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从发音不准、气息不畅、声不达情这三个方面来指出朗诵的问题。
(一)、发音不准的问题有:
1、元音、声母、韵母、声调读的不准。
2、吐字归音不到位。
3、对普通话中的语流音变没有掌握好。
(二)、气息不畅时在朗诵会出现明显的断气问题。
(三)、声不达情事在朗诵时表情会很呆板,没有情感的起伏。
一,情感的调动。是什么支撑着朗诵?是情感。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这个是朗诵的关键。
二,发音器官的功能。朗诵是要出声的,气息、口腔控制、语音准确度是外在的表现形式,需要锻炼。怎么锻炼,说来话长,注意关注“张楠在线”里的各个板块的讲解。
三,表演心态。朗诵,带有表演性质,就像影视演员一样,将内在的、丰富的情感外化,通过表情、肢体动作夸张地表现出来。我们有句行话:“台上是疯子,台下是傻子”,淋漓尽致地说出了朗诵艺术活动中主体和受体的地位。没有表演的朗诵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四,全身心的投入。朗诵时是不允许参杂丝毫的杂念的,应该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艺术创作当中去,调动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要考虑别人的闲言碎语、冷嘲热讽。
五,具体的句段、篇章处理技巧。诗歌大致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现代诗歌稍微容易些,难的就是朗诵古典诗歌。古典诗歌是所有朗诵的基础,也是普通话表达训练的基础。朗诵古典诗歌首先要分析作者的背景、创作的感受、所要表达的东西等,其次,分析古典诗歌的层次、基调、重点等元素;第三,每句处理的方式都不要一样,要变化多端,比如速度、轻重、抑扬等;第四,咬字吐字的处理要细微,字调有时候不能全按照现代汉语里的标准“四声”来处理(不信你试试看,怪怪的,没有美感);第五,找到诗歌的“韵”,也就是诗歌的轻重节拍,必要时可以借助“一边朗诵一边摇头晃脑”来找到“韵”;第六,咬字千斤重。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著名特级教学孙双金也曾指出: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首要特征。由此可见,学生朗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读好课文,特别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只有有感情地朗读,才能和作者的心灵沟通,能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也就是达到了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这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吧。显然,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发职责。现就结合我上《三顾茅庐》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情境导入 调动情感 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关键。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关键。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契机,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上课伊始,在悠悠的古乐中,我抱着一本《三国演义》走进教室,并缓缓叙述:《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书中有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接着课件出示诸葛亮、张飞、关羽、曹操、孙权、刘备这些人物的,让学生根据人物的特征猜猜他是谁,并作简单介绍。教师引入课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刘备胸怀大志,急于寻求人才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于是历史上就有了《三顾茅庐》这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顾茅庐》这个故事,看看刘备是如何得到诸葛亮这位贤才的。 悠悠古乐把学生带入了历史的情境,三国人物把学生的目光集中到几位重要人物的身上,充分激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教师的叙述把学生自然而然地领入本课的学习中。 二、师生赛读 体会情感 课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读代讲,有些地方不读好就不能理解好课文内容。有时朗读还可以营造气氛,让课堂气氛达到最高点。这就需要教师本身研究朗读,朗读好课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师生才能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如我教学《三顾茅庐》第二自然段的对话时,我说:刘备前两次到隆中都没有见着诸葛亮,但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课文重点写了第三次拜访的经过。第二自然段写了去之前张飞和刘备的对话。我们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从他们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生读: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生:(异口同声)老师你这样读我们感觉不到张飞的叫嚷。 生1: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 生2: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如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这位学生读得非常到位,轻重急缓都把握得很好。) 生1:他读得很好,把张飞嚷的语气读出来了。 生2:我觉得他不但读出张飞的豪爽,还带有些鲁莽。 生1:你一点也不懂得尊重人才,这一次你就不要去了! 生2:语速缓慢,丝毫没有读出刘备生气的样子。 师:好,那请大家用生气的语气来读一读刘备的话。 (学生用生气的语气,重音,停顿,语调都读得非常好。) 师生合作读对话,评读、赛读、合作读,增加了读得趣味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张飞这个人个性比较豪爽、鲁莽,刘备比较稳重,尊重人才,为学习后文奠定了基础。 三、抓住重点 激发情感 教师通过对重点语句和段落的朗读指导,既可以加强学生对课文中心意思的掌握,又可以促进对重点段中含义深刻的语句意思的理解。从而达到训练语感,为真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三顾茅庐》的第三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在这一段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轻轻敲门、轻轻走、恭恭敬敬、等了半晌、又等了一个时辰、快步走进等重点词语的朗读,理解,感悟刘备对人才的敬重、虔诚,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朗读时自然就把刘备的诚心诚意读出来了。 四、采取奖赏 激发兴趣 采取奖赏机制,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表扬,使其得到成功的喜悦。因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够使学生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在这节课中,我常采用画表插红旗的方法,看谁读得好,读得好的就插一面红旗,这个办法虽然古老,却行之有效。很多同学都希望自己能多得到一些红旗,这样也能满足同学们的心理需求。总之,要想有感情地朗读好课文,必须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深入理解文章,使自己的思想接近作品,在朗读时掌握节奏,有高与低、快与慢、强与弱之分,恰当地表达作品。教师在教学朗读时,应严格要求学生用普通话读,读得正确、流利,要注意语句的语气,对不同的句式,要读出不同的感情来,有的语句要读得轻松,欢快,而有的语句要读得抑郁、缓慢,甚至低沉、沉闷,感动得流下泪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以达到有感情朗读效果。 读中生情,读中感悟。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到,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进行有效的朗读训练,必须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主动性。
1、抓好范读,以自己精彩的朗读唤起他们朗读的欲望和兴趣。
在刚接手新班级的时候,我在早读时间几乎都要范读,以自己声情并茂的语言生动地诠释课文,为学生营造浓浓的情感氛围,让学生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文章创设的情境中去。比如学习《山中杂记》一文,学生由于生活体验和语言积累有限,他们大都不能体会冰心对大自然的挚爱,学生仿佛置身其中,部分学生也不由得轻轻地和我一起朗读起来。久而久之,不用启发与引导,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欲望都越来越强烈了。
2、引导学生认识到有感情朗读的重要性。
有感情的朗读是理解课文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背诵课文的基础,要达到背诵就必须反复诵读。北师大版教材划横线的课文都要求背诵。这些要求背诵的课文不是古诗,便是现代经典诗歌,全部都是文质兼美,特别适合朗诵。每学完一篇文章学生都会认真背诵,背熟之后,都会主动来给我背一背。孩子们很快发现,背得快的同学都是平时爱积极感情朗读的同学。借此机会,我就要不厌其烦地告诉他们感情朗读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每个人都有上进的愿望,都渴望得到老师与同学的尊重与赏识,身边的榜样树立了,他们也会主动地向这 些同学靠近、学习,渐渐地,班级里边早读时、语文课上,声情并茂地诵读声总是不绝于耳。
3、朗读过程中,采取多鼓励少批评的教育原则,学生每有一点进步,就及时鼓励,从而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我们班级两级分化现象较为严重,朗读水平高,语感能力强的学生已经达到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水平。
4、适时开展朗读小比赛活动。
基于语文课程的性质,鉴于孩子们的争胜心比较强,我在每课时的展示单元都要设计“美读文段”。学生们也不负众望,不但自己小组的同学忘我地感情朗读,还要与PK组进行PK,现在有好几个小组在这一环节都要与我进行赛读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