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里的情感表达

诗歌里的情感表达,第1张

诗歌的思想内容

常见情感:忧愁、惆怅、孤独、寂寞、伤感、烦闷、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持节操等。

(一)边塞诗(建功报国类)

唐诗多为:

1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描绘将士英勇无畏、昂扬勃发的精神状态;

4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5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

6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

7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8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

9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10对腐败无能的将领的愤怒和对士兵痛苦生活的同情;

11盼望爱兵如子、英勇善战的将领出现。

宋词常有:

1山河沦丧的痛苦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2壮志难酬的怨愤和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3对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的痛苦;

4对投降派、主和派及小人当道的愤懑;5对异族统治下人民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同情。

风格多为:悲凉慷慨、雄浑豪放、奔腾俊伟等。

(二)忧国伤时类(与上一类多有重复)

1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反映离乱的痛苦;

3同情人民的疾苦;

4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5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6揭露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三)送别诗

1直接抒写离别之情(依依不舍的留念,情深意长的勉励,坦陈心志的告白,前途艰辛的担忧;

2重在劝勉、鼓励、安慰

3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

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 。

(四)山水田园诗

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

1描写自然风光;

2农村景物;

3闲适、恬淡的隐居生活。

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田园诗风格为恬淡宁谧,山水诗风格为清新优美。

(五)咏物诗

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六)思乡怀人类诗歌

1羁旅愁思;

2思念亲友;

3征人思乡;

4闺中怀人。

写作上:

1触景伤情;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两句,一纵一收。一纵,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一收,又回到“长夜沾湿”的现实。

忧国忧民,加上“长夜沾湿”,诗人自然不能入睡。“长夜”是作者由于自己屋漏因而更觉夜长,还因自己和国家都在风雨飘摇中挣扎而觉得夜长。“何由彻”和前面的“未断绝”照应,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这种心情,又是屋破漏雨、布衾似铁的艰苦处境激发出来的。

扩展资料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风格中“沉郁”主要指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顿挫”主要指诗歌表情达意抑扬跌宕,音调声情起伏迭变。沉郁与作品的主要意境有关,顿挫则与作品的表现技巧有关。

沉郁顿挫风格的基调是悲慨。杜甫诗歌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情的强烈,这种强烈的感情是杜甫最能打动读者的所在。就杜甫的诗歌艺术成就而言,其感情的强烈是第一位的。

杜甫的诗,蕴含著一种厚积的感情力量,每欲喷薄而出时,其仁者之心,儒家涵养所形成的中和处事的心态,便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感情抑制住了,使他变得缓慢,低沉,回环起伏。几欲喷薄而出,但又不得出,缓急回环,跌宕起伏,是为沉郁顿挫。

扩展资料

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形成原因

动乱的时代,个人的坎坷遭遇,使得杜甫一有感触,则悲慨满怀。杜甫作为一位系念国家安危和民生疾苦的诗人,因此杜甫的诗有一种深沉的忧思,无论是写生民疾苦、怀友思乡,还是写自己的穷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阔大的。

个人的悲痛变成了对于百姓苦难的深沉忧思,留下了无穷韵味。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反映出杜甫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深挚。

而顿挫又体现了杜甫诗歌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转换穿插的波澜壮阔以及韵律变化等。

--沉郁顿挫

说到现代诗歌的节奏就不得不提到闻一多在1926年5月发表《诗的格律》一文,提出新格律诗理论主张,核心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指音节和韵脚的和谐,一行诗中的音节、音尺的排列组合要有规律,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

绘画美:指诗的辞藻力求美丽、富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

建筑美:指节与节之间要匀称,行与行之间要均齐,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有整齐之感。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

闻一多简介: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中国***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0982.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