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雁代表什么形象?

大雁代表什么形象?,第1张

大雁意象的理解,一般认为它所表现的是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也代指书信。康德说意象“是由想象力所形成的一种形象显现,在这种形象的显现里面,可以使人想起许多思想,然而,又没有任何明确的思想或概念,与之完全相适应”。[②]同样,大雁这一意象能历经时间的考验,必然要归功于其较稳定的特质所引发的古今情感的共鸣,而不仅是固定死板的运用所能解释的。我们理解雁这一意象的深层内涵也应该从它本体的特质出发。所谓诗通画理,同时更应该结合画面的联想,用美术欣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而不应避重就轻,更不应简单地将诗词的理解公式化,对现存的对大雁意象的解释生搬硬套。

那么,对于大雁这样一种候鸟,究竟是什么引发古人如此丰富的联想和情感呢?而在古诗词中,究竟我们又能怎样赏析呢?或许它本身的特质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雁,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善于游泳和飞行。常见的有鸿雁,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③]它们的老家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因为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回故乡繁殖后代。到了冬季,北方一片冰天雪地,由于找不到食物,大雁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它们在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国的严寒,同时开始交配。等到春天到来时,雌雁孕育着成熟的卵,急急飞回北方产卵、抱窝,哺育后代。

大雁是长途远征的部队,极具能耐。据说,大雁飞行时利用互相展翅拍打制造出的漩涡式的气流形成上腾力,能将整个鸟群抬升,抵御风阻,节省体力,同时又能加快速度。因而,群雁总是队形整齐,排成“一字”或“人字”集体迁徙。它们在远途飞行中常发出“伊呵,伊呵”的叫声,据说能鼓励同伴,甚至驱走敌人。

也许正因为大雁是候鸟,与季节气候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雁意象的运用在叙写秋冬的古诗词中犹为多见。“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张可久《秋风引》)“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千古佳句,举不胜举。而秋冬季节本身被赋予的萧条悲戚又给雁这一意象平添了不少忧思。

以雁写思——乡思,亲思,友思

大雁定期南飞北返,尤其是春天来临,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很容易引发那些滞留外乡,归期未定的人对比自身,从而生发出无尽的忧思。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倍写游子深沉的思乡盼归之心,给令人心醉神迷的春江花月夜添上挥之不却的乡愁,纵然美景当前,不过倍添神伤罢了。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写出边疆秋至,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感叹:“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真的使人肝肠寸断。

群雁群迁,鸣声相互呼应,好一幅壮观画卷。但似乎古人更偏爱于离群孤雁。也许是因为孤雁落单,没有了同伴的气流抬升,没有了相互的鼓励,飞起来更费力气,本来喁喁激励 的鸣声亦化作落寞寻伴之声,哀伤无比。或许鉴于此景,古人也借孤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诗圣杜甫就有一以“孤雁”为题名的诗,全诗如下: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近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首联描写落单的孤雁不饮水不啄食,只是飞着叫着,想念伙伴,颔联境界忽然开阔,运用对比手法,反映孤雁失群的辛酸,颈联从心理上刻画孤雁,望尽天际好似又见雁群,不断哀鸣,似乎能听见群雁鸣叫,用幻觉侧面写其孤,尾联陪衬反比,写野鸦聒噪不停,不懂孤雁心意,更显孤雁可怜。全诗着于一字“孤”,诗人以孤雁自喻,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抒发孤凄的心情。难怪得评“殊无甚深迥,而构辞切笃,虽成绝调”(“相失”句下)。[④]

羁旅行苦——遭谪之苦,边戍孤苦

雁群长途远征,极具耐力,然而路途再远,到底有个尽头。古人遭谪,纵然同是远行,内心更比常人平添一份忧伤。“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得归来?”一首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成于诗人被贬流放的途中,借物抒怀,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将行程之远与遭谪之心一并道来——传闻农历十月,南飞的大雁到此地就会回头,而我的行程远未结束,还不知哪天才能重新回来。诗句虽短,但四句一气旋折,神味无穷,仿佛空气中回荡着触物感伤,久久未能消散,使人难以释怀啊。

北雁南飞,总有归期。倘是身在异乡,也有雁群相伴。或能觅得食物,安度寒冬;或能雌雄交配,繁衍后代。但身在边戍,多因战乱,戍守卫国。相较之下,戍边越发孤苦。难怪唐代的李益吟得《听晓角》,咏句“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这两句通过对鸿雁的描写侧面形容角声之哀,边关天上的鸿雁,也因为听到了秋风中传来的吹奏着《小单于》曲调的角声而低回盘旋,久久不去。鸿雁尚且为叫声所动容,何况人呢?寒风、号角呼啸之声犹似在耳际,边戍空落犹在眼前。

鸿足传书——“信使”的使命

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李清照在诗词中对大雁的运斤多托此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看得到,摸得着。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也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同是千古吟诵不衰的佳句。

豪迈如风雨骤至

当然,大雁意象的运用,亦不尽是孤苦悲怆、悠悠思情。诗仙李白挥一挥衣袖,一声畅快淋漓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突然转折,尽扫“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的烦忧郁结。遥望长风吹送秋雁,顿生畅饮美酒的豪情,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⑤]

一如大雁,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化和心理积淀的一部分。一意象具多含义,但必须再次强调的是,鉴赏古诗词不能生搬硬套——一看见某个意象就马上断定这首诗是表达某种感情。现存的对大雁意象的理解,固然能点拨我们的思维,为诗词的赏析提供一个窗口,但毕竟只是对多数的总结,终难穷举,至于少数的特殊含义,如上文中提及的豪情则为人忽视。因此必须结合诗人的特点、生活的背景,并发挥我们的想象力,构建具体的图像以至影像,遵循从意象到意境再到情感的步骤,深入体会诗人的情感的,享受品茗之乐而不仅是牛饮之欢

燕子作为一种常见的候鸟,每到春来,便成双成对地出现在百姓屋檐下,衔草啄泥筑巢。作为传统鸟类,燕子在诗歌史上很早就已出现,最早可追溯至《诗经·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

“玄鸟”被奉为商族图腾,据考证就是燕子。除“玄鸟”之外,燕子还有其他别称,在诗词中所看到的“乌衣”“玄乙”“社客”等都是它。从最开始的图腾、神鸟,到后来的诗词中,燕子渐渐化身为与人亲近的平民之鸟。《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里有“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以燕儿筑巢传达对爱情的寄托。

到中晚唐时,诗人大量在诗中使用燕子意象,尤以杜甫、刘禹锡、李商隐、杜牧等诗人最常使用,其中杜甫与刘禹锡两者均有30余首诗歌作品中用到燕子意象。这与燕子意象的文化内涵以及时代特性均有密切联系。

大雁作为一种大型候鸟,每到秋季便结伴飞回南方故巢,直到春季始回,秋高气爽,雁字南飞。它在诗歌中的意象起源同样可追溯至《诗经》:“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在这里,鸿雁虽用于起兴,但已经与在外服役、四处奔走、居无定所的征夫流民的情思有所关联了。

大雁

汉时,在汉武帝刘彻笔下,大雁则与秋风有了联系:“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雁与秋,共时。至唐代,大雁意象大量入诗,与不同诗人主观相结合,生发了更丰富的情感寄托,以及多重文化内涵。

二、古诗词中“燕”“雁”意象的相同寄托

燕子与大雁都是候鸟,在秋时飞往南方,而春时北归,“绿暗红稀春已暮,燕子衔泥,飞入垂杨处”写燕子春回,《吕氏春秋》中则有“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

雁在诗词中,常有鸿雁传书之意。这一用意最早源自《汉书》,与苏武牧羊的故事相联系。此后,鸿雁传书就常出现在征人、思妇以及所有思念之人的相思之情中。

杜甫希望鸿雁能够带来友人的消息,所以写到“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王维写征人出行前思妇切切叮嘱,“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伊州歌》);李清照在《一剪梅》中有“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鸿雁飞

而燕子在诗词中,同样也有作为信使之意,只是这个寄寓用得较少。唐时郭绍兰《寄夫》中有:“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

在诗词中,同有“燕”“雁”归而人去的离情别愁。许浑《送杨发东归》中写“红花半落燕于飞,同客长安今独归”,书送别之意;而雁去喻离人愁的诗词就更见得多了,最经典的莫过于,“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西厢记》)。

三、古诗词中“燕”“雁”意象之不同

1、代表的时序、情绪不同

燕、雁二者虽然同去同回,但在诗词中,燕子多作为春的使者,代表春归,而大雁却是秋之信使,代表秋至。所以燕与雁虽然春秋季节皆有,但古诗词中更为常见的是“春燕”与“秋雁”。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一派生机,自然令人感到欣喜。所以燕子常作为喜庆之鸟,就连鸣叫声都是叽叽喳喳悦耳至极。晏殊写“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这正是一年中最值得留恋的春光;白居易写钱塘湖早春之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陆游“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写燕子春回景象之美好。

燕儿

而秋则萧瑟,大雁高飞,总让人倍觉凄凉,其叫声也常被形容为“哀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秋雁思归,人却未还;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写秋来塞外风景之凄凉;李颀《古从军行》“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情绪更为哀切……

见燕知春光之美好、惜春时,见雁却识秋之萧瑟悲凉,也难怪为何呈现在诗词之中,燕总双飞,而雁却只孤鸣了。这固然与物象之客观特性大致相符,但更为重要的是,诗人们在物象身上投射的不同情感倾向,一则喜,一则哀。

2、出现的形象不同

在古诗词中,“燕”“雁”出现,有一个特别的现象,诗人词人们多用“双双”“双飞”来形容燕子,而雁则多为离群孤雁、孤鸿。

燕双飞的诗词句子比比皆是,在此列举几例:

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李白《双燕离》)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不禁慵瘦倚东风,燕子双双花片片。(冯时行《玉楼春》)

以燕子双飞寄寓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或是睹双燕而反思离情的悲楚。

而结伴南飞之雁,由于路途遥远,一旦失群,便会显得分外孤单凄惶,因此诗人们往往以“孤雁”“孤鸿”来寄寓自身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等孤寂落寞或迷惘的情感。

鸿雁

孤鸿号野外,翔鸟鸣北林。(阮籍《咏怀》)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杜甫《孤雁》)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张炎《解连环》)

元好问在目睹一雁被杀,另一雁悲鸣不去投地而死写下的《摸鱼儿·雁丘词》则感人至今: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3、“燕”“雁”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在古诗词中,燕子作为意象出现,还常常被寄托时事变迁、国破家亡之感。最为著名的要数刘禹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还是当时的燕子,可旧时的王谢之家,如今已变为寻常百姓之家,诗人以此抒发对世事沧桑、盛衰变化的慨叹。

与此相类的,还有韦庄的《燕来》:

去岁辞巢别近邻,今来空讶草堂新。

花开对语应相问,不是村中旧主人。

写燕儿去年辞别巢穴与邻居们道别,今年再来,却是焕然一新的草堂了,这里的主人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了。以燕儿的口吻,写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之感。

而雁之意象,在诗词中也有其特有的寄寓:李白“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与凄凉的悲秋之词截然不同,描绘了一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图,书写阔达的人生际遇;而嵇康“目送归鸿,手挥五弦”,又是一种无拘无束、天地之阔任逍遥的人生境界;马戴“灞原秋风定,晚见雁行频”则写无尽的羁旅之思。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鸿雁于飞,肃肃其羽”,燕、雁意象,同始于《诗经》,到后来在诗词中则有了各自不同的情感寄托和文化内涵。燕春回、雁秋飞,燕喜语、雁哀鸣,燕双飞、雁离群,诗人词人们在二者身上的情感投射有了截然不同的变化。

古诗词中大雁这个意象的由来

乐意为你解答此题:大雁---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野雁乃是禽中之冠,自古被视为“五常俱全”的灵物——哪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为五常雁有仁心,是因为一队雁阵当中,总有老弱病残之辈,不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打食为生,其余的壮年大雁,绝不会弃之不顾,养其老送其终,此为仁者之心大雁不仅有仁,更有情义,雌雁雄雁相配,向来是从一而终不论是雌雁死或是雄雁亡,剩下落单的一只孤雁,到死也不会再找别的伴侣,这是其情义过人之处天空中的雁阵,飞行时或为“一”字,或为“人”字,从头到尾依长幼之序而排,称作“雁序”阵头都是由老雁引领,壮雁飞得再快,也不会赶超到老雁前边,这是其礼让恭谦之意雁为最难猎获之物,是因为大雁有智,落地歇息之际,群雁中会由孤雁放哨警戒所谓犬为地厌、雁为天厌、鳢为水厌,这三种生灵最是敏锐机警,一有什么风吹草动,群雁就会立刻飞到空中躲避,所以不论是猎户还是野兽,都很难轻易接近地上的雁群

芳草、流水、杜鹃、大雁在古诗中的意象是什么

鹧鸪——离愁,伤感,呼唤哥哥,引发思念,声音凄清,引发惆怅,多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鹧鸪属禽,与杜鹃,鸳鸯,燕子,鸿雁等齐名,皆为诗词之所宠爱。

多产于南方,其形如母鸡,鸣曰:“哥哥,哥哥”,鸣声悲婉凄切,喜雌雄对鸣。

迁客骚人寓鹧鸪以深情,表已之意也。

有诗为证:“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时,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泪,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此为晚唐诗人郑谷之作,以品貌,时节,环境,意象入手,鹧鸪之寓意,所言殆尽。

暮雨黄昏,鹧鸪声里,游子佳人离愁别绪,怎一愁字了得?一曰离别。

佳人执郎之手,泪眼相看,泣声如咽:哥哥,哥哥,你别走(行不得也,哥哥)。

借以常喻惜惜别情。

唐朝张籍《湘江曲》:“湘水无潮秋水阔,湘中月落行人发。

送人发,送人归,白萍茫茫鹧鸪飞”。

借鹧鸪之意象抒怅惘之离愁。

二曰悲情。

因其声凄切,常寓艰难之处境,惆怅之心情。

清代尤侗《闻鹧鸪》有曰:“鹧鸪声里夕阳西,陌上征人首尽低。

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鹧鸪声里,陌上行人前路无测,凄苦之绝境可见一斑。

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 《越中览古》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三曰爱情。

因喜雌雄对鸣,一唱一和,借此常喻夫唱妇随,男欢女爱。

意象如同“燕子”“鸳鸯”。

唐代刘禹锡有《踏歌词》:“春江月出大堤平,堤上女郎连袂行。

唱尽新词欢不见,红霞映树鹧鸪鸣。

”借鹧鸪之和鸣,衬“欢不见”之落寞。

诸如温庭筠、李洵之《菩萨蛮》词中鹧鸪皆有此意象,“双双金鹧鸪”、“双双飞鹧鸪”等,不足而论。

四曰相思。

情爱所致,离别之苦,悲情油然而生,为以上集大成者。

李益《鹧鸪词》:“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和,郎从何处归?”闺中女子,思念远方情郎之愁绪相思之苦,含蓄而致韵。

一、以鸿雁来指代书信,或托鸿雁传书,抒思乡怀亲之情。

二、以鸿雁为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之情。

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奋力飞往南方越冬。

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

如刘禹锡《秋风引》:“何处秋风至?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前两句,以“何处秋风至?”就题发问,引出耳听萧萧风声、目见随风而来的雁群,表达作者因遭长时期的贬谪而产生强烈的羁旅之情和思归之心。

后两句“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把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庭院中的“庭树”,由远而近,步步移情换景。

三、以鸿雁喻人生际遇、人生精神境界。

1、在古诗词中,文人常常以“孤鸿”、“哀鸿”的悲鸣来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惨。

如《诗经·小雅·鸿雁》中有:“鸿雁于飞,哀鸣嗷嗷。

维此哲人,谓我劬劳。

维彼愚人,谓我宣骄。

”该诗写使臣行于四方,见流民如鸿雁飞集于野,流民喜使者到来,皆合词倾诉,如鸿雁哀呜之声不绝。

后人常常以“哀鸿”喻在天灾人祸中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以“鸿雁在野”、“哀鸿遍野”喻指百姓流离失所。

2、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春秋迁徙,一生漂泊无定,没有依靠,喻人生遭遇的凄凉悲苦。

如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写的,苏轼用比兴的手法,以缥缈的“孤鸿”喻“幽人”,孤鸿惊恐不安,心怀幽恨,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

3、鸿雁是候鸟,春秋迁徙。

秋天,大雁乘着长风,飞往南方越冬。

在古诗词中,诗人常常取鸿雁翱翔于天际,自由自在,喻一种超然于物外,自由自在的人生精神境界。

“目送归鸿,手挥五弦。

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

他已化身飞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

1、大雁在古代的象征意义。

2、大雁的含义和象征。

3、大雁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4、古代雁象征什么。

1古称书信为“鱼雁”。

2在我国古代,鱼雁和书信有着密切的渊源,古诗文中留有许多记载,鸿雁是候鸟,往返有期,故人们想像雁能传递音讯,因而书信又被称作“飞鸿”、“鸿书”,而古称信使为“鱼雁”,也叫“鸿鳞”。

3“归雁”指远离他乡,思念家乡,回家的人。

4大雁还是情种,忠贞不渝爱情的象征。

5代指志向高远的人,才能不一般的人,“鸿鹄”指鸿雁和天鹅。

6指君子,大雁是候鸟,古人认为大雁冬去春归,是很讲信用的,大雁南飞的时候排成整齐的雁阵,是很有礼貌的,大雁晚上休息的时候是有放哨的,很聪明,同伴受伤了,也不离弃,是很讲义气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qinggan/8015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9
下一篇2023-07-0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