的训练
每一个音乐作品中,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形象,一个优秀的演奏者能够在进行演奏的过程中,将作品的艺术形象完美的演绎出来,让听众欣赏音乐美的同时,感受作品艺术形象的美感,从而达到听觉与心灵感觉的愉悦。
在钢琴学习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经过系统的训练,是很难真正将作品当中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想要培养学生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表现能力,就必须先培养他们的音乐情感,让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到音乐中的艺术形象,进而将它们恰当的演绎出来。
从四手联弹作品的教学开始,因为旋律与伴奏织体分工明确,无论旋律在高声部还是低声部,无论由哪一个人弹奏伴奏织体,在弹奏技术上都要比自己独立练习时得到简化,即弹奏者的绝大部分精力是集中在某一方面的表现上,如此一来就能够实现对学生情感把握能力的培养。
5双钢琴教学法对学生合作能力的训练
双钢琴演奏是需要两个演奏者来共同完成作品的,所以两个人必须要具有足够的默契与合作信念,才能够将作品完美的演绎出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每个学生在独奏时对音乐的整体把握都非常到位,但当其需要与别人合奏时,就会出现节奏把控能力不足,音乐契合度差的情况。经过反复的联系,笔者发现合作能力差是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为此笔者开始采取双钢琴训练法,在每次训练前都会挑选一些能够提高默契度的小游戏,来培养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默契和相互之间的依赖感,树立起两人之间的合作观念。在此基础上,笔者会对学生的乐感、节奏感等方面进行训练,使学生能够从多个层次对音乐进行控制,从而完美地演绎出合奏曲目。
6结语
双钢琴教学就是采用两架钢琴同时进行演奏的教学形式,通过两架钢琴之间的音律的完美结合,来完成对钢琴教学工作。双钢琴教学法源自双钢琴演奏形式,其最早起源于17世纪,通过演奏者双方的共同努力,完美诠释了音乐作品的内涵,赋予了钢琴更为生动和丰富的表现力。双钢琴教学形式逐渐形成,并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参考文献:
[1]张霞浅谈双钢琴教学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J]大众文艺,2014,(14):172
[2]梁智源谈双钢琴教学在大学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青春岁月,2015,(22):241
;一、音乐素养是培养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基础
在众多的学生之中,不乏有才能出众的。但我在钢琴教学过程中,常常会听见一些老师说学生的弹奏没有乐感。为什么部分有才能的学生弹不出“乐感”呢?关键在于学生没有把握作家作曲的风格、背景。因为不能“先技能后艺术,而是以艺术带动技能,以技能表达艺术”。因此,钢琴即兴伴奏能力的培养过程中,音乐理论教育很重要。学生的音乐理论教育主要包括,音乐与技巧、内容与形式等对钢琴表演基本问题的认识和对乐曲的分析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点以及科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建议。
其一;要培养学生对乐曲的情感与理解的把握。钢琴作品的作者按年代一般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时期、印象主义时期和近现代时期,而各个时代的作品既体现其时代性又蕴含着作曲家的思想。例如巴赫作品的风格。因为巴赫一生不追求功名,他的作品意在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所以他的作品大都不是为广大听众而写,而是为自己、家人以及他的学生演奏而写的。因此其作品的风格特点是沉思的、哲理的、情感的闪烁与理性的思维是平衡的。弹奏他的作品力量要有控制,不能放纵,需要用心交易调节,不要有过强或过弱的对比,也不能极端地渐强渐弱,力度的变化幅度很有限。而贝多芬的奏鸣曲力度幅度就很大,变化较多,经常使用强音;莫扎特音乐的主要特征是节奏准确、精致、活泼。所以,只有知道古典主义的功能、和声与现代主义色彩和声的区别,才能描绘、把握各个时代、各种流派、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在意境、情绪、风格等方面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引导学生准确分析、把握歌曲或乐曲的调式调性、题材风格和内容情感。尽可能地理解和接近作曲家的本来意图和总体构思,使自己的弹奏接近或基本符合曲作者的初衷。有能力、有时间的应该阅读一些音乐史及音乐家传记等书籍,以帮助理解。
其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基础之上,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理论分析和研究,培养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激发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达力。进而不断扩展想象力和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打破单纯“理论”与“技能”的局限和束缚,使钢琴的伴奏得到充分的发挥。布格缪勒的作品一百号、《钢琴进阶二十五曲》,有很多有趣的例子。如第九首《行猎》,这是一幅乡村庄园的狩猎图。左手和弦的推行,好似几只号角同时吹响,宣布打猎的开始。右手跳进重复音,使人如文马蹄声声,表现了猎手们奔驰追逐的情景。中断
a小调上有一些优美动听的旋律,描绘了森林、田野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景色。在这首曲子中,右手的跳进与重复音、左手的和弦与双音,本来都有很强的技术性,但都与音乐表现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了。在音乐作品中这样的很多,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二、 即兴伴奏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关键
高师钢琴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知道,钢琴即兴伴奏无论多么复杂多变,都离不开最基本的要素,即1、基本的音型材料:单音、双音、和弦、八度;2、基本的音型:装饰音、震音、琶音、音阶(包括半音阶);3、基本的节奏类型:三连音、四连音、前八后十六分音符、前十六后八分音符、切分音符、附点音符、休止;4、音型的走向:上行、下行、曲线、直线形;5、变化的手段: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变化、音区的高低、时值的长短。学生清楚这些基本的弹奏要素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把这些基本要素与身体各部位(如手掌、腕、臂等等)结合起来运用到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作即兴伴奏。
手掌作为力量的支撑点是保证声音质量的关键部位。在教学训练中,常见一部分学生的手掌塌陷,因软而无力支撑起来,所以手掌无法充当力量的支点,这就导致手腕只能拱起来代替力量的支点。随之而来引起端肩和手臂的紧张。因此,学生在弹奏时教师一定要强调无论是弹强音还是弱音,掌架必须牢固。
手腕是手指与手臂之间承上启下的纽带,手腕有许多上、下、左、右的动作,其中有些是手腕独立完成的,有些是需要和手臂协调完成的。此中的关键是要特别注意手指的四、五指在弹奏时,要把手调到最佳位置,把力量送进键盘内,使最高音或最低音的声音突出和通畅。
之所以要强调身体各部位如手掌、腕、臂等部位的训练,就是要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因为,在弹奏中,从身体接触琴凳的部分开始到手指接触键盘,之间是一个灵活调节的整体。所以,在提高即兴伴奏能力必须注意身体部位与键盘的关系,美国《钢琴季刊》杂志在论述身体部位与键盘的关系时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即在一般音量时,人体可以坐正;声音越大,身体就需要越向前倾向键盘;而身体若有微微后倾,也只是在最轻音时。文章哈举例说,如果强奏时,人体后倾,显然不合理;反之,在弱奏时,人体如很大前倾,也是不正确的。
三、 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即兴伴奏能力的关键
由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部分将从事中小学音乐教师工作,这样,教师的钢琴伴奏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因此,钢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这一教学此环节。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其一;合理安排钢琴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精讲多练、以练为主”的原则,在教学安排上要有充足的钢琴练习时间。在练习中要重视学生对各种调性调式的音阶、琶音以及和弦的练习,这对学生进行简谱即兴伴奏和转调弹奏极为重要。音阶与琶音在现代钢琴的演奏中的地位非常的重要,有人做过统计,古典小小奏鸣曲中音阶的比例占到65%以上,几乎没有哪一首钢琴作品中不含有音阶、琶音这两种技巧。要弹好这两种技巧,最好每遍弹得持久一些,使手得到充分的连续活动。在钢琴技术训练中,持久练习很有好处,车尔尼通过他的练习曲集作品337和作品365阐明了这一点。他要求弹这两本练习曲每一首的每一小段,都反复弹奏若干遍到几十、二十几遍。他在作品365的序言里这样写到:“要根据所指定的次数去不间断地反复弹奏每一段练习,经验有说服力地表明,学生能在很少的几个月里达到纯熟的程度,而如果他用通常的方法,要得到成就需消耗很大的辛勤和通过多种的要求,并且要好几年。”车尔尼的这番话似乎有点夸张,但其中也有道理。这个道理就是钢琴的弹奏能力需要时间的练习。因此,高师钢琴教学需要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的练习。
其二;注重实践。在业余时间学院老师、班级可以通过举办观摩、比赛、学习交流会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伴奏能力。上台演奏与平日的练习是不同的,因为上台表演时要直接面对听众。演奏者不仅要深刻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容,还要了解听众的心理,以具有说服力、感染力的艺术手段把听众带到音乐会中。同时,舞台环境、听众的反映以及突发状况都会对演奏者有着直接的影响。此外,上台表演与平时练习的不同还在于它的一次性。如果说,跳水比赛中,一个跳水运动员要在几秒钟内,把几个月甚至是几年的锻炼成果表现出来;同样,在音乐会上一个演奏者要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把自己苦练多时的成果演奏出来。在听众面前,不允许像平时练习那样,不满意可以重头再练一次,上台演奏必须一次就成功。每一个演奏者都期望自己能够在短短的时间内能和听众一起分享自己的动成果。这样的上台演奏机会从心理上是对学生的一种实践考验。所以,应多举办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历练。让向把学生的钢琴伴奏能力贯穿于钢琴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就不能脱离实际。
因此,高师钢琴教师在培养学生钢琴即兴伴奏能力是必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把培养学生的钢琴即兴伴奏能力贯穿每一教学环节当中。
这篇《培养孩子学琴的兴趣》是 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在这里,对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产生,以及怎样培养及保持儿童的学习兴趣等方面一一作个讨论。
一、兴趣及其产生
“兴趣”是一个既简单但又复杂的问题。所谓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其基础是生活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学习音乐、学习钢琴的兴趣属于精神需要。兴趣是大脑皮层兴奋性增高的结果。由于大脑皮层有着较高的兴奋性,因此对于外界刺激的感受和反应就就比较强和迅速。于是,人们从事有兴趣的活动会比较积极,效果会比较好;反之,则不然。
儿童对钢琴兴趣的产生,我认为有两种。一种是自发的,也就是其自身对某些事物比较感兴趣、倾向性较强,这是一种客观的行为,在钢琴学习中即儿童对钢琴本身及其所发出的声响的兴趣。另一种就是后天需要培养的,只要创造出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与气氛,并提供良好的音乐教育及指导,这种兴趣是可以能培养出的,即儿童对演奏钢琴的兴趣。
兴趣的发展又有着不同的程度,最初的兴趣,尤其对于儿童来说,属于“有趣”。钢琴,对于学前期的初学儿童来说,是一个新鲜事物,是比较容易产生自发的兴趣的:开始时,也许是儿童对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钢琴的一种好奇心,于是乎便又“按”了几下琴键,又对其高低不同的奇异声响产生最直接的兴趣,而这也许只是儿童觉得新奇好玩。可是也可能当他第二次在看到钢琴时,这种新奇感就没有了,觉得“不好玩”了,于是也就对钢琴不感兴趣了,这也正是为什么有些孩子在学了一段时间后,就不想学了的原因(当然,如果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那就另当别论了)。由此可见,这种儿童对钢琴本身的自发产生的直接兴趣并不十分专一,也不是非常稳定,很可能只是暂时性的。随着儿童心理的发展,兴趣从“有趣”水平发展为“乐趣”。这时的兴趣已然分化,即是从儿童对钢琴本身的兴趣发展对演奏钢琴产生乐趣。这时的兴趣就比较专一和稳定,把艰苦的学琴过程视为一种乐事。
二、兴趣的培养与保持
儿童学习钢琴,如果能每时每刻都自发地保持一种很强烈地兴趣及愿望,这当然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理想的事情往往不是普遍的的情形。在培养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过程中,我认为三方面的立足点,即教师、学生及家长是缺一不可的。在整个钢琴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两个最为活跃、最积极的因素,而家长作为其纽带,作用也不容忽视;只有将教师、学生、家长三者密切配合、紧密联系,儿童学习钢琴兴趣的培养与引导才能成为现实,并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1、教师的语言
教师的语言对于儿童的影响,至关重要。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人,学生是被传授的对象,两者需要沟通与合作,其桥梁便是语言。由于学前期儿童的大脑和思维的发展有限,加之他们对语言的理解较困难。因此,教师的语言能力就成为与学琴儿童相互沟通的关键。这里的语言能力,并不是指“口若悬河”、“引经据典”,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幼儿园或刚刚上小学低年级的孩子,所以,教师就应尽可能地讲“儿童语言”,即是把自己所要表答的内容,要求儿童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儿童全都能听懂的,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语言,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所以,教师的语言应该清楚而有条理,幽默风趣,语速要慢,语调要抑扬顿挫。总之,要能使儿童听清听懂老师的话语,并尽可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儿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
由于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主要是以直观表象的形式来认识外界事物,这种直观形象的思维使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凭借具体的形象的联想来进行的,而不是对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关系的理解,即凭借概念、判断和推理来认识事物。因此,在儿童实际的学习中,应尽量将那些概念知识比喻成他们生活中的熟悉的实物,进行一种形象的类比,这样有助于儿童的理解。当儿童是通过生活中他们知道的,甚至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来学习理解那些概念时,他们的学习兴趣会大大增强。例如,有一个四岁的儿童,当我在教他拍号及各种音符的时值时,由于年纪小,他对数的概念的掌握和数的计算还有些模糊,尤其是当我说到“一倍”、“一半”、“四分之一”这些数量词时,他就很难理解我的意思。于是,我制作了一个小教具:用硬纸板按音符时值的长度比例剪出小纸片,并在上边画上音符及与之对应的名称。在另一块纸板标出2/4、3/4、4/4拍,并同样按上边长度比例分别挖出空白各三小节。当那孩子见到了这个类似“拼图”的教具时,顿时兴奋起来,饶有趣味的摆弄起来。通过自己对那些纸片长度的比较,他很快就能告诉我一个二分音符时值有两个四分音符时值那么长,而两个二分音符的时值才等于一个全音符的时值;同样在自己的实际操作下了解在2/4、3/4、4/4拍一小节空白处分别能放下2、3、4个四分音符,这时我再加以指导,他很快的就理解了拍号及其各音符时值的关系,并还在各拍子的小节中,尝试不同音符的组合,这种游戏拼图般的练习不但充满趣味,更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由此可见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实物概念,并对那些概念用直观形象不断的支持和强化,儿童易于理解并产生兴趣,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丰富多采的示范演奏
教师的示范演奏,对于儿童学琴有着及其重用的启发引导作用。事实证明,儿童亲身观摩要比听音响资料效果更好,理解领会得比教师单单用口诉要好,也感兴趣得多。对于给学生所学内容,不但要熟练地范奏全曲外,还要着重对其重点及难点进行示范,把“用琴说话”、“用琴授课”的方式贯穿与教学中。对于一首曲子的音乐情感和内涵,有时可能用很多口舌去跟儿童解释,他们也还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可如果教师用琴声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加以描绘、表达出来,再加上少许的注释,儿童常常能很快领会老师的意图和曲子所表现的内容,这样的授课方式不仅生动、有趣,而且也能让琴童更好的理解感悟音乐。除了要示范教学内容外,还要多演奏一些通俗好听的乐曲和儿童喜欢的儿歌,歌曲等,以培养儿童的兴趣及音乐素质。有一个学生,由于我常常弹一些轻快活泼的儿歌给他听,一次他很兴奋地唱起了他刚刚在音乐课学会的童谣,并问我自己能弹吗,我鼓励他说当然可以。我把那首童谣的曲调抄写下来,并配上简单的伴奏织体,教给他弹,他很高兴。可见,从他听我弹奏,到自己想弹并努力地去实现这一过程,不但锻炼了意志,并大大增强了用钢琴弹奏音乐,表现音乐的热情。由此可见,教师多示范、演奏,用琴说话”,这种视觉和听觉的综合作用使得所教的音乐“形象化”、“简单化”,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儿童的学习兴趣。
4、教材的选择
授课时,教师对于教材的选择对儿童学习的钢琴的兴趣也有重要的影响。在选材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必弹的,另一类是选弹的。必弹的,像用于初学习的拜尔、车尔尼599、巴赫初级钢琴曲集等等这些是绝对具有权威性的,效果显著的教材,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对于大多数年龄低幼,刚刚开始入门的小朋友来说,这一类的教材显然严谨有余而活泼不足,缺少趣味性,因此要做到少而精,但决不能取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情况和学习进度,用诱导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添加进来。而选弹教材我的选择标准是每首曲子要有标题和形象的图画;音符大,印刷清晰,油墨颜色深;旋律活泼、和声悦耳好听;每一首曲子都有清楚地技术、乐理或音乐的重点;尽量多地选择那些是小朋友所熟悉的中外儿歌,民谣所改编的钢琴小曲。例如《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每日十二首钢琴技术练习》、《中国民歌儿童钢琴曲选》……由于每首曲子都有标题,有图画,很容易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且颜色鲜艳,清晰、音符比较大,阅读起来觉得容易,学生对这一类的教材都很喜欢。实际上,在这些乐曲中也包含了许多技术要求,同样能达到练习技巧的效果。同时也鼓励学生自己主动选择,老师弹几首给学生听,学生喜欢哪首就练哪首,有时碰到是自己会唱的或是听过的歌曲所改编的曲子,那就更兴奋了!这样,学生对所弹奏的曲子非常感兴趣的话,学习的效果也就事半功倍。
(二)调动学生自主的积极性,以提高其学习的兴趣
1、让儿童体验音乐的“喜悦”
在最初的启蒙教学中,教师要启发儿童对音乐的兴趣,让儿童自己充分感受音乐的“喜悦”:上课时,老师可以弹一些短小精悍、形象鲜明的小曲,并让琴童“猜”乐曲的形象,以体验“聆赏音乐的喜悦”;尔后可以鼓励他唱一两首自己喜欢的从幼儿园(学校)或电视动画片中学会歌曲,富于表情地边唱边表演,从而体验“歌唱的喜悦”;紧接着由他自己在老师的帮助下即席的在钢琴上试着把这首歌模弹出来,可以用一支手也可以用两支手,可以用一指头也可以用几个指头,只要把曲调弹出来了,老师就要赞扬和鼓励,让儿童体验“用钢琴演奏音乐的喜悦”;最后引导儿童在钢琴上,根据一定的话题或故事情节即席创作,比如像高音区的小鸟和低音区的大象的对话等等。可以在白键上也可以在黑键上(孩子们似乎更喜欢黑键),就像孩子初次拿起画笔,在画纸上随意涂鸦发现了绘画的乐趣与喜悦一样。当使用这种叫做“钢琴”的乐器,“叮叮咚咚”地敲击出各种高低不同的声音时,他就能体验“创作音乐的兴趣。让儿童怀着对音乐的“喜悦”,培养音乐趣味,使每次下课都怀着对音乐愉快的满意的心情离开,并翘首期待着何时再上下一课。只有学生对于学习的内容有了兴趣,懂得了主动地学习,教学才能顺利的进行,就像一辆汽车起动了,教师如同驾驶员一样,只需把关引路。
2、明确的学习目标会带来兴趣
在上课的教学及儿童平时的练习中,让他明确练琴是为了达到具体的而不是泛泛的、一两个而不是过多的要求。在给儿童布置的钢琴作业时,教师要明确乐曲的技术点及其要求,并要耐心向学生说明所布置的作业能帮助学生解决什么具体问题,使学生每次都有几个明确的练习方向。所谓明确、具体,不仅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要完成的练习任务的明确、具体,还包括有练习方法的明确、具体。这样当儿童达到了那几个目标要求时,教师就要给予赞扬和肯定,让孩子觉得学习钢琴并不是高不可攀或是很费力不讨好的事。当要求没达到时,比如在乐曲的难点时老弹错音,可以先弹几次正确的给学生听以加深印象,然后老师有时正确的音符,有时弹错误的音符,并问学生是否对,接着要求学生重弹此句,并问他是否对,直到学生答对弹对为止。这样让儿童明确什么是对的,如何做到对的,在练习时就有了目标和参照:“我在上课时弹对过的!”,以避免陷入“越练越错,越错越烦,烦就不练”的怪圈。在儿童通过实现这一个个具体的练习目标时,不断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培养和保持学习兴趣的同时,也能树立一种自己通过努力可以弹好钢琴的自信心。
3、巧提趣味话(问)题,激发儿童自主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而这也容易使孩子感到枯燥乏味,因此教师就要注意灵活性,在某项教学进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表现出了厌倦,就应随机应变,及时作一些调节和变通,结合正在学的内容,向儿童提议些趣味性的话(问)题,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来思考、解答。比如在向幼儿教授拜尔基础教程时,开始时的左、右手的触键练习,由于每一条的小练习只有一两个小节然后是反复的重复,而练习时钢琴上只有孤零零的左手和右手,很容易让孩子产生单调和枯燥的感觉。而拜尔后面几条的练习,往往就是开头那些练习的变化或者组合,而左手和右手的练习则更是同出一择。于是我就依此来启发孩子:“嘿嘿,这条练习怎么这么眼熟?以前我们肯定练过了!”儿童一开始总是不相信,并为了证明自己的说法,很仔细很有耐心的往前寻找以前弹奏过的那些,结果竟真的发现原来自己正在弹得那条练习的每一小节,都是由前面的练习组合而成的。自从这次提问后,时不时这位琴童就会兴奋地向我“报告”:这条左手练习和那条右手练习一模一样、这两条练习的音一模一样,就是有些时值不同等等,在这个充满兴趣的“搜寻”过程中,不但枯燥一扫而空,并且大大的提高了视谱能力,也培养了孩子的耐心与细心。而趣味的话题的引入,也有助于帮助儿童理解知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一个孩子在学习《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中的“青蛙合唱”一课中,将p—f—ff这组表情记号结合旋律在高、中、低不同音区的交替出现的特点,将每一个乐句都描绘形容成大小不同的青蛙在独唱或合唱。这样让儿童弹奏的乐曲还有着“故事情节”,使孩子能用双手在钢琴上“讲故事”,从而把乐曲的演奏变得兴趣盎然,儿童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4、琴童们互相观摩学习以增进其学习热情
让那些缺乏兴趣或缺乏自信心的孩子观摩年龄相近的孩子的钢琴课。听到了弹得比自己好的,会激发起“争强好胜”的上进心来:他年纪和我差不多大,我一定能做得比他更好!而听到弹奏水平不如自己的,会产生某种荣誉感和自信心,这也能转化成练琴的兴趣。还有时,几个孩子正在学弹同一首作品或这个孩子正在练习的曲子是另一个孩子曾经弹过的,这时大家在一起交流,那必定格外的有兴趣,说说自己的经验和当时碰到的问题,彼此一定都能互有启发。在琴童们之间互相观摩学习当中,孩子们有时会受到不同于老师那里得到的特殊的启示,也会无形中增强相互间有益的竞争心。也可以通过举行“小小钢琴音乐会”的形式,让孩子们分别演奏自己最拿手的一两首乐曲,以激发其表现欲望,增强对演奏的信心。而教师也应把小朋友的进步用一本笔记本记录下来,如他们所学过的乐曲,能背谱演奏的乐曲及相关的乐理、音乐知识等等。在奖励儿童的同时,要让他明白是因为自己的进步,而不是因为他的功课做得比其他小朋友好,从而增强儿童对自己的信心,并诱导孩子们良性的学习竞赛。
(三)注重家长的“纽带”作用,以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
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纽带”,就是家长。大多数学钢琴的孩子,不仅要由家长陪同上琴课,回家练琴也多有家长督导。钢琴老师固然是教学的主导因素,可家长却是天天和孩子在一起的。因此,家长在儿童钢琴学习中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环节。事实上,对于年幼和初学孩子来说,家长也是在执行着教师“助教”的任务。在培养儿童学习兴趣方面所起的作用,的确是一个值得注重的问题。
1、给孩子创造良好的音乐环境和学习气氛
音乐的耳听目染的影响,对于儿童学琴兴趣的培养,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家中,家长可以常放些儿童感兴趣音乐,如童话音乐剧、音乐故事、儿童歌曲等,也可以带儿童到音乐厅去听音乐,并在看演出时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儿童思考,从而使儿童能够在音乐的环境中不断的成长起来。而良好学习气氛的创造,如每天的练琴时间段是严格地固定下来,而且轻易不要变动。这样,可以借助规律的作用,使孩子逐渐养成习惯:练琴,是每天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这虽然不等同于兴趣,却可以“习惯成自然”,保持儿童练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在练琴中要注意培养儿童的独立性
在于学钢琴有关的一切事情中,凡属学生本身能力范围之内的,都要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家长不应代劳。一方面,要让儿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一些练琴中的小事,儿童是完全可以胜任的如翻开乐谱摆好在谱架上、调整好琴凳的位置距离、练习结束了收好乐谱、擦掉钢琴上的灰尘,保持键盘清洁、上课路上自己携带教材曲谱,等等。这虽然都是些“小事”,却有利于孩子形成学钢琴是自己的事的心理,既培养了独立性同时也增进了兴趣。另一方面,家长不要成为儿童学琴过程中的“拐杖”,切勿代替儿童动脑,成为其依赖。比如识谱,这是完全可以,并且也是应当由学生自己去熟悉的事。但却有这样的学生,学了一年多琴,指着五线谱上的音符问他:这音的音名?几拍?是哪个键?这时,孩子不是回答提问、而是回头看妈妈(陪孩子学琴的大多数是妈妈),意思是应由妈妈回答。这说明平时练琴时,这些事都是由家长告诉他的,不必自己费心。结果一年来天天面对的音符,却还不熟悉,甚至并不真正认识!可见家长这种为“省事”代替儿童学习、动脑实为费事。因此在家中练琴的过程里回想老师的要求,弹奏中出现了差错,都要先让儿童自己回忆,自己解决。家长可以提示、启发、协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孩子没有了依赖性,需独立思考,学习也勤动脑筋,进步就更大。并且儿童自己投身于学习之中,那些通过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而产生的喜悦及趣味,都是由家长直接告知效果所不能比拟的。
3、家长不能因急于求成而对孩子过分施压
事事都要求儿童按家长的意志办,甚至使用“武力”,时间久了,不但使孩子学琴的信心、兴趣全无,还很容易产生逆反抵触心理。静心想来,弹钢琴并不简单:又是技术,又是艺术,手、眼、脑并用,要求孩子协调好这一切,够复杂的了。有缺点是正常的,一个缺点克服了,另一个又出来了;新的缺点刚克服,旧的缺点又回来了,因当说,这都不足怪。只要认真克服缺点,哪怕步子慢一点,但始终会极少成多,取得可观的进步的。而强制、使用“武力”,是要损害儿童艺术才能的,有时,也许能训练出好的手指运动,却很难培养出兴趣爱好和音乐感觉。
结语
综上所述,在整个钢琴学习兴趣的培养、保持、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教师、学生、家长这三个重要的环节。只有这三方面融洽的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的目标。当然,上述提到的一些情况是有针对性的,儿童具体的情况问题因人而异,要采用不同的教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来适应不同儿童的身心特点。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让教师、家长共同的耐心启发和正确指导,使儿童能够自然地亲近钢琴从而充满兴趣地演奏钢琴,并在优美的琴声中健康快乐地成长吧!
20世纪80年代末期,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在过上充裕的物质生活的基础上,就更加注重精神文化生活以及精神文化层面的消费,于是,在中国出现了“钢琴热”。而面向新世纪,中国教育界提出了: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1世纪是一个文化愈发开放与多元的世纪、在提倡素质教育的大潮流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习音乐,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学钢琴。
但学习钢琴也的确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这是一个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点滴积累的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作为一名学生在学习钢琴中品味感受着这份苦于甜;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地投身于社会实践中,这些年利用业余时间,运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做了一些家教,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作为教师,我越发深刻地体会到:对于初学钢琴的儿童来说,对其学习钢琴兴趣的引发,是学好钢琴的首要条件。“兴趣是的老师”、“兴趣是能力的源泉”,培养儿童的兴趣,使之能以积极主动的心态学习,犹如能源与之发动机,是一种促使其不断进取的动力,因此我认为,兴趣是儿童学好钢琴的一个关键,是使教学效果取得事半功倍的一个有效途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