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谷的柳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郑谷的柳这首诗描绘了一副怎样的图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第1张

诗歌名称:柳

年代:唐

作者:郑谷

内容:半烟半雨江桥畔,

映杏映桃山路中。

会得离人无限意,

千丝万絮惹春风。

注释:注释: [1]会得:体会得。 [2]丝:柳枝。 [3]絮:柳絮。 [4]惹:招引,沾惹。

诗歌前两句写景,描绘出一副清新而富有生机的春景图。诗人用美景来衬托离别之情。

1《鹭鸶》

年代:唐 作者: 郑谷

闲立春塘烟淡淡,静眠寒苇雨飕飕。

渔翁归后汀沙晚,飞下滩头更自由。

2《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年代:唐 作者: 李白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

人惊远飞去,直向使君滩。

3《鹭鸶》

年代:唐 作者: 杜牧

雪衣雪发青玉觜,群捕鱼儿溪影中。

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4《鹭鸶》

年代:宋 作者: 欧阳修

激石滩声如战鼓,翻天浪色似银山。

滩惊浪打风兼雨,独立亭亭意愈闲。

5《白鹭鸶》

年代:唐 作者: 卢仝

刻成片玉白鹭鸶,欲捉纤鳞心自急。

翘足沙头不得时,傍人不知谓闲立。

雪白的鹭鸶像穿着白色的外衣,白色的毛发、青玉琢成的小嘴,群起群落在溪水中捕鱼受惊向远远的碧绿的山林飞去,好像晚风吹落一树的梨花,飘酒在天际

写作特色:用细致的描写刻画出白鹭的形体和外貌,把飞向天空的白鹭比作散落的梨花意境优美,清新雅致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唐·温庭筠《利州南渡》

若到松江呼小渡。莫惊鸳鹭。 ——宋·苏轼《青玉案(送伯固归吴中)》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白鹭拳一足,月明秋水寒。——唐·李白《赋得白鹭鸶送宋少府入三峡》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杜甫《绝句》

郑谷诗歌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写景咏物、感时伤事、寄赠献酬等三类,其中写景咏物诗80余首,感时伤事诗90余首,寄赠献酬诗140余首。难能可贵的是:其感时伤事诗尽管多抒写自己的情绪,但对民生疾苦多有反映,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在郑谷的诗集中,给他带来巨大声誉的是写景咏物诗,尤其是咏物诗。“此类诗世所盛传,《鹧鸪》《燕》《海棠》等篇著。皆颜有韵致,传神写照,不即不离,从旁烘托,切时切地,景物之特征与创作之风格皆得突出,并不拘于比兴寄托。若但以物观物,读其诗,美感每油然而生。然亦有寓意深刻,感慨系之者。”

郑谷绘图

1咏物诗——独具深意,震撼人心

郑谷的咏物诗共40余首,最为有名的是《鹧鸪》。郑谷的咏物诗偏重“写意”,多达30余首“刻画”较少,只有《鹧鸪》《燕》《锦二首》《鹤》《鹭鹫》《山鸟》《苔钱》等几首。并非清人查为仁所言:“咏物有两种:一种刻画,似画家小李将军,则李义山、郑谷、曹唐是也;一种写意,工者颇多,要以少陵为宗。”其刻画之咏物诗,当以《鹧鸪》为代表。诗云。

郑谷的《鹧鸪》

全诗虽虚实结合,却只有颈联为虚写。郑谷因之得名“郑鹧鸪”,全在刻画之贴切:“首二句赋鹧鸪,言平芜春暖,锦翼齐飞,颇似山鸡之文采。三、四句虚咏之,专尚神韵。鹧鸪以湘楚为多,青草湖边,黄陵庙里,在古色苍茫之地,当雨昏花落之时,适有三两鹧鸪,哀音啼遍。故五、六句接以游子闻声,而青衫泪湿,佳人按拍,而翠黛愁低也。末句言春尽湘江,斜阳相唤,就题作收束而已。”梅成栋以为颔联写得最好:“三、四句一往有远神,耐人百回读。”

一只鹧鸪

事实上,颔联妙在:以“雨昏”“花落”“鸟啼”,营造出一派凄迷哀婉之象。自然意象“青草”“湖边”与人文意象“黄陵”“庙里”,两者相辅相成。一青一黄,一葱郁,一衰败,“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历史的沧桑感铺天盖地而来。而作者却巧妙地“以物色衬地名”,浑然天成。不仅如此,尾联亦颇见功力。妙在“相呼相应湘江阔”之句,作者深谙音律之美,以三个“xiang”音连缀,既写出鹧鸪的群聚习惯,又点明地点,将作者自身介入到诗歌意境之中。“竹深日向西”,“苦竹”虽为竹名,但正因为这一音之谐,又正好映射出作者的心境:夕阳西下,倦鸟归林,而游子落,无家可归,念之断肠。

一群鹧鸪

关于《鹧鸪》一诗,施蛰存先生的见解别具一格:“这首诗完全是咏物诗,八句全是赋体,不过描写鸪而已。‘雨昏’‘花落’一联很好,但用来咏杜鹃也未尝不可。在郑谷的诗集中,这首诗并不是最好的,更不能以此诗为他的代表作。但一时有‘郑鸪’之名,倒反而把他的好诗埋没了。”其刻画之咏物诗,《燕》亦当与《鹧鸪》相媲美。诗云。

郑谷的《燕》

吟诵之间,燕子的神态,如在目前,惟妙惟肖。“‘郑鹧鸪’又可称‘郑燕子’。”当哉,陆次云之言!《燕》之妙在:其一,结构分明。诗人以总分结构叙写,首句总括燕子的命运,作者显然将自己的情感投注其中,在作者看来,自己就是一只燕子,为了说不清的目标而终年劳碌,第二句紧承首句为全诗定下基调。其二,叙事宏大。诗歌的颔联从大处着眼,运用色彩对比自然与人文意象对比低飞之态,乱入楼栋正是一个汲汲于仕进的举子形象。“闲几砚中窥水浅,落花径里得泥香”,乃诗中名句,一“窥”字,尽显燕子的情态。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辛勤的举子形象。

古代诗人

其三,摹写入妙。纵观全诗,句句刻画春燕,摹神写行,尽得其妙。其四,以物拟人。“绮才藻思而含悲辛”,移情于燕子之上,抒发自己的落第之思乃至生命之感。总之,郑谷偏重于刻画的咏物诗,既能巧妙地将主观情感投射于所咏对象之上,在刻画对象特点的同时表现出自己的情感,融合自然,又极大地增添了诗歌的艺术张力。

参考资料

·《唐诗百话》

·《寒厅诗话》

意象:杨柳,杨花 情感见下文

淮上与友人别

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景中寓情,富于含蕴。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表面上看,末句只是交待各自行程的叙述语,既乏寓情于景的描写,也无一唱三叹的抒情,实际上诗的深长韵味恰恰就蕴含在这貌似朴直的不结之结当中。由于前面已通过江头春色、杨花柳丝、离亭宴饯、风笛暮霭等一系列物象情景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的截然而止,便恰如抔土之障黄流,在反激与对照中愈益显出其内涵的丰富。临歧握别的黯然伤魂,各向天涯的无限愁绪,南北异途的深长思念,乃至漫长旅程中的无边寂寞,都在这不言中得到充分的表达。“君”“我”对举,“向”字重迭,更使得这句诗增添了咏叹的情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748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